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产业和运输业4篇

时间:2022-10-12 17:50:03 来源:网友投稿

生产业和运输业4篇生产业和运输业 2O11年第3期《发展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业产业特征演变分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陈建华周健曹沫[内容提要]运输业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业和运输业4篇,供大家参考。

生产业和运输业4篇

篇一:生产业和运输业

1 1年 第 3期《 发 展 研 究 》

 中国交通运输业产业特征演变分析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 陈建华 周健 曹沫 [内容提要]运输业的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 入率、 直接消耗 系数、 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5个指标, 利用所计算指标的经济学 含义和 变 化情况, 对近2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产业特征 演变进程进行了 分析。

 [关键词] 中国

 交 通运输产 业特征 演变 投八产出 分析 本文在采集1987 - 2007 -, ~ f-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分别计算了交通 中图分类号:

 F5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3— 0670 (2011) 03— 0073— 3 一.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 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 (L . Walras) 提出般均衡论” , 奠定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列昂惕 夫 (Wassily L eontief) 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在利用投入产出进行产业特征分析 时, 经常使用的投 入产出系数 (比率) 主要包括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入率、 直 接消耗 系数、 完全消耗 系数、 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

 本 文通过这几个指标计算值的变化来研究分析我国文通运输 业产业特征的演变过程。

 1. 中间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某产业对某一产品的中间需 求量 (中间使用) 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 (中间需求量+最终 需求量) 之比。

 计算公式为:

 “一 n ,

 =∑

 / (∑

 -I - ) j =l /

 J =l 中间需求率实际上是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 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 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 表明该 产业就越带有中间产品 (生产资料) 的性质。

 2. 中间投入率 中间投入率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 投入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 ,2, ⋯,

 月

 ,

 k =∑ / (∑ +N ) i = l

 /

 1 ,2, ⋯,

 f= l

 中间投入率反映了产业的总产值中外购的实物产品和 服务产品 (即中间产品之和) 所占的比重, 是产业对其上游 产品总体的、 直接的带动能力的反映。

 在总投入_ 定的条件 下, 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 增加值率越低, 但对上游产业的 带动能力越强; 中间投入率越低, 增加值率越高, 但对上游 产业的带动能力越低。

 3.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 也称为投入系数, 是指在生产经营过 程中笫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 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

 用公式表示为:

 6/ "J x | X

 i, j=l , 2 ⋯ 一 , n、

 其中,

 是指第i产业产品的消耗量;

 业的总投入。

 4. 影响 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 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 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的波及 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

 /

 =力 ∑b y :

 / ∑∑b

 , =l /i= 1 j =l 影响力系数反映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大小的 相对水平。

 某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高,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 推动力越大, 其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 “事半功倍” 的功效。

 因此这个产业是 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应该给予重点 支持, 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5 . 感应度 系数 是指第 j 产 =1 ,2, ⋯,

 7 3

 产 业 经 济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 最终使用时"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也就是 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计算公式 如下:

 i = L2, ⋯ , / ,7

 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 力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

 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 国民经济 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

 从另一角度来看, 该产业对 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程度也就越高, 即越具有基础产 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 越应该得到优先发展。

 = . 分析基础与数据准备 收集投入产出表是利用投人产出分析方法的基础。

 本 课题组重点采集了我国1 987年、 1990年、 1992年、 1 995年、

 1 997年、 2002年、 2005年、 2007年8张投入产出表Ⅲ , 并对投 入产出表的产出部门进行适当调整, 力争通过这些投入产 出表反映的信息, 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产业特征的演变情 况。

 三, 交通运输业产业特征演变分析 1. 交通运输业的中间需求率总体上呈增 长态势, 说 明了交 通运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在逐渐增强 交通运输业的中间需求率—直在50%以上, 2007年已 经接近80%, 说明交通运输业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提供了

 更多的中间服氖 成为各行各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更加明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2010年l明 1 8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因此, 交 通运输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 仍将是国民经济的重点发展 行业。

 2. 交通运输业的中间投入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说明 了 交通运输业对上游产业的 拉动作用逐步加强, 并逐步由中间

 产品型基础产业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过渡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属性 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中间投入率也上升N 5o%以上。

 2007年 交通运输业的中间投入率更是上升到了近54%, 说明交通 运输业已经开始 由中问产品型基础产业向中间产品型产业 过渡, 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日渐明显, 逐步演变成为国民 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

 3. 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来看, 交通运输业对第三产业 的支持力 度最为明显, xt :

 r_业的支持力 度在逐步增强 消耗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程 度的指标, 反映了某一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支持力度。

 7 4

 表1 1987— 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中间需求率变化情况 年份 中 间 需 求 率 l 9 87

 o. 60 7 2 l990 0. 6574 199 2

 o . 7 44 8 I995 0. 8282 l 9 9 7 o. 79 14 2 0 0 2 o. 74 76 2007 o. 7746 表2 1987- 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中间投入率变化情况 年份 中 间 投 入 率 l 987 o. 3721 199o o. 4054 1992 o. 4398 19 9 5 o. 4 17 1 l 9 9 7 o. 4 4 15 2002 o. 519o 2007 o. 5380 从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产业关联来看, 交通运输业作 为第三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第三产业各国民经济部门

 之间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

 第三产业对交通运输业的直接 捎 耗系数也要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说明交通运输业对第三 产业的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三次产业中是最大的。

 此 体发展的趋势来看, 交通运输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持力度也 在逐步增强。

 第二产业对交通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也从 1 987年的0. 2o584A:

 升到2007年的0. 028469。

 进一步分析可 以看出, 第二产业中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对交通 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一直较高, 说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 目 前运输货类还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源性材料的运输上; 高 附加值的通信设备、 电子设备 等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业的直 接消耗较低。

 4.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 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力系数总体上 呈上升的态势, 但是交通运输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带动能力

 仍然偏弱 从行业属性来看, 交通运输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带动 能力偏低, 影响力系数小于1, 低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 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 交通运输业 目 前的产业属性更多 地体现为中间需求型的服务性行业, 不直接参加产品的生 产和制造过程。

 从变化趋势看, 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力系数总体上呈现 从总 ∑

 ∑

 //, ∑

 .II 巨

 出上升的趋势,已经从1987年的0. 81034~ 升到了2007年的 0. 88288, 上升了近9%。

 这说明文通运输业的影响力在逐步 提孔 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产业带动能力也有所加强。

 5 . 从 感应度 系数来 看, 交通运输 业的感应度 系数一直 在 平均水平以上, 并呈逐步上升的态势,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 展对 交通 运输 业的需求明显 从感应度系数来看, 交通运输业的感应度 系数相对较 高, —直维持在1以上, 即高于全行业各部门的平均水平。

 这 意味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增加1单位的总产值将导致交 通运输业增加超过1个单位的总产值需求。

 这说明交通运输 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较为明显的制约作用。

 要保持经 济稳定增长, 就必须注重这些部门的适度超前发展。

 从1

 987年以来交通运输业的感应度系数的发展变化来 看, 交通运输业的感应度系数在逐步提高, 已经由1987年的 1 . 00903 32升到1. 43546, 上升了近42%。

 这说明国民经济发展 对交通运输业需求的空间巨大, 交通运输业的不可或缺的 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的作用也在加大。

 四。

 结语 从分析 结果来看,随着 ‘‘/

 五” 以来我国对交通运输 业投资的逐步加大, 交通运输业的运输结构在逐步优化调 整,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也在逐步加强。

 从总 体来看, 交通运输业的产业特征体现为:

 (1) 交通运输业正在由中间产 品型基础产业向中间产 品型产业转型。

 交通运输业的中间投入率持续上升, 对其他 产业的带动能力在逐步加强。

 (2)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 交通运输业是服务业发展的 重点。

 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征明显, 仍将是国民经 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3) 我 国交通运输业的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对 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当然, 这也从一个方面反 映了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调整 和优化。

 (4) 逐渐增加的高感应度系数说明交通运输业对 国民 经济的制约能力在增大。

 交通运输业须要适度超前发展, 以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注释 :

 [1] 以上引用的投入产出表均为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2】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情况, 本文中所指的 “ 交通 运 输业 ” 含 交通 运 输、 仓 储及邮政 业 。

 参考文献:

 ⋯ 1 国家统计局. 1987— 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M ]. 中国统计出

 版 社 ,1997、 2007.

 [2】

 钟契夫、 陈锡康、 刘起运等. 中国投八产出分析 (修订版) 【 M 】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1993.

 『 3] Chen, x. K&Guo, J . E, Chi na Ecnom i c st ruct ur e and 2 0 1 1年 第 3 期《 发 展 研 究 》

 表3 1987- 2007年交通运输业直接消耗系数变化情况 年份 第 一 产 业 第 ■产 业 第 三 产 业 l 987 O 0 l 1045 0 020584 0 025472 l 990 0 O 17774 0 03 l 702 0 034377 1992 O0 l l 2 I J

 0 Ol 922 l 0 062993 1995 O 0 l 4587 0 022945 0 053452 l 997 O O j l 906 0 025934 0 O4296 8 2002 0 O2 l 527 0 034360 0 03985 l 2007 OO163l 0 0 0 28469 0 0 40962 表4 1987- 2007年交通运输业影响力系数变化情况 年份 影 响 力 系 数 l98 7 0 . 8 l034

 l 990

 0

 814 50 J9 92 O 8 l 3 l2 l 995 0 . 792 93 l 997 0 7 l l 98 2 002 0. 92 209

 2 0O7 0 8 828 8 表5

 1987— 2007年交通运输业感应度系数变化情况 年份 感 应 度 系 数

 l 987 1

 00 903 l 990 l

 32 772 l 992 1

 29 l l O l 99 5 1 32l OO l 997 l 2 39 59 2 002 1 8 67 l9 2 00 7 1

 435 46 SDA M odel [J 】

 . J ournal of System s Sci ences and System s Engi neeri ng,2000, 9 ,(2) ;142— 148.

 【 4 J Di e t z e n decom po sit i on. t ec hni ques :

 sense and s ens it i Vit y 【 J J .

 b a c h er ,E &L 0 S ,B . ,St r u Ct u r a 1 Econom i c system s Resear ch, 1998. , 10 (3) ; 307- 324.

 【 5]许宪春 、 刘起运 . 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 M 1. 中国统计出

 版 社 , 2002.

 [6]周松兰、 刘栋. 产业关联度 分析模型及其理论综述 [J 】

 . 商 业 研 究, 2005 (05) :

 10— 13.

 (7】

 王国军、 刘水杏.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 究 [J ] . 经济研究, 2004 (08) :

 8- 10.

 [8]何其祥. 投入产出分析[M J . 科学出版社, 1999 .

 [9】

 王微.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J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6 ) :

 36.

