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7篇

时间:2022-10-06 16: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7篇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第2卷2003年第】 2期12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删瓜NAL0FGU舢呃Z}I叫Uj盯v】 明妍(s0CIALs吲CEEI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7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7篇

篇一: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卷20 0 3年第】

 2期12月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删瓜N A L 0 FG U 舢呃Z }I叫U j盯v】

 明妍( s0 C IA Ls吲C EE I加o N )Ⅷ. 2N 。

 . 12D ec猢关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林维明, 李毅( 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510 4 0 5)摘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己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中具有巨大潜能的领域。

 本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对当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战略取向以厦面临的问题与矛盾进行讨论, 并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 提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努力方向。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 现实; 努力方向中图分类号:

 G 648. 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1—39 4 X ( 20 0 3)12—0 D 4 8 —0 4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从上个世纪9 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蓬勃发展, 方兴未艾,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巨大潜能的领域。

 我国加入W m 的历史性事件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r 一个新的阶段。

 纵观高等教育“国际化” 的趋势, 我们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了解当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总体形势, 研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确立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从实践的环节来看,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 1)人员来往。

 包括学校领导人的互访; 互派访问学者和教师, 交换留学生; 定期举办由双方人员参加的交流活动。

 ( 2)合作办学。

 包括合作开设办学机构或教育项目, 开展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

 ( 3)合作开展科研活动。

 包括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免费使用实验室以及有关的资源。

 ( 4 )共享教学资源。

 包括以合作项目为基础提供的课程体系、 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管理模式以及教学信息。

 ( 5)通过网络途径提供的服务。

 包括远程教育、 网上图书资料服务等。

 ( 6 )合作开展科技的有偿服务活动。

 包括共同创办科技开发实体, 开拓校办产业的领域。可见,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的特点是:

 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

 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的需要。

 它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 弥补智力资源的不足; 有利于引进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有利于拓宽视野, 提高“国际化” 的参与程度。一、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台作的战略取向中国加人W m , 教育“国际化” 的潮流以及教育产业的改革进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这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前景。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转变观念, 正确定位, 确立目标, 以积极的姿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 趋势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 “国际化” 的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观点是把“国际化” 作为一个结果来看, 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先进的、 开放的、 充满活力的体系, 它表现为一种理想的大学模式状态。

 第二种观点是把“国际化” 作为“趋势式过程” 来看, 这又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这指的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教育思想、 模式、 内容以及课程、教材、 教师、 学生等国际问的交流的趋势; 二是指国际的、 跨文化的、 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 科研和社会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收稿日期:

 2003—09 —10作者简介:

 林维明( 19 4 2一), 男, 广东潮州人, 广州大学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4 8 ・  万方数据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普遍的观点认为包括五个因素:

 一是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旨在培养面向世界的有国际意识的开放型人才; 二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 主要是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以及在已有的课程中增开国际性的内容; 三是师生互换、 学者互访i四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五是教育技术、 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上述五个要素也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部内容。

 作为实施高等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 是高等院校参与国际化进程的主要实践环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正确定位, 确立目标, 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 潮流带来的挑战,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战略取向之一。2. 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和法规建设, 以适应我国加入珊之后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加人唧, 我国在教育领域作了相应的承诺。

 众所周知, 《服务贸易总协定》 ( G ene叫A 册e嘞to n T r a d e in S e喇ce)定义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 即跨境交付、 境外消费、 在消费国的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的流动。

 我国关于教育服务贸易所作的承诺都包含在这四种提供方式之中。

 关于这四种提供方式的权威解释为:

 跨境交付是指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教育等方式实现的服务贸易; 境外消费一般是指某人出国留学或培训; 在消费国的商业存在是指在该国开设办学机构, 或与该国的机构合作开设办学机构, 以机构的身份进驻该国; 自然人的流动是指外国教师到该国任教, 以个人身份参与教育服务。

 另外, 《服务贸易总协定》 还规定了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规则, 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 市场准入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附加承诺原则。加入W m 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 以商业存在的方式介入我国教育产业,这是影响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式。

 国外的大学可以通过与国内的大学合作办学, 以授予外国学位的形式进人; 还可以与国内的其他机构合资办学, 通过资本的形式介入。

 此外, 随着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市场, 它们将以职业培训的形式进入我国教育市场。

 第二, 外籍学者以自然人身份来国内教学, 与商业存在的形式相比, 其影响相对较小。

 第三, 境外消费将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服务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赴海外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 我国教育的境外消费市场已成为许多国家争相占领的目标。

 人才和资金外流的状况在相当一段时期难以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 20 0 3年1月 19 日, 国务院第6 8 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条例颁布后指出, 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最重要的原则和出发点是扩大开放,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规范管理, 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它的颁布实施将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在更广阔的领域、 更高层次上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引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学科和专业, 推动我国课程、 教材和教学改革, 促进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迸一步改革,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而全面地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办法还有:

 正在酝酿和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办法》 , 20 0 2年12月 31日颁布的《高等教育境外办学暂行办法》 , 国家外国专家局于20 0 1年12月 5日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单位聘请外籍专业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

 上述条例和管理办法都是我国为适应加入w ID 之后新形势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和法规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于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具有决定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3. 用产业观审视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通过输出和引进,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水平。

 “教育产业” 是在19 9 9 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概念。

 相对于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公益属性而言, “教育产业” 的概念揭示了教育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产业属性。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在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实践环节, 其作用已受到普遍的重视。

 通过输出和引进, 我国已在教育产业领域进行大胆的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例如, 载止至20 0 3年7 月 , 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7 12个。

 与此同时, 我国已有部分院校尝试在海外设主办机构。二、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的问韪与矛盾1. 关于“以我为主” 的原则问题。

 长期以来,“以我为主” 是我们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所奉行的一项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4 9 ・  万方数据

 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经验还相对不足, 物质基础也比较薄弱。

 此外, 国际社会发展的太环境还有很多不利于我们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我国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程度还比较低, 范围也非常有限。

 受上述条件的限制, 坚持“以我为先” 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巩固意识形态和我们自身竞争力的不足等方面。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强调“以我为主” 的原则既是我们应对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观念需要。如果我们不坚持这项原则, 我们就有可能丧失主动性, 并造成我们所无法承受的后果和损失。但是, 历史发展到今天, 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前, 我国已成为W m 的正式成员, 参与“国际化” 和“全球化” 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提升, 经济建设正以平稳的高速向前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坚持“以我为主” 的原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就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而言, 我们应该在更大的时空条件下理解这项原则。

 我们认为, 在新的历史阶段, 坚持“以我为主” 的原则应注重以下的内容:

 ( 1)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 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

 所谓“积极主动” 就是指不能等待观望, 而是看准目标, 主动出击。

 ( 2)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着眼点需要照顾眼前利益, 但更需要考虑长远利益和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 教育产业的成果往往是无形的或间接的, 而且效益周期比较漫长,这是教育产业内在的特点。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眼前利益, 我们就有可能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丧失发展的后劲。

 ( 3)不能把“以我为主” 等同于“为我独尊” , 应摒弃狭隘的民族利益观和经济利益观, 本着“参与、 提高、 发展” 的目的, 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 的潮流, 要着眼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的目标, 在更大范围、 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2. 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市场性与计划性的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 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 它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紧缺人才。

 在具体的办学活动中,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引进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计划、 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体系。

