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9篇

时间:2022-09-13 16: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9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体会 ((一))学习体会: 1.三个“转变”表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第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9篇

篇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体会

  ( ( 一) ) 学习体会:

  1.三个“转变”表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第一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结构;第二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效益;第三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模式。三个“转变”的实质是:转结构、提效益、改模式。

  2.第一个转变——转结构。职业院校类型至少应有四个:府办类院校、企办类院校、民办类院校、混合类院校。从趋势看,四类院校的占比,府办类院校应该略高一些。“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并非意味着今后政府都不办职业院校了。支撑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支柱类产业的专业、其他类型院校不想办或办不了的专业应该由政府通过直接举办院校来建设。

  3.第二个转变——提效益。提高质量,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二是学校社会服务或叫学校功能。提高质量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效益。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并非简单化地压缩规模,应该是在坚持

 职普比大体相当规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毕业生培养的质量和其他社会服务的质量。

  4.第三个转变——改模式。

  (1)“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需要指出的是:全国技工院校基本不存在参照普通教育办学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技工院校早已经在实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教育模式了。

  (2)国际上,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学校本位、企业本位、校企合作、社会本位四种。教育与经济关系松散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学校本位,即学校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是学校本位职教模式的典型代表, 日本是企业本位职教模式的典型代表, 德国是校企合作职教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是社会本位职教模式的典型代表。

  ( ( 二) ) 实施建议:

  1.“转结构”的建议:府办类、企办类、民办类、混合类四类院校,比较理想的占比排序应该是:府办类→民办类→企办类→混合类。前二者在反映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力量方面具有较大规模与非营利性相结合特点,可能成为今后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方面军。特别是民办院校中的非营利性学校,等于准公益类性质,是减轻政府办学负担,解决技

 术技能人才不足问题的重要力量,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此,建议地方政府在落实《方案》中,不仅要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也应强调:公办职业院校与民办职业院校是两种不同的职业院校,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加强法律规范,过程监督,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府办类院校民办类院校并举的政策。

  2.“提效益”的建议: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在落实中考虑两点:毕业生质量和其他社会服务质量。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建议聚焦于学生毕业前的学业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且以后者为主。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主要包括毕业生的稳定就业、工作业绩、工资收入和用人单位满意程度。其他社会服务质量的考评,建议首先明确定位职业院校功能四个:学制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评价、就业创业服务。其次,通过政策供给,要求职业院校履行四个功能以提高应有但忽略了的办学社会效益。

  3.“改模式”的建议:当下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提法很多,我认为,人社部实行多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切实可行且有明显效果,值得借鉴。“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议在人社部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元素:素养培育,成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素养培育”模式。

篇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全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 号), 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 依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意见》 (津政发[2005]85号),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 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功能, 坚持改革创新, 突破发展瓶颈, 创造新鲜经验, 提升服务能力, 把天津建设成为 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为实现天津市“三步走”战略和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养大批德、 智、 体、 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 实用型人才。

  二、 试验重点

 ——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继续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 不断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管理体制、 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 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 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通过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工培训制度改革,探索社会化、 专业化的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和在职职工培训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中、 西部地区的互助与合作, 探索为中、 西部和环渤海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搭建服务平台。

 ——通过改革试验, 使天津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力争到 2010 年, 全市中、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分别达到 18 万人和16 万人。

 从今年开始, 全市中、 高等职业院校每年招收中、 西部学生分别为 2 万人。

 每年职工和农民培训率分别达到 100 万人次,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继续保持大体相当。

 经过五年的试验, 初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纵向衔接、 横向贯通、 结构合理、 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 并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 主要内容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即“1545 工程”)、 强化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工程。

  在整合资源、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 1所国内一流水平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5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 40 个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以此带动全市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五年内, 围绕电子信息、 石油和海洋化工、 汽车及装备制造、 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 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 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 海运及环保等优势产业, 分期分批重点建设 50 个技术设备先进、 专业种类齐全、 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2 个;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学校实训基地 30 个; 达到本专业领域一流水平, 具有突出特点的专业实训基地 18 个。

 通过建设, 基本满足重点专业领域学生实训和职工培训需要。

 探索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建设资金的导向作用, 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 企业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2.强化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

 ——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围绕天津市和环渤海地区的支柱产业和骨干行业以及现代农业, 在数控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石油化工、

 汽车运用与维修、 建筑技术、 现代服务业等专业领域, 重点扶持 12 个工业系统、 5 个建设系统、 5 个交通系统、 10 个现代服务业系统、 2 个农业系统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行业系统指导下, 通过职业学校与对口 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 在 5 年内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 50 万人, 其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占 40%。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性工程。

 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农村三级办学网络作用, 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 使之成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要载体。

 3 年内, 除重点建设 12 个有农业区和各县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外, 还要重点建设 177 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主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镇有序流动。

 继续实施“351 培训工程” , 利用 3 年时间, 通过开展红色证书、 绿色证书、 蓝色证书、 村干部、 农村经纪人 5 大培训, 使全市郊区 100 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

 市区普通高等院校、 成人高等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要创造条件, 为农村科技致富、 劳动力转移、 进城农民工开展培训。

 ——实施社区教育工程。

 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建立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社区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适合社区内各类人员需要的教育培训和技能训练活动, 使之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职业院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应逐步向社区开放。

 社区内各类教育机构五年培训量应

 达到本社区人口的 30%以上。

 各区县政府要根据实际,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 建立较为完善、 具有区域特色、 能满足社区成员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职业技能训练需求的社区职业教育网络, 大力推进创建学习化社区、 和谐社区的进程。

 ——实施职工素质提高工程。

 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培训, 着力提高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工人素质;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层次, 改善职工队伍的技术结构。

 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形成具有企业特色、 能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员工职业学习需求的学习型企业。

