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7篇

时间:2022-09-12 14:30:03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7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收稿日期: 2021—01—12基金项目: 2020年度枣庄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7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7篇

篇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日期:

 2021 — 01 — 12基金项目:

 2020 年度枣庄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20YB10 ); 2019 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科研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2019B59 )。作者简介:颜思思( 1991 —),女,山东枣庄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颜思思(枣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摘 要: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加重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明晰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的基础上,以期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究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新路径。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 ( 2021 )

 01 — 0143 — 04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 1 〕 中宣部、教育部也出台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2019 — 2023 年)》等纲领性文件。为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尤其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构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认识深度、推进广度和保障力度空前未有, 虽然高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 但其构建现状仍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目标存有一定差距, 需要深入剖析制约当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一)教师数量逐渐充实,但师资结构有待完善教师数量是否充足和师资结构是否合理既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两大重要指标。从教师数量看,《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中都提及高等学校应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 2 〕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达标,但也正积极按照文件要求招聘新生力量,一支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正逐步形成。从师资结构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然成为高校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历结构不太合理。

 为尽快配齐思政课教师数量, 部分高校人才引进多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导致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

 另一方面,年龄结构不太合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年龄分布上多以年龄偏大和年龄偏小居多,适龄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一后备力量相对不足, 人才断层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专任教师和校内外兼职教师组成,思政课教师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素质差异,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高级职称人数不足的2021 年第 01 期 理 论 观 察 No. 01, 2021(总第 175 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erial No.175143 - -

 困境。(二)培训机制趋渐成熟,但教研能力仍需提升教学水平的高低和科研能力的强弱既是检验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核心要素, 也是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劣的两大关键指标。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能力, 国家制定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比如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周末理论大讲堂”,建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调研等。〔 3 〕 目前,部分高校制定的培训体系流于形式, 培训时间较短且培训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既缺乏针对性也缺乏时效性, 但多数高校正按照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培训体系, 一套完整有效的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正趋渐成熟。尽管如此, 思政课教师教研能力不强依然是当下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无疑阻碍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优化。

 从教学水平看,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理论功底较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完全弄懂吃透, 对学界研究热点知之甚少, 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近学科通晓不深,从而无法深入解读教材内容。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

 对社会热点和时政新闻关注度低, 只围绕课本内容照本宣科,难以和社会现实有效结合,既不能较好解读党的最新政策,也无法解答学生的内心困惑。

 三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教师多是借助多媒体简单播放 ppt ,教学内容无法和雨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手段有效融合, 学生上课兴趣难以调动,脱离新媒体的教学方法和传统“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教学手段本质相差不大。

 四是部分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足。

 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下课后多是直接离开,和学生交流过少,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导致教师很难凭借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

 从科研水平看,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科研产出不高。

 就内因而言,一是少部分思政课教师本身科研意识薄弱, 从内心深处不愿做科学研究。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差,研究主题价值较低,很难产出高级别文章。

 三是个别教师时间分配不合理,难以有效平衡教学、科研和家庭间的关系,没有足够时间静下心来做科研。

 就外因而言,一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课时多,教学压力大,影响了科研产出。

 二是部分高校缺少硬性科研要求,低压之下使得教师科研产出不高,加之科研奖励低更难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三)学校领导日益重视,但激励机制亟待健全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否既是影响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是否顺利的两大重要环节。

 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看,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校党委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有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但多数高校领导已经结合本校实际,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到了学校总体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规划中来。

 而且为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多数高校普遍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独立二级机构, 虽然相关规章制度仍待完善,但思政课话语权不断提升,学校重视、 关心和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氛围愈发浓厚。从现有激励机制看, 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构建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考核机制不合理。部分高校在对思政课教师考核时主要以科研为主, 轻视甚至忽视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考核, 严重挫伤了刚入职不久急需站稳讲台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即使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考核,教学成绩的评定方式也较为单一, 评教高的教师也缺乏实质性奖励。

 二是激励方式无差别。

 部分高校在岗位津贴、 福利待遇和工资补助发放等方面采用单纯一刀切的奖励方式, 忽略了对于承担教学任务较重, 工作付出较多的思政课教师的额外补助,对于长期贡献较多的思政课教师,难免加剧其内心的不平衡感,挫伤其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职业认同感较低。

 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相比较专业课而言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学生人数较多,管理较为困难, 上课抬头率不高降低了教师上课的获得感; 部分高校在学期末对于思政课的考核采用考查而非考试的方式, 无形中给思政课贴上了可有可无的错误标签, 降低了外界对于思政课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部分高校所处区域经济较为落后,思政课教师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与同等院校思政课教师对比时都相对较差, 降低了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为回应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以及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新期待, 需要以问题意识为抓手,在结合我国高校实际的基础上,努力探究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一)严格教师准入标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1. 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则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曾指出, 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要有所进步, 这就需要学习马克144 - -