 [作者单位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陈一航) 7 5

篇二:生产业和运输业

与社 会环境 。

 第五 ,加大 对制造 业技 术 改造 与产 业 升级 的 扶持力度,立 足于提 高 中国制造 业的 国际竞争 力 作 为一个 处 于工 业化 中 期 阶段 的发 展 中国 家 ,不推进工业化 ,进而加快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与技术升级 ,将无法完成工业的现代化 ,完成从 ] 业 大 国向工业 强 国的转 变 ,更 无法 为经 济 增 长 提供 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 要改变重视 基础设 施建设忽视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倾向和实际做法 从投资的角度看 ,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 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公共投资与民间投 资之间的关系 目前 尚无法检验政府公共投资 能够诱致或促进民间投资的关系,因此不能仅仅 指望政府增加公共投资 、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作为 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政府唱“独角戏”, 疗哺 渤 2O O2年第13 总第l58 9期 ≥孝謦 必须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以 民间资本和市场机制 j 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 一个 重点应当是“积极的投资引 导政策”,为刺激民间 资 本发挥 作 用创 造 良好 的 条 件 与 环境 从 中 国 所处的发展阶段 外部环境与实现现代化建设第 三步战略任 务来看 ,加快制造业 发 展与技术进 步 、提升制造业产业档次和 国际竞争力 ,力争用 50年左右的时间全 面完成工业化 、实 现工业的 现代化 ,仍是 中国经济建设 的核心 与中心任务。

 因此 ,不能因为一般工业 品过剩就忽略制造业的 。

 发展,而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鼓励 民间资 i 本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从一1一业大国向工业强国 的转 变。

 (本报告执笔人:王延 中) 交通运输与制造业发展 的 联 系 效 应 一、 交通运输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个重要 阶段, 而制造业 的发展 叉构成 工业化 的主要 内容 ,因 此 ,交通运输与制造业发展 的关系无疑成为交通 运输 与经济发展关系 的主要方面 下面我们 以 交通运输 与经济发展关 系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来 讨论交通运输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

 ( ·)交通运输与制造业增 长。

 这里仅就交通运输的发展从需求方面对制 造业增长的影响,也即交通运输 的后向联系效应 进行分析 与交通运输具有后 向联系的制造业 , 主要包括运输 设备业 、钢铁业 和建筑材料业等 很显然 ,交通 运输对制造业增 长的影响程度 ,既 与交通运输对其后向联 系制造业 的需求状况相 关,同时又取决于这些后向联系制造业在整个制 造业中的地位 实际上,这就把交通运输对制造 业增长的影响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联 系起来 已有的研究表明 .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 段 ,交通运输发展对制造 业增长具有举足轻重 的 作用 ,而当 国的经济进 入成熟阶段后 ,交通 运 输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找们 可以从工业发达 国家交通运输对制造 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证睹- 碍宪毒考 2002年第 13期f怠第 1589期 业增 长作 用 的 历 史轨 迹 中进 一 步加 深 对 这一 问 题的认识 ~经济 史学 家提 供 的数据 显示 ,在美 国、英国 、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化 国家经济 发展的初期阶段 ,铁路这种新型运输方式的迅速 发展所产生的对钢铁 、建筑材料和运输设备等制 造业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在美国,铁路建 设庄 1840—1860年消耗的生铁产量占全部生铁 产量的比例从 5%提高 到 l2%,1867~1880年 铁路 吸收 的钢产量 比例达到 50% ~87%,J859 年运输设备产 量中投^铁路的比例 为 25%。其 表 他欧洲国家铁路建设吸收的钢铁和运输设备产 量 也相 当可 观 (见 表 J1 另 一 方 面 ,在 当时 的 经济发展阶段,钢铁业和运输设 备业无疑届于 新兴产业和 蔓导产业 的范畴 ,是与 其他制造业 联系效应最 强的产业 ,对整个制造 此的增长具 有显著的带 动作用。这样 ,将铁路 对其后向联 系制造业的大规模需求 与这些 产业在制造业 中 的重要影响结台起来,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韧 期阶段对伟寸造业增 长的重 要性就能得到十分 清 晰的体现。一 840~1914年主要欧洲国家制造业产 品的铁路吸 收比重 l ! ! 二!! !兰 ! 二 ! !主 注 _【a,铁扣钢:(b)建筑材料 i(c)所有铁制 品;(d)工程产品 誊竹米辑:韩彪《交通运输发展理论》,第 61更= 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相比,当经济进入成熟 阶段后 ,交通运输的后向联系制造业 已不属于新 ;’{ 业,通常也不再是 国民经 济的主导产业 ,这 时,这些产业 与其他 翩造 、吐的联 系效应有所下 降,它们对整个制造业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应地明 谈弱 j此同时 ,由于交通运输基础 没施体系 -_科 已趋于完善 ,因而交通运输发展对其后向联 系制造业的需求的相对规模 也远远小于前 一时 期的水半 以 J990年 日本的数据为例,当年投 ^运输 业中的 钶铁 运输 机械和 建村 等产 品 的产 fe et 分别 占各 自全 部 产值 的 0.2%、3 1%和 2.1% 再 从韩国 1995年的情况看 ,交道 和仓 储业使用的包括汽车和配件 、造船 与修理以及其 他交通设备在内的运输 没备产品的产值 占其全 部产值的比例只有 4%,消耗的钢铁初级产晶和 装配金属制品的产值 占其 部产值 的比例仅 为 0.2%。