 全市在职职工年培训率要达到 20%以上。

 各企业对进城务工人员也要加强职业培训。

 企业要依托职业院校开展员工培训, 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要主动开展职业培训, 为企业发展服务。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实施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职业院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 减少长线专业, 发展短线专业, 孵化新兴专业, 形成特色专业, 打造精品专业, 全市重点建设 100 个市级骨干专业。

 鼓励学校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全市每年评选 30 门精品课程, 从中遴选出部分课程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鼓励支持教师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再编写 50 门具有鲜明职业特色, 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教材。

  ——实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 提高教师的职业

 道德、 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全市重点培养 200 名高水平、 高技能、“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 2000 名骨干教师。

 引进 1000 名具有研究生学位的青年教师, 先到企业实习一年, 然后回学校顶岗教学, 使职业院校每个骨干专业都有 4 至 5 名“双师型”骨干教师。

 各级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 同时,“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 60%。要抓紧职业院校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培养与提高,各级职业院校负责人 3 年内轮训一遍,并逐步达到“双师型”要求。

 充分发挥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功能作用, 面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管理干部和专业课教师, 广泛开展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培训, 年培养培训量达到 5000 人次以上。

 不断加强天津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院校联合、 合作, 有计划地组织东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教师相互交流、 挂职锻炼、 顶岗任教。

 ——实施职业指导与创业中心建设工程。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为 学生毕业后持证上岗 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为保证向全国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要充分依托国家有关部委及行业协会, 在天津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设立行业职业、 执业资格认证机构。

 3 年内, 在全市所有高等职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分期分批建设 100 个职业指导与创业中心。

 创业中心要设立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指导和创业就业服务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使其毕业生在完成学业考核合格后, 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 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许振超等现代工人的先进模范事迹, 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

 要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 精心设计、 严密组织好富有时代特征,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陶冶情操、 拓展能力。

 要把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成为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和严谨求实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 通过实施以下四项改革和四大创新, 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1.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要完善在天津市人民政府领导下, 政府统筹、 分级管理、 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 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天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 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 各区县、 各行业要管理好本区域、 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

  进一步规范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 称, 并体现职业特点。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 号)规定负责审批、 备案工作。

 天津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进一步调整全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意见, 各区县政府、 各行业负责所属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 151 所调整到 100 所左右, 高等职业学校数量控制在 30 所以内。

 2.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继续坚持依靠行业企业的办学体制, 形成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行业作用、 依靠行业企业、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

 在不改变公办职业学校产权性质的前提下, 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 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实行股份制改革的试验。

 要按照高水平是财富、 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 本着向资源优势职业学校集中的原则, 进一步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

 各行业要整合所属的高等、 中等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 构建 20 个以行业为依托,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中、 高职共同发展的职教集团。

 市内各区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 整合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 6 个区域性职教集团。

 有农业的区和各县构建以职教中心为核心, 三级办学网络为基础的 12 个职教集团。

 集团内形成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建立崭新的强有力的领导体制, 统筹使用师资、 资金、 设备、场地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

 调整过程中要防止教育资源流失。

 3.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市人事、教育、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核定职业院校的编制标准, 加强编制管理, 合理设置学校内部机构和岗位。

 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 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大胆引进市场机制, 建立能够广泛吸引人才, 有利于人才

 科学、 合理流动的制度。

 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岗位聘任制, 实现学校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 研究制定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工作考核办法。

 要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学校的激励机制。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根据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以岗定薪、 按劳取酬、 优劳优酬的原则,完善校内结构工资制, 积极探索以教师为 本位的校内分配办法, 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直接挂钩。

 4.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专业建设; 以能力为本位, 加强课...

篇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技术学 校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精选四篇)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院从办学规模的扩张到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的核心任务。课程教学作为学院最基础、最常规、对教学质量最具影响力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学院目前大多数课程教学还在采用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与职业实际相脱节,教学效果差,已经不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必须加快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为指导,更新观念,改革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探索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各专业要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来确定课程开设的门类和名称;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特别是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训练项目;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组织教学;根据形成性考核评定学生成绩。通过改革,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第一轮课程改革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支持约 60 门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对象为有在校学生的大专专业的必修课和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课。

 四、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成立学院课程改革指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为教务处,其主要职责是:

 1.审批课程改革项目;

 2.对立项改革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进行评估验收;

 3.督查与指导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4.对课程改革实施效果和资源库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二)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 学院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课程改革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课程设计劳务费,授课课时津贴补助,校本教材编写费,课件制作费,建立试题库、习题库等教学资源的成本支出等。每门课程改革经费最高 5 万元,分三阶段下拨:1.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经评估验收合格后,按每门 0.5 万元标准予以经费支持;2.课程改革验收后,对获得优秀、良好、合格等次的项目,分别按每门 2万、1.5 万、1 万元标准予以经费支持,获得不合格等次的,不予经

 费支持;3.按课程改革计划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并验收合格后,按每门 1-2.5 万元标准予以经费支持。

 (三)加大奖励和考核力度

 学院对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教务处要将课程改革纳入系部年度教学考核内容,各系部要将课程改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挂钩。各系部在进行课时津贴二次分配时,应向参加课程改革,实行项目教学并取得较好成效的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要求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按照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组合构建教学模块,确定专业课课程门类和名称。

 (二)确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各门课程应明确一名教学能力强,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根据学生规模组成数量足够、专业对口、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团队成员稳定。

 (三)制定课程改革规划,申请课程改革立项 各课程教学团队要综合考虑师资队伍情况、教学条件、课程重要程度等因素,科学制定课程改革规划,并填写《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立项申报表》(见附件 1)进行申报。由学院课程改革指导小组根据《常德职业技

 术学院课程改革立项评审办法》(见附件 2)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确定为课程改革资助项目。

