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9篇

时间:2022-09-11 16:20:04 来源:网友投稿

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9篇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一.现代化范式★主要观点 (1)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9篇,供大家参考。

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9篇

篇一: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 现代化范式 ★主要观点

 (1)

 现代化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 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2)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即从人治到法制化、 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 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 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 还包括:

 均富化、 福利化、 社会阶层流动化、 教育普及化、 信息传播化、 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 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

 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按照不同标准, 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 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 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 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

 英、 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 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

 美国、 日本和亚、 非、 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 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 如英、 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 如苏联的现代化; 混合经济模式, 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

 ④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 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一)

 、 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 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 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 其动力是工业化, 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文化教育、军事、 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 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

 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 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 民主化进程, 即从人治到法制化、 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 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

 、 大众化(或世俗化)

 进程; 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 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原发型, 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

 , 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 自发转变; 一种是传导型, 大多数国家都是, 主要不是内部因素, 是外部刺激, 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 有多种模式, 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 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

 、 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

 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 女工、 童工问题等, 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 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 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 特色, 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 近代化就是现代化, 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三)

 、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

 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70 年) A、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世界 (A)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 在欧美少数先进国家已经确立。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起来, 与此同时, 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经济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时期过渡, 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思想方面: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自由主义产生, 取代重商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D)世界一体化进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与此同时,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的加剧,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B、 西方的冲击 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方从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

 鸦片战争,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C、 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

 中国在经济、 思想、 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

 (A)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思想:

 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 ①鸦片战争之前:

 传统的儒家学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 ②鸦片战争之后:

 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芽

  ③洋务派的观点: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洪仁玕《资政新篇》

 ⑤早期维新思想:

 具有资本主义要求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主张

 (C)社会:

 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半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半殖民地──中国主权的逐步丧失。

 ②社会矛盾:

 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并存, 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 因此, 革命任务随之发生了转变。

 ③阶级关系变化:

 产生了新的阶级, 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D)政治:

 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

  ①地主阶级权力的变动:

 辛酉政变

  ②地主阶级的回应:

 洋务运动

  ③农民阶级的回应:

 太平天国

  ④资产阶级的回应:

 资产阶级的产生, 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⑤无产阶级的产生:

 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阶级。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 近代化在经济、 政治、 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A.政治上: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B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 .思想文化上:

 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 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A.经济上,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 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 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 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 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B .政治上,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 对共产党、 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 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C .现代化的新发展:

 首先, 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 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再次,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腾飞阶段(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

 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A.政治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 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拨乱反正, 纠正冤假错案等。

  B .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实行改革开放,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思想上:

 1957 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 反宗派主义、 反主观主义; 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D .外交上;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1、 求生存, 为独立:

 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运动、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期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2、 谋发展, 图富强: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 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第一阶段:

 1949-1965 年, 重点发展工业化;

 第二阶段:

 1966-1976 年, 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

 第三阶段:

 1978-现在, 特点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

 历史充分说明, 中国共产党 80 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

 在革命战争时代搞武装斗争乃是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 建国后的建设则是利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力, 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 而改革则是为了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国家独立、 政权巩固、 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 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 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 兼收并蓄, 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⑦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⑧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

 ⑨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两个前提条件 ①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 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

  ②经济的繁荣与富强, 这就必须摆脱社会生产落后, 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局面, 要求生产力的工业化。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 是生产关系问题; 经济的繁荣富强与工业化, 则是生产力问题。

 在民族不独立的情况下, 要想实现工业化是不可能的。

 因此, 必须首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以解放生产力。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 以及解释洋务运动、 实业救国、 科学救国、 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等问题, 都可以得到比较清晰明白的答案。

 (四)

 、 世界近现代史按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14、 15 世纪至 18 世纪中期, 是现代化的酝酿、 启动时期;

 18 世纪工业革命到 19 世纪 60 年代, 是现代化的发展时期;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末, 是现代化在全世界扩展时期;

 20 世纪上半期, 是现代化的调整和震荡时期;

 二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 是现代化稳定发展时期;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现代化进入新的高潮阶段

 二. 整体史范式(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主要观点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认为,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 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 世纪中后期, 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 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 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 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

篇二: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22·6深入研究高考试题 提升备考效率— —以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为例■文/史小军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其中,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的是“为什么考”的问题; “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的是“考什么”的问题;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的是“怎么考”的问题。2022年高考在即,如何科学、高效地复习备考,是高三师生特别关注的问题。笔者对近三年全国卷考查内容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据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政策,引领备考方向1.研究新高考评价体系教师必须弄清楚必备知识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关系,及其在高考中的体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落实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2.研究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教师应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运用到知识、试题讲解中,以实现五大核心素养与实际教学无缝对接。3.研究考试大纲教师要以2019年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近几年的考题为抓手,理清考点的频次和重要性,使复习更具科学性。4.关注时事热点针对2021年重大热点 —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教师可以为学生整理教材中与党有关的22个重要会议、建国前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九次调整,以及党对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选择等微专题。二、研究教材,夯实必备知识1.科学安排教学侧重点(1)高中前三学期:突出基础性,注重宽发展。教师要横向着力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大历史观。(2)大一轮复习(学考结束到高三第一学期):突出系统性,注重深发展。教师要纵向研究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使复习更加具有科学性,还要分析高考命题方向,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3)二轮复习(高三第二学期开学到4月中旬):突出体系化,注重规律性。教师要根据阶段特征和重点内容,系统地为学生介绍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读和探究的能力。(4)三轮复习(4月下旬到5月底):强化高频考点,熟练驾驭知识。在三轮复习中,教师要精选试题打通最后一公里,突出实战性,注重高效性。2.努力研究教材新课程理念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要在利用教材、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解释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和重要结论。(1)需要讲清楚的名词概念。必 修 一 必 修 二 必 修 三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公天下、家天下、郡县制、科举制、藩镇割据、三省六部、二府三司、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革命、百日维新、同盟会、北伐战争、革命统一战线、八七会议、长征、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城市革命、井冈山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政协、拨乱反正、爱国统一战线、一国两制、苏维埃、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一超多强等。刀耕火种、井田制、自然经济、均田制、屯田制、坊市制、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自由主义、维新与维新变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自由放任主义、混合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一体化、欧盟等。仁政、百家争鸣、三教并行、甲骨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信仰得救、社会契约、近代科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绘画、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三民主义、民族革命、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经典物理学、两弹一星、双百方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BENQI CEHUA /本期策划 本期策划 关注 引领与14DOI:10.13617/j.cnki.sxnedu.2022.06.017