 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4 〕 习总书记也说到:“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 5 〕 政治要强更是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第一要求。

 任何高校都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又大都是中共党员, 其首要任务就是讲好思政课,以更好地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真正解决好高校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的过程中, 要严把政治关,将既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又具有敏锐政治鉴别力和洞察力的教师吸纳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 确保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对于课堂讲授无纪律、没有政治底线意识的思政课教师要坚决予以开除。2. 结构合理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更加有效推动思政课新方案的实施, 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各高校不仅要落实好思政课教师的增量问题以较好填补人数缺口, 更要全方位促成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国家要继续通过推免等倾斜政策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 同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本校的思政课教师攻读在职博士。

 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注重多角度吸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优秀人才。

 比如引进思政领域的首席专家,公开招聘高质量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也可以在与思政相近的学科中选拔优秀教师充实思政队伍,或在高校内部推动党政管理干部和符合条件的优秀辅导员转岗或参与思政课教学。

 同时,各高校可以探索思政课教师兼职长效机制。

 充分将高校和地方实际有效结合,统筹推进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 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等定期讲授思政课。

 此外,相邻各高校之间也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不同高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定期互换互访, 从而有效促进高校相关思政工作的开展。

 通过后备思政人才的培养以及专兼结合的方式优化思政工作团队,以期为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 育人高超的专业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二)不断推动自我革新,提高教学科研能力1. 提升教学水平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求很高, 一定要让学识渊博并且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 这无疑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学识。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 〔 6 〕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最为彻底的理论, 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学识魅力, 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凭借真理的力量以充分感召学生。

 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广泛涉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内容以扩充知识储备, 只有既专又博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有宽广的视野。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 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 〔 7 〕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以及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 只有把握大学生这一互联网原住居民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 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

 ” 〔 8 〕 再次,要有创新的思维。

 为进一步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方法、思路和技能。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技术创建智慧课堂, 依靠学习强国平台等挖掘网络教学资源; 在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案例式、互动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研究特长,将集体备课和分工备课相结合,以共享合作、以老带新的方式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备课思路; 定期开展示范和观摩教学、教学和说课比赛,依靠内驱力和外压力促成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最后,要有深厚的情怀。

 “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 〔 9 〕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对思政课教育事业和学生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亲和力打动、感染学生,从而将思政课堂打造成有温度、有情怀的课堂。2. 强化科研能力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科研水平的提升既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 也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思政课就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言,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明确科研的方向, 尤其是高质量的教学能够推动思政课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有利于丰富教学的内容, 尤其是高水平的科研能够为良好的...

篇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中小学思政课,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大重点举措:

 一是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退出制度,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按相关要求从严处理,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和未按要求完成培训学时的及时调离或退出思政课教师岗位。

 二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师德师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教育;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制定出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加强实践教育,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制度,定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加强源头培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队伍,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制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每年遴选一批国家级示范团队,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

 三是不断创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表彰奖励机制,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在有关表彰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

 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完善督导评估,促进社会参与,全力确保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各地各学校要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台落实本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各地组织、宣传、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要主动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中小学

 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各地各学校要重点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机制,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对各地、各级教育督导和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各类力量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拓展教师发展平台和资源。

篇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46 号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已经 2020 年 1月 7 日教育部第 1 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20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2020 年 1 月 16 日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设置的课程。

 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

 第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师资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

 第四条 高等学校应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二章职责与要求 第五条 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第六条 对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要求是:

 (一)思政课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二)思政课教师应当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认真参加教材使用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三)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研究。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第三章配备与选聘 第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

 第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思政课教师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制定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

 高等学校可以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遴选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从事思政课教学;并可以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

 第九条 高等学校可以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和专业课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讲授思政课。支持高等学校建立两院院士、国有企业领导等人士经常性进高校、上思政课讲台的长效机制。

 第十条 主管教育部门应当加大高等学校思政课校际协作力度,加强区域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柔性流动和协同机制建设,支持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采取派驻支援或组建讲师团等形式支持民办高等学校配备思政课教师。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条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规定要求,制定思政课教师规范或者在聘任合同中明确思政课教师权利义务与职责。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筹思政课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培训。

 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有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经历。缺少合适人选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兼职等办法,从相关单位聘任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

 第四章培养与培训

 第十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本硕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可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高等学校应当注重选拔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第十四条 建立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交流平台。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保证思政课专职教师每 3 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新入职教师应参加岗前专项培训。

 第十五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拓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渠道,设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实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成果、组织思政课教师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按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 4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 30 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第十六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要设立专项课题,主管教育部门要设立相

 关项目,持续有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支持新创办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要设立思政课研究栏目。

