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6篇

时间:2022-10-01 11: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6篇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纵横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口杨雄内容摘要研究发现.中国的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6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6篇

篇一: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横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口杨雄内容摘要研究发现.中国的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为重要。环境变量成为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独生子女社会背景,当前中国不少父母对孩子教养方法上的主要问题有:交往上的“过度保护”;生活上的“过分溺爱”;学业成绩与未来职业上的“过高期望”。究其原因, (1)家长在家庭教育观上存在偏差,父母的“知”、 “行”分离现象突出。

 (2)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3)应试教育理念仍较深地影响着中国父母。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变量亲职教育作 者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200020)我国是一个具有重视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的不发达和受左倾思潮的影响压抑了家庭教育。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家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涵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然而,在独生子女背景的当下.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何在?我们又如何应对?这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当代家庭教育内涵发生了新变化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通常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在美国,通常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活教育.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美国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是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的教育。以使每个人承担自己的义务,保证家庭的和睦。进入7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如莱温(Levin.1975)强调家庭教育应当增进人际关系,认为家庭教育是“增进家庭生活并协助个人更加了解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自己的一种教育方案”。到了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如达林(Darling.1987)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素质的手段.指出家庭生活教育就是“透过个人与家庭其各层面环境资源间的互动状况.来保存及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在90年代后期以后的家庭教育则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提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而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整个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独立体系的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家庭教育认识的深化,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 (2)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长辈)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4)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近年来学界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为重要。夫妻关系(父母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中枢,如果夫妻两人失和势必影响整个家庭的心理气氛,进而影响他们建设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情绪;亲子关系直接伴随着两代人交流的过程,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势必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而家庭网络已成为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途径。2007・2蕾t.5◆‘   万方数据

 教育纵横家庭教育的社会环境面临新挑战 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环境变量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是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目前,城市中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按照国外“智力汇合”理论,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更易受到父母在经济、精力、时间上的投注与关爱。其有利条件是双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对独生子女倾注的感情和教育精力,可以达到最大的可能值:不利方面,这又容易造成双亲对于子女的过度关心、过高期望及以溺爱子女为特征的不良教育态度.反而不利于儿童的心智成熟与发展。第二是家庭中人际关系趋于简单。现代家庭中,由于祖辈到孙辈呈减数排列,传统大家庭中那种复杂多角的人际关系逐渐消失。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沙波特指出,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数目。他引用公式计算家庭关系的次数。据此,一个10口之家,就存在有45种关系,若为3口之家,则仅存3种关系。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走向单纯。这也使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领会不到全部复杂的人际和交往关系.也就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会给家庭教育带来较大影响。第三是家庭中“亲子关系”现象趋于多维。在家庭变动不甚明显的社会里,家庭成员几代人在价值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社会生活节律日益加速的当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和易变.不仅使得家庭在两代人之间出现了“代沟”现象,而且也导致了同代家庭成员之间的诸种价值观差异。一般情况下。年龄每相差10年的人。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在生活、时尚、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这种心理差异现象的时间间隔已经明显缩短。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没有同代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亲子关系”的多维化现象。家庭成员之问同时并存着多元的价值观、得失观和趣味标准.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功能的各个侧面。比如,祖辈与父辈、丈夫与妻子,对儿童的教育要求、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就可能有着较大的差异。第四是大众传媒迅猛发展对家庭教育带来隐性冲击。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人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社会影响进入家庭领域的途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给青少年的影响是具有颠覆性的。现代家庭如何调节和控制社会影响,如何行之有效地在教育子女方面实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良性组合,是当前家庭教育面I临的新挑战。许多调查表明.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父母育儿着眼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西方许多国家的家庭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父母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不少家庭父母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于育几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即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其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其二,生活上的“过分溺爱”;其三,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一是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二是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三是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的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究其原因,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第一,家长在家庭教育观上存在偏差,父母的“知”、“行”分离现象突出。2005年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0—6岁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绝大多数为“放任型”.即一方面对孩子给予的关注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69   万方数据

