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4篇

时间:2022-09-11 16:50:03 来源:网友投稿

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4篇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第9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和“求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4篇,供大家参考。

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4篇

篇一: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课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和“求富”的旗帜下,洋务派兴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创建新式学堂;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其影响,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习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学习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借助教材中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与近代工业的文字史料和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 理解历史问题。通过主动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洋务运动可以从背景、内容、失败原因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自主探究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1.可以通过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讨论图文资料、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等合作探究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1)家庭纺织业中,“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2)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①

  的发展。(2)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它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统治。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②

 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从 19 世纪 60~90 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2.过程 (1)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③

  、左宗棠创办的④

 、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⑤

  和湖北织布局。

 (3)从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成⑥

  、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⑦

  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 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3.意义: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受⑧

 丰厚利润的刺激和⑨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2.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

 ①商品经济 ②封建制度 ③江南制造总局 ④福州船政局 ⑤汉阳铁厂 ⑥北洋 ⑦京师同文馆 ⑧外商企业 ⑨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指导机关——总理衙门 1861 年 1 月 20 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作为应付洋务的中央机关。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驻上海,后移南京。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各通商口岸,驻天津。总理衙

 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范围,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在洋务运动时期总理衙门实质上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1.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何影响? 【交流提示】

 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答案】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首先,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其次,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再次,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

 2.为什么把洋务运动看作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交流提示】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工业是否符合近代工业的特点。

 【答案】

 近代工业的基本特征是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正是首先采用机器生产,所以我们把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探索。

 1.近代化就是指经济的工业化吗? 【答案】

 不是。近代化是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就完全解体了吗? 【答案】

 没有。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主要表现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但自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直至解体的,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互动探究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原因,在目前史学界中还属争论未定的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其理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才造成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并且“随着外国商品的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1)如果你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在哪里开创一番事业?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哪些特点? [探究引导]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第(1)问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及其原因;第(2)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决定了它从一开始产生就有不可克服的弱点,其特点可以从资本规模、分布范围、与其他势力之间的关系、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1)沿海地区。理由:这些地区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基础好;交通便利,便于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

 (2)特点: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知能拓展] 近代中国出现的四类企业:(1)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鸦片战争后出现,外国人经营,这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最早的近代企业,《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迅速发展。(2)洋务企业:出现于19 世纪 60 年代,由地主阶级创办,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于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由民族资产阶级创办。(4)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出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聚敛财富。

 互动探究二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备用)

 材料一 如右图,一位清政府的官员面对洋武器高兴地说:“有了这些洋玩意就可以富国强民了!” 材料二 一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吗?为什么? (2)材料二中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的理由是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中的“柳”是指什么? [探究引导] 本题考查信息处理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第(2)问结合洋务运动的作用、结局回答。

 [参考答案] (1)不能。

 原因: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利用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是注定要失败的。

 (2)理由:洋务运动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这里的“柳”是指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概念阐释] 中国近代化的内涵: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即工业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即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三是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即政治民主法制化。此外,还包括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及文化上的理性化、科技化等。

 1.(2013·江苏南京高一周练)下面是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

 )。

 时间 内容 1862 年 创办京师同文馆(外语) 1863 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 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7 年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1872~1875 年 派遣留美学生 120 人,学习 自然科学(声光化电算法及制器) 1880 年 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①注重外语和科技教育 ②重点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 ③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④使西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导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由表格创办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美学生等信息可知,①②③表述正确;④中“主导”表述不当,故选 C 项。

 【答案】

 C 2.(2013·天津海河高一期中)有资料记载,广州顺德县“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自 1854 年后“纺业停顿”。这段材料说明(

 )。

 A.广州失业人口很多,经济萧条 B.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C.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女工几停其半”“纺业停顿”表明中国传统的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解体,再根据“外洋”“成布”“贱售”等信息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列强的侵略。

 【答案】

 D

  1.下图是某种经济形态下人们生活的写照。这种经济形态开始解体于(

 )。

 A.明朝中后期 B.鸦片战争后 C.洋务运动期间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自然经济形态,而这种经济形态的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

 【答案】

 B 2.下图中,中国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分别是安徽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