 第五章考核与评价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评聘条件中的占比。

 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分类设置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两种类型都要在教学方面设置基本任务要求,要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同时要重视考查科研成果。

 高等学校可以设置具体条件,将承担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实效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首要考查条件和必要条件。将为本专科生上思政课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将至少一年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必要条件。

 思政课教师指导 1 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生社团 1 年以上,且较好履行政治把关、理论学习、业务指导等职责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

 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应当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围,细化相关认定办法。教学和科研成果可以是专著、论文、教学参考资料、调查报告、教书育人经验总结等。在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指标和排次定序依据时,要结合实际设置规则,不得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和出国访学留学情况作为必要条件。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评价专家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同时可适当吸收相关学科专家参加。

 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包含学校党委有关负责同志、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校内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应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管理办法。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退出机制,加强聘期考核,加大激励力度,准聘与长聘相结合。

 第六章保障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高等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便利条件,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

 第二十二条 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统一管理。每门课程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教学科研组织,并可以根据需要配备管理人员。

 第二十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培养、推荐、表彰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表彰中对思政课教师比例或名额作出规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中加大力度支持思政课;“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力度。

 第二十四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宣传、引导,并采取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支持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各种方式定期对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健全退出机制,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养、教学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教师,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导师。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 2020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篇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39 卷  第 10 期2020 年 10 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Vol.39  No.10Oct. 2020 收稿日期:2020-04-28第一作者简介:潘昱州(1975- ),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DOI:10.16276/ j.cnki.cn51-1670/ g.2020.10.07优化项目制团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潘昱州 1 ,彭  荔 2(1.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 当前,课程思政主要以项目制方式推进。

 项目制教学,团队建设是根本、是关键。

 课程思政项目团队建设,主要包括作为项目主导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项目主持者的专业课程教师、作为项目参与者的专业课程教师三支队伍的建设。

 优化项目制团队,要从项目团队自我提升保障和外在条件保障两大方面入手,首先要采取多举措保障主导者量足、保证主持者量够、确保参与者宽裕,其次要通过优化团队结构、合理架构团队、增强团队认同等方式大力提升团队质量,最后要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健全团队管理机制来高精度护航项目团队成长。关键词: 课程思政; 项目制; 团队建设; 自我提升; 外在保障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2X(2020)10-0035-07    在高等学校全课程育人的探索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

 上海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提出了“课程思政”新理念,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组、综合素养课程组、专业课课程组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新体系,形成了协同育人新局面 [2] 。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新产物,课程思政就是深入挖掘和优化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与各门课程教学协同联动、交相呼应。作为系统工程,课程思政主要以项目制教学形式推进。

 项目制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为支撑”[3] ,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导向,以育人为任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教学协同为基础。

 这就需要组建团队,系统规划。

 课程思政,强调全员育人,同向同行,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团队。

 因此,课程思政的推进,项目团队建设是关键。

 课程思政项目团队,包括作为主导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主持者的专业课程教师、作为参与者的专业课程教师三支团队,覆盖学科广,跨涉领域宽,参与人员多,任务艰巨,使命重大。

 但是,当前高校中的这三支教师队伍却或多或少存在数量不够、认识不清、配合不够等问题,成为了课程思政推进的瓶颈。

 因此,要有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加大课程思政项目团队建设,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尽快优化教师团队,确保数量,提升质量。一、多举措保障团队成员数量多举措保障团队成员数量就是指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融合多条渠道,增加教师数量,确保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数量充足。

 这是基础和前提。

 鉴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多举措保障教师团队成员数量至少包括“保障主导者量足”“保证主持者量够”“确保参与者宽裕”三个方面。(一)保障主导者量足主导者是指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导引人,居于课程思政体系的顶端,属于宏观和中观架构者,其主体为团队中处于指导地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产物,需要教师领会新观念、把握新理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发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有更深层的了解、更· 5 3 ·万方数据

 明晰的掌握、更精准的把控,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

 但是,长期以来,囿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相当部分高校难以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的 1 ∶ 350 的比例足额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缺口较大,导致教师课时量多、工作量大,科研时间和研究精力不足,难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因此,推进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首位的就是补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口。

 保障主导者量足,必须在引、补、留三个字上下足功夫。

 一是筑巢引凤,增加数量。

 在当前的思政人才引进大战中,各高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民动员八方揽才,最终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这就要仔细研究所需人才的心理预期,抓住引进对象的关注焦点,解决引进对象的需求痛点,充分凸显学校优势,因人而异,真正出台打动人才的特殊政策,确保人才引进到位。

 二是转岗补位,补充数量。

 如果在人才争夺大战中处于弱势,就必须有强有力的补救措施,做好补位。

 这就要在出台非教学人员转为专职教学人员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全方位梳理现有教职员工,从非专职教学队伍中寻找学科背景、专业相近人员,扩大潜在教师队伍,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素养,并适时挑选满足条件的人员转岗为专职教师,有效补位。三是用心留人,保障数量。

