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5篇

时间:2022-09-09 15:00:06 来源:网友投稿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5篇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附件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贵贵州州省省能能源源局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年年4月 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5篇,供大家参考。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5篇

篇一: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贵 贵 州 州 省 省 能 能 源 源 局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 年 年 4 月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I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3第一节 国内现状.......................................................................3第二节 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4第三节 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8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第一节 指导思想.....................................................................11第二节 基本原则.....................................................................11第三章 发展目标...........................................................................13第一节 总体目标.....................................................................13第二节 分项目标.....................................................................13第三节 远景目标.....................................................................14第四章 重点任务...........................................................................15第一节 积极拓展光伏发电多元化产业布局........................ 15第二节 稳步推进风电协调发展.............................................16第三节 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17第四节 加快发展地热能产业.................................................18第五节 推进核能开发进度.....................................................20第六节 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纳.................................20第七节 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直接利用........................ 21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前 言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同年 12 月,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到 203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的发展目标,彰显了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政治导向。2021 年 3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明确指出其核心特征是新能源正在加速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贵州省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在“十四五”及未来中长期将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积极贯彻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及推动贵州省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结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制定《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编制及深入实施,将为全省深入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进乡村振兴、大数据、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3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第一节 国内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能源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发电装机实现快速增长,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 9.34 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 42.5%。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到 6.8 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13.6%。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 2.2 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1%,主要流域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 97%、97%、98%,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量约 5000 万吨标煤。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均居世界领先水平。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风电装机 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5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 15%以上;全省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 5%以上。截至 2020 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占比 17.6%,较 2015 年增长 4.1 个百分点;非水可再生发电量占比 7.8%,较 2015 年增长 4.2 个百分点,两个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二、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总量到 2020 年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 2904万吨标煤,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 2400 万吨标煤的目标任务。(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光伏发电 :截至 2020 年底,全省光伏发电累计建成装机规模达到 1057 万千瓦,超额完成“十三五”200 万千瓦规划目标。我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2019 年、2020 年连续两年取得的建设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风电 :截至 2020 年底,我省风电装机达到 580 万千瓦,完成规划目标的 97%。“十三五”期间部分风电项目停建、缓建,主要受生态红线、林地、征地等因素影响。水电:截至 2020 年底,全省水电累计装机 2281 万千瓦,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 2175 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十三五”期间我省科学合理建设了一批中小水电,促进了我省水能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截至 2020 年底,全省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7表 表 1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十三五”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指标2015 年实际2020 年规划2016 年实际2017 年实际2018 年实际2019 年实际2020 年实际评估结论约束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13.5% 15% 16.3% 15.6% 16.5% 16.3% 17.60% 提前完成非水可再生发电量占比(%)

 3.60% 5% 4.20% 5.40% 5.90% 6.00% 7.80% 提前完成预期性一、发电1、水电(万千瓦)

 2056 2175 2079.18 2119.23 2212.22 2223.11 2281 好于预期2、风电(万千瓦)

 322.6 600 361.58 368.88 386.36 456.5 580 未达预期3、光伏发电(万千瓦)

 3 200 46 155.18 177.54 509.6 1057 好于预期4、各类生物质发电(万千瓦)

 8.4 40 8.4 14.5 21.1 26.4 35.4 未达预期二、非电1、生物天然气(亿立方米)

 / 2 / / / 0.11 0.11 未达预期2、地热(万平方米)

 150 2800 230 368 425 450 500 未达预期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万吨标煤/年) 2121 2400 2269 2357 2476 2638 2904 好于预期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万吨标煤/年)

