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10篇

时间:2022-09-15 1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10篇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1.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探究,建构新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10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10篇

篇一: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探究,建构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培育专业情谊,拥有专业自主,具备专业发展意识,从而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2.专业化:一个职业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发展成熟、具备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3.职业声望:人们对每一种职业的意义、价值与声誉的社会反映和综合评定。

 4.文化资本: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如语词能力、一般的文化意识、审美偏好、关于教学体系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

 5.学生社会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信念体系内化到学生的人格形成之中,向学生提供为准备承担社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个体能够适应并融入社会。

 6.教师理性:教师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生活中持有的生存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本体理性、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四个方面。

 7.教师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有关人、自然、社会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心导向。

 8.教师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以及灵活机智应对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

 9.教师社会化:教师社会化是指教师在学校系统中学习和内化专业行为规范、准则而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

 10.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自我体检、修炼和内化所形成的品质,是教师满足生存需要、成长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包括教师的专业责任、个人道德品质、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等。

 11.教师职业发展动机:是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心理状态和意愿。

 12.教师成就动机:是指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重要而有价值,愿意认真地去完成,并欲达到既定目标或某种理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13.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评价主体以自身作为评价客体评价活动。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出现的,有了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发展状态等进行反思。作用:对教

 师而言,自我评价是一种理性程度较高的意识活动,主要是教师自身进行反省活动,但必须以教师的职责、规范、价值准则或其他优秀教师的行为为参照,来认识、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及其结果,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14.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指学校教师群体共同享有的价值观、信念、规范、行为、态度的意义系统。教师文化反映了教师群体的共识,内化在教师的行为和人造物品中,并传递给学校各成员。

 15.学校氛围: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对其成员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它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信念、道德风尚、工作和学习作风、集体舆论等精神因素,体现出一所学校的独特风格或个性,展现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

  1. 认知能力:教师认知能力主要指教师对教学及其情境进行加工、储存、提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 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调整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关系的公共政策,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3. 学校管理是管理者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对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是对学校系统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决策的过程。

 4. 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是以师范院校或大学为基地而开展的对师范生和教师进行教育或培训的模式。包括定向型模式和非定向型模式。

 定向型模式:又称封闭式独立设置模式。它是以独立设置的普通师范院校、职业性和技术性师范院校、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为主体,以特定的培养对象、培养规格为目标,以制定统一的专门学科和教育学科培养计划,采用相同的培养、培训方式,学习共同的内容为特征的定向式的教师教育模式。

 非定向型模式:又称开放式教师教育模式。它是以综合大学或其他专门高等院校为主体,以综合文理学科知识、教育学科课程为基础,以国家教师任职资格要求为依据,为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供专业培养和训练的教育模式。

 5. 师徒制是指职业新手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过程的观察、模仿和自身教学过程的反省、再实践,而逐渐体悟教师职业的隐性经验和缄默知识,不断地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的培育方式。

 6. 课例研究是教师长期而系统的合作研究课堂中的教与学行为,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经验的综合过程。

 7. 教育叙事是呈现某一时间、场域的教学行为和鲜活的教育经验,表达和解释教育的感受,寻求教育意义的历程。

 8. 本体理性:教师持有的对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持续的思考和追问的理性。

篇二: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复习题 (B 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近年来的职业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声望位于社会阶层的_

  _。(

  )

 A.上层

  B.中上层

 C.中下层

 D.下层 2._________是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有关人、自然、社会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心向导。

 (

  )

 A.教师教育信念

 B.教师理性

 C.教师教育情感

 D.教师实践智慧 3.关于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B.不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学节奏过快 C.具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

  D.对课堂偶发事件不能机智处理 4._________起源于技艺学习的经验,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之一。

  (

  )

 A.小组教学

 B.班级教学

  C.师徒制教学

  D.复式教学 5.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说明的文件是_________。

 (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

 6.教师教育信念的特征不包括_________。

 (

  )

 A.集体性

  B.情感性

 C.意志性

 D.道德性 7.把教师知识结构分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内容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和教育宗旨、目的、价值等七个方面的学者是_________。

 (

  )

 A.哈里斯

 B.舒尔曼

  C.考尔德海德

 D.布迪厄

 8.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肇始于______。

  (

  )

 A.见习生制

 B.师徒制

 C.小先生制

  D.导师制 9.教师籍以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理性是_ _。

 (

  )

 A.本体理性

 B.认知理性

 C.价值理性

  D.实践理性

 10.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早产生于_________。

  (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B

  2.A

  3.C

  4.C

  5.A

  6.A

  7.B

  8.A

  9.B

  10.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 教师社会化是指教师在学校系统中学习和内化专业行为规范、准则而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4 分),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1 分)。

 2.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2 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探究,建构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培育专业情意,拥有专业自主,具备专业发展意识,从而达至专业成熟的境界。(3 分)

 3.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自我体检、修炼和内化所形成的品质,(3 分)是教师满足生存需要、成长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2 分)

 4. 教师职业发展动机是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1 分)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2 分)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心理状态和意愿。(2 分)

 5. 学校氛围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对其成员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2 分)它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信念、道德风尚、工作和学习作风、集体舆论等精神因素,体现出一所学校的独特风格或个性,展现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3 分)

 6. 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1 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4 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如何保证职前教师培养质量;(2 分)

 (2)中小学如何与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有效沟通;(2 分)

 (3)实习生的成长是否就是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生活;(1 分)

 (4)实习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什么。(1 分)

 2.简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1 分)(2)爱岗敬业(1 分)(3)关爱学生(2 分)(4)教书育人。(2 分)(5)为人师表(2)分(6)终身学习(2 分)

 3.简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区别 (1)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非专业人员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过程,由新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强调立足于教师内在专业特性的提升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3 分)

 (2)教师专业化主要是对教师队伍整体而言,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3 分)

 4.课例研究的实施程序是什么? (1)确定目标集体研讨(2 分)

 (2)实施授课,观摩记录(2 分)

 (3)集体反思,行为跟进(3 分)

 (4)总结经验,分项成果。(3 分)

 四、论述题( 共 20 分 )

 试论师徒制教学的实施及其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理论假设(3 分) 2. 实施程序(5 分)