 (四)组织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由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形成整体教学方案和单元教学方案。

 课程整体设计应包括:1.课程基本信息,即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总学时和周学时、前承课程、后续课程、教学对象、编制人和编制时间等;2.课程目标;3.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来体现);4.教学场地、设备、工具用具、耗材的配置;5.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教学方法与手段;7.成绩评价方法。

 课程单元设计应包括:1.单元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组织(地点、步骤、方法、时间分配);4.课前准备;5.课后任务布置

 课程设计完成后,各系部应主动报请学院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进行评审验收(见附件 3)。验收时,课程负责人要对整体设计进行说课汇报,其他授课教师要对单元设计进行说课汇报。

 (五)创造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各系部要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及时配备课程教学所必需的教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实训耗材等相关教学资源。基本条件不能满足时,课程改革不能盲目实施。

 (六)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每位主讲教师都要根据课程单

 元设计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学院将组织听课评课,进行指导和督查,各系部也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方案,对课程改革的实施环节进行监督、考核。

 课程教学团队在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立起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校本教材、实训指导、网络资源、课件库、习题库、标本库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库。

 每门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学院将根据《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验收办法》(见附件 4)、《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验收办法》(见附件 5)对课程设计的执行情况、教学效果、学生评价、教学资源库等进行评估验收。

 (七)总结提高,持续改进

 课改实施之后,要及时总结特色,产生一批高水平的教研教改成果,并加以推广和应用;要认真评价课程改革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在下一轮课程改革中改进。同时,要及时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训练项目,始终保持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相一致。

 **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二)

 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学院 2012-2014 年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学院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目标,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道路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理念,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结合学院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巩固课改成果,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向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基本思路

 1、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主, 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运用于

 课堂。

 3、加强课改项目的规范管理,每个改革项目从立项到结束验收,实施全程评价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加大课改合格课程的后期管理,通过院系两级监督机制和政策引导保障课改课程的巩固、完善与提高。

 三、主要任务和内容

 1、对三年课程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课改合格课程要求各教学团队继续按课改要求实施教学,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学实际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进一步完善、提高,打造精品课程、品牌课程。

 2、对目前尚未进行课改的课程,各系部要做好规划,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完成全部课程的改革工作,每学期将准备成熟的课程上报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务处),由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安排专家按学院课改评审标准进行认定,认定合格课程学院将正式行文确定并给予一定的课程开发资金支持。

 3、对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条件成熟的专业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开始推进课程体系系统化课改试点工作,将课程体系系统化开发与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打造学院品牌专业名片。

 四、组织领导

 课程改革工作由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各系

 部按要求成立课程改革项目工作小组,由系部主任担任组长,其他系部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成员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学院教务处负责院级立项项目的验收评价,各系部工作小组负责课改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教务处、督导室等部门及各系教学督导小组负责合格课程后续教学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

 三、组织实施与要求

 1、课改合格课程的巩固与提高

 (1)各系部每学期将开设的课改合格课程相关信息按要求上报教务处,教务处、督导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其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2)系部根据专业建设实际对课改合格课程按课改要求实施教学提出具体意见,以系督导小组为主体对其进行督查。

 (3)课改合格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系部在绩效工资发放上要有所倾斜,体现优劳优酬原则。

 (4)对没有继续实施课改课程,一经查出将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况进行其它处理。

 2、课改课程的认定

 (1)对目前尚未进行课改的课程,各系部每学期期初将准备成熟的课程上报 1-3 门实施教学改革,由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安排专家按学院课改评审标准进行认定,认定合格课程学院将正式行文确定并给予一定的课程开发资金支持。

 (2)系部要做好规划,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完成全部课程的改革工作。

 (3)课改认定标准仍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办法》[漯职院政发(2013)32 号]执行,但不再进行立项程序。

 3、课程体系系统化开发设计试点项目

 (1)试点项目的申报立项:

 由系部根据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实际条件,确定参与试点专业(具体个数不定,条件成熟几个报几个),按要求填报《漯河职院课程改革试点项目立项申请书》,教务处集中组织各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由教改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对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设计与实施方案等提出修订与完善意见,确定学院课改项目,规定试点期限。

 (2)试点项目评价与验收:

 项目完成时间原则上为三年(特殊情况另定)。

 (1)课程体系开发的评价与验收:

 评价验收内容:

 专业调研报告(行业背景调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企业职业岗位(群)调研、区域内人才培养现状调研等);实践专家研讨会实施情况资料(会议安排、专家资料、会议结果分析等);论证报告(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及办学条件要求等);人才培养方案。

 验收安排:

 专家参与:由 3-5 名院系推荐的教改专家(可聘校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系部提供的资料进行审议,必要时专业负责人到现场答疑;

 到系部查阅原始资料;按评审标准打分。(评审标准另定)

 (2)课程系统开发的评价与验收:

 系部根据专业课程体系所设置课程(职业通识课程、专业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及实践课等),制定整体课程改革方案,安排各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时间,将方案报教务处审批备案。

 通过审批的课改方案由教务处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办法》[漯职院政发(2013)32 号]执行,但不再履行立项程序。

 (3)课程体系系统化开发设计试点项目结项验收 需提供结项验收材料: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所设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相关资料;实习实训及校企合作等运行情况的详细资料;教学团队建设情况资料;总结。

 以上所有材料应汇编成完整材料,并有目录、说明和附件。

 结项验收程序:

 专业负责人汇报试点工作情况并现场答疑; 专家查阅资料;

 专家集体评议、按评审标准打分;(评审标准另定)

 汇总专家评分,结果报学院领导审核、公布结果。

 四、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

 学院安排专项经费对课改合格课程、课改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专业调研与论证、课程开发与设计、办公、校本教材编写、课件制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库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费用支出等。课改项目验收后,根据评委意见,经学院认定后评定出不同等次,分别按不同标准予以经费支持。