 207 600 245 294 322 474 704 好于预期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9《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明确表示,将贵州建设成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实现贵州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与全国同步实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见提出贵州要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扩大新能源在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为贵州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技术进步促进设备效率不断提升。随着风机制造产业技术升级,陆上风电主流机型已发展到效率更高的 3MW 及以上的风电机组。风机由中小容量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低风速风机、大叶片、高塔筒等新技术将为风电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开发空间。太阳能发电方面,近十年来光伏系统成本大幅下降,随着单晶 PERC 电池得到大规模应用,双面、半片、MBB、叠片等组件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光伏发电成本在未来仍有一定下降空间。技术进步带来的建设及运维成本降低将使得风电和光伏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其他新能源领域,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也日趋成熟,为我省新能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1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总遵循、总纲领、总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 主攻“四化”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全方位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我省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能源安全战略原则。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安全作为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能源的供应量必须能确保我省经济社会运行的总需求;另一方面,能源消费过程应坚持绿色低碳。坚持清洁高效能源转型原则。坚持以能源技术变革推动能源革命,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其他能源之间的融合发展,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3第三章 发展目标第一节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我省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化石能源利用替代进程,积极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预计到 2025 年,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折合标煤约 4048 万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 21.6%。第二节 分项目标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到 2025 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 6546 万千瓦;非水电可再生能源装机 4265 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 2281 万千瓦,风电装机 1080 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 3100 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 85 万千瓦。二、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到 2025 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 2500 万平方米以上,折合替代化石能源 232.2 万吨标煤。三、生物天然气到 2025 年,全省生物天然气产能达到 2 亿立方米。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5第四章 重点任务第一节 积极拓展光伏发电多元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光伏基地建设。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打造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引领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规模化开发优势,降低建设成本,加强送出通道规划和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和送出通道利用水平。积极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以大型水电基地及现有(规划)火电厂为依托,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建设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流域四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以及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充分利用水电及火电的调节能力,合理布局新型储能或抽水蓄能,优化调度、联合运行、高效利用,建设水(火)风光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成本,提高水电或火电送出通道利用率。积极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布式光伏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在开阳县、播州区、关岭县、镇宁县、盘州市、钟山区、镇远县、长顺县、兴义市、望谟县、威宁县、黔西市、松桃县等 13 个试点县(市、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7鼓励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充分利用电网现有变电站和线路,综合考虑资源、土地、交通、电网送出消纳以及自然环境等建设条件,开发建设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的分散式风电项目。鼓励风光互补项目建设。根据光伏白天发电,风电大风时段多集中于夜间的特性,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互补发电,实现全天候发电功能,提高送出通道利用效率,向电网提供更加稳定的电能,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降低风光送出成本。专栏一 贵州省“ 十四五” 光伏、风电项目建设重点——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乌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北盘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南盘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清水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五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毕节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六盘水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安顺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黔西南州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黔南州百万千瓦...

篇二: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 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工作分工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主要预期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左右。(省发展改革委)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左右。(省农业农村厅)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 万元口径)年均增长 8%左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不低于 7.5%。(省发展改革委)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低于 7%。(省发展改革委)

 3.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0%左右。(省农业农村厅)

 4.累计培育百亿级及以上重点工业园区数量达到 20 个。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

 5.累计建设提升精品旅游景区数量达到 35 个。

 (省文化和旅游厅)

 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低于 56%。(省发展改革委)

 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以上。(省农业农村厅)

 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7%以上。(省发展

 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9.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 77 岁左右。(省卫生健康委)

 10.全省省级及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累计达到 15 个。(省民宗委)

 11.全省省级及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累计达到 15 个。(省民宗委)

 12.全省省级及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累计达到 10 个。(省民宗委)

 13.全省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累计达到 300 个。(省民宗委)

 14.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基层创建工作覆盖率达到 60%以上。(省民宗委)

 15.全省累计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达到 500个。(省民宗委)

 16.全省省级及以上重点民族文物古籍保护和创造性转化数量累计达到 200 个。(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游厅)

 17.全省相互嵌入式“四共型”示范社区建设数量累计达到100 个。(省民政厅)

 18.全省 60 岁以下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达到 90%以上。(省民宗委)

 19.全省各族群众对民族事务效能满意度达到 90%以上。(省

 民宗委)

 (二)约束性指标 1.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 年。(省教育厅)

 2.森林覆盖率达到 60%以上。(省林业局)

 3.全省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覆盖率达到 100%。(省民宗委、省教育厅)

 二、重点任务分工 (一)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1. 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领导,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向中央请示报告。推动形成全党共同做好民族工作的格局,切实把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民族事务的治理效能。推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贯彻落实,将民族工作放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统一部署。(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

 。

 建立健全运行高效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领导民族工作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民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发挥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建立健全请示报告、情况通报、联系协调和联合调研等

 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有效配置各方面资源。完善民族工作部门归口统战部领导的机制,完善统战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对接、沟通、协调与合作的程序和方式,完善民族工作部门向统战部门定期汇报工作机制、重点敏感问题报告机制、重大决策请示机制、日常工作联系会商机制。加强各级民族工作部门上下贯通,推动构建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