 这与目前高等教育统一的管理模式、 教学计划、 教材体系等存在矛盾。

 从根本上来讲, 这种矛盾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的矛・50 ・盾, 解决的出路在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水平。,3. 受到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外输出的水平还比较低。

 从教育服务贸易的角度来看, 高等教育的输出主要包括:

 在国( 境)外设立办学机构或培训中心、 开展有偿办学活动、 招收留学生。

 目前, 我国在国( 境)外开设的教育机构还处在探索阶段。

 另外, 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的人数还比较少。

 根据教育部20 0 2年的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 来华留学人员总计也不过4 0 余万人。

 而仅仅20 0 0 年至20 0 1年一个学年度, 在美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就达5l万余人, 两者之间比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三、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努力方向1. 要成为开发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

 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等教育的资源体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层面。

 有形的内容包括:

 基础设施的规模及先进性; 资金投入的数量;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学科建设的水平; 教学质量的优劣、 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等。

 无形的内容包括:

 学校的办学声誉及知名度; 教学与科研传统优势; 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的特性; 教职员工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途径是多渠道的、 全方位的, 可以是内部的开发, 也可以是外部的开发。

 在目前国际化趋势的太背景下,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渗透在资源开发的许多环节, 并成为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 成为发展“品牌” 战略的重要手段。

 “品牌战略” 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思想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体现和运用。

 在商业活动中, “品牌” 是指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可信度; 具有优良的技术和质量; 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销售体系。

 借用商业活动中的“品牌” 一词, 意在树立高等教育的产业观, 确立高等教育的“品牌” 意识。

 通过“品牌” 发展战略, 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高等教育的“品牌” 主要体现在某个或者某几个学科建设, 通过精心设计的发展战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确立该学科的领先地位和鲜明的特色。借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手段来确立发展高等教育的“品牌” , 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很多。

 例如, 通过开展合作办学, 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较短的时间内, 以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创立某个  万方数据

 “品牌” , 实现办学特色的突破。3. 要为教育创新服务。

 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根本出路。

 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 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教育创新首先来自学习和借鉴,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教育创新也来自于引进和吸收...

篇二: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7文化视野浅析中国顶尖高等教育学府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及发展意义——以三所知名高校为例刘晶晶

 上海交通大学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正逐渐被树立起来,高校正在加快国际化的脚步。这篇文章将以三所中国知名高校的数据为例,说明中国高校发展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及意义。关键词:中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意义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407-01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外高校之间正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高校国际交流是指在不同国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高等教育合作、高科技合作、师资队伍交流。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有很多形式:1.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互派访问学者,促进国内高校的师资力量。2.与国外先进地区的高校互换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去国外高等学府深造进修。3.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提高国内高校的发展。4.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共享网络课程。5.与国外知名高校或企业共同举办国际会议、高等级论坛、名师讲坛等交流活动。一、中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现状1.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在文化学术交流方面,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年鉴显示,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106个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国际代表人数达3700多人。上海交通大学拥有6个文化交流中心,定期举办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活动,有助于让中国学生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在国际项目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已设立8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5项国际联合研究基金;上海交通大学现共有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其中6项合作为工商管理学学科,2项合作为医学学科,2项为工程学科。在学术互换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共开设18项寒暑期国际项目。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与19个国家的73个国际高校签有学生交换协议。2.清华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在国际会议方面,清华大学每年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80个,会议参会总人数近万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五千人次。在师生互换方面,每年清华大学约有450人赴约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半年以上的留学深造、进修和合作研究,其中约五分之一为教师。在留学生方面,有来自约100个国家的30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清华大学学习,其中70%的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30%作为访问学生进修专业课程、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汉语言文化。3.武汉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目前武汉大学已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文化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国际学术交流气氛浓厚,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在师生互换方面,武汉大学共有9个暑期短期项目,涉及英国、美国、加拿大三个国家。武汉大学与18个国家的高等学府共同开设83项校级的学生交流项目。上述三所高校是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顶尖高校,他们的国际交流合作数据可以代表中国顶尖高校的国际合作趋势,从中可以得出的较为准确的数据统计结论。得出结论,中国顶尖高校目前都在建立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紧密联系,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支持国际科研合作、增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国际多样性、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二、中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意义高校的国际化合作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国际化的本质与终极目标在于实质性推动科研及人文交流。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可持续的国际合作,受益范围不但涵盖科研和教学,还辐射广大教师与学生。高校大力支持国际科研合作,有助于高校促进科研人员和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帮助高校的师生更全面的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同时也为各个高校宣传自己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增强学校在同行学校科研方面的影响力。中国高校与海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点对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可以集中研究全球热点问题和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作研究。国际化可以提升学生群体的国际多样性,构建文化多样化的校园。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其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高校积极探索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努力与海外名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多元化背景为学生带来新鲜事物和独特体验,有益于培养一代新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卓越、高效、国际化、创新的师资队伍,确保高校提供一流教育,创造一流学识。国内高校的老师得到去国外一流高等学府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本身的进步和发展。高校开展国际化课程、各国文化交流中心,有助于增进校园文化多样性。通过线上课程的共享,国内高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知识,显著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声誉。知识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学校不仅将通过走国际化道路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且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先进知识,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三、结论与启示总之,我国顶尖的高等院校正在积极建设国际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与国际教育界、学术界、国际一流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并加强合作交流。因此高校可以跟上世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步伐,依靠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与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接轨。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可以帮助中国高校建设更优质的师资队伍、借鉴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培养更国际化的学生,从而促进自身水平,也有利于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是打造国际一流学府的必经之路。参考文献:[1]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处.教育部直属高校二〇一二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13,10.[2]陆根书,康卉.我国“985工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25-31.作者简介:刘晶晶(1990-),女,汉族,上海人,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

 浅析中国顶尖高等教育学府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及发展意义--以三所知名高校为例作者:

 刘晶晶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刊名:现代经济信息英文刊名:

 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

 2015(5)

 参考文献(2条)1.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教育部直属高校二〇一二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20132.陆根书;康卉

 我国“985工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分析 2015

 引用本文格式:刘晶晶

 浅析中国顶尖高等教育学府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及发展意义--以三所知名高校为例[期刊论文] - 现代经济信息 2015(5)

篇三: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35卷第 1O期 V01.35 No.1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ehun Normal University 2016年 1O月 Oct.20l6 构建我国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及对策 杨 云 母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 314100) [摘 要]当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大力吸纳外国留学生与鼓励本 国学生 出国留学并举。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尚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要想吸引更多的国外或境外留 学生 ,只有构建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构建我国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 作机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管理体制 ,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以 及塑造能胜任国际化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中国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10—0105—03 1 构建我国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教育国际化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教育活动 ,包括参与教育交流、推广本国语言文化 、提升本国教育国 际地位等内容⋯,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最初,人们把国外留学生的多寡作为评判国际化程度的 重要指标 ,自20世纪 90年代中期 ,世界贸易组织将教育服务正式纳人服务贸易范畴后 ,教育 国际化的内涵发 生了一定的变化 ,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并把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尺度之一。

 改革开放后 ,中国教育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3年 1O月 1日,邓小平 同志提 出“教育要面 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标志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在我国正式形成。2001年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一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0多年来,我国在留学生教 育、专家和教师的国际交流、学术交流及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伴随着中国教育的国际化 ,中外合作办学 ,即中国教育机构与外 国教育机构依法在 中国境 内合作举办 以 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活动,由此应运而生。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推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促使中国 高等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等 方面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 ,真正意义上的 国际交流不仅仅是 向国外派 出留学生 ,同时也要引人大量 国外 留学生来我国学习。

