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7篇

时间:2022-08-27 12: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7篇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摘要:如何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家长以及特教教师头疼的话题,本文就专门介绍了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调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7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7篇

篇一: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如何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家长以及特教教师头疼的话题,本文就专门介绍了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调查,文章中首先介绍了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现状,然后介绍了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因素,最后对本文做了总结。关键词:智力障碍 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一、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现状为了了解当前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问题,我专门对本地智力障碍儿童展开了一次调查研究,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了解了本地智力障碍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以及主动性等。1.生活自理习惯现状在对这些儿童自理能力习惯调查过程之后发现,这些儿童普遍在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性非常差。比如,吃饭时不是自己独立吃饭,而是由别人来帮他们喂食。在穿衣服方面也不是自己独立穿衣服,而是由别人来帮他们穿衣。根据调查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当中,大概占到 80%缺乏独立吃饭的习惯,并且其中大概有 85%的儿童缺乏独立穿衣服的习惯,这就说明智力障碍儿童在生活习惯方面还普遍比较欠缺,很多儿童生活自理习惯表现的非常差,明显要比正常儿童落后一些,一方面,是其智力因素导致,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在教育方面缺乏对他们自理能力方面教育,从而导致这些儿童没能形成良好的自理习惯。2.生活自理技能现状在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技能调查中发现,这些儿童当中生活自理方面的技能普遍都存在明显不足。比如,很多孩子不懂得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穿衣服,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洗脸等。根据调查结果看出,其中大概占到 65%的儿童不会正确使用筷子,大概占到 77%学生不知道如何穿衣服,其中占到 8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洗脸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与正常儿童相比,这些孩子生活自理技能明显欠缺,因此建议:作为家长不能因为这些孩子先天智力方面存在问题而放弃对这些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否则将会使得这些孩子养成不会生活自理的习惯。3.生活自理积极性现状在对儿童生活自理积极性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儿童遇到该自己解决的问题时,往往懒于自己解决,而是等待家长、老师来帮他们解决。这些孩子在生活自理积极性方面表现得非常差,主要因为他们平时缺少别人的指导和鼓励,平时不论在处理什么事情都已经习惯于接受别人帮助,而没有形成自己动手的习惯,也并不认为自己能做好。所以在面对自己需要处理的问题时,表现得非常不主动,进而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形成消极的情绪。二、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因素1. 生活自理习惯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方面低于正常小孩,所以很多家庭对这些孩子比较灰心,认为不论怎么培养他们都不可能使得这些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也就不注意让他们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因为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由好的习惯慢慢形成的,只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便会提高。对此,家长以及教师平时需要多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去处理各种事,并鼓励他们长期坚持下来,进而慢慢便能使这些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2. 生活自理技能培养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智力障碍儿童在学习生活技能方面普遍要慢于其他小孩,家长以及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学习速度慢而不去培养这些孩子的生存技能,反之正是因为这些孩子生存本领弱,必须要努力培养这些孩子的生存技能,甚至要在身上花费的时间是其他孩子的好几倍。国内外有很多现实案例表明,即便是从小智力存在障碍的儿童,只要加强对这些孩子生存技能培养,最终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生活自理技能的培养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本领,而且还有利于儿童养成生活自理习惯。3. 生活自理积极性培养对儿童自理能力的影响良好的兴趣是儿童学习某件事的前提,通过对儿童积极性培养也有利于儿童形成生活自理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家长以及老师,平时应该多给这些儿童一些鼓励,让他们对自己建立自信心,这样一来他们独立自主的处理事情时积极性也能够提高,而如果因为他们智力发育要比常人迟缓就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慢慢就会导致他们自己变得心灰意冷,做任何事情时也缺乏积极性,动手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智力障碍儿童本身智力发育方面要比正常的孩子显得迟缓,因此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显然不如正常孩子。很多家长以及教师认为这些孩子天生注定不如其他孩子,所以就不注重对他们的培养,最终导致这些儿童因为缺乏生存技能而生存不下来。对此,家长以及教师一定要注重对这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使得这些孩子能够独立生存。参考文献:[1]罗娜.智力障碍儿童再生育家庭的家庭教育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2]曾线.儿童福利机构中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J].社会福利,2016(05):45- 46.[3]丁志清.中重度智障儿童社区生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J]. 绥化学院学报,2016.36(01):65- 68.(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219·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概括了德育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如何做人奠定了基础。三、德育工作深入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模式1.德育工作者与教师的结合教师的角色地位决定了他的态度、作风和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态度、情感倾向、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言行举止都在教育学生怎样“做事” “做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以及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识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思品教师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起重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以教师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教师的言行学生都有可能模仿,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2.德育工作统领教学内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本身就具有思想性和德育教育性,教材的很多知识点都体现了在现实生活中就要求教师运用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也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善于发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交易因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品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把握思品学科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年来思品学科的改革趋势和考试考查的要求,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借助思品的学科教学,从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思品学科的新特点。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学会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培养了学生们动手实践,社会实践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意识,将课堂上的内容生活化,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社会中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参考文献:[1]武立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2]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3]武立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小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调查□ 马红香课堂内外2019年8月(总第157期)

篇二: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幼小衔接 之 —— 生活 自理能力 篇

 一、 现状 分析

 幼小衔接是大班孩子家长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单纯地理解成了知识上的衔接,为了不至于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不惜代价上超前上各种学前班。特别是每年到了小学新生入学的报名时间,很多家长都忙着给孩子找幼升小培训机构。但有调查显示,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学不会知识,而是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图片)

 原因:

 调查一:在独生子女道德缺点的自我评价中,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依赖别人”;28.0%的孩子“很少帮助家长干活”;15.1%的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