 **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年三月十五日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三)

 为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但 才成长通道,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学校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改革,全校教师能力协作、刻苦钻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初步制订了《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为基础,以增加职业教育的选择性为主旨,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势专业设置、细分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

篇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昌技术经济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批复公布)

  所属省份:

 河南省 主管部门:

 长葛市人民政府 举 办 者:

 长葛市人民政府 编制人员:

 武建民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 0374-6316069 手机号码 13903990186 电子邮箱 huangzhi ke@126. com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 2011 年 07 月 25 日

 机构代码项目编号4110822001 HN201015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目

 录

  第一部分

 建设背景与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建设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一)

 长葛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1 ( 二)

 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二、 建设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一、 主要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二、 指导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三、 基本思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四、 建设目 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一)

 总体目 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二)

 具体目 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三)

 主要特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一 、 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项目 一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 . . . . . . . . . . . . . . . 23 项目 二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计划 . . . . . . . . . . . . . . 42 项目 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计划 . . . . . . . . . . . . . . 60 项目 四

  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76 项目 五

  护理专业建设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 二、 其他特色项目 建设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万名 农民读中职学技术工程特色项目 建设计划 . . . . . . . . 111 第四部分

 主要保障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 一、 机构设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 二、 保障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8 三、 过程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第五部分

  经费预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0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第六部分

  实施步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一、 建设总目 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二、 项目 分年度建设目 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三、 实施阶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附件 1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第一章 总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第二章 管理内 容与目 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第三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第四章 过程管理与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 第五章 资金筹措与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 第六章 附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 附件 2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第一章

  总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第二章

  专项资金管理机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 第三章

  专项资金预算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0 第四章

  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2 第五章

  专项资金决算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 第六章

  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 . . . . . . . . . . . . . . . 144 第七章

  附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1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根据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 教职成〔2010〕 9 号)

 及其三部委办公厅《关于申报 2010 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10〕 34 号)

 等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河南省、 长葛市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发展规划, 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

 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 建设背景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坐落在农业基础雄厚、工业发展强劲的长葛市, 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撑。

 ( 一)

 长葛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 长葛, 位于豫中平原腹地, 素有“中原之中” 之称, 北依省会郑州, 南临魏都许昌, 距新郑国际机场 25 公里, 京广铁路、石武高铁、 107 国道、 京珠高速穿境而过, 区位优越, 交通便利。总面积 650 平方公里, 辖 4 乡 8 镇和 4 个办事处, 总人口 70. 6万人。

 长葛故土, 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 相传为远古帝王葛天氏故址, 长葛人文荟萃, 崇文尚礼, 尊师重教, 且绵延千年, 生生不息。

 早在秦初, 即设为颖川郡, 彪炳史册的“楷书鼻祖” 钟繇、著名文学评论家、 我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 的作者钟嵘、 流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2芳千古的贤达名吏陈寔、 三国名士徐庶、 清末翰林杨佩章等皆诞生于此。

 1958 年 8 月 7 日,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到长葛宗寨村视察农业, 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此, 长葛宗寨村后更名为八七村。

 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两次专程到我市视察。

  改革开放以来, 市委、 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 战略,在资源匮乏、 基础薄弱的条件下, 依靠人才优势, 变农业大县为经济强市, 是河南省 18 个“改革、 开放、 发展” 特别试点市(县)之一。

 长葛有着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 金刚石制品、 高压电瓷电器誉满全国, 农用车制造、 机械加工、 建筑机械遍布中原。

 全市形成了以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 森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上市公司等为主的颇具规模的十大企业群体。

 其中黄河集团金刚石产量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并跻身于世界三强。

 2008 年,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222. 5 亿元, 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 11 位,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 5 亿元。

 2005 年, 还赢得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和“省级文明城创建先进城市” 两项桂冠。

 但是长葛的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不高, 经济效益不理想, 产品的科技含量总体低下。

 究其原因, 主要是科技人才不足, 特别是企业职工素质低下。

 企业职工素质的低下, 严重地制约产品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 制约长葛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 长葛市每年需要新增技术工人和市场营销、 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1 万多人, 同时需要对 30 多万企业在职职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需要对 10 万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3为了提高全民素质, 长葛市委、 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 大胆改革创新, 采取一系列措施, 促使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响应省政府号召, 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采取措施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 1:

 1。

 成立长葛市职业教育集团, 以许昌技术经济学校为依托, 吸纳知名企业、 相关局委、 各乡 镇办事处作为理事单位, 使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真正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互惠共赢。

 实施万名农民读中职学技术工程, 职教集团选派骨干教师、 行业专家及企业技术能手, 深入到各乡 镇、 乡 村授课, 到田间地头作技术指导, 农民免费学技术, 学习积极性高涨。

 长葛市委、 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加之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不仅带动了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强劲需求, 也为以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技术人才为己任的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为我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 二)

 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1. 学校发展历程和成就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是 1987 年由长葛市人民政府创办, 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是长葛市唯一一所职业学校, 是长葛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

 创办 20 多年来,历任领导班子团结一致、 上下一心、 无私奉献, 推动学校不断发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4展壮大,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 校长武建民带领全体教职工大胆改革、 勇于创新, 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和“产教结合” 的办学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成绩突出, 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的办学方向。

 并积极承担区域产业发展的培训任务, 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2008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实施职教攻坚计划, 长葛市委、 市政府积极行动, 在建设路南段西侧、 南环路南侧征地 720 亩, 建设职业教育园区, 2009 年 11 月我校搬进职教园区。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为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2010 年 5 月长葛市委、 市政府对我市职教资源整合, 以我校为依托组建了长葛市职教集团, 我校规模进一步壮大, 翻开了长葛职教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2010 年 5 月, 我校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近年来, 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 省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重点专业点; 并荣获 “省级文明学校” 、 “省级文明单位” 、 “省级‘五爱’ 教育先进单位” 、 “省级先进基层业余党校” 、 “省级电教示范点” ﹑ “河南省再就业定点学校” 、 “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 “省级‘五个一’ 先进单位” 、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5基地” 、 “河南省县级骨干职业教育中心” 、 “中国一流职业学校” 、 “许昌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 “许昌市就业先进单位” 、“许昌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先进单位” 等 80 余项国家级、 省、 市级荣誉。

 2. 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现占地 930 亩(其中新校区即主校区 720 亩, 两个老校区 150 亩, 两个附属医院占地 60 亩)

 , 建筑面积 125260 平方米。现有教职工及医护...