 由此 可见 ,当经 济 进 入 成熟 阶段 后 .从 需求的角度看,交通运输对制造业增 长的贡献并 不 突出 。

 (一:)交通运输与制造业结构 工 业化进程 中的制造业结构都要经历从骶 喂招《国际统计年鉴(1998))中提供的日本挺^产出表 _葚。

 ’ 根据《国际统廿星鉴【2 Hj)》中提供的韩国投入 出表计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级到高级的演变 ,这种规律性 的趋势表现为:首 先是轻纺工业构成制造业发展的主体 ,接 F来是 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原材料工业 占制造业 的 份额明显上升,然后是以汽车为代表的高加工度 工业在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是电子通信 产品等技术密集型工业成 为制造业增 长的主要 支持因素。尽管上述制造 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在 每个国家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对工业大国而 言,制造业的发展必然会依次经历上述过程。作 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交通运输的发 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具体地说,货物运输量的增长状况和货物运输结 构的变化都与制造业结构 的演变密切相关。

 从制造业结构的变动对货物运输量增长状 况的影响看,当制造业结构从以轻纺工业为主进 人到以原材料工业为主时,煤 炭 、矿石和钢铁等 原材料工业的 中间投人品和产 品的运输需求急 剧增长,在资源 内生性程度较 高的条 件下,货物 运输量的增长幅度就会 明显超过嗣 内生产总值 的增长 幅度 ,这时 的运输 弹性系 数通常要大 于 l 在高加工度工业成为主要 工业部 门时,虽然 原材料工业仍在发展 ,但高加工度工业产生的运 输需求相对较小 ,因此尽管货物运输量还在 以较 快的速度增长 ,但 已慢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 度 ,这时的运输弹性 系数也下降到 l以下 当制 造业结构进人到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时期, 由 短 、小、轻、薄的高附加值产品迅速增 长,经 济发展对原材料工业的依赖犬为减小 ,相应地货 物运输量也呈现出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

 运输 弹性系数进一步下降。

 货物运输结构是指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和 管道等 5种运输方式各 自承担 的货运量 占总货 运量的比重 一般地潍,货物运输结陶在工 业化 罅 ·宪考考20() 2年第13期(总第1589期 国家的变动趋势是,铁路 和水运 的此萤 下降 .公 路和航空的比重上升。那么在包括产妲结构 .生 产布局 、国土面积 和运输 政策等诸 多困衰q ,刊 底是什么因煮决 定 了,货物运输结构 会发生☆利 于公路和航空 而不 和j1 铁路 和水运 的变化 呢? 研究表 明 ,尽 管各种 运输 方式 在 一定 范围 和条 件 下存在某种替代性 ,但受各 自技术经济特征的影 响,各种运输方式承担的 扛甍货物种类在长期内 具有相对稳定性。0 伽如铁 路和水运 更适台 承担大宗 、低值和散装货物 ,而公路和航空则更 偏重于批量 小 、价 值大 和加 [度 高的货物 1因 此,各种货物种类所对应的产d 产嫠 的蹙化就 卣 接影响着相应的运输 方式的发展.许共同决定 J 货物运输结构的变动方向 前已述 硬,fl

 化舯 推进将 引致制造业结构从原 材料 I 业为主转 向 以高加工 度工业 为 主 ,并最终 进 入 以技 术 密 柒 】

 工业 为主的 阶段 。这就 表 明 ,制造 业结 构 的演娈 是决定货物运输结构变动的关键闲索 (三)交通运输与制造、

 布局 一个 家 的产 此布局是 【 土1自然资撩 硬地婵 条件 、经济技术 水平、社会政 治环境 和交通运输 状况等 多种 因素 在长 时期 内练 台作J日的结 粜 交通运 输是 将 企 业 与 原 材料 产 地 以 及 消 费 I1]场 联 系起来以运输费用换取货物位移的必要条件 现代经济的发展总是 首先在运输 资源相则 丰富 的地区和区域形成经济增长搬 ,然后再通过各个 经济增 长极之 间的相互作 带动乖地区~d(-f( k 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交通运输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强度随产业的 不同l 而变化 ,这主要取决 j一运输费J= }j在具体产、

 的产品成本中的比例。一般地说,运输 费lfj所fI· 比重较高的产品,其产业的市场 范围和经济效益 将受到交通运输的强约束作用 ,因此交通运输祭 · D 赵一平:《运输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宄》,苇 127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雾 参量 2 0(} 2亏 要 一. 件对这些产业的布局至关重要。相对而言,交通 应该指出,以上讨论主要局限于运输费用对 :

 运输对制造业布局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产业。

 制造业布局的影响,或者说,关注的重点是 交通 = 以 1963年英 国的情况为例。运输费用 占全部产 品成本的平均 比重约为 9%,而制造业产 品的运 输费用比例则达到 20%左右。① 进一 步考察,就 ; 制造业 中的不同产业而言,交通运输因素对生产 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原料和燃料 ,从而产生大量 i 运量的钢铁 、基础化学 、建材 、造纸和食品等产业 j 的布局影响尤为突 出,因为在这些产业的产品成 本构成中,运输 费用所 占比重较高。而制造业 中 ; 的机械设备 、电子电器、精细化工和轻纺工业等, 由于其产 品成本构成 中运输费用所 占比重较小, 这些产业的布局受 交通 运输 因素的影 响较小。