 目前 ,中国的出国留学生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超过国外来华 留学生。据统计 ,2010至 2014 年间 ,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分别为 284 700人 、339 700人、399 600人 、413 900人和 459 800人 J。其中 ,2014 年较 2013年增加 了45 900人 ,约增长 11%。从 1978年至今 ,累计 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了 351.84万人。近 十年来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两番 ,出国留学的人群 日益壮大,并且保持 了一定 的增长速率 ]。近年来 ,国 外 留学生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2014年共有来 自203个 国家和地区的 377 054名外国留学人员 , 在我国 31个省 、自治 区、直辖市 的 775所高 等学校 、科研 院所和其 他教学机 构 中学 习,比 2013年增 加 了 20 555人 ,增长 比例为 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 、澳 、台地区)。但相 比之下 ,出国留学的人数显然 比外国来 学习的人数多 ,增速也比后者快。可见 ,单靠 以中国公 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 目,并不能完全解 决 中国高校双向交流的问题 。

 [收稿日期]2016—06—06 [作者简介]杨云母(1956一),女,教授,博士,从事经济学研究。

 ·105 ·

  开展 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 目的,是通过出让部分教育市场 ,引入 国外或境外的教育资源 ,发展中国的教育 事业。当初步实现既定目标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我们的教育资源优势,输出 我们的产品。当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大力吸纳外国留学生与鼓励本国学生出国 留学并举 。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 ,发达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欧盟主要依靠的是完善奖学金制度和扩 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两个方面;美国则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项目,始终保持世界上吸 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的地位⋯。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 尚不高 的情况下 ,要想 吸引更多的国外或 境外留学生 ,只有构建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构建我国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几点建议 2.1 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管理体制 与发达 国家的高等院校相比,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仍然较传统 、封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 先 ,我们的专业设置过细 ,国际化程度不高。例如 ,自20世纪 50年代起 的相当长一段 时间内,中国高等财经 教育专业设置明显带有计划经济 、部门办学的特点 ,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 ,有什么样的经济职能部 门就有什 么样的学院或学科专业。专业设置过细,有可能在与其他国家相互认证学历、学位等方面存在对接上的障碍。

 其次 ,我们的教学管理没有与国际上完全接轨。虽然高校 已经实施 了学分制 ,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分 制,学生 自主选课受到限制 。我们 尚没有很好地理顺高校 国际交流与正常教学体系的关 系,往往是中外合作 办学与常规教学分由两个机构管理。一般情况下 ,有 中外合作办学项 目的学校 ,就设立 国际交流学院这类的 机构专门管理其教学工作;没有中外合作项 目的学校,留学生工作通常是由国际交流处负责,而国际交流学院 或国际交流处与教务处在业务上虽有联系 ,但不是同一个部门 ,在协调方面往往会 出现一些 问题 。

 在 目前我国行政主导的本科专业设置制度尚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 ,改变专业设置过细问题的办法应 是减少行政干预,鼓励高校各专业通过不 同的课程设置 ,形成具有 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在教学管理上 ,实现 与国际接轨的学分制度 ,不仅是扩大高校国际交流的需要 ,更是实现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 内容。由于国外 留学生来华学习的途径多样化 ,高校 的国际交流处与教务处要协调一致 ,划分清楚各 自管辖 的范围和责任 ,有 问题不能互相推诿 ,更不应出现管理方面的漏洞。

 随着 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国内外学生教学管理应该逐步统一。外 国留学生来 自世界各地 ,他们 的中英文水平各异 ,接受教育类别不同,如何管理外国留学人员 ,是搞好国际交流的重要一环,也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为此 ,有招收留学生条件的高校 ,要逐渐完善招生计划 ,例如 ,每年招收多少 留学生? 计划从哪些国家招收?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培养?这些都要写入教学计划中,以使留学生工作步人常态,减 少盲 目性 。

 2.2 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教育的对外开放,其 目的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学习西方的办学经验,发展我 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是人才培养模式 的国际化 ,即在授课形式 、手段上 要逐渐与国际接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及应用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目前 ,国外高校较为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主要包括讲授制 (以教师讲解 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理论 课程多采取这种方式 ,但课后通常会安排助课班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讨论式(由教师 引导 ,学生通常采取 课堂讨论 、个人或小组演示 、辩论等不 同方式 自主学习)、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 ,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综合 技能训练)、实践教学 (利用模拟实验 、独立项 目分析 、校企合作等形式 ,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 的理解和感性认 识)。此外,在高校教学中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

 在专业课中实施全英文教学,是吸引国外留学生的重要措施。其一,培养一批英文水平较高的本校专业 教师 ,同时聘请部分外籍教师 ,充实师资力量。有条件的院系,可以设置独立 的全英文教研室;其二 ,具备较为 完善的英文课程体系。在系统地开设全英文专业课 的同时,还要开设 门类较为齐全 的基础英语 和专业英语 课 ;其三 ,创造 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应配备语音实验室等英文教学设施 ,为 了配合课堂教学 ,定期举办英语 .106 ·

 节、英语角等课外活动。此外,还可通过邀请外国友人座谈、与国外大学签订互派协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 习能力。

 课程设置改革是实现教学模式与世界接轨的重要 内容 。一些 国外大学在教学 内容的设置上通常具有较 强的 自主性和针对性。例如,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 ,同时更重视开设实 务性 的课程 ,如全球市场中的营销技术 、职业和商机搜 寻技巧课程等。由于学科历史 、地域条件等方面的差 异 ,各国大学在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上都会有 自己的特色 ,学生在 同一专业上有很大 的选择空间。例如 ,在欧 盟不断东扩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语言障碍的问题,有的东欧高校开设国际商务管理硕士项目,全部英语授课, 以培养将来与欧盟特别是中东欧国家进行经贸交往 的专业人才。相 比之下 ,有些中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 ,专 业理论性课程 比例偏大,实务性课程偏少 ,必 修课偏多 ,选修课过少 ,使得学生所 学知识往往 比较宏观,比较 笼统 。

 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 ,要注重课程之间的相关性 、逻辑衔接性和难度递进性 ,减少重复 ,彻底改变“因人设 课”的现象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要适 当减少理论性课程的 比重 ,加强应用性课 程在人才培养 中的作用 ;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减少一些必修课,增加实践性较强的选修 课 ,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 ,随着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 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推进 ,国际经贸领域出现了一些新 的发展趋势 ,服务 贸易和技术贸易在 国际贸易总 额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网络贸易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方式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迅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 易和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跨国投资、跨 国融资 、跨 国生产的规模 已远远超过以往国际贸易的规模 。这 些新知识、新变化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是以概念介绍为主,因此有必要开设大量的、经过细化的选修课来 满足 国内外学生的特殊兴趣和需要。因此 ,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变迁 ,适时更新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过于求同的 现状 ,倡导求异思维 ,突出个性化培养 ,为国内外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 ,要摒弃“必须使用统编教 材”的传统观念,鼓励特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使不同院校编写和使用的教材更具 自身的学术特点、体例特点 和地域特点。

 2.3 塑造能胜任国际化教学任务 的师资队伍 首先 ,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学 习。选派教师出国深造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外语语言能力 ,了解国际上 相关专业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更重要的是 ,让教师掌握全英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让管理人员走 出去 , 目的是让他们了解 国外高校的教学管理情况 ,以便为留学生提供国际上通行的教学管理服务 ,更好地解决教 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中外合作项 目的学校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到合作方访问,便于双方直接协调教学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探索联合办学 的有效途径。

 其次 ,着力培养全英文教学教师。拥有一支全英文教学 的师资队伍 ,是高校 国际化办学 的前提条件。为 此 ,应制定全英文教学教师培养计划 ,从抓好选派教师的英文水平和教学技能人手 ,提高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和 全英文课堂教学的能力 ,提高其准确掌握全英文教学 大纲 、正确处理原版教材和灵活运用教法的能力 。组织 这些教师集中讨论 ,要求全英文课题组教师定期汇报备课情况 、教学心得 、教学难点 ,在全英文教学教师中形 成互动,通过讨论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最后 ,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既具备较高 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既 掌握教育规律 ,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又要精通专业技能 ,有较强的实 践能力 ,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13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2015.

