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1-02 16:3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3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设计是从猜谜语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二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瓶二氧化碳,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得出其余性质。第三步让学生从性质推用途。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②、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七、教学用品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布条(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

  七、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

  (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大家打书翻到P142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生)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师)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氧气不易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展示装满二化碳的一软塑料瓶,到入约占集气瓶二分之一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

  (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板书)(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过度)通过上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板书)(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观察现象

  (演示)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紫色布条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紫色布条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板书: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讨论: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以上现象?

  (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师)给试管到入一些石灰水。

  (提问)怎样利用自身资源使石灰水便浑浊?

  (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指导学生)

  (生)观察现象

  (师)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板书)3、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反应

  (说明)本反应的应用极为重要,可以用它来鉴别二氧化碳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师)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板书)三、二氧化的用途

  1、灭火

  2、做气肥

  3、做碳酸饮料

  4、人工降雨和致冷剂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时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以后我们在探究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借助软的一个塑料瓶,在探究某些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设计成对比实验。

  六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气体,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为“干冰”。―――――――――

  1、作致冷剂或人工降雨

  能溶于水―――――――――――――――――――

  2、制饮料

  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4、灭火

  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③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H2CO3=H2O+CO2↑

  ②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可用此反应鉴定二氧化碳);

  ③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④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5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1

  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2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堂的一开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引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可乐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探究。

  4、设置适当的错误和意外。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会更为深刻。而“意外”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印象最为深刻。它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不仅会产生疑问的火花,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八、教学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从一瓶可乐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3

  设计思路:

  1、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能提升生活;

  2、通过探究过程的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积极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手段;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教材特点:

  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应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经历对实验的探索过程,学习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本节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精心预设探究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化学教学永恒的追求,我努力做到“课前备课认真——上课时给力——课后认真反思——回家投个安心”。这节课我让学生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探究要素集中在“设计探究方案上”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打开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评价与优化、得出最佳方案。把课堂的重点和主要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展示评价中获得新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将探究点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在学生难以理解的设置台阶,降低难度,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不愤不启,不悱步发”的境界。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选择一些合适的课题进行探究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课时通过五次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进行了探究,活动中由于选用了与生活极其贴近的用品,如汽水、蜡烛、矿泉水瓶,石灰浆等,设计的问题层次性较强,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但无论是在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思维敏捷等表现是我始料未及的。当做完第一次探究后问到想不想再来一次时,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想”,充分说明了学生非常愿意进行类似的活动,因为今天的活动真正让学生行动起来了,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动手操作上,没有流于形式,“我们本地大棚蔬菜基地气肥使用问题,开发我们的乡土教材,我们镇王才屯村一口井死掉三个人的事例,还有鸡蛋保鲜问题等,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迫在眉睫,化学对我们的生活意义太重大了,它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实验设计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探究并在探究中得到了明确的结论。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也在学生活动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本课时还存在一些遗憾:学生方面:学生实验有一些拘谨。描述实验现象不够准确。教师方面:还要不断地练课,磨课,听课,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4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5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一节重要的学生实验活动课,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选择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的目的是:

  1、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练习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3、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上课时,我首先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回忆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学生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并要求学生按时填写实验报告册。

  通过全校六个班的学生实验下来,我有了很多感受。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老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再丰富,实验能力有多强,都想象不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

  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老师都能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防止浓盐酸挥出发氯化氢气体,混在二氧化碳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但是,如果浓度太低,又会使反应速度减慢,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很长时间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种学校来说,实验中都是直接用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情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有的书上说是以3~4mol/L比较合适,但是以我的经验看来,实验室里配制稀盐酸,尤其是像初中这样只是做个定性实验,而不像高中那样要求定量实验,因此对溶液配制的要求比较低,通常只是按浓盐酸和水的大概比例即可。我一般都是按浓盐酸和水的体积比1:2就可以,如果按照1:3的比例配制就偏稀了,反应速度就比较慢;而且因为反应容器是大试管,如果倒入太多的盐酸,反应过程中会有液体跟着气泡冒出来。还有,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就会有学生放很少量或者很多量的药品,让实验无法继续进行。实验课中,由于要经常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如果盐酸的浓度低,学生又不停地检验,实验过后,实验室里往往能扫到一大堆的火柴头。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3篇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3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习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堂的一开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引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可乐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探究。

