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

时间:2022-12-28 14:40: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1  (九个小组*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1

  (九个小组*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2

  (本诗的艺术特点缺失)

  教学过程:

  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

  2、疏通文意4分钟

  3、小组交流2分钟

  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

  “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

  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幸福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

  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情的坟墓;

  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

  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己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

  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这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

  9、最后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

  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

  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

  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1)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1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提供许多听课学习机会。但是,在不少学校里,许多老师却将听课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记录,即使做听课记录,也仅仅是了了几笔,记下的仅是施教者板书的部分内容,而且听过就算了,很少对听课记录进行回顾整理,更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的极其宝贵财富。不仅要做好听课记录,而且课后要再次回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与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做听课记录,不愿对听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听N节课,也许只是一节课的N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做听课记录,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呢?

  一、记录施教者亮点即成功之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才从学校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何况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备,是其才华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过渡承转,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二、记录施教者瑕点即不足之处

  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之处的,记录下来,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在以后自己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

  三、记录学生的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听一位教师在讲地球的公转,他安排学生读图1.19北纬40~地IX--~——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并计算其昼长。这时学生发现这个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并产生这样的困惑:全球各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时将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促使我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寻找好的方法,来讲清这个问题。最后请教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得出肯定结论,这才彻底地讲清这个问题。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能力。

  四、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例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南北气温的差异”,他安排学生阅读“我国1月*均气温”和“我国7月*均气温”两幅图,让他们观察两个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相应的地点,使学生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这时学生却发现并提出:为什么7月等温线图里有许多虚线,如在1CC和24℃两条之间加了一条虚线(20℃等温线),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不仅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把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利用这个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从图中后加的20℃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于20%,属于高温季节。所以加上这条等温线可以帮助人们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总体特点。有的学生认为,7月等温线图中的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不如随着纬度的变化明显。这就使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理解更加透彻。所以,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是对教学设计疏漏的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记录自己昕课中闪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例如,一位教师讲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时,分析强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说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说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讲述了半天,还是有学生不是很清楚。

  刚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间一排为赤道,前后第三排为回归线,教师为太阳,进行演示,请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其所代表的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何时达到最大值。在听课时将此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自己施教时就加以运用,发现此演示做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不多,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2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提供许多听课学习机会。但是,在不少学校里,许多老师却将听课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记录,即使做听课记录,也仅仅是了了几笔,记下的仅是施教者板书的部分内容,而且听过就算了,很少对听课记录进行回顾整理,更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的极其宝贵财富。不仅要做好听课记录,而且课后要再次回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与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做听课记录,不愿对听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听N节课,也许只是一节课的N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做听课记录,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呢?

  一、记录施教者亮点即成功之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才从学校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何况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备,是其才华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过渡承转,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二、记录施教者瑕点即不足之处

  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之处的,记录下来,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在以后自己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

  三、记录学生的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听一位教师在讲地球的公转,他安排学生读图1.19北纬40~地IX--~——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并计算其昼长。这时学生发现这个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并产生这样的困惑:全球各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时将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促使我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寻找好的方法,来讲清这个问题。最后请教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得出肯定结论,这才彻底地讲清这个问题。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能力。

  四、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例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南北气温的差异”,他安排学生阅读“我国1月*均气温”和“我国7月*均气温”两幅图,让他们观察两个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相应的地点,使学生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这时学生却发现并提出:为什么7月等温线图里有许多虚线,如在1CC和24℃两条之间加了一条虚线(20℃等温线),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不仅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把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利用这个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从图中后加的20℃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于20%,属于高温季节。所以加上这条等温线可以帮助人们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总体特点。有的学生认为,7月等温线图中的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不如随着纬度的变化明显。这就使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理解更加透彻。所以,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是对教学设计疏漏的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记录自己昕课中闪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例如,一位教师讲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时,分析强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说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说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讲述了半天,还是有学生不是很清楚。

  刚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间一排为赤道,前后第三排为回归线,教师为太阳,进行演示,请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其所代表的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何时达到最大值。在听课时将此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自己施教时就加以运用,发现此演示做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不多,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2)

——高中语文课听课的记录 (菁选2篇)