 3. 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12 分)。

 根据论析酌情给分。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回答全面。若能结合实例回答更佳。

篇三: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21 年自考《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教师劳动的主要阵地是()

  A、学校√

  B、学生

  C、教室

  D、课堂

  2、我国的师范教育兴起于()

  A、19 世纪末√

  B、20 世纪初

  C、18 世纪中期

  D、18 世纪前期

  3、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使每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方面是互相制约和互相保真的。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复杂性

  A、劳动对象

  B、劳动内容√

  C、劳动过程

  D、劳动能力

  4、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的()

  A、较高的责任性

 B、独特的示范性√

  C、高度的自觉性

  D、广泛的继承性

  5、与其他理想不同,职业理想具有()

  A、社会性

  B、阶级性

  C、客观必然性

  D、差异性√

  【答案解析】

  考点:职业理想的特点。

  分析:职业理想的特点是差异性、发展性、时代性。理想的特点是客观必然性、社会性、阶级性。

  6、关于爱国主义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华民族物优良传统

  B、其内容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C、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

  D、民中华民族道德的核心

  【答案解析】

  考点:爱国主义

  分析: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7、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任务,道德是要()

  A、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B、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C、传递人类社会精神文明

  D、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

  【答案解析】

  考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任务

  分析: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任务,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这成为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道德的核心。

  8、下列关于纪律的观点,正确的是()

  A、纪律不具有阶级性

  B、纪律是为维护某些人的个体利益而制定的

  C、纪律是维持人们一定关系的准则,是靠成员自觉执行的

  D、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纪律越发显得重要√

  【答案解析】

  考点:纪律的含义

  分析:纪律具有阶级性,纪律是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的体现。纪律是指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纪律是维持人们一定关系的规则,要求一定集体成员必须执行。

 9、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是()

  A、知识素养

  B、能力素养

  C、人文素养√

  D、学术修养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职业素养。

  分析:教师职业素质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就是人文素养,它决定着教师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教师知识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目标中知识传授这一基础性任务能否实现教师能力素养是实现知识传递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又一前提条件,可以说它等同于甚至超过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10、下列不属于教师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是()

  A、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知识的传授者

  C、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D、学生的榜样和朋友

  1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目标中,教师要内化为自身所具备的道德品质的是()

  A、公民道德√

  B、社会公德

  C、社会良心

 D、道德底线

  【答案解析】

  考点: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体系。

  分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目标是将公民道德内化为自身具备的道德品质,然后教师要通过自我修养实现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定道德品质目标。公民道德目标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低目标。

  12、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本身进行的评价和研究称为()

  A、具体评价

  B、质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元评价√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类型

  分析: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区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可以分为具体评价与元评价。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评价是指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道德因素的行为和活动的评价。教师职业道德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本身进行的评价和研究。

  1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是()

  A、至善√

  B、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C、为人师表

 D、教书育人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分析: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善恶;最高标准是至善;具体标准主要依据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4、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整个设计的核心是()

  A、个人成长目标的确立√

  B、自我反思

  C、成长阶段设计

  D、教学方法的选择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因素。

  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个人成长目标的确立是整个设计的核心。成长阶段设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

  15、用质性评价方法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优点在于()

  A、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

  B、对研究成果的效度可以进行准确的测量

  C、研究有统一的程序

  D、可以在微观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质性评价方法

 分析:质性评价方法是通过收集反映评价对象发展状况的丰富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然后用描述性、情感性的语言对教师的能力发展和人文素养等方面作出评定的方法。质性评价可以在微观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质性评价方法的局限在于不能对研究成果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准确的测量;研究的结果不具有代表性。研究没有统一的程序等。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6、唐代的官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

  A、正确√

  B、错误

  17、教师职业道德是从“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

  A、正确√

  B、错误

  18、理想,作为一种 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是没有崇高与卑下之分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

  理想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表现。人们的人生观有崇高与卑下之分。因此,人们的理想也有崇高与卑下之分。

 19、有爱就有真正的教育。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

  只有爱而缺乏严格的要求,也不是真正的教育

  20、班主任劳动艰辛复杂,应得到生意人劳动报酬。

  A、正确√

  B、错误

  21、遵守职业纪律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最低职业要求。

  A、正确√

  B、错误

  22、现代教师以分科教学为主。

  A、正确√

  B、错误

  23、高自尊的教师在应对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挫折时会比高自尊的教师更敏感。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

  低自尊的教师在应对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挫折时会比高自尊的教师更敏感。高自尊的教师对失败和挫折没有低自尊者那么敏感,且更关于应对压力,也更容易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

 24、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将就该通过培养为合格教师最为直接的渠道。

  A、正确√

  B、错误

  25、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与能力,不是“被塑造”的过程,而是一种“自我理解”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26、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7、被称为“教师的教师”的是 19 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他非常重视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

  28、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学生获取 的知识多是(间接)经验。

  29、教育法律分为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

  30、《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31、教师应具备广告牌人知识素养,包括解决教师教人学生什么的问题,的(专业)知识,解决怎么发帖本人日问题的(教育科学)知识。

  32、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33、常用 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能力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

 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与反思。

  34、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理成分。

  3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根据有(动机)、实践态度、行为过程和效果四个层面,四者有机统一。

  36、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职前教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

  37、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教师的专业适应知识和(专业能力) 。

  38、教师既是个体专业化,又是(职业)专业化。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

  39、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40、师德意识

  师德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对思想意识方面的要求,指对教师职业的观念、想法及态度,包括教师的职业认识、职业理想、职业信念和职业意志等内容,它是教师职业感情和职业行为的基础。

  4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和规划,以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教师的一种校内培训。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4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基础。

  (1)利益关系和矛盾的出现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客观基础。

  (2)生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阶级基础。

  (3)吸收和借鉴历史上优秀教师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基础 。

  43、简述职业理想的作用。

  (1)职业理想具有导向作用。

  (2)职业理想具有调节作用。

  (3)职业理想具有激励作用。

  (4)职业理想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

  44、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1)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2)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3)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4)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5)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

  45、简述教师在职教育的主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

  (3)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

  (4)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5)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6)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训。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小题 8 分,共 16 分。)

  46、论述教师职业纪律与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1)教师职业纪律与教师职业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首先,二者具有统一性;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是教师对职业活动的共同要求。一个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人,也必然是一个严格遵守职业纪律的人。