篇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p>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 (职教 二十条)

 )

 国务院 2019 年 1 月 24 日印发 ( 国发〔2019〕4 号 )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了 七个方面提出了 20 条措施:

 一 、 总体要求的要点

 1.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2.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3.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二 、 总体目标的要点

 过 经过 5-10 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

 【三个 转变】

 】

 1.办学格局:政府举办为主→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 2.办学追求:规模扩张→提高质量; 3.办学模式:参照普通教育办学→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点鲜明。

 三 、 具体指标的要点

 1.到 2022 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 2.到 2022 年,建设 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 150 个骨干专业(群); 3.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4.建设 300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5.职业院校 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的 一半以上, 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 6 个月; 6.“ 双师型” 教师(同时具备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 超过一半。

 四 、 具体措施的要点 (从七个 方面出 提出 20 条 条 措施 )

 1. 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1)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 把握好正确的改革方向,按照“ 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严把 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

 落实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2

 (2)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普职比大体相当)

 (3)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立“ 职教高考”制度,完善 “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 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4)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2. . 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 (5)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 要求: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持续更新并推进 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

 (6)启动 1+X 证书 制度试点工作(“ 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

 (7)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 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 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 在校学生和 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

 自 2019 年开始,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在 10 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8)实现学习成果的 认定、积累和转换。

 3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 学分银行”建设,从 2019 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 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

 3. . 促进产教融合 校企 “ 双元 ” 育人 (9)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 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 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 校企共同研究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 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原则上每 5 年修订 1 次 次职业院校 专业目录, 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 每整 年调整 1 次专业。

 遴选认定一大批 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 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10)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在开展国家 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 产教融合型 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 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 金融+ 财政+ 土地+ 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 命运共同体。

 (11)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300 个)

 参建: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 特点:

 资源共享,集 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 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建设若干 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 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 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 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 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指导各地各校借鉴 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 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12)

 多措并举打造“ 双师型” 教师队伍。

 从 2019 年起,专业教师原则上从 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 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 100 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少 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 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4

 探索组建 高水平、结构化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 分工协作进行 模块化教学。

 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职业院校通过 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4. 建设多元办学格局 (13)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化“ 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 管理与服务”过渡。

 2020 年 初步建成 300 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

 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14)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职业教育包括 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政府通过放宽准入,严格末端监督执法,严格 控制数量,扶优、扶大、扶强,保证培训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

 5. 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 (15)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

 建立国家技术技能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 大师工作室,……推动形成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 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 工匠精神。

 (16)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与 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

 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

 5

 经费投入要进一步突出改革导向,支持校企合作,注重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健全职业教育奖学金制度。

 6. 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治理督导评价 (17)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 以 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定期对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 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从 2019年起,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职业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实施 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报告向社会公开。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18)支持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

 成员包括政府人员、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热心职业教育的人士。

 7. 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 (19)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

 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20)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方案》就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 不同教育类型, 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 职业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产教融合,痛点则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对此,《方案》拿出了份量很重的激励措施。产教难以顺畅融合恰恰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难点。对于学校也有激励,《方案》提出,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 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

篇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 新时代 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力助推我市打造“数智***·宜居天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强化目标引领,推进职业教育走在前列

 (一)高标准建设职业院校。到 2025 年,打造 1 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 1 所省级及以上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 5 个高水平专业(群),6 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 19 个高水平专业,1 所紧密对接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3所全国一流技师学院,支持有条件的市属高等职业学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或本科专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 90%,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高水平推进产教融合。全力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到 2025 年,培育 10 个产教融合联盟,建成 15 个市级及以上装备水平国内一流、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培育 100 家市级及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 50 个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三)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力。培育一批面向小微企业,具有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等功能的服务中心;打造一批服务区域性产业园区和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若干个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智库。

 二、强化立德树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强党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要求,配足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坚持政治素质第一标准,开展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培训,培育一批“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德育特色案例。

 (五)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按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的要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修课程。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打造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示范课堂和案例。

 三、强化规划布局,统筹产教协调发展

 (六)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布局,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同步制定与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职业院校同步制定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实现市级及以上产业集聚区(园区)有职业院校入驻、新兴产业有专业(群)支撑,提升院校布局、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

 (七)统筹推进资源拓展与提质培优。落实职业教育规划项目建设,到 2025 年,新建 5 所市本级中等职业学校;加快钱塘区职教小镇建设,构建产业园区与职教小镇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建设。实施“一校一策”,支持市属高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建好办强做特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内涵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

 (八)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建设“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平台”,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完善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机制,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新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等主导产业和养老、托幼、护理等现代服务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研究制定扶持紧缺或急需专业建设政策,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需求的响应度。

 四、强化类型教育,完善现代职教体系

 (九)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积极探索书证融通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我市企业和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支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主

 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开发工作。统筹推进职业院校落实国家和省级标准,科学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教材编写、审核、选用、更新和管理机制,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教材,确保教材及时动态更新。