高中语文课听课的记录1

  最近,我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我听了东关小学五三班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收获良多……下面我说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每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感受到了教师们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愿望,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新气象,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民主气氛的形成,正是我们研究学习语文方式的真正改进,促使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涌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文化的绚丽与中文的无限魅力,并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课堂充满着*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鲜活的生命在欢唱,在愉悦。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语句的韵律美及表达的丰富多彩。执教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简明的板书,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流畅地分析讲解,充满期待与真诚善意的微笑,无不凸现出的真谛。钟斌老师的课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1、重视了识字新词,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2、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是贯穿于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一篇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理解词语的意思。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适合低年级诗歌的朗读,课文读的非常充分,借助课件、板书让学生试着背诵。

  纪晓菲老师的课思路清楚,先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了全文讲了4件事,然后逐一分析。教学重点突出,处理非常到位。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赵晓蕾老师的课用情育人,教学立足于整体感受及创设情景,表现出一位优秀教师在改革中的勇气与思考,奉献出一堂出色的语文课。而且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大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二、将先进理念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

  要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与探索。必须提倡多样化,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前提下,敢于突破,敢于尝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特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诵读、讨论、圈划、设疑等语文学习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语文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一起感悟。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要先理清作者思路和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根据的说话,有条理的发散。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钻研教材,遵循规律

  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生字,感悟做人之道,再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最后适度拓展。

  钻研教材,下功夫把握教材,多钻研,多思考,多研讨,多积累。本次听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高中语文课听课的记录2

  最近,我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我听了东关小学五三班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收获良多……下面我说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每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感受到了教师们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愿望,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新气象,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民主气氛的形成,正是我们研究学习语文方式的真正改进,促使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涌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文化的绚丽与中文的无限魅力,并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课堂充满着*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鲜活的生命在欢唱,在愉悦。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语句的韵律美及表达的丰富多彩。执教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简明的板书,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流畅地分析讲解,充满期待与真诚善意的微笑,无不凸现出爱的真谛。钟斌老师的课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1、重视了识字新词,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2、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是贯穿于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一篇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理解词语的意思。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适合低年级诗歌的朗读,课文读的非常充分,借助课件、板书让学生试着背诵。

  纪晓菲老师的课思路清楚,先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了全文讲了4件事,然后逐一分析。教学重点突出,处理非常到位。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赵晓蕾老师的课用情育人,教学立足于整体感受及创设情景,表现出一位优秀教师在改革中的勇气与思考,奉献出一堂出色的语文课。而且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大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二、将先进理念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

  要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与探索。必须提倡多样化,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前提下,敢于突破,敢于尝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特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诵读、讨论、圈划、设疑等语文学习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语文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一起感悟。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要先理清作者思路和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根据的说话,有条理的发散。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钻研教材,遵循规律

  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生字,感悟做人之道,再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最后适度拓展。

  钻研教材,下功夫把握教材,多钻研,多思考,多研讨,多积累。本次听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3)

——高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 (菁选2篇)

高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1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提供许多听课学习机会。但是,在不少学校里,许多老师却将听课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记录,即使做听课记录,也仅仅是了了几笔,记下的仅是施教者板书的部分内容,而且听过就算了,很少对听课记录进行回顾整理,更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的极其宝贵财富。不仅要做好听课记录,而且课后要再次回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与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做听课记录,不愿对听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听N节课,也许只是一节课的N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做听课记录,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呢?

  一、记录施教者亮点即成功之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才从学校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何况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备,是其才华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过渡承转,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二、记录施教者瑕点即不足之处

  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之处的,记录下来,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在以后自己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

  三、记录学生的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听一位教师在讲地球的公转,他安排学生读图1.19北纬40~地IX--~——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并计算其昼长。这时学生发现这个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并产生这样的困惑:全球各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时将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促使我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寻找好的方法,来讲清这个问题。最后请教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得出肯定结论,这才彻底地讲清这个问题。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能力。

  四、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例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他安排学生阅读“我国1月*均气温”和“我国7月*均气温”两幅图,让他们观察两个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相应的地点,使学生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这时学生却发现并提出:为什么7月等温线图里有许多虚线,如在1CC和24℃两条之间加了一条虚线(20℃等温线),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不仅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把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利用这个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从图中后加的20℃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于20%,属于高温季节。所以加上这条等温线可以帮助人们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总体特点。有的学生认为,7月等温线图中的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不如随着纬度的变化明显。这就使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理解更加透彻。所以,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是对教学设计疏漏的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记录自己昕课中闪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例如,一位教师讲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时,分析强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说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说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讲述了半天,还是有学生不是很清楚。