 原有在岗人员、招聘引进人员、补位进入人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保证的三大来源。

 进得来是基础,留得住是目的。

 尽管当前教师流动无可避免,但尽可能少的流动是人员稳定的保障,这就需有效的政策、高明的策略,努力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二)保证主持者量够主持者是指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施者,居于课程思政体系的中间端,属于实施负责人,其主体为项目主持人的专业课程教师。

 当前由于对课程思政了解的肤浅、理解的偏差、掌握的失误、引导的缺位,大部分的非思政专业类教师投入不够,参与热情不高,课程思政项目团队主持人数量不足。

 因此,作为主要着力点,保证主持者量够就需要在拓、导、领上狠下功夫。

 一是广拓路径充实团队人员。

 首先要通过全员动员,把握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实质,通过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将教师的科研与育人紧密衔接,多方挖掘人才;其次采用各专业院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结对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效融入专业课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人才;还要通过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思政横向、纵向课题的具体实施,将一部分课题研究人员的关注点转向课程思政,起好传帮带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成长为课题负责人。

 二是研究导向夯实团队建设基础。

 一方面要采用专项课题方式,专项申报、单独立项、专门管理,用专门的科研政策进行鼓励,另一方面要给予较大的经费投入,通过项目经费资助、课题经费倾斜,进行差异化投入、专项化报批、灵活化报销。

 还要重视成果激励,以项目实施成果为导向,并以成果的推广性、影响性、持续性为维度进行评价,重奖影响大、口碑好、可推广的项目。

 通过政策鼓励、资金奖励、成果激励三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专业课教师的科研注意力,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科研兴趣,储备较大数量的主持人。

 三是金课引领优化项目团队建设。

 要充分利用当前大学打造金课的有利契机,围绕金课所具有的难度、深度、广度、高度、强度、精度、温度等七大特征,把握金课“异于流俗的实质”及“清灵之姿的形态”[4] ,将金课建设标准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中。

 通过元素挖掘科学化、元素融入合理化以及教学过程精准化,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用课程思政和金课的双重标准进行建设,以金课和课程思政的积极效应吸引专业课教师融入课程思政项目团队,并逐渐成长为主持者。(三)确保参与者宽裕参与者是指课程思政项目团队中的实际配合人,属于课程思政项目的助推者。

 其主体是参与项目的其他专业课教师。

 确保参与者宽裕就是扩大课程思政项目团队建设的参与面,使更多教师知晓、关注和投入课程思政项目团队,尽量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专人专项,避免人员交叉、精力分散。

 确保参与者宽裕,一是放宽准入扩建队伍。除了对课程思政项目团队的主导人员、主研人员有较高的准入要求外,对课程思政项目团队的一般参与人员较少地设限,放宽准入标准,使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具备一定研究能力、拥有一定研究经历的教职员工都能顺利进入项目组,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较大程度地拓宽参与人员的范围,扩大参与人员来源。二是联合共建扩大团队。

 课程思政本就是立足于教书与育人的融合,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思政课程与综合素养课程的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融合,· 6 3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

 是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的共融,因此要跨越关门搞研究的限制,走出仅局限于某一专业或某一学科进行研究的误区。

 通过专业间共建、院系间共建,先期实现校内的跨专业、跨学科、跨类别的教师间合作,扩大校内参与者范围。

 同时通过同一区域的校际共建、校地共建,采用与同区域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政府间的合作,整合本地资源,资源共享补足参与者资源。

 还要采用走出去战略,寻找跨区域、跨领域的优势资源,形成资源的错位互补拓展参与者资源。

 三是凝聚共识整合团队。

 要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有序化的宣讲以及精准化的沟通,妥善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冲突’‘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矛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三大挑战”[5] ,精准认知课程思政,高度认可课程思政,真学、真懂、真爱,凝聚参与者共识,形成“观望者———关注者———关爱者———兴趣者———投入者———精通者”的有效转化链,使观望者变成关注者,关注者成为关爱者,关爱者变为兴趣者,兴趣者成为投入者,投入者化为精通者,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全身心投入课程思政项目团队。二、大力度提升项目团队成员质量课程思政项目制教学,除了要求项目参与人员既拥有传统教学所需要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讲授技巧外,还要求具有开展“教学项目”的驾驭能力,既有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要针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成为“全才”[6] 。

 这就对课程思政项目团队成员提出了较高要求,提升课程思政项目团队成员质量便成为了必然。

 大力度提升项目团队成员质量就是要采用多种方式,在数量足的基础上制定较为严格的标准,根据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再遴选、再组合,因项目制宜,众中选优,优中选精,大力提升项目团队成员质量。