 2022·6(2)务必讲清楚的重要结论观点。如,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还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什么1640年新议会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而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却是大革命的导火索等。三、研究真题,强化关键能力高考命题人刘芃老师曾说过:

 “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与命题者在对话。下面,笔者以选择题为例进行简要说明。1.解读选择题题干的基本要素(1)时间。关注时间,就是要将题干所述历史碎片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解读。(2)中心词。中心词即关键词、主体或重心,抓住主体和重心能够使学生弄清楚题干的意思。(3)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包括分号、括号、双引号。分号的主要意义在于表示分层、比较或发展趋势;括号的主要意义在于提示、强调;双引号的主要意义是强调或表示否定之意。(4)题干语气。题干语气一般与转折、递进、假设、因果、选择、承接等关联性词语有关,有时也与题干材料所反映的贬抑赞扬、肯定否定等口吻有关。(5)辨清试题类型。学生想要辨清试题类型,就必须精准地定位题干材料,精准地掌握所学知识。2.判定选项正误的基本要素学生做选择题时,应该从题干意思、基础知识、逻辑推理、政治原理、基本常识、方法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3.解答选择题的基本原则(1)绝对原则。一般而言,有绝对性意思的选项都是错误的。(2)化简原则。可以将复杂的题干材料转化为简单的陈述句、简单的逻辑推理、材料中的若干关键词或一句成语等。(3)最近原则。时间最近,即以时间为突破口,思考与之最近的重大事件,将题干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国家利益至上,即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往往是国家利益;统治利益为根本,即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等。(4)主体一致原则。正确选项与题干材料主体必须是一致的。(5)全面原则。能够全面呈现题干意思的是正确选项,要善于排除片面的选项。(6)过程反映趋势原则。正确选项能够准确反映题干所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四、重视试卷讲评,提高考试有效性为了提高考试的有效性,高三教师必须重视试卷讲评。以 2021 年全国甲卷第 42 题为例,笔者结合明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相关知识,标出了卫所集中分布的六个区域。在京师周围设置卫所,见图中①处。理由:历朝历代,为了维护都城政治安全,均在都城附近布置重兵防守,明朝也不例外,如在天津设置重兵。天津过去被称为天津卫,对明朝统治构成重大威胁的主要是来自于蒙古高原的蒙古族,明成祖时期迁都就是出于军事目的 — —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防御。明中期,蒙古与蒙古族的瓦剌部发生冲突,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曾兵临北京城下,明朝统治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综上,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京师安全,在京师周围设置卫所,布防重兵。五、研究学情,稳定学生情绪(1)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备考的合力。(2)以六科教师为导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定期与学生交流,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3)鼓励学生自我表达,给予学生充分信任。(4)淡化成绩,但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试卷,总结复习备考中的得失。(5)全程关注学生的动态,要定期找学生谈心,多引导和鼓励学生。总之,高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高考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高考的方向;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总结方法思路;要努力阅读,拓宽视野,探索原创命题规律,不断实践;要稳定学生情绪,形成复习备考的合力。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BENQI CEHUA /本期策划 本期策划 关注 引领与15

篇三: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以 1840 年鸦片战争为标志, 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政治上,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 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 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等盛世)

 ;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增加, 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2.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其前面的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等史称“康乾盛世” 。

 乾隆朝后期, 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3. 1640 年, 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688 年, 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1776 年, 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 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工业革命上,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以后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 工业革命迅速遍及其制造业、 冶铁业、 采掘业等。

 5.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6. 1840 年,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所签的不平等条约:

 国家 《江宁条约》 即《南京条约》

 英国 美国 法国 俄国 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伊利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五口通商口岸》

 《虎门条约》

 7. 1856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 年清政府分别与英、 法、 美、 俄签订了《天津条约》 。

 1860 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 的批准书, 并签订了《北京条约》 , 与俄国签订了《瑷珲条约》 、 《北京条约》 、 《勘分西北界约记》 。

 1884 年, 中法战争爆发, 两国缔结《中法新约》 。

 1894 年, 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

 1900 年,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以签订《辛丑条约》 而结束。

 8. 割地:

 1842 年, 中英《南京条约》 规定,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 年, 中英 《北京条约》 规定, 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

 1849 年, 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1887 年, 胁迫清政府签订 《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 150 多万平方公里。

 1895 年, 中日《马关条约》 签订,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杀戮:

 1894 年, 日军占领旅顺, 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

 1900 年, 俄国入侵中国东北, 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抢劫:

 1860 年,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 对圆明园进行了 连续 12 天的抢劫。

 同时,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

 、 香山静宜园、 玉泉山静明园等中国明清两代修建的皇家园林,遭焚毁。

 1900 年,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 对皇宫、 北海、 中南海、 颐和园等地的金银财宝进行抢劫。

 9. 政治控制:

 (内政和外交)

 内政:

 《天津条约》 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外交:

  1895 年 4 月, 俄、 法、 德三国照会日本政府, 要求日本退出辽东半岛。

  1901 年, 《辛丑条约》 签订后,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

 领事裁判权:

  1843 年, 中英《五口通商口岸》 规定, 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

 把持海关: 英国人赫德自 1863 年任总税务司开始, 直到 1908 年回国, 掌握中国海关大全达 40 余年之久。

 10. 经济掠夺:

 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 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1842 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 福州、 宁波、 上海、 厦门 5 口为通商口岸。

 1858 年, 《天津条约》 开放牛庄(营口)

 、 登州(烟台)

 、 台湾(台南)

 、 淡水、潮州(汕头)