 教育纵横发展要求也非常少。属于“随便孩子怎么样”的状态。而12一18岁儿童的父母的养育方式则更多倾向于“专制型”,也就是对孩子的拒绝性高,而情感理解性低,要求多,但给予的肯定少。尽管今天独生子女父母基本认同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轻道德、重智力”现象又十分突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2005)的调查发现.父母主观上将“道德教育”排在第一位(52.8%),第二是“生活习惯培养”(18.3%),第三才是“智力开发和学习教育”(15.1%);但在现实中,家庭教育任务排序却是“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教育”(46.4%)、“道德品质教育和如何做人” (41.6%)和“生活习惯教育”(5.9%),这一主客观上的差异正体现了父母“知”、“行”的分离与冲突。同时调查还显现,越是年轻的父母在家庭中给予孩子的道德教育越少。第二,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在上海市区的6—14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旦出现分歧,只有11.84%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大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有3.6%的父母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电视节目、报刊或请教专家”。家长们缺乏向专家咨询请求帮助的意识.致使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据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近10年来(1995—2004),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由23.2%增长到42.8%。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而沟通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同时,研究显示,温暖理解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则能给独生子女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应试教育理念仍较深地影响着中国父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望偏高,早期儿童家庭教育中学习比重过大,年轻父母普遍存在较高的育儿焦虑。我们的研究发现,O一6岁独生子女的年轻父母更多地认同“学习第一”,在比例上甚至高于6一14岁、19—25岁两组孩子的父母。而且,从对高学历的期望上,也反映出越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越高,越倾向于高学历。0—6岁儿童的父母希望孩子“本科或本科以上”的达到了89.8%,而19—25岁组的父母客观上希望孩子“本科或本科以上”的为77.2%。北京中央教科所的调查也证实:中国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求知(85.95%),求知在孩子的各类素质中排到了首位.而孩子的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等素质却被忽视。而云南省少工委对该省129个县市区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调查则显示,父母最关心孩子是否学到了知识,他们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这说明,尽管素质教育已喊了很70多年,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操纵下。导致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最明显的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表现为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双休日补课,寒暑假上各种辅导班,使家庭教育单纯的重复和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由此导致了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紧张和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等问题的产生。关于家庭教育实施中的若干对策第一。尽快制定国家层面上的“家庭教育法”。目前世界不少国家都制定了家庭教育法规。如日本政府1948年7月公布、1949年元月开始施行的《日本少年法》。法国、德国也都制定了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瑞典国会1994年通过《父亲法》,这项法律强迫父亲在新生婴儿出世后。要请假1个月在家帮助妻子照顾婴儿。如果不这样做,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巴西政府规定,任何人结婚之前,都要学习两周的家庭学课程,家庭学课程中包括家庭教育问题,集训结束后,考试合格者才能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否则就不能成家,婚后出生的孩子也不为法律所承认。这些都是不同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的确保家庭教育顺利实施的一些法律措施。为此,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家庭教育法”,从法律地位来保证家庭教育的开展。时下,厨师、电工、车工、刨工、美容师、驾驶员、公务员等行业都要进行资格考试,持合格证才能上岗,家长作为一个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相当高的“岗位”,更应该持“家长教育合格证”上岗。各级教育部门和每个社区可以通过开办“家长教育学校”。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家长进行强制性培训(如要做父母,首先要接受综合性培训,拥有“家长教育合格证”后才能领取生育指标)。另外,师范学校应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妇联等群众组织也可以通过社区开展、普及这一项工作。第二,加强儿童早期的“亲职教育”。亲职是一个社会化构建的角色,它会受到众多个人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及相互作用。在过去,家庭中所有的教育活动,均被称之为家庭教育(familyeduemion),而由于家庭型态及教养方式的转变,亲职教育(parentingeducation)的观念亦随之兴起,亲职教育可以说是从家庭教育演变而来。亲职教育强调父母对于子女所施的教育,旨在扶助子女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能给予其安全感,温暖的照顾与适当的教导,让孩子在成功中获得满足和信心。在失败中学会忍耐和等待,孩子的人格发展自然会稳健地持续成长,这就是亲职教育所发挥的功能。目前国外亲职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如澳大利亚洲政府2004年提出了“强化家庭和社区策略”,并实施“亲职   万方数据

 教育纵横信息项目”以发展儿童早期的亲职教育,以便找出父母亲在扮演养育角色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方面需要帮助他们。实践发现,对于父母来说,最佳的养育策略指导方法主要有:给父母提供面对面的建议;电话指导;指导性录像带和CD进行短期知识...

篇二: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杨雄内容摘要亲子关系更为重要。环境变量成为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独生子女社会背景,当前中国不少父母对孩子教养方法上的主要问题有:分溺爱”;学业成绩与未来职业上的“ 过高期望”。究其原因,在偏差,父母的“ 知”、“ 行” 分离现象突出。

 ( 2 )应试教育理念仍较深地影响着中国父母。关 键 词家庭教育环境变量亲职教育作者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 上海:2 0 0 0 2 0 )研究发现,中国的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夫妻关系、交往上的“ 过度保护”;生活上的“ 过( 1 )家长在家庭教育观上存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3 )我国是一个具有重视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国建立之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左倾思潮的影响压抑了家庭教育。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 9 0 年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家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涵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然而,独生子女背景的当下,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何在?论述的主要内容。但在新中经济、社会的不发达和受在我们又如何应对?这是本文当代家庭教育内涵发生了新变化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在美国,常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活教育,美国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员进行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的教育,的义务,保证家庭的和睦。进入 7 0 年代之后,如莱温 ( L e v i n . 1 9 7 5 )强调家庭教育应当增进人际关系,认为家庭教育是“ 增进家庭生活并协助个人更加了解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自己的一种教育方案”。到了 8 0 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如达林 ( D a r l i n g . 1 9 8 7 )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素质的手段,生活教育就是“ 透过个人与家庭其各层面环境资源间的互通常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父母通2 0 世纪 6 0 年代大多数是对家庭成以使每个人承担自己美国学者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指出家庭动状况,后的家庭教育则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仅仅是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整个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独立体系的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家庭教育认识的深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 ( 父母长辈)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 4 )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到终生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近年来学界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为重要。夫妻关系 ( 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的中枢,如果夫妻两人失和势必影响整个家庭的心理气氛,进而影响他们建设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情绪;子关系直接伴随着两代人交流的过程,势必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而家庭网络已成为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途径。来保存及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在 9 0 年代后期以提出家庭教育不而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可归结( 2 )从认为对于子女的教发展而是亲亲子关系出现障碍教育纵横2 0 0 7 · 26 8

