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一个小村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1-02 13:10:01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课时目标】  1、巩固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一个小村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一个小村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课时目标】

  1、巩固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5、从小村庄的前后变化中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的道理。

  【课时目标】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还记得那个小村庄吗?再一次回到这个小村庄以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词语。

  1、出示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些词语?

  2、自由读、齐读。

  3、教师出示句子提示:

  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说说下面的句子呢?自己先试一试。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村前河水(),天空(),空气()。(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回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

  二、研读文本,读中释疑

  1、选择问题,自读课文:

  ⑴出示阅读提示: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请你想一想

  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你可以在书本上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一划,反复朗读体会。

  ⑵学生自读课文,划词句或写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精读课文:

  ⑴师: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自由读,问: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懂了“砍掉了许多树”或者“多”,从哪里看出来?

  ③“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

  点红词语,指名读

  ④这“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都是些什么呢?(桌子、椅子、斧头、犁)

  ⑤这么多的东西,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和柴烟,还会变成什么呢?(变成了……变成了……)

  (学生可能回答:变成了木桥、小船、等等)(如学生说出“()的(),则引导:你已经会用书本上的句式了,真了不起!)

  让我们最后来读读这个句子吧!齐读

  ⑦师:孩子们,你现在就是小村庄里的小村民,你看到了村里造起了一栋栋房子,家里多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你们觉得这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板书“()的”(学生可能回答:有用的,值钱的,带来幸福的等等)

  教师随机板书。如学生出现“害人的”等回答,则引导说出想法后,留待下文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中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那么,这到底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⑵师: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而一场洪水却让你们失去了一切,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一找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课件出示)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自由读句,问:你读懂了什么?(生可能答读懂了人们想砍树就去砍了,很随便。)

  ②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拎”:

  如学生直接讲明原因,则:你抓住了这个“拎”字,体会得多么细腻!

  如学生未能讲到“拎”:则教师引导:你能给它换个词吗?(“拿、抓、捡”等等)

  这么多词都可以,为什么偏偏作者要用一个“拎”呢?

  “拎”起斧头更能说明村民想都不想就去了。

  指名读。

  B、“谁……谁”:你能给这些“谁”取取名字吗?

  C、“一棵一棵”:指名读(你这“一棵一棵”仿佛砍在老师的心上!)

  ⑶师引读:不管是谁,不管什么原因,村民们都能随随便便地砍树,想砍多少就砍多少。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你觉得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可能为“一年年一代代”、“不断”、“裸露”等)

  从两个“不断”中你体会到什么?

  “树木随着时间不停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停地扩大”。

  指名读。

  ②师:一年年,一代代,小村庄里的变化就只有这些么吗?(不是)从哪看出来?(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呢?孩子们,从这六个小点儿里我们望过去,再望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空气不断被污染,河水不断变黑……)

  ③师:在人们不断挥舞手中的斧头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山坡上的土地不再有绿色的树木做衣裳,裸露的土地无情地吞噬曾经茂密的森林。(边说边出示树木被破坏的组图)

  ⑷师: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那个雨水奇多的八月让村民们永生难忘!

  出示:“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

  ①问:“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大雨没喘气?你能把“没喘气的大雨”读出来吗?

  大雨接连不断地下,一刻也没停。

  “……下了五天五夜……”

  ②读了这些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可能回答:人们呼救的,婴儿啼哭的,洪水冲击的咆哮声……)

  ③课件播放课件(洪水咆哮)

  ④让我们一齐来经历那个八月,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齐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一场洪水过后,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

  1、读第5自然段。

  2、师:“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什么呢?(出示:__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_没有了……的句式,指名说)(从课内的到课外的)

  3、师: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优美的环境(没有了),眼前不错的生活(没有了),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就连许多鲜活的生命也(没有了),什么都_____(没有了)。

  4、师:孩子们,再让我们回头来看一看早先的小村庄吧。山上的森林是那么_____,村前的河水是那么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空气是那么____!

  而此时此刻,却什么都没有了。

  5、出示后半句: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6、指名读。齐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什么都没有的心情吧!)

  7、师:现在你再来看看,这到底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生可能答:“锋利的、害人的、破坏环境的、疯狂的……”教师随机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否认前面的几种说法,教师随机擦去。)

  如学生没有否认,则教师引导,“现在,它还是一把致富的斧头吗?”教师擦去先前的板书。)

  小结:师:正是这把曾经给村民们带来幸福和财富的斧头,如今却毁掉了这一切。

  正是这把斧头把原本美丽的小村庄,变得“什么都没有了”!(教师板书“美丽”和“什么都没有了”)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6、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讨论:

  师:孩子们,请你看看这把斧头,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⑴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如果这把斧头(人们)不是乱砍滥伐,原本可以为村民们带来财富和幸福的生活。

  (老师觉得你真了不起,你还知道,只有过度的砍伐才会造成灾难!)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怪斧头,错就错在村民们不该用斧头砍那么多树!

  (你真厉害,能够看到表面背后的原因!)

  早知道这样,村民就不该乱砍乱伐。

  (我听出了你对他们表示惋惜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谴责。)

  应该边砍边种,砍得少种得多,就不会被洪水冲走了。

  (多有远见呀!多好的建议啊!请你一定要把这个建议告诉幸存下来的村民!

  如果村民们吸取教训,一定能让美丽的小村庄再次回来!

  (我相信经过你们一年年一代代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再见到那个美丽的小村庄!)

  (世界上多几个你这样的环保专家,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

  四、布置作业

  老师想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请你想一想后来小村庄又会发生什么故事,接着课文来写一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什么都没有了()的斧头?()的斧头

  【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非常庆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和这么多的老师和前辈们一起在这里学习交流。下面我想说一说自己对这堂课的理解和设计时一些的思路和构想。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衡。文章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

  当我接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既震撼于故事的那令人痛心的结尾,同时又深深地为它那精练而发人深省的语言文字所吸引。我觉得,这并不是一般的阅读教学,还得让孩子更深一层地体会到文章包含的韵味;但同时,这更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不能把所谓的环保意识强加给孩子,而只能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去体会和思考。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期望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创设朗读和感悟的情境,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语言训练与学生心灵的感悟融为一体,使严谨而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具有审美性和趣味性。正是这样的思考使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斧头”主线,引发矛盾冲突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反复出现了“斧头”两个字,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虽然课文中在斧头的前面加上的只是“锋利”这一个词,但这斧头包含着许多深意,却不是孩子们粗读课文所能够体会的。当人们拥有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所有他们想要的一切的时候,对于村民们来说,这也许是一把致富的斧头、带来幸福的斧头,而当村民们用乱砍滥伐,导致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小村庄的时候,这又是一把罪恶的、残忍的、悲剧性的斧头。这样强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孩子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难道一切都是斧头的罪过吗?怎样才能避免这样悲惨的结局呢?从而使孩子们除了懂得环境保护的道理外,还能够在自己体悟的基础上站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客观地看待村民砍树的这一行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仅仅去遗憾或是去痛恨。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只是不可以过度地、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让“斧头”引出“斧头”背后的东西,这比起单纯地说教,要孩子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效果会好得多。

  二、以“留白”为契机,挖掘文本含义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隐性的"语言文字,作为文本的“留白”,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它们,孩子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和深刻。在交流、理解的五个重点句的教学中,我都比较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也比较注意抓住文本内部隐藏的信息和“留白”,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理解文本词句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中的省略号,孩子们可以读到很多标点里所隐含的东西;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中的“什么”究竟指什么,让孩子自己来填补书本中的空白,看到文字里的,联想到文字外的;我还适时地穿插图片和视频,使孩子对留白的理解适时地和画面达成共鸣,进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意义的把握。

  三、以“朗读”代解说,体验语言文字

  首先,我采用复习词语并运用词语说句子的方法复习前面的第一个自然段,既作为对第一课时学习的检测,这样的复习方式也更符合一篇“故事”的特点。而这种方式由于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路也更加活跃,之后的学习和理解也更加多元。

  在教学几个重点句时,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后都不忘让孩子读一读有所体会的句子,每一次的朗读以文字的解读为基础,同时也把对文字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朗读中体会两个“不断”,在朗读中理解三个“变成”,在朗读中目睹那“没喘气的大雨”,在朗读中经历漫长的“一年年一代代”和“多少年多少代”

  ……

  四、以语言实践为途径,提升文本价值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让孩子不但关注语言文字,同时也挖掘文字背后的隐藏含义,使学生的心灵和受到语言文字的双重震撼。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后的部分,学生的发言是多元而到位的:“不是斧头的过错,而是操纵者的村民。”“如果我是小村民,我会劝他们少砍多种。”等等,真正地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含义。

  接触新课程已经有两年半了,可以说新课程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我们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新课程下的我有很多疑惑和彷徨,怎样联结传统和创新,怎样处理预设和生成,怎样和谐工具和人文……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些疑问会在我们的课堂中慢慢地得到解答。而我此刻最想得到的,是在座各位前辈和专家们能够不吝赐教,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巩固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5、从小村庄的前后变化中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的道理。

  【课时目标】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还记得那个小村庄吗?再一次回到这个小村庄以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词语。

  1、出示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些词语?

