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7篇

时间:2022-10-12 17:20:04 来源:网友投稿

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7篇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2019描写重阳节的诗句_重阳节古诗大全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7篇,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7篇

篇一: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19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_ 重阳节古诗大全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 2019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_重阳节古诗大全,希望你喜欢。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陈志岁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 重九

 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九日渡江

 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酬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客中九日

 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重阳节

 张志真

 酥糕美酒细品尝,赏完桂花赏菊黄。

 亲友同登清凉阁,望断晴空雁一行。

 相关文章:

 1.2019 最新重阳节的范文精选五篇

 2.2019 最新重阳节温馨文艺的朋友圈说说祝福语大全

 3.2019 感恩重阳节的优秀范文精选五篇

 4.2019 最新重阳节文艺唯美的早安说说大全

 5.2019 感恩重阳节的范文精选素材 600 字五篇

篇二: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过 99 重阳节的风俗,

 出处影评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

  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 捅 船 阳米果,我国古代就 泡 有 蘑 重阳“食饵”之俗 厚 ,“ 沿 饵”即今之糕点 摊 、米果 钝 之类。宋代《 吸 玉烛宝典 蘸 》云:“九 悼 日食饵,饮 虐 菊花酒者 床 ,其时黍、秫 藐 并收, 申 以因粘米嘉味触 缨 类尝 链 新,遂成积习”。

 贱 清 队初莆仙诗人宋祖谦《 造 沉 闽酒曲》曰:“惊闻佳 亚 佣 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 医 贺 野香。玉杵捣成绿粉 音 湿 烃 ,明珠颗颗唤郎尝 颜 ”。

 炕 近代以来,人们 泊 又把米 肾 果改制为一种 责 很有特色 咯 的九重米果 雍 。将优质晚 汀 米用清水 娶 淘洗,浸泡 2 吴 小时, 阵 捞出沥干,掺水 讼 磨成 霜 稀浆,加入明矾搅 骨 拌 觅 ,加红板糖,而后置 彰 应 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 鸥 葫 净炊布,然后分九次, 蔬 优 舀入米果浆,蒸若干 斯 时 韭 即熟出笼,米果面 毛 抹上 酝 花生油。此米果 抉 分九层 心 重叠,可以揭 媒 开,切成 奴 菱角,四边 份 层次分明, 捏 呈半透明 为 体,食之甜软 鸽 适口, 鬼

 又不粘牙,堪称 丈 重阳 捶 敬老的最佳礼馔。

 以 一 验 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 墟 晤 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 伪 舔 扫祖墓,纪念先人。莆 皱 阀 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 蛀 清 喳 明为多,故俗有以 占 三月 鞍 为小清明,重九 劈 为大清 眺 明之说。由于 砾 莆仙沿海 纫 ,九月初九 褪 也是妈祖羽 之 化升天的 厢 忌日,乡民多 甘 到湄洲 谨 妈祖庙或港里的 搓 天后 鄂 祖祠、宫庙祭祀, 沁 求 谐 得保佑。新中国成立 狱 憨 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 蕾 亚 了新的内容。1989 啦 拎 年,我国重阳节定为 凶 老 眶 人节。第到这一日 微 ,各 刑地都要组织老年 饰 人登山 搁 秋游,开阔视 迈 野,交流 譬 感情,锻炼 交身体,培养 勤 人们回归 夜 自然,热爱祖 钓 国大好 蛰 山河的高尚品德 瞄 。出 蚕 处影评

篇三: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010 年 重 阳 节 习 俗 各 地 重 阳 节 怎 么 过 重 阳 节 来 历

  简 介

 重 阳 节 “重 阳 节 ”名 称 见 于 记 载 却 在 三 国 时 代 。

 据 曹 丕 《 九 日 与钟 繇 书 》中 载 :“岁 往 月 来 ,忽 复 九 月 九 日 。九 为 阳 数 ,而 日 月 并 应 ,俗 嘉其 名 ,以 为 宜 于 长 久 ,故 以 享 宴 高 会 。”( 因 此 ,重 阳 节 被 定 为 农 历 的 九 月九 日 。)

  重 阳 节 首 先 有 登 高 的 习 俗 ,金 秋 九 月 ,天 高 气 爽 ,这 个 季 节 登 高远 望 可 达 到 心 旷 神 怡 、 健 身 祛 病 的 目 的 。

 和 登 高 相 联 系 的 有 吃 重 阳 糕 的 风俗 。高 和 糕 谐 音 ,作 为 节 日 食 品 ,最 早 是 庆 祝 秋 粮 丰 收 、喜 尝 新 粮 的 用 意 ,之 后 民 间 才 有 了 登 高 吃 糕 ,取 步 步 登 高 的 吉 祥 之 意 。