 表 2提供 了 1982年美 国部分制造业 产品的运输 成本在其产品价格中的比重。

 表2 1982年美国部分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 在其产品价格中的比重 % 产品种类 比重 产 品种类 比重 石料及玻 璃等 27 初级盎属 9 石沾 24 纺织 品 8 木材 l8 杂货 8 14 运输设 备 8 赍 品菩 13 橡胶制 品 8 家具 12 印刷 出版 物 4 纸 11 皮及皮制 品 3 资料来源:熊永均《运输与经济发展》,第83页 近 2O年来 ,运输技术在速度 和效率 方面的 ! 迅速进步相对地缩短了空间距 离,增大 了产业布 局的灵活性 ,而且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原料 和燃料 的有效利用和可替代性增强,许多产业 的 成本结掏中运输费用的 比重明显下降 ;同时还 由 于制造业产品附加价值的不断提高,使运输 费用 的相对重要性降低。因此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 的持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交通运输 因素对 制造业布局的限制影响有所下降。

 ;鞋 ① 熊取均:《运输与经济发展》,第 83页:

 运输因素对传 统制造业 布局 的作用 问题。而对 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来说 ,影响其布局的交通运输 因素不仅要从运输费用上考虑 。而 且更重要的是 必须符合迅速 、安全 、可靠 、防破损 ,以及“即时生 产”和严守合同的要求 ,同时既要考虑原材料和 产品的运输,又要注意到人员交流和信息传递的 便捷。也就是说 ,尽管高技术产品的运输费用 占 其产品成本的 比重微不足道,但优越 的交通运输 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高速公路和国际机场的建 设 ,对那些批量小而又运输频繁,价值高且对运输 条件要求严格的高技术产业的布局仍然具有特殊 的吸引力。例如,美国波 土顿 128公路 两侧的高 技术产业带 ,占日本半导体产量 4o%的九州各主 要县都具备 了完善 的机场设施,这些例子都说 明 高速交通对于高技术产业布局 的极端重要性。

 二,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效应 分析 产业联系效应分析是定量研究产业之问相 互作用大小的一种重要方法。一般地说 ,产业之 间 的联 系效 应包 括 后 向联 系 效 应 和 前 向联 系效 应 另一 方 面 ,从 是 否考 虑 波 及效 应 的角 度 ,联 系效应又可以区分为直接联 系效应和完全联系 效应。因此 ,产业联系效应的具体形式有 4种, 也即直接后 向联系效应 、直接前 向联系效应 、完 全后向联系效应 、完全前 向联系效应 某产业的 直接后 向联系效 应是指其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 位时对为其提供投入的产业的直接影响 ,用某产 业的中间投入占其总投入的比重衡量 ;某 产业的 直接前向联系效应是指其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 位时对使用其产出作为投入的产业的直接影响, 用某产业 的中间需求 占其 总需求 的 比重衡 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 一

 一

 季 予第1 f粤予1589~ 与直接联系教应相比,完全联系效应则反映最终 需求增加时引起 的直接联系效应 和波及效应之 和,而所谓波及效应就是指受某产业最终需求变 化直接影响的产业对其他产业 所产生 的进一步 影 响 。

 根据国家统计 局和香港 中文大学共 同研究 编制的 1987年和 1995年两个 年份 的可 比价投 人产出表,可以对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之间的...

篇三:生产业和运输业

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交通运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以石长铁路为例姓名:彭湘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戴罗仙20090401

 摘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费用低的特点,它对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通过对国民经济中三种产业产生不同的贡献率而发挥不同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石长( 石门一长沙) 铁路全线位于湖南省境内,是湖南省内一条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全长264公里。石长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连通了焦柳和京广两大干线,为晋、豫煤南运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而且还对湘西北工农业生产、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论文首先通过定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交通运输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指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经济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然后本文以石长铁路为例,利用常德、益阳两市生产总值的数据和石长铁路的货物运输量数据进行了弹性、边际作用、贡献率、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等分析,得出两市G D P和石长铁路货运运输量成正相关性以及石长铁路货运量对G D P的弹性、边际作用都比较大的结论。最后在结合铁路沿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石长铁路为满足该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运输需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其它运输方式开展合作、主动为客户提供运输服务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沿线经济;灰色预测;联合运输