  2、自由读、齐读。

  3、教师出示句子提示:

  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说说下面的句子呢?自己先试一试。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村前河水(),天空(),空气()。(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回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

  二、研读文本,读中释疑

  1、选择问题,自读课文:

  ⑴出示阅读提示: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请你想一想

  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你可以在书本上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一划,反复朗读体会。

  ⑵学生自读课文,划词句或写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精读课文:

  ⑴师: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自由读,问: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懂了“砍掉了许多树”或者“多”,从哪里看出来?

  ③“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

  点红词语,指名读

  ④这“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都是些什么呢?(桌子、椅子、斧头、犁)

  ⑤这么多的东西,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和柴烟,还会变成什么呢?(变成了……变成了……)

  (学生可能回答:变成了木桥、小船、等等)(如学生说出“()的(),则引导:你已经会用书本上的句式了,真了不起!)

  让我们最后来读读这个句子吧!齐读

  ⑦师:孩子们,你现在就是小村庄里的小村民,你看到了村里造起了一栋栋房子,家里多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你们觉得这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板书“()的”(学生可能回答:有用的,值钱的,带来幸福的等等)

  教师随机板书。如学生出现“害人的”等回答,则引导说出想法后,留待下文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中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那么,这到底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⑵师: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而一场洪水却让你们失去了一切,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一找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课件出示)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自由读句,问:你读懂了什么?(生可能答读懂了人们想砍树就去砍了,很随便。)

  ②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拎”:

  如学生直接讲明原因,则:你抓住了这个“拎”字,体会得多么细腻!

  如学生未能讲到“拎”:则教师引导:你能给它换个词吗?(“拿、抓、捡”等等)

  这么多词都可以,为什么偏偏作者要用一个“拎”呢?

  “拎”起斧头更能说明村民想都不想就去了。

  指名读。

  B、“谁……谁”:你能给这些“谁”取取名字吗?

  C、“一棵一棵”:指名读(你这“一棵一棵”仿佛砍在老师的心上!)

  ⑶师引读:不管是谁,不管什么原因,村民们都能随随便便地砍树,想砍多少就砍多少。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你觉得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可能为“一年年一代代”、“不断”、“裸露”等)

  从两个“不断”中你体会到什么?

  “树木随着时间不停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停地扩大”。

  指名读。

  ②师:一年年,一代代,小村庄里的变化就只有这些么吗?(不是)从哪看出来?(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呢?孩子们,从这六个小点儿里我们望过去,再望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空气不断被污染,河水不断变黑……)

  ③师:在人们不断挥舞手中的斧头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山坡上的土地不再有绿色的树木做衣裳,裸露的土地无情地吞噬曾经茂密的森林。(边说边出示树木被破坏的组图)

  ⑷师: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那个雨水奇多的八月让村民们永生难忘!

  出示:“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

  ①问:“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大雨没喘气?你能把“没喘气的大雨”读出来吗?

  大雨接连不断地下,一刻也没停。

  “……下了五天五夜……”

  ②读了这些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可能回答:人们呼救的,婴儿啼哭的,洪水冲击的咆哮声……)

  ③课件播放课件(洪水咆哮)

  ④让我们一齐来经历那个八月,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齐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一场洪水过后,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

  1、读第5自然段。

  2、师:“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什么呢?(出示:__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_没有了……的句式,指名说)(从课内的到课外的)

  3、师: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优美的环境(没有了),眼前不错的生活(没有了),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就连许多鲜活的生命也(没有了),什么都_____(没有了)。

  4、师:孩子们,再让我们回头来看一看早先的小村庄吧。山上的森林是那么_____,村前的河水是那么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空气是那么____!

  而此时此刻,却什么都没有了。

  5、出示后半句: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6、指名读。齐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什么都没有的心情吧!)

  7、师:现在你再来看看,这到底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生可能答:“锋利的、害人的、破坏环境的、疯狂的……”教师随机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否认前面的几种说法,教师随机擦去。)

  如学生没有否认,则教师引导,“现在,它还是一把致富的斧头吗?”教师擦去先前的板书。)

  小结:师:正是这把曾经给村民们带来幸福和财富的.斧头,如今却毁掉了这一切。

  正是这把斧头把原本美丽的小村庄,变得“什么都没有了”!(教师板书“美丽”和“什么都没有了”)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6、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讨论:

  师:孩子们,请你看看这把斧头,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⑴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如果这把斧头(人们)不是乱砍滥伐,原本可以为村民们带来财富和幸福的生活。

  (老师觉得你真了不起,你还知道,只有过度的砍伐才会造成灾难!)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怪斧头,错就错在村民们不该用斧头砍那么多树!

  (你真厉害,能够看到表面背后的原因!)

  早知道这样,村民就不该乱砍乱伐。

  (我听出了你对他们表示惋惜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谴责。)

  应该边砍边种,砍得少种得多,就不会被洪水冲走了。

  (多有远见呀!多好的建议啊!请你一定要把这个建议告诉幸存下来的村民!

  如果村民们吸取教训,一定能让美丽的小村庄再次回来!

  (我相信经过你们一年年一代代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再见到那个美丽的小村庄!)

  (世界上多几个你这样的环保专家,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

  四、布置作业

  老师想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请你想一想后来小村庄又会发生什么故事,接着课文来写一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什么都没有了()的斧头?()的斧头

  【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非常庆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和这么多的老师和前辈们一起在这里学习交流。下面我想说一说自己对这堂课的理解和设计时一些的思路和构想。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衡。文章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

  当我接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既震撼于故事的那令人痛心的结尾,同时又深深地为它那精练而发人深省的语言文字所吸引。我觉得,这并不是一般的阅读教学,还得让孩子更深一层地体会到文章包含的韵味;但同时,这更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不能把所谓的环保意识强加给孩子,而只能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去体会和思考。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期望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创设朗读和感悟的情境,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语言训练与学生心灵的感悟融为一体,使严谨而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具有审美性和趣味性。正是这样的思考使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斧头”主线,引发矛盾冲突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反复出现了“斧头”两个字,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虽然课文中在斧头的前面加上的只是“锋利”这一个词,但这斧头包含着许多深意,却不是孩子们粗读课文所能够体会的。当人们拥有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所有他们想要的一切的时候,对于村民们来说,这也许是一把致富的斧头、带来幸福的斧头,而当村民们用乱砍滥伐,导致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小村庄的时候,这又是一把罪恶的、残忍的、悲剧性的斧头。这样强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孩子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难道一切都是斧头的罪过吗?怎样才能避免这样悲惨的结局呢?从而使孩子们除了懂得环境保护的道理外,还能够在自己体悟的基础上站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客观地看待村民砍树的这一行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仅仅去遗憾或是去痛恨。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只是不可以过度地、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让“斧头”引出“斧头”背后的东西,这比起单纯地说教,要孩子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效果会好得多。

  二、以“留白”为契机,挖掘文本含义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隐性的语言文字,作为文本的“留白”,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它们,孩子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和深刻。在交流、理解的五个重点句的教学中,我都比较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也比较注意抓住文本内部隐藏的信息和“留白”,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理解文本词句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中的省略号,孩子们可以读到很多标点里所隐含的东西;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中的“什么”究竟指什么,让孩子自己来填补书本中的空白,看到文字里的,联想到文字外的;我还适时地穿插图片和视频,使孩子对留白的理解适时地和画面达成共鸣,进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意义的把握。

  三、以“朗读”代解说,体验语言文字

  首先,我采用复习词语并运用词语说句子的方法复习前面的第一个自然段,既作为对第一课时学习的检测,这样的复习方式也更符合一篇“故事”的特点。而这种方式由于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路也更加活跃,之后的学习和理解也更加多元。

  在教学几个重点句时,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后都不忘让孩子读一读有所体会的句子,每一次的朗读以文字的解读为基础,同时也把对文字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朗读中体会两个“不断”,在朗读中理解三个“变成”,在朗读中目睹那“没喘气的大雨”,在朗读中经历漫长的“一年年一代代”和“多少年多少代”

  ……

  四、以语言实践为途径,提升文本价值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让孩子不但关注语言文字,同时也挖掘文字背后的隐藏含义,使学生的心灵和受到语言文字的双重震撼。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后的部分,学生的发言是多元而到位的:“不是斧头的过错,而是操纵者的村民。”“如果我是小村民,我会劝他们少砍多种。”等等,真正地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含义。

  接触新课程已经有两年半了,可以说新课程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我们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新课程下的我有很多疑惑和彷徨,怎样联结传统和创新,怎样处理预设和生成,怎样和谐工具和人文……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些疑问会在我们的课堂中慢慢地得到解答。而我此刻最想得到的,是在座各位前辈和专家们能够不吝赐教,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他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播放课件重温“美丽的村庄”,引导质疑: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交流收获

  1、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分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主释疑。

  三、探究学习,理解课文

  (一)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2、拓展思维——补充句子: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3、质疑问难。

  (二)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心情吗?

  过渡:河坡上的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你赞成老师的说法吗?

  (三)深入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看课件:洪水毁灭小村庄。

  2、学生朗读,质疑。

  3、重点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2、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同学。

  四、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五、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环境的行动方案。

  [板书设计]

  10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斧头(树减少)

  破坏环境

  受到惩罚

  美丽

  什么都没有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一个*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一个*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世界并不太*,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的观念。

  ⑵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的无比渴望。

  2、认知目标:

  ⑴了解局部战争的情况。

  ⑵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的观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内心深情的呼唤。请听(课件出示:配乐呼唤录音)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呢?

