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4篇

时间:2022-09-14 12:30:03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4篇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管理论坛只有感受幸福的教师才有体验幸福的学生——上海七宝明强小学“幸福教师”工程建设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4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4篇

篇一: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论 坛 只有感受幸福的教师 才有体验幸福的学生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幸福教师”工程建设纪实 ◇ 王 晓 [摘 要】

 在致力于百年老校文化传承与发展 的实践和探索中, 七宝明强小学以“ 幸福教 师” 工程为抓手之一 , 从专业发展 、 研读学习和文化 自觉三大途径切入. 使教师对“幸福” 有了

 共识 :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同生共长的. 它是伴随着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的发展 。

 教 师不仅 有追求职业幸福 的权利 , 而且还有创造 自我人生幸福 的 自由。只有教师 自身

 体验和 享受到 幸福 , 才能把 对人 生的积极感 受化 为正能量 , 传递给更 多的学生 , 才能让每 一个 学生成 为主动热爱生命 、 探 求知识 、 创造 美好 、 善 于品味 生活的人 。

 【 关键词】

 专业发展; 研读学习; 文化 自觉; 幸福感

 “幸福教师”工程, 是明强小学致力于百年老 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中的一个教改 亮点。近 5 年来, 明强小学从专业发展、 研读学习

 和文化 自觉三大途径切人 , 让教师体验到了职业 的幸福, 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长的幸福。

 明强小学开展的“ 幸福教师” 工程具体有以 下几点。

 一、专 业发展 :

 “幸福教师”的高度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同生共 长的, 它是伴随着与学生互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 学过程的发展, 这是明强教师对“幸福”的共识。他 们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智慧,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 成的资源充满关注与l京 喜 , 教师并不在意追求幸福 本身, 而在意体验和感受追求幸福的过程。

 1. 观念更新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 生命 · 实践” 教育学创 始人叶澜曾说 :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 , 不只是为 学生成长所做的付 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 完成 ,它同时也是 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 自身 发展的组成。

 在持续的研究性实践变革中, 明强 人领悟 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育人 ,即促 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传 授书本知识 。

 在变革初期 , 这样的认识意味着他 们将重新架构 自身 已经熟知 的经验系统 ,自己 动了 自己的“奶 酪” , 同时把 自己推到 了变革与 转型的风口浪尖上 ,忍受着新旧教育观念 “ 蜕 变”带来的“ 阵痛” 。明强教师虽因变革而“痛” ,

 却因学生成长而快乐 。

 是领导和管理的观念更新。教育事业的本 质就是关注人的发展 , 领导和管理者要做到 目中 有人 。不仅要成就教育转型与变革实践的发展 ,更要成就身处教育转型变革实践过程 中人 的发 展, 即在成事中成人 , 以成人促成事。

 二是课堂和班级的学生立场。

 课堂为学生的发 展而开放, 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 表达、 大胆质疑; 教师眼光不只停留在文本上, 而是 要更多地研读每一个学生, 关注他们的主动学习与 成长需求 , 把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相结合, 将学科 育人提升到有效评价教学的认识 E来。

 一 作者简介 :

 王晓,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科研室主任( 上海, 20l 100) 12基础教育参考 ·2014/ 2

 管理论坛 三是练就教师基本功 。

 以理念为指导 , 从领 导和管理 、 学习和研究 、 教学和实践 、 关注和发 展学生四方面追求当代教师新 的价值提升。

 2. 学生立场 作为学校管理机体的基本细胞 , 班级的生动 活泼直接带来的是整个学校的生机盎然。上海市 优秀班主任、 闵行区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郭 芳意味深长地说 :

 与传统意义的以教师意志按部 就班的班队建设不同, 明强的班级建设将重心落 在利于“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的工作创 新上 , 倡导学生 自我教育和 自主活动 , 将班队建 设 的 自主权还给学生 。

 教师把 自己编为班级的一分子 , 教师和学生 起进行建班方针 、 班歌 、 班徽 、 班级吉祥物等的 制订与设计。与学生平起平坐 , 共同打造温馨班 级 , 分享学生成长的幸福 。班队主题教育活动倡 导“ 自主体验” 和“实践探究”式的新颖活动方式 ,

 是班主任寓教于乐的重要载体。

 学生不仅喜欢电玩 ,同样也喜欢民间艺术 ,

 在“ 古镇探秘” 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对 “七 宝皮影”倍感兴趣 , 这一现象被教师捕捉在心里 ,

 并及时点燃 了学生的兴趣 , 组建了“强强皮影社 团” , 并且邀请皮影老艺人走进课堂 , 让学生近距 离接触和感受七宝皮影的神秘与魅力。无论是课 间还是午间, 总能看见他们三个一群 , 五个一组 地忙碌着 , 有 的上 网查找资料 , 有的主动去请教 老艺人 , 有的通过询问家人的方式来了解传统习

 俗, 还有的甚至花一天的时间到图书馆去查找原 始资料。明强的“皮粉”们, 从各种渠道去了解“七 宝皮影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并借这一“ 活态” 的乡土教材传承了地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

 他们在皮影表演技能学习过程中, 增强了家乡的 归属感和国家及 民族的认同感 , 而教师则分享了 学生探秘皮影的快乐 ,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 力。教师 自身也从“求生存”的职业生涯立场转向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的立场过程中, 感受到了职 、 【

 幸福感 。

 一3. 无痕教研 学校通过核心团队的引导 , 带动全体教师共同 成长。

 “320 教研”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它已经成为 明强校本教研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每次全校f 生 大 组教研前必须有 20 分钟骨干的交流,分享经验和 成果; 随后各教研组利用 20 分钟时间, 进行精品课 回放, 保持对高质量课特征的敏感 陛; 最后 20 分钟 是学科组沙龙研讨 , 组内成员轮流“头脑风暴” , 交 流聆听报告和高质量课的体会。

 “课型三化” 是明强教师 自创的系列化研究 途径。其核心概念就是:

 薄弱课型成型化, 成型课 型普及化 , 成熟课型精品化。“三化”研究给不同 梯队教师以选择性研究课堂的机遇和挑战 , 既保 证了研究任务的落实和推进 , 又使研究过程与教 师梯队的培养很好地融为一体。

 “小人物” 挑大梁的小教研组领衔式专题教研 更是年级备课实现动力 内化和重心下移的另一大 创新教研形式。

 每学期每个年级小教研组至少领衔 次学科大组教研 , 从研究主题策划到备课 、 上课、

 研讨 , 一律 由组员分工协作完成 , 使每一个教师都 有机会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组织承担者, 使教师 的责任意识 、 协作研究能力明显提升 , 让更多有潜 力的教师在担当中向骨干标准迈进。

 学校积极倡导 自主化研究, 使研究成为教师的 种生活方式, 成为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如今, 在 办公室、 走廊、 饭桌上及一切可与同伴交流的地方,

 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即时分享的场景。

 一一二 、 研读学 习:

 “幸福教师”的广度 明强的教师不仅读书 , 而且还是广泛 、 深层 地读 ,读书已渐渐地成为教师每天必备的功课 。

 华东师大教授李政涛 、 教育专家李振村等先后多 次被邀到明强作读书辅导讲座 , 如今明强人已经 改变 了以往平面的读书方式 , 取而代之的是“跳 进跳出” 的立体读书 , 即以教育人的眼光 , 带着已 有的教育常识 、经验与独特 的生命体验跳进书 本 , 同时也 以社会人的眼光 , 带着读书后的新思 基础教 育参考 ·20141 2 1

 3

 管理论坛 考跳回本职岗位和工作实际。教师带着新知识与 新体验走进课堂 , 也走进教学变革实践 中, 去发 展和提升 自己, 从而对学生产生关照生命全程的 全新体验。具体有以下两点。

 1. 精读以提升内涵 在教师读书上的投入 , 明强从不吝啬 。

 明强 人在一起读专业 、 读人生 , 网上读书论坛成 了跨 越时空的心得交流平 台,网下还经常举办全校 性的读书沙龙 ,邀请作者面对面谈感受。2012 年 3 月 ,明强小学邀请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 主任 、闵行区教育学院校长发展 中心专家组组 长王厥轩教授来校作关于 《 中国教育绝不输给 美 国》 的读书指导报告。

 明强教师就当前中国基 础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与 困惑 ,与王教授进行 了详细的对话 ,这种直面专家 的互动交流体现 了当代 明强人对 中国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关 注意识 。

 为丰富教师的人生阅历 , 学校还给每一位教 职工订阅了《 读者》 杂志, 作为闲暇时的读书“ 甜 点”。广泛的阅读 , 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 , 开拓 了教师的视野 , 也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 , 夯实 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2012 年 3 月 8 日, “全美最佳教师”雷夫教育 艺术上海国际研讨会在波特曼大酒店剧场进行 。

 由明强小学的十多位教师代表组成的独特的“雷 丝”群, 引起了媒体的深切关注。

 2011年秋 , 顾文秀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全美 最佳教师雷夫的《 第 56 号教室 的奇迹》 一书 , 没 多久 , 明强《 枫树林》 科研论坛便开辟 了专题读书 交流平台 , 一个星期不到 , 教师上传有感而发的 感悟 、 体会达 200 多篇。同时, 科研室及时举办 《 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 读书交流活动 , 台上台下 围绕教育观和学生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 博览以拓展视野 在明强的校园里 , 阅读的形态不仅仅限制在 书本上 , 还包括看电影 、 听音乐 、 看话剧 、 参观博 物馆等各种形式。

 14基础教育参考 ·2014/ 2 “永远别说永远 , 凡事都有可能 ! ”这是法国 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 里音乐家里克莱门特 ·马修 老师说的一句经典话语。看完电影 , 青年教师盛 燕莹第一个在读书论坛上发表感言 :

 我真的很喜 欢这种教师培训的方式 , 一部经典的电影往往能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合之前所看的《 第 56 号教师的奇迹》 ,我越来越觉得与其让学生觉得 害怕教师 , 不如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利用 自己的 智慧建立起与学生们之间的信任桥梁 , 形成一种 平等 、 和谐 、 融洽的教学氛围。

 明强教师 自发成立了“悦读俱乐部” , 学校每 学期都向教师推荐一定量的好书。给教师发书的 过程, 实际是从建设学校公共藏书库向打造每一 位教师的“专业书架”转化的过程 , 也是为教师的 专业发展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三 、 文化 自觉 :

 “幸福教师 ”的深度 在明强教师看来 , 幸福不仅是独享的, 更具 有能分享和共享的屙I 生。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1. 共同的价值追求 “审美· 超越”这一明强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老 校长吴 国丽带领明强人致力于生命 自觉 的学校 转型性变革实践中所凝练的文化结晶。一百多年 前 , “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 的呐喊 , 发出的是教 育救国的最强音。今天孕育于丰厚文化积淀中的 “审美 ·超越”文化核心, 则提示着当代明强人站在 审美的高度 , 超越主观 自我 、 超越客观环境 、 超越 功利意识 , 这也是当代明强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 人生 目标。而“ 明事理、 明自我。强精神 、 强体魄” 的“两明两强”校训 , 则让教师在物质与精神上实 现最 自由、 丰富的创造力 , 并把教师的个人发展 与学校的发展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只有教师的发 展才有学生的发展 , 只有学生的发展才有学校的 发展 , 而学校的发展则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 有力的保障。

 2. 温馨的团队文化 明强小学着力打造一种大气 、 美丽 、 舒适、 高

 管理 论坛 雅的校园文化环境。高高的钟楼、 开阔的广场 、 宽 敞的走道空间、 幽香的百年桂花 , 尤其是孩童特 有的活力和灵气与校园的一山一水 、 一景一物形 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融合美。