 ABSTRACTIransportati on IS thei m portantcom ponentpartof the nati onaleconom y.Rai ltransportati onw i th the characteri sti c ofhi gh speed,l arge vol um e,l ow CO st,has thefa卜rcachi ng i m pacton the econom i cdevel opm entof areasal ongtherai l w ay.W i ththe di fferent contri buti on rates on the three i ndustri es of the nati onal econom y,rai ltransportati ongi vesdi fferenti m petustothethreei ndustri es,prom oti ngtherati onal i zati on of i ndustri all ayout and i ndustri alstructureopti m i zati on.Shi .Changrai l w ay,w hose bodyi n H unanprovi nce,i seastand w est.The enti rel engthi s 264a m ai narteryoftransportati on betw eenkm .TheShi · Chang rai l w ay,notonl yconnect s the J i ao- Li urai l w ayandJ i ng—G uang rai l w ay,openi nga channeIShanxi and H enanprovi nce coaltransportati on tow ardsouth of chi na,but al so has anfor thel m portanti m pactoni ndustri alandagri cul turalproducti on ofurban and nl raleconom i cdevel opm ent i n northw est of H unanprovi nce.W i th them ethod ofqual i tati ve anal ysi s,the thesi s studi esfi rstl ytherel ati onshi pbe【w eefl thetransportati on i ndustryand the i ndustri alrestructuri ng,poi nti ngout thattransportati on are thef oundati on of nati onal econom i cdevel opm ent and i tproducesdi fferenteffectson the econom i cstructureatdi fferentstages of econom y andsoci etydevel opm ent.Taki ng shi —chang rai l w ayas anexam pl e,w i th the total G D PofChangde,Yi yang ci ty andShi · chang Rai l w ay goods traffi cdata,the paper anal ysi sthefl exi bi l i ty, the m argi nalrol e,the contri buti onrate,the l ogi cof thegrow th curvem odel betw eenthe total G D P andshi - chang rai l w ay’ S frei ght traffi c,concl udi ng thatthere i sposi ti ve correl ati on bet w een the traffi c and G D P, m eanw hi l e the fi exi bi l i tvand them argi nalfuncti on arerel ati vel y notabl e.Fi nal l y, i nl i ghtof actual condi ti onsal ongtherai l w ay, the thesi s proposes that theshi —chang rai l w ay com panyshoul dstrengthen i nfrastructureconstructi on,cooperatew i th othertransport w ays.i ni ti ati vetoproVl de the counterm easures w i thtransport servi cesto m eet the dem andbroughtaboutbyeconom i cdevel opm ent,i ndustri al restructuri ng i n the area.Key w ords:Industri al Structure;The Econom i cAl ongTheRai l w ay;G rayPredi cti on;Com bi nedTransportati onⅡ

 长沙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繇铋渺派眺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沙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作者签名:导师签名: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团。(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铌如濂日期:年月日醐:呷"跚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论文背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经济的发展应建立在保护环境、尽量减少能源与其他自然资源消耗的基础之上。面对资源、能源日益枯竭的现代工业时代,各种产品和原材料不应造成积压和浪费。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在于将资源合理配置到各个产业部门,使整体产出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先导作用。90年代初期,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经济的加速发展需要调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动力和支撑,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日益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2008年10月国务院会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的规划( 2008年调整) 》指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罩程达到12.9万公里,电化率达到60%;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完善中东部铁路网结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湖南作为连接东西部的桥梁,路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湖南省自身作为内陆省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但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显得较为落后。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 先行官”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就必须打破交通运输的制约瓶颈。石长铁路是国家一级铁路干线,它西起焦柳铁路石门北站,东接京广铁路捞刀河站,横穿“ 鱼米之乡"湖南省境内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全长264公里,共设车站31个。石长铁路是湖南第一条股份制铁路,由中国铁道部和湖南省政府合资兴建,总投资35亿元,其中铁道部出资2/3,湖南省政府出资1/3,由石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和经营。1998年1月8日全线顺利贯通,1998年l0月1日投入运营。预计2009年6月动工增建二线,采用200公里时速方案,其功能定位为:洛湛通道和北煤南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电煤南运的主通道,客货并重兼顾城际的大能力铁路运输通道。1.1.2选题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显著的前导性作用。交通运输为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各部门对运输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经济其它部门J 下常运转、

 协调发展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大生产高效率的前提,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延续不断发展的前提。关于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一般都是研究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反作用,较少有学者作关于交通运输业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交通运输业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产业结构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故研究交通运输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目前关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还不多见。本文的选题,依托于湖南重点建设项目石长铁路的建成,论文以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考虑了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多元复合关系,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包括以铁路沿线产业结构调整为研究背景,定量分析石长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自开通以来对沿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了石长铁路对沿线地区G D P增长的贡献率和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并定性分析了石长铁路对沿线地区其它产业发展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可以理顺产业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符合资源禀赋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体系。铁路作为对沿线地区产业经济影响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意义深远。石长铁路与焦柳线、京广线、湘黔线共同构成了湖南“ 井’’字型的铁路网络,将会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湘西北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水平,加快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1.2交通运输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综述1.2.1交通与经济关系理论奥地利学者A· 格鲁贝勒( 1990) 在其著作《基础设施的涨落一运输的进化动力学与技术变迁》中提出的运输业进化与技术变迁动力学,在运输发展研究史上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他认为,任何一种新运输技术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一种新的运输基础结构之上的,他的核心思想是新旧技术不断取代,即新的运输技术不断的完善提高,并逐步取代旧的运输技术。由于各国都有自身的特点,而某些技术的和国家的“ 群体效应” 又使得不同类国家之间的“ 取代"过程出现区别⋯ 。经济先行国由于经验的缺乏和技术的独创性使得其取代过程低于后发国,他认为只有运输技术不断进步才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赵一平( 1993) 比较系统地考察了运输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

 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演变规律12’ 。他认为每种运输方式都具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到衰退四个阶段,整个过程具有一定得整体性和平稳性。经济后发国由于有经验可循,其生命周期比经济先发过较短,表现出加速的现象。另外他还研究了我国农村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和农产品运输、商品化问题,他认为,农业与交通运输业都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但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瓶颈’ ’ 。韩彪( 1994) 在《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 交替推拉关系’ ’ 假说¨ ,。韩彪认为,运输方式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两类本质不同的时期一一渐变期和剧变期,它们交替出现、存在,当出现一种新的运输方式时便会引起一次“ 剧变期” ,每两次“ 剧变期’ ’ 之间的时期则是“ 渐变期’ ’ 。在渐变期,运输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只是一个量的积累。在剧变期间,新的运输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能迅速带动经济的发展,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产生与新运输方式发展密切的新兴工业,并成为国民经济的带头或支柱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的进步。熊永钧( 1998) 在其《运输与经济发展》一书中认为,运输技术的创新与提高是新运输方式形成的决定性的力量。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导致运输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这种运输技术进步造成运输成本降低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被其称为运输成本阀值律⋯ 。按照熊永钧的观点,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成本,如起飞成本、增长成本、建立成本,都会因运输成本的降低而相应降低,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速度。刘玉国、贾洪飞( 2003) 指出现代交通运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服务、流通、运输需求等变化,而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它相应地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产出,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 -。张宁和张国强等( 2006) 根据系统科学和现代经济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数理统计理论,分析了交通运输对经济适应性的问题,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采用了系统动力学、演化和相关经济学的观点,从网络适应性、组织适应性及制度适应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即经济适应性指数和时间周转量指标,并结合中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及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邓正华( 2007) 指出运输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证实了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杨运贵、薛锋、罗建( 2008) 运用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理论,以G D P、客货运量、客货周转量为样本,对湖北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3