 。

 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以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系统培训,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部署要求,提高在民族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民族工作纳入工作总体布局,摆在重要位置来抓,认真研究部署,大力推进落实,加强统筹领导民族工作的力度,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动性和敏感性。推动构建从省到县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省委统战部、省委组织部、省民宗委)

 。

 优化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制度优势,完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民族工作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联合发文、共建平台、共同开展活动等协作,实现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相结合。建立民族工作社会化和重大政策社会评

 估机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

 。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巡视巡察的重点事项,纳入民主生活会检查剖析的重要方面,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宗委对全省各地相关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和专项督查力度。加大民族工作在干部考核中的分数权重,细化考核办法,健全压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的措施办法。细化量化各项指标体系,推动具体任务向硬化目标转化。(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

 2. 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

 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首要标准,突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好干部标准,放手使用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培养选拔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少数民族优秀年轻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大基层民

 族工作部门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力度,探索赋予基层在干部人才招考招聘方面更大的自主权,用好本地人才、保持队伍稳定。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挂职锻炼和多岗位锻炼,每年统筹选派一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直机关、东部对口帮扶地区挂职锻炼。实施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程,健全干部继续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能力。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双语人才培养培训,鼓励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建设一支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干部人才队伍。(省委组织部、省民宗委)

 加强民族地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编制管理、职称评审、人才招录和柔性流动等“引智”政策,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向民族地区流动,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继续开展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项目,培养涵盖农林水牧、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等多行业、多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大力实施边远脱贫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民族地区乡土人才培训计划及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加快本土化高素质人才和农村能人培养步伐。(省民宗委、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

 3. 强化民族工作部门能力建设

 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适应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

 进一步找准我省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责定位,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强化主责主业,做到职责职能向主线优化、工作措施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省民宗委)

 。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动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深化职能职责和内设机构改革,着力配齐配强基层工作力量。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坚持从政治上、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大局上分析处理民族问题,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学习研究能力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干部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及经济、历史、宗教等领域知识的学习。加强改革创新能力建设,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激发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不断提高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贯彻落实能力建设,强化落实意识,压实落实责任,改进落实作风,提高落实水平。(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

 提升民族工作部门管理服务效能。实施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民族工作部门门户网站建设,提高全省民族工作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岗位培训,实现对民族工作干部培训全覆盖。(省民宗委、省大数据局)

 专栏 2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集中统一领导重大工程

 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 伍建设工程。常态化开展干部培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范围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培训计划。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工作需要配齐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和多岗位锻炼计划,每年统筹选派一批中青年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直部门、东部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省委组织部、省民宗委)

 。

 民族工作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贵州民族云”平台建设,补齐基层民族工作部门信息化建设短板,提高全省民族工作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能。(省民宗委、省大数据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

 健全党委政府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实践创新、政策法规、支撑保障等体系为重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见诸行动。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法律、政策保障。推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示范引领。促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迈向现代化,保障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物质力量。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和文化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支持各地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规划或实施意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工程化、项目化、规范化、社会化、精准化、常态化,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省委统战部、省委宣传部、省民宗委)

 2.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和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省内主流媒体、各级党报党刊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支持各类媒体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更加深入人心。(省委宣传部、省民宗委、省广播电视局)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加快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强化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为各族群众参观学习提供更好服务。健全省、市(州)、县(区、市)三级教育基地,实施“数字教育基地”工程,建立完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数据信息库,将教育基地搬到网上,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功能。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充分用好“旅游+”“文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加强全媒体产品生产,组织创作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的专题片、影视剧、微视频等精品力作,鼓励支持制作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公益宣传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宗委、省教育厅)

 。

 突出重点群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加大对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深化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工程,开展“和美校园”主题活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弘扬民族团结精

 神,广泛动员和组织知识分子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研考察和咨询服务。...

