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新冠疫苗作文素材800字2篇接种新冠疫苗作文素材800字 我国新冠疫苗启动临床试验——致敬另一条抗疫阵线上的英雄 陈薇:与致命病毒共舞29年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志愿者:该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接种新冠疫苗作文素材800字2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接种新冠疫苗作文素材800字
新冠疫苗启动临床试验 —— 致敬另一条抗疫阵线上的英雄陈薇:与致命病毒共舞 29 年 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志愿者:该我们站出来和病毒做斗争了 夜空中最亮的星 —— 浙江新闻 赞“ 特别的使命感” —— 人民日报 英雄就在我们普通人中间 —— 项向荣 “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感受如何? —— 人民网
科学严谨推进新冠疫苗研发 —— 光明网评 向 接种“ 重组新冠疫苗” 的勇士致敬 —— 四川文明网
我国新冠疫苗启动临床试验 疫苗,能够使人体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是保护健康人群最有效的手段,被誉为人类疾病的“终结者”。
据科技日报报道,我国已启动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腺病毒载体)一期临床试验——中国研制发这一新冠病毒疫苗已注射进人体,志愿者有 3 组,每组 36 人,注射后将集中隔离观察 14 天。
根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公开信息,该试验的主办单位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试验的目的,就是测试和评价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以复制缺陷型人 5 型腺病毒为载体,可表达新型冠状病毒 S 抗原。
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这样解释疫苗的原理:在“学习”病毒的前提下,对病毒进行“手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改造出一个我们需要的载体病毒,并注入人体产生免疫。
公开信息显示,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3 月 16 日正式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一期试验需要的志愿者并不多,仅限武汉地区常住居民,武昌、洪山、东湖风景区户籍居民优先,年龄 18-60 周岁。志愿者会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每组 36 人。经过筛选和体检后,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可以接种疫苗。此后的 14 天,为集中隔离观察期。接种后半年内,医学团队会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多次随访,看其是否有不良反应,以及体内是否产生抗 S 蛋白特异性抗体。
据了解,为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疫苗研发者陈薇院士团队 7 人已应急接种该疫苗,目前各类指标特征良好,未观测到需要处置的不良反应。
测试疫苗有效性,不是让志愿者和病毒硬碰硬,而是检测其体内是否产生了一种抗体。有了抗体,说明免疫系统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御病毒于细胞之外。
“疫”中人陈薇:
与致命病毒共舞 29 年 【编者按】有人把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和陈薇四位医生,并称为“抗疫F4”,C 位出道,在这次生死时速的搏斗中,像李兰娟和陈薇一样的女性,或是科学家,或是医生、护士,或是义工,她们撑起了这次战役的多半边天。
在“疫情”一线,她们没有年龄,不分性别,忘记家庭,忽略常规,每天仅睡 2、3 小时,时时奔波。她们是逆行的勇士,家国的英雄。这场战役中的核心女科学家们,采访很难,她们很累,TOP HER 依然试图将她们的故事还原记录下来,在 3 月 8 日这一天,让每一位读者在感受这份沉沉的责任与力量背后,认识到她们也是生动的女性。
陈薇是谁?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
1966 年,陈薇出生在浙江兰溪,被亲切地称为“兰江女儿”。1984 年,陈
薇从兰溪一中毕业,1988 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 年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 4 月特招入伍,1998 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2002 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15 年 7 月晋升少将军衔,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 年 11 月,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不少朋友和同事问过陈薇,“怎么总喜欢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 陈薇回答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1. 1988 年,从小成绩优异的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当时的陈薇,并没有做科学家的想法,甚至被同学们认为是最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长发飘飘的她性格活泼,打扮时尚。虽然是理科生,但陈薇却热爱文学和舞蹈,时常在校刊上发表美文,在学生食堂举办周末舞会,还是清华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
直到 1990 年,陈薇的老师要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买一种实验试剂的时候,她的人生轨迹才开始了真正的改变。一次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短暂接触,让陈薇被那里完备的科研设备,先进尖端的课题和杰出的科研人员所深深吸引,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1991 年,硕士毕业的陈薇作出了一个选择:去参军,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里做科研。然而,此时的她已经签约了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如果按照计划,迎接她的将是高薪白领的生活。家人朋友不理解她的选择,觉得清华硕士到部队就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是落伍。但陈薇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进入军队已 29 年的陈薇现在回想起来,眼神里还是充满坚定:“我来到军队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定在这里待一辈子了,因为我的老前辈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我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我喜欢专注做这个事儿。” 1998 年,32 岁的陈薇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同年,她成为了一名母亲,但仅仅休了一个月产假后,她便回到实验室,埋头专注科研。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抽空回家看了公婆,回到实验室却只看到一地的液体,看着两个月的细胞实验顷刻化为乌有,她一个人站在实验室放声大哭。在之后的几年里,陈薇很少能在 12 点之前回家。
渐渐地,陈薇开始带领一批军队科研工作者们展开重大抗病毒药物的科研任务。
2. 2003 年,非典疫情肆虐,37 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对 SARS 的病毒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不仅在国内率先分离出 SARS 冠状病毒,陈薇领导的团队更是迅速对干扰素ω进行了实验,证明干扰素ω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 SARS 病毒的增殖,显著减轻机体损伤。事实上,早在 SARS 爆发之前,陈薇主持的“重组人干扰素ω(IFN-ω)”研制工作已历时三年。这一干扰素被认为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主要用来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