 、 琼州、 汉口、 九江、 南京、 镇江等 10 个口岸。

 1860 年, 《北京条约》 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1842 年, 《南京条约》 规定,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清政府“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中国设立银行, 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

 1845 年, 英国丽如银行(英国东方银行)

 成为在中国开标的第一家银行, 以后各国纷纷在中国开班银行。

 11. 文化渗透:

 外文期刊《中国丛报》 和《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广学会发行的《万国公报》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同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12. 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

 ①英国与其他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迫使清政府割地、 赔款, 攫取一系列经济、 政治和文化特权, 中国主权独立受到侵犯, 领土完整遭到破

 坏, 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存在, 但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②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 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 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

 ③促进了中国城乡 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主义社会, 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13.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 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互构建, 成为外国列强压迫、 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③ 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 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但是发展缓慢, 力量软弱。

 ⑤ 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中, 近代中国各地区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⑥ 人们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14.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 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15.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① 深受帝国主义、 封建势力、 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 劳动条件差, 工作时间长, 工资待遇低, 又毫无政治权利, 其革命性最强。

 ② 人虽少, 但是相对集中, 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 广州等大城市, 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 采矿等行业, 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③ 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 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16.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的关系:

 ① 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 中国内部各阶级可以团结起来, 阶级矛盾降为次要地位, 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② 中国封建政府与外国列强相互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这是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 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 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17. 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其区别在于, 二者的主体和内容是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压迫, 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 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而后者是要改变中国经济、 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 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其联系在于,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

 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8. 1841 年 5 月, 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1 年,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1842 年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殉国; 副都统海龄在镇江战死疆场。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1859 年,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提督史荣椿、 乐善战死。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中法战争期间, 1884 年刘铭传击退法舰。

 冯子材在镇南关取得胜利, 扭转了中法战局, 史称镇南关大捷。

 中日甲午战争中, 左宝贵战死平壤,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 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卫国捐躯。

 19. 1889 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 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20. 19 世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 原因是:

 ① 帝国追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是一个重要原因。

 ② 中国人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1.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腐败; 经济技术落后。

 前者是根本原因。

 22. 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839 年他组织翻译了外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 , 编成了《四洲志》 。

 1843 年魏源在《四洲志》 基础上写了《海国图志》 ,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② 1895 年, 严复在 《救亡决论》 中提出了“救亡”的口号

 此后翻译了《天演论》 ,用“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③ 1894 年, 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喊出了“振兴中华” 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

 ——(反帝反封的重要力量, 但没有先进领导, 不能把反帝反封引向胜利)

 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 企图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

 ——(仅学习西方军事、 科技, 不愿改变封建统治秩序)

 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 企图通过政治改良道路救亡图存。

 ——(依靠皇帝搞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太平天国)

 1851 年, 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农民运动。

 洪秀全写作了具有朴素平等观念的《原道救世歌》 、 《原道醒世训》 、 《原道觉世训》 。

 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 萧朝贵为西王, 冯云山为南王, 韦昌辉为北王, 石达开为翼王, 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

 1853 年, 太平军攻克南京, 改名天京, 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1853 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档。

 此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 来实行管理。

 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 建立“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处不保暖” 的社会理想。

 2. 3.

 《天朝田亩制度》 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不过,这个纲领, 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后期, 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 。

 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这一致命弱点, 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856 年, 发生了天京事变, 东王杨秀清、 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 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天京事变则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思:

 ① 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具有了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心的历史特点。

 ③ 沉重打击了封建文化, 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 在 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 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① 缺乏先进的阶级领导。

 ②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 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 说明他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不够。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 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洋务派)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以“自强” 、 “求富” 为目 标,兴办洋务。

 奕提出处理“内乱” 和“外患” 的方针。

 1861 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作为洋务的中央机关, 任命恭亲王奕、 大学士桂良、 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

 随之设立南洋、 北洋通商大臣。

 上海和...

篇四: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 80 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战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 解析:由上图可知,孙刘联军驻扎在长江以南偏东,曹操大军驻扎在长江以北偏西,故周瑜要火攻曹操,必须借助风向把东南点燃的火船吹响西北才行,因此,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从东南方向刮来的风。故选 B。A项表述出现了科学性错误。CD 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B

 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人富贵了就容易“骄”,贫穷了就容易“忧”,如何使富贵者不“骄”,贫苦者不 “忧”呢?唯有“调均之”,才能“上下相安”,达到天下大治。因此,董仲舒在此认为大贫大富,一样对于人生无益,而且一样有害,贫富各应有它的限度,才能维护国家稳定,故选 A。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劫富或者济贫的主张,故 BCD 都是对题干的曲解。

 答案:A

 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生对材料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这句话说了唐朝政府不准工商业者改行,子弟要世袭匠籍,实行严格的人身控制和管理。“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句话表明了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分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满足一定年限后方可接受祖传技艺的学习,据此答案是②③。①④是对材料的曲解。

 答案:B

 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 D。ABC 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 D 项包含进去,故 D 项是最佳选择项。

 答案:D

 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 C。A 项表述错在“批判”这个词语,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或者疑惑,而不是批判。B 项的愚昧无知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题干只是表明科举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摧残,而不是说明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 D。

 答案:C

 18.1900 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这段评论材料首先指明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妄自尊大,愚昧无知,最终导致中国逐渐落后,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危机,国人提出

 了一系列的学习西方的主张,张之洞的《劝学篇》出版,表明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说明了张之洞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 A。BCD 选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

 答案:A

 19.下表是 1912——1915 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解析:由题干中的表格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呈现迅猛下降的趋势,时间范围是在 1912年——1915 年,此时,中国民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波及到经济领域,国人大力提倡国货,抵制洋货,以发展民族实业,实现民族的富强,而这场运动直接导致了外国商品在华销售量锐减,其工厂数量也大幅度减少,故选 C。A 错在“最终解体”,当时处于正在解体的过程中。实业救国开始兴起于 19世纪末,与表格时间不吻合,排除 B。新文化运动发生于 1915 年,也排除。