 教育纵横家庭教育的社会环境面临新挑战研究表明,素。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 4 个方面:第一是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目前,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按照国外“ 智力汇合” 理论,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更易受到父母在经济、精力、时间上的投注与关爱。其有利条件是双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对独生子女倾注的感情和教育精力,值;不利方面,这又容易造成双亲对于子女的过度关心、过高期望及以溺爱子女为特征的不良教育态度,于儿童的心智成熟与发展。第二是家庭中人际关系趋于简单。现代家庭中,祖辈到孙辈呈减数排列,传统大家庭中那种复杂多角的人际关系逐渐消失。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沙波特指出,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数目。他引用公式计算家庭关系的次数。据此,4 5 种关系,若为 3 口之家,则仅存 3 种关系。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走向单纯。这也使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领会不到全部复杂的人际和交往关系,也就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会给家庭教育带来较大影响。第三是家庭中“ 亲子关系” 现象趋于多维。在家庭变动不甚明显的社会里,家庭成员几代人在价值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社会生活节律日益加速的当代,的多元和易变,不仅使得家庭在两代人之间出现了“ 代沟” 现象,而且也导致了同代家庭成员之间的诸种价值观差异。一般情况下,年龄每相差 1 0 年的人,地看出他们在生活、时尚、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这种心理差异现象的时间间隔已经明显缩短。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没有同代人,关系” 的多维化现象。家庭成员之间同时并存着多元的价值观、得失观和趣味标准,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功能的各个侧面。比如,祖辈与父辈、丈夫与妻子,育要求、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可能有着较大的差异。第四是大众传媒迅猛发展对家庭教育带来隐性冲击。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社会影响进入家庭领域的途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给青少年的影响是具有颠覆性的。现代家庭如何调节和控制社会影响,如何行之有效地在教育子女方面实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良性组合,是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环境变量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城市中可以达到最大的可能反而不利由于家庭中一个 1 0 口之家,就存在有生活方式就可以明显这就进一步加剧了“ 亲子对儿童的教就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调查表明,不同。西方国家父母育儿着眼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庭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苦、节俭等品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父母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不少家庭父母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的甚至不考虑。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即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其一,护”;其二,生活上的“ 过分溺爱”;来工作上的“ 过高期望”。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一是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场经济的头脑;三是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的能力,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究其原因,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第一,家长在家庭教育观上存在偏差,“ 行” 分离现象突出。2 0 0 5 年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0 - 6 岁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绝大多数为“ 放任型” ,即一方面对孩子给予的关注有限,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念与西方国家明显西方许多国家的家孩子的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增长才智,并形成刻随着年龄的多数家长若能给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父母最能成龙成凤,除有导致教养孩子的方社交上的“ 过度保其三,学业成绩与未二是具有适应市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缺乏自立意识,依赖不怕苦怕累,只要求别在家不知关心中国家庭父母的“ 知”、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6 9

 发展要求也非常少,1 2 - 1 8 岁儿童的父母的养育方式则更多倾向于“ 专制型”,也就是对孩子的拒绝性高,而情感理解性低,给予的肯定少。尽管今天独生子女父母基本认同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轻道德、重智力” 现象又十分突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 ( 2 0 0 5 )的调查发现,父母主观上将 “ 道德教育” 排在第一位( 5 2 . 8 %) ,第二是“ 生活习惯培养”“ 智力开发和学习教育”( 1 5 . 1 %育任务排序却是“ 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和如何做人”育”( 5 . 9 %) ,这一主客观上的差异正体现了父母“ 知”、“ 行” 的分离与冲突。同时调查还显现,在家庭中给予孩子的道德教育越少。第二,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在上海市区的 6 - 1 4 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旦出现分歧,只有 1 1 . 8 4 %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有 3 . 6 %的父母会“ 看家庭教育方面的电视节目、报刊或请教专家”。家长们缺乏向专家咨询请求帮助的意识,致使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据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近 1 0 年来 ( 1 9 9 5 - 2 0 0 4 ) ,方式的不满由 2 3 . 2 %增长到 4 2 . 8 %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子思想的唯一途径,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同时,研究显示,温暖理解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则能给独生子女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应试教育理念仍较深地影响着中国父母。出生于 2 0 世纪 7 0 年代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望偏高,期儿童家庭教育中学习比重过大,的育儿焦虑。我们的研究发现,母更多地认同“ 学习第一”,1 9 - 2 5 岁两组孩子的父母。而且,也反映出越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越高,高学历。0 - 6 岁儿童的父母希望孩子“ 本科或本科以上”的达到了 8 9 . 8 %,而 1 9 - 2 5岁组的父母客观上希望孩子“ 本科或本科以上” 的为 7 7 . 2 %也证实:中国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求知 ( 8 5 . 9 5 %孩子的各类素质中排到了首位,创新 ( 3 9 . 2 4 %) 、审美 ( 3 6 . 8 0 %南省少工委对该省 1 2 9 个县市区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调查则显示,父母最关心孩子是否学到了知识,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这说明,属于“ 随便孩子怎么样” 的状态。而要求多,但( 1 8 . 3 %但在现实中,) ,第三才是家庭教( 4 6 . 4 %) ;) 、( 4 1 . 6 %)和“ 生活习惯教越是年轻的父母父母一大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而沟通是了解孩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早年轻父母普遍存在较高0 - 6 岁独生子女的年轻父在比例上甚至高于 6 - 1 4 岁、从对高学历的期望上,越倾向于。北京中央教科所的调查) ,求知在而孩子的实践 ( 4 0 . 8 6 %等素质却被忽视。而云) 、)他们评价孩子尽管素质教育已喊了很多年,操纵下,教育的学校化,寒暑假上各种辅导班,教育的内容。由此导致了家庭内部“ 代际关系” 的紧张和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等问题的产生。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导致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最明显的就是家庭表现为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使家庭教育单纯的重复和延续学校双休日补课,关于家庭教育实施中的若干对策第一,尽快制定国家层面上的“ 家庭教育法”。目前世界不少国家都制定了家庭教育法规。如日本政府 1 9 4 8年 7 月公布、1 9 4 9 年元月开始施行的《日本少年法》 。法国、德国也都制定了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瑞典国会1 9 9 4 年通过《父亲法》 ,这项法律强迫父亲在新生婴儿出世后,要请假 1 个月在家帮助妻子照顾婴儿。如果不这样做,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巴西政府规定,任何人结婚之前,都要学习两周的家庭学课程,家庭学课程中包括家庭教育问题,者才能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否则就不能成家,孩子也不为法律所承认。这些都是不同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的确保家庭教育顺利实施的一些法律措施。为此,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 家庭教育法”,律地位来保证家庭教育的开展。时下,工、刨工、美容师、驾驶员、公务员等行业都要进行资格考试,持合格证才能上岗,家长作为一个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相当高的“ 岗位”,更应该持“ 家长教育合格证” 上岗。各级教育部门和每个社区可以通过开办“ 家长教育学校”,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