 调查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 5 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

 调查三:经常会有小学生家长这样说: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课总迟到;丢三落四,书包收不好;下课光顾着玩,上课再往厕所跑„„大约有 70%的孩子因为自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结论:

 由此可见,家长过度的照料、限制、包办替代,无意间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以至于养成了依赖、拖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3-6 岁时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家长们应注重帮孩子做好自理能力上的培养为主,轻知识的储备为次,这才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

 二、 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自理能力? 这里的自理能力特指“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题二:为什么要培养自理能力? 小学和幼儿园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学校没有生活老师,同时每班孩子数量增多,教师数量减少,很多事情必须孩子自己去做,不能总依赖于老师,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

  2 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孩子吃饭不会像在幼儿园时有老师的照顾,更没有老师随时提醒去厕所或喝水,放学以后要自己收拾好书包等等。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要提高,如果是迟到了,忘记带学习用品,在幼儿园时不是什么大事,可上了小学之后这些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天的学习。

 案例分享: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能够让孩子们长大后有出息,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做其他任何无关于学习的事情,生活上包办溺爱。然而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考试机器,除了学习,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根本无法融入社会,比如魏永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魏永康天资过人,年仅 4 岁就已经达到了初中学生的水平,他跳了好几次级,13 岁就已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17 岁的时候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家乡当地人人都知道魏永康的名字,说他的脑袋简直是给佛祖开过光的,转得十分灵快,学什么东西都得心应手,好像不用刻意记住,就可以倒背如流了似的,大家对他赞不绝口,还夸魏永康的妈妈生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其母见此更加得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就让儿子一门心思只放在读书上面,什么都不用管,连一日三餐妈妈都会主动喂到魏永康的嘴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魏永康渐渐更加离不开妈妈了,天气变凉也不知道自己要多穿衣服,还得依靠妈妈贴身照顾。

 中科院不光看成绩,也看个人素质,见此就中断了魏永康的课程,做劝退处理。他的妈妈才幡然醒悟,觉得自己对他太溺爱了,她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态度,让儿子学着如何独自生活,锻炼生活自理能力,魏永康这才真正的成长了起来。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以后的路必须由他自己走下去,任何人都无法替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作为老师与家长,应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急发展需要,相信孩子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家园共同合力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幼儿“学会生活”,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三、 实施 策略

 自理能力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呢,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制定了一个《自理能力基本内容和标准》。家长们可以自己对照做一个基本的判断。(见表)

 从幼小衔接教育的角度来看,家长除了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进餐、自己洗漱)以外,还应重点培养以下几方面的习惯。

 ( 一 )

 自觉 整理物品的习惯

  3

 从幼儿园跨进小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孩子要逐渐学会独立,建立服务自我的意识,才能更好应对一系列的变化。

 1. 鼓励尝试,减少依赖

 教育建议:家长可以有意识锻炼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

 (图片)

 首先,可以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够独立整理自己的玩具、床铺、衣服是大孩子的标志”等,让孩子感受成长的责任感,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其次,学龄前的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如在教幼儿穿脱衣服的时候,家长首先要讲解穿脱衣服的方法和顺序,进行示范,让孩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行模仿,家长要大胆放手,多为孩子提供锻炼机会,允许孩子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鼓励孩子反复尝试。

 (图片)

 最后,要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学会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点滴进步,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保持持续的动力和兴趣。

 (图片)

 2. 掌握方法,服务自我

 教育建议:在指导孩子进行物品整理的过程中,您可以这样做。

 首先,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积极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给予肯定。

 其次,与孩子讨论整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按类别、大小、功能、材质等对物品进行整理、归类。

 最后,帮助孩子对比物品整理前后的变化,让孩子产生成就感。

 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视频)

 (二)

 乐于承担家务的习惯

  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和卫生都由老师负责清洁和整理。小学教室的环境卫生一般是由学生完成。因此,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和方法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地应对值日生工作,增强其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务图表)

 1.培养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感 (1)家长要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是家里的小主人。家里的一些事情,一些决策,您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帮着出谋划策。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使孩子感受主人翁的自豪。

 (2)让孩子知道家庭人员都有分担家里劳动的义务和责任。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将家里的家务活进行明确的分工。

 比如:每天爸爸负责做什么,妈妈负责做什么,孩子负责做什么,进行分工和安排,在

  4 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相互监督,共同完成家务。

 2.鼓励为主,发挥榜样作用 (1)多鼓励。孩子年龄小,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能像大人一样干净、利落。此时家长一定要沉得住气,学会等待。家长应重视孩子做事的过程,抓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放大和肯定。比如,您可以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今天的桌子擦得比昨天干净”“我看到你今天扫地非常认真”。

 (2)树榜样。父母要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较大,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可以采取“劳动小能手”评选的方式,每天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进行当天的“劳动小能手”评选,对当选为“劳动小能手”的成员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可以满足其一个小愿望或合理的要求等。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产生想做家务的内驱力。

 (三)

 自我管理的习惯

 幼儿园教育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一日活动的所有环节,如上厕所、喝水、整理物品等,老师都会进行提醒。而到了小学,这些事情老师不会特意提醒,需要学生自觉完成。因此,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1.行为管理 (1)要建立规则意识。您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小学的课堂纪律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40 分钟学除了认真听课,是不可以进行其它活动的。如果需要上厕所、喝水,只有在课间十分钟进行。

 (2)模拟小学的学习生活。您可以跟孩子商量、约定,在日常生活中模拟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每天给孩子安排固定的时间在家进行游戏、玩玩具、学习、运动等,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最好也在 40 分钟左右,环节与环节之间也有 10 分钟的休息时间。通过这种模拟实践,使孩子慢慢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2.时间管理