 [3]中国教育在线网.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R].2015.

 ·l07 ·

篇四: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N IV E R S IT YF O R U MI高校论坛1浅谈高等教育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日的模式及其意义夏菊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10 0 19 1)摘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大学应当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坚持开放办学, 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创造更多更好的国际化的平台。一、 背景换、 双学位、 联合培养等项目是大学之间以互惠互( 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水平的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适合社会发展的人利为原则。

 开展校际实质性合作的重要形式。

 该类需求。

 通过对外开放, 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才, 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项目一般是基于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换合作协议, 以益经验, 有益于促进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的命题。

 现今。

 当社会进入到全球化信息爆炸的知联合培养学生促进教育合作为目的。

 互派一定名额高。

 学生国际交流项目, 是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识经济时代如何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为, 对大学也的学生赴对方学校培养一段时间, 互相免除接收学合作最重要的也是最实质的校际合作形式之一。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生的学费。

 并认可学生在外所修课程学分。

 不涉及通过多种合作模式。

 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选二、 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常见实施模式学位授予的交换项目通常安排1学期或1学年, 视派学生出国交流学习, 有益于增进教育交流与合从参与大学国际交流工作的经历中了解到. 学各国大学的学期制的不同。

 通常为4 - 24 个月 。

 在外作, 促进学科的国际化建设和人才的国际化培校组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项目, 根据项目合作形学习形式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 也包括毕业设计、养。式、 选派对象、 交流时间、 学习形式、 学费安排、 资助科学研究等。( 四)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学子的需求。

 为落实政策、 回校安排等的不同. 项目的种类和开展模式( 四)学生交流项目。

 学生交流项目( 区别于。

 交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大学致较多。

 通常实施的项目包括学生出国攻读研究生学换” 的概念)是短期的交流实践活动, 大多安排在暑力于与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开展合作, 大力推动学位项目( 如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期( 寒假也有。

 例如冬令营等), 是利用学生学期之外生参与国际交流, 以丰富学生的海外经历, 拓展国学生短期出国访学项目, 校际学生交换、 双学位、 联的假期时间, 出国交流学习的较好机会。

 短期的交际化视野。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合培养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国际视野拓展、 国流时间通常在一周至八周。

 该类项目由于不占用学力、 交流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创新能力。

 满足国家高外暑期学校( 夏令营)、 海外实习、 国际会议、 科技竞生学期内的正常上课时间, 短期出国交流拓展视野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赛、 文化交流等短期出国交流项目等。感受文化。

 同时选拔范围较大、 参与的人数较多, 也四、 结语( 一)出国攻读研究生学位项目。

 重点对国家建受到学生的青睐。

 项目的交流形式也多样, 包括暑高等教育应充分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对国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进行分析。

 该项目由期学校( 夏令营)、 海外实习、 国际会议、 科技竞赛、 文际化人才的需求。

 大学应积极开放办学。

 有效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包括化交流等。汇聚优质教育资源。

 发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两三、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意义探索国际合作培养人才的多种模式。

 人才培种组织形式。

 选派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出国留学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养的过程是开放的。

 也应当是面向国际的。

 在对象包括国内高校优秀在读硕士生、 博士生( 包括责。

 是。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人才培养方面. 应该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应届硕士毕业生)、 应届本科毕业生。

 选派联合培养提高质量” 的工作方针。力、 专业能力、 实践能力、 交流与合作能力、 综合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 一般针对国内高校全日制优(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对外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秀在读博士研究生( 委托培养和定向生除外)。

 留学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逐渐扩大, 高等教育的国际样. 大学才能更充分地履行历史和社会赋予它的人员派往教育、 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化已越来越被重视。责任和使命。科研院所、 实验室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机构。

 选( 二)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求。派办法规定。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以拟2010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参考文献:留学院校或单位学制为准, —般为36—48个月 。

 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re一2020年)> 。

 指出高等教育要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养大【1]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裴文英, 《江苏高教)2007 年第6期。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 二)短期访学项目。

 短期访学项目是国际化程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2l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罗度较高的大学为世界各地学子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要引进优质教育资三桂, 《高等教育研究> > 2005年第4 期。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更多的国际学生提供了以访学源。

 吸引境外知名学校、 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胡斌, 《教育评学生身份赴外学习的机会。

 项目时间视具体实施情业, 合作设立教育教学、 实训、 研究机构或项目。

 鼓论》 , 20 0 6年第1期。况而定。

 —般在1- 5个月 , 一学期左右的也较常见。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探索多【4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鬟lj纲要在国外大学访学期间. 学生可以修习国外大学开设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要提高交流合作( 20 10 - 20 20 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 w w . g o v . cn ,的课程( 获得学分)或联系国外大学的导师参与由水平。

 支持中外大学问的学生互换、 学分互认和学20 10 年0 7 月 29 日, 来源:

 新华社。其指导的研究项目。位互授联授。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推动跨文化交N 20 13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 三)学生交换、 双学位、 联合培养项目。

 学生交流, 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目专栏, 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 w w ” csc. ed u . cn o成规划图鉴的编制任务。

 课程主要以实操为主, 对旅游规划图件是规划区未来发展蓝图的展现,广西大学. 20 0 7 —0 6—0 1规划图件与文本的排版编辑及如何遵循规范的同是基于现实的长远设想, 也是对未来美好幢憬。

 赝【2】

 旅游规划图件及其编制内容之我见. 罗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课程主要以实验指导为主,以在规划文本与通则规范约束以外。

 图件制作还包寿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 0 6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完成设计作品。

 递交图件成果。

 括色彩运用、 符号设计、 文化表现、 版面布局等知识。年8 月 . 3期成果中主要包括:

 区位图与区位分析图、 旅游资源当能够将旅游规划制图中科学性与艺术元素相互【3】

 旅游规划图制图规范研究. 梁栋栋, 凌分析图与旅游资源评价图、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与充分柔和才能够制作出好的作品。

 所以在学习过程善金, 陆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旅游市场分析图、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图、 综合现状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 提高设计与创造能20 0 6 . 10 N o . 6 v 0 1. 29图、 总体规划图、 功能分区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道路力。

 才能带动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 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作者简介:

 加力戈, 男, ( 1980一), 籍贯:

 内图、 专业规划图、 近期建设规划图、 竖向规划设计图、参考文献:蒙古赤峰市, 学位:

 硕士。

 研究方向:

 旅游信息与鸟瞰或透视效果图、 重点项目设计图等。

 【3]【1】

 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谢铌,地理信息系统、 旅游信息化与规划制图。时代报告20 10 年2月 l 2 3 9万方数据

篇五: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9卷 第 1期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o. l 9 No. 1 2009年 2月

