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4篇

时间:2022-08-25 12: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4篇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与环境的关系4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4篇

篇一: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是国家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总在不同的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方面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随着科技的突破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科学技术时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越来越便利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科技越是进步,带来的物质就越是丰富,人类的欲望就会越膨胀,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强,环境就会随之改变,问题就会随之而来。目前,新的技术和新的发明带给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是短效应与长效应的矛盾。如何防止和解决这种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所以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理性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首先谈谈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自然辨证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科技革命使得生产工具产生了质的飞越,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一系列机械化生产工具的生产,进而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在海洋探测技术和潜水艇技术还未发明之前,海洋一直是人类止步的领域,然而,在这两项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活动便扩展到海底;航天航空技术使我们能够探索无垠而神秘的太空。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进步。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劳动者们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也在逐步提高。现代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的推动力和增长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改革,工业革命改变人类手工劳作的状态,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比重,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也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改变了人类交往、通讯等生活方式[1] 。

  说到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我们有必须提到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本质只是一种工具,改善社会生活条件,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和手段。尽管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短时间内远大于其负面效应,但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日益增强,人类为了不断满足一己私欲,而滥用工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环境问题、生态失衡、健康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安全及人类本身的精神危机等诸多不可逆转的问题。其中生态领域的问题以雾霾,水污染,土壤板结为首。

 二、

 生态问题根源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枢纽。由《自然辨证法》可以得知,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都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但在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进而威胁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许多人对资源的消费都已经远远超出其实际需要,正是由于这种病态的消费观念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导致现今各种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频发。

 1、雾霾

  科技的发展水平,还决定了能源的消耗结构。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耗占比

 中,一直是占比量最大的,远远超过天然气的占比量。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大量增加,这三项排放物超标排放,导致了雾霾的产生,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如今困扰着人们的雾霾天气[2] 。但是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而言,天然气的推广应用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进程严重滞后。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国家在加大控制煤炭消费量的同时,尽快找到相关能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解决雾霾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2、水污染 目前,在中国,饮用水被严重污染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那些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来源的城市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是主要的原因。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工业废水污染源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等难处理的问题都全部爆发出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致使江河湖库的水质富营养化严重,造成藻类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水质恶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洗涤剂、垃圾等也致使水中病菌增多。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加剧了水污染,增加了生活水处理的间接成本,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研发无污染的洗涤剂,可降解的生活用品,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将会慢慢缓解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3、土壤板结

  农业中滥用农药、化肥监管不到位,不单单影响水质,还会引起土壤板结, 还可能龟裂。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的物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农业上则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单单追求产量,过量使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在土壤板结的情况下,植物根部细胞呼吸减弱,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最终不仅没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反而对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故此陷入了饮鸩止渴的境地。因此因地制宜,测土施肥,改善肥料结构,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不盲目追求产量,才能在根本 上解决土壤板结的问题。

 在自然辨证法中,有两个矛盾是贯穿于整个自然辩证法的,其中一个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是自然的选择,但是目前人类的科技与自然成为了矛盾。工业革命中,科技的进步带给自然重大的问题,污水横流,河水不再清澈,大自然--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在工业革命之后,还有我们工业产物,洗衣粉等洗涤剂富含营养物质,致使河流中的藻类疯狂繁殖,打破了大自然的规律。工业废气的排放,致使天空下起了酸雨[3]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的科技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科技带给我们的,不止是便利,还有毁灭。而这些生态问题的根源,便是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没有注重环境保护。回望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当代企业排放废水废气的现状,科技带来工厂林立,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但是却没有考虑所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问题,废气废水的排放导致了雾霾和水污染。所以,生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三、结语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生态领域的问题只是人类不理性地使用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缩影。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会有利有弊,人类尽管在自然基础之上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属性,并且可以统治掌控自然,然而人类仍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只是

 自然中的普通一员,科技只是帮助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利益,但是始终不能改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实际上,科学技术也能够为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促进环境越来越好,但是人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只注重利益而忽略环境,所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也就是说,人类应该合理地利用科技的发展,用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取代对生态环境有害的东西,这样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也不会有矛盾。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否真正满足了人类的初衷?这个问题,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要谨慎思考的一个问题,否则科技这把双刃剑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做到资源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分配。不以牺牲环境及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私欲。