 结果显示2000.2005年,湖北G D P和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四种运输方式运量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并...

篇四:生产业和运输业

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 教学目 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农业的地位和分类; 知道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2、 能力目 标:

 能联系联系生活知道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运用地图能知道我国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林业等农业的分布特点。

  3、 情感目 标:

 通过学习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以及农业的分布, 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激发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地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粮食的观念。

  二、 教学重点 我国农业 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三、 教学难点 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四、 教学课型 新授课 五、 授课时间 1 课时 六、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指导探究法 七、 学情分析

  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我国自然方面的知识, 今天开始学习经济方面。

 课本开篇为我们展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首歌, 你能从这首歌里找到哪些农业生产方式?

 (二)

 讲授新课 一、 农业与我们 1.农业的概念 提问:

 你认为农业生产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

 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狭义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五个部门: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副业。

 2. 农业的作用 问题 1:

 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吃的、 穿的、 用的来自于农业生产?

 学生活动:

 教师可提示学生结合教材 P75 活动 1 回答问题, 找出各种例证。

 【承转】

 生活中衣食住行很多物品来自 农业, 那生活中是不是可以直接把棉花穿在身上、 水稻吞进肚里?

 教师讲解:

 农业不仅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关, 而且为工业提供各种原材料。

 因此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

 教师总结: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 农业的分布 【承转】

 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 而我国国土辽阔, 那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作物一样吗?

 问题 1:

 举例市场上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呢?

 这就体现了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种植业 (学生活动)

 现在大家来看看根据 76 页的读图题, 来认识找到我国种植业的分布上有什么区别?

 总结:

 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如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我国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分北方和南方。

 畜牧业 共同探究:

 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我国畜牧业分布的不同。(根据读图题来讲解)

 总结:

 我 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其中后者占主要地位。

 西部有新疆牧区、 内蒙古牧区、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四大牧区。

 东部季风区, 主要发展农耕区畜牧业,以作物秸秆、 粮食作为饲料(蛋、 禽、 肉)。

 渔业 我国的海洋渔业集中于东部沿海, 淡水渔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海洋渔业主要集中在东部、 南部海域, 形成了 黄渤海渔场、 舟山渔场、 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等四大渔场。

 淡水渔业生产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

 林业 我们的森林主要分 布在东部 湿润的山区, 最大的是东北林区, 其次是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九、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 农业与我们 1.农业的概念 狭义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副业。

 2. 农业的作用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 农业的分布 种植业

  东部季风区 畜牧业

 西部有新疆牧区、 内蒙古牧区、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四大牧区

 东部季风区 渔业

 海洋渔业集中于东部沿海, 淡水渔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林业

 东部 湿润的山区 十、 作业布置 1.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十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农业发展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

 了 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2、 能力目 标:

 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的活动, 从自 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 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3、 情感目 标:

 通过学习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以及农业的分布, 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激发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地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粮食的观念。

  二、 教学重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走科技兴农之路的必要性 三、 教学难点

 因地制宜发展发展农业 四、 教学课型 新授课 五、 授课时间 1 课时 六、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指导探究法 七、 学情分析 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分布, 下面我将提问几个问题, 检验下你们对上节课的知识点吸收了多少。

 1.农业的概念? 广义的农业包括哪几个部门? 狭义的农业是指哪个农业生产部门?

 2.种植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 南北方的作物表现在哪些方面的不同?

 3.四大牧区中分别以哪些畜种为代表?

 4.我国海洋渔业有哪几个渔场? 淡水渔业又分布在哪里?

 5.林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

 (转折过渡)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必须根据各地的条件, 发展最适合的农业部门。举例说明。

 (二)

 教授新课 我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社会需求不断变化, 只有因地制宜, 把不同的农业部门布局在合适的地区, 才能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条件,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问)

 你认为我们在实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中, 应该考虑到因素有哪些?

 (讲解)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首先要考虑自然条件特点。

 如:

 地形、 气候(水、 温度)、 土壤 (学生活动)

 现在根据我们所讲的知识, 4 人小组讨论下活动题的第 1 题。

 (过渡)

 那大家想想, 农业发展是否只考虑自然因素就可以了 ?

 (讲解)

 除了要考虑到自然因素外, 我们还要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

 (师生互动)

 现在大家看到活动题的第二题。

 看下这三个例子各体现的是社会经济条件中的哪些因素? (市场因素、 政策因素、 科学技术)

 (学生活动)

 如果你是西双版纳农业局局长, 你要如何因地发展西双版纳的农业?