为采集非典样本,陈薇与同事赶赴广州,每日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在不能和家人团聚的 100 多天里,陈薇的丈夫麻一铭和她四岁半的儿子,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
得知《东方时空》节目中会有妈妈的镜头,陈薇的儿子便一直等在电视机前,妈妈一出来,他便主动亲吻电视屏幕里的妈妈。
最终,陈薇团队发现该干扰素对 SARS 病毒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成功研制出针对 SARS 病毒的预防用药。包括小汤山医院在内,全国 30 余所 SARS 定点医院近 1.4 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经此一战,陈薇名震学界。
3. 陈薇还被誉为“埃博拉的终结者”,被认为是电影《战狼 2》中 Dr. Chen 的原型。
2004 年,埃博拉病毒还不为国人所知,陈薇却已经带领团队开始对致死率最高的病毒的研究,她说:“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 2006 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 计划”支持。
2014 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 50%~90%。已经研究了十年的病毒又发生了变异,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起全球恐慌,陈薇毅然决定前往非洲一线。
在塞拉利昂,展开临床试验的陈薇还曾到访一家当地的孤儿院,“当时有48 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让我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2014 年,陈薇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2016 年 1 月,因在抗击埃博拉战“疫”中的突出贡献,陈薇荣获 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过诺贝尔奖的
屠哟哟教授。在颁奖典礼上,陈薇说:“不是我一个人,今天我们穿军装的整个团队都在这里。” 2016 年 12 月,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塞拉利昂开展的二期 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了两篇相关学术论文。
4. 1 月 25 日大年初一,陈薇院士带领军队专家组驰援武汉,至今仍奋战在武汉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
1 月 30 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陈薇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 1 月 31 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 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依旧十分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感动之余,陈薇表示,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陈薇曾在 1 月 30 日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张定宇院长。张院长本身是一个渐冻症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还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陈薇对他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张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3 月 3 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由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闻令而动,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科研攻关,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陈薇说:“习主席指出,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牢记领袖的嘱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们正在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推向应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她还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5. 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更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1989 年 4 月 28 日,在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上,陈薇偶然结识了未来的丈夫麻一铭。那年,陈薇 23 岁,正在清华大学读研,和同学相约去爬泰山;麻一铭35 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在北京出差后正返回青岛。在拥挤的火车上,麻一铭看到被挤在车门边上,正捧着本书看的陈薇。担心她的手指被车厢接缝夹住,麻一铭硬是挤了挤,在身边让出一个十几厘米的空位给陈薇。
两个人在车上聊了一路。下车前,麻一铭问陈薇,能不能留个电话号码?正巧陈薇宿舍刚刚装了一部电话,她便随口告诉了麻一铭。麻一铭说,我下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陈薇说,可以。一个星期后,麻一铭果然去了北京。
麻一铭放弃了青岛优厚的工作待遇,只身来到北京。最初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二人的恋情也屡遭反对,陈薇和麻一铭却共同抵御住了重重压力。
结婚后,麻一铭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医学研究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华和能力的“浪费”,她做的事情才更有价值。
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干了喜欢干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
谈到对儿子的期望,她并没有将做科学家的理想强加给儿子,而是希望儿子“能娶他爱的人,能从事他喜欢的工作。” 陈薇的父亲陈李坤曾谈到女儿名字的由来。当初给女儿取名陈薇,一是陈李坤本人喜欢花草,二是在他眼里“蔷薇花虽然普通,但花期很长能开半年,且有一股暗香”。“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道: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陈李坤说,“说的就是蔷薇,低调不张扬,不管风吹雨打始终能够怒放。” 在入伍后的 29 年里,陈薇少将终日“与病毒共舞”,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为国家和人民研发“生物盾牌”,为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志愿者:该我们站出来和病毒做斗争了
科技日报 近日,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第一批志愿者已经接种了疫苗,正在度过他们为期 14 天的隔离观察期。
Ⅰ期临床试验要求志愿者为武汉地区常住居民,共招募 108 人。高校教师大白(化名)就是其中一位。“我们都是一条心,想让武汉快点好起来。”3 月 21 日晚,他在电话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志愿者的想法都很简单,就是要为疫苗研发作点贡献。
陈薇院士向志愿者致敬
根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上的公开信息,该临床试验的主办单位为军事科学院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试验的目的,是测试和评价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种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以复制缺陷型人 5 型腺病毒为载体,可表达新型冠状病毒 S 抗原。
疫苗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这样解释它的原理:在“学习”病毒的前提下,对病毒进行“手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改造出一个我们需要的载体病毒,并注入人体产生免疫。
Ⅰ期临床试验将志愿者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3 组,每组 36人。在注射疫苗后半年内,医学团队会定期对志愿者进...