 (1)培养时间观念。引导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懂得做事不拖延、不浪费时间。如利用绘本故事、善于利用时间的名人故事等,让孩子通过故事理解时间的重要。

 (2)培养做事有计划。做事有计划,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不慌乱。您可以通过一些有计划的活动安排,让孩子感受计划的重要。如当家里需要到超市采购物品时,您可以事先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一个物品采购清单等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感受事先做好计划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

  5 四、 教育建议

  1.与孩子一起讨论:我可以做哪些家务。

 2.可用绘画、照片、视频方式记录孩子做家务的方法、过程。

 3.如果您愿意:可以将孩子在家协助做家务的照片或视频发至班级群中,与老师 和小朋友分享、交流。

 4.请您协助孩子一起将孩子每天所做的家务认真记录在下表中,开学后带来幼儿园。班级将进行“劳动小能手”评选,当选为“劳动小能手”的宝贝可以获得奖励哦!

 五、 结束语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小孩子。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也应当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抓住生活中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三: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究2021.01一、调查背景寄宿制学校是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农村地区上学远和上学难等问题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西藏以其地广人稀的地理和人口分布环境以及路远路险等交通特点,寄宿制中学无疑成为了最主要的办学组织形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解决学生上学路远路险、安全得不到保障、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充分解除了农牧民家庭外出务工创造经济收入的后顾之忧,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增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1] ,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寄宿制学校在管理中也会面临或者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体现在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具体表现为生活老师缺乏且素质不高、校园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活匮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教师对课余生活的指导不足等问题。因此,以学生的视角入手,深入了解西藏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建设和开展现状很有必要,也对于学生爱学习、爱校、爱生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的内涵“第二课堂”的概念在我国最早提出于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展开而被人们所熟悉,在倡导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日,第二课堂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并有着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基础。已有研究中对于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其作用有着比较丰富的论述,有代表性的观点指出第二课堂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以外的延伸课堂,对第一课堂主要起辅助作用,是在第一课堂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发挥西藏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开展现状调查及建议— —基于山南市18所初高中学校学生的调查高八民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摘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就是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教育以及寄宿制学校教育问题等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在寄宿制学校管理方面,大量的调查研究把问题聚焦在了以课外活动为核心的学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方面,因此本文以文献资料和调查工具为基础,对山南市18所初高中寄宿制学校学生从个人基本信息、学校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态度、学生对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评价和建议五个方面展开调查,以学生为主体视角直观反映我区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开展的现状及问题,并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9年度一般课题“西藏农牧区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创新实践研究”(课题号为XZJKY19317)阶段性研究成果。37

 研 究着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2] 也有学者在研究中不断对“第二课堂”的性质、外延以及操作性定义进行了概括性论述,比如:有学者提出在活动形式上应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第一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或学生课外活动[3] ,也有学者指出在外延上还应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讲座活动、知识竞赛、社团或者兴趣班等。[4]在开展研究过程中, “第二课堂”的操作性定义则更多地体现为“课外兴趣小组”。结合已有文献,本调查研究中所指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寄宿制中学第一课堂以外的,由学校和教师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外活动,具体包括课外讲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知识竞赛、志愿服务活动、体育艺术活动以及兴趣班和社团活动等。三、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开展现状调查和分析笔者在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和调查工具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整合编制了“西藏农牧区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开展现状及问题”学生调查问卷,正式问卷包括学生背景信息、学校第二课堂组织情况、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学生对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态度、学生对学校第二课堂开展现状的评价和建议五个部分,调查采用比例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20年5月至8月间以山南市18所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1所学校为部分寄宿)展开,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9份,问卷回收率为89.9%。(一)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组织现状的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当问及学校组织兴趣班(或社团)情况如何时,31.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学生对于学校组织兴趣班(或社团)的情况了解水平较低。当问及学校组织兴趣班、开放图书馆等功能室、组织体育艺术活动、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和课外专题讲座频率时,分别有38.1%、35.7%和32.6%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周都有开展兴趣班活动、开放图书馆等功能室和组织体育艺术类活动,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肯定学校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所做的工作,认为学校每月总会组织开展一两次以上类型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放图书馆、科技室等功能室方面,有30.9%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没去过”,在组织兴趣班(或社团)活动方面也有2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没参加过”,这些也表明学校在日常工作中会组织一些第二课堂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对于整体学生的覆盖率不高,组织的频率也相对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活动的类型单一,并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各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所在。当问及学校开展课外学科知识竞赛情况时,有47.7%的学生表示每个学科每学期均会有一次及以上的竞赛活动,但也有22.4%的学生表示没参加过。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有74%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班级的老师存在占用课外活动时间延续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二)寄宿制中学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的调查分析学生第二课堂参与主要从参与经验、参与原因、参与的影响因素以及参与的需要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就参与经验来看,24.2%学生参加过学科知识竞赛活动,20.2%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28.7%学生有参加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40.3%的学生有参加过兴趣班(或社团),54.9%的学生参加过体育活动,32.2%的学生参加过音乐舞蹈美术类活动。就选择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来看,68.1%的学生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也有19.1%的学生是出于学校和老师的要求被动参加,这些也表明了尽管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有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且这些经验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自己的选择和兴趣所在,总体的参与程度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图1 学生对学校第二课堂组织频率情况的认知38

