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4篇

时间:2022-08-31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4篇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12020215年第期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4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4篇

篇一: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0 2021 5 年 第 期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无疑属于其重要内容之一。以核心素养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审视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现在课时、教材、教法、考核方式和师资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有力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近年来,世界教育不断变革发展,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成为新的教育改革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梳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来自于西方。1997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项目,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正式使用了“KeyCompetencies”这一词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与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和适应社会。这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同时,在六大素养中,健康生活素养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养,学生才能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我国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早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 :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但是,要满足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最终培养核心的品质和能力,就需要课程突破传统的偏理论知识传授,重视实用性知识的获得以及全面的实操实践。显然,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开设、实施到评价的各环节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未能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因此很难实现素养的形成。(1)课程内容丰富,但教学时数不足。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文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定,具体有12个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丰富而全面,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按照文件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32~36学时 。要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这么丰富的教学内容,加之普遍存在的大班额授课情况,必然就要牺牲教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课堂实操,使得许多内容的学习流于表面,不利于素养的形成。更甚之,有些高校还出现了压缩课时的情况 。(2)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实操性较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类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且绝大多数教材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偏重定义、原理等内容,文字的理论性、学术性浓重,可读性、趣味性差。同时,具有较强实操性的指导性知识比重太少。尽管教材中针对不同的心理情况会有相应的培养、应对策略和措施介绍,但知识依旧多是若干条目的繁杂罗列,实操性很弱。学生在面对实际情况时,很难快速地提取并将知识加以应用。(3)教法相对单一,学生参与体验少。由于教材、课时、班额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数教师课上仍以讲授为主。尽管有时也进行一些学生互动的活动,但其比重相对较少。这就使得学生对许多知识的感受不深,很难灵活运用。由于活动性、体验性的不足,心理健康的知识很难被学生内化为个人的品质和能力,也就很难培养其相关的核心素养。(4)考核方式陈旧,未以素养为导向。尽管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估应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 。但大多数高校在考核时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考查知识识记的笔试为主,这样就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很难追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实际提升。(5)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欠缺。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心理健1核心素养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1][2][3][3][3][4-5][3]