 为了使教师的工作环境有一种“家” 的自在和 温馨感, 学校把装饰办公室的所有权还给每一个教 师。大家共同思考自己组室的布置与装饰 , 精心挑 选饰品, 亲自装扮属于自己团队的“家” , 处处体现着 合作、 共享、 创新的组室文化。

 “ 草根讲坛”是明强“ 草根文化”绽放的园地 ,

 给有个性爱好与一技之长的普通教师提供一个 展现才华与才艺的良好平台。爱好中医研究的介 绍养身健身 、 喜欢歌唱的介绍发声技巧 、 爱好照 相的介绍摄影技巧⋯ ⋯通过这个小小的讲坛 , 教 师之间可以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生活, 并且加 深了专业之外的兴趣沟通。

 2012 年,明强小学借用 2011年人民网教育 频道与现代教育报联合推出 “教师的幸福指数” 调查表 , 对全校 160 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 与人民网公布的结果进行 比较 , 明强人的幸福指 数远超人民网的调查结果 53 个百分点 ,明强人 的“ 疲惫不堪” 程度低 于人民网的 27 个百分点 。

 学校相继出台多种减压政策与机制 :

 一是明文规 定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 要以科学的方法来提升 教学的有效性 ; 二是“确保教育规范 、 鼓励教育创 新” , 使教师能够关注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 三是 努力改善教师 日常伙食 ,引导积极的健康理念;

 四是创新“教工体检 自选” 制度 , 让教工真正体验 到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五是筹建教工健身房 、 茶 歇小屋, 使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轻松快乐的 时刻 。

 2012 年重阳节之际 , 明强党政工团为全校教 职员工的双方家长购置了冬袜 , 并附上一封热情 洋溢的《 感谢信》 , 希望教师利用特设的半天“敬老 假” , 回家看望双方长辈 , 并代为转达学校对教工 双方家长全力支持子女安心教育工作的感激之 情。此时此刻 , 感动的不仅仅是教师 , 还有教师背 后的家人 , 他们激动地说 :

 这是对教师家属 的真 切关怀, 也让我们分享了明强成就 , 我们也成了 明强人 。

 3. 多彩的休闲文化 明强的休闲文化 , 使教师丰富了追求欢乐 、 分 享幸福 、 绽放生命精彩的平台。

 明强教师合唱队曾多次代表区在市级合唱 比赛及市内其他活动中获奖。然而, 明强的教师 更在乎的是合唱活动的过程 ,通过合唱训练, 可 以抒发 出他们对生活 、 对家乡 、 对集体 ...

篇二: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班主任管理案例第 1 篇( 一) 一、 背景 学校:周至县第七中学 ( 八年级十八班)

 从事了多年班主任工作,所的班级都有所成就,在 2012 年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2016 被“三线五风”先进班集体年轻的我一直认为自己做到了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公平、有耐心。去年 11 月发生在我们的班一件事彻底让我的班主任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案例描述 11 月初的一个星期三上午,我备完课,有空闲时间,于是决定去班里“突袭”一下,第三节课预备铃响后。我有七八步就能进教室门,按惯例学生应该书声朗朗,(我让课代表铃响后引导学生读上一节课的知识点),这一刹那间却听到尖叫声、笑声。我快步冲进去,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只见李薇站在讲台上正笑着尖叫,同学拿她开心,又是她,一个女孩多次找她谈话,她恶习仍不改,故意捣蛋,我气急了,冲上去打了她一下,怒气冲冲到:“一个女孩家,你不要自尊,三番五次捣乱,无可救药,我对你失望到极点,站到后面去。”当时李薇一脸的惊愕,脸也变得红了,从此几天李薇总想跟我说话我都不理她,就这样李薇变了,不爱说话、不爱学习、也不捣蛋了、班里的事情一言不发,同学们更加把她当成另类学生,不屑与她玩,有一次她在大街上遇见我,想躲没地方躲,就干脆低下头从我身边走过去。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把捣蛋学生带成问题学生了。

 三、案例分析 我忽视了捣蛋学生也有自尊,也忽视了对他们更要有耐心。这是深刻的教训,因为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你伤害了她,就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什么样的方式最好?千万不能冲动地去判断、处理。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那么我们的班级管理就更难进行了。

 一是从教师角度看:老师对学生应该尊重有耐心,我觉得她很捣蛋,对她缺失了这两点,所处理的太极端,让她觉的没面子。从此低人一等,把自己封闭起来。二是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个顽皮的孩子,而且她的调皮捣蛋是班级中学生和老师所公认的。她在这个班级体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已经定型了——顽皮。因此,一她做什么事,大家的目光首先会集中她身上。也把教室弄得乱哄哄的。这就是由于平时学生本身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所造成的。三是从批评艺术角度看:班主任选择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学生,显然有驳于班主任的处事原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因此,学生会觉得更加委屈。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件,我想这样处理会更好:我会真诚地向女孩子道歉。然后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就这件事情做自我反省,并由此推广开来,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后来,这个女孩子和我冰释前嫌,我和她进行两人面对面的谈话,把整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做个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她知道自己以前的形象已经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她明白要想老师同学彻底改变对他的看法,她首先应该改变

 自己,我鼓励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一个月后,她那些小错误已经改掉了不少,同时我深深明白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班主任,用关怀来教育并感染了解学生,使学生明白道理,让学生感受我们的关爱,才是最重要的。

 初中班主任管理案例第 2 篇 (一)背景 近几年来,班主任工作卓有成效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启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从学生中选拔确实有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班级的干部,这既减轻了班级的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但关键是学生干部的人选,特别是班长的人选尤为重要。

 徐某,男,16 岁。该同学从小好学上进,聪明伶俐。自入学以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而且工作能力强,在小学一直担任班长职务,是老师十分得力的助手,在校内小负盛名。

 鉴于徐某平日在校内的表现,又向科任教师做了调查,徐某理所当然地被推上了班长置。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他的工作很突出,教学楼内的卫生、纪律都有起色,宿舍工作也有改善,食堂就餐井然有序,深得广大师生得好评。