篇三: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7. 28

 小作家选刊195教学交流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贵州省毕节二中 武声福摘 要: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校园暴力的不断发生、教师猥亵学生案的出现、学生自身沉溺游戏不能自拔、校外培训课程的持续增多等多种现象表明,当代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需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其发生的原因、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做出具体分析,然后找到一些具体的方法加以解决。下文从诸现象表现背后的推动因素出发,以家训、家风、家规的伦理视角对主题做出解析。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措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实施社会秩序管理的一种重要逻辑。在这种基础与条件之下产生了一种对于社会个体的“道德培养”意识,对于家庭伦理中的“孝悌”观念实践。如著名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就是这种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目前,传播领域也出现了以这种家风、家训、家规的构建与宣传为主导路线的电视节目,如《我有传家宝》等也旨在通过这种社会化的传播、推广鼓励人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重新回归到对于“家”的重视。一、当代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原因1、情感教育缺乏当代家庭教育中对于中学生的情感教育意识相对薄弱,家长因工作忙、观念不清、缺少方法很难与中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的“谈心”关系。同时家庭缺少情感教育氛围很难利用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组建起一种愉快的情感传导以及欠缺一定的情感教育知识。2、性格培育不足性格培育不足的原因是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发展阶段,对青春期学生的叛逆行为规训、心理疏导不足,因而造成了性格的自由发展。二是家庭对于性格培育缺乏言传身教,或者不注重自身在家庭、工作、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因而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性格影响。3、性教育匮乏性教育匮乏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遍问题,落实到家庭教育层面未能得到实现有三个阻碍因素。比如,家庭整体上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难于启齿;再如,对于青少年的预防性意识引导不足;还有对其生理方面的观察、情绪变化、早恋现象没有足够的应对良策。4、偏于知识社会竞争压力、应试教育以及一些不良的社会观念,如“高考决定人生论”等令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形成了一种“知识高于一切”的教育理念,所以过分的关注学业、增加学校教育之外的课外培训,由此产生了知识型的家庭教育比重过大,其它类型的教育比例下降。二、基于“家训、家风、家规”视域的建议1、家风的现代解读家训、家风、家规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明确,即由家庭定立的一些行事信条、训戒构成家训的具体内容;再由此组建起家庭的伦理规范;最后通过持续性的实践逐渐形成一种家庭性质的的行事风格,以此区别于其它家庭,如传统时期的“耕读之家”即属此类。现代化的家风建设与传统时期存在差异,可以将其理解为传统家风的一种“现代化”(可以参看李零《花间一壶酒》中对于“历史现代化”主题的探讨)。具体做法是从当代家庭教育中所面对的问题出发,然后在分析其导致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家风建设、解决家庭教育实际问题的角度找到相适应的措施。简单讲,即是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知识背景出发对当代家庭教育提出较有指导性的建议。2、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当代家庭教育中的要通过家风建设完成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需要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具体应该明确提出“文明之家”的基本理念;然后在人权的基础上,按照互相尊重、平等交往、情感交流等建立起“朋友式”的家庭关系。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意义上的孝悌的等级伦理转化为一种互相关爱的平行伦理。3、营造适应当代家庭教育的氛围家风建设要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等突出某一部分的重点,但在营造家庭教育的氛围层面则任一家庭的构建基本趋同。具体而言这种家庭氛围的营造要求突出融洽、互相关怀、尊重、平等,同时需要从健康、文明的角度彰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快乐精神。为了令教育氛围更加轻松,应该明确提出家庭教育中的“时间表”,如每天与孩子之间的分享时间、节日主题创建、家庭讨论会等。以正式性质的家训列举、家规设定、家风实践作为严肃的执行前提,并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这种“文明家风”的开展。4、从实践中构建新时代“文明家风”针对上述四点问题、四大原因,要从实践中构建新时代的家风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性的将情感教育、性格培养、性教育、素质教育进行家训式的列举,并将其作为家规开展相关主题性质的活动内容。如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就需要透过家风中的家训、以规范化的方法共同创建一些家庭教育性质的家风实践活动。四、结束语随着社会演变与时代更迭,当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与传统时期已经出现了诸多裂变。因此在实践中要真正完成家风建设,并透过家风建设解决当代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则需要对家训、家风、家规做进一步的“现代化”理解认识到“家风现代化”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实际的家风建设中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阻碍因素,由此出发更好的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家风建设进行关联,并在此实践基础上构建起适应当代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参考文献:[1] 黄小勇 , 黄菜方 .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5(4)[2] 张良才 . 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6)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中心小学