 重 阳 节 重 阳 日 ,历 来就 有 赏 菊 花 的 风 俗 , 所 以 古 来 又 称 菊 花 节 。

 农 历 九 月 俗 称 菊 月 , 节 日 举 办菊 花 大 会 , 倾 城 的 人 潮 赴 会 赏 菊 。

 从 三 国 魏 晋 以 来 , 重 阳 聚 会 饮 酒 、 赏 菊赋 诗 已 成 时 尚 。

 在 汉 族 古 俗 中 , 菊 花 象 征 长 寿 。

 古 代 还 风 行 九 九 插 茱 萸 的习 俗 , 所 以 又 叫 做 茱 萸 节 。

 茱 萸 入 药 , 可 制 酒 养 身 祛 病 。

 王 维 的 《 九 月 九日 忆 山 东 兄 弟 》 就 是 在 这 一 天 写 的 。

  古 人 认 为 是 个 值 得 庆 贺 的 吉 利 日 子 , 并 且 从 很 早 就 开 始 过 此 节日 。

 重 阳 节 是 杂 糅 多 种 民 俗 为 一 体 而 形 成 的 汉 族 传 统 节 日 。

 庆 祝 重 阳 节的 活 动 一 般 包 括 出 游 赏 景 、 登 高 远 眺 、 观 赏 菊 花 、 遍 插 茱 萸 、 吃 重 阳 糕 、饮 菊 花 酒 等 活 动 。九 九 重 阳 ,因 为 与 “久 久 ”同 音 ,九 在 数 字 中 又 是 最 大 数 ,有 长 久 长 寿 的 含 义 , 况 且 秋 季 也 是 一 年 收 获 的 黄 金 季 节 , 重 阳 佳 节 , 寓 意深 远 , 人 们 对 此 节 历 来 有 着 特 殊 的 感 情 , 唐 诗 宋 词 中 有 不 少 贺 重 阳 , 咏 菊花 的 诗 词 佳 作 。

  在 民 俗 观 念 中 ,九 九 重 阳 ,因 为 与 “久 久 ”同 音 ,包 含 有 生 命 长 久 、健 康 长 寿 的 寓 意 。

 20 世 纪 80 年 代 开 始 , 我 国 一 些 地 方 把 夏 历 九 月 初 九 定为 老 人 节 , 倡 导 全 社 会 树 立 尊 老 、 敬 老 、 爱 老 、 助 老 的 风 气 。

  国 家 非 常 重 视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 2006 年 5 月 20 日 , 该 民

  俗 经 国 务 院 批 准 列 入 第 一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编 辑 本 段 节 日 起源

 重 阳 节 是 个 历 史 悠 久 的 节 日 , 由 于 年 代 久 远 , 节 日 的 形 成 不 易 考 察明 确 。

 因 此 , 关 于 重 阳 节 的 起 源 , 有 种 种 不 同 的 说 法 :

  其 一 :

  重 阳 的 源 头 , 可 追 溯 到 先 秦 之 前 。《 吕 氏 春 秋 》 之 中 《 季 秋 纪 》载 :

 “(九 月 )命 家 宰 , 农 事 备 收 , 举 五 种 之 要 。

 藏 帝 籍 之 收 于 神 仓 , 祗 敬 必饬 。”“是 日 也 ,大 飨 帝 ,尝 牺 牲 ,告 备 于 天 子 。”可 见 当 时 已 有 在 秋 九 月 农作 物 丰 收 之 时 祭 飨 天 帝 、 祭 祖 , 以 谢 天 帝 、 祖 先 恩 德 的 活 动 。

  汉 代 ,《 西 京 杂 记 》中 记 西 汉 时 的 宫 人 贾 佩 兰 称 :“九 月 九 日 ,佩茱 萸 ,食 蓬 饵 ,饮 菊 花 酒 ,云 令 人 长 寿 。”相 传 自 此 时 起 ,有 了 重 阳 节 求 寿之 俗 。

 这 是 受 古 代 巫 师 (后 为 道 士 )追 求 长 生 , 采 集 药 物 服 用 的 影 响 。

 同 时还 有 大 型 饮 宴 活 动 , 是 由 先 秦 时 庆 丰 收 之 宴 饮 发 展 而 来 的 。《 荆 楚 岁 时 记 》云 :“九 月 九 日 ,四 民 并 籍 野 饮 宴 。”隋 杜 公 瞻 注 云 :“九 月 九 日 宴 会 ,未 知起 于 何 代 , 然 自 驻 至 宋 未 改 。

 ”求 长 寿 及 饮 宴 , 构 成 了 重 阳 节 的 基 础 。

  三 国 时 , 魏 文 帝 曹 丕 《 九 日 与 钟 繇 书 》 说 :

 “岁 往 月 来 , 忽 复 九月 九 日 。

 九 为 阳 数 , 而 日 月 并 应 , 倍 嘉 其 名 , 以 为 宜 于 长 久 , 故 以 享 宴 高会 。

 ”可 见 当 时 节 俗 已 定 型 了 。

 重 阳 节 主 题 , 是 求 长 寿 、 戴 茱 萸 、 酿 菊 酒 、赏 菊 、 酿 酒 及 祭 扫 酒 业 神 等 。

 在 流 传 至 今 后 又 添 加 了 敬 老 等 内 涵 , 更 具 有意 义 , 另 外 有 登 高 野 宴 活 动 及 各 种 游 戏 等 。

 [1]

  其 二 :

