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

时间:2022-09-09 10:40:04 来源:网友投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1个人个性化备课 教 案(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2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rdq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供大家参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

篇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个人个性化备课

  教

 案 (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

 2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 为指针, 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为依据, 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 适应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特点, 教与学, 因材施教。

 二、 教学内容一. 解决问题

 六、 克与千克 二. 表内除法(一)

  七、 万以内的加减法 三. 图形与变换

 八、 统计 四. 表内除法(二)

  九、 找规律 五. 万以内数的认识

 十、 总复习 三、 教学目标

  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能用乘法口诀求商。

 能认读万以内的数, 正确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了 解统计的意义, 会在图形中找规律。

 四、 方法措施

 学生易对具体、 生动、 鲜明的形象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形象、 生动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理解、 记忆、 应用能力。

 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 全面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3

 课标解读和教材宏观分析 一、《课程标准》 对本册教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 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会比较大小, 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 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 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辨认锐角、 钝角; 认识质量单位,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活动感受知识,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二、 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 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 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 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共有十个单元:

 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一), 图形与变换, 表内除法(二),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克与千克, 统计等。

 三、 本册教材包括了 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结

 4 构起来的? 写出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

 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除法的初步认识

  用 2--9 的乘法口诀求商

  图形与变换、 克与千克、 统计、 找规律

  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四、 本册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 学过《表内除法》 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在表内除法中用 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 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 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

 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 迁移能力, 还可以省时。

 五、 本册教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哪些?

  培养学生的辨别、 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 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迁移、 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 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

 二

  年级

  数学

  科教学进度表 周次 第一周 日 期 3.1---3.2 教学内容 课时 2 备注

 一、 解决问题

  (2)一、 解决问题

  (2)二、 表内除法(一)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3)1、 除法的初步认识

  (2)2、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3)四、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4)

  整理和复习

  (1)单元测试(2)

 三、 图形与变换(2)

 剪一剪

 (1)四、 表内除法(二)

 五、 用 7--9 的乘法口诀求商

  (3)六、 解决问题

  (1)2、 解决问题(3)

 整理和复习(2)第二周 3.5---3.9 5

 第三周 3.12---3.16 5

 第四周 3.19---3.23 5

 第五周 3.26---3.30 5

 第六周 4.2---4.6 4 清明休一天 第七周 4.9---4.13 5

 第八周 4.16---4.20

 单元测试

  (2)五、 万以内数的认识

 (3)五、 万以内数的认识

 (5)

  期中考试 单元测试 (2)

 六、 克和千克(2)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

 第九周 第十周 4.23---4.27 5

 4.30---5.4

 休三天 第十一周 5.7---5.11 5

 第十二周 5.14---5.18 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4)

 整理和复习

 (1)有多重

 (1)

 单元测试

  (2)八、 统计(2)

 单元测试(2)

 九、 找规律(3)5

 第十三周 5.21---5.25 5

 第十四周 5.28---6.01 5

 第十五周 6.04---6.8 单元测试(2)

  十、 总复习

 (3)5

 第十六周 6.11---6.15 三、 总复习 (1)

  期末测试 (2)3

 第十七周 6.18---6.22 结束课程

  第十八周 6.25---6.29 期末复习

 端午节休一天 第十九周 7.02---7.06 期末考试

  第二十周 7.09---7.13

 6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并学会使用小括号;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 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学情分析: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 难点:

 1、 小括号的使用。

 2、 综合算式的应用。

 解决措施:

 在数学情境中学习, 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让学生参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知识体系与课时分配:

 解决问题

 -----------------------4 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注意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较多的生活实践活动, 获得感性认识。

 7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备课日期:

 2012 年 2 月 27 日

  授课日期:

 3 月 1 日

  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 4 页例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1、 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你最喜欢玩什么?