  (失父之痛、世界不太*)

  二、细读:深入探究,感悟形象

  师:那是因为雷利自己失去了父亲,那的他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再来自由地读读这篇文章,把描写雷利爸爸的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同桌交流感受。

  交流:谁来说说雷利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1、从课文中两年以前壮烈牺牲我知道他是一个维护和*的人。

  师:所以,联合国的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

  (生齐读卓越的观察员,在)

  2、我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的。我觉得爸爸还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还有谁想读?

  3、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我觉得爸爸是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孩子的人。

  师:还有谁和他有相同的体会,也可以来读读这段。(突出依依不舍之情)

  师:我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爸爸临行前非常舍不得离开我们,爸爸临行前只是舍不得吗?

  师:肯定些,也就是坚定的语气。你很会体会,你能不能读一读?(生读爸爸的话)

  三、品读:入情入境,潜心会文

  师:一个捍卫和*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可亲可敬的父亲,怎能不让雷利感到自豪和骄傲?他是多么热切地盼望着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亲手戴在自己头上啊!

  (出示课件,配哀乐,师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1、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作为他最亲的人,他的儿子,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⑴我觉得如果我是雷利,我就会想爸爸是为维护和*而倒下的他的死是光荣的。

  ⑵我会想:可恶的战争,你为什么要夺走我父亲的生命啊!

  师:你不仅有伤心,还有对战争的痛恨,是吗?

  师:还有谁想说?

  ⑶假如我是雷利,我不仅会大哭一场,我还会说: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2、同学们,带着这种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在这一段里面,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生:

  ⑴我觉得鲜血染红了这句话让我感动。

  师: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

  生:我觉得爸爸牺牲了,但他的心还在呼唤和*。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感受?

  ⑵我觉得这几句最让我感动,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本来我们是高高兴兴地去接爸爸,可是我们却接到了爸爸的遗体。

  师:是啊!我们日也盼,夜也盼,高高兴兴地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没想到接到的却是爸爸那冰冷的遗体。

  ⑶这句话最让我感动: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说明爸爸临死前都不忘和儿子的约定。

  师:爸爸和雷利有个约定,虽然他牺牲了,还是不忘把那顶蓝盔带回来。

  师:还有让你感动的句子吗?

  ⑷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爸爸流了那么多血,他还是想家。

  师:流了那么多血,说明什么?

  生:说明爸爸死得很惨烈。

  3、同学们,带着这些感觉,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好吗?

  四、痛恨战争、渴望和*(配乐,师领读第一句,生跟读)

  师:同学们,可这所有的一切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1、指名说:战争。

  2、师:是的,是战争让这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胜利。但是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今天,我们*孩子虽然生活在和*的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之花。有多少无辜的人们正经受着战争的煎熬啊!

  3、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关于战争的资料,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好,大家把资料拿出来,交流一下,看看世界上有哪些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战争又给人类带来怎样的伤害。

  生:2003年3月20日爆发了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在战争中许多儿童受到了伤害,1名小女孩满身鲜血躺在医院里,1名婴儿失去了手臂,成为终身残疾。

  生: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5000名**丧生,1500名老百姓被炸死,数以万计的人变成残疾人,战争结束后有24万人变成难民,没有了家。

  3、真是太不幸了!是啊,现代战争接连不断。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世界就难保太*,只要罪恶的子弹存在,娇嫩的和*之花就容易被摧残。

  4、引读句子:

  这一幕幕,都在提醒我们,如今世界并不太*,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之花。

  师: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这都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上拍摄的"真实的镜头,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课件)你们看,战争中的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看,他们失去了御寒的衣服,躲避着随时可能飞来的子弹。看,又一颗无情的子弹飞过来了!他们逃离这熊熊燃烧的战火,惊恐地注视着浑身枪械的外军士兵!医院里,有那么多受伤的孩子。看,到处都是无辜受伤的孩子!最不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孩子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战争夺去了多少无辜孩子的父母,战争又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战争更让多少老百姓背井离乡,从此过上了流浪的生活,战争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小雷利他代表所有遭受战争迫害的家庭和孩子,向全人类发出了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呼吁

  ⑴学生接说,点击课件:要和*不要战争。

  ⑵朗读指导:师:这是谁的呼声?

  生:雷利。

  师: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生:是所有孩子的呼声。

  师:仅仅是孩子们的呼声吗?

  生:是全世界的呼声。

  师:是的,这不仅仅是*孩子的呼声,还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啊!让我们一同来呐喊吧!(全班齐读)

  四、写话练习

  师:同学们,此时,你恨战争吗?你向往和*吗?把你对战争的恨和对和*的渴望写几句话。

  1、自由写。

  2、交流。

  五、课堂总结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一切爱好和*的人们痛恨战争,向往和*。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和*的环境中。就让我们珍惜现在和*幸福的生活吧!

  (课件显示和*鸽、世界人民祈盼和*的画面)

  师:来让我们一起呼吁

  (课件显示:让世界充满阳光,让和*永驻人间!)

一个*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这一专题展开,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对和*的呼唤。学习本组教材目的是让学生的精神经受洗礼,心灵受到震撼。

  《一个*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缅怀和对和*的强烈渴望,读来催人泪下。教学本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维护和*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潜心读书、朗读体会、语境想象、拓展资源中学会感悟,学会表达情感。从而构建能给学生铺上语言和精神底色的语文课堂。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完善的机会和空间。教师要努力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同时,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上教师就应该做到三个不,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顾信的主要内容,体会我的心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的无比渴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2、能力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⑴但是世界并不太*,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不威胁着娇嫩的和*之花。

  ⑵救救孩子们,要和*不要战争!

  ⑶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3、情感目标:

  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树立热爱和*、维护和*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之花,树立维护和*的`观念。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了文章的哪些内容呢?

  3、引导学生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雷利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不要战争!

  既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的?

  2、默读正文的1~4自然段,画出感动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使他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3、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⑴当学生读到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教师要做如下的导学:

  ①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蓝盔这个词语,它是和*的标志,送孩子蓝盔,表达了爸爸对和*的向往。

  ②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雷利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每一个时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雷利都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学生想象说话)

  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构建睹物思人的语言表达场景,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鲜活的画面。

  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⑶当学生读到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的遗体。师做如下的引导:

  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约的含义。

  ②想象一下,我和妈妈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⑶当学生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和*!和*!师做如下引导:

  ①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是在向谁呼唤呢?

  ②引导学生读出对和*的强烈渴望。

  4、生再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让人多么悲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的目的。同时,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5、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把心放进文本,再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出内心的悲痛之情。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评价读等方式。

  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更能充分地表达心中强烈的感受,读起来入情入境。

  三、信息链接,呼吁和*

  1、爸爸为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回望今天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读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2、当学生汇报到:51年后的今天,和*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文中学习伙伴的话。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当学生汇报到:

  世界并不太*,不少地区还迷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之花时,教师要扩展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对和*的渴望。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联系了下文,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并进行语言训练,试着让学生用为了为了为了说话。

  文本和图片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战争的危害。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更易激发起学生对和*强烈的渴望。

  4、借助前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对救救孩子们,要和*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5、出示句子: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21世纪的今天,他的这一愿望并没实现,世界仍然存在着战争。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让学生再饱含深情地齐读雷利的呼声,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雷利的呼声,从而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再次唤起学生对和*的渴望。

  五、说话训练,加强实践

  师:你们读了这篇感人的文章,特别是雷利的呼声,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侵略者说,可以对战争中苦难的人们说,也可以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地述说,在课下把说的内容也象雷利这样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倡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板书设计】

  一个*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不要战争!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白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过渡: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二、赏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3、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4、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5、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精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了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回读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五、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一段告诉我们为什么?板书:放肆(果)取乐(因)。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用不同符号分别圈出写猴、小孩、水手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2、读后讨论:

  (1)孩子们为什么哭笑不得?板书:哭笑不得。

  因为①猴子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猴子的举动突然而且放肆。板书:摘、戴、爬;②水手们都笑起来,笑声使孩子显得很尴尬。板书:笑。

  (2)孩子为什么脸红了?板书:脸红。

  因为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板书:摘、撕、逗,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②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笑声更大。

  (3)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板书:追、爬。

  3、小结:这段故事情节由水手逗猴子发展成猴子逗孩子;地点由甲板转到桅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变化了。(板书:发展)

  4、指导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后作业1后面的(1)(2)两小题。

  2、讨论:

  (1)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

  “生气”和“气极”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孩子的心情吗?