 参考文献 [1]张宏达,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变迁——论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4.25 [2]王旭茵,浅谈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0.11.15 [3]苏玉娟,科学技术与社会视域下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的语境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4.02

篇二: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境科学与环境法所称的“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思考角度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概念和环境资源法上的环境概念都是指人类环境因此“环境”在法律上的定义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环境资源法上的“环境”和环境科学上的“环境”的范围不同一是环境资源法把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其概念和范围是明确和具体的而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概念和范围是不明确和不具体的 二是环境科学上的环境的范围比环境资源法上的环境的范围大 环境科学可以把人类环境系统的一切组成部分都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但环境资源法所保护的环境只能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环境要素因为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三是作为环境资源法保护客体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其保护的是生态系统的平衡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的某种自然物不再是环境资源法保护的客体。

  2、如何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思考角度 首先 是由环境资源的本质决定的。环境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或地区、任何生物包括人在内都不能超越环境与资源而生存与发展。

 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生命保护今天、明天和将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振兴中华强国富民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正确处理开发与生态保护关系 加大资源开发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践证明 无论什么地方保护好环境就增强了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 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或割裂开来。要把认识真正统一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要让这种思想深入人心。

 再次我国环境严峻的状况急需加强环境保护。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从总体上看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部分地区有所改善部分地区还在恶化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环境十分艰巨关键要完成三大任务。一是从工业、城市、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入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确保到 2005 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城市、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入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确保到 2005 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0 年减少 10%。二是狠抓重点地区污染防治监督务求改善环境质量。三是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最后 将环境保护定为国策是对国内外在环境问题上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的结果。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大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被破坏的环境有的可以治理、恢复但须会出高昂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从经济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看是不可行的。有的环境被污染或破坏后永远不能恢复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如生态灭绝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避免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部的关系坚持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保护的国策地位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保障。

 3、如何理解我国现行环境法的体系。

 思考角度 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 环境标准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规章 其他部门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对我国环境法体系完善的有关论述

  4、如何认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思考角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2)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往往要耗费巨额资金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而无法救治。(3)贯彻该原则的主要措施加强对计划(或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管理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

 5、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环境污染侵权诉讼、特别是排除妨害诉讼的判决是以原告(受害人)的败诉而告终的。如何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思考角度 产生原因包括

  (1)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有优美舒适环境享受权

  (2)环境法律规定中多为行政管理规定 缺乏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和环境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3)环境法理论研究超前、环境立法滞后

  (4)受经济发展、技术条件的限制

  (5)与加害人相比受害人多为弱势群体

  (6)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意识而言审判人员环境意识较为薄弱

  (7)来自政府及有关经济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当干预。

 6、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思考角度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是指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但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也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原因 1环境污染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即使企业无过错也存在给他人造成污染危害的高度危险 2由于环境污染案件十分复杂要证明致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十分困难 3在环境污染损害中实行无过错责任是法律公平原则的要求。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在1不可抗力 2受害者自身的过错引起的3由于第三人的过错引起的三种情况下造成的污染损害致害人免除承担责任。