 2、 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 让学生观察画面, 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 观察主题图问:

 看到这个画面, 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 观察了解信息: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 小组交流讨论。

 8 (1)

 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

 独立思考后, 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

 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 22+13=35(人)

 35-6=29(人)

 方法二、 22-6=16(人)

 16+13=29(人)

 5、 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 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

 22+13-6

 (2)

 22-6+13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7、 小结。

 [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 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 练习巩固, 应用实践 1、 练习一的第 1 题, 让学生说明图意, 明确计算的问题后,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 练习一的第 4 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 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 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交流、 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 什么本领? 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 课堂作业 六、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 1:

 方法一、 22+13=35(人)

 35-6=29(人)(1)

 22+13-6

 方法二、 22-6=16(人)

 16+13=29(人)(2)

 22-6+13

 9 教学后记:

  学生根据主题图和生活实际, 自主提出了 不同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用一步计算的, 有两步计算的, 学生们积极动脑, 思维活跃。

 从做题情况看,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得不够理想, 还需进一步巩固练习。

 10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备课日期:

 2012 年 2 月 28 日

  授课日期:

  3 月 2

 日

  总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 5 页例 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1、 谈话:

 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 今天, 我们去面包房看看, 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 想吗?

 2、 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 让学生观察画面, 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还剩多少个面包? 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 观察主题图问:

 看到这个画面, 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

 还剩多少个面包?

 2、 观察了解信息: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11 3、 小组交流讨论。

 (1)

 应该怎样计算:

 还剩多少个面包?

 (2)

 独立思考后, 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

 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 54-8=46(个)

 46-22=24(个)

 方法二、 8+22=30(个)

 54-30=24(个)

 5、 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

 还剩多少个面包?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 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

 54-8-22

 (2)

 54-(8+22)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 完成练习一第 5 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 小结。

 [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 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 练习巩固, 应用实践 1、 练习一的第 2 题, 让学生说明图意, 明确计算的问题后,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 练习一的第 3 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 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交流、 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 什么本领? 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七、 课堂作业

 12

 八、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 2:

 方法一、 54-8=46(个)

 46-22=24(个)(1)

 54-8-22

 方法二、 8+22=30(个)

 54-30=24(个)(2)

 54-(8+22)

 教学后记:

 今天上课前, 我对于小括号的教学有很大的疑惑. 究竟小括号的教学在本节课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不是很清楚. 在教学时我在二一班上课时教学中孩子比较疑惑, 对于小括号的认识比较突然, 不是很清楚. 但是在二二班上的时候, 我注意了 小括号的引入顺序, 孩子们掌握的比较好. 教学中着重指导孩子去思考解决...

篇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 课时:1 课时

 新授课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按份数分和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具小棒 四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萌趣导入 师:春天来了,大森林里热闹极了,你们看小猴子正在邀请好朋友们去参加美食派对,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那就让我们赶快出发吧!

 (二):

 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识平均分

 出示情境图 师:美食派对准备了好多食物呀,还来了这么多小客人,我来请一位美食播报员帮我们播报一下美食节的活动? 生预设:2 2 只松鼠面前是 5 15 个松果,2 2 只小兔子面前是 4 24 个萝卜,3只小猴子面前是 2 12 个桃子,2 2 只熊猫面前是 6 6 个竹笋。

 师:小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我们先来和它们交个朋友吧,这是熊猫哥哥团团,熊猫妹妹圆圆,不过它们好像遇到了难题:圆圆,这竹笋我们怎样分呢?圆圆:我也不知道,不如请热心肠的小朋友们帮一

  帮我们吧?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助团团和圆圆把竹笋分一分么? 师:好,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分享一下,分享完毕后请端坐。

 师:哪位同学想分享一下你的分法? 生预设:①团团 3 圆圆 3,来和大家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分法:②团团 5 圆圆 1,和大家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么:③团团 2 圆圆 4,和大家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师:同学们,你们更喜欢哪位同学的方法呢? 生:xxx 师:为什么喜欢 xxx 的分法? 生:分的公平 师:为什么 xxx 的分法公平呢? 生:因为他分的一样多 师:同学们说因为他两份分的一样多,我们也可以说同样多(板书:同样多)每个熊猫同样多,都是 3 个,也就是每份(板书:

 每份分得),那同学们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什么吗? 生:

 平均分(板书)

 师:那刚才另外两位同学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生:不是

  师:为什么他们的不叫平均分? 生 2:因为他们分得不同样多 师:因为他们分得不一样多所以不能叫平均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分(课件:

 平均分)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平均分的事情?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对于平均分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熊猫兄妹得到大家的帮助后把分竹笋的问题给解决了,非常开心,这不小猴子看到后,也来邀请同学们帮忙分桃子。