  刚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间一排为赤道,前后第三排为回归线,教师为太阳,进行演示,请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其所代表的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何时达到最大值。在听课时将此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自己施教时就加以运用,发现此演示做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不多,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高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2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可以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知道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达到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么写,怎么记最好一起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不过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么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么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有趣,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建议: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是不是可以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4)

——语文听课记录5篇

语文听课记录1

  科目:语文

  听课人:黄静芬

  上课老师:鸿都小学 巫小娜老师

  课题:文天祥

  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请学生一齐轻声呼喊。(板书:文天祥)

  2.“你了解这个人吗?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学生查找的资料详略不一,学生汇报时有的胆量大,表达比较流利。)

  3.小组汇报。(名句、文章等)

  二、品读课文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文天,现在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与文天祥零距离接触。”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教师能抓住读得不准的地方纠正。如:“凛然”)

  2.朗读文章。(小组轮流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哪个段落?”

  (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文天祥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1.默读2-8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文天祥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汇报:

  读完以后,你觉得文天祥是怎样的人,找出文中可以描述的语句读。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呢?(学生有较好的默读习惯。汇报的学生比较少。)

  (汇报形式:组长汇报——组长点名组员补充——组员可以要求其余学生跟读。)(学生有合作精神。)

  生:我还找到了……

  师:建议你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的`形式比较多。)

  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劝降书,他却以《过零丁洋》作答。谁收集有《过零丁洋》全诗的?小组内先读一读。”

  师: “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想体会?”(小组汇报)

  师: “文天祥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于我们心中。请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

  1.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的?(板书:通过具体事——组织勤王军、多次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以及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四、拓展。

  1.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或爱国名人的故事吗?要求:听同学说故事的时候,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在小组内写出来。(投影、带读。)

  2.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爱国名言。

  3.读

  板书: 18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拒绝劝降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归纳点评:

  1.本节课由导入——检查汇报——品文——总结——拓展这些环节组成。老师能抓住文中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这条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有关的语句,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性格与品质。教学思路清晰明朗。

  2.整节课培养目标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教学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得到展示。

  3.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这节课的前置性作业有: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收集文天祥的故事、名言、收集爱国故事等。)

  4.构建了比较成功的小组学习模式。

  5.大部分学生能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是发言的学生还是比较局限。

  6.学生的探究能力、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

  7.朗读的指导还可以加强。

  探讨:

  1.学困生不能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在课堂上教师该作怎么样的引导?

  2.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必要牵着学生去一段又一段地品味文本?可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品味?

  3.品文、鉴赏应该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的语言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发现对这些难点,教师的态度是“一带而过”,学生是不是懂了?教师有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检查这一环节?

语文听课记录2

  近期,我参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感受颇深:这样朴实,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到老师们的课时,感觉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准确。她们大多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老师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这些课通常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遇到数字圈起来;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

  2、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3、处理把握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们都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题眼,步步深入文本。

  4、评价语言

  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老师运用“你最聪明“来鼓励学生;”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个宝”、 “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语文听课记录3

  一、 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3、出示词语: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冻得坚硬的山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

  a.指名读

  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

  c.齐读

  二、 品读课文

  (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气冷

  指名读

  2、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饥寒交迫——“饥饿”

  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显示“濒临死亡”)

  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即将死亡,再看看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齐读

  4、过渡:然而悲剧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

  指名说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将会被感动。读一读,找一找最感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写感受。

  2、交流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

  2、 齐读第四自然段

  3、 认识小贝蒂(出示图片)

  在什么地方寻找?怎么发现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桌说一说。

  交流

  师生接说:小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4、 还有什么地方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危险?