  重 阳 节 的 原 型 之 一 是 古 代 的 祭 祀 大 火 的 仪 式 。

  作 为 古 代 季 节 星 宿 标 志 的 “大 火 ”( 即 心 宿 二 ),在 季 秋 九 月 隐 退 ,《 夏 小 正 》 称 “九 月 内 火 ”, 大 火 星 的 退 隐 , 不 仅 使 一 向 以 大 火 星 为 季 节 生产 与 季 节 生 活 标 识 的 古 人 失 去 了 时 间 的 坐 标 , 同 时 使 将 大 火 奉 若 神 明 的 古人 产 生 莫 名 的 恐 惧 , 火 神 的 休 眠 意 味 着 漫 漫 长 冬 的 到 来 , 因 此 , 在 “内 火 ”时 节 , 一 如 其 出 现 时 要 有 迎 火 仪 式 那 样 , 人 们 要 举 行 相 应 的 送 行 祭 仪 。

 古代 的 祭 仪 情 形 虽 渺 茫 难 晓 , 但 我 们 还 是 可 以 从 后 世 的 重 阳 节 仪 中 寻 找 到 一

  些 古 俗 遗 痕 。

 如 江 南 部 分 地 区 有 重 阳 祭 灶 的 习 俗 , 是 家 居 的 火 神 , 由 此 可见 古 代 九 月 祭 祀 “大 火 ”的 蛛 丝 马 迹 。

 古 人 长 将 重 阳 与 上 巳 或 寒 食 、 九 月 九与 三 月 三 作 为 对 应 的 春 秋 大 节 。汉 刘 歆《 西 京 杂 记 》称 :“三 月 上 巳 ,九 月重 阳 ,使 女 游 戏 ,就 此 祓 禊 登 高 。”上 巳 、寒 食 与 重 阳 的 对 应 ,是 以 “大 火 ”出 没 为 依 据 的 。

  随 着 人 们 谋 生 技 术 的 进 步 ,人 们 对 时 间 有 了 新 的 认 识 ,“火 历 ”让位 于 一 般 历 法 。

 九 月 祭 火 的 仪 式 衰 亡 , 但 人 们 对 九 月 因 阳 气 的 衰 减 而 引 起的 自 然 物 侯 变 化 仍 然 有 着 特 殊 的 感 受 , 因 此 登 高 避 忌 的 古 俗 依 旧 传 城 , 虽然 世 人 已 有 了 新 的 解 释 。

 重 阳 在 民 众 生 活 中 成 为 夏 冬 交 接 的 时 间 界 标 。如果 说 上 巳 、 寒 食 是 人 们 渡 过 漫 长 冬 季 后 出 室 畅 游 的 春 节 , 那 么 重 阳 大 约 是在 秋 寒 新 至 、人 民 即 将 隐 居 时 的 具 有 仪 式 意 义 的 秋 游 ,所 以 民 俗 有 上 巳 “踏青 ”, 重 阳 “辞 青 ”。

 重 阳 节 俗 就 围 绕 着 人 们 的 这 一 时 季 感 受 展 开 。

 [2] 编 辑本 段 节 日 习 俗 赏 菊

 菊 花 , 又 叫 黄 花 , 属 菊 科 , 品 种 繁 多 。

 我 国 是 菊 花的 故 乡 ,自 古 培 种 菊 花 就 很 普 遍 。菊 是 长 寿 之 花 ,又 为 文 人 们 赞 美 作 凌 赏菊 霜 不 屈 的 象 征 , 所 以 人 们 爱 它 、 赞 它 , 故 常 举 办 大 型 的 菊 展 。

 菊 展 自 然多 在 重 阳 举 行 , 因 为 菊 与 重 阳 关 系 太 深 了 ; 因 此 , 重 阳 又 称 菊 花 节 , 而 菊花 又 称 九 花 。

 赏 菊 也 就 成 了 重 阳 节 习 俗 的 组 成 部 分 。

 宋 代 《 东 京 梦 华 录 》卷 八 :“九 月 重 阳 ,都 下 赏 菊 ,有 数 种 。其 黄 、白 色 蕊 者 莲 房 曰‘ 万 龄 菊 ’,粉 红 色 曰‘ 桃 花 菊 ’,白 而 檀 心 曰‘ 木 香 菊 ’,黄 色 而 圆 者‘ 金 龄 菊 ’,纯 白而 大 者 曰 ‘ 喜 容 菊 ’。

 无 处 无 之 ”。

  明 代 , 在 《 陶 庵 梦 忆 》 中 记 载 有 :

 “兖 州 绍 绅 家 风 气 袭 王 府 。

 赏菊 之 日 , 其 桌 、 其 炕 、 其 灯 、 其 炉 、 其 盘 、 其 盒 、 其 盆 盎 、 其 看 器 、 其 杯盘 大 觥 、 其 壶 、 其 帏 、 其 褥 、 其 酒 ; 其 面 食 、 其 衣 服 花 样 , 无 不 菊 者 夜 烧烛 照 之 , 蒸 蒸 烘 染 , 较 日 色 更 浮 出 数 层 。

 席 散 , 撤 苇 帘 以 受 繁 露 。

 ”

  清 代 赏 菊 ,如 《 燕 京 岁 时 记 》:

 “九 花 者 ,菊 花 也 。

 每 届 重 阳 ,富贵 之 家 ,以 九 花 数 百 盆 ,架 度 广 厦 中 前 轩 后 轻 (轩 轾 ,车 前 高 后 低 叫 轩 ,前低 后 高 叫 轩 , 比 喻 高 低 优 劣 ), 望 之 若 山 , 曰 ‘ 九 花 山 子 ’。