 (二)问题 随着工作得深入,问题也就出现了。面对着鲜花与赞誉,权力与掌声,徐某的脾气逐渐大了起来,和同学说话的态度变得恶劣,甚至于骂人,自我感觉好极了。大多数学生惧于班委的威力和各方面的考虑也不和他计较,但是,矛盾总要浮出水面,终于一天徐某与比他年长得学生在厕所内发生冲突,双方动了手,徐某因此受了伤。

 (三)解决方法 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和学校都感到遗憾,由于徐某得身体状况和现实情形,我不得不撤换了他班长的职务,削减了他的一部分权力,尽力地挽回此事的影响,但无论如何事已至此。接下来,徐某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始终倾注着我关注的目光,我常与他谈心,找他周围的一些学生了解他的情况,越是这样,我越感到我从前对他的了解真是不够。

 (四)评论 徐某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家庭中,父亲、叔父都在连队中任职,在普通的老百姓看来,也算官宦子弟。所以,接触人和事较多,他比同龄人成熟一些,老练一些,为人处事很有分寸。这是他工作能力强的一个较重要的原因。

 由于生活在较优裕的家庭环境中,他自然是家中宠儿,又由于他的懂事和察颜观色,自然也会是家族甚至于他生活圈里的宠儿,他遇到的挫折不会太多,周围人顺着他,宠着他。学生会主席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却是学生中最大的“官”,我校有学生近

 八百名,自然都在他的领导之下,由于他的个性,他锋芒必露,难免会与极少数学生冲突。

 作为他从前的顶头上司,从他身上我想到的很多很多,如果当初我给的所谓权力小些,或者让他先从底层干起逐步上升到主席底位置,或者多与他沟通一些等等,或许结果不会是这样。他走到今天这一步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底关系,而他的性格形成又与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看起来,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常沟通,否则,不知那一环节会出现问题。

 初中班主任管理案例第 3 篇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摘录)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对“问题学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填补他们心理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一次,我去家访,来到学生文海家,刚一进门,孩子的妈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听话?”又有一次,我家访完走出家门。听到隔壁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总是以报“忧”不报“喜”的行式出现。报“忧”不报“喜”的家访行式,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

 通过学习 1+3+1 的模式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点尝试,举例如下:

 我班有个学生赵孜韧,他课上不专心,课后作业不完成,不遵守纪律。教育过几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长,好景不长。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语文老师闲谈中,得知他的美术成绩较好,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他上课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写了家校联系单。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这样他就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几次成功家访给我的启示是: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班主任管理案例第 4 篇 转眼之间,十个春秋已过,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满了,与学生在一起有欢笑,有泪水,有激动,有幸福。但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充实,这一点可能是没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无法体会到的。管理班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与细心,也需要创造力。因为,我们是一群与心灵打交道的人,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在当班主任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让作为班主任的我感触颇多。其中有一件事情我一直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总让我忆起班主任的神圣职责。

 案例:

 我教过一个叫赵*的男学生,初一刚来学校时,个子挺小,人长得也很好看,特别可爱。而且平时说话办事也很受老师们喜欢,整天笑呵呵的,虽然成绩不是非常好,但主要是由于不努力,人还是很聪明的。但是到了九年级,人整个都变了,上课不好好上,跟老师顶嘴,上课迟到,早恋,从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变成了一个人人头疼的学生。我找了他几次,跟他谈话,但是效果都很不理想。甚至发展到有一次我晚上查晚休时,他因为回来晚了,我说了几句,竟公然与我顶嘴。面对这个教了两年的学生,面对这种付出这么多努力仍没有回报的工作,我的心凉了,我想过了放弃。当晚上我躺在床上时,我的思绪仍不能平静,回想过往的种种,想起老师的责任,我决定再努力,再跟他好好谈一次。

 第二天,准备在下午时找他谈一谈。谁知教育处通知我说赵*又打架了,在教育处让我去领,我真是哭笑不得。“心静,不要生气”这是当时我对自己说的话。领回他之后,我把他叫到了宿舍。也许是知道自己犯了错,他没有说话,一直低着头,从这一点我看出原来他并不是无药可救,这就更坚信了我的决心。所以我并没有骂他,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处理方式的不同直接显出了一个人的水平,尤其对一个男子汗,更为重要。”听到这句话,他抬起了头。他跟我说了一直以来从没对我说过的话。他说老师其实我一直很感激你一直没有放弃我,我也知道我叛逆,我也知道家长关心我,但我不需要这样的关心。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想到赵*家里总共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姐姐,家长的期望自然很大,是不是家长平时的做法有些过。细问之下,他终于跟我说了,上了九年级之后,家长对他的成绩要求高了,慢慢地从说教,变成了打驾,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然而然生出子叛逆之心,而且越演越烈,跟父母关系也很僵。听到这里我明白了,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头。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时不时与他促膝长谈,并与其家长经常联系,通过我们双方共同的努力,赵*脸上又出现了往日的笑容。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绩竟然名列班级前三名,让家长十分意外和震惊,在中考时顺利考上了高中。

 案例分析:

 面对一个叛逆的学生,我们往往会头疼,会想到放弃。其实他们也需要理解,需要关心。通过这件事,我有了如下深深的认识。

 一.爱与理解很重要 不论是谁,都需要关怀,学生更是。教师除了在认知发展上给予学生支持、鼓励与指导外,还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学生关怀,关爱他们,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是相信他们的,被人相信是学生在发展中的基本需求。如果能满足学生这些基本需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韧性、自尊和承受力。

 另外理解学生也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理解万岁”,其中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要谨记对学生的理解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为学生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我们要将心比心,及时消除误解。教师与学生客观上存在理解差异,教师只有经常换位思考,才能及时发现存在于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误解以及造成误解的原因,特别是学生的那些容易被人误解的行为的原因,从而找到消除误解的办法。