 有 12 个桃子,不知道有几只小猴子,你们会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思考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桃子进行操作,帮助小猴子平均分一分,看看有几种分法,并将分得的结果在学案上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完后请出小组代表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生预设:

 师:刚才同学们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用了 5 种方法。

 分的份数不一样,为什么都是平均分? 生: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 每一份分得同样多,所以这些分法都叫平均分。

 活动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①按份数平均分 份数 1 2 3 4 6 每份个数 12 6 4 3 2

  师:同学们,看,来了 3 只可爱的小猴子,我们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要怎么分呢? 生预设: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给 3 只小猴子,每只猴子分得 4个桃子。

 ②按几个一份平均分 师:如果是我不知道来几只猴子,我就想来一只猴子分给他 2 个桃子,直到分完为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预设:把 12 个桃子,每一只小猴子分 2 个,可以分给 6 只小猴子。

 师:第一次和分法和第二次的分法一样么?为什么不一样? 生预设:第一次是按份数分,第二次是按每份的个数分。

 (三):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同学们把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那么大家敢不敢来接受新挑战第一关√号给谁

 第三关:小试牛刀

 第四关:大展身手

  (1)每 3 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 5 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

  个木块。

  ( ( 四) ) :

 本课 总结,拓展提高

 时间过的真快,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课下,同学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记忆把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并完成本课新课堂的练习题。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又增长了关于数学的知识,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了平均分,这节课是初步认识除法的一窗,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时,叫做平均分

  按份数分: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给 3 只小猴子,每只猴子分得 4 个桃子。

 按几个一份分:把 12 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 2 个,可以分给 6 只小猴子。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在知识结构上,通过二、四单元的内容,学习了表内乘法,这为学习除法的基础知识-平均分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学除法想乘法,可以较好的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课堂效果分析

  一节课结束,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是制定教学计划和目的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平均分,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情境图请学生观察数学信息,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什么是平均分。这一

  环节的设计效果较好,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不同分法的操作,感知平均分的具体含义。其次,通过小组合作以木棒代替桃子进行平均分,自己归纳总结出份数可以不同,但是每份的个数都相同,也是平均分。自己得出结论比老师直接灌输更可以使学生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课堂效果预期都以达到。最后继续实操,通过教具,动手把指定的 12 个桃子平均分给三个小猴子;把 12 个桃子两个为一份,试出分给几个小猴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给学生以成就感。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情感交流融洽,合作探索,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首次接触除法,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窗。学生在原有乘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除法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特别重要。

  本窗包括“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两种方法”两部分内容。教材在编写上是从大森林动物分食物引入的,通过分东西使学生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 1 是通过小熊猫分竹笋的活动引出“平均分”,使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 2、3 则是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

  给 3 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桃子?24 个萝卜,每只兔子分 6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建立起“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教材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在趣味中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认识除法。

 评测练习 【一】

 把(

 )个

 平均分给(

 )只

 每只

 分得(

 )个

  评测练习 【二】

 第三关:小试牛刀

 第四关:大展身手

  (1)每 3 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 5 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

 个木块。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课后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一)第一窗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的内容,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学习除法的关键点是要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本窗以森林里的小动物分食物导入,2 只小熊猫分 6 个竹笋可以怎么分,通过三种方法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同学得出怎样分才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平均分”的趣味性学习,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在学习新知时,请学生用小木棒代替要分的食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不同的分法,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个数是相同的,使同学们掌握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教学环节上,出现预想之外的答案时,处理不够灵活。

 对于随堂练习,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注意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整个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对有自主权的分配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了“平均分”,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操作方面,时间节点的把握,第二个是在课上出现了教学设计中没有的预设的情况,应对的灵活度较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争取能够对课堂会发生的状况机智应对,为成为优秀的教师不断努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课标分析

  本学段学生初步学习表内除法,通过最新版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确定,二年级学习涉及除法的学习内容有: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可以熟练地进行除数是一

  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一课,是本学段学生首次接触除法,学生较好的认识和理解平均分,将会为学习除法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学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本窗口学习内容,确定本课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两种方法,按指定份数分和按每份的个数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以上三个学习目标,学生将会较好的开启除法知识的学习之旅。