篇三: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贵 州 省 教 育 厅2021 年 8 月

 贵州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 年)》,制定本规划。

 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1第一节 发展基础..................................................................................1第二节 形势要求..................................................................................4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7第一节 总体要求..................................................................................7第二节 发展目标..................................................................................9第三章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第一节 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 12第二节 加强学校体育美育................................................................16第三节 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17第四节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18第四章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20第一节 积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20第二节 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6第三节 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9第四节 构建普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33第 五 章 提升教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35第一节 加快建设高校科研创新发展体系....................................... 35第二节 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37

 第三节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40第四节 开创贵州特色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43第五节 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47第 六 章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0第一节 优化公办教育资源配置........................................................50第二节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52第三节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54第四节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56第五节 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59第七章 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63第一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63第二节 启动实施“强师工程”........................................................64第三节 增强教师队伍活力................................................................66第八章 切实加强 党 对教育工作 的 全面领导...................................68第一节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68第二节 加强宣传教育和安全稳定工作............................................69第 九 章 保障措施................................................................................71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71第二节 保障经费投入........................................................................72第三节 强化督导评估........................................................................73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74

 1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步履坚实有力,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五个大幅提升”。一、教育脱贫攻坚成色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硬仗圆满收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实现历史性常态化动态清零,“控辍保学 20 条”经验在全国推广。全省累计投入资金 180 亿元,完成新建、改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 669 所,切实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 38 万人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顺利入园入学。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持续实施三年免费中职教育,每年近 30 万毕业生就业带动家庭脱贫。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实现 100%全覆盖。

 2二、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提前 2 年实现 100%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3%、95%、90.7%、41.6%,与 2015 年相比,分别提高 10.3 个,7.4 个,4.6 个和 10.4 个百分点,国民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班额比例逐年下降,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校农结合”和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扶贫案例入选教育部扶贫典型案例。三、教育支撑能力大幅提升。扎根贵州大地办教育,开展职业院校“十大”质量提升项目,获立项建设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 1 所、国家高水平专业群项目学校 2 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 3 所。新设立2 所本科、15 所高职(专科)学校。贵州大学入选部省合建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各 1 家,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 家、研究生培养单位达到 8 家,新增贵州省一流学科 53 个,遴选认定 23 个贵州高峰高原学科(群)。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 52 个、省级一流专业 154 个。全省 37 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直接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建设产学研基地 33 个。四、教育发展活力大幅提升。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法治保障更加全面。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健全办学和服务网络,学习型社会取得重要进展。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落实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每年压缩 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3五、教育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持续推进。建成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及配套展馆,举办交流周活动 209 项,参会嘉宾 12600 余人,签署各类协议和备忘录 963 份。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9 个,实现我省普通本科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零”的突破。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大力支持和教育战线的不懈努力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第二节 形势要求“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绘就新蓝图。2020 年 12 月,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省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大事抓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优化调整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基础教育办学力度,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提质,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推进普通高中示范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实施中职“强基”、高职“双高”和“黔匠”培养工程,实施高校提升行动。办好特殊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继续教育。启动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品德引领,加强教材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贵州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新目标。2018 年 12 月全省教育大会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 年)》,提出了教育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五项行动

 5计划,擘画了贵州未来 10 年教育发展的蓝图。“十四五”要进一步细化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特色教育强省的决策部署。三、脱贫摘帽后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2020 年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便捷的交通条件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持续腾飞,经济后发赶超之势迅猛,要求教育发展能够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带来更多政策红利,为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注入新的活力。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教育新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推动教育形态模式变革并加剧教育国际竞争。在数字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以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新技术推动教育高速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大变革,必须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特别是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五、群众对教育更高质量更具个性新需求。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等特点。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努力在破解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出实招、硬招,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6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清醒认识到,贵州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基础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释放还不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亟待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急需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待提高,城乡差距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四五”期间必须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进行部署和设计,推动贵州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7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四新”总体要求和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布局、促进公平、补齐短板、扩大开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为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2035 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好基、开好局,不断提升服务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

 8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和服务...

篇四: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1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 5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效 ......................... 5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机遇挑战 ....................... 12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14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4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4 第三节

 主要目标 ................................................... 15 第三章

 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 19 第一节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 19 第二节

 繁荣优秀文艺作品生产 ........................... 19 第三节

 加强优秀作品传播推广 ........................... 20 第四节

 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 20 第四章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 21 第一节

 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 21 第二节

 推进特色考古事业发展 ........................... 22 第三节

 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利用 ........................... 22 第四节

 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 ............................... 23 第五节

 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 24 第五章

 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25 第一节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25 第二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 26 第三节

 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 27

  2

 第四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28 第六章

 培育“黔系”文化产业体系 ........................... 29 第一节

 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 30 第二节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 32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 32 第四节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 33 第七章