 二.细心与恒心相辅相成 教师是一行特殊的工作,是一群与心灵打交道的人。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还需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教育的美丽源自用心,成功关键是细心,难能可贵是恒心。

 班主任要细心,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他的缺点,要尽快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问题所在,并以这个闪光点做为切入口而开展工作。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行为倾向、精神状态,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恒心,就是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学生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解决,也并不是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它更需要长时间的教育、潜移默化。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恒心,要持之以恒,一次、两次能关爱学生是不够的。

 三.与家长沟通十分必要 在家长、教师、学生这个组合里,教师无疑是个导演。班主任老师应在分别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的情况下,做好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和谐统一,使学生得到较好地发展。

 沟通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前,应先全面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家长叙述时,要多给予学生正面肯定,少做负面谴责,对学生的偏差行为也要尽量客观陈述事实,不加情绪化地批评。另外,家长不仅想知道孩子的问题,而且更迫切需要的是知道“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提不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同样会影响沟通效果。如果能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与家长共同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深入讨论教育对策,并提出期望,形成共识,沟通的目的就达到了。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孩子的问题才能得到圆满解决,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有责任让学生感受到关怀,有责任让学生快乐。让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沐浴在老师的关爱之中,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

篇三: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把问题学生丢在路上

 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 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只要有学生存在, 就有问题学生存在, 而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是对一个国家、 一个社会、 一所学校教育民主的一种检验。

  每一个问题学生最终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重塑的过程, 生命因此而精彩。

  不能把问题学生丢在路上

  走出问题学生教育的“迷宫”

 教育是一种大爱。

 教育关爱的是生命, 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 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按照现行评价标准, 我国现有的 3 亿多中小学生中, 有 5000 万是“差生”。

 5000 万是一个怎样的数字? 它相当于 1 个法国、 10 个瑞士、 100个卢森堡的人口。

 即使现行评价标准存在缺点, 这个数字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问题学生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学生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问题学生, 心理学家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就已开始关注。

 索里等人认为, 这类“偏离了文化常模”的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10%-20%, 甚至超过了 20%。

 在日本有所谓的“差生七五三”(指七成高中生、 五成初中生、 三成小学生为差生)

 之说, 法国小学的留级生高达20%。

 化蛹为蝶的轨迹, 问题学生的艰难成长

  不论是媒体披露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果, 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问题学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问题学生的这种普遍性从两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一方面, 如何教育问题学生是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只要有学生存在, 就有问题学生存在, 而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是对一个国家、 一个社会、 一所学校教育民主的一种检验。

 因为教育民主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平等, 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同的受教育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另一方面, 每个教师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学生。

 没有问题学生的教育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但却不是真实的教育, 真实的教育一定存在着问题学生。

 好的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差异。

 问题学生同样是我们的学生, 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涯有时会因为问题学生而精彩。

 这是海南师范大学关文信教授在其新作《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中对问题学生教育价值的诠释。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 在学习、 行为、 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 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问题学生也是学

 生, 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同样熠熠发光, 只不过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轨迹的现象, 他们需要外力的帮助。

 问题学生是偏离了常态的学生, (并非所有偏离常态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

 让问题学生回复到常态生活, 对他们本身来说, 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这是一个对原有自我的否定过程。

 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 也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痛苦与成长相随, 毁灭与新生相伴。

 每一个问题学生最终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创新的过程, 生命因此而精彩。

 问题学生之所以偏离常态, 是因为他们自身或所处的环境有别于一般的学生, 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复杂性。

 但是个性之中有共性, 一个个问题学生的成长过程, 昭示了问题学生成长的规律。做好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探寻问题学生教育的内在规律, 要从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轨迹中找出生命运行的共同参数。

 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实质、 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的类型, 要掌握问题学生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一书, 在总结了许许多多问题学生教育故事的基础上, 深入进行理论研究, 形成了对上述问题的基本认识。

 这些认识以理论和教育故事两种形态呈现给读者, 深入浅出、 通俗形象, 为我们做好问题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的依据。

 谁是问题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把问题学生教育放在班主任工作的范畴进行专题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这种研究视角有利于明确班主任在问题学生成长中重要的地

 位与作用。

 尽管问题学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但在这个系统中对问题学生影响最大、 也最直接的应该是班主任。

 班主任是问题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每个班主任的面前都会站着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每个班主任的问题学生教育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但问题学生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 这就是班主任与问题学生之间的生命对话。

 每一个问题学生的真正转变都是从他的心灵震动开始的, 不触及心灵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也不可能使问题学生发生根本的改变。

 这种生命的对话中有理性呼唤, 有情感熏陶, 有艺术启迪。

 人们常说,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问题学生转化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中的每一个教育故事, 都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结晶, 每一个故事都能折射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五彩斑斓。

 不论是“什么情况下杯中的水最容易盛满”的对话 (教育故事:

 偏科的科代表)

 , 还是班级开展的“诚信储蓄卡”活动(教育故事:

 诚信储蓄卡)

 , 或者是“‘鸭蛋’的故事”(教育故事:

 “鸭蛋”的故事)

 , 所讲述的无一不是生命之间的对话。

 “冷”与“热”相宜, 宽与严相济, 疏远与亲近有度, 观察与谈心结合, 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举动, 却无一不是艺术, 无一不蕴藏匠心。

 这是对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象解读, 书中对现象的深刻把握, 对成因的精辟分析, 对策略的明晰讲述, 对应注意的问题的提示, 使我们对班主任工作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从问题学生教育案例中感受春风化雨的力量

 以叙事研究的思路整合理论与实践是《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的一大特色。

 每个问题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平凡的精彩的故事, 故事如歌, 吟唱着问题学生与教师共同走过的岁月。

 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就像一串串珍珠, 折射出教师教育智慧的光芒。

 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的实践过程与研究过程,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正是这种叙事研究使得那些平凡的实践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源泉。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叙事的成功样例。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教育叙事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故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我们可能感到陌生。