  (3)其次,二者又具有差异性。

  (4)职业道德是用榜样的力量来倡导某种行为。而职业纪律以强制手段禁止和惩处某种行为。

  (5)纪律的执行和检查往往由专门机构来保证。而职业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手段来实现的,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情操。

  47、试述开展职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不仅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它能唤起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追求。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中,要注意激发教师的积极进取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实践,以“我自己要提高”的角色投入到培训中。

  (2)注意教师教育观念向行为的转化。

  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注重观念、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强

 化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教师发展其理解、内化、运用教育观念的自觉意识与能力,以真正形成指导行为实践的、内在的深层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能力。

  教育观念主要发生在认识、思想层次上,可以通过教授、教导及其他方式来实现;而教育行为则主要发生在行为层次上,难以通过教授、教导的方式来实现,须要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过程才能实现。

  (3)采用榜样学习和反面事例相结合。

  对在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采用榜样学习和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向先进人物学习来培养教师的德性。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发生种种有违师德的行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定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讨论、总结,吸取教训。

  (4)师德教育与培养和一般道德教育相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应建立在 一般道德发展的基础上,在师德教育与培养中,必须注意教师职业道德与个体一般道德发展密不可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伴随个体一般道德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而主动地将师德教育与培养和一般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的事例。要让教师认识到“师德是教师做人的配色素质与充当教师的角色素质的统一”。教师首先是普通人,其品德应具有自然个体的本色性。

  (5)师德教育的过程要坚持重复性、渐进性和长期性。

  教师道德品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它是质的飞跃,只能是建立在平时善行的不断累积的基础上。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 分。)

 48、某学校一个实习教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学生上黑板演示题目时做不出题,这个实习教师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 了好几次还做不对,这个实...

篇四: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 (2)

 群众性; (3)

 多样性; (4)

 补偿性; (5)

 融合性;

 2.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答出以下任意 5 点即可得 10 分 。

 (1)

 倡导全面、 和谐发展的教育;

 (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

 倡导建构的学习;

 (5)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三

 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答题注意事项:

 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 必须要有“论” 的内容, 也就是要展开论述; 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 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 (1)

 量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2)

 质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 自由的发展 (3)

 度的方向——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答题注意事项:

 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 必须要有“论” 的内容, 也就是要展开论述; 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 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答题要点:

 答:

 第一,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 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第三,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学生的服务意识。(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 必须要有“论” 的内容, 也就是要展开论述; 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 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四、 案例分析题 一位语文老师走进二年级一班的教室, 准备给同学们上新教材《小山羊》 这一课。

 他刚走上讲台, 只听教室的窗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 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吸引, 呼啦离开各自的座位, 趴在临街的窗户上, 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不停地边议论。

 这位老师没有把小学生制止住, 让他们回到各自座位上,认真学《小山羊》 这一课。

 而是把“消防车” 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 因势利导, 让小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 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

 请分析, 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答题要点:

 肯定教师的做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了研究性学习这个新的课改方针。

 1,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的行为描述, 可达到的, 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的, 渴望而不可及的。

 2.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科书”。

 3.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 而言的。

 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比起来, 研究性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 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的研究情景, 通过学生自 主、 独立的发现问题, 帮助学生来获得知识、 技能、 情感的发展。

 本案例就是运用“消防车” 这一实际场景, 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教师通过“消防车” 这一实际场景, 因地制宜的, 灵活生动的一改原来准备的教学计划, 而是生动的。

 活泼的, 在很难出现的实地场景中, 运用学生的兴趣、 好奇来激发学生的获取知识、 回忆知识的教学模式, 符合新教改的精神。

 04 任务 二、 名词解释 1.

 社会教育(狭义)

 狭义的社会教育, 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 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3. 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育, 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 教师教育则是统合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概念的新概念。

 4. 教师职业专业化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 是说:

 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 要按照专业标准, 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 教师职业成为专业, 需要一个过程。

 三、 简答题 1

 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题要点:

 (1)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 (2)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2. 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可能性)

 是什么? 答题要点:(1)

 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2)

 延长教师培养年限, 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

 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 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4)

 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

 3. 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题要点:(1)

 主体意识增强;(2)

 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3)

 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4)

 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四、 论述题 1.

 请你结合自 身的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

 答 :

 (1)

 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 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

 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 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

 由“师范教育” 向“教师教育” 转化, 教师培养的职前、 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2.

 结合实际, 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如果你是教师, 则谈谈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

 ? 答题思路:(1)

 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 是说:

 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 要按照专业标准, 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 教师职业成为专业, 需要一个过程。

 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 还处于“半专业” 状态,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 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 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 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 进行业务进修, 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 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

 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 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 和“系统内因素”:

 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 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 学校制度、 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 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 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答题注意事项:

 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要点, 必须要有“论” 的内容, 也就是要展开论述; 论述题也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 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不符合上述要求者, 视具体情况扣分。

 答案不求一致, 凡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者均可得分。)

篇五: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14 年特岗教师名 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有目的地增进认得知识与技能、 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 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 个体身心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4、 个体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 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5、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6、 校园文化:

 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 态度、 作风和行为准则。

 7、 最近发展区:

 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8、 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

 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也叫敏感期、 最佳期。

 9、 教学目的:

 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 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10、 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 和谐、 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1、 素质教育: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2、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3、 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 要求、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教师:

 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 是学习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 凡是把知识、 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 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 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 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15、 教育机智: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 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 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 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 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7、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8、 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以“教” 和“学” 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态度等。

 19、 心理相容:

 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在心理上协调一致,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 情感融洽、 平等合作。

 20、 课程: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习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1、 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22、 三维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的课程目标。

 23、 课程计划: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4、 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5、 教材:

 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26、 课程设计:

 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27、 课程实施:

 即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 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8、 课程评价:

 是以一定的方法、 途径对课程的目标、 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29、 学校课程:

 也叫校本课程, 是学习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 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30、 教学:

 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1、 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有目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 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32、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3、 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

 34、 讲授法: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35、 参观法:

 又称现场教学,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研究, 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巩固、 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6、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37、 个别教学:

 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38、 现场教学:

 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 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39、 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 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 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40、 分组教学:

 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能力、 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41、 教学评价:

 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 对教学活动及其而过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 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42、 教学模式:

 是指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43、 德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 社区德育、 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 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4、 德育目标:

 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5、 学校德育内容:

 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 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46、 德育过程:

 教育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地施加影响, 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7、 德育模式:

 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 德育内容、 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48、 班级:

 是学校为实现一定得教育目的, 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 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49、 班级管理: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得目的和要求, 采用一定得手段和措施, 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 协调、 控制,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50、 班级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51、 班级平行管理:

 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 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2、 班级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53、 班级目标管理:

 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 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 形成目标体系, 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 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54、 班集体:

 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 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55、 班主任:

 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56、 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 在班主任指导下, 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57、 课外、 校外教育:

 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 利用课余时间, 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58、 社会教育:

 是指学校、 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 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关键期(劳伦兹)

 :

 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 同化:

 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 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5、 顺应:

 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 其认知机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6、 支架式教学:

 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 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7、 学习困难:

 即学习技能缺乏, 指在知识的获取、 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8、 学习: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9、 准备律:

 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里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10、 练习律:

 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 不重复或练习, 联结的力量就会削弱。

 11、 效果律:

 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 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12、 正强化:

 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3、 负强化:

 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 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4、 惩罚:

 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15、 归因:

 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16、 自我效能感:

 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7、 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 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 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8、 认知策略:

 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19、 复述策略:

 在工作记忆中为了 保持信息, 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 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0、 精加工策略:

 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1、 组织策略:

 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 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22、 元认知策略:

 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及控制的策略。

 23、 计划策略:

 是指更具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 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各种活动、 预计结果、 选择策略、 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预估其有效性等,

 24、 监控策略:

 是指在认知过程中, 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 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 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 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

 25、 调节策略: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 找出认知偏差, 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

 26、 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7、 知识:

 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8、 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 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29、 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 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30、 符号学习:

 也称表征学习, 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或...

篇六: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白板说:

 是洛克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 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 心灵如同一块白板, 没有任何标记和和观念, 人的一切知识是后天得来的, 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

  2.幼小衔接:

 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 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 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 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3.个性, 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4.幼儿教育小学化:

 是幼儿衔接工作中的一个误区。

 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 表现在两种情况中:

 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 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 书写汉字等, 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 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 体会不到学习乐趣; 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

  5.亲子游戏:

 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祖父母和孙子之间的游戏行为, 它是以孩子为主体, 父母为主导, 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

 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6.保育:

 主要为幼儿的生存和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高物质条件, 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 帮助其身体和技能良好地发育, 促进其身体健康地发展。

  7.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是指以幼儿身 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 以促进幼儿在体制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 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 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史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8.幼儿园一日活动:

 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的保育、 教育活动。

 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

  9.直观形象法:

 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子化教育手段等, 组织儿童开展观察、 欣赏、 演示、 示范和范例等活动, 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10.自主游戏:

 是学前儿童有机体的内在需要, 是儿童自由选择的, 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一种愉快活动。

 自主是儿童游戏的重要条件, 儿童在自主游戏中得到主动发展。

  11.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 包括气质、 能力、 性格等心理成分、 其中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

  12.注意: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显著特征。

  13.性格:

 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4.幼儿园:

 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 是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部分, 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1996 年, 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 规定:

 “幼儿园是对 3 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5.角色扮演法:

 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 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 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 体验情感, 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 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与规范。

  16.创造想象:

 是根据自己的创见, 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其具有首创性、 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17.道德情感: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18.发展性原则:

 是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以安排, 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即立足幼儿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以预防和提高为主, 兼顾矫治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与行为问题。

  19.脚手架:

 基于“最近发展区” 理论提出的一个概念, 是一个辅助物, 孩子凭借这个辅助物可能完成其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 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

  20.间接教学:

 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 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 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 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 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21.手眼协调动作:

 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 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 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22.讨论法:

 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

 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一些不了 解的问题、 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 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 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 发表意见, 共同讨论商议, 相互启发和补充, 从而获得正确、 统一的认识。

  23.学前初期:

 指儿童 3-4 岁这一年龄的阶段, 处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 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

  24.依恋: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外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这个人主要是母亲, 也可以使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 如家庭其他成员。

  25.关键期:

 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 但过了这个时期, 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这一时期对个体非常重要。

 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26.平行游戏:

 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 但仍是单独做游戏, 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 彼此没有交流。

 他们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 偶尔会望一下别的幼儿, 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戏中。

 这种游戏在2-3 岁时常见, 是孩子们初步学习社交的机会。

  27. 家长园地:

 是幼儿园家长工作中常用的形式, 一般张贴于本班的活动室门外, 主要介绍本班一周工作重点、 教育活动安排、 需要家长配合和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短小的教育文章供家长参考。

  28 发现学习:

 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 亲子实践、 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29.演示法:

 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 进行示范性操作。

 这种方法特点是直观形象, 常配合语言法一起使用。

 教学演示可是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 发展观察力、 思维力, 认清对象, 形成正确的认识。

  30 自我概念:

 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 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 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性格、 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认识, 是由一系列态度、 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31.结构游戏:

 是儿童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 经过手的创造来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32 保育员:

 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 生活管理的人员。

 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生毕业以上的学历, 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 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33 幼儿参与性原则:

 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 共同参与的过程。

 环境创设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幼儿的主体精神、 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 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34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思维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概括性,思维反应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二是间接性, 思维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35 家长委员会:

 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 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同时, 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 促进家园的合作。

  36 保教结合的原则:

 保育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 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 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 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 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教育则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 发展幼儿的认识、 情感、 能力, 引导幼儿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

 这两方面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的全部内容。

 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在全面、 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 重视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和保护, 保教合一, 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 全面发展。

  37 适应现象:

 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 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38 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能以同一强度在某一对象上或者某一活动中保持的时间的多少。

 保持的时间越长, 稳定性越好。

 注意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的稳定性较好才能保证个体的行为活动顺利进行。

  39 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 图解、 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

  40 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又称为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该阶段幼儿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 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

  41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 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2 亲社会行为:

 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 合作、 谦让、 援助。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

  43 创造性游戏:

 是儿童主动地、 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它包含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44 活动性原则:

 是指幼儿通过参与游戏等活动, 认识外部世界, 体验各种情绪,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心理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的动力。

  45 兴趣:

 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好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46 能力: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 反过来,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47 开放日制度:

 是指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各种保教活动, 如运动会、 元宵灯会、 节日庆祝活动等, 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 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 增进对幼儿园工作的感性认识, 家长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 可以从侧面认识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 该井家庭教育制度。

  48 幼儿园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 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 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 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其身心发展。”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 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 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度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49 发展适宜性原则:

 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促进每个幼儿全面、 和谐地发展。

 此项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 等倾向提出来的。

  50 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 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幼儿最初的动作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 以后则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 即服从“无有规律”。

  51 性别角色:

 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是在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基础上, 逐渐行为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从而导致幼儿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52 全面性原则:

 是指幼儿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既重视幼儿的共同需要和普遍问题, 也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和个别需求; 既重视幼儿不良行为的矫正, 也关注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既重视幼儿的智力培养,也关注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3 男女双性化:

 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特征是:

 有自信心、 事业成功、 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 温和、 文雅、 兼顾家庭和事业(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幼儿教育, 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 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54 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

 亲

 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55 幼儿攻击性行为:

 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其目的性。

  56 间接指导:

 指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一种指导方式。

 教师应通过观察幼儿游戏, 适当时候参与幼儿游戏 , 但是这种参与以不干扰幼儿游戏顺利进行、 不限制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为前提, 要善于启发和转换角色, 而不是一种干涉。

  57 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注意范围的发展受幼儿生理发育程度、 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注意对象特点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58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是有目的、 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 活泼、 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59 现代儿童观:

 指现代人们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 独立的、 发展中的个体, 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力, 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 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60 自然观察:

 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 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幼儿人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 记录,从而获得对幼儿学习的了解。

 自然观察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常用方法, 非常适合对幼儿学习的研究。

  61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篇七: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一章

  教师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这就是教育学意义上所说的教师。

 4、教师权利 :法律上的教师权利, 是指教师依法享有与教师职务相关的权利和利益, 表现为国家对教师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 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5、教师义务 :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是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务相联的责任。

 6、教师专业能力: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带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

 7、教师专业知识: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情境知识和解决难题的知识。

 二、简答题 1、简要列举教育学创建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英国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英国斯宾塞《教育论》,法国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及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2、简要列举教育学多元化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前苏联马卡连柯《教育诗》,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刘佛年《教育学》 3、研究教育学产生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意义。

 研究教育学发展的历史, 就是要找出教育学产生的渊源, 并且揭示教育学发展的规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研究并明确这些问题, 可以增强研究者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并加深对教育学自身理论的认识和建构。

 4、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特性以及终身教育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二,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激发和坚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三,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

  5、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一,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师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6、简答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二,教师教育观、教师信念;三,教师专业知识;四,教师专业能力;五,教师心理 三、论述题 1、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怎样的?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百年历史,它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

 其沿革过程大体可概括为 “先学日本,后袭欧美,新中国成立后又学苏联,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走上教育学中国化的道路” 。目前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时间问题和理论问题, 认真总结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 继承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 借鉴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 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 努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

 2、教师本体性知识分为哪几类?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二,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知识,尤其是向观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了解该学科对社会、 人类发展的加之,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

 四,教师需要掌握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 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在我看来 7教师的本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着教给学生什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直接影响着教材的处理和组织。

 3、请评述教师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理论中的“关注”阶段论。

 福勒等人对教师关注阶段理论的研究, 切实关注了教师在成熟发展的过程中, 思想演变和迁移的递进阶段,揭示了教师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 为从思想发展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仅从教师关注的焦点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易受教师个人发展进程的局限,而且研究范围单一,内容单薄,略显说服力不够,用来探究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仍有不足。

 4、什么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的时间性知识分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和教师的科研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校内外经验的结晶,它包括德育、 家庭教育指导、 学生心理教育、就业升学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方面经验。

 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了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法指导等诸多方面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教科研实践性只是包括了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的实践经验, 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情境中通过新、 旧知识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主动建构。

 教师已有知识经验背景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室事件性质是发展的有效途径。

 5、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哪几类?含义分别是什么?

 教师专业知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通识性知识: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

 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师

  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 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6、 教师专业能力是由哪几类能力构成 ?分别是什么? 一、表达能力:教师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施加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完成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专业基础能力, 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 其中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体态运用能力。二、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或任务要求,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和技术, 遵循一定的原则,猜去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中培养的能力。三、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或达到语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四、人际交往能力:交往是直人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知觉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实现育人的目标, 教师必须具备与他人交往的能, 其中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家长的关系。

 五、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升学校品味、强本固基、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新理念下办学的方向, 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六、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整体推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7、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即总结成功的经验, 查找失败的原因以及记录学生情况; 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通过教学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第二章

  现代教育观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 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 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 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简答题 1、教育观的作用是什么? 理清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指导和影响教育的实践, 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 促进教育改革的先导 2、现代教育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教育观由重视狭隘质量转向整体素质, 教育观由教师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自主, 教育观由追求整齐划一转向个性发展, 教育观由培养复制人才转向创新人才, 教育观由阶段性学习转向终身学习。

 3、简答学生发展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学生在共性中有特长, 为学生的个

  性发展创造条件 4、简答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学生发展是身心灵全面和谐发展

 三、论述题 1、如何认识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 学生是未完成性的人, 学生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学生潜能是在发展中逐步显现的,学生潜能的发展有关键期

 第三章

  教育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学生的身体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2.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 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 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4.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同一年龄期的学生在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上, 其速度和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同一年龄期的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差别。

 5.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6.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 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 ,都是教育。

 7.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 ,培养思想品德 ,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二、简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哪些基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2.为什么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 包括: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3.学校教育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造良性的环境; 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一

  时和选择能力;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怎样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其次,遗传因素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再次,遗传因素对不同性质的机能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最后,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

 总之,遗传因素作为一种原生性的生物因素, 对人的发展具有既定的潜在影响。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5. 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时代, 因此各自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梁总现代教育体系。

 这两种即哦啊与体系, 由于各自社会性质的规定性不同,因此也就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 同处现代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虽然存在生产关系的差异,但个社会的生产力具有相似性, 且二者共存于现代社会, 两者都面临着环境、自愿、人口、粮食等共同问题, 在这些问题以及其他重大的轨迹问题上,存着许多共同利益与认识,其教育也表现出许多共通性。

 因此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现代教育的差异性以及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性这两点。

 6.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什么? (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诗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7.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什么?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8.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包括:(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9. 教育的人口功能是什么? 教育的人口功能就是指教育对对社会人口数量的调节控制和质量的提高所具有的作用,包括:(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10. 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既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对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2)环境对人的作用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和变化相关, 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在方向上邮政(积极)、反(消极)之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

 11. 为什么教育具有生产性的特点?