 完善提升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支撑体系 ........... 34 第一节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网 ............................... 34 第二节

 构建智慧管理服务体系 ........................... 35 第三节

 构建便捷的旅游服务网 ........................... 36 第四节

 提升旅游保障要素保障 ........................... 37 第八章

 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 39 第一节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 ........................... 39 第二节

 实施旅游业态升级行动 ........................... 40 第三节

 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 43 第四节

 实施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攻坚行动 ... 47 第五节

 推进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 48 第六节

 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 51 第九章

 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 52 第一节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 52 第二节

 推动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 53 第三节

 实现文旅康养重点突破 ........................... 55 第四节

 释放“流光溢彩夜贵州”消费潜力 ....... 58 第十章

 推进文化和旅游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 ........... 59

  3

 第一节

 加强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体系培育 ................................................................................ 60 第二节

 加强国内市场精准营销 ........................... 60 第三节

 有序开发入境旅游市场 ........................... 61 第四节

 搭建旅游市场营销矩阵 ........................... 61 第五节

 加强区域内外交流合作 ........................... 63 第十一章

 构建全域发展的新格局 ............................... 64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格局 ................................... 64 第二节

 推动文旅乡村振兴 ................................... 70 第三节

 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 70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 71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 71 第二节

 加强人才培育 ........................................... 72 第三节

 完善支持政策 ........................................... 72 第四节

 完善投融资服务 ....................................... 73 第五节

 强化用地保障 ........................................... 74 第六节

 加强安全能力建设 ................................... 74 第七节

 健全法律法规 ........................................... 75 第八节

 加强规划评估 ........................................... 75

  4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决定》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5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效

 ——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为铸就新时代贵州精神贡献了力量。十三五期间,出台《加快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意见》,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为主线,推动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十大品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一是为铸就新时代贵州精神贡献力量。“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是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干部群众的殷殷嘱托,为贵州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涌现出众多像邓迎香、黄大发等新时代楷模,用奋斗创造人间奇迹,诠释新时代贵州精神。十三五期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二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出台了《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完成多彩贵州文化云等项目建设。实施省级文化设施示范工程,建成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省非遗博览馆,完成省图书馆异地扩建项目。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市(州)、县(市、区)级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6

 贵阳市、毕节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六盘水市入选第四批创建单位。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 8 个主题鲜明的生态博物馆。初步探索形成文化育民联动机制、文化励民协调机制、文化惠民整合机制、文化富民孵化机制。

 三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力度 不断 增强 。出台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省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项,国家级名录 85 项 140 处,省级名录 628 项 1026 处;建立了 5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96 名,省级 402 人。实施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培训各类传承人 7 万余人次。成功申报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东南苗族侗族和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列为贵州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扎实推进黔西南布依族和黔西北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大力开展非遗扶贫,探索“培训+订单+企业”合作模式,认定全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173 家,雷山县入选全国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举办多彩贵州非遗购物节暨非遗周末聚,推动非遗产品销售,推动传统民族手工艺项目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培育民族传统手工业 274 项,助力脱贫攻坚。

 四是 文化艺术创作精品亮点频现。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推出《天渠》《湄水长歌》《云上红梅》《一路芬芳》《红梅赞》《吉他》《雄关漫道》《黔韵华章》《多彩和鸣·高原之声》《高原·听见贵州》《射背牌》《伟大的转折》《红色记忆·王若

  7

 飞》《阿西里西·坪上花开》《守望》《木楼古歌》《山水八音》《天穹的歌谣》《这山没得那山高》等一批优秀大型舞台作品。黔剧《天渠》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提名,《侗歌侗寨侗家人》《巫卡调恰—外婆的歌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音乐创作奖、最佳导演奖。优秀京剧传统剧目《铁弓缘》《女杀四门》《战洪州》《红鬃烈马》入选“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全省 52 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4000 余万元。成功举办 4 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设计制作多彩贵州彩车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活动,成功举办 2018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贵州分会场演出(黎平肇兴)和中外文化体育名人对话生态文明建设讲演会,以及建军 90 周年、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建国 70 周年大型成就展等系列重大活动。五 五是。

 文化惠民活动普惠民生。“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多彩贵州大舞台展演季”活动持续开展,省直文艺院团每年完成 500 场以上的公益演出。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