 但对于故事, 我们并不陌生,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 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我们最早的生命对话者, 在与他们的对话中, 我们渐渐地懂得了自然, 懂得了社会, 懂得了真、 善、 美。

 我们不仅是故事的倾听者,我们也都是故事的创造者。

 我们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我们的故事也同样会被别人倾听。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故事不仅有传承的功能, 故事也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之中, 便形成了教育叙事。

 它是一种以叙事为基本研究手段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非常适合于中小学教师。

 因为对中小学教师来说, 最不缺少的大概就是教育故事了, 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串起来的。

 中小学教师是教育故事的创造者、 解说者。《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的“实践篇”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中班主任工作艺术叙事研究”。

 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充满了生命的灵性, 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 绽放出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之花。

 对生命的关注是这些教育故

 事的鲜明特征。

 收进书中的故事, 都是中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典型样例。

 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时, 所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感动, 一份启迪,也有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渴望与冲动。

 教育问题学生需要大学和中学教师的合作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该书的作者既有多年来关注问题学生教育的大学研究者, 又有来自中小学的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校长与教师, 书中一个个充满灵性、 富有生活气息、 感人至深的故事大都是他们亲身的教育经历。

 正是这种二位一体的编写队伍, 才使本书既有理论的深邃, 又有实践的鲜活, 真正做到了深入与浅出有机结合。

 进入新世纪以后, 教师教育发展的主题就是教师专业化。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 教师专业化的平台显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在各自的岗位上。

 但实践证明, 从总体上来说,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

 其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大学的介入, 大学尤其是高师院校应该成为中小学的伙伴, 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中小学教师在这种专业引领下, 就会从原有的经验层面跃升到理性层面, 在专业化上实现一种质的飞跃。

 从另一方面说, 高师院校必须走近基础教育, 了解基础教育, 研究基础教育, 服务基础教育。

 高师院校的教师只有走出“象牙塔”, 走出“围墙”, 深入基础教育, 与中小学教师结为伙伴关系, 才能找到理论涵养地和生长点, 才能不断地产生新思

 想, 创造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桥梁, 这是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迪。

 (葛安英)

 【阅读现场】

  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

  孙云晓, 是一位有着多年青少年教育与研究工作经验的学者, 十几年前, 他所采写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 震撼全国, 引起了教育界的大讨论, 十几年后, 他再次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了他的另一力作《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

 该书以上海闸北八中为典型, 向我们呈现了“成功教育”这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全书包括了“发展篇”、 “选择篇”、 “和谐篇”三部分, 共 15 章。

 作者不仅搭建了完整的框架结构, 也在细致、 深入的调查采访的基础上, 通过描述和解剖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学生个案, 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真谛, 并提出了一系列精彩非凡的教育观点。

 孙云晓鲜明地概括出闸北八中的教育理念:

 成功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 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

 成功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但是对于那些被定性为“差生”的孩子而言, 体验这种成功的快乐无疑变得奢侈了, 因为他们总处于被歧视的位置。

 孙云晓认为每一个“差生”的背后, 都有一段被冤屈的历史。

 《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不仅仅是在为差生正名, 其实也是在试图探讨如何帮助差生找到自信心, 走出被歧视的困境, 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因为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 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

 这也正是“成功教育”所提倡的核心教育思想。

 每个人都有尊严, 孩子也不例外, 被圈定为“差生”的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应该有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权利。

 给孩子贴“差生”的标签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做法。

 闸北八中最大的魄力就在于敢于接收人们认定的“差生”, “得天下‘差生’以教育之”。

 这就如同孙云晓所说的, 你的胸怀有多么博大, 你的世界就有多么宽广。

 刘京海和他的同事们有如此境界, 再加上不懈努力, 才成就了闸北八中的今天。

 多年以后, 那些当年在闸北八中的“坏小孩”最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在追忆自己在闸北八中的成长经历的时候, 依旧感慨万千。没有当年刘京海、 楼蓉嬉等老师的殷切教导, 也就没有他们成功而快乐的今天。

 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灌输式的教育, 学校和家庭很少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父母也几乎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求, 不问孩子真正的兴趣、 爱好、 需求和能力, 就主观地为孩子安排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给他们带来各种负担, 以致酿成了无数悲剧。

 当回首 14 岁少女秋儿自杀事件时, 作者深感痛心, 也试图拷问以分数第一为标准的应试教育的弊病。

 实际上, 学习成绩不应该是评价学生、 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 教育是为了人的解放, 教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真正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出现身心健康、 人格健全、 全面发展的学生, 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同时也提高他们为人处世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 我们的教育是很有欠缺的。

 透过秋儿的表姐马越的故事, 我们看到, 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 一句刺痛他们心灵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命运。

 家庭、 社会难道不应该给这些“差生”多一点关怀, 多一点温暖吗?

 人们所熟知的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现象,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应该给困难孩子多一点关爱, 少一点训诫, 多一点鼓励, 少一点鄙薄, 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相信孩子们是可以进步, 可以成功的。

 是的, 就如海伦·凯勒所说的:

 “假如一个人有了高飞的冲动, 他又怎会甘于在地上爬行呢? ”(陈木兰)

 【教师笔记】

 治愈学生内心的“青春痘”

 小雯老师第一次走进初一(2)

 班教室时, 靠墙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便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一个留着学生不宜发型的女孩, 齐颈的短发三七分开, 三分抿到左耳后, 七分耷拉下来挡住半拉脸, 只剩下一只黑黢黢的大眼睛面对着外面的世界——嗯, 看这头型, 十有八九是个不良

 少年——老师信步走到她的面前, “你这头发不碍事吗? ”可没等老师动手, 女孩立刻惊恐地把头扭开, 右手顺势护住头发, 略带警戒地说:

 “我习惯了。

 ”小雯老师很尴尬, 默默地站在一边, 撇了一眼女孩桌上的作业本:

 小雅, 老师悄悄地记住了这个名字。

 “自卑、 抑郁、 多疑、 害怕与人交往……对待小雅这样的学生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小雯老师在教...