  因为教育直接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 直接反映社会生产需要, 并为它服务...

篇八: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职业生涯的概念是什么

 每个人一生都必须有其职业生涯, 教师从其进入学校开始, 如能规划好职业生涯, 最大限度地挖掘, 实现自身潜能, 就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清楚地了解, 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最佳路线, 发展自己的最佳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方法.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教师的工作及专业发展的设计, 协调教师个人内在需求和学校长远目标需求, 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教师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是学校与教师个人双方的责任,

 学校与教师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双方共同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 实现学校与老师的双赢。

  第一步, 树立理想、 增强奋斗动力。

 没有愿望, 人生就没有动力; 没有方向和目标, 动力就无法释放; 没有目标的实现, 就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 一个人要度过成功快乐的一生, 在奋斗的过程中, 就必须有清晰的方向, 定出明确的目标, 然后做出有效的行为。

 因此, 人生成功的步骤, 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确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二, 清楚知道现在的行为模式能否得到它。

 三, 找出更有效的行为模式实现它。

 具体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时, 要在纸上先写下题目,规划题目有如下内容:

 规划者姓名, 让人从题目可以看出是谁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年限, 就是确定这一规划的时间跨度, 要几年; 起止日期, 何时开始, 何时实现目标; 年龄跨度, 从几岁到几岁。

 有了题目, 就要确定职业方向, 也就是确定自己的职业锚:

 是技术型(教学能手) , 还是管理型(学校行政人员) ; 是他主型, 还是自主创造型; 是安全稳定型, 还是冒险型, 然后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时候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教师职业中得到什么, 自己的优势与局限, 价值观是什么, 明确自己的职业周期正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

 准备期, 适应期, 稳定期, 衰退期, 退出期。

 再制定出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

  第二步, 找准努力方向、 关注职业发展机会。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 要找到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 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 特别是已在教育行业稍有成就的同行的意见。

 因为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面临的客观机遇受到限制,有的老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 所以学校有责任帮助老师准确地定位职业生涯的方向和目标。

 学校帮助老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有利于学校保持竞争力和实施名师工程计划, 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缩短名师培养周期, 让名师早日脱颖而出。

 学校要采取各种办法, 建立有效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将学校的办学总目标分解成每一位老师的个人目标, 通过培养有目标, 有自信的老师来提高学校的工作活力, 打造一支忠诚勤奋, 心态正,志气高, 能力强, 身体健的名师队伍。

  第三步, 分解目标、 有助实现梦想。

 目标是未来的现实, 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 而设计出具体的方案, 分解成小目标, 更可以轻松地完成目标。

 有些老师不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他们害怕做出具体的决定, 选定一个目标, 就意味着放弃追求其他目标的机会, 而且他们害怕假如达不到目标, 会对其自我理想造成打击。

 其实, 分析制定一些小目标可以使我们做出果断明确的目标, 并较容易地实现它。

 如对于刚刚踏入学校的青年教师, 可以做出如下规划:

 13 年目标 合格

 教师 教学实践型 25 年目标 优秀教师 师德实践型 57 年目标 教学能手 理论实践型 79 年目标 特色教师 管理实践型 912 年目标 特长教师 学者型教师

  以上小目标有赖于学校正确评价每个老师的能力和潜力, 通过对老师实际工作的考评, 根据学校目标和老师个人情况与需求, 不断进行调适, 或予以升迁,或委以重任, 或调换工作, 给予公平竞争的机会。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首要条件, 学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有利于学校吸收并留住优秀的老师, 有助于老师群体对学校目标的认同, 有助于老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更有助于老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沟通。

 第四, 认清自我, 制定实施方案 在过去, 我们的所有劳动都是为了解决温饱等基本需求, 而现在一旦基本的需求大致满足, 个人的发展失去了动力, 往往停滞不前, 目标变得模糊不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 人的需要是由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组成。

 教师不仅有物质需要, 更有情感需要和事业需要, 进而是精神层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现在的老师最缺乏的自信, 而一个人最大的根本就是自信, 自信是羞怯的消除剂, 是摆脱困境的长矛, 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后盾。

 自信是一个人能力增长, 魅力提升的根本。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在实施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案时, 要不断地了解自身的条件, 找到自己的优势, 充分地, 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分析自身的差距, 找到适合自己的缩小差距的方法, 制定出可实施的方案。

 综观近几年新生代教师的成长历程, 我们发现读书实践反思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读书的好处在此不再一一罗嗦, 引用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博士生导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事情, 它应当被看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本领。

 我们会因得写作的引领, 而进入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

篇九: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21 年自考《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教师职业形成的历史前提条件是()

  A、教育活动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D、学校教育的存在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职业的形成因素。

  分析: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形成的历史前提;学校教育的存在是教师职业形成的现实前提。

  2、人才素质主要取决于教育,教育职能的实现,又主要取决于()

  A、教师的劳动√

  B、学校

  C、学生的劳动

  D、社会

  3、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时,不能根据他能背诵多少道德的戒委和格言,也不能根据他自诩怀抱多么纯正高尚的道德动机,而只能根据他的实际行为。这说明了道德具有()

  A、特殊的规范性

 B、广泛的渗透性

  C、强大 的稳定性

  D、显著的实践性√

  【答案解析】

  考点:道德的共同特点。

  分析:道德的共同特点包括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强大的稳定性、显著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指道德必须实现向行为的实际转化,从意识形态进入人们的心理结构与现实活动。

  4、下列选项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教师职业道德较之于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