  4、设置适当的错误和意外。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会更为深刻。而“意外”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印象最为深刻。它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不仅会产生疑问的火花,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八、教学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从一瓶可乐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2

  设计思路:

  1、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能提升生活;

  2、通过探究过程的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积极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手段;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教材特点:

  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应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经历对实验的探索过程,学习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本节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精心预设探究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化学教学永恒的追求,我努力做到“课前备课认真——上课时给力——课后认真反思——回家投个安心”。这节课我让学生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探究要素集中在“设计探究方案上”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打开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评价与优化、得出最佳方案。把课堂的重点和主要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展示评价中获得新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将探究点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在学生难以理解的设置台阶,降低难度,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不愤不启,不悱步发”的境界。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选择一些合适的课题进行探究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课时通过五次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进行了探究,活动中由于选用了与生活极其贴近的用品,如汽水、蜡烛、矿泉水瓶,石灰浆等,设计的问题层次性较强,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但无论是在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思维敏捷等表现是我始料未及的。当做完第一次探究后问到想不想再来一次时,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想”,充分说明了学生非常愿意进行类似的活动,因为今天的活动真正让学生行动起来了,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动手操作上,没有流于形式,“我们本地大棚蔬菜基地气肥使用问题,开发我们的乡土教材,我们镇王才屯村一口井死掉三个人的事例,还有鸡蛋保鲜问题等,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迫在眉睫,化学对我们的生活意义太重大了,它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实验设计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探究并在探究中得到了明确的结论。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也在学生活动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本课时还存在一些遗憾:学生方面:学生实验有一些拘谨。描述实验现象不够准确。教师方面:还要不断地练课,磨课,听课,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4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从一瓶学生熟悉的“可口可乐”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可乐瓶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一起找到更好的、科学的方法并进行验证,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这堂课我在设计中认为要更加直观地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必须在实验中用新制的二氧化碳,虽然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会造成较多的时间浪费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上,学生感到不耐烦。实际上只要制取一瓶的二氧化碳,其余的实验可以用课前制好的二氧化碳,这样并不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而在课堂上能用较多的时间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应用多媒体教学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特别是一些重点知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记笔记,这堂课后,部分学生告诉我:“老师,你以后换页的时候能不能等我们抄完笔记再换?”。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5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匪浅。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6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是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课题也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奥秘,然后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沽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得出二氧化碳含量高会使人窒息而死亡的原因,因此在进入上述场所时要做灯火试验。最后,也介绍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其中一种气体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控制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

  学情分析

  学生易错点及分析

  1、 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认识不够,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或根据其用途推断其性质时,常出错。

  2、 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易产生片面的认识。如有的同学认为CO2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多越好。或者有的认为空气中的CO2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

  3、 CO2不供给呼吸的性质和CO的毒性易混淆。CO2与CO都 会致人死亡,但其原因是不同的。CO2含量较多,O2的含量相对减少,使人呼吸不到足量的O2导致窒息死亡,但CO2无毒性。CO有毒,它能破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缺氧,以致死亡。

  4、 对CO2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学生误认为是CO2使其变红。要认识到CO2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CO2。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关注温室效应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8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一节重要的学生实验活动课,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选择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的目的是:

  1、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练习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3、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上课时,我首先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回忆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学生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并要求学生按时填写实验报告册。

  通过全校六个班的学生实验下来,我有了很多感受。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老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再丰富,实验能力有多强,都想象不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