篇四: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5 卷第 4 期2021 年 12 月摇教摇 师摇 发摇 展摇 研摇 究TEACHER DEVELOPMENT RESEARCHVol. 5 No. 4摇 Dec. 2021收稿日期:2021-11-15作者简介:王摇 枬(1960—),女,辽宁沈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研究。

 E-mail:248110411@ qq. comDOI:10. 19618/ j. cnki. issn2096-319x. 2021. 04. 001教育叙事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支点———对话陈向明教授王摇 枬(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广西 桂林 541004)摘摇 要:在后现代思潮及教师专业化的推动下,以描述和分析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独特的生活故事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叙事探究为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陈向明教授不仅肯定了教育叙事与教师发展的适切性,而且以跨界的方式进行了教育叙事行动研究的探索。

 王枬教授围绕教育叙事探究的对象、路径、特征,以及教育叙事探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等主题,与陈向明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形成了共识:教育叙事探究的对象是教育经验,路径是跨界合作,特征是关系建构,这使得教育叙事探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和推动力量。关键词:质性研究;教育叙事探究;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经验;跨界合作;关系建构中图分类号:G451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摇 摇 文章编号:2096-319X(2021)04-0001-17摇 摇 陈向明教授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

 2002 年10 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上我们有缘相识,那时她已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那次会议研讨的主题是:变革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

 陈老师和我分别作了质性研究方法和教师叙事研究的大会发言

 之后,我的多位研究生如耿涓涓、欧群慧、唐芬芬、王彦、叶莉洁等在做硕士毕业论文时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并得到了陈老师的指导。

 陈老师也多次应邀到桂林,与“广西 21 世纪园丁工程冶项目学员及众多学子进行对话交流。

 她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成为我校历届研究生的必读书目。应《教师发展研究》杂志的邀约,2021 年 9 月22—24 日,我与陈向明老师在北京教育学院综合楼温馨优雅的书吧,围绕“教育叙事探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冶 的主题,进行了近 5 个小时的对话。之所以关注这一主题,一方面源于我本人的兴趣。自 1999 年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老师们承担“广西 21 世纪园丁工程冶项目始,我就鼓励中小学老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并带领研究生们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去研究中小学老师;另一方面也源于陈向明老师近年来从事的教育叙事行动研究,尤其是她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合作举办的为期一年的教育叙事工作坊,将叙事探究改造成为教育叙事的行动研究,从而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一、教育叙事探究的对象:教育经验摇 摇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个体的教育经验处于被轻视的境地,难登大雅之堂。

 人们追求的是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宏大理论,一方面只承认少数具有学术训练背景的人员才能进行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否定“经验冶的价值。

 因此,教师个人的经验是不被研究所认可的,实践中的教师也无缘从事教育研究。

 后现代社会则遵循着“本体论上平等冶的观念,强调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经验冶既是客观的存在,更是有价值的存在。任何一种“经验冶,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内容。

 教摇 师摇 发摇 展摇 研摇 究 2021 年摇正是对“经验冶的肯定,每位教师才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性,教育研究也有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一)以个体经验叙事丰富教育生活王枬:陈老师好。

 我一直很关注您的研究,印象特别深的是1996 年您发表的一篇论文《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以下简称《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这应该是中国大陆引进质性研究方法后刊发的第一篇教育论文;同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 发 表 了 康 纳 利 ( Connelly )、 柯 兰 迪 宁(Clandinin)、何敏芳合作的一篇叙事探究论文《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

 [1] 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这样两种充满人文意味的教育研究类型? 是什么原因推动的呢?陈向明:那时我刚回国,北大教育学院承接了一个世界银行的扶贫项目,在做研究方法培训时开始做的是定量研究。

 负责人问我“你做质性的,能不能讲讲个案研究?冶我说:“请每个项目县先交一个研究辍学生的个案上来。冶项目组的人说:“我们不知道怎么写,你能不能先写一个?冶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可能大家都没有看过这种写法,觉得很新奇。

 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教育研究与实验》上,责任编辑、华中师大的语文教育专家雷实说从来没有发过这么长的文章,11 页,而且是这种风格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是对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即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这种研究通常以归纳法为主要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思路,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结论和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关检验。

 [2]个案研究以及叙事探究之所以会兴起,我想应该与当时世界风行的后现代思潮有关,关注教育中的人,关注特殊性和具体情境中人们的行动;可能也有对于过多地利用大样本做数据分析、看不到边缘人群状态这一现象的反思。

 教育叙事和个案研究都属于这一类,更关注具体实践中面临困境的人们的行动和意义解释。

 这些研究对象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具有典型性,能够突出地说明某些社会问题,或提供某种新颖的理论解释。

 这类研究当时不太被学术界主流派别关注,因为主流的大样本淡化了个人的故事和脉络。

 后来我们做实践性知识研究,在读了康纳利、柯兰迪宁、何敏芳的文章后,特意去上海参加了“叙事探究工作坊冶,也是希望多了解一下叙事探究。王枬:我理解大概有两个背景。

 一个是您说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开始关注具体的人、鲜活的人,特别是边缘人。

 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批判了普遍适用的“大叙事冶或“元叙事冶,提倡适用于有限范围的“小叙事冶。

 他认为以小叙事为人类生活编织出意义,并促进小叙事的繁荣,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任务之一。

 您研究的王小刚是一位辍学生,不是一般主流意义上的优等生、学霸,这就是一个特别鲜活的案例。

 另一个是与全球教师专业化的浪潮息息相关。

 人们呼吁教师不要做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机械的传递者,更希望教师成为研究者,那用什么方式去研究呢? 如果说以前的量化研究、大数据样本的研究,可能让大部分教师望而却步,那么现在叙事探究方法出现了,这令很多老师觉得“我也可以成为研究队伍中的一员冶。陈向明:对于教师做研究,个案研究、叙事探究这样的方式比较有亲和力,更容易上手。

 我从1996年起参与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的工作,当时教育部组建了一个团队,我负责质性方面的调研。