  B、教师职业道德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特点

  C、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相同的原则和要求√

  D、孔子提出平等施教,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思想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分析: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所以,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要求。

  5、职业理想的特点是()

  A、差异性、发展性、阶级性

  B、差异性、发展性、时代性√

  C、发展性、个别性、阶级性

 D、发展性、普遍性、时代性

  【答案解析】

  考点:职业理想的特点。

  分析: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职业理想的特点是差异性、发展性、时代性。

  6、()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的引领者。

  A、校长

  B、班主任√

  C、家长

  D、政治教师

  7、“教师的授课应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耐心辅导”是学校规章制度的()

  A、组织纪律

  B、教学纪律√

  C、劳动纪律

  D、群众纪律

  8、下列不属于内化素养的()

  A、世界观

  B、价值观

  C、人生观

 D、计算机和外语水平√

  【答案解析】

  考点:职业素养的内容

  分析:职业素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化素养指属于技能范畴的素养,如计算机和外语,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的, 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的。

  9、下列不属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是()

  A、教学能力

  B、学习与科研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团队合作能力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内容。

  分析:教师的能力素养分为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和学习与科研能力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其他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的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10、下列关于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要尊重家长,积极合作

  B、教师要虚心听取家长意见

  C、教师要科学指导家族教育

  D、教师要满足家长提出的任何要求√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

  分析:教师正确处理与家长的人际关系,需要做到:尊重家长,积极合作;虚心听取家长意见;科学指导家庭教育。

  11、以下选项中对教师心理健康起决定性因素的是()

  A、个人因素√

  B、职业因素

  C、社会因素

  D、工作环境因素

  【答案解析】

  考点: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个人因素、职业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在相同的环境下工作,面对相同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积极自信,有的教师抑郁沮丧,因此,个人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决定性。

  12、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

  A、爱岗敬业珠职业道德

  B、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

  C、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

  D、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

  13、主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原则是()

 A、引导性原则

  B、内化性原则√

  C、差异性原则

  D、连贯性原则

  【答案解析】

  考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分析: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有;(1)引导性原则:是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他律性特点出发的;(2)内化性原则:主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3)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差异性原则:从构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全生涯模式出发。

  14、下列关于校本培训的廉洁错误的是()

  A、校本培训的初衷在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

  B、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C、校本培训创造了终生学习的氛围

  D、校本培训是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答案解析】

  考点:校本培训。

  分析:校本培训的初衷在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的分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校本培训的优势有:(1)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2)校本培训创造了终身学习的氛围;(3)校本培训可大大提高继续教育效益。

  15、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是()

 A、大学

  B、教师教育机构

  C、课程专家

  D、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有经验的教师√

  【答案解析】

  考点:新教师入职辅导的承担者

  分析:新教师入职教育应突出以第一线教师辅导为主的原则。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不应是大学或其他教师培训机构,而应是来自于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教师。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6、教师职业的下下形成是在阶级 出现以后。

  A、正确√

  B、错误

  17、“教师教育”概念的产生和认可,标志着教师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

  A、正确√

  B、错误

  18、政治和法律作为行规,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但不像道德那样明显、强烈而普遍。

  A、正确√

  B、错误

  19、教师行为规范既包括国家和政论指定的有关教师行为标准的

 法律、条例等,也包括为人们所公认的,为教师内心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习惯等。

  A、正确√

  B、错误

  20、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要把智育放在首位。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

  肩人为本,德育为先。

  21、有爱就是真正的教育。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

  只有爱而缺乏严格的要求,也不是真正的教育。

  22、对一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可以适当以力压服。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

  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只能以理服人,不能以力压服。

  23、学校缺乏完善的章程和规章制度,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

 A、正确√

  B、错误

  24、用现在发展的眼光看,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

  用现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拥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拥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才能满足学生不断未知的需求。

  25、参与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个人的私事,参加与否一般采取自愿的形式。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26、“二战“后的教育以”学会生存“为其根本职能,以”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其教育原则。

  27、道德作为一社会意识,是由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28、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

  29、学生在校期间,(知识)教育是主要的,但也应重视知识教育

 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30、我国的学校教育采取的组织形式是 (班级教育) 。

  31、纪律是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

  32、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最重要的行业性纪律。

  33、素养的实质是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和(倾向性)。

  34、(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学生最亲近的“天然教育家”。

  35、教师认知重构可以从自我认知、(自我效能)、归因方式、自尊和信念这几个方面进行。

  36、(师德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对思想意识方面的要求,指对教师职业的观念、想法及态度。

  37、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依据评价参照的不同标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种类型。

  38、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生意人专业地位过程。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

  39、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

  40、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是指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教师在教育

 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41、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42、简述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1)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2)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3)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

  (4)教师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43、简述教师职业理想的内容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44、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责任明确性原则。

  (4)自我评价原则。

  (5)发展性原则

  45、简述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目标 。

  (1)通过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知

 识基础。

  (2)通过专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掌握所教学科扎实的专门知识,从而使他们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保证他们能有权威、有信心地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3)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掌握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专业的判断能力。

  (4)通过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使未来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并发展初步的专业能力。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小题 8 分,共 16 分。)

  46、试述教师职业情感的内容。

  教师职业感情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1)具有事业感,即把教育工作看成是国家、民族伟大事业的一种积极情感。在有事业感的教师心目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素质、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事业,而不是只看成是一只“铁饭碗”、一种谋生 的职业。

  (2)具有爱生感,即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热爱的一种情感。

  (3)责任感,即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教书育人、培育人才、爱护学生等神圣责任的一种情感。

  (4)具有乐业感,即一种体会到教育工作乐趣的情感。

  (5)具有创造感,是一种进行创造性工作而得到心理满足的情绪体验。

  (6)具有自尊感,即教师对自我价值的欣赏和珍视,以及因他人对

 自己的尊重而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情感。

  (7)具有美感,即教师对美的感受而产生心理满足的一种感情。

  47、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通用知识。

  (2)专业学科知识。

  (3)教育科学知识。

  (4)教学实践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的特点:

  (1)合理的专业知识是依据教师教学目标而建立的。

  (2)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3)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含量应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 分。)

  48、周六早上醒来,赖在床上不想起来,我实在是不想起来,因为我不知道真情为后还想干点什么,我也找不出别的有意义的事情干,心里很“烦”也很“累”。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了,我空余的时间不知该怎么打发,学校的事我不想提它,既烦心,又无奈。如今,我正处于十字路口,年轻却迷茫,面前的云雾太浓了,我看不到远方,迷失了方向,糊里糊涂地存在着。

  ——一位小学教师的博客

  请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角度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

  (2)一个人走上教师岗位,首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一个持续的职业发展规划,由此才能获得职业成长的机会。

  (3)案例中的教师正是因为缺少职业生涯设计,才会没有目标,产生迷茫感。

  (4)教职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包括:

  ①适应阶段...