 竺丽华关注·严爱·坚持带了许多届的毕业班,而带毕业班给我的最深切的感触就是仿似不断地在遇见与告别之间穿行。其实做班主任真要说有什么秘诀,我也思考过,最关键还是踏实。如果一定要细化它的话,我觉得大致可以浓缩成六个字——关注、严爱、坚持。关注“关注细节,从我做起”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更是我们班主任需要潜心留意的风向标。班主任的工作就应该从关注学生的言行开启。每个学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心情,每天早上我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先观察孩子们脸上的神情。如果发现有异样的同学,我都会用合适的方式及时解决,或许那就是一个契机。我们班有个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个性内向,妈妈患有轻度精神病,吃了药才可适当缓解症状,所以他对妈妈很排斥,甚至觉得有这样一个妈妈有些丢脸。那天早晨到校,我照常来到教室,发现那个孩子神情沮丧,刚打算开口问他,他已经开始抹眼泪了。我轻轻地把他拉出教室,当得知他妈妈拒绝吃药,还把一星期的药都扔了,导致现在旧病复发的时候,我把他搂入怀里,边帮他擦眼泪边告诉他,男孩子首先应该学会坚强,妈妈生病自己也很痛苦,你现在长大了,应该试着为妈妈付出。而且告诉他学校里老师就是你的妈妈,你可以任何时候来找我或打电话给我。其后我每间隔几天就会和他聊起他的妈妈,一开始他觉得有点尴尬,慢慢的他愿意主动和我讲他妈妈的事情。我可以感觉我的关注引导了他对妈妈的关注,学习上课堂上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心理的障碍得到了排遣,自然笑容变得更加通透。班主任的关注犹如一道金色的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里。严爱“严字当先,爱透其中”,所谓严爱相生,刚柔并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严”我更大程度上的是侧向于对班干部及优秀生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优秀生相对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我会对其更加严格,所以上次有学生私下开玩笑地在说,被竺老师重用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啊。不过我想他们终将能体会到其中的益处。而对学困和德困生,我则更多的是用“爱”,只有由心的改变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不过归根结底,严是另外一层含义的爱,严中有爱,爱中渗严,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切和爱护,从而乐于接受。万方数据

篇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0卷第6期)2010年12月潍坊学院学报J ournal ofW ei fang U ni versi tyV01.10 N o.6N O V.2010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王( 潍坊学院,山东玲潍坊261061)摘要:家庭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素质高低,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目前我国对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以引起广大家长朋友的注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我国的家庭教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288f2010) 06--0140--03中图分类号:G 446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人们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即是人们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也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地方。凡是出生在一定家庭并生活在一定家庭的人,都要深深打上家庭的烙印。作为承担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一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个性特征、品德修养、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都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教育对策进行一定的探讨。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1重视智力开发,而相对忽视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及考试分数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最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一些家长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找好学校、找好班级;有的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从牙缝里也要挤出钱给孩子买钢琴买颜料。家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培养上,却忽视了对孩子优良个性的培养。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待人却非常冷漠、自私,考虑事情一切以自我表现为中心,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1.2过分看中孩子的分数x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潍坊学院学报2010年12月事物,也可以让孩子尝试简单的劳作,让他看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孩子都是好动的,家长应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如:画图、剪纸、锤击、塑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积淀的越来越多,他们的想象就越广泛,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其次,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进行教育时最好用积极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命令,用言语来激励孩子,会使他处于主动的地位,这样孩子学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好的提高,做事情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创新能力才会有良好的发生点和增长点。2.3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和意愿确定恰当的期望值建立在孩子实际水平上的期待才能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希望孩子成才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在实现这一心愿的时候,父母切记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而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和兴趣,帮助孩子确立适当的目标,脚踏实地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的实现去达到长远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处于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身心都很放松舒畅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同样的道理。孩子的学习同样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没有心理上的压力。没有思想上的负担,学习起来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自然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且极易发挥人的潜能。因此,明智的家长应首先给孩子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自由的生活。只有心灵自由了,才能指望一个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2.4当今社会既是一个提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崇尚合作的社会;既看重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也看重一个人的个性魅力。总而言之,社会需要的是一些综合性人才,硬件、软件都要齐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应当教孩子一些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常识,简而言之,也就是要教孩子学会生存。可以说,现在很多孩子都普遍缺乏独立存在意识和能力。做作业时,由家长陪着;遇到困难时,由父母顶着,及至真正面l 临危险情境时。则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即便已经长到自己能照顾自己的年龄,表现得仍像个幼儿。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 生命是第一位的。没有人,一切名誉、利益和成就都无从谈起。因此,教给孩子知识应该包括应对突发事件和保护自己这样一种生存能力,并且将此作为人生重要的一课” 。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独立与生存意识时,可以从简单的小事人手,比如让孩子做好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要向孩子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如遇到问题如何自救和向他人求救等等,这样,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孩子的独立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参考文献:[1]孙士杰.外国教育思想精粹[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23黄金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一142一万方数据( 责任编辑:肖恩忠)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作者:王玲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刊名:潍坊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年,卷(期):

 参考文献(2条)参考文献(2条)2010,10(6) 1.孙士杰 外国教育思想精粹 20002.黄金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199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fxyxb201006039.aspx

篇五: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德阳市衡山路学校

  刘国荣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今天,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家庭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近些年来独生子女剧增,很多家长缺乏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致使家庭教育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就中国当代家庭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在认识上普遍重视家庭教育,但就“如何教育”感到困惑,教子方法有失偏颇。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 溺爱

  有些家长一直乐意给孩子当保姆,管完小学管中学,管完中学管大学,大学毕业还帮着找对象,结婚时给孩子买齐各种家俱、电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还得给照看着,这当保姆的日子哪天才到头呢?什么时候自己死了才算完事。这样做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代无能的人。

  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份”,导致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成了极强的依赖性、自私心理。在这些孩子的眼里,家长就是他们的保姆,离开家长这根拐棍他们就不会走路了。这样的孩子怎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料理的人,怎么能很好地去为人民服务?什么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定义是“学会生存”,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孩子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建设国家、改造社会。21 世纪是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没有生存能力将被淘汰。自理自强是 21 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家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 粗暴专制

  与溺爱相反,有些家长走到另一个极端,对孩子又打又罚,实行粗暴的专制型教育。

 民主是个时髦的词。可是现在最不民主的地方在哪儿呢?细想起来,就是在家庭。在单位里,领导再不民主也不敢给你一个耳刮子,可是在有些家庭,当父母的可以随便打骂孩子。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旧家庭里,家长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家长的话就是法律,家长的命令就得绝对服从,无论对错与否。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把孩子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故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让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家长以自己的好恶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个性,就会产生隔阂、对立,导致教育失败。

 3、“ 望子成龙 ”

  这是较为普遍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它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把最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具体表现在:其一、重视分数;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买《参考》,购《奥数》;请家教,或者亲自辅导;参加兴趣班、特长班,连周末也不放过,心甘情愿地为子女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

 4、“ 顺其自然” ”

  由于许多家长忙事业、奔前途,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暇顾及孩子,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只能放弃。具体表现为“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祖父、祖母等“隔代人”,或者干脆丢在家里,不闻不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组织几十、几百人生产劳动的私营业主,却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慨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很伤脑筋!