 【答案】

 B 3.要了解近代广东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可以提供较详尽资料的是(

 )。

 A.继昌隆缫丝厂 B.贻来牟机器磨坊 C.开平煤矿 D.发昌机器厂 【解析】

 A、B、D 三项都是近代民族企业,A 项在广东,B 项在天津,D 项在上海。C 项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且在天津。

 【答案】

 A 4.《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提供的下列数据主要说明(

 )。

 时间 华资工厂 华资资本 工人 1913 年 1698 家 330 824 000 元 270 717 名 1920 年 1759 家 500 620 000 元 557 622 名

 A.华资工厂数量增加 B.华资资本总额增加 C.华资企业中工人数量增加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解析】

 本题考查全面、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13 年到 1920 年,华资工厂数量、华资资本总额和工人数量都在增加。这表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A、B、C 三项结论表述均不是实质。

 【答案】

 D

 材料一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

 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 年) 材料二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 年)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解析】

 “求强”即指军事工业,“求富”即指民用工业,“求强”与“求富”的关系就是材料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

 “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它与近代工业的兴起有何联系?近代工业是如何兴起的?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

篇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时间范围:

 1840 年鸦片战争~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

 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 110 年 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 主要矛盾:

 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 分期界标:“五四” 运动 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领导; 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领导; 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

  想为指导; 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五、 中国近代化的沉浮 ⒈政治民主化: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⒉经济工业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⒊思想科学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⒋生活西方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 时间范围:

 1840 年~ 1919 年, 共近 80 年 二、 基本线索:

 封建列强入侵, 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人民反侵略、 反封建斗争, 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第一阶段:

 19 世纪中后期 (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政治:

 1、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3、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经济:

 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⒋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 但不完整。

 思想: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日渐壮大 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 维新思想的传播 影响:

 ①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激发中国人爱国热情民族意识 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标志中国政治民主化探索 ③思想解放运动, 传播了民主、 自由思想, 促使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一、 鸦片战争( 1840 年~ 1842 年)

 1、 背景:

  中国

  西方( 英国)

 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势头 政治:

 落后的封建制度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经济:

 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 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 ( 保守、 落后、 自给自足)

 ( 开放、 先进、 无法满足市场)

 2、 结果:

 英胜中败 3、 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

 清王朝腐朽落后

 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4、 影响: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

  阶级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

 半殖半封社会, 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

  民族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 包括农民阶级、 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

 之间矛盾 ③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④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潮萌发。

 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年~ 1860 年)

 1、 ⑴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⑵直接原因:

 列强提出修约要求, 遭到清政府拒绝 2、 重大事件:

 1860 年英、 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 俄国占中国北方 150 万平方公里 3、 影响:

 ①政治上:

 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 并伸向内地, 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实践上: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 自强求富, 兴起了洋务运动。

 三、《南京条约》( 1842 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 注意:不是整个香港)

 (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 2100 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③开放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中国近代史

 了中国沿海门户, 有利于英国商品倾销和掠夺中国原料)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即以商品输出为主, 掠夺中国原料)

 四、《天津条约》( 1858 年)

 ①公使驻京; ②赔款; ③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 经商、 传教; 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五、《北京条约》( 1860 年)

 ①承认《天津条约》 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六、 太平天国运动 1、 指导思想:

 拜上帝教 ( 把基督教教义、 儒家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

 2、 爆发的原因:

 ①阶级矛盾尖锐( 根源)

  ②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

 ③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 3、 经过:

  兴起( 1851 年,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1851 年, 初步建政权)

  定都天京( 1853 年, 正式建立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高潮( 经北伐、 西征、 天京突围, 1856 年军事上达到全盛)

 转折( 1856 年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失败( 1864 年天京落陷,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下失败)

 4、 性质:

 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5、 太平天国的纲领 ①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 1)

 主要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

 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

 分配方法:

 以户为单位, 按人口来分, 不论男女 ②产品分配原则:

 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

 分配方法:

 每户只留口粮, 其余归国库 ( 2)

 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 的理想天国 ( 3)

 评价:

 ①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 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 具有空想性;

 ③ 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 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 具有落后性。