篇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9 、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上完这一课后谈一谈收获与不足。

 这一节课的收获:

 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学习除法的第一种(例 4):大熊猫想把 12 支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通过分一分,引入除法。学习除法的第二种(例 5)。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读写。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不足之处:

 其一:《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误区:过份地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发挥,任何知识都千方百计地引导,一定要让知识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如第一次我教学这一课时,在引出÷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能不能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平均分呢?学生由于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基本上是用“猜”的,他们说出了×、+等各种符号,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有一位同学终于猜出了是“÷”,整个过程花了 3 分钟左右。课后我进行了思考:这样的创造是真的创

  造吗?归根到底,这个知识还是教师“挤牙膏”似地从学生地方挤出来的,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并不见得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又进行尝试:同学们,平均分在我们数学上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你认识吗?(学生纷纷说是除号),再请他们观察除号有什么特点。与第一次的教学相比,这一次直截了当地出现÷,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加深了对除号的认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其二:而对于除法的读法,看似很简单但还是有个别学生要搞错或是写错别字。在练习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偏差,例如:12 人坐 4 条船,平均每条船上坐几人?有学生写 12÷3=4。还有这是不尴不尬的课,有些学生在用乘法求商做,有些学生还停留在实物的摆放,所以做出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很令人头疼。老师又不能明讲,在课堂上,也形成了快慢明显的差异。

 10 、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已经上了两天平均分的知识了,虽然还没有上除法,但这个知识已经呼之欲出了,所以在今天上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在情境引入之后说:象这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我的话刚说完,还没等到我把课题引出来,下面的学生就都在喊叫“老师,我会了!老师,我知道除法怎么算……”看到这种情况,我在心里暗暗的想:看来我不能按原来的设计进行了,要做一下小小的改变。因为学生是带着骄傲和自信的情绪来告诉我这个老师:我很能干!如果我生硬的把他们堵住的话,会大大伤害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是我高兴的说“啊,你们都知道除法的知识了,真了不起啊!那谁来把你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告诉我。”举起的小手一只比一只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 35 除以 7 等于 5。”我赶快把这个算式写下来。有的说:“老师,我知道算除法用乘法口决。”有的说:“1 除以 100 等于 1。”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还有除不尽的除法,有余数。”……热情那个高啊,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他们在课余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看看说的差不多了,我问了一个问题:“35 除以 7 等于 5 里面的 35 表示什么呢?”有一个学生起来说:“35 是被除数。”我说:“那是它在除法算式中的名称,

  不是它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有关除法的的知识有的是对的,但不全面,有一些知识是错误的,还有很多是你们不知道的。”说到这我有意停顿一下,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思索的神情。我又接着说:“那你们想不想把不全的补全,把错的改正过来,把不知道的都学会呢?”同学们齐声答到:“愿意。”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的注意力也集中了,生怕错过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如果我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一味的按自己的原有教学程序进行的话,那有的同学认为除法他已经会了,就不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在下面做小动作,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要说的话没说出来,一节课都有可能纠缠在这个问题上而无心上课,那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看来,在课堂上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特别是我们预设之外的声音。

 11 、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如课的开始,我利用课件小动物庆丰收聚会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

  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我又利用两只小熊猫为分竹笋为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熊猫的话会怎么分?为什么要这样分?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合理,最公平?为什么?这一系列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如何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同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平均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让学生把小棒当成熊猫的竹笋、猴子的桃子、松鼠的松果,兔子的萝卜,让学生充分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让同桌俩互相交流自己的怎么分的,同时在全班交流自己是怎么分的。注重了分的过程及方法,使分法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平均分,也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接出我又让学生找这几种分法的相同点,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这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三、练习设计的多样化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了两次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及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尝试、探索、操作,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勇于质疑、悟理,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探索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2 2 、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 平均分 》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 15 支粉笔、15 根圆珠笔芯和 15 本本子平均分给 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 5 个 5 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 2 张 2 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

  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 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1 13 3 、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 平均分 》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

  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 12 个汤圆平均分到 4 个碗里,你会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汇...