 每次调研后,我们让研究对象———中小学老师、校长和学生们———做完问卷后,在反面写上他们的感慨。

 结果发现他们写的评论和故事特别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似曾相识的事件和震撼心灵的主题,能让人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而且,所叙之事涉及的都是他们经常遇到的问题,能使他们内心的主观感受凸显出来。

 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里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富有成效并具有创造性的经验。

 如果通过分享教育经验,使教师共享的知识产生出来,让教师共有的知识表达方式得到认可,那么,教师便找到了一条参与教育“研究冶的合法途径。

 近年来教育叙事受到2

 摇 第 4 期 摇 摇 王摇 枬:教育叙事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支点一线教师的欢迎,大概就与教育叙事关注经验、关注现场、关注体验有关。

 一篇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

 这意味着今后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人进入到教育现场,去看孩子们在干什么、有什么体验,还有老师的生活、社区的情况。

 我觉得整个社会的转型,就应该朝着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方面转变。王枬:如果说《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这一篇是个案研究范本的话,您在教育叙事方面还做了一个范本,就是对一位三好学生评选故事的文本分析。

 [3] 叙事研究不仅仅是叙事,更重要的是对叙事文本进行解读。

 您对三好学生评选故事的解读就很有意思,您也特别谈到了教育叙事与教师发展的适切性,怎样理解这种适切性呢?陈向明:2009 年,中国教师网出版了一套 6 卷本《中小学班主任案例式培训教程》。

 我翻着看觉得特别有意思,很有张力,也很戏剧化,就选择了一位班主任写的三好学生评选的案例作为叙事探究的文本。

 这个主题老师们都很熟悉:一位同事要把自己的孩子塞进候选人中,作者与这位同事有上下级关系,不敢拒绝,只好违心地操纵选举,实际上是把三好学生评选的本质给遮蔽掉了,变成了一个交易。

 我就拿这个故事作为叙事分析的文本,做了一个将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探究相结合的尝试。

 我发现,如果只有理论工作者对当前三好生选举弊端的理性分析,没有班主任对自己所亲历事件如此栩栩如生的描述,这个研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干瘪无味。

 如果没有班主任的叙事文本,该文的分析便失去了根基和依据。

 这种内部述说与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教育叙事,能够帮助教师打破沉默,参与对话,为教育研究提供新鲜的视角和丰沛的活力。

 因此,教育叙事不仅有利于教师认识自我和世界,有利于教师的自我表达和自我重构,也有利于教师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3]王枬:这就是“经验叙事冶的优势。

 经验叙事具有“私人叙事冶的属性,以关注个体内在世界和经验意义为标志,强调的不是反映这个世界的大而全的形式、规则、规律,而是强调反映个体独特性的经历、体验和感受,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所说,“寻找一种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冶[4](二)以叙事行动研究改造教育经验王枬:如果说,教师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教师意识觉醒的故事,会推动教师自身日常教育实践变革的话,那么,“叙事探究冶与“行动研究冶又是什么关系呢?陈向明:我真正对这个关系有了深刻的体悟是 2019 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邀请我主持了一期教育叙事工作坊。

 这一期有三个班,一个是教育叙事探究班,一个是教育管理案例研究班,还有一个是教育调查研究班。

 参与指导的十多位老师都是来自北京不同教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我和另外一位教员以及两名助教负责教育叙事班。

 结果我们把叙事探究改造成了叙事行动研究。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 叙事本身可以让老师把自己的困难,特别是麻烦摆出来。

 我们对老师们说:“你不必说你的定义是什么,就说你日常工作中总是解决不了的困难是什么,这个困难一定是让你有很苦恼、挫败或者内疚等情绪反应的,把这个事先掏出来。冶但是,仅仅说出故事仍旧难以解决问题,而且很多故事的细节和意义解释也不一定准确、丰富。

 因此,我们鼓励老师们回到故事现场,了解各类当事人的看法,进行适当的行动干预,然后评估干预的效果。

 这就将一种静态的、只是言说的叙事探究,改造成了动态的、交互的、旨在改进现状的行动研究。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三周有一天在一起集中学习。

 这个班有 30 多位老师,他们每周回去要写 300 字以上的反思笔记。

 他们有自己的小组,按照类似的问题分组,并且会在组内针对学习内容开展讨论,完成作业后发给我们。

 我们会为每位老师提供反馈意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习变成了网上形式,怎么办呢? 之前我们为这个工作坊申请了一个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支持的课题,三个班每个班各配备了一位观察员,全程追踪看我们在干什么。

 我们这个班除了有两位教员、两名助教、一个班主任,外加一位课题观察员,共 6 个人。

 我们就分成了6 个组,每人负责指导一个小组。

 每周小组都有线上讨论,教师个人的故事写了12 个版本。虽然大家非常努力,但是到了后期发现很多故事很单薄,因为都是靠回忆,很多内容不记得3

 教摇 师摇 发摇 展摇 研摇 究 2021 年摇了,也不知道当事人是怎么想的。

 我们对老师们说:“你可以回到现场,问当时的老师或者学生是怎么想的,你可以再访谈家长或者学生。冶我们认为:不要拘泥于所谓的客观中立,可以触动一下现场,因为触动一下就会有回应,因此我们提出了“搅动冶的概念。

 比如,有一位年轻的小学老师告诉大家:“我的班上有个小孩很不正常,来了一年了从来不跟我说话,也不跟同学说话,唯一说的话是‘我有一个农民奶奶爷,后面就不说话了。

 我通过多方了解,发现原来他长时间跟奶奶在河北农村生活。冶工作坊其他学员和教员一起分析后认为:“这很正常,这个小孩没有跟别的小孩打过交道,你不要以你的标准认为这个小孩不正常,你要如其所是地爱孩子。冶后来这个老师调整了对待这个小孩的态度和策略,不再刻意关注他,不再要求他说话,而是耐心地“...

推荐访问: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叙事 班主任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