 121康教育课程应当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同时这些教师最好具有一定的咨询背景,而目前具备咨询资质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依然非常缺乏。因此,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很难开展较为深入的心理健康活动,尤其在实际的演示和操作层面,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较弱。加之有些高校的任课教师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导致其授课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而绝大多数高校都只在大一开设一次课程,这就造成了内容多课时少的冲突。解决办法就是完善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具体地讲,就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类课程,从而把心理健康课转变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同时,课程的体系化也会无形中增加相应的课程时数,使得学生活动体验、实操的机会更加普及,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并最终促成相应品质和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传统的心理学知识的编写体系使得教材理论知识的导向性突出,对实践的指导性较弱。因此,应改进教材体例,突出趣味性和实操性。具体建议如下:首先,编写教材时,以问题情境展开的体例代替已有的知识逻辑体系;其次,在教材中大量地加入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案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适当压缩理论性知识,增加具有较强实操性的指导性知识的内容和比重;最后,可在教材中加入大量的图片和漫画,以通俗易懂、浅显易记的方式展开知识的讲解和普及。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识记、提取知识并将之运用于实践当中去,从而促进知识最终转变为个人的品质和能力。课堂中,学生主体性、活动性和体验性的不足使心理健康知识更多地停留在认知层面,很难直接导出行动并内化为品质和能力。因此,有必要丰富课堂授课形式,加大参与式教学。在具体做法上:其一,授课的多样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许多教师认为,只要课上有讨论、游戏或活动就是参与式教学,其实不然。方法的多样性只是形式和工具,只有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生的参与才有意义;其二,参与式教学中,应侧重于学生对实操性知识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侧重的则是原理性知识的理解和讨论。而理论用于实践是需要实操性的知识作为桥梁的。否则,就容易出现学生懂得一大堆的道理,却不知如何操作的尴尬局面。其三,在实操性知识的训练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原则和步骤,尝试用浅显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这类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在脑中快速地将其提取和复现。只有不断地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心中并最终被吸收和内化。以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为侧重的考核方式,显然并不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应当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学生切实的心理进步和发展作为考核的目标。要想实现导向的转变,就需要将单一的卷面考试或考查变为更加灵活的评价形式。其一,丰富考核方式。可以将学生的自我报告、同学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心理测验等评估方法纳入进来。其二,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可以借鉴体育、音乐等课程的考核方式,随机抽取实操性知识,让学生进行演示。其三,采用等级评分制取代百分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学生的心理进步与发展。因此,等级评分的方式更加适宜。考核方式的改变也将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授课方式和教学的侧重。只有让考核成为正确的教育目标的风向标,指向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才能切实地围绕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专业教师队伍的欠缺极大地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同时,应当充分利用整合线上的相关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首先,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可以开展优秀课例的观摩、线上或线下的专业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培训提升。其次,充分整合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可以从各网络教育平台中选取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以作教学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教师的个人能力不足,同时,节省了大量的理论性知识的讲授时间,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开展各类主体活动,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对教师的培训与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共同形成合力,促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最终实现其教育目的。当然,在采取相关必要措施对课程进行改进之前,各高校应当切实地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起来。也只有如此,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才能真正落实。总之,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指引和出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其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策略3.1完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时数3.2改进教材体例,增强趣味性和实操性3.3丰富授课方式,加大参与式教学3.4变革考核方式,导向于学生切实的心理进步3.5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混合式教学[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1-3[2]核心索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4]喻立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6):73-75[5]杜迎范.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J].高教论坛,2019(09):26-29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GS[2020]GHB4836)。作者简介:汲慧丽(1980-),女,山东菏泽人,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参考文献】学术研讨

篇二: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17年 10月第 *+卷 第 5 期2017年 10月第 *+卷 第 5 期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 )Oct. 2017 Vol. *8 No. 5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心理健康课探索张文霞,徐双媛( ( 吉 林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 吉 林 四 平 136000 ) )摘 要 :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 , 课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需要融人学科课程 。

 以核心素养为依托 , 对 心理健康课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针对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心理课的核心素养 , 即 : 科学技术素养 , 包括信息搜 集和整理能力 、 逻辑思维 、 问题解决 ; 自我管理素养 , 包括情绪管理 、 自我接纳 、 职业规划 ; 服务社会素养 , 包括人际 沟通 、 责任感 、 合作 。关键词:

 核心素养 ; 心理健康课 ; 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8102(2017)05 -0078 -03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under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Core LiteracyZHANG

 Wen - xia,XU

 Shuang-yua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of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Abstract # In the visual field of core accomplishment,curriculum design points to core accomplishment,and core accom-plisliment needs to be integrated into subject course. Based on core literacy,the psychological healtli course is furtlier ex­plored and the core accomplisliment of psychological courses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and that i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complishment,includ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ability,logicalthinking,problem solving; self-management accomplishment,including emotion management,self acceptance,career plan­ning; and service social accomplishment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Responsibility,and cooperation.Key Words :

 core literacy;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 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根据 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年 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 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 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意 见》深入回答了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 作为着实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 推动教育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核心素养的重视。伴随着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才培育方面来说,传统分科 教育教学下,受升学率和考试制度影响,更加注重课 本知识和学科技巧,缺乏实际应用和个人能力的综 合培养。因此,为了学生走向社会能更好地适应今 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在校期间帮助其培育一定的 能力和素养。我国心理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开设心 理学的院校数量逐年上升,心理学专业也在国内如 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必经之路,心理学课程体 系仍显混乱,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拥有完整明确的课 程标准和课程要求,重理论轻实践。因此,为了更好 地促进心理学课的开展,笔者旨在以核心素养为基 础 ,进行下一步的分享和探讨。收稿日期:

 2017 -08 -21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 “ 十三 五 ” 规 划 2016 年 度 重 点 课 题 “ 吉林省高校学生 心 育 服 务 模式研究 ”, 编 号 :

 ZD16043 。作者简介:

 张文霞 ( 1981 —), 女 , 吉 林 东 辽 人 , 博 士 , 副 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研 究 ; 徐 双 媛 ( 1993 —), 女 , 山 东 潍 坊 人 , , 硕 士 , 主 要 从 事 发 展 与 教 育 心 理 学 研 究 。

 第 5 期 张文霞,徐双媛: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心理健康课探索 • 79 •一、 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外学者认为,“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 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的先决条件, 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1]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 在长期的影响和积累下形成的由内而外的心理品质 及能力技巧,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

 它是指个体拥有积极的个人品质,掌握一定的应对 能力并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和生活。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 进展,国内学者钟启泉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同职 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 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在教育 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为新时期的学校发展指 明了方向,有助于学科固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学科 素养”的提炼,有助于学科边界的软化以及“学科 群”或“跨学科”的勾连,有助于学科教育学的重建; 也可能为一线教师整体地把握学校课程,打破分科 主义、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灌输,提供视 野和机会。也有其他学者提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 指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 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由上可见核 心素养是符合我们时代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 理念的,可以给我们当下的学校改革提供明确的方 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同的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 分类,主要有1992年澳大利亚梅耶委员会提出核心 素养的7 大分支;21 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提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 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006年欧洲联盟提出的终身学习八大素养;加拿大 魁北克地区的四项核心素养,其中认知素养包括运用 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运用创造力四个^项。我国针对核心素养也于2016年 9 月正式发布 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共六大素 养 ,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 任担当、实践创新[*]。由此可见相比之前传统的教学 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更贴近实际, 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切实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二、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教育部提出了两个核心素养,分别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 和学科核心素 。

 学 展核心素 中又包括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伴随着全球化的实 现 ,传统教学的模式和要求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 要求,面对新的时代发展规律和趋势,学生需要掌握 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技能和品质。不同于过去 学生接受局限的课本知识,素养是学生通过在生活 和社会环境的学习中吸收到的知识技能的总和、包 含品质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程设计指 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程。在处 理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上,各个国家与地区学科课程作为培 学 核心素 的 。友等人提出,这种基本关系呈现出两大更具体的实 践样态:第一种是一对总的关系,即每门学科课程都 要承担起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第二种是一对 分的关系,即一门学科课程有侧重地对部分核心素 养作出独特贡献。[4]针对学科核心素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学科核 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比如培养学 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最终应该也必须落实到学科教学 中,因为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 教学的基本教学形态,学科教学才是提升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的知识内容基本路 径。[5]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育人价值是帮助学生 了解专业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帮助 自己和他人拥有健康心理,能够辨别不同的精神和 心理状态,做好疏导和调节。由此可见,心理学课是 通过学习所建立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人们环境理 解和判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心 理学核心素养即为当前或未来使有机体能够根据所 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自身 状态和帮助他人建立健康心理的能力。三、心理健康课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实现 途径通过把握心理学的教学基础,结合以上分类方 式 ,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出发,笔者认为心 理健康课核心素养内容及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几点#(一)科学技术素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OECD )认为,科学素养是 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 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 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6]结合以上观点,本文