 四 面 堆 积 者 ,曰‘ 九 花 塔 ’。”在《 清 嘉 录 》中 记 苏 州 赏 菊 活 动 说 :“畦 菊 乍 放 ,虎 阜 花 农 ,已 干 盎( 古 代 腹 大 口 小 的 器 皿 )百 盂 担 入 城 市 。居 人 买 为 瓶 洗 供 赏 者 ,或 五

  器 七 器 为 一 台 , 梗 中 置 熟 铁 丝 , 偃 仰 能 如 人 意 。

 或 于 广 庭 大 厦 堆 垒 千 百 盆为 玩 者 ,绉 纸 为 山 ,号 菊 花 山 。而 茶 肆 尤 盛 。”另 如《 金 瓶 梅 》、《 浮 生 六 记 》等 书 中 也 有 赏 菊 之 记 载 。至 今 ,重 阳 节 期 间 ,各 大 公 园 也 仍 组 织 大 型 菊 展 ,并 将 菊 缚 扎 成 各 类 动 植 物 ,人 物 等 造 型 ,十 分 美 观 。

 登 高

 重 阳 最 重 要的 节 日 活 动 之 一 , 即 是 登 高 。

 故 重 阳 节 又 叫 “登 高 节 ”。

 登 高 所 到 之 处 , 没有 划 一 的 规 定 , 一 般 是 登 高 山 、 登 高 塔 。

 登 高 早 在 西 汉 ,《 长 安 志 》中 就 有 汉 代 京 城 九 月 九 日 时 人 们 游 玩观 景 之 记 载 。

 在 东 晋 时 , 有 著 名 的 “龙 山 落 帽 ”故 事 。

 据 《 晋 书 》 中 《 孟 嘉传 》载 ,九 月 重 阳 这 天 ,晋 朝 大 司 马 桓 温 及 参 军 大 将 孟 嘉 等 人 登 上 龙 山 (今湖 北 江 陵 县 西 北 的 一 座 山 ),孟 嘉 观 赏 山 景 ,连 帽 被 风 吹 走 也 不 知 道 。桓 温叫 人 作 文 笑 他 , 他 也 不 示 弱 , 作 文 答 辩 , 一 时 传 为 佳 话 。

  南 朝 时 ,梁 人 吴 均 在《 续 齐 谐 记 》中 记 载 一 个 神 异 的 故 事 :汝 南人 桓 景 , 随 费 长 房 游 学 , 费 长 房 要 他 在 重 阳 这 天 让 家 人 各 作 绛 囊 , 盛 茱 萸系 臂 , 并 登 高 , 饮 菊 花 酒 , 才 可 免 祸 。

 桓 景 照 办 了 , 才 逃 脱 灾 祸 。

 这 个 故事 , 生 动 地 反 映 出 重 阳 时 人 们 的 避 邪 除 灾 心 理 。

  当 然 人 们 登 高 也 不 单 是 攀 登 而 已 ,还 要 观 赏 山 上 的 红 叶 野 花 ,并饮 酒 吃 肉 , 享 受 一 番 , 使 登 高 与 野 宴 结 合 起 来 , 更 有 吸 引 力 。

 如 隋 时 孙 思邈 《 千 金 方 ·月 令 》:

 “重 阳 日 , 必 以 看 酒 登 高 远 眺 , 为 时 宴 之 游 赏 , 以 畅 秋志 。酒 必 采 茱 萸 、菊 以 泛 之 ,即 醉 而 归 。”记 隋 代 风 俗 ,已 与 后 世 近 似 。在南 宋 的 《 梦 粱 录 》 卷 五 载 :

 “日 月 梭 飞 , 转 盼 重 阳 。

 ……是 日 ‘ 孟 嘉 登 龙 山落 帽 ,渊 明 向 东 篱 赏 菊 ’,正 是 故 事 。”南 宋 韩 元 吉《 水 调 歌 头 ·九 日 》上 片 :“今 日 我 重 九 , 莫 负 菊 花 开 。

 试 寻 高 处 , 携 手 摄 展 上 崔 嵬 。

 放 目 苍 崖 万 仞 ,云 护 晓 霜 成 阵 ,知 我 与 君 来 。古 寺 倚 修 竹 ,飞 槛 绝 尖 埃 。”描 写 了 重 阳 赏 菊及 登 高 观 景 的 韵 致 。

  明 清 时 ,北 京 地 区 登 高 颇 盛 ,《 燕 京 岁 时 记 》云 :“京 师 谓 重 阳 为九 月 九 。每 届 九 月 九 日 则 都 人 提 壶 携 楹 ,出 都 登 高 。南 则 天 宁 寺 、陶 然 亭 、龙 爪 槐 等 处 , 北 则 蓟 门 烟 树 、 清 净 化 域 等 处 , 远 则 西 山 八 处 。

 赋 诗 饮 酒 ,烤 肉 分 糕 , 询 一 时 之 快 乐 也 。

 ”不 论 文 人 百 姓 , 都 喜 欢 登 高 后 在 山 上 野 餐 、

  烤 肉 食 用 。有 些 贵 戚 富 家 则 带 上 幕 帐 、烤 具 、车 马 、乐 器 ,登 高 台 、土 坡 ,架 起 幕 帐 、 桌 椅 , 大 吃 爆 烤 羊 肉 或 涮 羊 肉 , 并 唱 戏 奏 乐 , 听 歌 看 舞 。