  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老师都能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防止浓盐酸挥出发氯化氢气体,混在二氧化碳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但是,如果浓度太低,又会使反应速度减慢,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很长时间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种学校来说,实验中都是直接用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情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有的书上说是以3~4mol/L比较合适,但是以我的经验看来,实验室里配制稀盐酸,尤其是像初中这样只是做个定性实验,而不像高中那样要求定量实验,因此对溶液配制的要求比较低,通常只是按浓盐酸和水的大概比例即可。我一般都是按浓盐酸和水的体积比1:2就可以,如果按照1:3的比例配制就偏稀了,反应速度就比较慢;而且因为反应容器是大试管,如果倒入太多的"盐酸,反应过程中会有液体跟着气泡冒出来。还有,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就会有学生放很少量或者很多量的药品,让实验无法继续进行。实验课中,由于要经常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如果盐酸的浓度低,学生又不停地检验,实验过后,实验室里往往能扫到一大堆的火柴头。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9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习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0

  一、发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①阅读课本P113—P117的内容;②思考有关提纲中的问题;③分组准备有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

  的课前预习能力,阅读能力,亲自动手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课堂中当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课件后,接着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让学生回答(提纲1):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这样既化解知识,使其形象化,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打开学生思路,我接着用课件继续提问:在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哪些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

  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在演示可乐瓶变瘪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通过讲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使瓶子变瘪,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然后提出问题(提纲第2题),听说一些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展示一瓶饮料(雪碧),打开瓶盖后冒出很多气泡,请两个同学合作演示实验检验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补充检验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合作演示,既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还让一位同学示范下面的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倒入,同时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点物理性质?学生开始回顾前面知识点,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培养学生分析同一个实验的不同现象,从实验现象差异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多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老师分析指导:第一朵小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提出问题第四朵小花为什么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还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接着开始(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最后进行(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让他们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接着又提出问题: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生炭火盆的时候墙壁反而变潮湿?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讲到这里我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并用课件展示。后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了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自我评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这节课由于学生实验多,学生进行实验的节奏有点快,使个别学生有点措手不及;在学习“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时,应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1

  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2

  两周前,我就"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下课后,我突然想起科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直到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变成了"爬蚤"。 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惊喜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惊喜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惊喜三: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资源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评析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第二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均为开放的弹性的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可喜的是,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都提交了作业,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发挥了自己电脑的优势,有的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都令我惊喜不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4

  一、设计思路(简述)

  由一则谜语,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1

  师生同归纳化学反应原理自学指导2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二、课后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4、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5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这节复习课的开始,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死狗洞之谜",让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原因,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有很多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了二氧化碳,并引出了二氧化碳的。接着投影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提出问题:

  1.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思考,教师投影有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表格与学生共同填写。)

  2.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学生说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教师投影出三个相关实验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兴趣很高。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再接下来,有通过提问回答——设计方案——投影展示等方法重点复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最后,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只有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才能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本节课通过备课和上课后的反思。我有几点感受:

  一、几点需在教学中继续发扬的方面

  1、以实验为载体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本课虽然是一节复习课但涉及到探究内容多,因此根据复习内容我设计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力争对每个实验都经历上述全部环节或主要环节。如探究CO2能溶于水时,提出问题“CO2能溶于水吗”,然后由学生做出猜想能或不能,引导学生“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学生很自然能想到向矿泉水瓶中加水,再投影实验探究内容,观察现象(矿泉水瓶变瘪),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得出CO2能溶于水的正确结论。既复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兴趣。

  2、重视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起引入作用:如讲CO2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时,题问“为什么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有的起过渡作用:如讲授CO2与水反应时,提问“CO2能溶于水,但能与水反应了吗”过渡到CO2与水的反应;有的是起归纳与总结的作用:如讲授CO2的用途时,提问“你能否由CO2的性质来总结一下CO2的用途”。通过这样的一个个小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整堂课都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

  3、知识的介绍上使用了多种方法: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较少,需要补充的较多,而单纯的讲授、归纳的复习方法可能使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从而对知识漠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处理上,除了利用好探究性实验外,我还是用了“查阅资料”、“知识应用”“中考连接”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避免单调的讲授。如复习CO2的物理性质,在介绍CO2的密度时,引到学生用不同的实验证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教师在“顺便”提醒“查阅资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但使学生清楚了CO2的密度,还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几点不足