篇二:接种新冠疫苗作文素材800字
群众办实事 —— 疫苗接种先进事迹报道(2 2 篇 )致敬!为新冠疫苗接种默默付出的一线医护人员
自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广大医务人员不怕苦、不怕累,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把初心使命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耐心细致地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为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近日,在我县新冠疫苗接种点,看到不少居民正在有序进入大厅等待接种,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向接种人群详细讲解相关接种知识和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工作有序进行。
测温、指引、登记、核实、打针……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每天重复几百次其实并不容易,由于接种任务量很大,接种点的医务人员每天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消毒、打针、按压棉棒,每接种一针要抬 3 次胳膊,一天几百人接种下来,往往连胳膊都抬不起来,肩颈有问题的同事,更是十分辛苦。
“从 5 月份大规模接种疫苗开始,我几乎每天都要上班,有时晚上 9 点多才下班,已经连续十几天没有休息了。”城关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护士孙 xx 说,每天的工作强度很大,身体有时候很疲惫,但是内心还是很欣慰的,一想到每天有一大批的群众成功接种了疫苗,觉得自己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为确保群众能按时接种疫苗,免疫规划科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深夜出发,风雨兼程,奋战在疫苗配送的路上,确保疫苗安全、及时到达全县各个接种点。
“为尽快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新冠疫苗每次一到位,我们就第一时间在疫苗追溯平台进行扫码入库和出库,做到每支疫苗可追可溯,再根据各乡镇分配量,第一时间分配到各个接种点,无论疫苗何时到位,我们疫苗运输管理人员将随时待命。”县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常 xx 说。
目前,我县临时接种点每天保持有 60 多名工作人员,由县卫健委等部门协调调配,保证充足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保持良好接种秩序。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目前共接种新冠疫苗 39000 人份,当日接种最大量达到 1818 人份。现场秩序引导、登记建档、
预检告知、疫苗接种、留观查看、数据上报……医务人员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是第二天照样坚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石 xx 说,自大规模接种以来,截至目前已接种 30 多万剂次新冠疫苗。
“一线的医务人员加班加点为群众打疫苗,感谢他们。”现场接种疫苗的群众对医务人员每天的辛劳看在眼中,也记在心里。
18 个疫苗接种点,6 个多月的默默坚守,感谢所有奋战在疫苗接种一线的医务人员,向你们致敬!