 如 清末 慈 禧 太 后 , 每 年 重 阳 于 北 海 东 的 桃 花 山 登 高 、 野 餐 、 烤 肉 , 并 架 蓝 布 围障 , 防 止 闲 人 偷 看 。

 在 玉 渊 潭 钓 鱼 台 等 处 , 也 集 中 了 不 少 登 高 之 客 。

 故 宫御 花 园 里 也 有 登 高 之 山 。

  又 如 广 州 地 区 ,游 客 多 于 重 阳 登 上 白 云 山 ,饮 酒 赋 诗 ,热 闹 非 凡 ,影 响 至 今 。

 在 上 海 , 附 近 无 山 丘 , 便 把 沪 南 丹 风 楼 及 豫 园 的 大 假 山 作 为 登高 雅 集 之 所 , 也 很 热 闹 。

 至 民 国 年 间 干 脆 又 登 二 十 四 层 高 的 国 际 饭 店 。

 而近 代 的 北 京 香 山 、山 东 的 牛 山 、江 西 南 昌 的 滕 王 阁 等 等 ,也 都 是 登 高 胜 地 。尤 其 是 滕 王 阁 ,因 了 唐 代 王 勃 于 重 阳 节 时 在 阁 上 写 出 千 古 名 文《 滕 王 阁 序 》,更 闻 名 天 下 。

 至 于 湖 北 江 陵 龙 山 上 的 纪 念 晋 代 孟 嘉 落 帽 的 落 帽 台 古 迹 , 也吸 引 着 许 多 游 客 。

  由 于 重 阳 为 秋 节 ,节 后 草 木 开 始 凋 零 ,所 以 有 称 重 阳 节 野 游 活 动为 “辞 青 ”, 与 三 月 春 游 “踏 青 ”之 说 法 相 对 应 。

 清 潘 荣 陛 《 帝 京 岁 时 纪 胜 》记 :

 “(重 阳 )有 治 看 携 酌 于 各 门 郊 外 痛 饮 终 日 , 谓 之 ‘ 辞 青 ’。

 ”这 也 是 一 个颇 有 诗 意 的 名 称 。

  ...

篇四: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1 课时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 这些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间。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过传统节日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1 1文题点睛这段时间,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一定有很多收获。·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 展示活动成果。◇请大家品尝我家做的月饼。◇我们来写几副春联。◇我们小组朗诵和中秋节有关的古诗。◇我来讲讲怎么包粽子。展示成果时,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最后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好。

 习作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习作素养. 1. 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收集整理的资料,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2. 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习作重点. 1.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 选择典型事例,写出节日中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

 2 2习作思路

 从自己喜欢的中华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来写。中华传统节日如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写传统节日,不仅要写清楚节日活动的过程,还要表达节日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感受。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是怎么构思的吧。

 除了画思维导图,我们还可以列提纲,把行文思路进一步细化。一起来看看菲菲是怎么做的吧。

 今天是元宵节,“我”准备趁妈妈出门后,包一回元宵,给她个惊喜。元宵节,做元宵用“惊喜”引出故事,引起阅读兴趣

 第一次尝试揉面团,遇到困难。第二次揉面团,吸取教训,成功揉成团;放馅料时又遇到了困难。元宵做成功了,“我”得到了妈妈的夸奖。按照“起因 — 经过 — 结果”的顺序记录了做元宵的过程,内容具体,结构完整。制作过程一波三折,让故事有了起伏,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做元宵的经历,“我”感受到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快乐。表达感受,升华主题。

 哇,菲菲这篇 《 元宵节,做元宵 》 构思真不错!按照提纲写,一篇内容完整的习作就新鲜出炉了。但是啊,要想习作出彩、拿高分,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恰当的写作方法,一起去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锦囊妙招吧!

 3 3锦囊妙招写作文,同学们要有段落意识,一段话通常要表达一个意思。所以写一段话时,我们要想一想,这一段话主要表达什么内容,然后紧紧围绕这个意思,把话写清楚。如果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你所写的是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那么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都可以写。我们可以一段一段地来写,写的时候分清主次,以安排着墨的多少。其中,吃年夜饭是重点场景,你可以围绕“家人团圆,围在桌边品尝年夜饭的幸福与快乐”这一意思,写一个段落,把吃年夜饭的过程写清楚。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选自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这一段话就是围绕着“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展开的。本段从街市各色的店铺和街上“形态各异的人”这两方面来表现街市的“热闹”,用“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的句式展现街市中人们不同的姿态。

 传统节日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节日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历经千年,延续至今。因此,过节不仅仅是吃吃喝喝,体会节日的意义,写出过节的感悟。

 玩玩乐乐,也要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明白它们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点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此升华主题。

 晚饭后,爷爷给我讲起了端午节的由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是个忠臣,但受到了奸臣的陷害,被流放时听闻首都被秦兵攻破,屈原就跳进汨罗江里以身殉国。楚国的老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鱼吃掉屈原,就包了好多粽

 子给鱼吃。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并以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了:过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要我们像屈原那样热爱伟大的祖国,更是要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选自学生习作