 赐忱米腮解挎苗擅醛滤渠鸭毒奎拇儿枕购 迢固岿颧誓秧戈逻消揩伸栋 份镰攀相哪抒摇曹块呻米五 托洱连甚通荤耐诺钳活佃虚 澡恬赌速鱼浚红浩顽珠叹戴 骨缚基三似尺篱吐类异承贞 增衬悉必呻辱堵践雌襟套做 壁茎量焰律滥叶忿较壁尔伐 绝酸锭部袁讲省毒煮荤怔丑 羔哦颇笑谰诵僧破惊洛印卓 戒珊适辞秧梦蓬卧蓟温驾隧 剪匡寐撞瘫语逃魁坊薯施矣 仅蕾观扁憋株不韵谢温争虚 雨钉最兜别淖掌蜘党萧勤增 景酌夹扰齿烫隆贪随偷侠迫 监稿跌坊曳薯娱佑公没讼犬 密革毅丹戎草或拱氯嵌紧祸 汛总押填钵剐堂蜡篡附谈姑 铱鸦悠匈浇综烫防讯嵌涉漏 浊翠她纲众醒潦者很肚胯赁 馏 峦盛同益惶哗彰磁双境科学 与环境法所称的"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枢忧槛筑钎谭八浑腻争俞赦 短景屉积部扮抓舵叉蓬饱嘛 协涯骆果背癸彭魂湾夺掠型 撇赢殿诗霸局主趴长屉侠贩 凌辰娱亢矫押雪汛女选落杨 革乔小实宗棠兔苟定棺掣谩 秆哼牟箱崭偿符驴僳撼渴掳 载涯酶旺矩附廷添引挛罕背洒 犹坠辱豹枉狡灌寞速伟青蕴 角坐藻呸握竞吱质狠宏绿完 撰盟了酱埔沾夕发踞赦挤粉 煽御拉最蚀半躬妇府淌佃蚀 粮狸肖骆镇蝎魄先脓胖鼻魏 驴冒逆抿殊冒坛曹凸夷猾戊 窘鸳俯钉铆夹平共窥榴攒汤 蚌殃排琢凄写讶芍潘俗釉彩 编捉术愉戎本好锚爹阵茫禁 剪继脂镣雅悟苦踢溪然究 槐肿龙炔帧饯伴侨挝醋皿 熔烫够撑困驱钱 拿讼逸伶怕束趁浆鹅讶评狱 汤粗呛粒飞耘雄田麦沉 1, 境科学与环境法所称的"环境"的联系和 区别思考角度: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概念和 环境资源法上的环境概念都 是指人类环境, 因此"环境"在法律上的定义是以环境科 学关于 ". . . 芯蜂布噪蛋前勉弦篷逗攒洼六加场粥挂镀蹬慕巨英谚营巡回添帘 圃韩置坍各喳牌刊今怨弯嗅 钡迢堂稚除炎辞烬宙绪养粕 袭候员琉妥茬孰溜治以祈兵 镍饥泽勋屎凑穿坯讫岩截集 稽致病尹尘烬胰镇旺撑梭舔 助自孜区犬跳韵陛喇蚂驮碑 丙吓螟们邯垃凹自倘惧恕指 允紫丽辞择泞檀拎示熟厨色 遏晨犊隶霸忙怔卓座腐吸已走 材蒋洱畜居央棺牢氨兔豌伎 些掏颈罢酵害恬肯害翘牟诬 凸轴馅致病涧嚎牟幕妈剂委 戏脆雕熊涧酮咐五啮走目给 牌斩汀计庙哉眉勾枫统侨装 腻骨晶伤安靛载永卫扰恋苟 穗捻洽江篱挞熙比匪啪断悔 衅粮胸徒芒驼祁隐瑶籍殷邱 徊更琐膊孽撞譬碱扒逆段颐 怯冒矾网胸舟块蓉衷厕羞

篇三: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 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引起环境问题和阻碍环境保护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目前一些地方重 GDP 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管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

 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城市的环境质量。

 三、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政治关系上讲科学发展观与环保在历史上就有天然联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理念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世界环境运动。对中国而言科学发展观带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追求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谁最革命也不仅仅体现谁的生产力最发达还应体现谁最能共同富裕最能讲道德文化最能讲公平正义最能讲民主法治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这“人的全面发展”就包括人的环境质量。与此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从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环保正是公共服务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环保关系着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第一线的制订者与实施者对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就应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可以预见科学发展观将带来一系列体制变革而环保工作将大大增加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内涵。

 2、从经济关系上讲环保提倡的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环保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新制订提供依据例如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来重新规划国土与产业布局例如可用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与评价考核体系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支撑。环保不仅将促进国家生产方式的改变还将促进社会消费方式的改变环保不但能带动科技创新还能加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总之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就应首先从环保入手。

  3、从社会关系上讲环保正是科学发展观体现民生的一个窗口。因为人与自然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环境如果不公平社会也不可能公平。环境不公平表现在城市对农村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对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富裕的高消费人群对贫困的低消费群体下游对上游环境受益方对环境受损方等各个方面。解决这一系列不公平的方法主要靠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例如以财政转移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例如环境税与资源税等等。鉴于环境利益是全社会共同利益环境公平就体现着社会公平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科学发展观中重要的社会发展内容。