 5、 男性教育缺失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就是男同志对孩子一定不能放任不管,因为我们的

  孩子受到女性教育已经够多的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全是女老师的教育;上小学基本上是女老师的教育;读初中女老师也不少。在家里若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几乎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都说现在是“阴盛阳衰”,孩子成长中接受的全是女性教育,能不“阴盛阳衰”吗?女性教育代替不了男性教育。女性比较温柔,男性比较刚强,女性形象思维好,男性逻辑思维好……如果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父亲一定要多关心和教育孩子。

 6、 代沟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很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代沟问题可能会更突出。家长不了解孩子,一张嘴就说:我们小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孩子听了非常反感,你们小时候是什么时代,老古板,老糊涂。代沟问题不解决,孩子逆反心理不解决,教育效果很难提高。要解决代沟问题,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

 另外,还有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期望高但忽视能力的培养;关心孩子学习但缺少具体的指导措施;爱护孩子但缺少耐心的说服教育;重视孩子成绩,但忽视良好学习条件的创造。

 二、当代家庭教育误区归因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不一致性和家长的素质不高是造成家庭教育误区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了。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孩子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而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实施家庭教育的思想与行动不协调。如:孩子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嘴馋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成功父母的要素是什么呢?是宽容,倾听,渊博,创造,乐观,有魅力。

 三、当代 家庭教育的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及社区环境和家长的素质、能力、教育态度是影响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如何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使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宣传现、当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尤其要: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暂时的缺点,并努力帮助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孩子是培养的对象,不要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要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

  要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坚强后盾。

 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做得如何”。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督促各校办好家长学校,做到时间、地点、人员、教材“四落实”,定期表彰优秀家长学校,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学校德育评优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由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来组织专项活动,如家庭教育“五个一”建设(推荐一批家庭教育丛书、推广一批亲子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创建一批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基地、培训一批家庭教育工作骨干、树立一批家庭教育优秀典型),自上而下形成合力,扩大教育、指导的声势,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家长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诚信、宽容、创新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对策之四: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例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我的好妈妈”、“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 五:

 言教、身教、境教 结合 教育孩子,“说”是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要想让孩子接受说教,必须做到:

 一要说得有理。道理正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孩子实际;二要说得有力。话语不能干巴巴、枯燥乏味,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生动、形象,有实际例证;三要说得精要,不啰嗦。重要的内容可以重复,但不能啰嗦;四要说得适时。不能盲目地随时随地说,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孩子最烦家长天天说,不分场合说,见面就说; 五要说得有新意。最忌讳话来回说,老一套谁也不爱听。说,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信息,让孩子有新鲜感。

 这几条要做到是不那么容易的,需要家长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如果一时做不到,家长应该适可而止,少说些,能不说就不说。可许多家长少说也做不到,总是相信自己多说的力量。切记:天天进行说教的家长,绝不是高明的家长,也不会是高水平的家长。

 身教就是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在求知方面就应有积极的表现。如果你光要求孩子,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孩子的学习劲头儿就不足。我有一个朋友,起初他的孩子学习习惯不那么好,可自从他参加了公务员招考以后,每天晚上家里的气氛就变了。爸爸的灯下苦读精神感染了孩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总是催孩子。有时爸爸睡得晚,孩子就主动陪爸爸学习,这就是身教的力量!那么,要求孩子有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按时起居,整理床铺,打扫房间,讲究卫生。如果家长自己经常睡懒觉,东西乱扔乱放,床铺不理,缺乏卫生习惯,孩子就会照你的样子去做。有一句俗语说得特别好:“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还有人说得更直接:“孩子是家长的‘再版’。”尽管这话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也说对了一大半。有了身教的基础,再加上有理、有力、有节的说教,孩子就会更服从家长的教育。

 境教,就是以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积极的教育影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对孩子的教

  育呢?一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心理气氛融洽。这包括夫妻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友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是主导,影响其他关系。协调家庭关系的基本因素是家庭美德建设。一家人之间的爱心、尊重、互助、互谅、同乐、同苦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主人,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该付出的,一定要付出,不能以自我中心,私欲至上。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身心舒畅,情绪稳定,易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学习也会踏实努力。如果家庭矛盾尖锐,夫妻反目,长幼无序,孩子就处在一个恶劣环境中,很难健康成长。二是家庭的物质环境。这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平实节俭,既保证基本的或较好的生活条件,也不奢华浪费。居住、饮食、行路、穿着,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种平常心。即使家庭富裕,也不可超量消费,高档攀比,更不能走进享乐主义的误区。最近,有一篇数家报刊转载的文章,题目是《再富也要苦孩子》。我认为,不光是苦孩子,大人也应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境教也是身教。

 家庭教育,必须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尤其要重视身教和境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成功教育孩子的基础条件。

 另外,还得会心理换位,与孩子做朋友;会藏起一半的爱,进行挫折教育;会易子而教,或变换角色;会小时严大了宽,宽严适当;要有家规,但禁止棍棒教育;禁止“精神虐待”,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学会“冷处理”,适时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认识到自己与孩子的差距,回忆自己的童年,了解孩子的心理。其中,最关键的是树立正确的“孩子观”:第一,孩子是人,是和我们成年人一样的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不是动物,给饭吃就行了,他们有人格,需要得到尊重。第二,孩子是未成年的人,他们年幼无知需要教育,但也应允许他们淘气,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玩,不能把他们当成“小老头”,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第三,孩子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家长手中的面团,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孩子主观的过滤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强迫是不行的,单凭家长主观安排也是不行的,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第四,孩子是有潜力的人,不能把他们看死了,要用发展眼光看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第五,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家长不要什么都不放心,要让他们锻炼,让他们逐步独立,让他们在风雨中,挫折中成长。