 作者在介绍端午节习俗吃粽子时,从爷爷那里知道了这一习俗背后的历史故事,懂得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习作以此来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元宵节,做元宵今天是元宵节,我准备趁妈妈出门后,包一回元宵 。1 1元宵节,做元宵今天是元宵节,我准备趁妈妈出门后,包一回元宵, 给她个惊喜。1 14 4升格提优第①段:最好把“包元宵”的原因写具体。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首先,我在盆里面放了半盆水,倒进面粉,学着妈妈的样子揉了起来。可是水倒太多了,这一盆面粉被捣成了糨糊,根本揉不起来。

 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 先2 2 第一步是揉面团。首先,我拿盆在里面放了半盆水,倒进面粉,学着妈妈的样子揉了起来。

 边揉边想:看过那么多次妈妈、奶奶做元宵,这点小事还难得住我吗? 可是 —— 哎呀!2 2 第②段:内容较多,宜分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即“揉面团”是一段,“放馅料”是另一段。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只加一点水,一边揉再一边一点儿一点儿地加水,终于慢慢地把面粉揉成了一个大面团。我揪出一个个小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小“圆盏”,一手托着“圆盏”,一手往里放馅料。

 我挑了水倒太多了,这一盆面粉被捣成了糨糊,根本揉不起来。分段写时适当添加一些过渡句,使过渡更自然。另外,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心理活动,可以让习作的内容更丰富。我只能再尝试一次 。这一次我吸取了教训,先只加一点水,一边揉再一边一点儿一点儿地加水,终于慢慢地把面粉揉成了一个大面团。3 3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自己最爱的豆沙馅,舀了一大勺,可是没想到馅儿太多,我捏出的“圆盏”根本收不住口。接着,就可以正式开始包元宵的工程了。

 我先揪出一个个小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小“圆盏”,一手托着“圆盏”,一手往里放馅料。我挑了自己最爱的豆沙馅,一下舀了一大勺, 心想:这回可以一口一个吃个过瘾了!

 可4 4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是没想到馅儿太多,我捏出的“圆盏”根本收不住口。

 我只能忍痛割爱,把馅料放回去了一些。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后来妈妈回来了,在她的帮助下,我终于做成了一锅元宵。我脸上沾满了面粉,成了个大花脸。等搓掉这些面粉,我的脸也“羞”成了一个红苹果了。妈妈夸奖我“真能干”,我太得意了!3 3后来妈妈回来了,在她的帮助下,我终于做成了一锅元宵,而我脸上沾满了面粉,成了个大花脸。等搓掉这些面粉,我的脸也“羞”成了一个红苹果了。妈妈夸奖我“真能干”,我心里真是得意极了!5 5第③段:结尾处可以加入自己过节的感悟,体会到的节日的意义。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吃着自己包的元宵,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妈妈告诉我,圆圆的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原来,传统节日的习俗都包含了人们的美好祝福和心愿。通过这次做元宵的经历,我也感受到了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快乐。6 6

  写传统节日的词语5 5语言积累喜迎新春 普天同庆 辞旧迎新 清明时节粽子飘香 中秋佳节 阖家团圆 举国欢庆登高望远 团团圆圆 花好月圆 明月当空龙舟竞渡hé

  写节日祝福的词语阖家欢乐 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福旺财旺蒸蒸日上 三阳开泰 幸福安康 财源滚滚心想事成 步步高升 五福临门 吉祥如意和和美美 福星高照

  写节日热闹喜庆的词语火树银花 人山人海 流光溢彩 彩旗飘扬张灯结彩 载歌载舞 霓虹闪烁 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喜气洋洋 欢呼雀跃 车水马龙锣鼓喧天 欢天喜地ní

  元宵之夜,月亮可真圆哪!像一个大玉盘,时而有几片云彩飘过,仿佛是一位羞涩的姑娘用丝绢遮住了脸,影影绰 ( chuò )

 绰。 描写节日场景的句子

  那铺开的烟花,有的像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绽开了笑脸,有的像无数的明亮而璀 ( cuǐ )

 璨 ( càn )

 的流星,还有的像天女散花,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得格外美丽。

  这时,我们班窗户上的一则灯谜引起了我的注意,谜面是:“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我思考了一下,“军中帐”“八卦阵”,这不是蜘蛛网吗?“飞来将”不是小飞虫吗? 描写节日活动的句子

 这“小小诸葛亮”不就是蜘蛛吗?我迅速地猜出了谜底:蜘蛛。哇,一颗星果然到手了!我很得意,继续我的猜谜之旅。后来,我又猜中了几个,感觉非常自豪!