  3、 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动的?(*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为的是一群燕子。)

  4、 师:回到充满温暖的列车,齐读第一自然段(配乐)

  5、如果你就是车厢内的一只燕子,当你看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6、写话:

  以“这怎能不令人感动……”为开头写一段话。(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三、总结课文,提升感情

  让我们记住——,记住——。

  教学设计:

  一、感受春天的寒冷

  1、学生说春的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

  2、找找课文中春寒的词语,读读说说给你的感受,再一次读好这些词。

  3、找找课文中描写春寒的句子,读悟感受。

  二、感受严寒中的温暖

  1、找打动自己的句子。

  2、步步深入读、悟。

  3、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及时的追问引导体会,悟后读。

  4、动笔写写:如果你就是燕子,当你看到人们这样帮助你,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让燕子专列开进学生幼小的心灵。

  评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能及时的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和惑点,本节课执教的老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感悟后能及时让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较紧凑。

  不足:*如何帮助小燕子这部分理解还没有到位,对与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整体的梳理,使层次更分明。小贝蒂那段的话与插图在教学时应交换顺序,让学生在感观图片中小贝蒂的形象后,再读文,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语文听课记录4

  《绝句》

  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么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

  师:昨天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是作者写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 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 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 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 读、听、练。

  、简笔画板书形象、直观

语文听课记录5

  第一课时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听 低头

  2. 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 精读训练

  1.

  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 (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 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 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 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 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 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 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 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 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 作业

  1. 按笔顺描红。

  2. 朗读课文。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5)

——数学听课评课记录3篇

数学听课评课记录1

  上课教师:张xxx

  上课内容:鲁教版六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

  上课时间:10月9日星期四第一节

  上课地点:初一教师

  听课参加人员:赵校长、王校长(业务校长)、董主任(教导处主任)、王瑛(语文组教研组长)、李莉(英语组教研组长)、刘岩(政史地组教研组长)、郭慧(理化生组教研组长)、任凭(音体美组教研组长)、*、赵燕、马元峰

  评课过程:

  1、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各位领导及教师点评

  (1)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难点突破自然

  (2)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思考方法

  (3)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4)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6)与小学时比较,学生的精力集中了,跟着教师思路走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严密的数学思维,解题习惯好了

  (7)课堂驾驭能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了保证。

  3、针对点评中提出的困惑讨论

数学听课评课记录2

  笔者多次参加了我乡举办的数学公开课的听课和评课,感受颇深,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改革中,一些教师却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极不适应进行改革的要求了。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五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时,只是抽象的讲1千米有多远,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1千米,知道1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单位,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那里,因此,在上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下列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首优美乐曲的话,那么情景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情景,使他们在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新课伊始,用媒体播放“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说:同学们,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坐的汽车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单位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100千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争着回答:“千米”,这时,教师随机揭题,并说,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就是指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其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正如人们所说“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生活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走出教室,感受1000米的实际长度,并且记录自己走100米所用的时间,根据100米的长度和所用时间去估计1000米的长度,大约从哪到哪?在设计时,我考虑到1000米的长度概念难以建立,于是让学生把长度和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10个100米是1000米,推算出10个100米所用时间即为走1000米大约用的时间,通过时间来估计1000米大约有多长,这样,不仅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而且使学生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了空间相象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校周围的条件,如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操场的长30米等,用推算的方法推出1千米的长度,以加深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这样,把抽象的内容放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变枯燥为兴趣,变陌生为熟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的理念。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在学生对千米有了初步的感知后,给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1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远?让学生自己闭上眼睛,深入感受1千米的距离,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再分组讨论交流:在你的周围,大约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就是1千米,这样,通过学生的交流、探索等活动,在小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自己总结,说出收获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学过程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发现这节课的收获,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过去,老师总喜欢把所学的知识总结出来,让学生去背,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去总结,唯恐学生总结错了。殊不知,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学生就会越变越懒,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们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老师合理挖掘,正确引导。在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我是这样的:①出示题目,如:2千米=( ),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最后由他们自己归纳总结: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00米。②出示图片:

  亚运会上有一项田径项目是3000米跑,引导学生说出是多少千米,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再由学生总结算法:1000米是1千米,3000米里有3个1000米,就是3千米。

  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而不是考试的工具,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总之,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活动获取知识,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数学听课评课记录3

  上课教师:张xxx

  上课内容:鲁教版六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

  上课时间:10月9日星期四第一节

  上课地点:初一教师

  听课参加人员:赵校长、王校长(业务校长)、董主任(教导处主任)、王瑛(语文组教研组长)、李莉(英语组教研组长)、刘岩(政史地组教研组长)、郭慧(理化生组教研组长)、任凭(音体美组教研组长)、*、赵燕、马元峰

  评课过程:

  1、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各位领导及教师点评

  (1)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难点突破自然

  (2)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思考方法

  (3)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4)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6)与小学时比较,学生的精力集中了,跟着教师思路走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严密的数学思维,解题习惯好了

  (7)课堂驾驭能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了保证。

  3、针对点评中提出的困惑讨论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6)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3篇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1

尊敬的各位老师,以及在坐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为自己的选择骄傲》。

  时光匆匆,来这个学校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我时常喜欢好友漫步于校园,在夕阳的余辉下,欣赏着我们校园的美丽。不知不觉中,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乡村角落中的这道亮丽的风景,我为自己当初选择这所学校而骄傲。

  我们高中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因此,校园处处洋溢着师生浓情,那响着我们串串笑声的教室,那记录着我们一行行脚步的操场以及那映照着我们一次次活动的路灯,都无不勾起我们的回忆,无不勾起我们的深情,无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学校里学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感受,都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每个人的体会也都不一样。以前,我最害怕的就是老师说:“同学们,马上要考试了,要好好复习啊!”因为*时学习不是很认真,很多知识没有自己消化,到了考试的时候,就抱抱佛脚,可每次的效果总不理想。我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学校呆着,为什么我的成绩就是不理想呢?我难道天生就比别人笨吗?不,我不相信,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开始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好笔记,课余时间我多找老师交流做到不懂就问。通过我的努力,我的成绩慢慢地有了起色,我也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当你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我不再因为中考的失利而自怨自艾了,我要抓住现在这个机会,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哪怕开始还只有丁点的进步,但那毕竟已经开始了呀,我相信,在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的。高中语文课前演讲稿(三分钟)

  今年暑假,又有几百名一年级的同学来到了我们的学校,为我们的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抱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和我当年一样,走进了这里。我想对他们说,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看,这里有整齐美观的两座教学大楼,有舒适干净的寝室,有宽敞可以让你驰骋的篮球场,还有那几十位在默默奉献如父母般疼爱我们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大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学习和生活,我相信,三年后的你们,一定不会遗憾今天的选择。

  学校啊!我喜欢你!纵有李白杜甫的文思,也难以写出我对你的喜爱之情;纵有齐白石的丹青妙笔,也描绘不出你风姿的神韵;纵有贝多芬的音乐旋律,也奏不出你在我心中激起的涟漪。正因为有你,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正因为有你,才能让知识的果实丰富我们的视野,才能让我们从懵懂的今天走向拥有美好未来的明天。

  又是一个丹桂飘香的季节,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面对如花似锦的校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学习,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把校园建设得更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别再把美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玩网络游戏上,别让最好的学习时光在你的手中悄悄流逝。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让我们好好珍惜时光,在综合中专这个大家庭里,走好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段路程。

  同学们,为了自已,为了报答我们的老师和父母,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让我们用智慧和勇气去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凯歌吧,明天的我们,一定是最棒的!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经数千年,沉睡了数千年,历史线装书的发黄的扉页上依旧弥漫着墨香。如今垓下的战火硝烟早已*息;如今鸿门的歌舞美酒早已消逝;如今,昔日英雄的骸骨早已被埋葬在大海的深处,化作涛声阵阵。可我依旧固执地徘徊在那早已今非昔比的乌江之畔,寻寻觅觅那不死的英魂,不散的精魂。你的生命可谓幸福,又可谓不幸。你让我懂得,也许“舍得”就是让双眼含着湿润的从前,也许“不舍”也就是唇边飞过的蝴蝶。是你……

  十五岁时,你便与这西楚霸王相识。从此心心相印,从此不离不弃,从此与幸福如影随形。十年征战十年从,十年的金戈铁马一显霸王豪气,一显美人柔情。今夜,月圆,今夜的大地洒落一地清冷的光辉;你幸福的服伺大王入寝之后,便出来巡夜,虽被困于此,但你心中始终是执着的,你始终相信会有奇迹,相信地老与天荒。披着斗蓬,提着灯笼,凝视这山坡上星星散落般的帐蓬,你美丽的脸颊上始终挂着微笑。两弯柳叶眉似蹙非蹙,一对含情目深沉如同秋日的湖水。你弱得像一棵含笑的草,在风中轻轻舒展。