篇六: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 问题与对策□杨雄内容摘要研究发现, 中国的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 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为重要。

 环境变量成为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 于独生子女社会背景,当 前中国不少父母对孩子教养方法上的主要问题有:

 交往上的 “过度保护”; 生活上的 “过分溺爱”; 学业成绩与未来职业上的 “过高期望”。

 究其原因,( 1)

 家长在家庭教育观上存在偏差, 父母的“知”、 “行” 分离现象突出 。( 2)

 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3)应试教育理念仍较深地影响着中国父母。关 键 词家庭教育环境变量亲职教育作者杨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

 20 0 0 20)我国是一个具有重视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 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经济、 社会的不发达和受左倾思潮的影响压抑了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之后、 尤其是上世纪 9 0年代以来经济、 文化的发展促进了 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

 家庭教育出现了 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家庭教育的对象、 环境、 内 涵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然而, 在独生子女背景的当下, 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 新问题。

 这些问题的症结何在? 我们又如何应对? 这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 容。当代家庭教育内涵发生了新变化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 通常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 指导、 培养和管理等活动。

 在美国, 通常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活教育, 20世纪 60年代大多数美国学者认为, 家庭教育是家庭内 部的事情, 是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的教育, 以使每个人承担自 己的义务, 保证家庭的和睦。

 进入 7 0年代之后, 美国 学者如 莱温 ( L e v i n .19 7 5)

 强 调家庭教育应 当 增 进人际关系 ,认为家庭教育是“增进家庭生活并协助个人更加了 解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自 己 的一种教育方案”。

 到了 8 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如达林 ( Da r l i n g .19 8 7 )

 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素质的手段, 指出 家庭生活教育就是“透过个人与家庭其各层面环境资源间的互动状况, 来保存及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在 9 0年代后期以后的家庭教育则吸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 提出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 而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

 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整个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过程中, 家庭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而是同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既有密切联系、 又各有独立体系的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家庭教育认识的深化, 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 部的事情, 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 2)

 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 生活技能、 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 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 ( 父母长辈)

 对于子女的教育, 发展到 家庭成员 之间 的 互相关心、 爱护、 帮助和指导;( 4)

 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 发展到终生教育, 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

 近年来学界研究表明, 家庭结构不再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 而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更为重要。

 夫妻关系 ( 父母关系)

 是家庭关系的中枢, 如果夫妻两人失和势必影响整个家庭的心理气氛, 进而影响他们建设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情绪; 亲子关系直接伴随着两代人交流的过程, 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势必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而家庭网络已成为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纵横2007・ 26 8

 教育纵横家庭教育的社会环境面临新挑战研究表明 , 环境变量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 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 4个方面:第一是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

 目 前, 城市中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按照国 外 “智 力 汇合” 理论, 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更易受到父母在经济、 精力、时间上的投注与关爱。

 其有利条件是双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对独生子女倾注的感情和教育精力, 可以达到最大的可能值; 不利方面, 这又容易 造成双亲对于子女的过度关心、过高期望及以溺爱子女为特征的不良教育态度, 反而不利于儿童的心智成熟与发展。第二是家庭中人际关系趋于简单。

 现代家庭中, 由于祖辈到孙辈呈减数排列, 传统大家庭中那种复杂多角 的人际关系逐渐消失。

 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沙波特指出, 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数目 。

 他引 用公式计算家庭关系的次数。

 据此, 一个 10口 之家, 就存在有4 5种关系, 若为 3口 之家, 则仅存 3种关系。

 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 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走向单纯。

 这也使家庭成员 在家庭生活中 领会不到 全部复杂的 人际和交往关系, 也就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

 这会给家庭教育带来较大影响。第三是家庭中“亲子关系” 现象趋于多维。

 在家庭变动不甚明显的社会里, 家庭成员几代人在价值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而在社会生活节律日 益加速的当代, 生活方式的 多元和易 变, 不仅使得家庭在两代人之间 出 现了 “代沟” 现象, 而且也导致了 同代家庭成员之间的诸种价值观差异。

 一般情况下, 年龄每相差 10年的人, 就可以明 显地看出 他们在生活、 时尚 、 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目 前,这种心理差异现象的时间间隔已经明显缩短。

 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 儿童没有同代人,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 “亲子关系” 的多维化现象。

 家庭成员之间同时并存着多元的价值观、 得失观和趣味标准, 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功能的各个侧面。

 比如, 祖辈与父辈、 丈夫与妻子, 对儿童的教育要求、 教育态度、 教育方式、 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 就可能有着较大的差异。第四是大众传媒迅猛发展对家庭教育带来隐性冲击。随着电视、 电话的普及, 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 开通, 社会影响进入家庭领域的 途径越来越多, 周期越来越短。

 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给青少年的影响是具有颠覆性的 。

 现代家庭如 何调节和控制 社会影响, 如何行之有效地在教育子女方面实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良性组合, 是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调查表明, 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西方国家父母育儿着眼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基于这种观念, 西方许多国家的家庭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 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 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 身的力量。

 因此, 要从小就形成自 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 发展各自 的才能和特长, 增长才智, 并形成刻苦、 节俭等品质。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 和社会责任感的 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父母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

 中国的不少家庭父母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 息、 有个好职业、 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基于这种企盼, 多数家长认为,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