  (2)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杆时,甲板上的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板书:笑→吓呆→大叫一声)

  人们为什么吓呆了?(读有关句子)这两名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3)孩子原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不由得发抖)是突然意识到危险表现出的本能行为。说明孩子刚才只是一心要追上孩子,拿回帽子,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

  3、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板书)这段围绕帽子,使故事在孩子与猴子的联系中间向前发展,由于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随时有失足摔死的危险,因而使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孩、猴之间发展成生与死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了高潮。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课后作业1中的(3)习题。

  2、讨论:

  (1)船长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

  (强调情况紧急,时间不许,突出用枪逼孩子跳的明智。“跳水”是把孩子从险境中救出来的唯一办法,用枪向孩子瞄准是吓唬孩子,强迫孩子服从命令,使孩子转危为安。)

  (2)结果怎样?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三层意思:孩子跳水;水手们抢救;孩子获救。领会①“孩子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似的……”这句话的意思,这句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跳到海里时身体之沉和音响之大,反衬出孩子借以立足的横木之高,暗示出假如摔下来时后果之严重。②水手们是怎样把孩子救上船的?“已经”写出了船员动作的迅速,表现十分勇敢,也说明他们救孩子的心情十分急切。)

  3、小结:这段写了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用命令儿子跳水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五、根据板书,揭示分段规律。

  讨论:我们把这篇文章分成四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分。

  2、还可以根据地点的转换来分:甲板→桅杆→最高的横木→甲板。

  3、还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来分。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因而; 由于

  1、()人们拿它取乐,()猴子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3、()孩子追猴子,使猴子更起劲地去逗孩子,把孩子引上了最高的横木。

  板书设计:

  摘戴 爬 哭 笑不得 笑

  发展 桅杆

  撕 逗 脸红 追 爬 笑声更大

  逗 生气 追 笑→吓呆

  高潮 最高的

  横木 挂 扭 龇 气极 丢开 笑→大叫一声

  走上

  结果 大海 跳水 得救 命令 跳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游戏复习生字

  1.教师不出声读字,让学生判断是哪个字举哪个生字卡并齐读。看谁又快又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以一种新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中的小作者都想画些什么?为什么?

  二、读文感悟

  1.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小组内交流。

  2.感悟句子: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3.你能用我要给说一句话吗?

  4.在组内读一读。假如你是小树(或小鸟、西西),你心里会怎么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5.师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学生边读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读。

  6.说说你觉得小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

  7.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三、拓展活动

  1.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会画得更好,对吗?请你用小画笔把你们的美好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依照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3.作品展示。

  (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创新思维。)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双、体、操、场四个字,指导学生观察,找出难写和易错的字,进行交流。例如,操、场不容易写好,体`易写错。

  2.教师示范书写操、场两个字。

  3.学生自由练习,互相交流展示作业。

  五、总结

  如果我们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六、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举办作品展。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可怕,体会老汉高尚的的人格。

  情感态度价值感:

  通过品读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初知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谈歌的《桥》。

  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吞没   白茫茫

  1、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吗?

  2、齐读词语,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请试着在词语前面添上“洪水”两字读读,体会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二、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肆虐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学生自由地读文,划句。

  3、指名学生汇报。

  4、出示所有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5、引导理解句子,体会洪水的可怕。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1)“像泼。像倒。”形容雨大的词语很多,有----(瓢泼大雨、倾盆大雨、滂沱大雨)而课文却没有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雨大,却用(像泼、像瓢)这样的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水之大,雨势之猛)(板书:来势凶猛)谁能读出雨势之大?

  (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谁能读出这种可怕?(指名读-齐读)(板书:疯狂可怕)

  (3)说到跳舞,一般给人开心、愉悦的感觉,而此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还有哪些句子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狞笑、窜、舔、爬”体会洪水的疯狂可怕)

  6、反复练读,体会洪水的可怕。

  小结: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生动形象地感受到这场洪水的来势凶猛、疯狂可怕。现在让我们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学生齐读)

  三、聚焦老汉,品悟老汉大山般的人格

  同学们,一般说来,如此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这场洪水导致的结果怎样?在这场可怕的洪水中,村民们之所以能够得救,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划下来反复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从中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沉着冷静)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汉的沉着冷静?“一座山”——镇定如山。此时的人们是怎样的?(乱哄哄)老汉不说话,他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这句话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神态)从老汉这样一个神态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冷静?(指名读---点评-----齐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这句话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语言)从老汉喊的几句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从三个感叹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汉的话就是命令)老师在这句话中加了几个语气词,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谁能学着老汉的语气来喊一喊这句话?一起来,放开嗓子喊一喊。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动作、语言)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老汉的舍己为人?(揪)他揪出的是谁?是儿子吗?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们小伙子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名党员。是党员就得怎么样?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例外。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读谁能读好这句话?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父爱如山)哪个词最能体会到老汉对儿子如山般的爱?(推)是呀,在关键时刻,老汉把生的希望让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来感受老汉对儿子如山般的爱。(齐读)此时,水已经爬到老汉的胸膛了,老汉心急如焚,再读。

  3、小结,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习作指导。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孩子们,老汉大山般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

  1、请你们快速默读15-22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

  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发现了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前后说的、做的,似乎充满了矛盾。孩子们,你们能读懂吗?

  读了下面这段话,相信你们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件)背景音乐

  让我们随着这哀伤的音乐读读这段话。

  3、现在,你读懂了吗?(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一对亲生父子啊!)课文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而在结尾才交待他们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呀,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构思,的确让人揪心,让人震撼,

  4、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句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5、分组写,交流汇报。

  五、聚焦“桥”,感悟其深刻含义

  课题是《桥》,但文中写桥的句子并不多,看到大屏幕,读读这几个写桥的句子。

  (1)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桥。

  (2)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

  (3)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

  桥和老汉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是呀!在洪水肆虐的时候,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我们深情地来歌颂这座桥吧!

  桥颂

  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桥上,雨像泼,像倒。

  桥下,洪水咆哮着,势不可当。

  是您,指引村民穿过险桥,奔向安全。

  老支书啊,您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您,是一座山。

  您,是一座桥。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用上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

  板书设计:

  桥

  洪水   来势凶猛          比喻

  疯狂可怕          拟人

  沉着冷静          神态

  老汉   舍己为人          语言

  不徇私情          动作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六课《桥》。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洪水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让我们在走近一座桥,一起去感受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桥》

  (设计意图:这一导入,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作好情感上的铺垫,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从而直观地理解题目。)

  二、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78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出示要求。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描写了几副场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随文指导“祭奠”两个字,那现在请同学们把小标题串连在一起,再去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生答)这也是我们*时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到。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3、(幻灯片出示) 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这是课文中的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一读?

  声音洪亮,读音准确,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组,你们发现上面这一组是描写————,下面这组是描写————。请同学们在上面一组的每个词语前面加上“洪水”两个字去读一读,读完思考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4、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哄水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语句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 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同学们找得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5、下面请同学们再去观看一段视频,告诉老师看完后你的感受。

  播放视频

  把你们的感受带入文中,再去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文本,把握文章结构。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感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学生朗读,以此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走进老汉,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

  洪水如猛兽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课件出示三,四自然段)生读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1、在这危机的一刻,老汉出现了,他是怎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的呢?

  2、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老汉此刻像一座山?

  如果让你在站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

  3、谁能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一读这两段话。

  4、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不说话,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再次用心地朗读。

  5、面对惊慌失措的村名,老汉却像座山一样的站着,说明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板书)

  在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板书)

  这一道命令中,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

  6、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铿锵有力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研读文本,推敲词句,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适度引导学生深究并作点拨,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地读,加上动作读……)

  四、设置矛盾,感受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2、课件出示句子: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3、从老汉的“揪”和“推”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为什么明明是一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前后两种动作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背后的真相

  生:配乐激情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原来,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这用力一推,表达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读这段话。

  5、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他儿子。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父亲远去了,儿子也远去了,只留下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可是英雄的光辉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请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对英雄的哀思吧。

  7、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突然呈现意外的结尾,再以多媒体渲染气氛,让文本更加深刻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五、小结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下节课让我们再走进这篇课文,去思考课文为什么用“桥”为题?而你又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后再说一说课文以“桥”为题所蕴含的深意,和开课时的猜想遥相呼应,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总结全文时承上启下,为下节课作好过渡时的铺垫。)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洪水肆虐,老汉沉稳果敢,舍己救人的精神。                            2、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谈感受等,锤炼潜心读书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4、介绍小说的三要素,扩展学生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通过对环境的烘托,故事情节的展开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表达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设计理念】

  本文以频频分段的形式,笔调简练而利索地勾勒出洪水来袭的迅猛,老汉临场指挥的果敢,舍己救人的震撼力量。虽然桥是连接当时生与死的纽带,但是这桥是窄的,是经不起折腾的。所以,真正联结起村民生与死的坚实的桥梁,恰是老汉沉稳指挥的风范,舍己救人的力量,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语言表达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本课的设计旨在借以想象,描述,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并以情感渲染为依托,以多层次回环朗读为情感推波助澜,力求体现思维、语言及情感三者的和谐共振。

  【教学过程】:

  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谈歌的小小说《桥》。板书课题你们读过小说吗?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随机板书:(环境 故事情节 人物)

  二. 1、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再现那个可怕的黎明。老师不了解大家,我们班谁的朗读最好,给我们读一下。如果他在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及时在书上标注。(读完后,找其他同学订正)

  2、老师考虑到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又想大家已经五年级了,我决定采用大家自主学习的方式,老师设计了这张表,请组长把表格发给同学们。

  请大家再次走入文本,深入细致的读,你会有很多发现!然后用精炼简短的语言填写手中的表。(3-4分)

  3、回到你的小组中,看看另外三个同学的表格,如果有问题,可以相互交流一下。(2分)

  4、同学们通过自学,讨论已经把表格完成,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指生回答)我们应先从哪方面汇报起? 环境是为了烘托故事情节和人物,我们就围绕环境先来汇报,其他人也可以就这一主题进行补充。老师把这些描写水的句子组合在一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找出修辞方法。

  我觉得你们的读得缺少点东西,这样,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看看这里面有没有咱们朗读时需要的那种感觉。(播放山洪录像)找到了吗?孩子们,对啊,我们需要读出水势之大,水势之猛啊,再读!!这水是怎么上来的?文中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你能找到吗?“窜”,(课件展示)水先是没腿深—舔着人们的腰—爬上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除了水之外,关于环境描写还有什么?