篇四: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法的初步认识 》 教学设计

 一 、 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点】除法运算的意义 【前置基础】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后继地位】本节课是后面学习除法计算及除法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本节课主要思想方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符号化思想: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 模型思想:通过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观察对比中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确定必要的数据,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比较、模型等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纸、学具磁力板 四、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动物们快乐的在森林里生活,突然有一天森林里发洪水了,小鹿和小熊被困在小岛上急需救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信息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思考提问题 师:我们快帮狮子救援队解决一下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感受意义

 1. 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 感受除法第一种意义

 (1 1 )谈话。

 师:12 只小鹿,每条船 4 只小鹿,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呢?先想一想需要几条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学具纸上圈一圈得出答案。

 (2 2 )学生动手圈一圈。同位互相说一说怎么圈的?

 (3 3 )集体交流。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吗? 学生介绍圈的过程和方法 师:你怎么知道是 3 条船的? 学生汇报想法 预设:因为每 4 只小鹿圈一圈,一共圈了 3 个圈 师:哦,大家的意思是 12 里面有 3 个这样的 4,所以需要 3 条船。

 师提升:看来,求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 12 里面到底有几个这样的 4,有几个 4就需要几条船。(板贴:12 里面有()个 4)

 师引领回顾: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哪种平均分的方法? 预设:按每份数平均分。(板书:每份数)

 (4 4 )引出除法,理解算式意义。

 a. 初识除法算式

 师:这个按每份数平均分的过程还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表示出来呢!接下来比比谁看的最认真! (板书:12÷4=3(条))

 b. 明确算式意义

 师:这个算式跟刚才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谁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预设:12 表示有 12 只小鹿,4 表示每条船 4 只小鹿,3 表示需要 3 条船。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把 12 只小鹿按每条船 4 只小鹿平均分,需要 3 条船。

 学生交流算式意思,同位交流

 师: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含义。

 c. 感受算式的简洁

 师:看,一个除法算式就能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表示出来了,你觉得这个算式怎么样?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师:数学算式很简洁、方便,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5 5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法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那关于除法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a. “÷” :写法及表示的意思

 b. 除法算式的读法

 师:你会读这个除法算式吗?(板书读法 12 除以 4 等于 3)

  指生读,结合学生读的情况点评、纠正。

 c. 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6 6 )小结:

 通过解决小鹿的问题,我们知道了按每份数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 解决“平均每组有几只狮子”的问题,感受除法第二种意义

 (1) 谈话。

 师:我们再来解决狮子救援队的问题吧!

 明确信息和问题:10 只狮子,平均分成 5 组,平均每组()只狮子。

 先想一想,再借助手中的学具先分一分得出答案。

 (2 2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 3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把 10 个圆片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 2 个,所以每组有 2 只狮子。

 师:求每组几只狮子,其实就是把 10 平均分成 5 份,求每份是多少?

 那分小狮子的过程是按什么方法平均分的? 生:按份数平均分的。(板书:份数)

 (4 4 )体会除法算式的另一种意义。

 a.师:像这样按份数平均分的过程你能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吗? b.学生写算式 c.生汇报算式及算式的意思。

 预设:除法算式是 10÷5=2。其中 10 表示 10 只狮子,5 表示平均分成 5 组,2 表示每

 组 2 只狮子。整个算式表示把 10 只狮子平均分成 5 组,每组 2 只狮子。

  d. 师:2 为什么写在等号后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师:对,我们把知道的信息写在等号的前面,要求的问题的答案写在等号后面,所以 2写在等号后面,你写对了吗? e.师小结:通过解决狮子救援队的问题,我们知道了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3. 对比提升,感受除法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我们所做的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

 预设: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提升:对,不管是按每份数平均分还是按份数平均分,这两种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深化 意义,建立模型

 1 1 、根据生活中的例子列除法算式,建立模型

 (1 1 )展示学生按每数平均分的例子:

 a.通过图,理解求几份,其实就是在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 b.出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的意思。

 C.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并列出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

 d.通过刚才这些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师:这些按每份数平均分的问题其实都是在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要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就可以用除法,用总数除以每份数等于份数来解决。

 (2 2 )展示学生按份数平均分的例子:

 a.先读一遍题,理解这一类问题其实都是把()分成()份,求每份是多少? b.列出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的意思。

 c.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并列出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

 d.总结:看看这一组算式你又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师:对,像这样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我们也可以用除法解决,用总数

