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5篇

时间:2022-09-25 14: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5篇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成果实施方案 2020年是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为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5篇

篇一: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20 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成果实施方案

 2020 年是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为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标工作目标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落实,扎实做好产业扶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农产品后整理、农村改革等工作,以提高贫困户收入为目标,持续提升脱贫村、产业户产业增收致富能力,到 2020 年共同步入小康社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大力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用足用好各项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质增效,规模开发,持续打好“产业扶贫硬仗”,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完善布局、突出制约、升级产业、打造品牌”为主线,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特色明星、形式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为全面实现巩固提升、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目标任务 以提高贫困户收入为目标,大力实施“五长五短”、“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狠抓产业覆盖,确保年内覆盖 95%以上贫困户,力争全覆盖。使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至少有 1-2 个稳定增收致富脱贫产业。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户产业增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确保每个村有 1 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或建有 1 个特色产业基地(园)。及时跟进产业技术服务,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组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加强对贫困村产业发展指导,促进本地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加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力度。抓好产销对接,积极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党旗领航·电商扶贫”行动,多渠道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渠道。建立健全问题整改长效机制,通过持续跟踪问效压实责任、堵塞漏洞,防

 止问题反弹回潮。同时深刻剖析各类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在政策落实上下大力度,全面补齐短板,实现提质增效。

 二、工作内容 (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1. 大力实施“五长五短”、“十大百万”特色优势产业。按照“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工农结合”的思路,大力发展**、**、**、**、中草药、林下养殖、桑蚕、蔬菜、水果、特色水稻等产业。持续落实**“双千”计划,研究制定支持中药材种植发展政策文件,加大林下经济产业支持力度,推进农产品加工升级转化,加快贫困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研究用活政策。争取上级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县发改、财政、扶贫、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研究上级政策,对照标准,罗列清单,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不断加大对标准示范基地、良繁体系建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3. 充分利用金融资金。认真组织做好扶贫产业项目规划,积极与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保险等衔接,建立合作渠道,充分利用金融扶持政策发展我县优势扶贫产业。

 (二)进一步推动以奖代补工作 动员有 1 个(含)劳动力以上的贫困户,自主选择参与 1 个以上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县、乡两级要搭建平台,帮助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签订代种代养代加工、委托经营、股份合作、合作经营等协议,参与特色产业项目开发,获得产业收益,实现稳定脱贫。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在**个贫困村积极培育一批能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对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每个贫困户有 1 个企业或合作社带动,通过直接帮扶、委托经营或股份合作等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参与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实现全覆盖,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四)加强产销对接 围绕产业发展助推精准脱贫的目标,创新农产品销售机制, 采取电子商务营销、帮扶企业促销、贫困户组销、商业流通企业承销等形式,加大扶贫产业宣传推介和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实现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帮助贫困地区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1. 构建全方位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大力开展农产品“九进”行动,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农产品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电视、进深加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 开展农产品销售爱心公益活动。根据主导农产品集中上市时间,积极开展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爱心公益活动。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信息传播速度快、广度大、深度深的优势,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主动、优先购买贫困村、深度贫困村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积极组建电商产销联盟,宣传销售农产品,在农产品滞销时,及时组织电商开展农产品应急销售,帮助解决滞销问题。

 3. 开展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创建活动。充分挖掘我县自然环境绿色生态、壮乡“那”文化底蕴深厚等特色优势,以中高端市场为主攻目标,深入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完善农产品上行物流体系,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建设或改造一批直接服务农户的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提升农产品分级、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等能力。

 4. 加强农产品产销宣传推介。开展农产品“走出去”活动,参加**博览会农业展、**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组织本县

 农产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各类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省联合各市组织的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

 (五)推进产业扶贫综合服务 全面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 发挥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统筹开展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合作协作等服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活动,组织技术人员到各贫困村屯授课,解决贫困户遇到的农业生产经营等技术难题;积极鼓励和动员有条件、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开发,通过产业扶贫政策扶持、广泛宣传产业脱贫典型,引导和激励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以贫困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培训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科技示范户。