 研 究2021.01促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影响因素方面,兴趣和能力提高驱动成为了两个最主要的促进因素,有59%的学生选择了“兴趣,有兴趣才可以做好”这一选项,20.4%的学生选择了“要看对我的综合能力有没有提高”。当问及限制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具体原因时,有36.6%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13.6%的学生选择了“活动太单一,提不起兴趣”。参与需求方面,当问及更喜欢哪些类型第二课堂活动时,选择体育、音乐舞蹈美术活动、兴趣班(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分别为 58.7%、40.1%、40.7%和28.2%,成为了学生们最受青睐的选择;当问及更想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展示或者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时,语言表达能力、体育艺术特长、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了学生最需要的三种能力。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了寄宿制学校的中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时间很多,他们更喜欢在课余时间来参与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活动,他们更加乐于通过第二课堂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审美情趣以及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等能力。(三)寄宿制中学学生第二课堂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丰富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在寄宿制中学更是如此,但学校往往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和需要,习惯于把学科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融入于第二课堂,导致学生对第二课堂产生一些错误性的认知,从而有一些偏激的态度。调查发现,当前学生们认为学校组织开展兴趣班(或社团)、开放图书馆等功能室、开展课外专家讲座、课外竞赛或者活动等都很有必要,赞成比例均在七成以上。当征求学生关于“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意见时,61%的学生理性地选择了“以学生为主,老师在旁指导”,也有 17.7%的选择了“以老师为主,听老师的”。在“每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多长时间较为合适”这个问题上,42.8%的学生选择了每周安排“两个课时”,79%的学生的选择在1-3课时之间。这些调查结果也充分说明了当我们尊重学生,让学生作为第二课堂的学习主体,让他们来为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提出建议的时候,学生的选择实际上是比较理性的。(四)寄宿制中学学生第二课堂现状的评价的调查分析通过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现状的整体满意度的调查显示,65.1%的学生表示“满意”,仅有6.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尽管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学生还是普遍能够理解学校,认可学校对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所做的工作。此外,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第二课堂开展现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活动组织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活动形式单一,丰富活动形式”这两个方面,也有较多学生提出多组织一些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兴趣班并长期坚持、定期开展活动。四、寄宿制中学第二课堂建设建议(一)树立正确的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明晰第二课堂的育人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强化课堂教学、保障第一课堂学科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围绕寄宿学生特点和需要开展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树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此外,学校也要借鉴第一课堂中有明确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特点,建立第二课堂活动育人体系,避免为应付教育部门的具体要求形式化第二课堂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和第二课堂图2 学生选择或限制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影响因素39

 研 究建设的真正意义。(二)突出学生第二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兴趣导向的活动体系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不单是简单的教学手段,更是教育的直接的目的所在,即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让兴趣伴随人的一生。因此,在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真调研分析学生兴趣所在和综合素养所缺,合理打造基于兴趣的、经验的、审美的和社会的活动体系,把基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兴趣班以及趣味活动中来,着重突出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的多彩的、富有魅力又融入教育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也才能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又能够实现自我约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的感悟。(三)充分保障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整合利用好第二课堂资源寄宿制学校能够给师生、生生之间较多的相处空间,增大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同时也给开展第二课堂提供大量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校应从寄宿制的特点出发,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为第一课堂做好补充,而不是学科学习的延伸。首先,学校应从制度上充分保障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严格要求教师尽量不占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学科教学;其次,学校应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放空间和提供资源,充分开放图书馆、科技室、实验室、信息室、篮球场、足球场等功能室和场地,创建学校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等一系列特色兴趣活动室,同时也要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有效整合学校、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也为当地文化传承贡献教育的力量。再次,也要利用好学校多媒体设备开展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浸润和道德教育。(四)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关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校园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文化认同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已是管理者们的共识,但在实地走访中我们经常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存在以影响学业为借口,把毕业班学生排除在活动外的现象。因此,扩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覆盖面是第二课堂建设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应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的活动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其次,应建立“学校 — — 年级 — — 班级/兴趣小组”三级第二课堂活动实践体系,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频率稳定在一定范围。最后,也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这一部分学生由于在第一课堂的成就感较低,产生厌学心理或存在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极大,因此要针对学情不一的学生建立寄宿心理发展档案,及时了解和发现他们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让他们在学校中也能够体验成功,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解决心理上的自卑和困惑。参考文献:[1]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48-157.[2]展鹏等.以课外兴趣小组为核心的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探索与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35(10):79-82.[3]曹翔.泛在学习理论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中数学文化“第二课堂”学习探究[J].中学数学月刊,2020(1):12-15.[4]马劲梅.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20(1):44.责任编辑/彭文治40

篇四: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教案《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校教案《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校教案《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家长明白孩子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和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2.让家长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重点难点:知道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和家长交流:

 您的孩子在家都帮着做哪些家务劳动?

 2.结合交流过渡到“中国 酒 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 忻育”的调查报告。

  3. 销 补充《中国教育报》中的一 怪 篇关于一硕士研究生被指定 曳 留法而最终休学的故事。

 贮

 4.小结:由此可见,不 溉 会自理就有能独立生活,不 沂 能独立生活就会影响工作和 巩 学习。因此,现代家庭教育 莽 中,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仍 够 是家长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碾 。

 二.互动交流:

  1. 篙 孩子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

 饿

 .家长不让孩子劳动, 昂 长期“包、保、抱”。

  室 .家长小时候难圆求学梦, 狈 想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生活。

 何

 .“望子成龙”心切, 锗 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读书 跌 。

  .家长怕孩子干活受 傅 伤或有危险。

 2.培养“自 潘 理能力”在孩子成长中的作 赣 用:

  .“自理”是生存 冒 的基本能力。。

 .“自理” 圃 是创业的基本前提。

 .自理 碧 是独生子女教育的突破口。

 蹬

 .自理是“五自”的基础。

 握

 3.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焕 的要求和内容:

 4.交流互 铰 动:

  .对于这些,您的 眯 孩子都能做到哪些?举例说 屡 说。

  .您打算从哪些方 誓 面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怎 弥 样培养?