 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涵盖作为主导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主持者的专业课程教师、作为参与者的专业课程教师三支团队,涉及优化团队结构、合理架构团队、增强团队认同三个方面。(一)优化团队结构优化团队师资结构是对课程思政项目团队的整体把握,是通过对团队年龄、职称、学缘、学历等结构的优化,实现课程思政项目团队成员的专业互补、学科互补、能力互补和年龄互补。

 优化师资结构,一是优化年龄结构。

 通过教师年龄结构的合理布局,使老年、中年、青年合理搭配,既使年龄较大的教师的教学经验有用武之地,也让年轻教师的充沛精力有展示天地,避免师资队伍的青黄脱节,尤其要避免师资队伍的过度老年化和过度年轻化现象。

 为此,在项目团队成员引进时,要适度引进中年师资,努力降低老龄教师、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师资队伍,可以考虑老、中、青年龄结构的 2 ∶ 4 ∶ 4 的比例搭配。

 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缘结构,实现师资毕业院校的多样化,避免团队成员的近亲繁殖。

 二是优化团队成员职称结构。

 在当前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职称往往与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密切挂钩。

 高级职称的多与寡往往决定着课程思政项目团队实力的强弱。

 优化项目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项目团队成员职称的提升。

 因此要通过政策引导,下大力气提升团队中的年轻教师职称,增加高职称教师比重,减少低职称教师人数,可以按照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称 2 ∶ 4 ∶ 3 ∶ 1 的比例优化课程思政师资队伍职称结构。

 三是优化团队成员学历结构。

 当前国家高等教育基本普及化,高校的师资已基本上以研究生为主,公办本科院校大多以博士研究生为主,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也基本以硕士研究生为主,高学历已不再是制约师资队伍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是由于国家在招生时区分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而在很多高校的师资引进中,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区分又未作太过明确的要求。

 但由于二者的培养方式、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在课程思政项目团队成员结构的优化中,区分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尽量增加学术型硕士比例,尽可能降低专业型硕士比例,大多数课程思政项目可以考虑按照博士、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 3 ∶ 5 ∶ 2 的比例优化,涉及以实验为主的课程思政项目则可以按照博士、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 3 ∶ 4 ∶ 3 的比例优化。(二)合理架构项目团队课程思政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顶层设计上,理想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7] ,是将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三者结合的“教育”,是用知识承载思政,在传播知识中实现价值引领。

 因此,课程思· 7 3 ·                          潘昱州,等:优化项目制...

篇五: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部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情况汇报

  自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对照标准,部署落实,扎实推进,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特色做法和工作案例

 1 1. .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我校近年来在校生稳定在 6000 人左右,思政课教师队建设伍采用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方式,按照“优中选优”原则,遴选一批具有相关学科背景、较强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作为专职讲师,邀请专家教授作为兼职讲师,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专职教师 14 名,兼职教师 6 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专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 9 名,博士 1 名,专职教师近一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参加省级、院级课题研究 2 项。

 2. 抓好教师考证、评职、进修、培训等工作

 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我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紧密围绕学科建设,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始终坚持吸引、培养和使用并重的原则,逐步打造成了一支思想坚定、业务突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一是严格把关,选留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在人才选留方面,不仅要考查其

 学科背景和科研潜质,还要考查其专业素养和研究方向;二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建立科研传帮带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专业“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思想、学习、教学、科研等水平的提高;三是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考察,使教师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参加思想政治理论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对授课教师进行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四是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做兼职教授。

 3. 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讲座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课程实施综合考核,提高课堂效率。

 4. 加强 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于都、瑞金参观学习,以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牢记育人使命。深入开展“学雷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我的梦”、 “红五月”、“感恩教育”等主题月系列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利用身边教育资源如耀邦陵园、义门陈等,进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爱国爱乡教育、家风教育等等。

 5.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引导思政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育教学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现代公民基本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强化政治认同、理性辩证地看问题,认清责任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1、教师科研能力偏弱,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几年来,教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省级以上课题和编写教材数量太少,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太少,个人学术专著方面还是空白。

 2、在职进修、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还较少,国家级培训机会基本没有,省级培训名额有限,社会交流与实践机会较少。

 针对这些问题:

 1、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和载体,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对青年教师科研进行培训,对科研工作加大考核比重。

 2、健全培训体系,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创造机会。要

 建立国家、省市级和校内、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全方位培训体系,制订培训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