 除以份数等于每份数。

 (3 3 )对比观察两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引导

 师提升:平均分的方法不一样,要求的问题也不一样的,对应的除法算式的意义就不一样。所以除法算式就表示这两种意义。

 2 2 、8 8 ÷ 4=2 你能用这个算式编一个数学故事吗?画一画,用图表达出你的故事。

 学生展示图,并介绍自己的故事,加深理解一个除法算式可以表示两种意义。

 (五)回顾反思

 回顾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学习的除法算式既清楚又简洁的表示出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我们孩子知道了除法算式表示的两种意义,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除法的 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

  1、本节课学生的前置基础是: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已经掌握了两种平均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通过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生活中学生对平均分的实例了解的比较多,因此课堂上把课本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用活、用实,通过一次次的观察对比,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抽取数学模型。

 《除法的 初步认识 》效果分析

 1 1 、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研究。为了有素材的支撑,在原本的设计中在感受完每一种意义之后紧跟上学生的例子,从众多素材中分别抽取出两种意义,经过多次试讲后发现孩子对除法还没有整体的感知好就开始深入思考,孩子脑中的这个弯还没转过来,效果不好。而且第一种意义所用时间太多,第二种意义匆匆而过,大多数孩子学习效果都比较差。因此团队对课的环节进行了调整,先通过情景中的两个例题整体感知不管是哪种平均分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在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并能结合例题把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说透彻后再通过学生课前举的例子练习列除法算式,通过这些素材抽取除法两种不同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模型。这样环节的调整让整个课分成两大板块“整体感知”“深入研究”,在第一大板块中分两个例题分别进行除法算式读写及各部分名称的学习、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在的位置的不可调换性,而始终贯穿两个例题的就是写除法算式,结合例子说除法算式每个数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在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中充分认识除法算式,知道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表示。第二大板块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例子列算式,观察、对比知道求份数,其实就是看总数中有几个几。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

 2 2 、从具体到抽象。

 这节课我们在设计时采用了课本例题,主要考虑以下几点:课本例题是结合情景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两种意义,具体的情景更有助于学生思考和感知两种意义的不同,在课堂中让学生真切的圈一圈,原来求几条船就是看 12 里面有几个 3,分一分,原来求每组几只狮子,其实就是把 10 平均分成 5 份,求每份多少。在圈,分两个操作活动中感受两个问题虽然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法,那么算式就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

 课上在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时也是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意思,始终没有脱离例子,学生在例子的帮助下通过听、说感知到被除数其实就是表示的总数,除数在两个例子中分别表示每份数和份数,所得的商分别表示求出来的份数和每份数。尽管课堂上第一大板块没有让孩子说出这么抽象的词,但孩子是能明确的。当然这节课也少不了抽象,在众多素材支撑下再观察、对比找每一组例子的共同点和两组间的不同点,抓出本质,抽取除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立除法的模型水到渠成。

 《除法的 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1 1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显得尤为重要。

 2 2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3 3 、教材的编写特点

 (1)内容安排依据《课程标准》,素材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呈现方式注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除了注意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外,还注意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教材除了文字呈 3、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除了教师讲解示范、模仿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一、

 按每份数平均分,求可以分成 几份?并写出 除法算式。

 1、要求:圈一圈,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1)

 (2)

  除法算式:

 (

 )

  除法算式:(

 )

 (3)

  除法算式:(

 )

 二、

 按 份数平均分,求每份是多少 ?并写出除法 算式。

 1、要求:用线表示出分的过程,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1)

  (2)

 除法算式:

 (

 )

 除法算式:

 (

 )

 (3)

 14 支 支 铅笔,平均成 分成 2 份 份, , 每份(

 )

 )

 支 铅笔。

  除法算式:

 (

 )

 《除法的 初步认识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通过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二、遵循概念课的特点,用丰富的素材作为支撑,逐渐抽取出数学本质,充分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三、把课本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用活、用实,通过一次次的观察对比,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总数里面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抽取数学模

 型。

 四、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研究。先通过情景中的两个例题整体感知不管是哪种平均分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在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并能结合例题把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说透彻后再通过学生课前举的例子练习列除法算式,通过这些素材抽取除法两种不同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模型。整个课...

推荐访问: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除法 教学设计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