  1、整体把握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本堂课总体还比较顺利,但由于前面的知识处理时占用的时间较多,因此最后在讲授“多识一点”是比较仓促,如果前面在紧凑一些,可能会更好。

  2、了解学生,做好知识的衔接也不够。

  3、语言还欠精炼:语言如果能够再精炼一点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高,课堂发言欠主动,气氛也不够活跃。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10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的设计

  A: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备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B: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筛选的能力。

  2.通过对仪器装置的选择、组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不同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不同,学会思考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动手,积极参与的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有关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满。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

  仪器、药品: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锥形瓶、集气瓶、导管、试管、药匙、镊子、火柴等

  二、本节课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复习提问】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步骤: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验证方法收集方法

  ①反应原理(药品)

  ②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

  ③反应条件

  ④收集装置

  ⑤气体密度及溶解性

  ⑥检验方法

  ⑦验满方法

  ⑧放置方法

  学生回忆、讨论、填表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起对新知识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渡>:制取氧气时可以用不同发生装置原因是什么?学生总结1、锻炼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2、对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①确定反应药品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确定收集方法;

  ③验证和验满

  下面大家能否根据总结出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首先要考虑什么和教师一起整理制取气体的思路。

  【实验准备】

  阅读下列信息,并填写下列空白。

  碳酸钠、大理石或石灰石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等酸直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与稀盐酸、稀硫酸等酸不反应。

  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为______,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______,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以此来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学生阅读信息后,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理解新知识。

  【探究活动】展示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等药品。指导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

  【巡视、指导实验】指导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全班分为六个小组,自主选择不同药品进行探究。并由每组组长负责向全班通报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束的时间(以没有气泡放出为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

  【提问】: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讨论并回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比较多。我们要根据反应的速率、收集的难易、药品的价格等多方面来选择适合药品。因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听讲,通过实验现象印证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板书】1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你会选择怎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发生装置可选----------,收集装置可选------(从第2页所提供装置图中选)对照已给信息的思路,并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仪器装置的设计供选仪器:(课本p111的图)1注射器材2锥形瓶3*底烧瓶装4烧杯弓蛇影5试管6集气瓶(带玻片)7长颈漏斗8漏斗胆9分液漏斗胆10带导管的双孔胶塞11.带导管的单孔胶塞12.水槽13.铁架台14.酒精灯

  【提出问题】请你根据你们的思路,选择上面的仪器来组装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设计出CO2的收集、检验和验满实验方案。

  【引导交流】同学们已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请小组代表阐述一下你们小组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看看到底哪组装置是较好的

  【继续引导交流】好,你们心目中基本都已确定了公认的最佳制取装置,那么如何收集、检验、验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板书】

  1、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为什么?

  2、怎样验满?为什么?

  3、怎样检验所收集的就是二氧化碳?为什么?

  展示交流:

  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成败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小组设计的另外几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③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联系生活讨论总结:

  (1)收集方案及原理: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联系汽水里溶有CO2)

  (2)检验方案及原理: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CO2。(联系小学自然课)。

  (3)验满方案及原理: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CO2。因为CO2不能支持燃烧(联系灭火器)。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创新,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充分把化学知识联系上了生活现象。

  (运用探究成果)请用你认为最理想的装置制取CO2,用你设计的收集、检验、验满CO2的方案,动手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巩固与提升〉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制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作业〉自己再设计出几套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然后用生活代用品在家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归纳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放药品,连接仪器。

  (3)收集。

  (4)验满。

  (5)检验。

  回忆、比较、归纳。

  积极响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让学生思维得以继续扩展,真正感受到化学实验不用局限在实验室,可以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三)、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比空气密度大

  (四)、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满了。

  (五)、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三、课后作业

  1.在你家的厨房里你能制取到二氧化碳吗?(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是酸)P112页第3、4、5题。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2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堂的一开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引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可乐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探究。