 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

 一句话, 若能给孩子创 造最优越的 生活条件, 再苦再累 也心甘情愿。

 为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 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

 为使孩子学习好, 能成龙成凤, 除了 学习 , 什么都不让孩子干。

 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 有的甚至不考虑。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 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出 发, 对孩子的 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 方法进行。

 即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 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与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 大致可归 纳 为如 下几点 。

 其一, 社交上的 “过度保护”; 其二, 生活上的“过分溺爱”; 其三, 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

 西方国家的儿童、 少年从小就表现出, 一是具有很强的自 立能力; 二是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 头脑; 三是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 本事。

 与此相反, 中国的儿童、 少年乃至大学生, 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 但普遍表现出 独立生活能力差, 缺乏自 立意识, 依赖性强, 做事被动, 胆怯; 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的能力, 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 人际关系差; 怕苦怕累, 只要求别人照顾, 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在家不知关心自 己的长辈, 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究其原因, 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第一, 家长在家庭教育观上存在偏差, 父母的“知”、“行” 分离现象突出 。

 20 0 5年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 0- 6岁 儿童的 父母养育方式绝大多 数为 “放任型”,即一方面对孩子给予的关注有限, 另 一方面对孩子提出 的6 9

 发展要求也非常少, 属于“随便孩子怎么样” 的状态。

 而12- 18岁儿童的父母的养育方式则更多倾向于“专制型”,也就是对孩子的拒绝性高, 而情感理解性低, 要求多, 但给予的肯定少。

 尽管今天独生子女父母基本认同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轻道德、 重智力” 现象又十分突出 。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 ( 20 0 5)的 调 查 发 现 , 父 母 主 观 上 将 “ 道 德 教 育 ” 排 在 第 一 位( 52.8 %)

 , 第二是“生活习 惯培养”( 18 .3%)

 , 第三才是“智力开发和学习 教育”( 15.1%)

 ; 但在现实中, 家庭教育任务排序却是“智力 开发和学习 成绩教育”( 4 6.4 %)

 、“道德品 质教育和如 何做人”( 4 1.6%)

 和 “生活习 惯教育”( 5.9 %), 这一主客观上的差异正体现了 父母“知”、“行” 的分离与冲突。

 同 时调查还显现, 越是年轻的父母在家庭中给予孩子的道德教育越少。第二, 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

 在上海市区的 6- 14岁 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一旦出 现分歧, 只 有 11.8 4 %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 大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

 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 只 有 3.6%的父母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电视节目 、 报刊或请教专家”。

 家长们缺乏向 专家咨询请求帮助的意识, 致使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

 据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 近 10年来 ( 19 9 5- 20 0 4)

 , 广州 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由 23.2%增长到 4 2.8 %。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 而沟通是了 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 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同 时,研究显示, 温暖理解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则能给独生子女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 应试教育理念仍较深地影响着中国父母。

 出 生于 20世纪 7 0年代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望偏高, 早期儿童家庭教育中学习比重过大, 年轻父母普遍存在较高的育儿焦虑。

 我们的研究发现, 0- 6岁 独生子女的年轻父母更多地认同 “学习 第一”, 在比例上甚至高于 6- 14岁 、19- 25岁 两组孩子的 父母。

 而且, 从对高学历的 期望上,也反映出越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越高, 越倾向于高学历。

 0- 6岁 儿童的父母希望孩子“本科或本科以上”的 达到 了 8 9 .8 %, 而 19- 25 岁 组的 父母客观上 希 望孩子“本科或本科以上” 的为 7 7 .2%。

 北京中央教科所的 调查也证实:

 中国 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求知 ( 8 5.9 5%)

 , 求知在孩子的各类素质中排到了首位, 而孩子的实践 ( 4 0 .8 6%)、创新 ( 39 .24 %)

 、 审美 ( 36.8 0 %)

 等素质却被忽视。

 而云南省少工委对该省 129个县市区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调查则显示, 父母最关心孩子是否学到了 知识, 他们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

 这说明, 尽管素质教育已喊了 很多年, 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操纵下, 导致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

 最明显的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 表现为家长为孩子请家教, 双休日 补课,寒暑假上各种辅导班, 使家庭教育单纯的重复和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

 由此导致了 家庭内 部“代际关系” 的紧张和孩子的逆反心理、 厌学等问题的产生。关于家庭教育实施中的若干对策第一, 尽快制定国 家层面上的 “家庭教育法”。

 目 前世界不少国 家都制 定了 家庭教育法规。

 如 日 本政府 19 4 8年 7月 公布、 19 4 9年元月 开始施行的《日 本少年法》。

 法国 、 德 国 也都 制 定了 有 关 家 庭 教 育 的 法 律 。

 瑞 典 国 会19 9 4年通过《父亲法》, 这项法律强迫父亲在新生婴儿出世后, 要请假 1个月 在家帮助妻子照顾婴儿。

 如果不这样做, 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 的薪水津贴。

 巴西政府规定, 任何人结婚之前, 都要学习 两周 的家庭学课程,家庭学课程中包括家庭教育问题, 集训结束后, 考试合格者才能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否则就不能成家, 婚后出 生的孩子也不为法律所承认。

 这些都是不同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 制定的确保家庭教育顺利实施的一些法律措施。为此, 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家庭教育法”, 从法律地位来保证家庭教育的 开展。

 时下, 厨师、 电工、 车工、 刨工、 美容师、 驾驶员、 公务员等行业都要进行资格考试, 持合格证才能上岗, 家长作为一个知识化、 专业化要求相当 高的 “岗 位”, 更应该持“家长教育合格证” 上岗。

 各级教育部门和每个社区可以通过开办“家长教育学校”, 从各个方面多个角 度对家长进行强制性培训 ( 如要做父母, 首先要接受综合性培训 , 拥 有“家长...

推荐访问: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 当代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