 • 80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7 年将科学素养定义为,掌握科学信息,拥有科学探究能 力 ,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立足 于科学技术,心理学才能避免陷入“玄学”的尴尬境 地。在心理课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素养,是形 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必要基础,同时也 有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实现终身学习。1. 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伴随着网络发展,我们进入“信息爆炸时代”, 如何甄选信息,避免错误信息引导,实现快速有效的 信息获取和加工是学生所要具备的能力。心理学发 展前沿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 通过阅读最新的期刊文献,从中发现和总结当前的 新想法新理论及潜在热点。2.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清晰快速地辨别事 情的本质,理清问题脉络,发现有效解决策略。其中 文献综述的写作操练可以提升该项素养,通过对不 同学者理论的立足点归纳解析,实现逻辑思维的培。3. 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 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 理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 实践化等。心理学中的案例咨询、实验设计是实现 该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案例咨询和实验设计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处,并能及时检验自身知识缺 。(二)自我管理素养1. 情绪管理情绪对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情绪表达也要切 合时宜。在心理课上锻炼学生适宜表达积极情绪, 调节消极情绪,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今 后的生活和发展都有有利影响。通过团体活动形 式 ,掌握基本情绪理论知识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 想象幸福场景下积极情绪的表达等。2. 纳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以及一切特征采取的 一种积极态度,简言之,就是个体能够欣然接受现实 自我的一种态度。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压力, 避免自卑,悦纳自我,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在专业 课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树立正确认知,通过与错误 认知导致的后果进行比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树 立正确的认知。3. 职业规划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 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 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培养学 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 现。心理学主要包括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 学、基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大框架。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又可以涉及不同的 职业取向。比如教师、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 的职业。因此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应该帮助学生了 解不同的职业需求,挖掘自己的兴趣,帮助学生早日 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更好地迎接社会生活并有目标 的提升职业胜任力。(三)服务社会这是“家国情怀”体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 会的各个领域,帮助身边的人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方式。通过服务社会,也有 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能力的不断提升。1. 人际沟通人作为群体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因此如 何实现人际沟通至关重要。心理学的学生应该更能 够洞察别人的需要,较其他专业能够更好地体会他 人的感受。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同学 们积极参与表达,可以以定期分享交流的形式,也可 以是学生模拟授课的形式,让学生拥有表达和展现的 会。2. 任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 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 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7]在整个道 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居于重要地位,而社会责任感则 是人的道德品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理咨询 团体活动中,有意识开展有关责任感的相关活动,在 活动中学会责任感的重要影响。3. 合作互联网打破地域格局,地区之间合作,不同地域 之间人的合作,不断推进时代信息的交流与发展。

 人作为高级群居动物,与外界社会存在必要的联系, 因此学会合作是将来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必要素质。

 当前各个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展课堂合作学习,不 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帮助同学树 立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明确分工和不断磨合, 立合作 的 识。伴随时 展, 知识技 对 的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适应社会(下转第8 8 页)

 . 88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7 年同生态位的学生个体及群体之间的相辅相成、互相 促进作用,以保持系统的丰富多样和动态平衡。参考文献:* 1 ]岳伟.走向生态课堂 — 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 - . 教育研究,2014(8):99 -106.*2]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 M ].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63.* 3 ]纳卡墨拉.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 M

  ].王建平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 上 接第8 0 页)发展的能力素质,培育当代学生的 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 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 程。以核心素养为依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进行 进一步的探索并针对心理学的学...