  5、危难时刻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今天谁是英雄?(板书老汉)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壮,魁梧,他是那样的清瘦,文中还说他像一座山,说到这里,老师想给大家看2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虽然只差一个标点,一个字,课文把原作的两句话改为三句话。使“他像一座山”的形象更加突出,使语言更富表现力。我们再读。

  6、这样的英雄人物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呢?我们接着汇报,(课件出示三句话)党员排在后面!(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适当让把学生回答中的精炼词语板书到“情节”的下面。

  7、出示课文21—23段,老师引读。

  8、师配乐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读到这篇文章的结尾我们才知道这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受人拥戴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洪水只能吞没老汉的躯体,吞不没的是什么呢?说的好,孩子们让我们齐读这四段,用我们的感情告诉那位孤苦伶仃的老妈妈:你不会孤单,还有我们在!?(齐读)五天以后……

  三、虽然英雄老汉的下面没有任何文字,但他的死却是重于泰山,假如,我们在河边立一块碑,来纪念这个故事和牺牲在这里的人,你最想在这碑上写些什么呢?拿起笔,写在书上。

  (课件出示) (舍己为人精神崇高 捐躯铸就生命金桥 )

  四、大家齐读这碑上的最后一个字,“桥”,再读课题“桥”,现在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为什么用《桥》做题目了,你知道吗?

  这四种表达方法就是第四单元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6)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应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景点之美和文字之美,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想象、欣赏、表达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展示”的愿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紧密结合,在自读自悟中利用网络*台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感受景美──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网络查阅 协作商讨──汇报交流 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联想,游戏引入

  1、游戏:

  词语大联想:

  蒜头 花朵 冬天 清水(水仙)

  北京 印章 2008 第一次(奥运会)

  皇家 北京 园林 长廊(颐和园)

  2、配乐简介颐和园: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湖上长桥就像一道飞虹,跨向绿水之中,湖上一座座拱桥婀娜多姿、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称!

  3、激趣引入: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颐和园正在评选最佳景点,诚心邀请你们参加最佳小小景点讲解员的评选,(点击邀请函)想参加吗?

  想一想,如果你是讲解员,你应该了解哪些关于颐和园的知识呢?

  评委会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很美的课文,读完之后,你肯定会对颐和园有进一步了解。

  4、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请教拼音朋友帮忙。

  二、检查识字,评选激趣

  1、过渡:

  想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不那么容易,得接受评选委员会的考验,敢不敢接受考验?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游戏:

  评选委员会请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课文游览的顺序,做好拼图游戏,谁将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小小讲解员。

  (师板贴游览顺序图)

  3、祝贺大家都顺利过关,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刚才我们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

  (美)

  4、学习要求:

  你最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

  评委会为各位准备了每个景点的许多资料,你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就来做一做这些事情:

  ⑴ 读一读那个景点的文字介绍。

  ⑵ 看一看相关图片资料。

  ⑶ 最后再说一说景点的美丽之处。最后通过你们的介绍,哪个景点获得的支持者最多,哪个景点将成为颐和园最佳景点,而景点的讲解员也将获得最佳讲解员的称号。

  三、依托网络,自主探究

  四、精读研讨,汇报交流

  1、长廊:

  ⑴ 组长汇报:

  边讲边演示。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组员补充。

  ⑷ 游客质疑,讲解员解答。

  ⑸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长?

  (学生读)

  学生评价。

  (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电脑演示帮助理解)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

  写作方法:

  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

  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2、万寿山:

  ⑴ 讲解员解说。

  (山上景物)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指导朗读。

  ⑷ 学生质疑:

  理解“耸立”的含义。

  (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⑸ 过渡:

  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

  (结合图片演示)

  3、在万寿山上鸟瞰: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

  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⑴ 学生按照:

  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⑵ 质疑品读:

  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 品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反复朗读)

  ② 品读:

  昆明湖……一块碧玉。

  你觉得这段美在什么地方?

  (静、绿、比喻)

  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的美吧!

  重点轻读:

  静、一镜子、绿、一碧玉。

  (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 品读:

  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

  (结合视频理解)

  ⑶ 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小讲解员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⑷ 讲解员解说。

  ⑸ 过渡:

  水*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讲解员们带我们去游览。

  4、昆明湖:

  ⑴ 小讲解员解说:

  每位讲解员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

  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⑵ 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后回答:

  洞多柱子多、狮子多。

  (结合视频理解)

  5、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

  物多景美。

  五、创作延伸,公布结果

  1、刚才我们随着讲解员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公布评选结果。

  2、教师介绍其他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展示学生电子小报,激发学生课后合作完成。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讲解员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字词,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1、复习生字词,纠正读音。

  2、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3、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

  二、走进文本,初识搭石,激发寻美情感。

  1、打开书本,去仔细地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2、①、交流: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

  ②、“什么是搭石?”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

  ③、你走过搭石吗?如果你在上面走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聚焦中心句:对,这就是有趣的搭石,它——“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4、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方便小溪*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板书“小小搭石寻常景”)可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生活中,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可这么几块**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去细细寻找,精心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感受风景这边独好:

  1、谈话,传递读文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静静地默读课文,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画面。

  2、反馈: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

  ①、(预设画面:了年纪的人*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随机板书:细细摆放为他人)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

  3、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

  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

  ①、◆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师: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搭石上的美?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重点体会乡亲们是怎么走的。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

  ◇指名读,随机点评,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导读中心句: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

  ①、谈话,导入:

  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②、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多媒体课件展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③、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假如——()。

  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①、谈话,指导想象: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出示作业纸,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②、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走出文本,透过搭石,感悟诗人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①、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也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

  ②、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延伸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

  1、教师谈话:

  是的,美文《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诗欣赏(课件出示)。

  2、总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附:板书设计: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

  细细摆放为他人。

  协调有序走搭石,

  谦让敬老见真情!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发现美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认识了刘章爷爷的家乡,也认识了他的最爱----搭石。(师板书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次走进那个美丽的山村,去发现,去感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指名说说什么是搭石,再谈谈对搭石的印象。

  3、小结后引生质疑:

  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得还真不错啊。正如你们所说,搭石的确很重要,难怪刘章爷爷要赞美它。文中有一句话就直接赞美了搭石,谁来说说?(师相机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学生齐读。

  师: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过渡:问的好,爱提问题的孩子才会学习。是呀,搭石为什么会成为一道风景呢?它究竟美在哪里呢?别急,学完这一课,你们自然就会明白的。不过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读书,静心思考。

  4、学生自主读文寻美。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请用“ ”

  标出相关语句。读书的时候,还可以在文字旁边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感受美

  师过渡: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真认真呀,那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一下,看看究竟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美。

  预设一:

  生汇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 …离去。”

  1、请学生继续谈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品读。

  师: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同学们,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打动了你?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汇报)谁再来读一读?

  (师过渡:读得真有感情,不过老师现在想增加一点难度,请看大屏幕。)

  3、启发想象。

  课件出示:“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 ,他不由得停下了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 。

  “他首先 ,接着 ,然后 ,看到搭石稳极了,他满意地 ,他仿佛看到人们 。

  4、再次指名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善良、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认真、勤劳… …)

  5师小结、引读:

  真是一位善良的老人,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美,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6、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生齐读这一句。

  预设二:

  生汇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 …的美感。”

  师鼓励: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真不错。

  1、请生继续谈感受… …,师启发引导:这两句话写的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那你们具体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美的呢?(生汇报)

  2、学生走搭石,感悟“协调有序”的和谐美。

  师:看来你们都有一双慧眼啊,真好。这样吧,现在咱们也,来走一走这搭石,走得不好可要掉进水里的哦,有信心吗?(生走搭石)没有人踩脚,没有人不掉入水中,动作是那么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3、品读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悟和谐之美。

  (1)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想象画面。

  (2)生读悟美。(由画前进入画里)

  4、品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之美。

  (1)生谈感受,美读。

  (2)生齐读第二句“前面的抬起脚来… …美感。”

  5、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啦。读的好,给点掌声哦。

  (1)师配乐范读这两句,生闭眼想象画面。

  (2)生赛读。

  (师:读得真好,感觉如诗如画,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中的这首清丽的小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生齐读。

  6、小结:同学们,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怎能不让人赞美呢?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三:

  生汇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 …相背而行。”

  1、请学生继续谈感受。

  2、生齐读此句。

  3、师小结:这是一种谦让之美,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四: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 …理所当然的事。”

  1、请学生继续谈体会。

  2、师启发: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呢?(生汇报:伏、理所当然)

  3、演“伏”悟美。

  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师随机扮演合肥晚报记者采访:小伙子,你认识这位老人吗?你在背他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老人家,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4、理解“理所当然”,师顺势加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师过渡:还有哪些来走搭石呢?乡亲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5学生仿照课文写句子。

  课件出示:假如遇上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 来走搭石,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6、小结、齐读。

  师:在刘章爷爷的家乡,尊老敬老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生齐读,读出感动。

  三、升华美

  1、总结写法。

  师:今天我们有幸欣赏了这一道道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你还觉得这搭石还是普普通通的石头吗?谁来说说?(生汇报、板书“乡亲们”)齐读最后一段。

  师顺势总结写法:刘章爷爷就是通过仔细的观察,透过这小小的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乡亲们的纯朴善良和无私奉献,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生板书“借物喻人”)大家也要认真学习这种写法。

  2、写一写生活中的美。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刘章爷爷从*凡的搭石上发现了美,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呢?快拿出你们的纸和笔,一起来写写吧!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3.学习作者从*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贴纸、磁铁

  教学课时: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2张图片,猜在哪里?外滩。这就是我们瑞安市区的照片,是城市的风光。

  出示一些城市图片。城市里有着高楼大厦,有着繁华的夜市,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超市,还有着便捷的交通。

  生活在城市里方便吗?方便。

  2.但有一个人,就是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他去了大城市之后,反而更喜欢他落后、不方便的农村了,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

  二、精读课文:

  1.搭石只是普通的、毫不起眼的石头,可在作者的眼里,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这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体会这风景中所蕴含着的美吧!