  4、设置适当的错误和意外。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会更为深刻。而“意外”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印象最为深刻。它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不仅会产生疑问的火花,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八、教学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从一瓶可乐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科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的不供给呼吸的实验,增强学生 关 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2、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提问):人和其他动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气体?若没有这种气体,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学生阅书P85—86并回答)

  (引入):从阅读知二氧化碳对于生命活动的作用是无比重要的,哪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学生操作):

  (1)向已*衡的两纸袋中一只倾倒二氧化碳

  (2)振荡连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两只锥形瓶

  (3)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阅书:P86—87及89干冰的妙用。

  学生讨论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总结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 (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 (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必须慢慢倾倒)

  问:

  (1)二氧化碳可以倾倒说明什么?

  (2)蜡烛依次熄灭又说明什么?

  阅书:(引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归纳: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通常状况下不燃烧(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烧(不象氧气)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的两只集气瓶内分别放入两只动物

  问:为何空气里的活着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讨论归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不象氧气)

  设问:如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应该怎么办?

  (阅书P87,讨论并加以演示)

  (展示):两个集气瓶,其中一只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个是空气,来模拟两种菜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能进,哪个不能进?

  第2页

  (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只通二氧化碳,并和另一只试管作比较。

  讨论:(阅书P87—88)为何会产生上述现象?

  板书: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4

  一、设计思路

  在这个课题之前学习了碳的单质,从本课题开始学习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能为以后继续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做好准备。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本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实践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舞台表演视频,解释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矿泉水瓶,请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白板聚焦固体CO2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认识人工降雨原理。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展示一瓶汽水,引出合作探究1CO2的溶解性:

  分组实验:向集满CO2的1号软塑料瓶内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扭紧瓶盖,振荡。请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能溶于水。

  学生展开合作探究2倾倒CO2

  分组实验:用火柴点燃烧杯中高低梯架上的两只蜡烛(梯架可稍提起以便点燃蜡烛),迅速将另一瓶CO2沿着漏斗(漏斗接近瓶底)缓缓倒入烧杯中,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生观看“死狗洞”的视频认识这几条性质引出灯火实验的实用性。

  师生合作探究3CO2与水的反应:

  取探究1塑料瓶中少许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引出问题,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什么?学生猜想: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针对上述猜想展开探究,一片花瓣上滴加少量稀盐酸,一片花瓣滴加少量水,展示。再取一片干花瓣放入CO2中,一片湿花瓣放入CO2中,展示。然后取出湿花瓣在酒精灯上烘干。分析讨论,展示学生的导学案,点评。

  汽水打开瓶盖,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解释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简介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9—121页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归纳:

  1.二氧化碳的用途;

  2.含量过高对环境的影响;

  3.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危害、防止措施。

  多媒体展示防止温室效应增强的措施。

  请学生板演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最后点评。

  学生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环保。评出环保小组。

  学生巩固练习。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5

  一、 教学目标的设计

  A: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备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B: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筛选的能力。

  2.通过对仪器装置的选择、组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不同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不同,学会思考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动手,积极参与的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有关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满。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

  仪器、药品: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锥形瓶、集气瓶、导管、试管、药匙、镊子、火柴等

  二、本节课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复习提问】

  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步骤: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验证方法收集方法

  ①反应原理(药品)

  ②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

  ③反应条件

  ④收集装置

  ⑤气体密度及溶解性

  ⑥检验方法

  ⑦验满方法

  ⑧放置方法

  学生回忆、讨论、填表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起对新知识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制取氧气时可以用不同发生装置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

  1、锻炼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2、对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①确定反应药品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确定收集方法;

  ③验证和验满

  下面大家能否根据总结出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首先要考虑什么和教师一起整理制取气体的思路。

  【实验准备】

  阅读下列信息,并填写下列空白。

  碳酸钠、大理石或石灰石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等酸直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与稀盐酸、稀硫酸等酸不反应。

  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为______,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______,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以此来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学生阅读信息后,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理解新知识。

  【探究活动】展示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等药品。指导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