 答案:C

 2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一是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材料中的这句话表明了这份公告发表的时间是 1941 年。二是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联系教材知识,这主要指的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导火线而引发的太平洋战争。把这两个信息综合在一起,答案选 C。

 答案:C

 21.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析:1950 年,采用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赴朝参战,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而提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战略上的决策,也是一种策略上的考虑,如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参战,表明这是国家的军队,是国家派出去的,等于中国向美国宣战,而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出国参战,是民间的,是人民群众志愿组织的,这样做不给美国对中国宣战以口实,比较策略,对中国有利。

 答案:D

 22.下图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解析:漫画中两个人的对话,主要意思是凡是运到纽约的商品,无论距离多远,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这与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密切相关。1651 年,英国政府针对荷兰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这些规定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故本题答案选 B。ACD 的表述与题干不吻合。

 答案:B

 23.贝多芬历经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剧变,给后人留下震撼人心的音乐史诗。对其《第三(英雄)交响曲》解读有误的是(

  )

 A.作品充满时代气息

  B.作品有田园风光般的抒情 C.作品含蓄地献给一位无名英雄

  D.作品具有英雄史诗般的雄伟气势 解析:《第三交响曲》作于 1804 年,此时正处于动荡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故 ACD 的表述都正确,B 项错误。

 答案:B

 24.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解析: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 1945 年至 1991 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这份报告指出了“冷战”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故“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 D。AB 在题干中体现不出,C 项表述错误。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38.(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 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9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 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 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型材料解析题,着重考查苏联、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与模式,对考生解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第(1)问原因的回答,依据材料一中“建立社会主义唯一的基础就是大工业”这句话和“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这句话,即可得出苏俄政权发展工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第(2)问“基础”的回答可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来回答。“措施”的回答,需要考生联系教材知识,从牺牲农业和收缴利润的角度来作答。第(3)问的回答,首先要联系到材料二(资金积累方式)和材料三(发展优先点)究竟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然后再组织答案。第(4)问设想的回答,依据材料中“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设想是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同点的回答,考生可结合书本知识,中国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注意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而苏联忽视了这一点。

 答案:(36 分)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

篇五: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ull;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后,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本线索:

 鸦片战争后,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的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但抗日战争爆发后, 特别是抗日战争

 •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了 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4. 了 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5. 了 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6.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 1.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的构成•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由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本主义、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等构成。

 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

 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农产品商业化加强, 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 (2)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和技术雄厚, 利用中外之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榨取超额利润, 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客观上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客观上, 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 对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有明显的冲击、 瓦解作用,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3)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方式, 但其产品不是商品, 在经营管理上更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基本属于封建性近代工业。

 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利润、 市场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

 洋务企业的兴办, 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 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 (4)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 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 既瓦解着自然经济, 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5)官僚资本主义不是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的结果, 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

 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英美帝国主义侵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

 它压迫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 (6)这些经济成分的关系可概括为:

 自然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企业、 官僚资本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产生冲击; 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 2.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 概况• (1)鸦片战争后, 列强凭借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经济、 政治特权, 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和自然经济瓦解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 洋务官办企业标志着近代工业的开端。中国自然经济

 • (3) 19世纪70年代前后, 民族工业出现并在19世纪末有了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进入“短暂春天” , 但以后日渐萎缩, 艰难发展。• 特征特征• (1)从工业化进程看,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军事工业超前, 民用工业滞后。

 洋务官办企业形成官僚垄断局面, 民用工业发展缓慢。

 • (2)从工业化布局看, 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沿江的通商口岸, 而偏远的内地及农村仍滞留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 这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冲击通商口岸的结果。• (3)从工业化结构看, 以轻工业为主, 尤其是面粉、 纺织业较发达, 但重工业发展缓慢, 没有建立起民族工业体系。• (4)从产生条件看, “先天不足” , 不但缺乏西方工业化所具备的资本原始积累条件,而且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受到三座大山压迫, 发展艰难。

 考纲展示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民国时期不. 民国时期不同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原因有哪些?2 影响民族工考纲解1. 鸦片战争后,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表现分别有哪些?2 洋务运动的军事

 • 一、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 解体的标志: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败• 2. 解体的影响:

 自 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改变了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 二、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1. 背景• (1)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壮大;• (2)外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 (3)主观因素:

 洋务运动的形成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 目的: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 3. 类型及代表企业• (1)军事工业:

 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2)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4. 结果:

 甲午战争的惨败, 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 5.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 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改善, 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

 • 其次,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但是,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 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首先,洋务运动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其次, 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派及其委派的官僚操纵, 经营不善, 管理腐败, 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 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瓦解自然经济(主要)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短暂春天民国初期1辛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 “实业救国轻工业发展较快;

 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1.美国的1.帝国主义、 封抗战胜利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国统区的工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这

 •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的压迫, 在内部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身上压着“三座大山” ,因而其发展显得极其艰难而又曲折。

 ②在三座大山之中,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又都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 并受着帝国主义的制约。

 因此, 帝国主义的压迫, 便成在外部受到外国

 第四部分区域地理湘 教 版理地③当帝国主义的势力受到牵制和打击, 对中国的侵略相对松弛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时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时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甚至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和“短暂的春天” 。

 ④而当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之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就受到严重抑制, 变得步履维艰。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 列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便又严重受挫了。

 • 1.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1)从其产生来看, 它是在外力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不仅受到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 (2)阻力大, 不仅受到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还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压制。• (3)后天畸形:

 地区分布不均, 主要分布在沿海、 长江流域主要城市;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 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少。• (4)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

 • 2. 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它改变了 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从政治上看, 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 阶级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 从思想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 社会条件。

 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想、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从发展趋势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 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区分布不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势力而难以独立发展, 产生了 很大的消极作用。

 • 3. 中国早期近代化——西方近代化的不同及原因• (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由资产阶级完成, 而中国则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

 当时中国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无力承担实现近代化的使命。

 封建势力中的顽固派因循守旧, 更不可能担当此任。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较晚且不成熟, 开创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便落到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的身上。无