  2.请大家自由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你认为美的“风景”,圈出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动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

  (生默读时,师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就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在阅读中要多运用。】

  3.生默读第2自然段后反馈:

  先读一读你划的内容,再说说你圈出的动词,说说为什么圈这个动词,最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1)预设第2句: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①生反馈。说出“谴责”。

  “谴责”是什么意思?严正申斥、严厉斥责。

  【贴纸条:是什么(释义)】

  ②乡亲们为什么会去严厉地斥责那些没摆搭石的人?【贴纸条:为什么】

  因为他们怕别人踩凉水。

  ③他们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贴纸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们有爱心、关心别人、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贴纸条:爱心、关心、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④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的?我们来归纳一下方法。

  【贴纸条:划“风景”、圈动词、体会美】

  理解动词或其它字词哪些方法?(释义、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方法?【贴纸条:表演、想象、联系实际】

  (2)预设第3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生反馈。说出“赶路”。

  ②“赶路”意思很简单,我们不用解释。上了点年岁的人,明明还在急着赶路,可他却放下手中的搭石,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搭石不*稳,要摆搭石。)

  ③我们想象一下他们可能是在什么情况下急着赶路?可能是因为~~可能是因为~~也可能是因为~~(家中谁得了重病、结婚、出车祸??)

  ④说明了什么?也就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勤劳??)

  ⑤除了“赶路”之外,这句话里还有哪些动词,我们全都圈出来。

  齐读动词:赶路→发现→放下→找来→搭上→踏上→离去

  ⑥文中用了哪些词来修饰这些次,用“△”标出来。(急着、只要、一定、直到满意了才肯)

  ⑦这些词有什么作用?(更能体现乡亲们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美德。) ⑧这些词应该怎么读?(读的时候要突出这几个词。)

  指名读。点评。自由读。齐读。

  (3)小结: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起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再次总结学法。

  4.我们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来自学3、4自然段,看谁能活学活用,用得最快。

  (1)预设第三自然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生反馈。说出“紧跟”。

  ②“紧跟”是什么意思?紧紧地跟上。

  一个一个人跟得很紧,说明他们走得很有~~秩序,很有~~~规律。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协调有序)

  ③朗读指导:体会“协调有序”:

  现在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来场接力读,老师读前面的,你们马上接上后面。老师读得快,你们也快;老师读得慢,你们也慢。

  开小火车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生配合读:(节奏有快有慢)

  小结:有人拥挤吗?(没有)有人掉进水里吗?(没有)有人指挥吗?(没有)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④这样的动作让你体味到了什么美?【贴纸条:动作美、音乐美、协调美、和谐美??】

  ⑤搭石,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在这段里,你能找到描写家乡自然风景的词语吗?(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⑥看着这两个词,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水波荡漾,人走在搭石上,影子倒映在水里。)

  ⑦现在,我们起立,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想象自己正行走在这一排排的搭石上~~师播放音乐班得瑞《雪之梦》,师范读。

  ⑧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小结:这样的画面美吗?我们想不想也来读读。

  (2)朗读指导:

  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来自己自由地读读看。指名读。生点评。 师引读:

  ①刘章爷爷在这里工作了13年,一年365天,他有200多行走在搭石上,每天,他都会看见这样的风景,读~~(指名读)

  ②刘章每天都要走过62道搭石,走过166400多块石头,他一道一道地走、一遍一遍地数,他对故乡的情感早已融入到这搭石之中,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指名读)

  ③这么美的画面、这样美的风景,我们也一起来读读~~(齐读)

  (3)小结:

  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音乐美、画面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5.预设第4自然段:

  (1)预设第4自然段第1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生反馈,说出“让”。 让:谦让。为什么让?谦让老人。生做“让”的动作。体会到了谦让美。【贴纸条:谦让】

  ②谁能联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让”?(开车让道、让座、孔融让梨??) ③小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像刘章也要村子里的乡亲们一样学会~~谦让。

  (2)预设第4自然段第2句: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生反馈:伏

  伏:弯。生做“伏”的动作,师纠正要弯得低一点,这样老人家才好爬到你的背上去。

  ②请一生做老人,一生做年轻人,表演“伏”和“背”的动作。

  采访老人:这位年轻人把你背到了对岸,你没跟他说道谢,你觉得他会生气吗?(不会)

  ③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你们在搭石边看到白发苍苍的、年迈的老人,你们也会——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透过这个“伏”字,透过“理所当然”,你看出了乡亲们怎样的优秀品质?(尊老、敬老)【贴尊老】

  ⑤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谦让美、尊老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小结:

  ①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文章的第一句。

  出示课文第一句: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村庄分别分布在小溪的*。

  ②连这条小溪都没有名字了,那躺在溪水中的搭石更没有名了,那你能给这些搭石取些名字吗?(为人着想石、助人为乐石、无私石、关心石、爱心石、音乐石、和谐石、谦让石、尊老石??)【把“石”字展开,如:变成助人为乐美】

  同学们给这些不知名的石头取了名字之后,他们仿佛变得更加沉甸甸了。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刘章写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生浏览。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选文摘自刘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2.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刘章爷爷为什么会不喜欢繁华的大都市,更喜欢自己家乡*凡朴实的搭石了吧!

  3.刘章也要在他的家乡发现了蕴含在搭石上的美,如果他不仔细观察,能发现吗?不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能发现身边的美。其实我们身边的美也是无处不在,你们发现了吗?

  在学校里:拾金不昧、帮同学解答难题??

  在公车上:让座

  在马路上:扶老人过马路

  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到现场救灾、捐款捐物

  在募捐现场:乞丐都来捐款

 、

  小结:

  课件出示: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发现,一定会发现*凡生活中的美。

  四、总结全文:

  1.搭石,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已吗?不是。因为,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连同蕴含在搭石上的为人着想美、谦让美、尊老美等等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这仅仅是自然风景吗?不是。这样的美看得见吗?看不见。我们一起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但不变的是淳朴的乡风、浓厚的乡情;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掉,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板书设计:

  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

  尊老石

  ~~~~~~~~~~~~~~

  ~~~~~~~~~

  ~~~~~~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材解读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贝示浣馕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尝试让学生在读中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试图通过所想象的画面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到人性的美,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本课的教学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学习目标

  1理解词语意思,感悟文中语言的优美,

  2 通过朗读,感悟文中蕴含的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之美。

  3了解作者从普通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做法,唤起学生发现、寻找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感悟文中蕴含的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之美。 教学难点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感受”的感悟。

  教具 课件音乐

  第二课时(初稿)

  教学内容 教学2---5自然段,领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悟文中蕴含的

  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解决了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搭在那里这几个问题。还积累了许多词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来到无名小溪前,一起来走一走搭石,欣赏欣赏搭石上的美丽风景,感受感受搭石带给我们画一般的美感。

  二 、 巩固生字词

  1、同学们,走搭石前,得先认清几个刚认识的新朋友,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搭石。

  2 、投影词语:

  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么?ABCC 非常对称 有点像对联)

  间隔联结相背而行(多音字)

  谴责 懒惰 俗语 理所当然 脱鞋绾裤协调有序(笔画多,读正确不容易) 三、 学习2---5节

  1、 好,现在我们可以跟作者一起愉快地过搭石了。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来读一读2---5小节,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3、有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板书:一道风景

  4、何谓风景(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等某些自然现象,风景往往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有人说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能让人心旷神怡,一篇优美的文章往往能够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把文字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把语言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再品读品读2---4节,想想搭石上的风景有那几幅画面组成)

  4、指名解答,板书:老人搭石图

  众人过石图

  谦让尊老图

  第一幅画面(第二段)

  1、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一幅画面

  2、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下面一段话: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老人,急着赶路,发现那块搭石不*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头搭上,满意了回去。

  3 这句话讲了什么(老人在搭石)

  4、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5、 读一读,比一比,发现了什么?(透过“无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

  上几个来回,直到??”更能体会出老人那闪光的心灵)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

  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

  (是呀,虽说只是增加了几个文字,但带给我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精妙之处——画龙点睛。作者观察得如此细致,描写得又是那么细腻,让我们再一次来品味品味作者的神来之笔)

  4、导读:*时悠闲时,看到搭石不*稳,自觉来调整,足以让人尊敬,更让人起敬的是老人“无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这是怎样的老人?指名说。让我们也来做一次图中的老人,搭一搭石头(四人小组讨论)

  1、 出示老人调整搭石图:

  师问:

  (1) 老人家,您有急事还不赶快赶路,为什么要这么做?

  (2) 通常您都怎样挑选石头?为什么要踏上几个来回?

  (3) 调整好搭石后,您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 导读:多么朴素的情感啊,多么美好的心灵啊!正是从家乡人民摆搭石上,我们看到了

  人们相互之间那种暖融融的关爱,同学们,这是不是一道风景?来,把这道风景读美! 第二幅画面(第三段)

  1、 读读这部分,说说画面中哪儿让你觉得美?怎么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 美的文章能让人展开想象,让文字变成生动优美的画面,我们再来试试,看谁能通过文

  字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语言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其中的美。

  3、 师配乐朗诵本段,生闭目想象:你头脑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往溪水里看一看还看到了什么?

  4、 学生描绘画面。

  a) 体会动作协调之美(读悟——协调有序:联系学生*时走过水洼地时的走法与姿态,

  想象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小溪,一行人踩在好几块甚至更多块搭石上时人们的姿态,走熟了就形成了文中的轻快、协调有序之美。读出轻快之美。评价促读)

  b) 体会声音韵律之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评价促读)

  c) 人景和谐之美(试着描述:清波漾漾——人踩在搭石上,搭石周围清澈的溪水漾出

  一波一波的细纹;人影绰绰——一行人紧走搭石,倒映在水中的人影一个接一个,在漾开的水纹中影影绰绰,既看得见,又不真切。)

  随机解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

  5、下工,一抹夕阳照在河边的小溪,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和着踏踏脚尖点搭石的声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简直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啊!太美了!用我们美妙的声音来表现——读!

  6、这么美的有声有色的画面,还想不想再读?谁来读,谁还想读,想读的站起来一起读,老师和你们一起过搭石。走熟练了,不看书过搭石。

  7、口头填空,点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 )!前面的( ),后面的( ),踏踏的声音,像();清波(),人影( ),给人( )的美感。

  导读:人和景交融在一起,那么和谐,难怪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画一般的风景。)

  第三幅画面(第四段)

  1、 指名度第四节,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乡亲们之间的谦让精神以及尊老美德)

  2、出示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

  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什么意思?想想生活中哪些事是理所当然?文中说什么事是理所当然? 导读:多么淳朴的乡情们啊,你们看,在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中,搭石让老人想到别人、年轻人想到老人,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这怎么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呢?同学们,让我们把这道风景读美!

  四、 拓展练笔

  1、 刚才我们已经欣赏了一幅幅风景,现在我们试着用自己的笔来描绘风景。

  2、 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风景?

  3、 写话:试着用上动词和书中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积累,把这幅美妙的搭石图写下来,注

  意有顺序,写具体。(学生动笔)

  4、 谁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走搭石的画面?交流。

  五、升华读文

  1、同学们,此时你还觉得这是一块块冰冷无情的石头吗?那么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句子:搭石上有——有——有——

  2、 这小小的山村,这一个个看似*常的生活场景,体现出生活中这么多看的见、看不见的

  美,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来赞美。齐读最后一段。

  3、 搭石上有情有爱,搭石上刻着乡亲们美好的心灵,这搭石又何尝不让我们心动呢?再读

  课文2---5小节(有时间读,没时间不读)

  4、这么普通的景观却蕴藏着这么多的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并用手中的笔将其记录下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相信同学们一定深受启发,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吧!

  附板书:

  搭 石

  老人搭石图 有爱

  一道风景 众人过石图 有美

  谦让尊老图 有情

  第二课时(修改稿)

  教学内容 教学2---5自然段,领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悟文中蕴含的

  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解决了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搭在那里这几个问题。还积累了许多词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来到无名小溪前,一起来走一走搭石,欣赏欣赏搭石上的美丽风景,感受感受搭石带给我们画一般的美感。

  二 、 巩固生字词

  1、同学们,走搭石前,得先认清几个刚认识的新朋友,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搭石。

  2 、投影词语:

  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么?ABCC 非常对称 有点像对联)

  间隔联结相背而行(多音字)

  谴责 懒惰 俗语 理所当然 脱鞋绾裤协调有序(笔画多,读正确不容易) 三、 学习2---5节

  1、 好,现在我们可以跟作者一起愉快地过搭石了。

  2、 同学们请看,点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3、 猜测 会提出问题:搭石,怎么就构成了家乡的美景(对,搭石只不过是小溪中供人走路的小石头而已,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读一读课文中的2—4小节,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读读课文,待会儿向大家说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画面,最好能给每个画面娶一个名。

  5、指名解答,板书:老人搭石图

  众人过石图

  谦让尊老图

  第一幅画面(第二段)

  3、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一幅画面

  4、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下面一段话: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6、 老师把它修改了一下,你说行吗?点击:读一读,比一比,发现了什么?(透过“无

  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更能体会出老人那闪光的心灵)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老人,急着赶路,发现那块搭石不*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头搭上,满意了回去。

  读一读,比一比,发现了什么?指名讲。(透过“无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更能体会出老人那闪光的心灵)

  (是呀,虽说只是增加了几个文字,但带给我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精妙之处——画龙点睛。作者观察得如此细致,描写得又是那么细腻,让我们再一次来品味品味作者的神来之笔)

  4、导读:*时悠闲时,看到搭石不*稳,自觉来调整,足以让人尊敬,更让人起敬的是老人“无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这是怎样的老人?指名说。让我们也来做一次图中的老人。

  3、 出示老人调整搭石图:

  师问:

  (1) 老人家,您有急事还不赶快赶路,为什么要这么做?

  (2) 通常您都怎样挑选石头?为什么要踏上几个来回?

  (3) 调整好搭石后,您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4、 导读:多么朴素的情感啊,多么美好的心灵啊!正是从家乡人民摆搭石上,我们看到了

  人们相互之间那种暖融融的关爱,同学们,这是不是一道风景?来,把这道风景读美! 第二幅画面(第三段)

  5、 读读这部分,说说画面中哪儿让你觉得美?怎么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6、 美的文章能让人展开想象,让文字变成生动优美的画面,我们再来试试,看谁能通过文

  字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语言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其中的美。

  7、 师配乐朗诵本段,生闭目想象:你头脑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往溪水里看一看还看到了什么?

  8、 学生描绘画面。

  a) 体会动作协调之美(读悟——协调有序:联系学生*时走过水洼地时的走法与姿态,

  想象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小溪,一行人踩在好几块甚至更多块搭石上时人们的姿态,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情分析】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城市的孩子几乎无人知晓什么是搭石,读悟、探究的兴趣应该更浓厚。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注意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动。同时,四年级学生已会运用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板字“搭石”,齐读。

  导入:搭石这个词,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但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通过课文,了解了搭石,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师:听了你的介绍,使老师的眼前的的确确浮现了搭石的样子。(课件)我们看,就是这几块普普通通的搭石,但在作者笔下却从*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文中因搭石而产生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那么这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这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刘章笔下的《搭石》。(板书)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乡情。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同学,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是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衡、轻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衡,轻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

  2、通过学习你对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二、依标导学,深入探究课文

  大家通过上节课的朗读对课文有了这么深的了解,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分析,大家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你能用简单的话语描述清楚什么是搭石么?

  人们是怎么挑选,摆放搭石的?

  (理解“*整方正”“两尺左右”,体会人们的细心和爱心。)

  三、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一起来发现,感受这之外更感人的美吧!

  1、请同学来朗读二、三、四自然段。

  (朗读是安排三位学困生,这样便于掌握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请大家自己再来朗读一遍,边读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生在谈自己发现的美时,会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师提示: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告诉大家?锻炼孩子们概括能力。)

  3、下面让我们来逐段欣赏文中的美景吧:

  ⑴ 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这一段写的是什么美?

  (引导概括出:老人及时调整搭石,教师相机板书。)

  默读课文,展开联想,想一想:

  老人踩到不稳当的搭石会想什么?表情,动作会怎样?

  挑选合适的石头时,老人会怎么想?

  老人满意的离开时,他会想什么?什么表情?

  你从老人的这些想法,表情,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 请大家听老师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引出:真正的美在于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时候的动作协调有序。师相机板书: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

  ⑶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来发现美,寻找美。

  你认为美在哪儿?

  (有了前两段归纳方法的介绍,这一自然段的归纳放手给学生。师板书。)

  理解“理所当然”。

  四、学习最后的段落

  我们发现小村庄有优美的风景,清澈的小溪,还有美丽的搭石,从以上几段的分析中你体会到的美是什么?

  请大家齐读这最后一段。

  你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或者说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加上这一段有什么用意么?

