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8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9-25 0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8篇优秀的读后感注意不能够盲目的联系实际,以免出现前后文章脱节的问题,不少同学在读完有益的书籍后,都会认真写好读后感,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摆脱贫困》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8篇

优秀的读后感注意不能够盲目的联系实际,以免出现前后文章脱节的问题,不少同学在读完有益的书籍后,都会认真写好读后感,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篇1

?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的作品。过了22年,时过境迁,这本书为何至今魅力依旧?思路开阔源于精神的丰富开放,文风质朴源于思想的厚重深刻,语言鲜活源于心灵的活跃,表述清晰源于思维的缜密,文章的不朽源于情怀的不朽、信仰的不朽。

我读完《摆脱贫困》一书后有三点最深刻的体会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那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篇2

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主持召开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时有感而发的一席肺腑之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扶贫工作,作为一场攻坚战来开展,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身先力行深入贫困区,走进贫困户,切实的帮助群众解决身边困难,共商脱贫脱困致富路。扶贫攻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把为民谋福的恒心放在心上,把涉及扶贫的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实好,把贫困群众遇到的一个个实际问题解决好。

扶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贫困群众的小康梦也不会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把扶贫攻坚的意识根植于脑,我们对脱贫攻坚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要真正做到内心向往贫困群众住上新房,穿上新衣,向往贫困群众发家致富,奔上小康,让扶贫攻坚成为党员干部的心中事,心中石。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好。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篇3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29篇重要讲话和文章,记录了对闽东九县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考,凝聚着习近平执政感悟和智慧心得,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书语言平实,简明易懂,细细研读,使人豁然开朗,深受启迪。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如何将“摆脱贫困”的理念贯穿其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把学习当作首要任务,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上级党委、纪委的决策部署;通过学习,摆脱头脑贫困,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方法,做到观念“先飞”、思想先行,坚持问题导向,把解放思想作为一种常态,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来审视、谋划和推动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

二是反腐倡廉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以及近期巡察发现的问题来看,党员干部腐败行为有所减少但还没有绝迹,廉洁自律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思想自觉。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必须认清当前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握紧反腐倡廉的接力棒,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加大教育和惩治力度,向一切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行为“宣战”,向一切违反作风建设规定、顶风违纪问题“说不”;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向一切“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现象“开刀”,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特别要加强扶贫领域涉嫌违纪问题信访举报督办工作,严肃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更好回应群众的期待,努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风气。

三是脱贫帮扶要落实“扶贫先扶志”的方法。针对当前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以及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要正确引导扶贫帮扶对象,打破传统保守观念,淡化贫困意识,开动脑筋想思路、谋发展,千方百计增收致富。要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解决好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好扶贫帮扶,做到明基础、稳起步、真脱贫。

四是为官从政要有“终生廉洁”的志向。“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就是服务,要立足于理想,不要光图自己实惠。”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也会变成谋取私利的手段。作为领导干部要有为人处世底线,学会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主动将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不伸手、不计较、少抱怨,既要在事业上开创新功,更要树廉洁新风,以实际行动践行“要‘干事’,更要‘干净’”。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篇4

党的以来,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xx,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他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指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他就发展畲族经济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读来特别发人深省。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篇5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暖了一个个贫困户的心,也吹活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希望。最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受益匪浅。《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万字。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这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同书中写道:“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我们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家底薄弱,群众有许多困难要解决,只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为群众办实事。”

结合到近期全县上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四月以来,我身边多少领导和同事,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包挂的贫困户家中。从精准摸底到制定脱贫计划;从物质上的难题到精神上的抚慰,群众的难处,他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4月22以来,岚皋县公安局的民警就已经自愿取消了周末,他们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奉献给了脱贫攻坚工作,献给了他们心里挂念的结对“亲戚”。对此,有同事说:“我少几个周末没关系,只要他们能早点脱贫过上好日子,我就高兴了。我们不图回报,我们的心愿就是他们能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只要〖〗他们理解,也就值了”。

我不禁想到总书记说的:“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办实事,必须要了解事实,看群众缺少什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说到底还是联系群众问题,只有联系好群众,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相信我们的脱贫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篇6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同样也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张必须完成的答卷,这张答卷必须满分,没有任何折扣可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所以,这堂级别的“网课”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再落实,压茬再推动,各负其责,直奔现场,把现场当考场,直奔乡村、直奔社区、直奔困难群众院里屋里、田间地头,拿出真招,付出真情,使出浑身解数干!干出党员干部的好样子,干出新时代中国的好样子!

什么是干部?干部不是身份,是责任,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人。什么是党员?党员不是光环,党员是担当,党员就是走在前面的人。党员干部,就要用实干换来贫困群众的笑脸,带领困难群众一起干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全身心投入的现场感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冲。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我们要用意气风发的干劲,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拼劲,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向世界看着这场大考的人们亮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答案: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篇7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是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主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实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尽的工作职责。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这样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能拘泥于现状,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并且及时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

总书记还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日常工作上更是如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对自己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实践证明,习总书记这些发展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指导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要时刻牢记,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实干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却是更胜于某些发达国家。当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我见证中国的科技迅猛发展时,我感到无比的开心与兴奋,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二字充满历史痕迹,更充满了激情的活力

当我收看中央电视台时,我总是特别的专注,因为我不想放过一点与中国发展有关的新闻,不愿放过任何一个见证中国发展的机会,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我国的伟大领导人席在讲话时,我总是会自觉的兴奋起来,他是最令我敬佩的人,“脱贫”二字从他嘴里说出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早已经把手拍红了,对于我这个农村来的学生,“脱贫”,让我喜出望外,因为乡下的老人们,就不会在冬日里受凉,不会缺吃少喝,就不会愁眉苦脸,由于奶奶不识字,所以我就向她一一讲解,奶奶别提有多高兴,就连连几天眼睛都是笑得眯成一条线的。我喜欢把好的事情与他人分享,让他人也多一份开心,由于我家乡的老人都不识字,所以不了解国际新闻,但我就会跟他们陈述我所知道的事情,并让他们多了解国际新闻,全面实施脱贫计划,让我讲的很带劲,也让家乡的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两个100年,第1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2个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在2021年时就会全面脱贫成功,不得不说,我是疑惑的,距离第1个100年还有两年,但在我的家乡是还有很多老人需要帮忙的,全国有23个省610,661个市,1636个县,而我们就只是1636个县中的其中一个,脱贫真的会实现吗?

会的,伟大的中国梦告诉我会的会实现的,因为我不曾听到两个100年。我们伟大的领导人说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行百里者半90,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中央统筹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党一把手责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狠抓实效”这份振奋人心的话,让我对中国的希望是无限的憧憬和向往的。

作为一名学生,我的职责是学习,但也要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我希望我们早晨__点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明日之子

我是中国人,我自豪!

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篇8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

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

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

书中习近平同志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同志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

习近平同志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

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推荐访问:读《摆脱贫困》的读后感8篇 读后感 贫困 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