篇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之道◎黄建雄摘要: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立德修身、自觉育德、育人本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大学管理的科学主义、教师教育的专业主义、教师管理的绩效主义、教师评价的异域导向、教书育人的分工本位、师德要求的底线主义等偏颇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惯性,对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的消极影响仍未得到消除。应多措并举,着力转变不合理价值取向,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思政之维,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素养。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价值取向;实践路向进入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以德为先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工作成为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为此,国家相继推出了课程思政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新政,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一)教师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大学被喻为神圣殿堂,大学教师一直被赋予人类社会高尚道德拥有者和道德发展引领者角色。中国古代以“立德”为“三不朽”之首。《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师高德崇善,才能亲民至善。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传道者应先明道、信道、成道。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才能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引导学生把握正确人生方向。在西方,大学教师也曾被赋予时代最好道德者角色。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曾指出,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现代社会虽然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人们对大学作为人类文明守护神和人类前进灯塔的角色期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愈加强烈。从科学和人文协同发展的视角看,既然大学教师拥有最高层次和最前沿的知识,那么,也应拥有最高层次和最前沿的道德,以承担起人类文明领航者和青年学生引路人的责任。(二)教师应具有高度育德自觉道德训练、品德养成是一项往往伴随着“禁欲苦行”的心理活动和实践行动。随着时代发展,虽然道德发展“禁欲苦行”的内涵和形式有所变化,但“养德”需要“修炼”、“成仁”需要“苦行”的内在关系是永恒的。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不断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反复的过程,这是德育的基牦靛雄。砘撇撇死舭。、—●-_鲢鼹冁礅獬髓l§辚镪嘲i‘罄§2022年2月鞭—■本规律。育人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正确信念,锤炼坚毅品格、提高自律水平,坚守真理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克服不良诱惑、抵御邪恶丑陋。特别是面对西方各种反动力量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蛊惑,大学教师不仅要坚定政治立场、拥有崇高理想道德,而且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育德自觉与责任心。(三)教师应具有高强育人本领课程思政既是一个新理念,又是一项新实践。课程思政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大学内外环境、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复杂的个体思想道德形成过程,所融人的是复杂高深的专业知识,既要遵循专业知识传习规律,又要遵从道德发展逻辑,还要持守高位社会品德要求,因而是一项多重性的复杂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强的育人育德本领,既要对课程思政和育人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又要熟练掌握育德实践基本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拥有较高的育人技能、较多的育德经验、较好的教学智慧。从高校教师职前教育环节来看,在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中,学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本人重视学术研究训练,轻视教学技能训练,重视知识传授训练,轻视育人育德训练,导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校任教育人育德能力偏低,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推进。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和教师队伍建设新政背景下,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师德发展目标:重遵纪守法轻追求高尚我国政府一直把品德高尚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但是,当前我国大学教师中“德不配位”现象还比较突出,师德修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众化和世俗化倾向,乃至出现师德水平低俗化、师德问题娱一同万方数据

 乐化倾向。不少教师将自身道德水平降低到一般公民标准,将师德师风简单等同于遵纪守法,缺乏追求高尚之心和至善之行。相反,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钱权崇拜、功利主义等问题突出。少数高校教师队伍中放任自流、劳动剥削、学术不端、抄袭剽窃、人身伤害、行贿收礼等道德问题甚至违法乱纪现象不时被曝光,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实施。(二)课程思政意识:多被动外律而非主动进取教书育人、品德养成是一项“逆水行舟”的艰苦实践。作为大学教师,应主动为人师表,担当育人责任,利用自身研究专长解决教书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当前大学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主动性仍较低,缺乏关注和研究解决本班学生思政问题的自觉性,有的教师采取故意回避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存在课程育人敷衍化、形式化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缺乏育德育才进取心,教书不育人,见面不交心,下课就走人。部分教师自恃清高、我行我素,缺乏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三)育人实践能力:多生疏牵强而非娴熟自如教师育人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课程思政的核心变量。当前,大学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还普遍不高。一是有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书育人理论和实践训练,加上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专业课教师对立德育人规律知之不多,甚至还有着“高才即名师,业深即德高”的错误观念。有的专业课教师深受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知识的纯粹性和客观性,而忽视了育人性。二是虽然各大学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但由于有的教师观念转变滞后、教学行为定式、经验不足等原因,课程思政实施出现较多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简单说教的程序化、形式化、庸俗化问题。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省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有着深层的价值观原因。(一)大学管理的科学主义霸权自近代以来,最能体现改变世界力量的哲学思想莫过于科学主义,它不仅深刻改变了自然物质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精神世界。人类发展需要科学,但科学不能解决人类所有问题,还需要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但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失衡,导致大学管理的科学主义霸权。科学主义秉承经验证实的事实观,并认为只有根据这些事实所得出的推论才是科学的,由此导致大学管理的精致算计、量化评价和技术崇拜等工具理性,漠视了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强大威力,还催生了功利主义科学观。功利主义专注于追求行为结果的最大为师之道值,而不考虑动机、手段和过程,进而导致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泛滥,深刻影响师德建设。当前,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没有成为绝大部分大学教师的第一追求,也没有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神圣向往。相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成为一种潜在的价值观。受此影响,大学有从学术殿堂成为文凭工场、从道德园成为逐利场的危险,进而严重制约了师德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二)教师教育的狭隘专业主义影响教师教育实践活动最深远的思想和理念是专业主义或其变种。专业主义认为,专业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专业教师要擅长理论和学术研究,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应来自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诚然,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特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精致化和积累化,以及知识体系的成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狭隘专业主义会给教师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常被提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高教系统,基于知识的学术尤其是基于知识发现的学术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的第一标准乃至最高标准。相反,关于道德和育德的“学术”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教育重视知识专业性、技术专业性、操作专业性,但忽视了品德和育德的专业性。正如有学者所言,随着科学主义的认识论主宰了人类社会,教师发展陷入专业化、标准化、结果化的异化困境。(三)教师管理的绩效主义泛滥在资源有限、经费短缺和激烈竞争背景下,以目标导向、追求效率、追求可验证效果、审计问责为主要特征的绩效主义,成为各组织机构的主导管理模式,大学教师管理也不能幸免。绩效主义只注重可视化、可验证、短期、量化滚动的业绩,业绩结果又决定了奖惩和资源分配,使管理成为“一架由管理条例维系和由金钱赋予动力的机器”。但机器是不会讲德行的。由于教师道德表现的隐含性、迟滞性等原因,一般难以被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导致师德在绩效管理中常被忽视、被替代或形式化。有学者指出,绩效主义助长了工具理性的泛滥,引发了教育的无序竞争,严重削弱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公共性和伦理性,企业化、矮化和庸俗化了教师的工作性质,败坏了师德师风,使教师成为追名逐利之徒。(四)教师评价的异域导向偏执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高等教育全球化运动,学习西方经验、引入西方理论、与西方接轨,以西方高校作为参照系办大学和设计改革方案,参与西方各大学排名榜排位,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股风潮。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但全球化与本土化应相互扬弃,保持合理张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学建设缺乏文化自73■■霞醴■————●■■k2022年2月●—■万方数据