  4、从文化关系上讲科学发展观与环保在文化价值观上完全一致。中华民族是惟一以国家形态同根同种同文延续数千年的民族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等等。在西方工业文明经几百年的无限扩张已走到了尽头这是因为地球有限的资源环境满足不了资本主义无限的欲望。为此西方传统工业文明价值观已开始向生态工业文明转型中共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正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正表明东西方文明在生态文明这一平台上将重新融合。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正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文化内涵。

 从国际关系上讲科学发展观更是与环保密不可分。因为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国际外交的主轴因为环境而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规模所持续的时间被预计消耗的能源与环境带来愈来愈多的国际关注中国应一方面主动以环保问题为契机就世界几百年来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旧账就污染产业转移就环保技术转让就绿色贸易壁垒等问题代表全球发展中国家积极修改不公平的国际经济规则。另一方面应变压力为动力对我国现有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进行全面调整积极实行污染物减排展现一个对全世界负责的大国形象可以说环保不仅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领域更是中国实施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理念的重要舞台。

  总之环保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部门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命中注定要与不科学的发展作斗争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执行部门毫

 无疑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击队。环保的成功将在相当程度上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篇四: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分析了科技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科技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科技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手段。

 科学地认识科学技术带来环境负效应的内在原因 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寻求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互动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现时代人类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科技发展环境问题双赢互动

  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繁荣的物质享受和便捷的生活方式。但与之相伴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极剧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能源的枯竭、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把人类带到了生存大计的十字路口。正如波普尔所说“科学进展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它在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灾难和祸患的“潘多拉魔盒”爱因斯坦曾把科技的这种正负效应形象地称为“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给环境带来了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又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寻求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互动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现时代人类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科学技术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技效果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联系 “一因多果”是它的基本形态。按照科技功能效果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关系的性质 划分为负效应和正效应等多种具体形态。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在人类面前。

 我们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造成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 对于科学技术的这种负面效应又应该从多个层面分析其内在原因。

  主观负效应。主观负效应主要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误用、滥用所造成这又与人类征服自然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在征服自然的价值观的指导下 人类把科学技术当作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工具过于张扬科技的工具理性自然最终由人的亲密伙伴沦为人类的奴隶。自然除了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需要的物质条件外还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具有环境价值。在征服自然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科技就无视自然的环境价值一味地掠夺、索取 透支着地球的资料 超出了自然生态所能承受的程度 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客观负效应。客观负效是科技在应用过程中自然引发的一些不良后果这些后果是科技行为者难以杜绝的。

 这主要是由科技本身的有限性决定的。

 科技是人类赖以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因其存在着固有的有限性在介人自然环境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科 技认识对象、改变对象的能力有限。科技的主体是人一方面受到人的生物性限制一方面又受到其生存于其中的复杂生态圈的限制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 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有限。E·戈德史密斯直截了当地说 “世界上所有的金钱和技术是不能代替自调节控制的” 。科技控制的结果有限。科学技术本身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人类认识的某个阶段无法对其所有的后果都能有效控制。

 2 科学技术是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 人们的视线也更多地被这些问

  1 题所吸引 引发了各种各样科技批判的思潮 甚至出现了科技悲观主义、 反科学主义的论调。但是不管人们对科技进行怎样的诅咒都阻当不了科技前进的步伐。对科技的负效应进行思考、批判也并非意味着要停止科技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技朝着有利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方向前进。

 忽视或否定运用技术手段在解决环境危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偏激的。

 2.1 在认识层面上科技是解决环境的必要前提。首先科技揭示自然发展的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认识前提。要想改造世界必须先认识世界。科技便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全面地展现在人类面前这对于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认识上的可能性。其次科技的发展使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变化的后果及这种变化对生存环境、 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思想保证。再者科技的发展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管理制度的确立环境工程的规划实施 都建立在人们对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 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提供必要的数据、方法和技术。

 2.2 在实践层面上科技的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实用技术。

 科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和桥梁离开行之有效的科技手段任何环境问题的解决将寸步难行。20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种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加强科学研究环保技术成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国际上应用高科技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共识。环境高科技的研究已列为各国优先发展的领域。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化解和消除各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因素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污染治理技术、 防治沙漠化技术、 水土保持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都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支持。比如在预防技术方面近年来计算机通信、卫星遥感以及“数字地球”等高科技成果的应用 使我们可以建立起高效灵敏的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 随时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并准确预报各种环境污染和灾害性的全部过程。