 六是 文物保护。

 工作成效显著。扎实推进《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颁布实施《遵义市海龙屯保护条例》《毕节市织金古城保护条例》,启动《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立法工作。编制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区建设保护规划》,

  8

 实质性推进标志性工程建设。基本摸清全省文物资源家底,文物保护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拓展。全省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已达 14000 多处,可移动文物约 40 万件/套。现有世界文化遗产 1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 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54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319 处。博物馆 168 家。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312 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328 个,中国传统村落 724 个。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入选 201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完成 10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实施项目。

 七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全域发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 26560 家,从业人员204813 人,资产 5450.71 亿元,实现营业收入 725.70 亿元,产业发展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效能更显著。谋划实施131 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近 1000 亿元。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等一批国家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贵州。启动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贵银”文创公共服务平台、多彩贵州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实现全省 14 个深度贫困县和 20 个极贫乡镇所在县全覆盖,得到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改办充分肯定,借力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开展贵州文化产品展示展销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化企业引进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迈入旅游大省行列。

  9

 十三五期间,率先在全国完成了旅游资源大普查,成为全国旅游资源普查的试点示范。全省实现了向旅游强省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全面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是 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全面确立。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旅游收入位列全国第六,迈入全国旅游发展第一方阵,旅游业国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是 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实施了 100 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旅游“1+5 个 100”工程,推进旅游与交通、农业、森林、体育、水利等多产业融合,形成了温泉、特色村寨等一批旅游新业态。高 A 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创建取得新突破,全省建成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460 家,其中 5A 级旅游景区新增 4家,4A 级旅游景区 126 家,3A 级旅游景区 317 家,2A 级旅游景区 9 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零突破,成功创建 2 家,省级旅游度假区 35 家。星级饭店 231 家。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篇五: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年)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二章 挑战与机遇 ........................................ 2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 2 第二节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3 第三节

 发展机遇 ...................................... 5 第三章 总体思路 ..........................................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7 第三节

 主要目标 ...................................... 8 第四章

 健康产业总体布局 ................................. 9 第五章

 重点领域 ........................................ 10 第一节

 持续推进健康医药制造业转型发展 ............... 10 第二节

 重点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 14 第三节

 深度推进健康运动业高效发展 ................... 18 第四节

 积极推进健康管理业创新发展 ................... 21 第五节

 快速推进健康旅游业提质发展 ................... 24 第六节

 加强推进健康药食材业培育发展 ................. 27 第六章

 产业要素 ........................................ 30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 30 第二节

 提升教育培训服务能力 ......................... 31 第三节

 创新金融保险服务能力 ......................... 33 第四节

 提高市场开拓服务能力 ......................... 34 第七章

 政策实施保障 .................................... 35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 35 第二节

 突出政策引导 ................................. 35 第三节

 加大对外宣传 ................................. 36 第四节

 健全统计监测 ................................. 37 第五节

 加强监管督导 ................................. 37

  第 1 页 共 36 页 第一章

 前言

  健康产业是全社会从事健康服务提供、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等活动的集合,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融合度高。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既是改善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省委省政府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深入实施健康贵州建设,全面提升健康产业服务能力和人均预期寿命水平,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壮大贵州大健康产业,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特编制《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本规划依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及卫生健康、养老、体育、

  第 2 页 共 36 页 林业等规划文件精神编制,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

 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和支持措施相继出台,大健康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健全,大健康产业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大健康产业立体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得到有效探索,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力、市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发展态势稳步上升。2018 年,贵州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382.79亿元,年均增长15%;有19家上市企业,其中年产值超1 亿元的企业 83 家,超 10 亿元的企业 6 家,超 20 亿元的企业 2家,超 30 亿的企业 1 家;总体上呈现出发展提速、供给提质、贡献提高、带动提升的发展态势。

 跨界融合成效初显。依托独特的生态、康养与旅游资源,推进大健康与大生态、大旅游、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康复疗养、运动健身、健康管理、山地旅游、养生养老与大健康产业深度对接,初步形成医养、康养、康旅、体医等多元融合发展新路径。成功申报并全力推进遵义桃花江国家级健康旅游发展示范基地。