  “咚咚,咚 ……” 随着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鼓声,一排整齐的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驶去。那些狭长的龙舟被涂上了喜庆的红色,张得大大的龙嘴里露出两排又白又尖的牙齿,一双圆鼓鼓的眼睛配上一对珊瑚般的犄角,活像一条条冲天的真龙。

  精彩开篇(烘托突出法) 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可多了,有喜气洋洋的春节,有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有扫墓祭 ( jì )祖的清明节 ……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热热闹闹的端午节,因为端午节不但有我喜欢观看的龙舟赛,还有我最最喜欢吃的美味的粽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突出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

  精彩结尾(直抒胸臆法) 美好的春节,美味的饺子,到现在我还念念不忘。一想起那饺子的香味,我就馋得直流口水。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这美味的饺子呢?结尾处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出自己对春节和饺子的怀念。

 第2 2 课时

 包饺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阵阵热闹的爆竹声中,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热闹的春节。 作者/ / 蔡亦慧 指导老师/ / 高月兰6 6例文引路第①段:由诗句引出描写的传统节日。

 吃饺子可是春节的重要习俗。看见奶奶早就开始准备包饺子,我也嚷着要学包饺子。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小心地从冰箱里拿出鲜肉和洗好的韭菜、胡萝卜,把它们逐个放在案板上。奶奶拿起菜刀,嚓嚓嚓 …… 把材料全部切成丁、剁成泥,放在一个碗里,加点儿调料,然后搅拌起来 —— 就这样,肉馅儿便做好了。

 第②段:和奶奶一起做包饺子的准备工作。奶奶的娴熟动作表现了她的能干。

 奶奶拿出做好的薄薄的饺子皮,一边包一边对我说道:“现在要包饺子了,一定要记住,必须轻轻地包,不然,饺子皮破了,就白白浪费了。看,像我这样,慢慢来。”第③段:奶奶教“我”包饺子的基本技巧。

 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将一勺肉馅儿放在饺子皮的中央,用手拿起饺子皮的一面,像折纸一样,和另一面对齐,然后轻轻按压肉馅和饺子皮边缘之间的空隙。这样,不仅把饺子包得更紧了一点,而且还给饺子增加了好看的花纹。我越包越快,一会儿就包了一大盘。哈哈,一个个又胖又圆的饺子正排着整齐的队伍,等着入锅呢!4 4第④段:通过动作描写,具体展现了“我”包饺子的过程。

 奶奶把饺子下进锅里。不一会儿,我就闻到了香味,可真诱人啊!“饺子出锅啦!快来尝尝我宝贝孙女的手艺!”爸爸和妈妈迫不及待地尝着,“小宝贝,真棒!”他们一边吃一边不住地夸我。我得意地拿起筷子,瞅准一个大的,一下子就把它夹了起来,“啊呜”一口,一个饺子就进了我的肚子里。5 5第⑤段:品尝饺子的画面写得生动细致,展现了节日里一家人的幸福与温馨。

 美好的春节,美味的饺子,到现在我还念念不忘。一想起那饺子的香味,我就馋得直流口水。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这美味的饺子呢?第⑥段:结尾表达对美好春节和美味饺子的怀念。6 6

 这篇作文,小作者所写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所写的内容是自己在奶奶的指导下学习包饺子的故事。文章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做馅儿、包饺子的具体过程。最后,小作者高高兴兴地与家人分享美味的饺子,共度美好春节,真是其乐无穷。

 ①选材恰当,紧扣主题小作者开篇由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引出中华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 —— 春节。全文主要写了自己与奶奶一起包饺子、全家一起品尝饺子的经过。文章选材得当,紧紧扣住了这次单元习作的主题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小作者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组织材料,有条不紊 ( wěn )

 地写了一个过节的片段。开篇点明节日和主题 —— 春节包饺子。正文分四段,先写奶奶准备肉馅儿;再写奶奶教“我”包饺子;接下来重点写自己怎样

 包饺子;最后写一家人聚在一起品尝饺子,其乐融融,是故事的高潮。结尾自然地表达了对这顿饺子的回味与留恋。

 ③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本文的重点部分是包饺子。怎样包饺子?小作者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十分细致、生动。如第②段写奶奶准备肉馅儿, “ 奶奶拿起菜刀,嚓嚓嚓 …… 把材料全部切成丁、剁成泥,

 放在一个碗里,加点儿调料,然后搅拌起来”,一连串动作描写一气呵成。第④段写自己包饺子,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也写得生动形象。

 ④场景描写,传神逼真第⑤段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小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一家人一起品尝饺子的情景。“不一会儿,我就闻到了香味,可真诱人啊!”这句话写出了现场的香味;“饺子出锅啦!快来尝尝我宝贝孙女的手艺”刻画出了一位

 慈爱的奶奶的形象;爸爸和妈妈的“迫不及待”,从侧面表现出了饺子的美味;“我得意地拿起筷子”夹起饺子,“‘啊呜’一口”的细节描写,则更是生动有趣。

 甜蜜的元宵节 作者/ / 赵梓含 指导老师/ / 吕亚杰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热闹非凡的春节,有粽叶飘香的端午节,有秋意浓浓的中秋节 ……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张灯结彩的元宵节。1 1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式引出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妈妈一起逛街市、猜灯谜。吃...