  5.对培养孩 冗 子的自理能力给家长的几点 霸 建议:.在家庭劳动中培养 躁 。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 臻 在鼓励中培养。

 .培养自理 刺 能力家长要以身作则。)

  邑

 6.交流互动:对于您的 报 孩子,您将从哪里着手来培 异 养他的自理能力? 7.小结 茫 。

 三.活动总结:

  通过 优 今天的交流探讨,大家都认 颂 识到了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 斩 性,知道了培养孩子自理能 体 力的训练内容、方法,我相 早 信,从今天开始大家一定会 尧 改变自己的一些作法。只要 曹 大家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 绪 家庭情况,以身作则,作孩 易子的榜样,并教给孩子正确 钢 的方法,让他们做些力所能 坎 及的事情,孩子还有什么问 局 题不能自理呢?

  21 世 嵌 纪是能力的社会,让我们从 槐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吧 猿 。让我们的孩子以强有力的 戴 姿态在充满竞争的社会激流 燥 中勇进!

 四.学后体验:

 窜

 回家后和孩子一起对照“ 弧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要求和 储内容”,制定一个培养自理 本 能力的活动计划,并督促孩 致 子按计划进行训练。

篇五: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14 年第 3 期 分娩知识 的亲人 陪伴 , 会使产妇 的心理得 到最充大程 度的放松 , 对顺 利完 成分娩充满信心。在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方面, 家属参与导乐组优于 导乐组 可能与家属 了解产妇产后 的生理 心理变化特 点之后便会 理解 产妇 的一些 消极甚 至反常行 为, 而积极地帮 助产妇进行 自我调整 , 帮 助她们完 成社会角色的转换, 在产褥期内和谐、 理解、 支持和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 于产妇情绪的恢复, 从而降低了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虽然初步研究表明

 家属参与导乐支持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这种护理模式的最佳实施方 式及其对 分娩结 局的具 体影 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Sauls DJ .Ef f ects 0f labor suppo~ on m others,ba b ies,and binh out,

 comes.J Ob~et Gynecol Neon~ M Nurs.2002 , 31( 6) :

 733 [2 ] 丰有吉, 李荷莲.妇产科学[ M] .第 1 版,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01 :

 211 ~213 [ 3] 陈涛花.产科护理进展. 护理研究[ J ] , 2004 , 18( 5) :

 853 [ 4] 范 玲, 吴连方. 产妇分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J ] .中国实用妇科 与产科杂志 , 2005, 21(5 ) :

 276 [ 5] 葛月萍.陪产方式对分娩质量的影响[ J ]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 1) :

 174 中学生现代 生活 自理能力现状 的调查 王仲 霞 孙泽群 ★ 通 讯 作 者

 ( 湖北省 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 民医院公共卫生科442000 ) 【 摘要】

 目的:

 为了解和掌握初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尤其是生活技能方面的现状, 为制定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自行设计 的调查 问卷 , 对十堰市六所学校 的 724 名学生进行 问卷调查。结果 :

 初 中学生会 自己做饭 的仅 26. 3% 以上; 经常吃早餐 的达到 82. 7% 以上 ; 自

 测发育情况 良好的达到 82. 2% 以上 ; 能够经 常打 扫卫生的仅 21. 4% ; 青春期发育知识和 预防艾滋病知识知 晓率仅 42% , 能够处理 好与 同学、 朋友、 家人 的人际关 系仅 68. 7% 、 遭遇挫折没有心理压力 , 不会影响饮食和睡眠的仅40. 8%。结论 :

 中学 生生活 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 尤其是在 生活技 能方 面, 亚 待通过教 育, 增加 学生的生活知识 , 建立健康 的生活方式。

 【 关键词】

 初 中学生; 生活自 理能力; 调查 【 中图分类号】

 G612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4 — 4949 (2014)O3 — 0303 一 O 1 当今社会青少 年已占世 界人 口的大多数 , 16 岁 以下 的 占 35% , 青 少 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 , 今 天 的中小学 生 , 他们 将成 为新世 纪 的主人。

 为了解十堰市初中学生生活 自理能力尤其 是生活技 能( 心理社会能力 ) 现 状 , 选择了六所中学初中七、 八 、 九年级 15 个班级 共 724 名学 生进行 了问 卷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初 中学 生生 活 自理 能力现状 , 以便 提 出有针对 性 的干预措施 , 加强学校健 康教育工作。

 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

 采用随机抽样 方法 , 选择了十堰市 市区和 乡镇 六所 中学 初中七、 八、 九年级 15 个班级共 724 名学生 , 其中男同学 346 人, 女同学 378 人 , 年龄 l2 —16 岁。

 1. 2 调查方 法 :

 采用问卷形式 调查 , 由班 主任发 给每位同学 一张统 一 的调查表格 , 由学生独立 完成。发放调 查问卷 724 份 , 收 回有效 问卷 702 份 , 有效率为 96. 9% < 1.3 统计分 析方法 :

 将所 有资料 经逻辑 核对 后 , 录 入数据库 , 并运 用 SPSS12.0 统计软件分析 , 以 x2检 验分析不 同性别 、 年级 的差异 。

 二调查结果 2.1不 同性别 中学生生活 自理能力 比较 从表 1 可见 , 男女生会 自己做饭为 78. 3%和 80. 9% ; 能够经常打扫卫 生 的为 49. 5%和 48. 7% ; 经常吃早 餐的为 87.1% 和 82. 7% ; 自测发育情 况 良好 的为 82. 5%和 90. 2% ; 青春期发育 知识和 预防艾滋病 知识知 晓率 方面 , 男女生知道的仅有 24. 6%和 22% ; 男女生能够处理好与同学、 朋友、

 家人的人 际关 系的有 56.7%和 68. 7; 遭 遇挫折没有 心理 压力 , 不会 影响 饮食和 睡眠 的仅 有 38. 3% 和 33. 2。男生 和女生 的差异没有 统计学 意义 ( MO. 05) .