  第 3 页 共 36 页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健康产业、健康医药发展相关规划,以及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意见,成立了以省长任组长、相关省领导任副组长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领导小组,推进大健康、养老、旅游等服务规划和政策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不断释放大健康产业市场活力,全方位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持续提升。省内外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和企业跨界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工程、建成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国药、泰康等一批国内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和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机构);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政策,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省际发展竞争压力加大 。在广阔市场前景的激励下,国内不少省份先后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以北京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侧重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地区聚焦于全球化资源整合,以成都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发布频繁,西北部地区政府引导基金快速发力,长三角、环渤海和粤港澳三大集聚区人才流动各成形态,贵州省大健康产业起步晚、基础弱、政策不集中,发展大健康市场

  第 4 页 共 36 页 前景光明但竞争日益激烈。

 事业产业融合 亟待 加快。

 。大健康产业涉及三次产业,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构成复杂、涉及部门和主体众多,我省健康产业配套政策出现“断层”“分散”,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合力,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必须科学界定、清晰把握健康产业的范围与边界,处理好健康产业与医疗卫生、养老托育、体育运动、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保障等事业发展关系,以发展健康事业筑牢健康产业发展根基,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健康事业质效。

 科技人才 金融。

 支撑不足。健康产业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缺乏,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投入不够; 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者间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效率低;严重缺乏产业项目规划、营销、服务等产业人才和各类科技人才,育人育才环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规划。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合作不够深入,符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社会资本引进和利用不合理。

 市场主体培育相对滞后。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满足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需求的健康养老、健康运动、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健康食品、健康医药及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托幼”的婴幼儿照护等相关产业发展短板逐渐暴露,以“散小弱”为主,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活力未得到激发,产业跨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足,

  第 5 页 共 36 页 为我省健康产业满足健康需求升级带来巨大挑战,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新考验。

 第三节

 发展机遇 战略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对健康产业发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更加凸显了国家对维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东西部协作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必将为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注入强大动力。

 政策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一系列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及“四新”“四化”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改革、创新、开放、政策等叠加优势,有利于聚集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为加快发展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医药制造业、养生养老业、旅游产业、运动休闲、健康管理服务、中医康养、森林康养等产业,深入推动城乡融合

  第 6 页 共 36 页 发展等带来基础保障和强劲动力,将为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释放更大服务需求和广阔发展空间。

 。

 市场机遇。随着经济发展质效和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望的不断提升,全国、全省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在后疫情时代,公众健康观念显著增强,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理念将成为生活主流。“消费升级”与“生命健康”正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的核心关注领域,大健康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将为贵州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环境机遇,有助于全省以大健康产业为引领,培育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准确把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趋势和新需求,大力实施健康贵州战略,以满足

  第 7 页 共 36 页 全方位保障、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打造万亿级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引领,以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培育一批做强企业为抓手,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创新驱动、突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持续推动医药、养老、运动、医疗、旅游、食品及种养殖业等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注入新的源动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强化政府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发挥政府政策制定、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作用,形成覆盖更全面的现代化大健康产业新体系。

 坚持服务优先、业态 融合。在深化改革上持续发力,加快“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集群建设,形成空间互补、产业融合、协作共进的集聚发展新格局。

 坚持特色发展、 创新突破。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内外联动实现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突破,激发创新贵州健康产业内生动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坚持 开放带动、 区域协同。借鉴省外发展经验,共建创新研发合作、人才共享的跨区域交流平台;立足各市州优势资源,深挖产品和服务的特色亮点。

  第 8 页 共 36 页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健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谋划一批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全球健康生态圈。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全方位健康服务,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项目建设扩规模。培育或引进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 30 个重大项目,建设具有行业示范性的 30 个示范基地,扶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30个重点龙头企业。到2025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5%。

 产业融合增效益。推动大健康产业前延后伸、高位嫁接、跨界发展,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产业增加值突破 3900 亿元。

 品牌塑造拓市场。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健康产业各市场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贵州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申报认证,以优势品牌为依托,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科技支撑添动力。加大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间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大力扶持和培

  第 9 页 共 36 页 育健康领域高尖新科技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推广新科技新成果新模式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示范。

 数字互联赋新能。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与智能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加强健康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广“智慧+”健康平台的应用,以数字互联经济赋能传统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专业人才促创新。加快产业发展领军型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一批本地专家型、学者型、领军型人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培训学校,建立全省大健康产业专家人才库。

 第四章

 健康产业 总体 布局

 充分利用贵州省医疗医药、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产...

推荐访问: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贵州省 重点项目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