 ②后期:《资政新篇》

 ( 1)

 主要内容:

 学习西方, 发展资本主义 ( 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 未能实行。

 6、《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

  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

 ①产生的背景不同:

 强盛时期、 衰落时期;

 ②核心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消灭私有制;《资政新篇》 主张向西 方学习,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承认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

 前者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 因而没有引起农民 的强烈反响;

 ④作用不同:

 前者直接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7、 失败原因:

 ⑴主观上:

 ①战略上的失误;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

 A. 阶级局限性:

 a. 经济上:

 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代表 b. 政治上:

 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c. 思想上:

 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d. 组织上:

 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B. 时代局限性:

 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 这是以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的新情况 b.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的不充分, 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 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⑵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8、 作用和意义 ①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②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 ③后期提出学习西方、 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是时代赋予新内容 ④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 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9、 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 时代背景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 起义原因新:

 有本国封建剥削, 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 3、 担负任务新: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4、 起义理论新:

 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 5、 治国方案新:

 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

 6、 失败原因新: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七、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指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 根本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中国的冲击。

 ( 其它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

 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③航运、 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无力抵挡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 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2、 自然经济解体经过和主要表现:

 ①解体过程:

 A. 鸦片战争前夕, 自然经济已有某种程度的分解, 但农村中“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B. 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D. 甲午战争以后,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解体主要表现:

 A.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大量出口, 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C. 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③影响:

 ⑴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⑵社会结构的变动:

 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无产者 ⑶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提供市场、 劳动力)

 ⑷促进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 ⑸中国经济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⑹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八、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 世纪 60、 70 年代)

 1、 背景:

 ①外国的入侵, 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②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2、 表现:

 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沅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 分布地区:

 首先在上海、 广东、 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4、 特点:

 ①资金少、 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②集中在沿海地区, 主要发展轻工业→“后天畸形”

 5、 产生途径:

 ①官僚、 地主、 买办等, 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 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6、 企业:

 1866 年方举赞、 孙英德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1873 年广东南海陈启源, 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九、 洋务运动( 迈出中国近代第一部)

 1、 背景:

 内忧外患( 内:

 太平天国运动; 外:

 列强的入侵)

 2、 含义:

 19 世纪 60~ 90 年代, 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3、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 根本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5、 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的战败。

 6、 失败根本原因:

 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7、 内容:

 ①以“自强” 为旗号,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崇厚( 满族):

 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以“求富” 为旗号,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 创建北洋、 南洋、 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建新式学堂( 同文馆), 派遣留学生。

 8、 影响:

 ①引进了技术, 培养了人才

 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深远影响)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④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十.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 地主阶级开明派, 学习西方器物, 未能实践)

 1、 开眼看世界:

 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 编译成《各国律例》 和《四洲志》; ③以改革家的胆识, 设法购买英制船炮, 并加以仿制, 迈出了“师夷长技” 的第一步。

 2、 魏源:

 在《四洲志》 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

 在书中,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3、 作用:

 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学习西方、 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

  十一、 洋务思潮——“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1、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

 2、 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3、 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4、 目的:

 巩固清政府统治 5、 实践:

 19 世纪 60- 90 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 6. 评价:

 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十二、 早期维新思想( 19 世纪 60 年代)

 1、 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派别: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3、 主张:

 ...

篇三: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近代史 一、 时间范围:

 1840 年鸦片战争~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 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共近 110 年 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 主要矛盾:

 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 分期界标:

 1919 年“五四” 运动 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领导; 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领导;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五、 中国近代化的沉浮 ⒈政治民主化: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政体的变化 ⒉经济工业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⒊思想科学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⒋生活西方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 年~1919年, 共近 80 年) 基本线索:

 封建列强入侵, 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侵略史)

  中国人民反侵略、 反封建斗争, 争取民族独立(抗争史)

 社会近代化(探索史)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 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一、 政治 (一)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鸦片战争(1840 年~1842 年)

 (1)

 背景:

 中国 西方(英国)

 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蓬勃发展的势头 政治:

 落后的封建制度 立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

 经济:

 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 ( 保守、 落后、 自 给自足)

 ① 根本原因:

 英 国为了 打开中国市场, 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②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 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过程:

 (3)

 结果:

 英胜中败, 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

 ①内容:

 割地、 赔款、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 2100 万银元 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广厦福宁上, 东南沿海地区)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备注: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 (开放、 先进、 无法满足:市场、 原料)

 打开了 中国沿海门户, 有利于英国商品倾销和掠夺中国原料

 出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即以商品输出为主, 掠夺中国原料)

 ②影响 政治上: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入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济上: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上:

 “向西方学习” 新思潮的兴起;

 结论: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③失败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1860 年)

 ⑴原因: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

 列强提出修约要求, 遭到清政府拒绝 ⑵重大事件:

 1860 年英、 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 15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 19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

 ⑶影响:

 ①政治上:

 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 半殖民地化

 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 并伸向内地, 加紧了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实践上: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 自强求富, 兴起了 洋务运动。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

 主要因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扩大:

 侵略国家、 侵略时间、 开放通商口岸、 侵略区域、 危害。

 (二)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太平天国运动)。

 1、 原因:

 ⑴外来入侵加剧了 阶级矛盾

 ⑵指导思想:

 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 儒家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

 2、 经过:

 兴起(1851 年金田起义)

 →初步建政权(1851 年永安建制)

 →正式建立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

 →高潮(经过北伐、 西征、 天京突围,1856 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转折(1856 年天京事变, 由盛转衰)

 →失败(1864 年天京落陷, 太

 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3、 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1853 年)

 和《资政新篇》(1859 年)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盛时期 1853 年初, 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 巩固 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 ⑴土地分配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以户为单位, 不论男女, 按人口 平均分配。

 ⑵产品分配 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方法:

 每户 留 足口太平天国 正处于强经过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处于衰落时期 颁布 1859 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 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 内容 (必修Ⅰ 课本 P45)

 ⑴政治; ⑵经济; ⑶文化

 粮, 其余归国库。

 ⑴革命性:

 反映了 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⑵空想性:

 平分土地无法实施, 绝对平分产品 更违背小 生产者的阶级本性, 无法实现;

 ⑶落后性:

 它规定消灭一切私有制, 平均一切社会财富, 这与当 时中 国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 相违背。

 没有实行 ⑴客观上:

 没有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评价 ⑴先进性: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集中反映了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⑵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结果 ⑴客观上:

 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⑵主观上:

 它不是农民革

 ⑵主观上:

 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 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 无法实施;

 ⑶根本上:

 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 代表了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

 ⑴背景不同:

 强盛时期、 衰落时期;

 ⑵核心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消灭私有制; 《资政新篇》 主张向西方学习,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承认私有制);

 ⑶群众基础不同:

 前者满足了 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 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响;

 ⑷作用不同:

 前者直接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行;

 ⑸反映了 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前者是农民阶级反命实践的产物, 没有反映农民当 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⑶根本上: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后者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4、 评价 ⑴性质:

 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⑵意义:

 打击了 腐朽的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 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 在思想上、 组织上都高出一筹,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制度》)。

 ⑶失败原因:

 主观上:

 ①战略上的失误;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A. 阶级局限性:

 a. 经济上:

 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b. 政治上:

 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c. 思想上:

 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d. 组织上:

 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B. 时代局限性:

 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 这是以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的新情况;

 b.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的不充分, 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 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新” 特点:

 ⑴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

 ⑵提出了 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⑶遭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二、 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⑴原因:

 根本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中国的冲击。

 ⑵自然经济解体经过和主要表现:

 ①解体过程:

 A. 鸦片战争前夕, 自然经济已有某种程度的分解,但农村中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变化。

 B. 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D. 甲午战争以后, 进一步破坏了 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解体主要表现:

 A.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大量出口, 城乡 商品经济发展。

 C.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⑶影响:

 ①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②社会结构的变动:

 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无产者;

 ③促进了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提供市场、 劳动力);

 ④促进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 但是中国经济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⑤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 中国早期现代化(19 世纪 60~90 年代)

 ⑴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 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根本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⑵概况: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 历程:

 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 为旗号;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为旗号。

 ⑶评价 ①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②积极作用: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客观上刺激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失败根本原因:

 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⑴原因(条件):

 鸦片战争后, 外来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刺激 ⑵概况:

 ①分布地区:

 首先在上海、 广东、 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②产生途径:

 一是官僚、 地主、 商人、 买办、 华侨等, 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二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 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③代表企业:

 1866 年, 方举赞、 孙英德在上海虹

 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1873 年, 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⑶民族工业特点:

 ①资金少、 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②集中在沿海地区, 主要发展轻工业→ “后天畸形” ⑷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①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促进经济近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阶级基础,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 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 社会条件。

 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实力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难以独立发展。

 这导致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完成近代化.