 表 1不同性别 间情况 比较 项 目 男生列数 %自己做饭 会做 不会做 外 出买 经常做 偶尔做 不做 几乎不吃 偶尔吃 经常吃 自测发育 营养不 良 良好 肥胖 ~女生列数% x P 打扫卫生 吃早餐 青 春期几乎不 知 知 道一些 ~滋病知识 一 知道 会 遇挫时饮 食睡眠障碍 有一 点 不会 有困难 ⋯

 际关 系27 7 . 9 23 6 . 2 234 67. 5 27l

 71. 9 1. 20 10 0 . 5485 会 一 些 能 10 1

 136 42.1

 56. 7 61 147 28.5 68. 7 三讨论 3.1 调查显示 , 我市 中学生家务劳动鱼待 提高. 家务劳动 是促 进儿 童 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 与他 们的成 长密切 相关 。家 务劳动 不仅 能 增强儿童青少年的体魄 , 发展儿童青少年 的观察 力 、 记忆力 、 注意力 、 创 造 力 、 身体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 还能 培养儿 童青少 年 的义 务感 、 责任感 和 吃苦耐劳的精神 , 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生活 自理能力 , 帮助儿童青 少年认识 自己在家庭 中的存在价值 , 形成家庭成员 的 自豪感 . 大部分学 生独 自一人 在家时能够 自己做饭 , 但不 到一半 的学生 能经 常打扫 卫生 。这 与父母溺 爱和 自我依赖性强 , 缺少必要的锻炼 有关。

 3. 2 调查显示 , 我市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尚可. 大部分学生能够每天 吃早餐 , 能 自己判断发育状况 , 知道均 衡营养 的重 要性 , 但 在青春 期知识 和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方面较弱. 有研究表 明 , 早餐吃得好 的学生 明显 比不吃早餐和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精力充沛 , 考 虑问题积极 , 文化课不及 格 的比例也 明显较 低【

 。在 中调查 发现 , 我市 中学 生 的生活技 能较 弱。

 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 、 缓解 压力 等技能 需要提 高。学校健 康教 育所指 的 生活技能是指心理社会能力 。这种技能可使青 少年有效地处 理 日常生 活 中的需求和挑战 ; 是个体保持 良好 的心理 状态 , 并 且在 与他人 、 社 会和 环 境的相互关系 中, 表现 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和能力。

 3. 4 学校、 家庭和社会应密切结合、 相互促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任 何成功的学校教育都需要有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 育的辅佐 和支 持。学生们在课堂上学 习的技 能 , 需要课 后 在家庭 和社 区活动 中不 断实践 、 强化 , 才能很好地掌握 。

 参考文献 [ 1] 刘爱玲, 胡小琪, 染德春, 崔朝辉, 李艳平, 马冠生. 我国中小学生参 加家务劳动情况分析田. 中国学校 卫生, 2008,12:

 6 — 8 [2] 孙杰, 尹俊水. 早餐质量 对课 堂丝全效果 的影响 田. 中里主校 卫生 ,

 1994 . 15 (6) :

 447.

 通讯作者 ★ :

 湖北省 医药学 院附属 十堰市人 民医院消化 内科 医学美学美容 303 8 3 3 7 O

 4 2

 7 3

 4

 &

 1 9 0

 2

 4 4 8 昭

 驺 6

 3

 9 8 2 卯

 钾

 3 O

 撕

 O 0 9 1 6 7 7 5 8 7 1 2 7 掘

 B Ⅲ

 2 博

 掩

 2

 3

 5 6 9 5

 2

 7

 1

 4

 5 1 啪

 m

 Ⅲ4 ∞

篇六: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中 学生自理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 精选多篇)

 《初一学生自理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1 1

 1、调查内容

  初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好胜任性,贪享受,性艰苦,不懂礼让,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应该把行为习惯教育的起点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良好习惯上。

 自己管理自己,是指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为了独立地,正确地履行日常行为准则和履行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所具有的道德实践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对初一学生来说,具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是他们独立进行道德实践活动,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要向他们提出任何其他的行为要求,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的问卷是从如下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的,即: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对人有礼貌,诚实不说谎,讲究卫生,勤劳节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调查找准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2、调查分析

  从我校初一学生的实际看,学生中存在着自律、自理能力差、依附性强等不良现象,如:卫生习惯差、学习不够主动自觉、不爱劳动、不能主动约束自己、依赖性强等。家长在反馈中写到:希望老师能严格要求孩子,加强行为规范教育;老师与家长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 的思想动态,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将行为规范教育坚持不懈的落

 到实处,使之成为孩子自然而然的行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教育;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劳动能力的锻炼等等。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我感觉到这些都与时代要求相差甚远,因此, 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确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所需要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3、分析与反思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初一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起点后,就要有计划有落实的培养和训练。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什么叫自己管理自己。为什么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把面前谈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展开,使其成为能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行为要求。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知道怎样做。最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实践,研究设计开展“十个好习惯”活动。

  制定好习惯培养及方法,各班开展“十个好习惯”活动,如:利用班会,每周对学生进行某一项要求的培养。教师先向学生讲明要求的内容,并从几个方面具体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再用好习惯明星评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到下一周班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肯定成绩,指出问题,确立目标)。为了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对差生的要求应更具体,只要求他们在一周里逐步改掉身上的某一缺点即可。待他们稍有进步,就在班级大力表扬,然后个别找他们谈话,再向他们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正面的启发引导和严格要求,可以不断地深化学生对自己管理自己的内容以及履行其意义的认识,使这一行为要求逐步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会听课