  Journal ofGuangdongUniversity of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Edition)

  Feb. 2009收稿日期: 2008-09-17* 本文为 2006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项目/多方位开展国际教育合作, 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与实践0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 BKYBJG20060245。作者简介: 方玲玲 ( 1957-), 女, 汉族, 处长, 副教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论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方玲玲1

 陈 新 2(1. 广东工业大学外事处, 广东 广州, 510090; 2. 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 广州, 510033)摘 要: 文章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从师资构成、课程设置和校园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入手, 论述了发挥国际文化交流这一大学基本职能的作用。文章并认为, 确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效地利用国(境 )外优质教育资源, 这是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词: 国际文化交流 高等教育 创新型人才 合作教育中图分类号: G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23X( 2009)01-0026-0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际文化交流在大学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落实/以人为本0的科学发展观,借鉴世界现代文明的成果,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大学人才的培养方式, 逐步走向国际化, 是一条可以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并可获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好路子。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原始创新性不足的瓶颈问题, 阐述了大学的国际文化交流职能对增强高等教育的创新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从高等教育的职能看国际文化交流及其作用

 1996年, 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5教育)) ) 财富蕴藏其中 6针对 21世纪的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指导原则和 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 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强调教育 /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0。在论及 / 高等教育的功能 0时报告指出, 大学的第四项职能是国际合作。[ 1]报告着眼未来的大目标, 从全球范围内透视教育问题,视野广阔, 见解独特而深刻。它强调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 学会共处是做人做事的基础, 而学习的关键是掌握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应被看成是激发学习的过程, 一种终生的整体体验。在一定的意义上, 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 这种终身学习不再只是完成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 它同时也是人们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 面对 21世纪的挑战, 人们有必要对教育重新审视, 改变对教育纯功利主义的期望。大学的任务是探索、创新和传播高深知识, 而知识具有普遍性。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学术交流成为时代的主题, 知识的传播已跨越了国界。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由于其在文化创新和融合、促进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方面的独特优势, 已成为大学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项职能。世界许多大学的发展史已充分证明: 一所大学的创新力和生命力由其与外界交往的机会与频率、学术文化吸收的强与弱、学术文化所依存的社会活力及活动范围等因素所决定。[ 2]据悉, 目前已有 100多个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相呼应, 全力推进各自的教育改革。例如,美国大学的教育改革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为基本内容, 建立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理智能力为核心, 形成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 以促进个性自由发挥、能力可持续发展以及心灵世界的完善为课程设置的终极价值取向,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为顺应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美国许多大学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 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在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 许多创新型国家就是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其提高人才与科技优势的制胜源泉。他们把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26

 高等教育研究: 论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推动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美国早在 20世纪 90年代初制订的 5美国 2000年教育目标法 6中就明确提出采用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的教学体系, /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 0。他们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 将学生出国学习、精通一门外语等均纳入教育计划, 调动一切资源支持和鼓励公民与学者的国际交流。前不久, 美国还通过立法, 计划从 2010年开始, 每年派出大约 100万学生参加海外学习项目。日本则早在20世纪 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0。韩国则专门成立了 / 21世纪委员会0, 将努力提高和增强学生/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和对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0作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国家成功的人才战略充分说明,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 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均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然而,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容乐观。美国5新闻周刊62006年首次将大学国际化作为评估指标之一, 评出了全球 100强大学, 排在前10位的除了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大学以外, 其余均为美国大学; 进入 100强的亚洲大学有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 9所大学, 中国大陆无一大学入榜。另据2005年麦肯锡报告称: 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 将会妨碍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这份报告实际上是把国际文化交流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联系起来, 该研究报告根据对 83名人力资源执行经理的采访后得出结论, 中国每年培养出近 160万各类工程师, 但与印度 25% 的大学毕业生具备了去外国公司工作的技能相比, 中国这个数字不到 10%。报告认为: 中国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和老师传授的方法, 英语教学对口语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中国学生在校时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的实用创新技能和团队精神。报告还预测, 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不断扩大业务, 他们将面临在中国难以招聘到高质量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现代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 使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的培养标准、教育发展改革的空间和资源、教育质量的评价与规则等均发生了变化。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社会中教育发展水平、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中担负着日益重要的职责。为此, 高校应从长远发展出发, 确立国际文化交流在学校国际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在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中加大国际文化交流的内涵与力度。

 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解决高等教育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1. 高等教育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中国新教育的创新性不足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也是症结之一。中国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体制影响, 缺乏与国外的文化交流, 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日显:其一, 教育思想和观念缺乏先进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专业化, 素质教育滞后; 强调单一规格的大一统教育, 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和素质培养。其二, 课程设置还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课程体系仍然是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 重单学科系统性教学, 轻多学科综合性教学。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并常以现成结论为主, 缺乏补充前沿性的新知识。其三, 中国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科研创新训练不足, 难以得到名师指点; 教师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以及学生对经典的死记硬背, 不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学习主要依靠教科书,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 许多学生习惯于从书本上找现成答案, 学术视野窄, 科学思维与判断性思维能力较低, 创新意识不强, 团队协作能力不强。[ 4]其四, 正如中科院路甬祥院长所指出的那样, 中国高等教育的弱点之一是缺少更广泛深入的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一是多年来, 虽然我国许多高校以国际教育合作推动学科的发展与教学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的发展还不平衡, 渠道不广, 层次不高, 深度也不够。原因之一是观念陈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体不明, 国际化意识不强, 相当部分学校和学者缺乏了解国外教育、管理和文化的先进性的机会; 其次是教师的整体外语水平不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泛开展; 三是我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使得在与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中较为被动。2. 构建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主要要素21世纪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教育国际化、大学功能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学科交叉综合化的总趋势,尤其是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已不再是一个选项而27

 第 9卷 第 1期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o. l 9 No. 1 2009年 2月

  Journal ofGuangdongUniversity of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Edition)

  Feb. 2009是必须。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促高等学校创新性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的教育体系、培养模式和国际化环境建设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 该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应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资构成。

 /办学之道, 教师为本0。只有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教育水平所积淀出来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学术思想、科技水平对于我们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 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 0的方式, 可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是课程设置。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和全球意识。学生应掌握一门外语并了解别国文化, 除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有法律、国际贸易、金融、管理、科技等方面的宽广知识, 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并合作共事。也就是说,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促使学生不仅学会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而且具有学科交叉的优势, 广阔的国际知识和战略思考能力, 能够聚焦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 能理解和处理快速变化的周围世界。[ 5]三是校园环境建设。课程设置除提供国际化的系列课程外, 还应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跨文化活动环境与平台。招收和派遣留学生, 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 同时注重校园学生构成的多样化和异质性, 通过多元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和碰撞,激活思维和灵感, 并形成创造因素。[ 6]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可了解不同社会和文化间的差异并体会到这些差异存在的价值, 视野将大大开阔。

 三、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增强高等教育的创新性

 1. 引智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构建新型的国际教育合作关系引智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构建新型的国际教育合作关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考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合作科研; 二是通过强势学科的 /强强合作 0,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或联合培养, 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诸方面构建一整套的应对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采用长短期结合或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等 / 柔性流动 0聘用机制, 把国 (境 )外高水平专家教授请进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等。尤其是争取与国境外高校或机构联合共建教学、科研中心或实验室, 开展讲学、联合培养、科研、开发的 /综合型 0引智, 推动教学、科技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 四是重视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专业课外籍教师聘请与各类资源的短期讲学或报告相结合, 使各专业开设的外语课程或讲座逐步增加, 为师生创造语言环境和开阔视野的机会; 五是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不用出国就可以取到 / 经0。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引智可达到以引进吸收促创新、开拓教师国际视野的目的, 使他们尽快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 了解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 开拓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同时可尽快提高外语应用水平, 掌握双语教学技能。2. 赋予鲜明的国际化内涵, 加强课程重组整合和文化素质教育应在课程内容上加快改革, 如调整专业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 优化学科的课程体系, 与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规范接轨。此外,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仅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形成的, 辅之以文化素质教育则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开阔视野, 激发创新意识, 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因此, 要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得到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开设国际竞争和国际理...