 (十)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办学条件成熟、技能培养周期长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高水平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试点。积极支持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探索开展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院校探索开展四年制本科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

 (十一)完善多向融通机制。加强“职普融通”,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将职业体验活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到 2025 年,全市建成 60 个职业体验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构建面向未来社区和乡村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五、强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十二)创新产教融合支持政策。各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按照当地最低工资 25%的标准,对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的企业进行补助,补助部分纳入公办职业院校年度预算统筹保障,并通过公办职业院校拨付给企业。落实我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相关要求,鼓励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产教融合试点项目建设,对参与、支持产教

 融合试点的企业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

 (十三)打造产教融合平台。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专业(群)为纽带,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参与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一批对接省“五个一批”工程、主要服务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 10 个市级及以上协同共建、成果共享、创新共赢的示范性产教融合联盟。支持联盟内单位共建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十四)深化产教融合模式。继续规范完善学徒制政策,加大学徒培养补助力度,强化学徒培养标准建设,建立与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鼓励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技能比赛、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六、强化开放办学,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十五)实施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和民生发展计划。对接产业需求,推动职业院校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支持职业院校大力开展企业职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高素质农民等群体的培训,加强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物流快递等社会

 紧缺职业人才的培训培养;支持学校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开发数字化、立体化、多样化培训课程包;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对口支援地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十六)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对外开放计划。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职业院校交流与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大力引进国际优质职教资源,重点鼓励职业院校配合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丝路学院”。引导职业院校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促进国内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向海外推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职业院校学生到国(境)外职业院校访学或赴国际知名企业实习。

 (十七)完善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分配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将教师开展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社会服务纳入教师工作量。职业院校通过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在支付项目成本后,剩余部分按不超过 30%的比例用于教职工的绩效考核分配,实行绩效工资单列管理。落实教师研发专利和技术转让等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教师依法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经学校同意兼职从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化服务等工作的教职工,其按约定取得的兼职报酬不受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

 七、强化人才激励,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十八)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将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纳入***工匠、名城工匠等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奖励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实施职业院校师生“夺牌”计划,加强技能大

 赛市级集训基地和教练团队建设,加大对承办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和培养;制定分级分类技能大赛“夺牌”专项奖励政策,加大对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奖励支持力度,适时充实完善***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直接认定为***市技术能手。

 (十九)完善职业院校用人机制。大力支持职业院校探索“固定岗+流动岗”试点工作,加大对职业院校外聘兼职教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加大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职业院校引进大师、工匠、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以及民间工艺大师等到校兼职任教,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兼职教师劳务补贴标准,落实技能大师工作室现有资金支持政策。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自主招聘政策,设立“双师型”素质教师引进绿色通道,职业院校在核定编制总量内可适当放宽学历、职称要求,自主招聘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

 (二十)完善职业院校师资成长发展机制。实施管理干部专业化提升计划,分类分批开展管理队伍专业培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落实 5 年一周期全员轮训,以及专业教师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锻炼等要求。到 2025 年,建成 50 个市级及以上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企业共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社会培训、课程开发等内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到 2025 年,建设 5 个高质量职业院校师资海外研训基地,培育一批市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企业实践基地。

 八、强化投入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一)加大政府保障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相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经费统筹力度,落实公办高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省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一校一策”建设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对入选省级及以上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的,按规定给予支持。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奖补等方式对实习实训基地给予一定支持。

 (二十二)推动社会积极参与。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独立或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允许企业以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办学,建立健全差额补助、定额补助、项目补助、奖励性补助等多元公共财政资助体系。积极探索“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机制。

 (二十三)组织开展氛围营造。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打造“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工匠日”品牌形象,加大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企业、个人和重大成果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各级媒体要主动宣传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树立职业教育典型,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实施方案自 2021 年

 月

 日起施行,由市教育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篇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职成[2010] 9 号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 劳动保障)

 厅(局)、 财政厅(局), 计划单列市教育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 劳动保障)

 局、 财政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劳动保障局、 财务局: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2009]442) 明确提出, 为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在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同时, 国务院相关部门将选择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示范。

 经研究,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决定从 2010 年到 2013 年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现就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 充分认识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重大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民族产业发展实力,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 经过各级政府、

  有关部门、 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培养了大批生产、 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进程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好“三农” 问题, 促进就业再就业, 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 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质量、 结构、 规模、 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发展方式、 办学模式、 培养模式、 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今后几年, 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项目学校包括普通中专、 成人中专、 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下同), 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这一阶段性转折的关键环节, 对于推动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 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 进一步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指导思想、 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质量为核心, 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推进教育机制创新, 着力提高育人效益,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坚持中央引导、 地方为主、 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强调行业参与、 校企合作, 学校自主创新、 具体实施,确保建设计划的落实, 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二)

 总体目标 从 2010 年到 2013 年,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 1000 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 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 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 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 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 骨干和辐射作用。

 (三)

 重点任务 1. 改革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立足校企资源共享、 互利

  共盈, 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 促进知识学习、 技能实训、 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 推动教、 学、 做的统一,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 改革教学模式。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加强实践教学, 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

 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

 创新教学方式, 深入开展项目教学、 案例教学、 场景教学、 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 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 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3. 改革办学模式。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完善政府主导、 依靠企业、 充分发挥行业作用、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模式。

 通过整合、 调整和园区建设等方式,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 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联合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其他职业学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 促进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

 建立辐射机制, 带动农村、 西部和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4. 创新教育内容。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 专业对接产业、 课程对接岗位、 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 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建设国内领先的精品专业。

 建立由行业、 企业、 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 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 在现

  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 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 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 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创新教材展示方式, 实现教材、 教辅、 教具、 学具、 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5. 加强队伍建设。

 以改革教师培养、 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 专业教学能力、 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创新人事分配制度, 形成吸引人才、 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