  (这样同学们很容易就将文章的主题定位到最后: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谈一谈“美好的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五、我们在日常有付出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么?你是怎么做的

  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继续无私的奉献。

  【板书】

  心 老人 及时调整搭石

  灵 一行人 协调有序过搭石

  美 两人相遇 互相礼让

  遇见老人 背过小溪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短文创作于1980年,是作家刘章回忆家乡生活的一篇文章。文章清新质朴,充满乡土气息,处处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带来的温暖与快乐,并引导学生从*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媒体应用:

  本次教学将“按按按”高互动评量系统与powerpoint充分结合,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将课文中的冲突点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前后,通过学生在不同阶段做出的选择,结合对“按按按”高互动评量系统,及选择结果的量化统计图的多次应用,一方面掌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通过选择结果的对比突显教学效果,推动教学环节的进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乡亲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家乡人们一心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德,从中感受到美。

  2、想像情景,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的意思,体会无论、总会、只要、一定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乡亲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家乡人们一心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德。

  教学难点:

  从乡亲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家乡人们一心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德。

  媒体准备:PowerPoint Ezclick Eztest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搭石。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搭石。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Ppt: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找来一些*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就是这样的一排石头,你同意吗?

  同意不同意

  2、读读这段话,体会重点词语

  Ppt: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找来一些*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如果你就是家乡的人,你为什么这么做?说说你是怎么考虑的?

  你们考虑得真周到,就是这样在小溪里摆上的一排石头就是搭石,是这样的一排吗?(师摆搭石)

  你认为该怎样摆,为什么?

  (方便人们行走)

  你真是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啊!

  3、再读这段话,读出乡亲们选石的`精心,摆石的细心,读出家乡人们一心为他人的善心。(指屏幕)

  二、学习课文2-4自然段,发现美、感受美

  (一)自学思考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2-4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别描写了哪些情景,这些情景都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作者描写了: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面对面过搭石、背老人过搭石

  这些情景都是围绕哪句话意思写的?

  Ppt: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我们都知道风景是可供人们欣赏的美丽的景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风景之中,去体会这是怎样的一道风景吧。

  Ppt:学习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想像,哪些情景让你感到美,画出感受深的语句,可以做简短批注。

  (二)交流体会

  1、摆搭石

  品词:早早谴责

  继续读读你画的句子

  2、换搭石

  ppt: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⑴边读边想像情景,人们为什么这么做。

  自由读

  ⑵上了点年岁的人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么做吗?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

  Ppt: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3、一行人走搭石

  ⑴Ppt: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理解协调有序

  理解人影绰绰

  人影绰绰是什么意思?请你联系上下文体会人影绰绰在句中的含意思做出选择。

  人影绰绰就是人影之间宽绰,距离远。

  同意不同意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4、谦让过搭石

  ⑴读读文中的句子。

  ⑵家乡的人们每次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么做吗?

  ⑶把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家乡的人们

  每当

  总会让对方先走。

  遇到带着重物过搭石的人,

  三、总结、升华

  1.搭石还只是:……这样的一排石头吗?

  2.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它们区别在哪儿?

  Ppt::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连接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文为什么用“联结”这个词?

  3.能给搭石换个名字吗?

  四、感悟写法,拓展运用

  请你打开电脑用简短的一句话写一写你所发现的*凡事物及从中体现的美,然后交流你的感受。

  *凡事物从中发现的美

  一块橡皮同学间的友爱。

  一杯水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凡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其中的美。请你写一写*凡事物中的美。

  板书设计:

  21、搭石

  一排石头

  一道风景

  美好情感

  教学反思:

  《搭石》这篇短文创作于1980年,是作家刘章回忆家乡生活的一篇文章。当作者来到城市后,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家乡人们秋凉摆搭石、换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过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生动情景。作者难忘家乡,不仅仅是难忘搭石,难忘的是在这个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中所缺失的乡亲们的那种淳朴互助的乡情。文章清新质朴,充满乡土气息,处处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由回忆课文内容什么是搭石入手,通过对重点短语的理解初步感受到家乡人们选搭石的精心,摆搭石的细心。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学习,从作者对家乡人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面对面过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的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家乡人们的美好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其中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多次运用“按按按”高互动评量系统,及选择结果的量化统计图,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教学环节的进行,同时也显示出了教学效果。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朗读、感悟、积累、运用。

  其中一个重点环节是针对文章题目展开的。文章的题目是搭石,搭石是特定自然环境里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道路,全文围绕搭石构成的风景展开了细致的描写,于*凡中显深意,展现出了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渗透出人们纯朴、勤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正如作者刘章所感叹道的:“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搭石名字的由来。“搭”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那么搭石连接的是什么,仅仅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道路连接小溪的*吗?文章的最后一段给了我们明确的表述:“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乡亲们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正是通过搭石连接、传递的,也正是搭石这个*凡事物中所见的“深意”。由此可见,搭石这个名字正体现出了连接美好情感的含义,蕴含着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对于搭石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认为能给搭石换个名字吗?选项是:能或不能。学生做出选择后再分别说说理由。如果学生选择“不能”,则需通过对搭石名字中连接含义的理解说明原因,从而理解文章所体现的美好情感的主题;如果学生选择“能”,那就需要想一个名字来代替,而对这个名字的构思要体现出文章的主题,选择这个选项的同学给搭石换的名字是:爱心石、情感石等。这就是在深刻体会了文章主题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创新与发散。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考察并引导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又训练、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发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一般而言在选择题中,总会有正确的和错误的答案,给人以直观的认识,而在本节课中这一问题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是与非,对与错的简单的概念的划分,选项均有道理,答案不唯一的选择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散、创新,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甚至表情都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在不经意之间对学生形成误导。“按按按”高互动评量系统在教学中彻底地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就以这个环节为例:你认为能否给搭石换个名字?不管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同学选择是能还是不能,在他说出理由,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就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在不良的影响中,轻者会致有不同想法的同学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严重的就会导致有些同学停止思考认为答案就是唯一的,潜意识中认为肯定一方就是否定另一方,或者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按按按”高互动评量系统可以在教师不发表任何意见,不做任何表态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环节的展开,顺利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给每个学生最大的空间,自由地去思考,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想法,而避免不利因素的干扰。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表演等语文训练手段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并且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在这样一座美丽的小村子,搭石构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了人们许多美的享受,这种美,有看得见的,也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5自然段,结合重点的词句去感受体会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的美,从而把文章读得更好。

  二、新授

  1、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打开书,快速地浏览,用铅笔画一画“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美”。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通过学生找到重点词句“无论、只要、一定、再在、直到”感受到家乡人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负责任的美好品质。“早早地、唯独”可以看出家乡人很勤劳;

  ② 读的指导──对于能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要重读。

  ⑵ 同学们找到这一句话,屏幕出示此段落,找同学读一遍。

  同学们都找的是这一句话,我们先来读一读。

  ⑶ 学生谈感受:

  教师把谈过的词语区别颜色。

  教师点评的语言:我看到了这样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⑷ 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眼前出现了一位善良、勤劳、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有没有同学通过读把老人形象再现出来?注意你们做找到的重点词。

  ⑸ 同学练读。

  (自己在下面读。)

  ⑹ 指读。

  ⑺ 这一自然段,除了这一句话,还有其他的词语能感受到美吗?──“早早、地、唯独”──勤劳,这也是一种美。

  过渡:(板书──调整搭石)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了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情。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体会词语“协调有序”感受家乡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② 想象“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什么样的画面,画里都有什么,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并且训练学生语言能力。

  ③ 配乐读出美感。

  ⑵ “协调有序”怎样的协调有序?象事先排练好了一样,是不是排练好了?(不是)可以看出,人们之间的和谐、有序。──和谐之美。板书──协调有序。

  ⑶ 为什么要这样“协调有序”呢?──因为走搭石的时候要“急走搭石慢过桥”。

  ⑷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工,一抹夕阳,照在河边的小溪,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和着踏踏脚尖点搭石的声音。

  ⑸ 练读。

  ⑹ 配乐,读出美感。

  过渡:(板书──协调有序)家乡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画面,实实在在“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4、学习第4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两个情景描写可以看出家乡人礼貌谦让的良好品质。

  ② 理解“理所当然”把谦让和尊老作为了一种习惯。

  ③ 表演情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⑵ 学生找美,谈感受:

  谦让这也是一种美,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

  ⑶ 学生找“理所当然”:

  把“这”这指“互相谦让,背老人过河”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很自然,看来在那里礼貌谦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⑷ 演一演:

  文中有两个情景,我们来演一演,演的时候要抓住文中提示的词语,把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演出来,可以合理地加上自己的想象演哪一组都可以。

  屏幕出示两组情景:

  ① 两个人面对面走到溪边……(在这里注意“招手示意”)

  ② 在溪边遇上老人……(在这里注意“伏下身子”)

  ⑸ 学生点评:

  过渡:演得好不好?在我的家乡这种情景随处可见,谦虚礼让(板书)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所当然的事,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⑹ 读第4自然段:

  过渡: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每一块上面都刻着乡亲们美好的心灵,每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心中就会涌动着一种情感……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⑴ 齐读第5自然段。

  ⑵ 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谈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⑶ 让我们包含深情地再来读一遍: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你们还有问题吗?

  6、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

  作者选取了家乡中最*凡、最常见的事情。但是我们学过以后,却感到这*凡中透着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回味。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而这些美就存在于一些*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

  正如一位名人说的一样: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我们要善于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的关爱,这样当我们把这种情感倾注于笔端的时候才会写出如作者这样值得咀嚼回味的文章。但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走向生活的时候,生命才会更有意义,人生才会更加美丽。

  课后老师留一个小练笔──(幻灯片出示)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推荐访问:课时 教学设计 村庄 《一个小村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