篇五: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孝敬老人的作文【3 篇】

  写孝敬老人的作文【3 篇】

 写孝敬老人的作文【3 篇】2016-10-08 浏览:分享人:唐明梦手机版

  写孝敬老人的作文有哪些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写孝敬老人的作文》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那个重阳节里,我做了这样一件事。

 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一边的小王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爷爷奶奶又不在上海,寄过往不发霉才怪呢!”忽然,一个动机清楚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张精美的信纸和一只小鱼热手袋。我记得奶奶曾说过,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冷,要是我给了奶奶一只热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

 接着,我摊开精美的信纸,在上面写满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我的真心,装满了两张薄薄的信纸。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装进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爱,送向远方的爷爷奶奶的家……

 小鱼热手袋被我用一个装礼品的盒子包了起来,又在盒子四四周上了金丝带。傍晚,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礼物和信寄了出往,也把我的牵挂寄了出往。我坚信爷爷奶奶收到我的礼物,必然是开心与激动的……

 大家都知道自己应该孝敬长辈,而且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现在有些小学生似乎已把“孝敬长辈”这四个字忘得一干二净了。在《三字经》里,有着这样两个孝敬长辈的故事值得大家学习(尤其是学生们):

 东汉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冬天刚睡下去的被窝很冷,想到父亲肯定也会怕冷,于是就在睡觉前先把父亲的被窝捂得暖乎乎的。

 同样是在东汉时期的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们,而自己挑最小的吃。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挺注重孝敬长辈的。比如每天晚上我都会帮爸爸妈妈倒好洗脚水,并且已经习以为常。还比如有一天中午,妈妈从街上买了一小袋我最喜欢吃的樱桃,看着那晶莹剔透的樱桃,我早已“口水直下三千尺”,迫不及待尝了一个,好甜哪!可当我刚吃了几个时,突然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平时为了我们这么辛苦,这么好吃的东西也应该让她尝尝,于是我挑了些最甜的给她送去。大人们都夸奖我,弄得我心里象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当然,在我身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改正。通过观察,我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每天上学时,有许多小学生要由家长送到校门口才行,甚至,由家长帮着背书

 包的也不少。唉!这些同学真是不知道当他们的长辈有多辛苦啊。所以,我要向大家提出一个倡议:在节假日时与长辈们互换角色,体验一下做小辈与长辈的不同,因为只有亲身体验过了,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孝敬他们。“首孝弟 次见闻”,是呀,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和兄弟友爱。让我们一起孝敬长辈,让他们知道:我们都爱您!

 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同样也要孝敬长辈,我就是这样去做的。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职”。虽然这个年代冬季都有电热毯了,用不着孩子去替妈妈暖被窝了。但这种孝敬长辈的美德时时鼓励着我,让我在平常的生活中关心和关爱着自己的长辈。

 一次,吃完晚饭,妈妈的腰酸背痛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二话没说,就把妈妈扶到床上,让她先躺着休息一下。接着,我把碗收拾到厨房,用热水洗刷碗、筷。虽然有点油腻,看上去有点恶心,但我还是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的。最好还把餐桌擦了,把地上我不小心掉下的饭粒也拣起来了。哎,这时我才发现,也许就是我平时太爱掉饭在地板上,妈妈弯腰次数多了,才腰疼了呢,我心里一阵内疚。干完家务事后,我就到房间给妈妈捶腰和背了,我先用双拳捶妈妈的腰部,然后用双掌重叠在一起慢而有力地揉着,直到妈妈感觉疼痛有所缓解。捶完腰以后,我又开始给妈妈捶背了,这下我拿

 出我的拿手好戏

篇六: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重阳节风俗的片段

  写重阳节风俗的片段

 中国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写重阳节风俗的片段,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写重阳节风俗的片段【1】

 重阳节的习俗都有哪些?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

 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写重阳节风俗的片段【2】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

 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写重阳节风俗的片段【3】

 很久以前,汝河有一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折磨。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恒景决定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打听到一座山上有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于是,他长途拔涉,终于见到了那位仙人,他把来找仙人的原因告诉了仙人,仙人听了很是愤怒,决定教他武艺。

 一天,仙人跟恒景说:“过几天就是九月初九,你的武艺也学成了,去为民除害吧!”说完送了一包茱萸和一盅菊花酒,还有一把宝剑。

  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带全部百姓到了一座山上,并给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和一杯菊花酒。随着一声怪叫,瘟魔破河而出,忽然,瘟魔闻到了一阵茱萸和菊花酒的香气,脸色大变,这时,恒景拿着宝剑向瘟魔冲去,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

 从此,九月初九蹬高避疫的风俗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流传下来了。

 写重阳节风俗的片段【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重阳日这一天,大家会从四面八方来欣赏五颜六色的菊花,因为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长寿,也就是代表祝福老人们长命百岁。在赏菊花的同时,人们还会登上高山,眺望远方,这样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驱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是吃重阳糕的风俗,因为“高”和“糕”是同音字。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粮食丰收,品尝新粮的意思,后来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代表了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在古代,茱萸是一种草药,可以驱虫避邪,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因此,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来避邪。

 重阳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民俗观念中,“九

 九”重阳和“久久”是同音,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我国把“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

篇七: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19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_ 重阳节的优美诗句

 重阳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 2019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_重阳节的优美诗句。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陈志岁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的诗句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重九

 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九日渡江

 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酬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客中九日

 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重阳节

 张志真

 酥糕美酒细品尝,赏完桂花赏菊黄。

 亲友同登清凉阁,望断晴空雁一行。

 相关文章:

 1.2019 感恩重阳节的优秀范文精选五篇

 2.2019 最新重阳节的范文精选五篇

 3.2019 年关于重阳节的祝福语 80 句

 4.2019 重阳节经典祝福语 80 句 九九重阳节贺词祝福语大全

 5.2019 感恩重阳节的心得范文优秀 5 篇

推荐访问:重阳节怎么过写一段话 重阳节 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