篇三: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育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2016 年 9 月 13 日,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容包括三大维度、六大核心素养、十八个要点。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含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性是关于个体自身发展的素养,包括身体(生理)、精神(心理)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素养。因此精神(心理)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由此凸显出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部在2012 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健康的发展,可见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对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认知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调控情绪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品质等。六大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能调控自己的学习;健康生活主要体现在学生要珍爱生命,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人格,善于规划未来等方面;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培养集体荣誉感及团队互助意识。这些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内容都是一致的,都强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初探李 曼(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安徽 安庆 246309)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教育历来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心理健康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认识偏差、师资力量薄弱、培养途径单一以及家庭、社会、学校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为此,学校应正确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对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规范和指导,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教育合力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6-0012-0412万方数据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调了认知能力、人格完善和人际关系。高中教育历来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尤为重要。二、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心理健康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2012 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对高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长远意义和认识程度不够透彻。学校因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培养欠发达,或者因高考等各种原因,把心理健康培养作为一种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形式,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心理健康培养中来,对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搞几次心理讲座、参加几次素质拓展训练、准备一个办公室作为心理咨询室、年终期末准备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等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无法收到实效,从而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二)心理健康培养师资力量的制约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是一项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需要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在各校长的领导下,应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及全体教职员工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但调查发现,很多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这些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少,非专业兼职教师多,而且这些兼职教师的心理专业基础较差,另外,普通教师因为自身的心理状况欠佳,所以更难调动他们投入到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中来的积极性。另外,整个地区和学校对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视度不够、课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等也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培养的组织氛围,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三)心理健康培养的途径单一、狭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渠道很多,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社团与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讲座与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科渗透与班主任工作渗透、利用校园文化环境施以影响等。但是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不仅没有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而且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是组织简单的讲座与活动体验,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能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学生和家长只能自行寻求社会咨询机构及专业医院帮助,或者学校请社会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因此,学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社团活动、讲座等,全面展开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四)学校心理健康培养没有形成合力一门学科都应该有它的学科体系与系统性,而现行的高中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散漫,没有一套统一的课程教材,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比较随意;此外,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相互联系较少,没有学科归属感,缺乏专业交流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不同学校之间心理健康培养工作开展程度差异很大。另外,心理健康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需要各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等人员的积极参与,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三、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一)正确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需要学校各级人员的积极参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素养真正全面、健康的发展。既然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就如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寻求发展一样,我们要建立发展性的心理健康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和体验为形13万方数据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式,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二)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加强对培养工作的规范和指导1.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在组织机构方面,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双重配合管理。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督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教育局领导、专家和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加强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监管、培养工作。其次,学校层面可以形成校级领导、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校心理咨询室三层管理培养的模式。在科学管理方面,学校应制定出统一的工作标准、合理的评估制度,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如专项经费保障(咨询室书籍购买、社团活动物品采买、心理咨询室基本设备的购置等),专业人员与待遇保障(专兼职教师的值班费用,外出参观与学习等),时间保障(心理课课时设置、高三的心理疏导时间安排等),人性化评估制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评估应包括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教师的评价体系包括专家与同事督导等多样化的激励考核方式,学校的评价体系应就学校的地区差异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2.加强对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规范与指导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加强规范与指导需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学校实际出发,应针对高中生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心理咨询室和社团也应结合相应主题的讲座与素质拓展,积极配合开展相应的活动。具体来说,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围绕高中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主题进行,并兼具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学习。课余间隙可以围绕具体某一个阶段的主题来开展讲座与活动,比如体验放松、缓解考试焦虑等。心理咨询室应开展日常的咨询,心理社团可以围绕“5·25 心理健康节”开展心理剧、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小报、高三祝福语活动等来协助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规范心理档案及日常心理咨询材料。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而且可以及时解决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习与生活达到理想的状态。除此之外,规范教师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必要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进而使每一位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与此同时,规范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相关材料,比如心理健康计划与安排、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资质证书、讲座与公开课材料、学生危机干预材料、知心姐姐信箱信件、心理小报与宣传栏材料、素质拓展游戏相关材料等,将其整理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资料,以备于上级领导检查及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查询。(三)建设强大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学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要求,好的教师队伍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强大动力。1.建立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专职或兼职教师,并逐渐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学校专业心理教师资源匮乏,而非专业的心理教师,可能只能观察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能从心理学层面上加以分析,进而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不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建立心理专职教师队伍是必要的,同时学校也要鼓励和14万方数据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提倡兼职心理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中来。2.严格规范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和考核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需要教师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比如参加教师的岗前培训、入职培训、教研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培训会议、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等,通过这些规范的专业培训与学习,不断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要制定一个考核标准,比如学历标准、教师资格证书及心理咨询师证书标准等。学校应通过严格规范心理教师专业培训与考核,加强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更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遗传、环境、学校教育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的。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合适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利于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塑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1.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高中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个体,要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秩序和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加强保障学生的法制建设、加强治安、宣传家乡城市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等。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贫困学生寻求社会援助,也可通过社区活动(如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利用网络、电视和广播宣传等),开展一些家庭心理健康咨询和宣传普及活动。比如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讲座、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等。社区和学校形成合力,可为高中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消除不良社会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因为家庭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资源,定期为家长开展讲座,并结合对社区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教育网络,促进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对学校育人及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提出了要求。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和六大核心素养都说明了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 ― 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和定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规范和指导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从而科学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张志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维度[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1~6.[2]宋春艳,郝春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8,(33):121~125.[3]李云珍.晋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4]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59~62.[5]黄 萍.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5.[6]卢秉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54~155.[7]胡小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5.[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张 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9,(5):46~48.【责任编辑 李红霞】15万方数据