  【巡视、指导实验】指导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全班分为六个小组,自主选择不同药品进行探究。并由每组组长负责向全班通报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束的时间(以没有气泡放出为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

  【提问】: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讨论并回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比较多。我们要根据反应的速率、收集的难易、药品的价格等多方面来选择适合药品。因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听讲,通过实验现象印证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板书】1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你会选择怎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发生装置可选______,收集装置可选______(从第2页所提供装置图中选)对照已给信息的思路,并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仪器装置的设计供选仪器:(课本p111的图)

  1、注射器材

  2、锥形瓶

  3、*底烧瓶装

  4、烧杯弓蛇影

  5、试管

  6、集气瓶(带玻片)

  7、长颈漏斗

  8、漏斗胆

  9、分液漏斗胆

  10、带导管的双孔胶塞

  11、带导管的单孔胶塞

  12、水槽

  13、铁架台

  14、酒精灯

  【提出问题】请你根据你们的思路,选择上面的仪器来组装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设计出CO2的收集、检验和验满实验方案。

  【引导交流】同学们已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请小组代表阐述一下你们小组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看看到底哪组装置是较好的

  【继续引导交流】好,你们心目中基本都已确定了公认的最佳制取装置,那么如何收集、检验、验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板书】

  1、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为什么?

  2、怎样验满?为什么?

  3、怎样检验所收集的就是二氧化碳?为什么?

  展示交流:

  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成败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小组设计的另外几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③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联系生活讨论总结:

  (1)收集方案及原理: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联系汽水里溶有CO2)

  (2)检验方案及原理: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CO2。(联系小学自然课)。

  (3)验满方案及原理: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CO2。因为CO2不能支持燃烧(联系灭火器)。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创新,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充分把化学知识联系上了生活现象。

  (运用探究成果)请用你认为最理想的装置制取CO2,用你设计的收集、检验、验满CO2的方案,动手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巩固与提升〉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制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作业〉自己再设计出几套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然后用生活代用品在家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归纳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放药品,连接仪器。

  (3)收集。

  (4)验满。

  (5)检验。

  回忆、比较、归纳。

  积极响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让学生思维得以继续扩展,真正感受到化学实验不用局限在实验室,可以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三)、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比空气密度大

  (四)、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满了。

  (五)、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三、课后作业

  1.在你家的厨房里你能制取到二氧化碳吗?(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是酸)P112页第3、4、5题。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

  利用意大利——“死狗洞”的画面展示,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二氧化碳过多的原因,那么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是怎样获得的呢?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制取呀?并让学生回顾可产生二氧化碳的方式,同时我也演示大理石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硫酸、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几个反应。并让学生分析利用哪一个反应制二氧化碳最为合适?

  1、目的:让学生直奔主题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诱使他们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自学感知(约8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证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你认为制取气体时应该考虑那些问题?如何设计?

  目的:大家知道自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可是当前形势下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就是不愿意去自学,本来简单的知识,在他们看来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此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学,对于不懂的地方可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大概。

  3、合作探究(约22分钟)

  问1:学生回答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须考虑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法。

  目的:检验自学效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做到“温故而知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组员合作情况,为总结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指明方向;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方法,为突破难点,落实重点做准备。

  问题2: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采用何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目的:教材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根据所需搜集的知识,建构成自身的知识网络,以便进一步地学习。

  学生分组组装仪器并展示成果,说出不同装置的优缺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展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了自己设计成果的乐趣。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把实物与图示有机结合,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4、巩固练习(约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作答,教师适当解释。(试题分层次,让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转化生吃得了。)

  5、课后拓展(约2分钟)

  1、利用家庭里的物品,设计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目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上网查找实验室为何不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为何反应一段时间后又不反应了?