篇六: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14 Chln8

 Ed u ca t1 o n

 ln no vstI on

 H e rald

 谈高校开展国际交换生项 目的意义 以广西艺术学院与印度尼西亚Maranatha Christian大学交换生项目合作为例 NO . 05 科 教 论 坛 陈 若 茜 (广西艺术学院20 1

 3年本科应届毕业生 广西南宁 530022 ) 摘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 与印度尼 西~. Maranatha Chri stian 大学交换生项 目合作 为例 , 介 绍交换 生项 目实施的 目的 , 阚述 高校 开展 国际 交换 生 项 目的 意 义 。

 关键词 :

 高校 国际 交换生 项 目

 中图分类号 :

 G6 4 7 文献标识码 :

 A 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Sl 际化背景下, 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国际交换生项 目 越来越多地 出 现在国内外各所高校。

 文章编号:

 1 673—979 5(2014) 02(b)- - 0112- - 01

 近些年来 ,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 日益与国

 际接轨 , 高等教育国际化程 度在逐步提高 ,

 国 际 高 校 间 的 交 流 与 合 作 日益 密 切 , 交 换 生项 目就是其 中一种重要的合作培养方式 ⋯。

 广 西 艺 术学 院 与 印 度 尼西 亚 M aranath a C h ristian大 学也 建 立 了合作 交 换生 项 目,

 本 人 于 201 3年2 月 被 选 派 参 加 此 项 目为 期 半年 的交换生学 习, 印尼是东南亚地 区的 主要 国家 , 印尼是世界第 四人 口大国, 其中

 华 人 755万 人 , 列世 界 之 首【 2】

 。

 随 着 中 国和 印 尼两 国文化教 育合作 交流的进 一步发展 ,

 文化教育是中 国和印尼两国关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 , 让更多 的中国人有机 会和渠道领 略 印 尼 文 化 的魅 力 , 增 进 国家 间的 了 解 、 文 化沟通和学术交流, 从 了解 中产生交流, 从 交流 中加深友谊, 推动两 国教育的发展。

 因

 此 实 施 交 换 生 项 目对 项 目参 与 的 高 校 及交 换 生 本 人 都 有 重 大 意 义 。

 1 交换生项 目的概 况 广 西 艺 术 学 院 与 印 度 尼 西 亚 M aranatha C hristian 大学 于201

 2年 建立 了 交换生项 目合作 , 交换 生是指根据 校际签 订的 交换 协议 而互 派到 双 方学 校学 习的 学生 , 学 习期限 为一个 学 期 , 自主选择 相 关 专 业 课 程 , 交 换 期 满 后 按 时 归 校 。

 M aranath a Ch ristian大学 创 建于 1955年 9 月 l 1 日。

 其 教 学体 系 与 英 国教 学系 统类 似 , 现拥有工程学院(土 木工程系) 、 心理学 学院 、 外国语学院 (英 语 系) 、 经 济学院 、 工 业 工 程 系 、 信 息 技 术 系 、 美 术 系 、 室 内设 计 系 、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系 、 信 息 系 统 系 、 中文 系 及 计 算 机 工程 系 。

 在 发 展 本 科 教学 的 同 时 , M c U 也 非常重视研 究生阶段 的教学 ,

 并 开设 了管 理学 、 计算 机工 程 、 心理学 及 MB A 等研究生课程。

 本人是一名艺术设计 专 业学生 , 到 印尼 该大学 后选择 了和 自己 相 关的专业学 习上课 , 感受到外 国不 同学 习氛围的教学 方式 , 以及 印尼独特 的艺术 设 计文化和 风土人情 , 使 自已得 以开 阔眼 界 的 同 时 , 在 国 外 大 学 学 到 的 知 识对 回 国 后 的学 习、 工作将会 有很大 的帮助 。

 2 交换生项 目实施 的 目的 交换 项 目的实施主 要是根据校际项 目

 合作协议, 在保 留本 国大学学籍的前提下 ,

 不是为 了必须取得学位 , 而是以在这个国家 的大学里进 行学 习、 体验 不同文化 , 在一个 学期内接受教育获得学分或接受研究指导,

 以提高对这个 国度文化的 了解, 开拓人生视 野 , 培养交换生 的世界观为宗旨的项 目。

 3 开展国际交换 生项 目的意义 国内越来越 多的高校逐步加强 了与国 外 院 校 的 合 作 与 交 流 关 系 , 促进 了 国 际 高 校合作交流 , 拓宽高校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

 让 高 校 交 换 生 充 分 了 解 外 国文 化 , 学 习更 多元的知识 以及异 国他 乡的风俗文 化 , 引 导学生 建立 国际化 的新理念 , 对我 国高校 输 出国际交换生 具有重要的意义 。

 3 . 1 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促进国际院校 的 合 作 与 交流 国际交换生项 目合作是推动 教育 国际 化 的 重 要 一 环 , 是 高 校 间合 作 交 流 框 架 下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通过交换生项 目, 提供海 外学 习交流机 会 , 培养具有国际意 识、 国际 视野 、 国际竞争能力人才 的重要方式 , 加快 我 国高等教育 国际化进程 , 从而 提高 高校 的 国 际 化 水 平 。

 同 时 也 推 动 我院 与 东 南 亚 艺 术院校的项 目合作 与交流 , 有助于 中国 和 印 尼 两 国 师 生 之 间 的 多 方 面 学 习 , 为 师 生 提供 国际交 流和学 习的平台 , 促进 学校 合作与交流 。

 3 . 2 增进了解提高学校 国际竞争力 通 过 交 换 生 项 目 的 开 展 , 无 论 是 学 校 派 出 国 去 交换 的 学生 还是 接 收 到 国 外 的 交 换生 , 在 有限的时 间内让交换生更 多地 了

 解中印尼两 国文化 , 在印尼学习期 间, 学校 安排 了一些社会 实践的 内容 , 如 参观名胜 古迹 , 举办文化 讲座 , 学 生联谊等 , 通过这 些 交 流 与 学 习 , 使 师 生 在 相 对 较 短 的 时 间 内 加 深 了对 两 国 文 化 的 互 相 了解 。

 让 越 来 越 多的 国外高校 了解 自已, 提高 了 自已的 国际知名度 , 不 仅能够 吸引更多的学生来 学校 学习 , 还能 吸 引更 多的国外 高校 与之 交流 与合作 , 提高 自己的国际竞争 力[41 。

 3 . 3 拓宽交换生的国际视野 国内高校 将学生送到相 同研究 方向的 学 院进行共 同学 习 、 探讨 、 研究 , 了解 了印 度尼 西亚 建筑 艺术 在 东南亚 国家 的影 响 力,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比如在Maranatha Christian大学的设计学院学习期间, 对印尼 建筑艺 术认识有进 一步的提高 , 印度尼西 亚作 为一 个世 界 上穆 斯林 人 口最 多 的 国 家 , 他的建筑风格 拥有极 强的精神 信仰象 征 , 位于印度尼西 亚爪哇 中南部特 区 的城 市 日惹 , 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 , 其标 志建筑 于公元800年建成的婆罗浮屠举世闻名。