 为师之道信,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西化倾向。表现在教师评价方面,就是将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拥有国外大学学位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获得国外奖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等“洋式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核心和优先指标,赋予这些“洋式成果”至高无上的全球化学术符号筹码角色。这种偏执的教师评价,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的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误导部分教师只顾潜心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取“洋式成果”,而忽视了品德修养和育人工作。国际期刊接二连三的撤稿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势必导致教育本土价值失落、教师育人责任弱化、教育自身德行诉求虚化。(五)教书育人的分工本位痼疾我国高校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上,采取“三大队伍”分工模式,即思政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分工格局。同时,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成立了专门性思政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实施和管理机构。这种独立建制对于加强学生思政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由于过于强调分工分责,忽视协调合作,往往导致专业课教师漠视自身育人责任、忽视课程育人,也影响不同类型教师队伍在育人方面的互动交流。虽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高校教师有立德树人的责任,但现实中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的意识、责任心和实践能力不容乐观。(六)师德要求的底线主义抬头长期以来,我国师德要求在高尚师德与底线师德间不断摇摆,缺乏明晰明确的标准。高尚师德观认为,教师应具有比学生、一般公众更高的品德修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应成为教师基本要求。底线师德观认为,教师也是平常人,是世俗社会谋职者,以高尚品德要求教师是一种“道德绑架”。从政策演变来看,我国政府长期以来把“高尚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但近年来开始向高尚和底线相结合转变,将底线师德制度化,先后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相关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指导意见等制度。但在实践中,由于崇高师德的抽象性,评价往往仅注重师德底线,“不出错”师德观蔓延,甚至师德楷模评选也成了在底线师德基础上的教学、科研加人脉的竞技,从而形成一种坚守师德底线、不求品德上进、嘲讽高尚师德的不良风气。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路向(一)全面转变教师队伍建设偏颇取向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解放思想、转变不合理价值取向是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先决条件。当今时代是一个多文化交锋、多价值并存、多理念竞争、、I 多模式频出的时代,每一种文化、价值、理念、模式的74。删树蝴麟黪g黪黪*镕j“2022年2月固l嘲黔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适用范围和特殊环境。前文所述六种价值取向有其各自合理的方面,但片面强调则不足取。应扎根中国文化和中国大地,整合、协调、选择科学合理的理念与取向,特别要适当强化人文和道德价值取向,以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二)不断拓展教师队伍建设思政之维针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薄弱问题,除了在教师教育中关注思政内容维度、技术维度、关系维度和时空维度外,还要不断拓展教师队伍建设思政之维。一是拓宽思政宽度,树立“大思政”观,将全员性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二是提升思政高度,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忠诚祖国、高尚修养、矢志奉献的目标高度,开展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加大思政深度,精准、扎实、细致地开展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使课程思政教育入脑、人心、人情。四是加大思政力度,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在宣传引导、制度建设、学习培训、专题研究、资源保障等方面发力,促进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多种能力和情意协同提升。(三)系统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就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这是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抓住关键少数,树立师德楷模。一要根据“德位相配”原则,重建大学“关键少数”队伍,以高尚品德为第一条件,确保“关键少数”成为学校、社...