  风乍起你裹紧粉色斗蓬,用手掩了掩灯笼。你从每一处走过。营门前戍守的战士屹立如同伟岸的山峰营房里酣眠的老兵喃喃呓语,犹忆江南稻米之香。突然四面号角声起,鼓声震天,楚歌响彻山岗。你慌了,你茫然了,你丢开手中将熄的烛台冲进项羽的营房。叫醒酣睡中的大王。“王,你听。”

  “这……这,难道四面都已被汉军包围了吗?!这怎么可能?”项羽心慌,饮了一口劣酒,两手托腮而思。黝黑的面庞上微微出了汗。

  突然,一小兵进来报说,四面已被汉军包围。

  “这该如何是好。”虞姬望着项王踱步的样子,心中甚急。“出去决一死战。”项羽自语。“对,就这样办了。”虞呀,你跟在后面,若有什么不测,就把你献给刘邦吧!”

  虞姬你双眸浸湿,你忍着痛勉强支出了艰难的笑容。十多年了,你从未后悔过,十多年了无论是宫殿的繁华喧嚣,还是大漠的黄沙漫漫,你始终相信自己的选择。如今大势已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江山沦陷,狂澜难挽。纵使一代霸王也无计可施之时。你笑了,因为至死项羽都惦记着你;你笑了,因为至死你们的缘份都未尽。江山,是剑上的恩仇,而美人是剑下的仙魂。项羽选择了你,而你也至死不渝地坚守一份难得的幸福。虽死也无怨无悔。

  “也许,我该走了,羁鸟归林,叶落归根,大王,我满足了。”美人化作血污,染红白色的营帐;血污化作焰火,刺痛了一代英豪的双眸。痛来不及蔓延,泪早已如泉涌。轻轻抱起你的虞姬。一个是万丈豪情,一个是柔情万丈。用血泪诠释这份幸福吧!

  如今香魂已逝,香影已渺。把幸福埋葬在垓下,把幸福镂刻在心里。乌江之水,涟漪泛荡,回肠荡气,其实你们的幸福本不该断送,也从未断送。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3

  在人生的旅途中,梦想是最好的伙伴,如果说梦想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梦想是一朵常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太阳与清泉,交相呼应,而我们的生命,也会因为有了梦想而变得更加精彩。

  梦想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她固若金汤。有这么一个人,小学三年级便被迫辍学,认识的汉字也不多,他每天往返于家和图书馆之间,在深夜他勤奋的身影依然清晰。他日复一日的坚持写作。汗水与泪水铸就了他的成功。他就是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试想一下,当所有人都对他表示不屑时,他没有退却,依然坚定,他只是很单纯的爱写作而已,他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心中那个作家梦。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一个人,一本杂志,十三年。他笔下的贝克与舒塔给了无数孩子童年的.快乐。他的梦想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梦想,给孩子们美丽的童话。郑渊洁的生命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梦想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制的七色彩虹,她绚丽辉煌。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挫折,仍然坚挺着呢?

  梦想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她历久弥香。在我心中有一个坚强的身影,她就是舞蹈家邰丽华,在她两岁那年,因高烧而失去了听力,难以想象她当时的寂寞与痛苦,在她婀娜的舞姿背后,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好几倍的辛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说她爱舞蹈,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她是舞台上一株美丽的奇葩。她从不叫苦叫累,只是默默坚持着。她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心中那个舞蹈梦。她成功了。《千手观音》给了观众艺术的美感,她们优美的舞姿震慑了所有人的眼睛。邰丽华的生命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郑渊洁的梦想,给了自己人生一个成功的诠释,给了孩子们快乐美好的童年,林肯的梦想,肯定了自己的能力,给了美国人民自由幸福的生活,邰丽华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因为舞蹈而充实,以自己的舞姿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为了梦想而努力吧,这样,你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7)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3篇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

  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2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

  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3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

  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8)

——小学班级语文听课记录

小学班级语文听课记录1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今天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

  3、 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 肺 腭 胎

  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巨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特别大、非常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 出示句式:我们知道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能力。

  点评:

  林老师一上来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激情的语言,加上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老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辩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板书:

  作比较

  板画鲸

  多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

  精确的语言表达

  总评:

  林老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老师教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带问题朗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此精彩的课,让我一辈子难忘。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扩展9)

——小学语文简单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简单听课记录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引起阅读兴趣: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2)把句子读通顺。(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昨夜 好梦 破裂 一幅 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推荐访问:语文课 听课 高中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1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