 还 有万隆地处西爪哇 , 爪哇人建筑风格的主要 以包含庭院与家庙的竹制结构房屋为主 , 与 中国云南 吊脚楼的建筑理念大相径庭 , 房屋 顶部 多数则为宽顶多角。

 通过国际化的研究 学习和 比较分析 , 深刻感悟到积累了许多宝 贵经历 , 拓宽国际视野 , 更是体现了学校对 大学生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给学生提供 了一 个 放 眼 世 界 、 了 解 世 界的 平 台 。

 3 . 4 提高交换生的综合素质 交换 生能 深入体验 文 化交 流的乐 趣 ,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 多宗教 的国家 ,

 汇聚 了各种文化元素。

 通过 与不同文化 、 不 同信仰 、 不同 民族 、 教育背 景不 同 的人交 流 , 能够从 中学到很 多我 在 国内无法学到 的东西 。

 大家的和谐相处 , 共同铸成 了 自由

 开放 , 民主平等的精神。

 通过参加交换生项 目, 深 入感受印尼的社会和生活 , 让你真正 的站在 国际的舞 台上 , 更 多地 了解 当地 文 化 , 融入到当地 的生活氛 围中 。

 在各方面的 能 力都 得到 了磨 练 , 锻 炼了 自己的语言 能 力, 提高了 自身的理论素养 , 在专业上接受 不 同的 教育方式 和教育方法 , 接触 到 自己

 学校没 有开设 的新课程 。

 更 全面的 掌握 专 业知识 , 拓宽知识面, 提升 了 自身的能 力与 综 合 素 质 。

 4 结语 总之 , 高校开展 国际交换 生项 目, 与国 外著名大学 联系建立合 作关 系, 将 进一步 推进国 际交流与合作 , 是高等教 育 国际化 的一项 重要措施 , 对于交换生而言 , 有了学 校的支持 与协助 , 交换生 在国外 的食住行 更加便利 , 安全也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因

 此 交换 生 项 目的 开展 也 可 吸 引 更 多 的 国外 学生到 国内学校学 习 , 国 内学 生也有更 多 的机会 到国外学 习锻炼 , 通过 实施交换生 项 目为培养 国际化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构建 良好 的 平 台 。

 参考文献 [1】高玉蓉 , 季晓培. 开展交换生项 目 促进 高等教育国际化[J ] . 内蒙 古师范大学学 报 , 20l 1( 1) :

 8- 10 .

 【 2】温北 炎 . 印尼华人教 育的过去 、 现状和 前景 【 J 】

 . 暨南 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200 1, 23(4) :

 73— 77.

 [3】

 秦洁 , 钟芳 , 蔡建英 . 高校开展交换生项 目的实践与探讨[J ]. 科技创新导报 , 20 1

 1

 (32) :

 194- 195.

 [4] 徐娟娟. 建立健全交换生管理制度推动 交换生项 目的发展 [J ] . 中 国电力教育 ,

 2Ol l (29):

 23- 24 , 33 .

 作者简介 :

 陈若茜(1 99 l一 ) , 女 , 广西南宁人 , 广西艺术学院201 3年本科应届毕业生 , 主要研究方向 :

 视 觉传达 、 装潢设计 。

 2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篇七: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0 3年第11期中国高教研究尤少忠摘要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发展中展现出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资金来源、 智力贡献与科技支持, 降低交易成本,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以及对经济发展理论做出贡献等。关键词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经济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工作的对外延伸,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 既有国内教育本身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一些特征, 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理论和实际内容。

 这些理论和实际内容包括培养人才, 引进国外资金资源、 知识资源、信息资源, 学习国外科学技术, 开展国际教育科研合作, 提高收入和增强消费动力, 减少交易成本, 营造国际和平人文环境以及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等。本文试图就上述内容进行探讨。一、 有利于培养人才, 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员要素的国际流动。

 人员要素国际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培养和培训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尤其是跨领域、 跨行业、 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追踪各类科学国际前沿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既了解本国国情、 又熟悉国际惯例, 特别是富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人员要素国际流动的表现形式为劳动力国际流动、 专家与学者国际流动、 留学生的国际流动乃至教育( 文化)外交官国外工作等。

 虽然这些流动各有其自身的目的, 但反映在经济发展中的综合效果则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和培训各级各类人才。

 作为经济工作的物质生产, 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智力密集型,都必须有掌握各种知识或技能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特别是跨领域、 跨行业、 跨学科、 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追踪各类科学国际前沿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既了解本国国情、 又熟悉国际惯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显然, 没有或缺乏人才这个要素, 就不能很好地发展一国经济。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 实际上是人力资本, 或者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关于这一点,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如此。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各种形- - ——40—- ——式选派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和引进国外智力( 聘请国外专家和学者), 都是为了增加这个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人力资本要素。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 20 0 0 年, 全世界留学生人数已达160 万人, 比19 8 0 年的9 0 万人翻了近一番。

 从世界留学生这支队伍的数量看, 他们是各有关国家将来发展经济所不可忽视的一批人才后备军, 更不用说他们将来完成学业后回国在各自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即使那些一时不回国的甚至移民至所学国的留学生, 他们也会以不同方式为其母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当然,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教育交流中, 在一定时期内客观上也有人才流失这一问题。

 但是不能因为有流失就不开展国际人员交流。

 至于专家与学者在国际间的流动, 对各国经济增长的智力贡献更是十分显著的。

 比如, 对于专家与学者的输入国( 单位)来讲, 一是可以用节省大笔培养这些专家与学者的费用来聘用国际专家与学者。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19 8 5年的调查, 美国50 %以上的高技术部门的公司大量聘用外籍科技人员,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7 0 %。在美国7 50 多个联邦研发实验室中, 不少单位招聘和引进了大量的国外著名科学家。

 二是可以获得多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

 如中国教育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就聘请了世界上优秀的专业人才。

 聘用他们不仅可以培养或培训更多的人员, 带动相关学科或专业的发展, 而且也可节省自己培养或培训人员的费用。

 三是还能带动各类其他学术交流和各类技术发明或革新人才的流动。

 美国已与世界上7 0 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8 0 0 多个科技合作协议。

 这不仅有利于人才流动, 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是通过这种智力( 人才)交流可以大大节省自己培养或培训人才的时间。

 可以肯定, 专家与学者的国际流动是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中国高教研究20 0 3年第11期一举多得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二、 有利于引进国外教育资金资源, 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教育资金资源的国际流动是在经济资源国际流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另一功能。

 引进国外教育资金资源对于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资金资源的国际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动因。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建设中的资金贡献是很重要的。

 19 8 5年, 英国出版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介绍说,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 G N P )的4 %是由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 38 %是由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 其余都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

 世界上很多国家, 主要是教育发达国家, 除了发展国内教育外, 都把教育出口, 或者叫留学教育, 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 教育服务贸易)来抓。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高等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IM H E )20 0 3年引用的数据表明, 单就留学生这一项带来的收入( 包括学费、 生活费及其他开支)在19 9 8 年金世界为30 0 亿美元。