  目的: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改变目前我们农村学生只会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的现象,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制取气体装置的确定

  固体加热型

  1、发生装置 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固液常温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2、收集装置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 水 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注: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反之就小。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装置:固液常温型

  2、检验: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3、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3、验满:用燃烧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满。

  四、教学思考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7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

  一、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

  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

  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8

  一、设计思路

  在这个课题之前学习了碳的单质,从本课题开始学习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能为以后继续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做好准备。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本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实践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舞台表演视频,解释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矿泉水瓶,请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白板聚焦固体CO2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认识人工降雨原理。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展示一瓶汽水,引出合作探究1CO2的溶解性:

  分组实验:向集满CO2的1号软塑料瓶内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扭紧瓶盖,振荡。请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能溶于水。

  学生展开合作探究2倾倒CO2

  分组实验:用火柴点燃烧杯中高低梯架上的两只蜡烛(梯架可稍提起以便点燃蜡烛),迅速将另一瓶CO2沿着漏斗(漏斗接近瓶底)缓缓倒入烧杯中,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生观看“死狗洞”的视频认识这几条性质引出灯火实验的实用性。

  师生合作探究3CO2与水的反应:

  取探究1塑料瓶中少许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引出问题,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什么?学生猜想: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针对上述猜想展开探究,一片花瓣上滴加少量稀盐酸,一片花瓣滴加少量水,展示。再取一片干花瓣放入CO2中,一片湿花瓣放入CO2中,展示。然后取出湿花瓣在酒精灯上烘干。分析讨论,展示学生的导学案,点评。

  汽水打开瓶盖,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解释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简介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9-121页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归纳:

  1.二氧化碳的用途;

  2.含量过高对环境的影响;

  3.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危害、防止措施。

  多媒体展示防止温室效应增强的措施。

  请学生板演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最后点评。

  学生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环保。评出环保小组。

  学生巩固练习。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9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学习到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

  2.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初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喜欢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3.设计思路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谜题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试纸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5.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6.教学方法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7.教学过程

  8.板书设计(略)

  9.教学反思(略)

  【案例点评】该教学设计立足于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涵盖了教学设计的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策略等。

  【理论点拨】化学教学设计是指化学教师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等),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10

  一、智能点拨

  右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该装置图的特点是:

  (1)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下图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右图装置相同的效果?(填写编号)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有关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填写实验目的和有关实验仪器名称。

  实验目的:

  仪器和试剂: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肥皂水等。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将标有“A”或“B”的两个空两桶(2000mL)放在实验台上,往B量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2、用玻璃管蘸取少量肥皂水,在两个量筒上方分别吹出一个肥皂泡(两个肥皂泡大小相仿,内含空气),使其缓缓落入两个量筒中,并观察现象。A量筒中的肥皂泡不久即沉入量筒的底部,而B量筒中的肥皂泡基本上不下沉,悬浮在中间,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综合题,涉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装置的选择和改进、生成气体的探究等多个问题。结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原则,装置的特点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再加上认真阅读题中说给条件作答。题中还考察了试验目的,仪器和试剂,实际上反映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要背试验。

  答案:

  (1)BD。

  (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密度大小);2000mL量筒2只。

  点评:块状的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很难跟稀硫酸反应,因为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如果将石灰石或者大理石磨成粉末状再跟稀硫酸反应,则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二、随堂反馈

  1、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该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物质中的()

  A、味精B、白酒C、酱油D、食醋

  2、有人想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腐蚀的化学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请你完成以下操作步骤:

  (1)将熔化的蜡液涂在大理石板上,并刻出“热爱祖国”四个字,使大理石漏出;

  (2)

  (3)清理掉字周围的石蜡。

  三、火眼金睛

  1、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共同点是()

  A、气体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D、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需要用的一组药品是()

  A、大理石和稀盐硫酸B、石灰石和稀硫酸C、木炭和氧气D、碳酸钠和稀硫酸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收集气体⑤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②①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5、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B、硫酸根离子C、碳酸根离子D、氢氧根离子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3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学生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事实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会全面的熟悉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利用化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CO2、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的溶解性和CO2与水反应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酒精灯、集气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水等。

  教学过程:

  提问:写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析推测它们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讲故事“屠狗妖的传说”引入新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一、二氧化碳CO2

  列举生活事实:冷饮店用雪状固体放入水中得到冰凉的汽水,雪状固体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入学习内容,并提问:物质的性质包括那些方面?