 • (2)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般由轻工业开始, 继而发展重工业, 在民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军事工业; 而中国则不同, 当时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 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这决定了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顺序是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 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3)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而中国工业化则基本依靠政府的力量, 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随着形势变化和社会条件的逐步成熟, 出现了 官督商

 • (4)西方近代化的实现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资产阶级发动人民群众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改革建立起来的; 中国近代化运动只局限于社会上层, 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核泛的社会基础, 又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再加上洋务派的目的在于镇压人民革命, 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经济侵略, 以维护清朝统治, 以上原因决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必然失败。

 • 1. (2010· 全国卷Ⅰ )下表反映了 这一时期()• 1885-1892年田赋、 厘金、 关税占清政府年总额(千田赋年收入百分比年份两)(%)18857827638.6厘金厘金(%)关税关税(%)总额(千田赋17.918.818878578736.419.624.31888618735 517 425 7

 •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解析:

 中法战争后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项错; B、 C两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

 D

 • 2. (2010· 江苏卷, 11)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 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 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 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 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

 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 3. (2009· 海南)1937、 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1937年1942年• 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58%• A. 抗日战争的影响• B. 抗日根据地扩大• C. 国际援助的增多民营工业的发展16%4.4%7.3%78%49%

 • 解析: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 当时正处于抗日 战争时期, 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答案:

 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1942年国民政

 • 4. (2009· 广东, 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 1...

篇六: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ull;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后,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本线索:

 鸦片战争后,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的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但抗日战争爆发后, 特别是抗日战争

 •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了 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4. 了 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5. 了 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6.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 1.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的构成•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由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本主义、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等构成。

 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

 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农产品商业化加强, 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 (2)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和技术雄厚, 利用中外之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榨取超额利润, 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客观上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客观上, 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 对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有明显的冲击、 瓦解作用,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3)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方式, 但其产品不是商品, 在经营管理上更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基本属于封建性近代工业。

 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利润、 市场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

 洋务企业的兴办, 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 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 (4)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 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 既瓦解着自然经济, 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5)官僚资本主义不是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的结果, 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

 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英美帝国主义侵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

 它压迫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 (6)这些经济成分的关系可概括为:

 自然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企业、 官僚资本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产生冲击; 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 2.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 概况• (1)鸦片战争后, 列强凭借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经济、 政治特权, 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和自然经济瓦解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 洋务官办企业标志着近代工业的开端。中国自然经济

 • (3) 19世纪70年代前后, 民族工业出现并在19世纪末有了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进入“短暂春天” , 但以后日渐萎缩, 艰难发展。• 特征特征• (1)从工业化进程看,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军事工业超前, 民用工业滞后。

 洋务官办企业形成官僚垄断局面, 民用工业发展缓慢。

 • (2)从工业化布局看, 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沿江的通商口岸, 而偏远的内地及农村仍滞留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 这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冲击通商口岸的结果。• (3)从工业化结构看, 以轻工业为主, 尤其是面粉、 纺织业较发达, 但重工业发展缓慢, 没有建立起民族工业体系。• (4)从产生条件看, “先天不足” , 不但缺乏西方工业化所具备的资本原始积累条件,而且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受到三座大山压迫, 发展艰难。

 考纲展示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民国时期不. 民国时期不同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原因有哪些?2 影响民族工考纲解1. 鸦片战争后,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表现分别有哪些?2 洋务运动的军事

 • 一、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 解体的标志: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败• 2. 解体的影响:

 自 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改变了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 二、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1. 背景• (1)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壮大;• (2)外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 (3)主观因素:

 洋务运动的形成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 目的: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 3. 类型及代表企业• (1)军事工业:

 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2)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4. 结果:

 甲午战争的惨败, 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 5.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 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改善, 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

 • 其次,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但是,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 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首先,洋务运动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其次, 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派及其委派的官僚操纵, 经营不善, 管理腐败, 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 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瓦解自然经济(主要)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短暂春天民国初期1辛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 “实业救国轻工业发展较快;

 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1.美国的1.帝国主义、 封抗战胜利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国统区的工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这

 •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的压迫, 在内部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身上压着“三座大山” ,因而其发展显得极其艰难而又曲折。

 ②在三座大山之中,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又都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 并受着帝国主义的制约。

 因此, 帝国主义的压迫, 便成在外部受到外国

 第四部分区域地理湘 教 版理地③当帝国主义的势力受到牵制和打击, 对中国的侵略相对松弛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时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时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甚至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和“短暂的春天” 。

 ④而当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之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就受到严重抑制, 变得步履维艰。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 列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便又严重受挫了。

 • 1.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1)从其产生来看, 它是在外力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不仅受到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 (2)阻力大, 不仅受到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还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压制。• (3)后天畸形:

 地区分布不均, 主要分布在沿海、 长江流域主要城市;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 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少。• (4)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

 • 2. 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它改变了 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从政治上看, 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 阶级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 从思想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 社会条件。

 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想、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从发展趋势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 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区分布不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势力而难以独立发展, 产生了 很大的消极作用。

 • 3. 中国早期近代化——西方近代化的不同及原因• (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由资产阶级完成, 而中国则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

 当时中国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无力承担实现近代化的使命。

 封建势力中的顽固派因循守旧, 更不可能担当此任。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较晚且不成熟, 开创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便落到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的身上。无

 • (2)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般由轻工业开始, 继而发展重工业, 在民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军事工业; 而中国则不同, 当时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 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这决定了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顺序是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 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3)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而中国工业化则基本依靠政府的力量, 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随着形势变化和社会条件的逐步成熟, 出现了 官督商

 • (4)西方近代化的实现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资产阶级发动人民群众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改革建立起来的; 中国近代化运动只局限于社会上层, 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核泛的社会基础, 又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再加上洋务派的目的在于镇压人民革命, 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经济侵略, 以维护清朝统治, 以上原因决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必然失败。

 • 1. (2010· 全国卷Ⅰ )下表反映了 这一时期()• 1885-1892年田赋、 厘金、 关税占清政府年总额(千田赋年收入百分比年份两)(%)18857827638.6厘金厘金(%)关税关税(%)总额(千田赋17.918.818878578736.419.624.31888618735 517 425 7

 •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解析:

 中法战争后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项错; B、 C两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

 D

 • 2. (2010· 江苏卷, 11)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 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 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 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 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

 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 3. (2009· 海南)1937、 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1937年1942年• 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58%• A. 抗日战争的影响• B. 抗日根据地扩大• C. 国际援助的增多民营工业的发展16%4.4%7.3%78%49%

 • 解析: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 当时正处于抗日 战争时期, 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答案:

 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1942年国民政

 • 4. (2009· 广东, 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 1...