 另据其他资料综合测算, 20 0 2年, 全球留学生教育收入已超过30 0 亿美元。

 这种收入被认为是“看不见的出口” 。

 但是这种收入对一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是一国可把这种“看不见的出口” 当作调节看得见的出口政策的补充手段。

 比如, 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新加坡等国制定鼓励招收国际留学生的政策, 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留学。

 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加, 就带来更多的留学资金, 也就间接地增加了一国的“看不见的出口” 收入, 同时也就间接地增加了一国的财政收入。

 二是调整招收国际留学生的价格, 直接增加一国的经费收入, 并努力变成国际留学生的净出口国( 即接收的国际留学生比送出去留学的要多)。

 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20 0 1年的资料, 20 0 0 ~20 0 1年度美国在留学生教育中获得的收入约16 0 亿美元, 英国为37 . 58亿美元, 澳大利亚为21. 55美元。

 ①在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 把美国学校招收外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列为第五大出口行业, 排在货物运输之后, 银行之前。

 可见, 留学教育收入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经济产业” 部门。

 留学生除了缴纳学费之外, 还带动了房租、 食品、 日用品、 文化娱乐乃至服装、 汽车等连锁行业的发展。

 美国招收留学生和收取本国学生学费所得约占美国教育经费的16%。

 美国、 英国英语语言考试机构举办的英语托福、 英语雅思培训, 每年也为美国和英国各赚取培训费数亿美元。

 在19 9 6 ~19 9 9 年, 加拿大的商业性教育和培训企业服务( co m m ercia l e d u c a tio n a n dtr a in in gserv ices)的收益以17 . 5%的年增长率增长。

 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看, 发展中国家出去的不少留学生获得国外各类奖学金、 助学金的资助, 也为发展中国家节约了不少教育投资, 同时也是间接地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发展中国家还通过引进国外教师, 虽然也付给教师工资( 也有人认为其工资里暗含接受培训带来的价值, 但毕竟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但不付教师被训练成教师的专业培训费, 仅这一项, 每年也节约近10 0 亿美元的专业培养和培训费。

 上述收入, 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三、 有利于引进国外教育知识与信息资源。

 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贡献教育的目的是学习、 传播、 普及知识和培养人才。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之一是引进国外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 也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 理论知识、 办学理论、 教学方法、 管理经验、 教育信息、 教材图书、 教育软件等人类文明成果和优质教育资源, 为发展本国教育服务, 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为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服务, 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贡献。

 知识资源、 信息资源就是财富资源。

 引进知识、 获得信息就是引进财富。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 引进知识与信息资源在人类历史上早已存在, 但其比例不大。

 在农业经济社会, 人类应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有限, 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识, 教育的目标是继承式的教育, 是一种对书本知识灌输式的教育, 那时候, 国际教育交流也不发达,交流的内容也很单一, 也不重视知识交流。

 进入工业社会, 人类应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加, 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国际教育交流中的知识“贸易” 现象开始出现。

 在知识经济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萌芽后,人类对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 国际教育中知识贸易也迅速发展。

 美国19 9 7 ~19 9 8 年3. 9 %的经济增长率中2%以上的增长来自知识经济成分的增长。

 美国成了知识富有的国家。

 在这期间, 美国的教育输出, 也就是知识输出, 同美国的贸易出口一样是发展得最快的时期。

 美国的知识出口, 就是别国的知识进口。

 新加坡、 韩国的经济发展在上世纪60 —8 0 年代有突破性的发展, 当时被称为经济奇迹。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①O E C D 服务贸易资料, IM F ( 美国, 20 0 0 ); 英国( 19 9 9 , 20 0 0 )国家统计办公室。一4 l~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20 0 3年第11期中国高教研究就是大力发展教育, 大力引进别国教育知识资源的结果。

 知识和信息贸易的增长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货物贸易的增长。四、 有利于学习科学技术, 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另一重要贡献。发展科学技术有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学习, 二是传播, 三是运用或创新。

 在现实世界经济生活中, 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一如日本自20 世纪50年代起, 就采取“引进技术, 加以改造” 的科技立国方针, 通过广泛的科技运用, 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

 由于种种原因,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适时调整经济结构。

 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努力中, 单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 引进别国的先进科学技术, 然后再加以创新是必要的选择。.教育除自身的功能外, 既是先进科学技术的拥有眷, 又是先进科学传播、 运用, 特别是创新的承担者。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 大学在引进、 传播和创新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发展中国家大学派出的各类留学人员, 同发达国家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通过专题讲座、 学术交流、 科研合作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学习, 回国后在各自的教学和科研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

 有的在学科建设方面, 特别是前沿学科方面开出了新课; 有的引进新的科学实验研究项目, 创造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有的科研成果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创新; 有的则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中国近代10 0 年留学史上, 有众多的中国科学家留学或进修回国后在各自的领域里创造了很多科研成果, 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贡献的事例举不胜举。

 自20 世纪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 比如清华大学近年来,有20 0 多位各类留学人员回国后参与或承担了4 0 0多项科研项目, 有50 多项已经通过鉴定, 其中近30项获奖。

 另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167 门新课, 为本科生开设了155门新课, 其中不少为国内空白。

 ①又比如, 科学家爱因斯坦到美国后,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帮助美国制造了原子弹, 科技贡献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据有关资料, 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很多都来自国外或在国外受过教育。

 还有韩国、 新加坡、 印度、 中国的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教育科技①焦涧明:

 《百年留学潮的历史追思》 , { C Y S B 历史回声》 。一4 2 一人员交流, 将在美国等国学习到的技术运用到经济实践中, 很快建立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 相继成为世界电子计算机芯片及电子通讯相关产品生产的重要生产与研究基地。五、 有利于提高收入水平. 为经济发展提供消费动力根据经济学理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中消费倾向对拉动经济发展是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的。消费倾向或称消费偏好的基础来源于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的第一要素是消费者应具有消费的资金, 没有消费资金就谈不上消费能力, 也就是中国谚语讲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为什么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能有利于提高收入水平, 对经济发展提供消费动力?据有关发展中国家对大百货公司的推销资料分析, 凡是出过国i门, 在海外受过高等教育或在海# FT作过一年以上的社区“国际” 公民都具有较高的购买力。

 他们的购买力不仅表现在生活消费品, 也包括生活耐用品, 如房屋、 汽车、 高档电器等方面。

 此外, 他们最为突出的消费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 他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投入是列为他们日常消费的第一位的。他们对子女的教育, 对社会来说就是公民教育投入,这成为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为什么这些人有特别的消费能力?一是这些人有在国外受过良好教育或在国外工作的经历; 二是他们回国后大多数在知识型的单位工作, 如教育、 科研、 新闻、 艺术、 体育、 出版以及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中工作。

 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 这些行业收入一般比较好; 三是这些人的消费倾向比较开放和科学, 如在解决消费资金时, 同其他筹措消费资金手段相比较, 这些人更多地采用货币信用等现代金融手段, 诸如用贷款购房, 购小汽车等, 他们也愿意使用各种信用卡、 会员卡、 贵宾卡等。

 他们的消费倾向直接或问接地刺激或带动了消费, 一定意义上, 为引导整个经济建设中的消费行为做出了贡献。

 笔者把这种贡献称为“特殊群体购买力” 贡献。

 这种购买力贡献的实际影响力已远不止消费, 而且还是税收的一大来源。六、 有利于加强国际机构的协调功能。

 为经济建设降低交易成本随着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业务的增加, 国际教育工作需要地区间, 乃至国际间的教育机构的 万...

推荐访问: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 国际交流 意义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