 三、 思想 (一)开始向西方学习:

 新思想的萌发 1、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

 近代中国第一个

 睁眼看世界的人)

 ⑴在广州禁烟时, 收集西方信息, 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

 ⑵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 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 参考。

 2、 魏源:

 《海国图志》

 ⑴性质: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⑵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以抵御外侮, 使国家富强。

 3、 影响:

 林则徐、 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他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对知识界解放思想、 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

 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 1、 背景:

 19 世纪 60 年代,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派别: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3、 主张:

 最初持“中体西用” 的思想, 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 主张改良政治,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4、 作用: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启蒙作用。

 5、 局限:

 未形成完整理论, 未付诸实践。

 四、 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第二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从甲午战争到武昌起义前)

 一、 政治:

 (一)

 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 帝国主义阶段, 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 年~1895年)

 1、 原因:

 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 日本为了 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制定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 重大事件:

 ⑴黄海海战(1894 年), 爱国将领邓世昌英勇牺牲:

 ⑵旅顺大屠杀(1894 年)

 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3、 失败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避战保船” 政策。

 4、《马关条约》(1895 年)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加重了 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被迫大

 借外债, 便于列强控制中国...

篇四: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2007.10政史地H I S T O R Y责编 / 蒋潞潞邮箱/ xgkjll@ 126.com历史自然经济的形成和演变▲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蔡权一、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 含义及特征: 自然经济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它的主要特点是自 给自 足,即生产的主要目 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2. 形成及条件: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 土地被大量开垦。

 随着私田的大量出现和税制的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封建自然经济形成和发展起来。3. 发展及条件: 秦汉以后, 铁犁牛耕的普及, 生产技术的提高, 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拥有一定的生产自 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汉初采取“ 与民休息”的政策, 北魏至唐鼓励农民垦荒,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 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明朝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措施促使封建自 然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尽管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发展,但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 特别是受封建王朝“ 重农抑商”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 然经济始终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 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4. 解体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 向中国倾销商品及掠夺原料。

 外国廉价商品的输入, 使洋纱取代土纱, 洋布取代土布, 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劳动力; 原料的掠夺、收购和农民购买商品的需求,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可见,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 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 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 然经济逐步解析。

 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5. 影响及评价: 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自 然经济的影响有所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 自 然经济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 到封建社会后期, 特别是明清时期, 自然经济的作用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

 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 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 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 (1)生产规模过于狭小, 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严重地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3) 既不买又不卖, 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4)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 然经济,历代封建政府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

 总之,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专题导航及经济政策27

 高三2007.10政史地责编 /蒋潞潞邮箱 / xgkjll@ 126.com历史 H I S T O R Y已成为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经济形式。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长期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发展, 自然经济的阻碍就是主要原因之一。6. 封建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①直接目 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经济政策是自 给自 足的自 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表现: 明清统治者沿袭“ 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 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 税目 繁多, 而且关卡林立。歧视商人, 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③后果: “ 重农抑商” 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 然经济;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 违背了历史潮流。(2) 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①原因: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直接原因, 而落后的、 自 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此外,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②后果: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 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二、 典型活动探究及学习方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 概括和阐释历史思维能力。

 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采用材料阅读分析与问题探讨教学法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学。1. 封建小农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阅读下列材料: 《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 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 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思考: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 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指导学生根据上面歌词结合阅读课文思考, 后分组讨论三组问题:第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 它有什么特点?第二组: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第三组: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2. 我国古代封建自 然经济的地位怎样? 它有何局限性?封建统治者为何要维护它?采取了哪些维护措施?阅读课文资料:毛泽东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的论述: 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是由以下的各个主要特点构成的: “ 自 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 己享用, 而不是用于交换。