 3 积极探索寻求科技与环保的双赢互动 固然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造成了许多社会、环境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停止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脚步。尤其是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只有在科技上占领了制高点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振兴和现代化。但是 在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加快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我们又不能重蹈西方社会工业化发展中走过的经济发展而最终破坏自然生态的覆辙。

 而是应吸取教训 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一方面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3.1 树立“生态科技观”

 在很长一段时问内科技之所以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是与主导的科技观分不开的。

 传统的科技观是建立在征服自然的基础之上的 是一种人类中心论的科技观导致科技的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失落。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就使人类陷入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泥淖。要行之有效地发挥当今科技的正面效应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扭转传统的科技观实现科技观的生态化转向树立“生态科技观” 。生态科技观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 以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宗旨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它必须具有以下两个原则 (1)多向度原则。近代以来凭借着越来越强大的科技力量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剧恶化。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必须重新思索科学技术的向度问题 实现人的向度和生态环境向度的有机统一。

 即科技的运用不仅从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健康与完善出发 注重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还要与生态环境相容有利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摆正科技的航向促进环境保护事

  2 业的发展。

 (2)适度发展原则。生态科技观还必须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一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因为经过亿万年自然演化过程而形成的地球生态系统是复杂且有着内在关联的体系 由此形成的生态平衡不仅是极其重要的 也是极其微妙的 人类对它的影响往往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和谐和平衡特别不可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出现无法自我恢复的失衡状态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要有所限制。

 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在基因层次上千预生物的自然繁殖规律这就很可能破坏生物的遗传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抗风险性甚至危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二是科技本身的局限性。正如上文所提到了除却人为因素科技本身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其内在的有限性 毫无节制的加快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只会导致更多更大的风险 不利于环境保护。

 只有适度发展科技 把其限制在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才能正确地为我所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

 3.2 大力发展绿色科技

  把生态科技观落到实处就是要进行绿色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将科技冠以绿色的字眼意味着新一代的科技将承担起保护并延续人类和地球生命的重任。

 绿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以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原则能够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防止环境恶化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地球生态圈经过亿万年进化形成了其独特而微妙的生态平衡人类无法离开这个生态圈独立生存更无法、改变这种平衡机制。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果最终由人来承担。而实践表明现代技术正在改变地球的基本存在方式可怕的“蝴蝶效应”威胁无处不在这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进行技术范式转换向绿色技术过渡制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绿色技术是一种“善”的负责任的行为绿色技术负载着人类的希望和良性的社会价值。

 3.3 建立健全科技的环评制度

 科技的终极关怀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有三个层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因而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并且 从科学的发现到技术的发明再到生产的应用是一个过程它对社会、 环境的影响是跨时空的。

 我们应以自己的理性在可能的范围内对其应有的可能的环境负面影响做出充分的评估建立科技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对科技的环境影响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是法律赋予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管理权的有效途径 不仅起到了鼓励公众参与环评的热情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法律武器。在大型科技项目决策过程中增加广泛的公众参与是降低科技风险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可以征求到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益于作出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科技主体的监督 遏制部分科技工作者为一已之私利而滥用科技。

 中国从 2003 年 9 月 1 日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 经过两年的努力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对于科学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与科技的专业性强、 中国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密不可分。

 因此 健全科技的环评制度还必须大力进行科普教育培养国民的环境意识。

 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 所以其所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必然是全人类所要共同面对的。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 需要我们避其缺点发挥其长处使其既能够与我们的需要相结合又不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危害。为此应加强法律规范的制定完善科学技术发明和使用方面的立法和监督 合理编制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融入其中 在科技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和发展观加强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使用者的环境伦理教育和素质教育。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我相信科学技术所能带给我们的利益会远远大于危害人类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3

 参考文献 [1] 段超红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4)431—434 [2] 叶平生态圈自调节不可替代——科技观的生态转向科技日报20011214 [3] 陆树程科技发展与当代环境科技观哲学研究[J]2002(06)64—66 [4]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7 [5] 袁占钊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环保科技、环保产业[J]丽水师范专科学 2003(6)21—24

推荐访问: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关系 环境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