 (六)做好问题整改 建立整改工作台账,主要是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整改工作,2019 年省“四合一”考核反馈产业问题整改工作,并认真梳理整改措施是否到位、责任落实是否到位,把工作压力逐级传导到基层。狠抓个性问题整改,做到中央巡视组指出的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狠抓共性问题整改,做到举一反三查摆的问题解决不好不放过;建

 立健全学习、交流、警示、监督、审计等制度,做到长效机制不健全不放过。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集中力量抓产业扶贫。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向“未脱贫村和深度贫困村”倾斜,协调各定点帮扶单位统筹推进巩固提升工作。全面落实责任,算好明细帐,统筹安排,精心实施,切实做好力量组织调配、项目资金运行管理、措施检查落实等工作。

 (二)坚持科学规划。坚持制定科学规划,实施精准扶贫。一是坚持因村制宜,按照脱贫村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好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稳产能、优产业、转方式、促增收”的主攻方向,找准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确保贫困户切实增收脱贫。

 。

 (三)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因乡(镇)施策、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 1-2 项增收致富产业。

 (四)加强督促检查。落实产业扶贫工作责任,实行任务责任到乡(镇)、村抓落实的产业扶贫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产业扶

 贫季度督查通报制度,定期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并通报。各重点产业发展牵头单位要在产业规划、进度安排、督促指导、目标考核等方面切实履行职责,有关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推动产业促脱贫、产业助脱贫、产业扶贫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落实。

篇二: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县农业农村局开展产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强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局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产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落细落实。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县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紧紧盯住脱贫攻坚中出现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持续深入开展治理整顿,全面系统清除农业产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形成的根源,构建农业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农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履行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为开展营造“三大生态”

 实施“三大攻坚”六大行动和“三区二城一县”建设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二、集中治理重点

  (一)产业扶贫项目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等问题。一是未按规范要求做好生态米、蔬菜、糖料蔗、桑蚕、中草药、食用菌、肉牛肉羊、淡水养殖、休闲农业等扶贫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督查、项目验收等工作;二是扶贫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虚报规模、数量等骗取、套取产业扶贫资金的问题;三是扶贫产业项目生产物资发放过程中存在截留生产物资或未按时发放到户的问题;四是围绕扶贫产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偷工减料等工程问题。

  (二)产业扶贫项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一是扶贫产业项目管理资料不齐全,台账不规范,包括实施方案、统计表、报账凭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图片等材料以及项目建设有关资料不完整;二是在扶贫产业项目安排、审批、招投标、验收等环节违规操作;三是在扶贫产业项目推进实施中挥霍资金,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四是扶贫产业项目未能按期完成或建成后闲置废弃,无法实现预期扶贫效果。

 (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产业扶贫资金等问题。一是在扶贫资金的审核、拨付或报账过程中,贪污侵占相关资金;二是利用职务之便,伪造证明材料,虚列项目或虚报扶贫产业数据套取扶贫资金、冒领补助款;三是不严格执行政策规定,擅自改变产业扶贫资金性质,挪作他用;四是利用群众对补助政策、补助标准的不了解,以帮助“代办”资金、开户手续等为名,从中隐瞒截留资金。

  (四)产业扶贫作风不实等问题。一是未系统制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和规划;二是走访调查不深入,信息掌握不全面,项目帮扶对象核实不精准;三是对扶贫产业项目调研论证不充分、不切合实际,不顾群众意愿盲目蛮干,仓促上马,导致项目实施无法落地或项目实施后效益不佳,未能发挥扶贫效益;四是以尽快落实项目或下拔项目资金为由,收取扶贫对象“跑腿费”“辛苦费”“好处费”等;五是在扶贫产业项目审核、报备、实施、验收等环节中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产业项目推进不力、产业资金被套走骗取、工程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六是产业政策宣传不到位不深入,贫困对象对产业扶贫政策不知晓;七是未能精准施策,在资金分配上搞平均主义,资金安排与产业项目“两张皮”,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热衷于“短平快”的小项目,甚至以简单送钱送物代替产业扶贫,导致贫困群众增收的稳定性差、不可持续的问题等。