篇七: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 黄梅戏《天仙配》 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③“男耕女织” 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19、“……市西坊西食面店, 通宵买卖, 交晓不绝。

 缘金吾不禁, 公私营干, 夜食于此故也。御街铺店, ……自三更开行上市, 至晓方罢市。” 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出现于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20、“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 计日受值。

 有他故, 则唤无主之匠代之, 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21、“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 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手段, 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 保证了通过对市场垄断而加速的积累, 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 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 源源不断的流入宗主国, 在这里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 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 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

 D.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本质 22、 16 至 18 世纪海上霸权转移的正确顺序是 A. 西班牙→荷兰→英国

 B. 西班牙→法国→英国 C.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D. 荷兰→法国→英国 23、 1851 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 ,

 英国展出的最新工业成果中可能包括 A.

 铁路设备、 柴油内燃机

  B.

 电灯泡、 蒸汽织布机 C.

 蒸汽锤、 铁路设备

  D. 电话机、 水利纺纱机 24、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 就应当任其自由, 广其竞争。

 竞争愈自由、 愈普遍, 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 这种现象出现在 A. 工业时代早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C. 大企业时代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5、 洋务运动的最大的历史局限是

 A 一向“曲全邻好” 不敢轻言战事 B 热衷“以夷制夷”, 缺乏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

 C 没有认真的争取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D “中体西用” 限制了西学东渐向政治领域的扩展 26、 1912 年至 1919 年, 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 重工业发展迅速

  B. 轻工业发展迅速 C. 民族工业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 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27、

 下表是 1915~1919 年中国纱厂的盈利指数, 形成这种势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 38 7. 6% 36. 93% 21. 43% 70. 56% A.

 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引进大量的先进设备与技术 C. “实业救国” 新思潮的推动

  D.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28、 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关系的问题, 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 你认为哪一方同学观点更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

  甲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先进行近代化, 实现国家富强, 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乙方:

 从近代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 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 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A. 甲方

  B. 乙方

 C. 甲乙方都符合

  D. 甲乙方都不符合

 29、 电影《泰坦尼克号》 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 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

 下列说法最确切的的是 ( ) A. 它是 18 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30、 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 而且不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 鼓励了人类的创新。

 这里的“它” 是指( )A.飞梭 B.蒸汽机 C.火车机车 D.汽轮31.《吕氏春秋· 上农》: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 其产约则轻(容易)

 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 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C. 施行仁政 D. 闭关锁国32. 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 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 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 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 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

  B. 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

  C.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

 D. 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33.

 (19 世纪末)“在南美洲, 映入眼帘的, 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 不充足的特征。

 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 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 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A. 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 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身发展需要 C. 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交通落后的面貌 D. 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着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34. 有学者认为, 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 19 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 均用洋布, 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 .20 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 建筑盛则农田少, 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 必然之势也。

 ”

 C. .1853 年的《顺德县志》 载:

 “女布(指土布)

 遍于县市, 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 舶至贱售, 女工几停其半。

 ”

  D. 1850 年, 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 和在广州上海一样, 长期受到限制。

 ”

 35. 1903 年, 山东第一份(济南汇报》 创刊, 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 等多种报纸在南陆续出现, 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它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6.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提出“洋务运动,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 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 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的本质含义是(

 )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两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瓦解了自然经济,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7.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的“近代” 的含义主要是指:

 A. 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B. 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C. 由私人投资兴办的

 D.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38.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 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 史学主要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 应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 从文明传承角度阐释历史39.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 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关系, 下列公式中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 资本主义萌芽 = 追求利润+雇佣劳动关系+手工工场B.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 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C. 小农经济 = 家庭手工业 + 农业D. 封建土地私有制 = 地主土地私有制 + 君主土地私有制40. 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 出土的随葬品有丝织品、 青铜鼎、 唐三彩、 碳化的玉米等。

 依据上述出土文物, 可以推断出这座古墓的朝代应是( )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41.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这里的“某地区” 应该是 ( )职业自耕和地主佃农工场工人商人、 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42.明中后期, 中国与西方社会均在漫长的中世纪黑暗中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 但是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 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 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 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

 根据上述材料, 下列关于明清社会说法错误的是( )

 A.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使社会无法开展任何可能导致变化的活动B.广大农村的小农经济根本无法孕育出交易的内在需求C.乡 土宗族血缘网络强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难以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D.社会变革所需要的资本早已在土地中积累充足而无需求助于与西洋蛮夷的贸易43. 有人说, 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 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说, 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上述评价的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 )

 A. 客观性 B. 随意性 C. 相对性 D. 时代性44.《申报》记载 20 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

 梳一西洋头, 披件西洋衣, 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③ 45.

 沃尔特· 李普曼如此说道:

 “从最早的时代起, 就有机器给发明出来, 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 帆船、 风车和水车。

 但是, 在近代, 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明的方法。

 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 偶然的, 而成为有系统的、 渐增的。

 我们知道, 我们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点是以前的人们所未曾认识到的。” 下列不能够印证沃尔特· 李普曼关于“发现了作出发明的方法” 的说法的是 A.

 德国李比希创建在其实验室里进行有机化肥研究, 推动了近代农业快速发展 B.

 1866 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研制出了实用的发电机 C.