篇十: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行动研究:

 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 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 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 思考、 尝试和解决问题。

  2. 教育评价:

 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 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 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 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 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 教学:

 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自由意志, 把学生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 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 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 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 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4. 课程目标:

 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 在发展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它规定了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5. 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6. 学校生活: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 有目的, 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

 7. 班级组织:

 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 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 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 有计划地执行管理、 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 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 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8.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 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9. 师生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1. 终身教育:

 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 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的统一综合。

  12. 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3. 学生道德行为:

 是指学生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 它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14. 教育国际化:

 一是教育为社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 二是教育本身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

  15. 教育: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6. 义务教育:

 是依据法律规定, 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 家庭、 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7. 美育:

 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发展他们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

 18. 学生发展:

 是指学生在遗传、 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方面所发生的量、 质、 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19. 个体社会化:

 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 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 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20. 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是教育的规模、 布局、 比例、 结构要合理。

 二是教育要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用终身教育的观念关照学校教育。

  21. 学生道德认知测评:

 是以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即个体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为对象所进行的评价。

  22. 教育信息化:

 一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二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

  23. 国家课程:

 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 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4. 班级管理:

 就是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 采取适当的方法, 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25. 全民教育:

 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是全面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包括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 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 三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 赞助者、 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二、 论述题

 1. 举例说明校本课程的利弊。

  答、 (1)

 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 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 分 (2)

 优势: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 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

 程, 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 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 学生、 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

 4 分 (3)

 弊端: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 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 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 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 实施、 评价、 修订及质量追踪, 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4 分

 2. 你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 (1)

 设计教学的能力 (2)

 表达能力 (3)

 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4)

 教育教学机智 (5)

 反思能力 (6)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7)

 创新能力

 3. 说明并分析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答、 (1)

 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

 分析问题 (3)

 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5)

 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6)

 总结

 4. 举例说明讲述行为误用的表现及其策略。

  答、 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

 (1)

 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

 (2)讲述时间太长, 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

 (3)

 讲述内容缺乏组织性、 逻辑性。

 (4)

 讲述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或对学生知识准备作想当然假设。

 (5)

 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教育策略:

 (1)

 语意准确, 语词恰当, 语速适中。

 (2)

 讲述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 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5. 试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观点。

  答、 (1)

 教学目标(2)

 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

 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

 师生关系的品质

 6. 试述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答、 (1)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4)

 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7. 举例分析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答、 (1)

 生理成熟期提前 (2)

 思维活跃, 但学习兴趣不高 (3)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

 自我意识增强, 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8. 试述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答、 (1)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问题 (3)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4)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9.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

  答、 (1)

 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做到:

 首先, 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第二, 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

 第三, 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辨证关系。

 第四,要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

 (2)

 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做到:

 5 分 第一, 培养科学精神。

 第二,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 (1)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 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1 分(2)

 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1 分 (3)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 分(4)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 分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1 分

 2. 简述 21 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 (1)

 全民教育(2)

 教育民主化(3)

 教育信息化(4)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

 教育的个性化

 3.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答(1)

 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1 分(2)

 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1 分 (3)

 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1 分(4)

 构建“开放、 多维、 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1 分(5)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 分

 4.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

 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2 分(2)

 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1 分 (3)

 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1 分(4)

 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1 分

 5. 简述教育促进文化和发展的功能。

  答、 (1)

 教育的文化传递、 保存功能(2)

 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

 教育的文化交流、 融合功能(6)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6. 简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答、 (1)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培养的效果, 只能以其社

 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 离开社会需要, 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而教育目的只能从社会的需要出发, 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2 分 (2)

 主要代表人物孔德, 涂尔干 1 分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 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 满足社会的需要,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

 但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 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 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 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 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 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 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7. 描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 (1)

 顺序性和阶段性(2)

 稳定性和可变性(3)

 不平衡性(4)

 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8. 简述当代教学观变革的趋势。

  答、 (1)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9. 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答、 1)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2)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0.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答、 (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

 使受教育者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1. 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答、 (1)

 师范教育(2)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

 在职培训(4)

 自我教育

 12. 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

  答、 (1)

 从目的上讲, 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

 从编排方式上讲, 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

 从教学方式上讲, 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 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

 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 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 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13. 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答、 (1)

 学习者和学者(2)

 知识的传授者(3)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组织者和管理者 (5)

 学生学习的榜样(6)

 学生的朋友 14. 简述活动指导的策略运用。

  答(1)

 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2)

 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3)

 自主活动的引入(4)自主活动的促进 (5)

 成果交流的组织

 15. 简析班级组织的结构。

  答、 (1)

 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2)

 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3)

 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4)

 班级组织的规模

 16. 简述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答、 (1)

 倡导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2)

 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 (3)

 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5)

 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17. 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答、 (1)

 了解和研究学生(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

 热爱、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 善于与学生交流(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 健全人格

 18.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

  答、 (1)

 专业理想的建立(2)

 专业知识的拓展(3)

 专业能力的发展(4)

 专业自我的形成

 19. 说明并分析核心课程的利弊。

  答、 (1)

 核心课程的主要优点包括:

 3 分 第一, 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 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第二, 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第三, 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和改造社会。

 (2)核心课程的主要缺陷:

 2 分 第一, 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 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 锁碎或肤浅的。

 第二, 学习单元可能被搞的支离破碎, 知识的逻辑性、 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第三, 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 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 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20、 简述道德体谅模式。

  答:

 道德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首创的。

 该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模式的一大特色是, 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的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的提出的,它的教材也是取自对学生的调查。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帮助学生满

 足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学会体谅。

  ...

推荐访问:教师专业发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教师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