 (五)利益联结问题。一是委托帮扶企业选择不优,企业不具有产业基础、行业经验、经济实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二是未建立贫困户的产业维权机制和风险化解机制。

  三、专项治理要求

  (一)高度重视,狠抓责任落实。局党组担负产业扶贫专项治理的主体责任,明确相关人员责任,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随机访谈、入户调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自查自纠,对专项治理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建立台账,逐一整改,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县纪委监察委派驻农业局纪检组,对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二层站要加强提醒督促指导。

  (二)快速行动,严格监督检查。成立 XX 县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督查小组,改进监督检查工作方式,采取“三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开展监督检查。要结合专项治理开展情况,深入贫困户、深入扶贫第一线、深入产业扶贫项目现场开展明察暗访,深入查找产业扶贫项目存在的各类问题线索。对产业扶贫中发现的问题线索要及时全面梳理,实施专账管理,对涉及违纪违规的问题线索、涉嫌违法犯罪的问题线索,按相关规定进行移送。

 (三)认真履职,加强材料报送。对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二层站要汇总情况,主要包括产业项目实施时间、涉及多少贫困户、如何让贫困户收益、投入资金、完成情况、项目运行情况、帮扶效果等要素,于每季度报送一次至局办公室。联系人:XX,联系电话:XX,邮箱:XX@XX.com。

篇三: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来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深度融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坚持“以农为本、三产联动,政府引导、主体推动,共建共享、协同推进”的原则,2020 年—2022 年,全县建成 10 个以上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乡镇建成 1 个以上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生猪、蔬菜主导产业,打造“一县一业”示范县;按照主导产业突出、带农增收效果显著、品牌影响力大、组织化水平高的标准,打造 136 个以上“一村一品”产业园,每个行政村打造 1 个以上“一村一品”产业园。到 2022 年,全县生猪存栏 50万头以上,出栏 100 万头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 25 万亩以上,产值 15 亿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立足资源,抓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各乡镇要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人才、技术等优势,紧紧围绕本乡镇的主导、优势、特色等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

 因地制宜,建设蔬菜产业园、蚕桑种植园、山林经济园、生态农业休闲园、畜牧养殖园(生猪养殖园、肉牛养殖园、蛋鸡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入驻项目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创业园。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不断加强产业园规模化建设,提高主导产业区域布局集中度,连片规划、成片推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基地。

 1.大力提升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发展水平 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烘干、预冷、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等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装备水平,减少农产品采后损耗率,提高商品转化率。鼓励企业开展跨区域精深加工,扩大主导产业产品规模。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引进农产品副产物收集、处理、加工的装备和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

 2.着力打造产业园绿色食品牌 划定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建立绿色有机基地管护机制、调整优化主导产业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实现生产基地绿色化。大力推动农业投入品绿色化和废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扩大绿色有机认证;发展和壮大生产主体服务平台、扩大服务组织、统一生产和产品标准、扩大对外宣传、形成绿色有机联盟。

 3.全力提升产业园服务能力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率,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农机、设施、质检、信息化、储藏、保鲜、冷链、废弃物处理等农业要素建设,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商标品牌。产业园内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60 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 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60 以上。

 (二)突出主导产业,抓实“一县一业”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聚焦蔬菜、生猪优势产业,兼顾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全面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6 个方面举措,不断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做大做强做优生猪、蔬菜主导产业,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把小农户引入“一县一业”发展大格局,打造“一县一业”示范县。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1.提升规模化水平 提高生猪、蔬菜主导产业区域布局集中度,打破乡、村、组界限,连片规划、成片推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大力实施加工提升行动,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烘干、预

 冷、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等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装备水平,推动规模化加工。

 2.提升专业化水平 建立完善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加大推广实施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及绿色食品加工园,推进发展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加工产能向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聚集,提升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