 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

 ”同时提供一段老子有关小农经济的论述材料: “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并让学生采用 “ 假如把自 己作为封建社会的皇帝” 会如何做? 以此归纳封建统治者的措施。3. 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专题导航82

 高三2007.10政史地H I S T O R Y责编 / 蒋潞潞邮箱/ xgkjll@ 126.com历史专题导航提供一个关于自 然经济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材料解析题, 加深学生对小农经济的认识。阅读与思考: 农夫早出暮入, 耕稼树艺, 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 纺绩积任, 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结合材料思考这一时期农民为什么会这样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工作? 结合课文, 谈谈这种经营形式为什么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4. 阅读资料合作探讨: 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汉代的晁错说: “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 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 衣必文采, 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 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 以利相倾; 千里游敖, 冠盖相望, 乘坚策肥, 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 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阅读教材资料, 获取有效信息, 归纳提炼观点, 谈谈明清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和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并归纳明清两代“ 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三、 练习检测一、 选择题1. “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反映的是()A. 商品经济B. 资本主义经济C. 自然经济D. 手工业经济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表述中, 正确的是()①首先出现于春秋时期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生产主要是满足自 我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④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3. 时人记载: “ 近日 洋布大行, 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 近闻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 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这则材料反映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B.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C. 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D. 中国手工棉纺织价格下降4.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A. 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 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 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5. 某电视剧出现了“ 一个因私自 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 这一场景()A. 属于编剧自 己的杜撰B. 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C. 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 早在秦朝就已经出现6. 西周晚期的《 颂鼎》铭文载: “ 王曰: 颂( 人名) ,令女官, 司(管理) 成周贾廿家, 监司新造贾, 用宫御。

 ”以下各项不可以用这段铭文作为考古依据的是()A. 西周晚期的商业活动主要为官府控制B. 西周晚期政府注重对商业的管理和经营C. 早期商业多为宫廷贵族服务D. 西周晚期实行“ 重农抑商”政策7.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 乔家大院》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

 明清时, 社会上有“ 富室之称雄者, 江南则推新安, 江北则推山 右”之说, “ 新安”和“ 山 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A. 苏商和晋商B. 浙商和晋商C. 徽商和晋商D. 苏商和徽商春秋时期的铁锤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口犁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A.29

 高三2007.10政史地责编 /蒋潞潞邮箱 / xgkjll@ 126.com历史 H I S T O R Y8. 雍正皇帝反复强调“ 农以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专题导航其末也”。

 这反映出()A. 清朝开创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 清统治者盲目自 大的心态C. 与明太祖“ 使农不废耕, 女不废织, 厚本抑末”的主张相一致D. 与乾隆帝“ 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治国思想本质一致9. 下列史实中, 能充分体现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是()①商鞅变法时奖励耕织, 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②《 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③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④《 潜夫论》作者王符认为农商皆“ 本”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10. 司马迁在 《 史记  货殖列传》 中说: “ 待农而食之, 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 而出之, 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 周书》的话说: “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 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 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 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 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 以农为本D. 重农轻商二、 材料解析题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 王大令众人曰‘ 协田’”的卜辞。

 “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三耒共耕。

 《 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 “ 载芟载柞, 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 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 “ 徐州古丰县, 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 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 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 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西汉晁错《 论贵粟疏》写道 “ 春耕夏耘, 秋获冬藏, 伐薪樵, 治官府, 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 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 半贾而卖, 亡者, 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产方式有何进步之处? 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三、 问答题12.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来评价不一。

 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 是有利还是有弊, 或利弊参半, 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 C2. A3. B4. D5. B6. D7. C8. C9. B10. B11.(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一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是一种自给自 足的个体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2)进步之处: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不足之处: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近代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3) 不足: 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 性, 难以应付天灾、战乱以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12. 积极作用: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该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封建政权建立之初, 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消极作用日 益增加。

 ①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妨碍了自 由劳动力的形成和国内市场的扩大。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0

推荐访问: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自然经济 解体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