 美国爱迪生一生在其实验室里完成了一千多件发明 D.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著名的“珍妮纺纱机”

 46. 19 世纪中期, 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西餐馆, 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地方是 A. 上海

  B. 重庆

 C. 北京

 D. 苏州 47. 在下列区域中,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明显的是 A. 西部内陆 B. 东部沿海 C. 大中城市 D. 通商口岸 48、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经历了学“器”、 学“制”、 学“神” 的三个阶段, 能作为各个阶段标志性的事件的是

 A、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B、 太平天国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49. 下列对我国封建社会农业基本特点的叙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 很早就十分重视精耕细作

  D. 专业生产区域标志自然经济解体 50. 封建政府扶植小农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 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 徭役的根本保证

  B. 有利于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优质农作物 C. 稳定人民生活,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 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

篇八: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史试题 (必修一、 必修二问答题部分)

  1、 (12 分)

 回顾 60 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 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 也有真诚的合作。

 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 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 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 反而加深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 年)

 时期, 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

 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 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 日本、 冲绳、 台湾、 南越、 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2 年 2 月 21 日晚, 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

 尼克松在祝酒辞中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

 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

 ……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 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 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

  ——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09 年奥巴马在亚洲之行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关键性的议题上, 无论是气候变化、 经济复苏, 还是核不扩散, 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我们或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各自的目标。

 ” ……奥巴马还表示, 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 “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注入力量” 。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材料四

 近日 访问美国的日 本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前原诚司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会谈中再次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 的适用对象。

 ——2012 年 9 月 13 日

 日本《新华侨报》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 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分析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3 分)

  (2)

 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分歧” 和“鸿沟” 主要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越过“鸿沟” 进行会谈的共同目的。

 (2 分)

  (3)

 据材料三概括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态度, 并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其原因。

 (4 分)

  (4)

 材料四中美国为什么“再次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 的适用对象” ?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

 (3 分)

 2. (14 分)

 时代不同,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 俭则固(寒酸)。

 与其不孙也, 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 (暴富之家)

 男子服锦绮, 女子饰金珠, 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 《太康县志》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 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

 民国初年, 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 “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1)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材料一、 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2 分)

 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2 分)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 和“倡导国货” 的原因。(4 分)

  (3)

 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2 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 分)

  (4)

 综上所述, 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2 分)

  3、(12 分)

 某老师在释读经济全球化问题时, 指导学生确定了一些具体的研究课题。

 阅 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研究课题一 中国与全球化 材料一

 在近 30 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 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踩着历史的节奏(指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起步、 20 世纪 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 21 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研究课题二 欧盟与美国 材料二

 在某次 20 国集团金融峰会前后, 法国总统萨科齐曾表示希望与美国“并肩前进”。

 ……欧盟不想再当美国的“小伙伴”, 而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这种“咄咄逼人” 的攻势。

 美国媒体曾表示了担忧, 担心他带领欧洲挑战美国金融霸权地位。

 不过金融峰会结束后, 美国媒体显然松了口气, 称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

 ——环球日报《美国媒体称欧盟峰会上挑战美国无功而返》

  研究课题三

 欧洲债务危机 材料三

 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 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某报(2010 年)

 11 月 13 日报道, 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 欧洲到了抉择时刻》 报道:

 2010 年 12 月 7 日, 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 850 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

  《中国财经报》 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

 而何伟文则

 持相反的观点, 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 一文中阐述:

 “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

 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 至少目前为止, 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

 ……欧元……的最终前景, 则是确信无疑的。”

  研究课题四 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五

 最近几年, 欧洲很多国家因福利问题引发的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数不胜数。

 英国《经济学家》 近日预测:

 “21 世纪的欧洲, 不会被炮火摧毁, 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 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 ——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 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 列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的标志性事件。(3 分)

 (2)

 材料二中欧洲“有心挑战, 无力颠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 分)

 说明了什么问题?(1 分)

 (3)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 的理由?(4 分)

 (4)

 材料五表明许多欧洲人不愿过“苦日子”, 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不断。

 你是如何看待“福利国家” 的?(3 分)

  4、 (12 分)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 是文明的产物。

 请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 探究中外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来源: 学科网 ZXXK]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 到二十世纪中叶,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 有些地区, 比如上海, 城市迅速扩张, 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材料二:

 1953—1975 年中国的人口迁移 时期 性质人数(百万)资料来源 1953—1957 农村至城市8. 0Chang(1968)

 1957—1958 “下放”(干部接受劳2. 6R. W. Lee(1966)

 1958—1964 1968 城市劳动力下乡“上山下乡 ”20. 015. 25 Crrent 1969—1975 “上山下乡 ”12. 0Peking

 1957—1975

 城市至农村总数

 49. 85

  —— 摘自薛风旋著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三: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730—1851 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 ……第二阶段是 1851—1950 年, 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 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51. 8%。

 第三阶段是 1950—1990 年, 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

  —— 摘自凤凰网

  (1)

 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中叶, 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和主要原因。

 (3 分)

 (2)

 简述上述现象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和道路产生的主要影响。

 (2 分)

 (3)

 分析 1950—1990 年世界广大国家迈向城市化的背景。

 (2 分)

 (4)

 简析 1953—1975 年我国城市化的不利因素(2 分)

 指出 1980 年代始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2 分)

 此外, 关于城市化, 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需要 关注和探究? (1 分)

  5、(13 分)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美国创建之初, 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 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

 材料四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 多党竞选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

 搞。

 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 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

 材料五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 古代雅典的哪一项具体制度?它体现了 什么原则?(2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改造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

 (2 分)

  (3) 结合材料三、 四, 指出中美两国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根本依据。

 与西方的三权分立、 多党竞选相比, 中国大陆的民主政治是怎样体现其自身特色的?(4分)

  (4) 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 分)

  从西方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 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2 分)

  答案:

 1. (12 分)

 (1)

 政策:

 敌视新中国。

 (1 分)

 原因:

 美国开始与苏联冷战, 世界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

 (1 分)

 (2)

 指:

 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1 分)

 应对苏联的威胁。

 (1 分)

 (3)

 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

 (1 分)

 世界多极化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1分)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在世界舞台发挥重大作用; 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需要中国支持。

 (2 分)