篇七: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早怎倩灶 扎澡怎课程思政以课程为思政载体,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一门课程就是一个思政载体,学科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功能,切实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一尧 转变教师观念袁 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福州三中在 2020-2021 学年开启了思政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制订 《福州三中党委书记、校长抓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制订学年发展规划,将课程思政纳入工作计划,提高对课程思政教师的要求和培养标准。对于新教师培训,第一要务就是让其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根据福建省教育厅 《关于加强中小学新教师试用期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闽教师 〔2018〕 56号)

 精神,完善中小学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帮助新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的工作要求,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促其成为师德高尚、基本功过硬、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除此之外,学校还重视对全校课程思政教师的培训。在以 《面向教育现代化 培养新时代“大先生”》 为主题的教师培训论坛中,校级领导、中层主任、骨干教师对福州三中教师队伍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论述,大家在发言中都表示要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指引学生一路成长。林晓枫书记在 《成人达己 师者禅心—— — 关于“成长”的追问》 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讲座中,从“好老师的特征”“好老师的关键要素”“教师专业成长”“如何打造最美老师”和“如何形成自己的工作方式”等方面阐释自己的教育情怀,教师只有通过帮助和成就学生,助力学生成长,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才能最终发展和完善自己……这些面向全校教师且旨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自觉的讲座以及教师沙龙,让教师明确: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善于将育人目标的实现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育人的自觉。二尧 细化培训路径袁 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更关心的是学科知识传授,而在通过学科课程实现思政育人的能力比较缺乏。这就要求学校新教师培训要在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上加以指引。结合各学科特点,通过思政导师,以师带徒的方式,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加大不同专业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力度;依据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分类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引导教师主动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积极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提升新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我校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重视对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学聚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课程育人文 / 郑友强11。

 。. .。

 。

 习,深入解读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学校以福州三中“榕树下”党建工作坊之“大家论坛”为抓手,邀请思政专家进校进行全校思政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策略”的主题思政研讨会中,大家围绕“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开创育人新格局”“落实课程思政 完善育人体系”“立德树人 完善三全育人的机制”“新时代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等角度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展开分析与思考,并系统阐释了我校在课程思政中的创新举措。福州三中“卓越教师”培训,则通过主题培训、教师沙龙等方式,引导教师围绕“如何理解‘育德能力’”“当前学生状态对教师育德能力的要求”“增强育德能力的策略”,着力探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路径。三尧 健全教研制度袁 助推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我校通过健全课程思政教师联合教研制度,打破学科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见功见效。完善教科室的校级教研—— — 教研组的组内教研—— — 集备组的集备教研的教研体系,明确各级教研组织的主体责任。教研组、集备组教研采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的共同体教研模式,由同年段的思政课教师牵头,打造课程思政集备共同体、课程思政实践共同体。在打造课程思政联合教研制度中,集备前,与思政课教师讨论学科教学的思政元素;集备中,邀请思政课教师一同参加,挖掘学科思政教育元素,探讨学科思政教育的方法。通过问题探讨、项目研究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学科集备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或联合备课,从学科中挖掘思政元素:挖掘知识背后的故事、知识应用与国家产业发展、学科知识的价值观等;思政课教师引领思政模块整合,实现学科知识思政点—学科知识思政线—学科知识思政面的逻辑链条;梳理学科课程思政主干知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如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立足校园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一起开发学科故事,人物传记、大师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全体教师共同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人元素,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联合教研,可以助推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四尧 提供立体支持袁 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的动力学校为学科课程思政教师提供多样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激发课程思政教师的自觉育人动力。建立思政一体化工作室,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三处一室”共同协作的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格局,发挥好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督导委员会等部门监督作用,以强化学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在课题研究、教师业务比赛、教师考核等方面,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的动力。福州三中教育集团编印 《福州三中“卓越教师”成长手册》 全面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依据《福州三中教科研课题管理暂行规定》 《福州三中课题研究资助金申报规定》 等从教科研上全面助力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在年段长、中层干部等岗位的选聘中,优先选聘优秀课程思政教师担任,增强课程思政对教师个人发展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涵盖了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凝聚着对整个教师队伍的殷殷期望。福州三中努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揖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 野十三五冶 规划2020 年度课题 野中等学校党建工作坊党建模式实践研究冶 课题研究成果袁 课题编号院 FJJKXB20-794遥铱渊作者单位系福州第三中学冤关注 早怎倩灶 扎澡怎12。

 。. .。

 。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 课程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