疫苗接种先进事迹报道 —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办事
飞彩街道莲西社区工作人员曹 xx 是一名在卫计岗位上工作10 多年的卫计专干同时又是一名中共党员。爽快、干练、热心肠,是大家对她的印象和评价。当接到办事处疫苗接种工作任务时,由于社区居民多、任务重,她感觉到了压力。但压力也是动
力,她第一时间投入工作,在短时间内领会上级指示并组织召开工作部署会,统筹规划工作任务。以小区网格为单位,通过张贴海报、电话、微信朋友圈以及入户走访发放宣传单页等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接种咨询服务工作,大力宣传疫苗在保护个人健康、控制疫情方面的积极作用,宣传接种禁忌症等注意事项,引导居民群众消除疑虑,有效增强了辖区居民对疫苗接种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提高了居民自觉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面对社区大规模疫苗接种任务,她每天都要提前到达接种点,等所有接种人员全部离开接种点后,她还要做清场收尾工作,中午在接种点轮着吃盒饭,为了抢时间,她最多十分钟就吃完了。工作一天下来感觉腰酸背痛,但是第二天她依然精神满满的提前到达接种现场。从社区的每个小区到街道的各个接种点,都留下了她忙碌瘦小的身影。即使每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前来咨询、预约、接种的人,但她依然用热忱与真情,用暖心的话语对待每一位接种者,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担忧。“请不要空腹接种,吃饱肚子再来打针,拿出身份证,排好队,大家把表填好,依次进行登记。”一天接种下来,几百遍的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尽管声音嘶哑了,喉咙干燥了,但是仍然坚守岗位,扫码、核对信息、维持秩序.......又是上百遍的重复同样的动作,也毫无怨言,还总爱多“唠叨”几句,暖心的安慰,消除了接种群众的顾虑和担心。在承担接种点登记、引导工作时,她的脚步也未停下过,时常穿梭
在留观区域,巡视接种后情况。还要为前来接种的居民提供服务,“大爷,你慢点,口罩要戴好。这有板凳,你坐一下。”在人群中见到一位排队的老人行动不便时,马上给老人找来了一条板凳,让老人坐下。不接种期间她还要接种人员联系安排,是接种点接种质量安全最可靠的存在。
天气炎热,排队接种疫苗人数过多,难免大家的情绪烦躁,她轻言轻语为大家安抚情绪。在接种点,经常能听到“叔叔、阿姨、老伯伯”等各种对接种者亲切的称呼,从社区到接种点,改变的是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能,不变的是她那颗工作者的赤诚丹心和一名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她希望,以她的真诚和热情、坚守和敬业为我街道免疫屏障的建立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作用。
二、党旗,高高飘扬在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自 xx 区大规模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以来,在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上,每天有数百名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夜以继日默默坚守在接种岗位上,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响应单位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以忠诚、无私、敬业、奉献的大爱精神,为我区乃至上海市全面推进并完成疫苗接种工作,建立群体免疫屏障而勇挑重担,
其中不乏广大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让党旗在一线飘扬,党徽在一线闪耀。
为广泛宣传疫苗接种点上党员的先进事迹,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系统内广大党员职工向优秀党员学习,更好落实疫苗接种任务,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党旗,高高飘扬在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优秀党员事迹,今天推出的是仲文江、左晓华、叶开友、项俭四位疫苗接种点管理者。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党员仲 xx,作为一名免疫规划科科长,疫苗接种是他所在科室当前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从年前组织实施重点人群新冠疫苗的应急接种到至今的全民免费接种,他已连续奋战 3 个多月,没有节假日,没有下班时间,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全部交给了同样是医务人员的爱人。从临时接种点的筹建、场地布置、接种医务人员的紧急培训、疫苗的配送协调与冷链管理、市民咨询答疑,异常反应调查处置……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夏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左 xx,关键时刻,义无反顾接受组织安排,担任区体文中心临时接种点行政点长,扛起了我区临时接种点主战场的接种管理重任。自 3 月 6 日进驻接种点起,从零起步,着手制定接种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各岗位职
责。每日 7 点到岗,开始一天的管理保障工作,掌控接种场所内外局面,优化预检、接种流程和布局,以应对极端天气和超大客流接种,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状况,俨然成了一名接种点大管家。该点日接种量单日最高达 1.8 万余剂次,但接种大厅内依然井然有序。
在单位和临时接种点上都兼任数职,又是两个孩子爸爸的叶xx,自去年 12 月 23 开始,临危受命,用短短几天的时间,带领区疾控中心同事完成了我区首个临时接种点---区健身训练馆的筹建。今年 3 月初,又着手筹建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临时接种点。承担多个角色的他,常常早出晚归,在高峰大流量接种期间,曾连续数日仅睡两三个小时,每天只能见到孩子睡熟的脸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面对接种工作重任,“困难是暂时的,总有办法克服的”他一直和身边的同事这样说,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接种流程,减少等待时间,给接种群众带来更大的便捷。
退伍军人的她,项 xx,接种点临时党支部委员、业务点长,一名不折不扣的免疫战士。常常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是点上疫苗“大总管”,她严格落实疫苗接种 “三查七对一验证”工作要求,为的是确保每日上万剂次疫苗的接种安全。“13 号台,呼叫疾控中心老师”,这样的呼叫随时听到,喉咙嘶哑了,脚酸了,她全然不顾,只想尽快帮助接种台解决疫苗接种信息录
入技术问题,让群众少一点等候的时间。年前年后她已经在疫苗接种点坚守了 3 个多月,但她无怨无悔,时刻都保持着一名退伍军人的本色,坚守在接种岗位上。
推荐访问:接种新冠疫苗作文素材800字 作文 接种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