 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加强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6. 完善内部管理。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提高规划、 执行、 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 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 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

 同时, 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 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 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 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7. 改革评价模式。

 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 行业、 企业、 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 促进学校课程

  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社会需求评价学校的办学, 动态适应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

 经费投入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所需资金, 主要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

 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学校建立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改革, 提高办学质量,办出自身特色, 在资金安排上向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新兴产业、 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学校和专业倾斜。

 中央财政对项目学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 分步到位, 逐年考核、适时调整、 验收挂牌。

 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学校, 终止支持, 并核减其所在省份下一年度示范学校立项数目。

 同时, 地方有关部门和学校举办者要加大对项目学校的支持力度, 为其开展改革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三、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

 实施步骤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从 2010 年起实施, 项目计划期为 4 年。

 2010 年, 支持第一批 300 个左右示范学校项目建设。

 2011 年, 支持第二批 400 个左右示范学校项目建设; 同时, 研究制订示范学校验收办法。

 2012 年, 支持第三批 300 个左右示范学校项目建设; 开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成果

  验收; 2013 年, 评估总结建设计划实施工作。

 (二)

 申报和评审 1.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年度申报工作的通知, 明确年度工作目标、 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按因素分配法 (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 投入保障、 管理水平等)

 下达各省(区、 市)

 当年项目学校控制数。

 2. 各省级教育、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根据上述通知要求共同制订本地工作计划, 开展相关筹备工作。

 根据下达的项目学校控制数, 统一组织本地项目学校的遴选和评审工作, 并将评审结果及相关材料报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

 各省(区、 市)

 要严格根据中央下达的控制数上报项目学校。凡超报的一律核减下一年度项目学校控制数。

 3. 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计划和项目学校进行复审, 确定项目 学校名单, 公布审定结果。

 对复审不合格的项目学校不予支持, 对该省(区、 市)因此而减少的项目学校控制数不予递补, 并相应核减该省(区、市)

 下一年度项目学校控制数。

 (三)

 项目学校的遴选依据 申请立项的学校, 必须是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 管理工作规范, 就业质量较好, 声誉较高, 成绩突出。

 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另行制订印发《国

  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 学校遴选基本条件》, 作为各地遴选推荐项目学校的基本依据。

 四、 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有关要求 各地加强对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组织和领导, 把示范学校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 精心组织,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指导学校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 课程和教材调整机制。

 扩大项目学校在专业设置、 教材选用、 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 鼓励学校大胆改革创新、 敢于先行先试、 努力办出特色。

 各有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认真研究并及时解决建设计划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确保示范学校自验收之日起10 年内不改办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

 各地要创新工作机制,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为理顺体制关系的载体, 建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 各部门密切配合、 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制; 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 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新机制; 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 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新机制; 以加强重大课题科研为载体, 建立企业家、 教育工作者、 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 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

  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要高度重视, 科学规划, 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 确保建设计划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二○一○年六月十七日

篇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22 年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xx 自治区〈关于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接区、市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为着力点,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着力破解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育人与用人断层脱节问题,系统构建起与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整体契合、与自治区、xx 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目标原则

 (一)具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类型教育基本定位,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突出教师素质、教材改革、教法创新重点,聚焦人才培养、办学体制、考核评价、保障机制,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 2025年,全市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重点建设 3-5 所在区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 15 个特色骨干专业和 10-15 个新兴专业,推动建设 2个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 50%。

 (二)工作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培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同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度融合。

 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突出市场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

 养的基本方式,落实育训并举、践行知行合一。

 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协调发展,支持不同群体先学习再就业、先就业再学习、边就业边学习。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职业教育高位优质发展 1.树立科学的职教理念。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动态调整专业目录,通过差异化投入、政策项目引导等方式,鼓励学校开设紧缺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围绕实习实训,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一线,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坚持开放办学,加入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港澳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探索开发体现 xx 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进一步加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注重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

 效方法和途径,一体化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

 3.建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 xx 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办好一批县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1—2 个对接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推动职普融合,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照政府财政保障、企业深度参与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办学。

 4.巩固中职学校的基础地位。强化市、县人民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集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就业重点群体的锻造计划,全面提升其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层次。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中职院校(含技工院校)达标提质,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方式改善中职学校(含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关、停、并、转”办学条件严重不达标的院校,完成 xx 技工学校升级。到 2025 年,全市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5.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支持 xx 幼儿高等专科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争取进入下一轮“双高计划”高水平院校行列,依托高水平专业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主动应对“职教高考”制度,提高“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求。实施高职扩招专项计划,扩大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规模。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等院校联合企业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启动 xx 技师学院筹建,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级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6.职业教育贯通融合培养。积极构建“中职—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市属中职院校在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培养模式,稳步推进符合“3+2”联合办学条件的中职学校全覆盖。继续开展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7.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市辖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驻地部队开放,共同做好面向现役军人的教育培训,支持其在服役期

 间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推动退役、培训、就业有机衔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8.完善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机制。完善招生机制,用好高中阶段教育(含技工学校)统一招生平台,稳定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落实国家职普比有关规定。结合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改革,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标准,适应“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需要。

 9.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教法改革。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普遍选用最新版本教材,遴选推广一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和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探索行动导向、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等新教法。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用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0.健全学生管理服务制度。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搭建职业教育毕业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落实相

 应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新业态、新用工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校企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学生实习期间,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实习实训学生的指导,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协商实习单位安排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岗位,明确实习实训内容和标准,不得安排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实习实训,不得违反相关规定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单位,或者通过非法从事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组织、安排、管理学生实习实训。