 (讲解)

 我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规划出了东北平原、 黄渤海平原、 长江流域、 汾渭平原、河套灌区、 华南、 甘肃、 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

 有着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江淮地区、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江汉平原, 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

 三大商品棉基地:

 华北平原, 淮北、 新疆。

 走科技兴农之路 (过渡)

 想下中国 13 亿多的人口, 只靠以锄头挖地形式能养活吗?

 (讲解)

 我国人多地少,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 同时水资源短缺、 自然灾害频繁, 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 再加上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增加, 国际农产品进口数量增加, 加大了我国农产品的供需矛盾。(结合图 4-1-4 来讲解说明)

 (总结)

 这些种种原因下就要求我国必须走“科技兴农” 的道路。

  (讲解)

 现在大家可以看看课本 80 页的这 4 幅图, 都是科技兴农的表现。

 (活动)

 感知身边的农业科技, 活动题第 1 题, 请同学说说他们知道的农业科技。

 九、 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自然条件:

 地形、 气候(水、 温度)、 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因素、 政策因素、 科学技术 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江淮地区、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 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

 三大商品棉基地:

 华北平原, 淮北、 新疆 走科技兴农之路 原因 人多地少 水资源短缺、 自然灾害频繁 农产品进口数量增加

 十、 作业布置 1.《一课三练》 相关内容的填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 十一、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 大家能在我们的教室(学生互相观察彼此身上)

 找到哪些工业产品? 这些工业产品都是哪些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

  [教师承转] 我国的 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 你 对工业生产的过程、 工业部门知道多少呢?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这就是我们一起要来了 解的内容。

 一、 工业与我们 [提问] 对照课本查图, 你能说出工业的定义

 1. 工业:

 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或对原材料(矿产品、 农产品)

 进行加工、 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小组活动] 汽车轮胎“追根寻源”:

 合成橡胶工业──石油工业

 [教师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与轮胎制造业相互按比例发展的关系。

 归纳生产过程的阶段性、 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教师承转] 从工业生产的过程看, 工业可分成哪几种类型呢? 每种类型有哪些工业部门? 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 交流、 回答]

 “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 的工业──采煤工业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的工业──钢铁工业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 的工业──汽车工业 [教师承转提问] 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 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教师指导] 帮助学生分析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

 重工业是生产主要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大部分满足生产需要; 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大部分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消费品, 部分用于生产。

 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教师承转]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 角色扮演] 学生自 愿扮演农民、 建筑师、 军人、 科学家, 分别来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并谈谈对工业的认识。

 [来源: Z#xx#k. Com]

  [教师小结]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是国家经济自主、 政治独立、 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 工业的分布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

 自然条件(地形、 水源、 资源即原材料); 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市场、 交通)

 (学生活动)

 假如让你当工厂厂主, 计划在西双版纳开一个工厂, 你会选择开什么类型的工厂? 为什么?

 主要工业地带和工业基地 [提问] 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 , 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及读图题中的3个问题。

 (教师总结

 我国工业分布很不均匀, 从整体上看, 东部地区工业分布密集, 西部地区工业分布稀疏, 呈现出沿铁路、 沿江、 沿海分布的特点。

 其中有着四大工业基地, 分别是:

 辽中南工业基地(以沈阳、 大连为中心), 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 天津、 唐山为中心), 沪宁杭工业基地(上海、 南京、 杭州为中心)

 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香港、 广州、 深圳为中心)。

 (学生活动)

 翻开地理图册, 找下这四大工业基地主要的产品是什么?

 辽中南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资源丰富)

 京津唐工业基地

 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综合性工业基地(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 制造业为主, 全国最大的制造中心 (探究合作)

 活动题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工业总产值前三位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分别属于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2.长江三角洲的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人才众多, 技术力量雄厚、开放程度较高; 不利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环境问题突出等。

 云贵高原地区的有利条件:

 资源和能源丰富、 廉价劳动力充足; 不利条件:

 交通落后、 经济和技术力量薄弱。

 阅读 以钢铁工业的分布为例, 分析出工业发展条件随时代的变化对同类工业部门的分布带来的影响。

 三 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示图片:

 中国工业总产值变化(1949~2010 年)

 讲解:

 我国自新中国建国以来, 工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产量居世界第一, 其中粗钢、 电解铝、 水泥、 精炼铜、 船舶、 计算机、 空调、 冰箱等产品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学生活动)

 但是, 我国在工业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有哪些问题呢? 请大家根据课本 87页的第一段话, 找到我国工业存在的问题。

 得出:

 1 工业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工业发展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研发费用不够;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低, 技术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低;

 3 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 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四、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意义(重要性)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 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特点 一是 从业人员中科研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大; 二是 成本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所占份额大; 三是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更新换代快(以手机为例进行讲解)。

 此外、 原料消耗小、 环境污染小、 产品附加值高。

 3.主要的部门有:

 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 航空航天、 医药制造、 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出示各个部门的图片, 方便学生理解)。

 出示图片:

 中国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 (学生活动)

 找到读图题中的答案 得出结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密集区有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

 (简单了解)

 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成就(89 页第一自然段)。

 九、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 工业与我们 1. 工业:

 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或对原材料(矿产品、 农产品)

 进行加工、 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二、 工业的分布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

 自 然条件(地形、 水源、 资源即原材料); 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市场、 交通)

 主要工业地带和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三 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工业存在的问题。

 四、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意义(重要性)

 2.特点 3.主要的部门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推荐访问:生产业和运输业 运输业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