  [演示实验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实验2]向燃有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3]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生活中的事实: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3个实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质:学生归纳,教师简单书写,强调干冰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讲解安全知识: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深井等地方要怎么办?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做灯火实验

  (2)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提问:CO2能溶于水吗?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在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四朵小花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分析

  再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试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取出小花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写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讲解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说明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二、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完成练习1-6(打印的反馈题)

  三、布置作业

  1、课后4、5题

  2、网上查找出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和对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

  四、板书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干冰

  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以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要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爱好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进行分组探究,多媒体没有应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3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1

  一、智能点拨

  右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该装置图的特点是:

  (1)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下图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右图装置相同的效果?(填写编号)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有关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填写实验目的和有关实验仪器名称。

  实验目的:

  仪器和试剂: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肥皂水等。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将标有“A”或“B”的两个空两桶(20xxmL)放在实验台上,往B量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2、用玻璃管蘸取少量肥皂水,在两个量筒上方分别吹出一个肥皂泡(两个肥皂泡大小相仿,内含空气),使其缓缓落入两个量筒中,并观察现象。A量筒中的肥皂泡不久即沉入量筒的底部,而B量筒中的肥皂泡基本上不下沉,悬浮在中间,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综合题,涉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装置的选择和改进、生成气体的探究等多个问题。结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原则,装置的特点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再加上认真阅读题中说给条件作答。题中还考察了试验目的,仪器和试剂,实际上反映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要背试验。

  答案:

  (1)BD。

  (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密度大小);20xxmL量筒2只。

  点评:块状的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很难跟稀硫酸反应,因为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如果将石灰石或者大理石磨成粉末状再跟稀硫酸反应,则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二、随堂反馈

  1、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该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物质中的()

  A、味精B、白酒C、酱油D、食醋

  2、有人想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腐蚀的化学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请你完成以下操作步骤:

  (1)将熔化的蜡液涂在大理石板上,并刻出“热爱祖国”四个字,使大理石漏出;

(2)

  (3)清理掉字周围的石蜡。

  三、火眼金睛

  1、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共同点是()

  A、气体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D、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需要用的一组药品是()

  A、大理石和稀盐硫酸B、石灰石和稀硫酸C、木炭和氧气D、碳酸钠和稀硫酸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收集气体⑤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②①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5、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B、硫酸根离子C、碳酸根离子D、氢氧根离子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3篇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3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1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第六章课题二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著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

  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成功进行,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示在黑板上,效果清醒,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容易产生误解。

  3、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关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该由实验得出结论。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9)

——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3篇

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值得深思,本节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把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实验的讲述中,可以在课件上标出重点和显著符号,不仅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原来相比显得更加直接和直观,有助于教师对于内容的表述,从而不再受约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使展示更加随意自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时,用聚光灯聚焦到一副图片上,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分组合作的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地位的体现。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制取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从中让学生既得到了展示也体验到了实验合作的乐趣。对于二氧化碳和水是否反应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例如在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对装有石灰水的瓶子吹气,以及用所学的知识验证雪碧饮料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呢等,都体现了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演绎化学。

  4、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质疑的特点。

  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我认为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还要挖掘其更多的用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再就是学生在实验后的师生的交流要充分,对化学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3篇

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1

  C+O2==点燃==CO2

  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aCO3+CO2+H2O===Ca(HCO3)2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

  Ca(HCO3) ====CaCO3↓+CO2↑+H2O

  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同时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2(OH)2CO3====2CuO+H2O+CO2↑

  现象:固体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2NaOH+CO2===Na2CO3+H2O(也可为KOH)

  现象:不明显

  高温

  CaCO3====CaO+CO2↑

  现象: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跟一氧化碳有关的,但同时也跟二氧化碳有关:

  Fe3O4+4CO====3Fe+4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高温

  FeO+CO===Fe+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Fe2O3+3CO==高温==2Fe+3CO2

  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O+CO==高温==Cu+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性质 二氧化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3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1 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