 (二)加强产教深度融合 11.统筹专业对接产业布局。根据自治区九大产业、xx 市十大产业规划与发展定位,统筹全市专业设置,出台 xx 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纺织、葡萄酒产业、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同步调整、协调布局,推动各职业院校专业错位优势发展。构建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调控,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推进学校间专业整合。升级改造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传统产业相关专业。2021—2023 年,新建物联网技术应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动漫与游戏制作、直播电商服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装调与维修、应急管理和减灾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等一批急需人才的紧缺专业。“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 20 个市级以上高水平中职专业(群)。

 12.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职业教育“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实施“xx 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遴选 500 名中高职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大力推进学徒制、“1+X”证书制度,将用人标准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融入教育评价体系。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按职工总数的 2%设置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岗位。鼓励学校按专业在企业设立学徒基地,到 2025 年,建设 10 个以上市级示范性企业学徒基地。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订单班、冠名班以及校企共同举办专业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继续推进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升级改造,探索“以专业办企业,以企业促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支持依托专业举办实训性生产企业(车间),承接校内外生产服务项目,推动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

 13.完善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体系。落实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完善职工继续教育体系,提升职工技术技能、学历层次、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支持企业建立职工技能等级提升奖励制度和在岗职工学历进修奖励办法。完善职工技能大赛制度,支持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行业技术比武、创新成果评选等活动,组织开展“凤城技能大师”“xx 市技术能手”评选表彰。

 (三)打造高水平专业队伍 14.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

 高计划,建设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健全职业院校“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拓宽从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通过绩效工资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制度,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行职业院校校长职级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进职业教育“三名工作室”建设,到 2023 年组建 2-3 个市级职业教育“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通过参与工作室研修、职业院校跟岗培训、知名高校研修等方式,提高职业院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15.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到 2025 年,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 60%。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每 5 年累计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实训时间不少于 6 个月。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四)创新职教发展机制 16.落实产教融合优惠政策。建立完善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体制机制,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认定为“产

 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和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按照不低于 50%的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与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在分配时重点向参与校企合作等项目的人员倾斜。

 17.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

篇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 3 篇

 第一篇 1.“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思是指:职业院校应履行两项功能: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这两项功能是我国 1996 年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的。20 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执行好,所以需要完善。

 2.学历教育与培训关系的认识。这里的“培训”应当非常明确:主要指职业技能培训,简称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二者有同有异:

 (1)二者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都要以就业为导向,都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都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重要环节。

 (2)二者异之处,一是性质不同。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学历的技术技能培养;二是功能不同。学历教育兼具准职业人培养功能和专业深造功能; 职业培训则兼具受训者就业功能和技术技能提升功能;三是对象身份不同。学历教育对象主要是校内学生;职业培

 训主要对象是校外劳动者——愿意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的学员;四是双证书要求不同。学历教育要求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兼具,职业培训没有双证书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五是学习制度不同。学历教育的时间是全日制的;职业培训时间是碎片化的长短期不一的。

 可以说,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二者之间,既有亦此亦彼的模糊地带,也有非此即彼的本质区分。

 3.完善当然非常必要,但,从现代中国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果仅仅包括这两项功能显然缺乏应有的社会贡献度。

 4.“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认识。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角度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那就是:学历教育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职教本科、职教硕士等学历学位的衔接;职业培训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各专业技师(工程师)类、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联通。

 (二)实施建议:

 1.“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建议。首先,建议要转变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的观念,树立用办学历教育的态度办职业培训的信念;其次,建议设立专门机构,

 配备足够人员负责具体运作;再次,建议按照业务相连、资源共享、师资通用、课酬分开、标准相同、方法多样、齐头并进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条件。

 2.职业院校不仅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还建议考虑四个功能、两类院校、三种办学形式:

 (1)四个功能: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评价、就业创业服务。

 (2)两类院校:中高职院校、中高技院校。

 (3)三种办学形式:全日制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非全日制教育(如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

 第二篇 (一)学习体会: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体现,还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二)实施建议:无论是本科职业教育,硕士职业教育,还是博士职业教育,建议都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构

 建新的培养模式,树立职业教育重要的思想,创设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校企合作搭建与市场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师资队伍,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

 任何职业院校,只要做到“三个对接”,办学质量就一定高。

 第三篇 长学制指本科 5-8 年,本硕博连读 8 年等。

 职业教育领域谈长学制,国家层面主要从 2014 年 5 月 2 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始。《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2017 年 12 月 5 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又提:“适度提高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

 “职业教育毕业生”包括中职中技、高职高技毕业生。这就把两类毕业生上“立交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原先只达到大专的,进到可以连读本科了。

 本《方案》进一步明确要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和加强专业硕士培养,这里又提“长学制”。这样,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

 3+2、3+4、3+4+2 等长学制教育就和普通教育领域的 3+2、3+4、本硕博连读等长学制教育基本一样。

 至此,职业教育领域,学历人才成长管道基本打通,学历仍是职业教育检验学生水平的第一标准,升学仍成职业院校办学的导向。

 (二)实施建议:

 1.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建议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教科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以实现“三个对接”为目标开展。

 2.宁波技师学院 6 年学制技师培养可谓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建议参考。

 该校从 2000 年开始进行学制技师培养,筛选综合素质较高的初中毕业生入读技师班。学制 6 年。

 具体做法是:

 (1)初中毕业起点学生筛选组成学制技师班; (2)6 年 2 次分流:第 3 年,水平一般,无力深造或自愿要求毕业就业的学生通过学业考核和取得中级技工证书后进行中级技工毕业分流,第 5 年,水平一般,无力深造或自愿

 要求毕业就业的学生通过学业考核和取得高级技工证书后进行高级技工毕业分流; (3)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生源成为技师班学生进入第 6 年学习; (4)第 6 年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做项目。其中,60%项目来自合作企业。

 (5)对于这些学制技师班的学生,合作企业知根知底,毕业后都被留用,成为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

推荐访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教育改革 实施方案 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