篇四: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021 年 12 期┆231 教学随笔 核心素养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康 娟

 摘 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形成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心理健康学科是高中阶段学科组成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科,但在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学校真正的重视,而是把精力集中到高考学科的教学中,致使高中学生的心理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新的变化,在内心世界里,不仅要承受年龄增长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且在备战高考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分解来自个人、学校和家庭方面对提高成绩的外在压力,如果在这个时期,学校不能从心理健康方面加以疏导和减压,很容易在学生心理形成阴影,甚至造成高中学生的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一些需要,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心理减压,疏导的教育,致使心理健康教学成为空白,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安全,本文将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刻分析,并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对高中学生心理疏导的缺失 高中学生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范围,决定了家庭和家长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监管者。所以,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和家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许多家庭并没有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发生的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家长只千方百计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心理因素并没有刻意去了解,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滑坡时,家长不问明原因,轻则斥责,重则施以家庭暴力。而那些学困生在家里更是不被重视。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也得不到家庭的关注。

 社会复杂多样,家长忙于工作,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孩子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制止。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致使孩子心理脆弱,难以承受学习压力。这些不利因素,对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成长形成潜在的消极影响。

 (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略 普通高级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教材和教师配备都比较齐全,但心理健康课程非高考课程,决定了他的辅助性命运,心理健康课也成了其他课的机动课,心理学教师也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备用教师,即使学校勉强开设了心理课程,教师也仅仅照本宣科,并没有把心理健康课和学生实际心理需要结合起来,因而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认识到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

 (三)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师的边缘化 由于学校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致使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师被忽略,特别在高三年级,由于高考学科的学习任务重,心理健康课程也已经走出了课堂,心理健康教材也被学生须搁置在书架上,心理健康教师也只能在学校做些教辅工作,学校的考核也倾向于高考学科的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在评优选先中只能靠边站。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措施 (一)家校合作,促进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和学校之间,只有相互合作,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才能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要和家长保持信息沟通,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家庭的表现,特别是那些在学校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要和家长及时取得联系,以便全面了解学生,针对具体情况研究解决的策略。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仍然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情感的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影响,故难以承受高考压力而自暴自弃的例子也不少。教师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善于缓解高考压力,要学会与人交往和倾诉心理。班主任、科任教师要长期沟通,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通过心理学教师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解除学生的心理疑惑,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心理愉快轻松的学习和生活。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和设备,要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对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要和家长、班主任交流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并保持建档和长期跟踪的机制,为他们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保驾护航。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师,使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教师队伍专业化 高中虽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有待提高,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高三年级时,要注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让学生在减轻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提高学习效率。加大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完善考核制度,使心理健康教师不再因职业而感到卑微。

 核心素养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学习者,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强健体质的基础,强化学生抵抗压力和不良行为的心理能力,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分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 GS[2020]GHB1422。

 参考文献:

 [1]张四海.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 [2]管相忠.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4(6).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一中学)

 。

 。. .。

 。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 心理健康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