 (4)

 利用日本制约中国, 更好地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1 分)

 展望:

 友好、 合作是主流, 矛盾、 对抗不可避免。

 (2 分)

 2、(14 分)

 (1)

 观念:

 材料一:

 提倡等级, 崇尚节俭; 材料二:

 逾越等级, 追求奢侈生活。(2 分)

 现象:

 封建制度的衰落; 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 重利奢靡的风气。(2 分)

 (2)

 崇尚洋货; 西方列强入侵; 洋货大量涌入; 西方工业产品优势; 工业文明冲击。(2 分)

 倡导国货; 民族危机加深; 实业救国思潮; 工族工业发展; 民国政府倡导; 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2 分)

 (3)

 变化:

 由重温饱到重健康, 舒适; 由重物质到重文化、 教育。(2 分)

 原因:

 改革开放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城市居民收入增加。(2 分, 答出其中 2 个要点即可得 2 分)

 (4)

 经济水平、 政府政策、 社会风气、 文化传统、 居民收入等。(2 分, 答出其中 2 个要点

  可得 2 分)

  3、(12 分)

 (1)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 分)

 1991 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或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分, 任答一项即可)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 分)

 (2)

 西欧实力不及美国(1 分)

 说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综合实力(1 分)

 (3)

 现象:

 凸显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 分)

 理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援助。(2 分)

 (4)

 福利国家制度让居民受惠颇多, 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由此也带来很多弊端, 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 分)(说明:

 考生答案只要与评分标准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

 4、 (1) 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沿海较快: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通商口岸的开放致自然经济的解体较快, 外资企业、 民族工业的发展相对集中于此; 经济基础好, 交通便利, 文化发达。

 (2 分, 酌情给分)

 内地缓慢:军阀割据战争; 交通闭塞, 经济落 后; 自然经济解体缓慢, 工业化程度低。

 (1 分,酌情给分)

 (2)

 进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导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屡屡失败。

 (1 分)

  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1 分)

 (3) 背景:“二战” 结束, 世界局势总体缓和;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经济全球化的促进。

 (2 分。任意两点)

 (4) 原因: 1953—1957 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 计划的实行,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 分)

 1957—1975 曲折发展: 人民公社运动; “文革” 或“左” 倾错误泛滥。

 (1 分)

 举措:农村、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发展市场经济。

 (2 分, 酌情)

 探究:城市化的规模与速度;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如土地、 环保、 住房、 社会福利等。

 (1 分,酌情)

  5. (13 分)

 (1)

 陶片放逐法(1 分)

 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1 分)

 (2)

 举措:

 颁布《临时约法》, 确立三权分立政体。(2 分)

 (3)

 国情(1 分)

 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分)

 (4)

 平反冤假错案; 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3 分)

 认识: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 民主具有多元化。(任一点 2 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篇九: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 战争前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 日 战争前

 时间断限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 ~1894 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 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 中国的主权遭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线索特征政治线索特征政治(1) 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 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线索经济线索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清朝统治者 “ 天朝上国 ” 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特征思想 特征思想清朝统治者 “ 天朝上国 ” 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一、政治上:1840 ~1894 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 .西方列强的侵略(1) 鸦片战争:1840 ~1842 年,英国以 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禁烟运动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 年,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南京条约英法南京条约英法

 二、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务 年代 年代 洋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2 . 洋 务 运动兴起:

 从19 世纪60 年代 到90 年代 , 洋务派以“派以“ ”“ ”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自强 求富

 3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 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 , 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 , 逐渐外商企业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 , 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 , 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三、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 .“新思想”萌发: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 “ ” 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兴起了洋务运动 。3 .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 制度 。

 君主立宪

 四、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1 .鸦片战争后:

 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和大城市出现。2 .19 世 纪60 ~90 年代轮船招商局 、 唐胥铁路 、 有线电报 、通商口岸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2 .19 世 纪60 90 年代轮船招商局 、 唐胥铁路 、 有线电报 、《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通史专题]考向一 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视角[通史专题]考向一 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视角1 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角度考查东西方观念的冲突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角度考查东西方观念的冲突【 典例1】

 】

 (2014· 江苏单科 ,5) 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典例1】

 】

 (2014 江苏单科 ,5) 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D .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解题关键 清道光帝、谕旨内容反映的本质定位知识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解题关键 清道光帝、谕旨内容反映的本质A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可知该谕旨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可知该谕旨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辨析选项辨析选项A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故判定该谕旨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错误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故判定该谕旨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错误B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清政府当时仍存在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正确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清政府当时仍存在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正确

 辨析选项C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该谕旨所导致的,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该谕旨所导致的,错误被迫开放厦门 、 宁波 、 上海等通商口岸 , 香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选项D被迫开放厦门 、 宁波 、 上海等通商口岸 , 香港岛被割占,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错误港岛被割占,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错误答案 B

 视角2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典例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典例2】

 】

 (2013· 课标全国 Ⅱ ,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A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解题关键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发展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辨定位知识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解题关键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发展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辨析A 材料无法体现,错误B材料指领事馆机构的设立,未涉及大使领事制度的建立 , 错误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析选项选项建立 , 错误C结合材料“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运用近代化史观,正确结合材料“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运用近代化史观,正确D 材料无法体现,错误答案 C

 【主题深化】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 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3) 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 , 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② 建设性( 客观影响) :

 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 , 对中国旧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② 建设性( 客观影响) :

 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 , 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考向二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代化的起步视角考向二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代化的起步视角1 从工业文明冲击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典例从工业文明冲击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典例3】

 】

 (2014· 课标全国 Ⅰ ,28)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 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 .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定位知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顽强抵抗把握自然经济顽强抵抗把握题眼时间:1853 年;信息: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便士 , 而中国是 便士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题眼 9.09 便士 , 而中国是0.94 便士

 辨析辨析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错误B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错误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错误C当时中国的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选项C度,错误D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正确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正确答案 D

 视角2 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典例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典例4】

 】

 (2014· 浙江文综,15)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

推荐访问:自然经济解体是什么意思 自然经济 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