 他是初一(1)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 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 [ 分析] ]

 1、初一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 [ 方法] ]

 1、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

 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辩论、动手操作、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初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初一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 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初一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初一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 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 [ 方法] ]

 对于不合群的初一学生,首先做的应该是查找原因,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不同的矫治重点。问题比较严重的初一学生应建议寻求专家的帮助。

 1、区分不合群的初一学生究竟是受到忽视还是遭到拒绝。对于遭到拒绝的学生,给予交往技巧和原则上的指导;对于受到忽视的同学,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查找原因。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可利用提名测验,让每个同学写出班上三个最想交往和三个最不想交往的同 学,那些两种情况都未被提名的往往就是被忽视的学生,教师也往往忽视他们,应对他们实施行为改变计划。

  2、行为强化法。鼓励学生主动交往,教师给予相应的强化,如表扬、注意等,同时争取得到家庭的帮助。

  3、认知重建法。交往障碍常常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4、教学一指导技术包括指导、提供榜样、练习、强化等环节。如教会初一学生问问题、提建议,给他们提供交往技能较高的同伴做榜样,再给予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5、交往能力训练。

  6、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案例反思:

 通过实践,构建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自我管理活动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加以推广实验论证,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研究步骤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以学生身心发展认知特点为基础,科学制订自我管理活动的操作办法。

  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开展不是空穴来风,其操作内容和办法都必

 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实施中紧密结合校情、班情。

  七年级学生,12-13 岁

  生理发育特点:女生从 10--11 岁起;男生从 12--13 岁起进入人生发育的高峰时期。

  女生和部分男生的骨骼和肌肉开始快速发展。大脑机能逐渐完善,条件反射有所发展,为大量摄取知识做好准备。

  心理发展特点:开始有意感知事物,注意力相对稳定;有意识记忆开始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并有意识想象:情感内容丰富,易冲动;意志上开始有主动性、独立性和果断性。对异性有好感。

  思想品德发展特点:能运用道德知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行为复杂,有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学会掩蔽自己的行为,有自律意识。

  个人自我管理方面,在中段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塑造自我形象,培养美好品质:正确对待早恋,树立远大理想,懂得为理想而奋斗。

  班级自我管理方面,完善“每日一星”小组竞赛自我管理体系,在工作中能较好地实现竞争与合作、民主与责任。

  2、以民主和谐为原则,师生共同开展自我管理活动研究工作。

  老师做研究,学生也可以做研究。一个学生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一个班集体就有几十个聪明的大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一起参与班务管理的研究工作。教师在班务管理中不要一手包办,应该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当然,由于

 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时要注意难度不要过大,在工作方法上要多加指导,以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和谐。

  3、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探寻自我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

  个案研究可以使教师获得许多表面无法知道的信息,相对集中精力将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从而探寻活动的内在规律。

 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不能仅仅限于学校,而且还必须和他们的家庭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小树苗的成长应该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心协力的呵护。

  4、以自我评价为核心,构建自我管理活动发展性评价体系。

  当前,发展性评价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的学生自我管理活动评价体系以“三个为主”来体现其发展性。一是以自我评价为主。我们现在参与对学生活动评价的人还有小组同学、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科任教师、父母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给予 评价寄语。我们以学生自我评价为核心,主要是因为自我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内因,是第一位的,同时他会感到大家对他有一种信任感,这样有利于增强他的自信心。二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即以肯定、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和失败作斗争的勇 气,鼓励学生从正面积极的寻找办法克服自己的缺点。三是以过程评价为主。一件事结果只有两种:成功或失败,然而为了争取胜利结果的奋斗过程却是丰富多采的,学生的素质提高正是在这种奋斗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我们注重过程,尤其是奋斗过程中那些精彩的瞬间。

 5、以尊重诚信为纽带,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新秩序。

 天下的父母爱孩子,天下的老师爱学生。然而这种伟大的爱,有时并不为孩子们所接受。

  针对“现在孩子难管”“现在学生难教”的问题,我们十分注重在对孩子们的爱中注入“尊重”、“诚信”的因子,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各尽其责,平等对话的新秩序。这样一来我们和孩子们的沟通顺利了很多,我们的教育工作也为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初中生自理能力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案例 2 2

 一、活动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爸爸妈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龙心切,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生活的自理、自立能力培养。爸爸妈妈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干,甚至孩子吃饭、穿衣也由爸爸妈妈包办,包括一些隔代教育的家庭现状,结果造成孩子对爸爸妈妈、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有些学生连基本的生活处理能力也没有,成为家庭中所谓的“小皇帝”。究其原因,主要是爸爸妈妈的过度关心所致。事事为孩子包办,势必隔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其结果是,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如果孩子缺乏独立的尝试机会,他们就会变得事事处处依赖爸爸妈妈,去获得每一项新的经验。爸爸妈妈的一系列替代活动,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处处靠爸爸妈妈的保护进行选择,靠爸爸妈妈的力量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显而易见,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90 后”在初中时期,大部分缺乏自理生活的心理准备,自理能力不足,自信心不强。有些学生只重视学习,不参加任何公益性的活动。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在吃、穿、用上恣意攀比。学习不够努力,与父母、老师沟通困难,这些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体验挑战,在协作能力、团队精神、自立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磨炼和提高。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

 2、借助活动,培养互助合作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以活动为平台,培养“爱家乡、爱校园、爱家庭”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活动过程:

 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强化自理意识,提高自理能力。

  1、建立自理能力管理制度。

 2、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对自理能力的一些看法。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人员:分四个小组,走进全校各个班级以及一些家庭,调查、分析初中生对自理能力理念的认识。

 第一小组:调查七年级八个班,班长李杰负责。

 第二小组:调查八年级八个班,学习委员陈硕负责。

 第三小组:调查九年级八个班,文体委员任飞宇负责。

 第四小组:深入中学生家庭进行调查,纪律委员王晨和卫生委员刘少宇负责。

 3、个人自理能力实践活动。

  ①包括个人卫生、发型、洗衣服;

 ②生活用品的放置与整理;

 ③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

  4、进行全班学生自我评价。

 ㈡、成果汇报交流、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形成一定的共识。

 2、每个活动小组选派 2--3 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交流、展示各活动小组调查成果。

 ①

  调查问卷及调查统计;

 ②

  被调查对象的相关材料

 ③

 各小组讨论的意见或形成的认识、观点; 3、探讨存在的现象以及可能解决的方法。

 4、开展“爱学校...

篇七: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分享32 33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 年第 7 期浅析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高强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

 266200)摘要:

 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社会生活、家庭幸福和培智教育发展的需要;既需要全方位展开的家庭教育、各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校教育的实施,更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关键词:智力障碍学生 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智力障碍学生是指那些由于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所造成的大脑损伤而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智力低下、缺乏独立生活与学习的能力,甚至无法适应社会与生活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生活自理,提高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他们自我照顾、走上社会的基础,也是培智学校重要的教育目标。一、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1. 智力障碍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有许多智力障碍孩子自理能力差或是极差,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呆在家里接受别人的照顾,根本谈不上走出家门走上社会。所以,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他们走出家门、融入主流社会最迫切的需求。2. 家庭幸福生活的需要:一个家庭里面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残疾孩子在家里有的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严重影响了祖辈老人们的晚年幸福;有的需要父母中的一方放弃工作专门照顾,使家庭面临经济困难。作为家长,更希望子女能够生活自理,进而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减轻家庭负担,享受家庭幸福。3. 培智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智力障碍程度中度偏重,甚至是重度学生,绝大部分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常识,生活自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使智力障碍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可见,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培智教育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二、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分析造成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 家长存在溺爱或者放弃心理。很多智力障碍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有愧疚心理,觉得对不起孩子,所以就百般溺爱,生活中凡事亲力亲为包办代替,不舍得让孩子做一点事情,觉得这样做是对孩子的补偿。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本身就低的生活自理能力慢慢变得更差,最后变得完全靠别人来照顾。还有的父母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学习接受能力差,教孩子学习生活技能过程中很快就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自己帮孩子做倒省事的多,所以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锻炼的机会,错过了在家中及早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机。2. 缺乏正确的教育训练方法。有些家长或者老师不了解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不讲究长远计划和循序渐进等,不懂得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所以导致培养训练效果差,学生自理能力提高缓慢。三、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环境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以生活为中万方数据

 33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 年第 7 期心,其中家庭生活是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最好的途径。家长在家里要充分利用生活中每一个场景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如:早晨起床,家长要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衣服各部位名称、反复练习穿、脱衣服、系鞋带等,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慢慢掌握;吃饭的时候从拿筷子、用勺子等基本动作开始,教孩子学习吃饭的技能和卫生习惯;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助洗水果、拿杯子、擦桌子等等。家长还要带孩子走出家门,到超市、医院、游乐场等各种社会公共场所去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和活动中学习相应的社会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2)家长要不断学习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方法。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方法是有好坏之分的。家长要通过网络或者向特教专业教师请教的方式,多学习多借鉴,力求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长期坚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3)及时给孩子表扬和鼓励。智力障碍孩子理解、学习能力差,在学习生活技能时可能会连连出错、长时间没有进步。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鼓励孩子坚持练习,哪怕他取得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和奖励: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或者他喜欢的零食和玩具,让孩子在成功的快乐中继续坚持,不断进步。2. 学校教育在学校里,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常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生活适应课教师要认真组织上好生活适应课。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人生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生活适应课的内容,遵循生活化、个别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生活适应课真正为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如: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安排学校一日常规训练、课堂学习习惯培养、整理床铺、文具整理、个人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学习训练,能够让学生尽快掌握学校常规生活,提高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2)各科教师通力合作,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单纯是生活适应课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任务,各个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渗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生活语文课安排学生生活中需要的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劳动技能课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改善身心功能;精细动作课要让学生在学习系扣子、拉拉链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等;生活数学课教学生学习数数、计算等生活中常见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只有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够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从不同方面有机融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教育合力,学生的综合生活自理能力才会不断提高。3. 家校合作孩子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或者家长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够进一步巩固教育效果,让孩子的能力不断提高。家长要把孩子的生理、心理、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如实反映给老师,和老师一起制定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教师要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训练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并指导家长在家里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巩固训练。只有家长和老师紧密配合,及时交流,不断总结,才能够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并最终形成生活技能,为孩子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家长和老师通力合作,在充分了解他们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耐心地去引导、去训练,才能够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进而达到自理并且融入社会的最终目标。参考文献 [1] 庞健,周萍 .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 J ]. 中国残疾人,2013(10).[2] 赖纪平 . 培智教学活动中生活适应能力训练的有效性探究 [ J ]. 华夏教师,2016(6).[3] 王淑荣 .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训练 [M]. 天津 :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4] 李红 . 智力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D].苏州大学,2016. [5] 薛长爽 .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 J ]. 天津教育,2014(17).[6] 方明 . 陶行知教育名篇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 QJK135C245)研究成果。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 自理 中学生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