 3.提升绿色化水平 划定绿色有机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制度,形成绿色有机基地管护长效机制,实现生产基地绿色化。推动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经营、科学化施用,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全面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探索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政管理和市场运营机制,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主导产业基地和产品认证计划,组织、指导、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开展有机产地转换,大幅提高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不断扩大绿色有机认证规模。

 4.提升组织化水平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打造和申报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示范社,不断提高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质量。围绕市场需求,着力培育一批专业技术强、服务质量高、市场化运营规范

 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支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采取订单带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托管托养、代耕代种、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主导产业从业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新轨道,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

 5.提升市场化水平 充分挖掘主导产品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差异性,加快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10 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 强企业”“20 佳创新企业”评选,组织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名企、名品公益宣传,不断培育自主品牌。加大农产品田头市场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合理布局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农贸市场,建设完备的产品供应链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县域内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提高农产品电商销售比例,不断推进产品营销水平。完善农业投入品有效监管服务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制度,提升品牌公信力,健全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为主导产业品牌培育提供有效保护,不断健全诚信体系。

 (三)聚焦特色产业,抓实“一村一品” 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围绕主导产业生产、加工、流通、服

 务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一村一品”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增收。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将我县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加快产业提质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园,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名牌产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园所在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在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 以上,实现食用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率 100,实现主导产业更加明显、主导产品有注册商标,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

 1.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新型业态 充分发挥各乡镇、各村资源、交通、区位、人才、技术等优势,着力打造蚕桑、蔬菜、林果、畜禽、野生菌产业,开发生产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突出“品”的特色。

 2.提升生产标准,保障产品质量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逐步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组织农户自觉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

 标准,逐步建立高效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保证“品”的质量;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进、研发和推广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和改良,开发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和产品,提高“一村一品”的资源利用率、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的档次。

 3.搭建新型平台,壮大经营主体 按照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利益联结紧密的要求,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等形式,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着力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推进龙头企业和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使这些企业和组织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多方面的服务,并在组织和带动广大农户发展“一村一品”中发挥更大的拉动作用。要搭建科研、质量安全认证、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云品”频道等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推动科研院校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现有企业,扩大招商引资,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人才、技术,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园区创建,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覆盖千家万户生产者。

 4.加快“三品”认定,打造绿色品牌 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打造一大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增强“品”的亮度。按照品牌农业的要求,

 加快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带动发展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快现有产品名牌(名品)化,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精心做好品牌策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博览会等各种展示推介平台以及各种媒体,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介。

 5.实施消费扶贫,带动农民增收 重点建立农户参与机制和受益机制,明确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实现产业扶贫的组织化和利益联结全覆盖。围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长远发展,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县级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 业产业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县推进“三农”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各成员单位做好组织协调、动态管理、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加强招商引资

 各乡镇、县级有关单位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强化分工协作,突出产业招商、精准招商、项目招商。要优化政策措施,改善发展软环境,促进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工作。

 (三)做好配套服务 各乡镇、县级有关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负责做好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土地(林地)流转纠纷调解、公共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县级有关单位要继续将涉农项目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及时解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四)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借助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及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组织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建立沟通联系和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情况,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篇四: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农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赢农村公路脱贫攻坚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欢迎阅读参考!!

 农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一

 紧紧抓住“精准、落实、可持续”三大关键,激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效能,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兜底保障扶贫、金融扶贫、水利扶贫和农村信息化扶贫十大项目,切实抓好政策落户、项目落地,力争如期实现率先脱贫摘帽目标。

 2017 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争取全县 5679 户18535 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计划 3787 户 13741 人主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920 户 3060 人主要通过就业脱贫、972户1734人通过政府实行兜底保障脱贫;26个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按国定标准全部退出贫困;引进 3 家以上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助力扶贫,建成就业扶贫车间 20 个以上、产业扶贫基地 20 个以上。

 (一)做实产业扶贫

  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机制、扶持一笔贷款、提供一套服务”的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旅游产业、光伏产业、电商产业扶贫,建立“3+X”产业扶贫模式(“3”指每户贫困户每年均享受光伏扶贫固定分红3000 元、赣江源农业产业扶贫固定分红 1230 元、发展烟莲其中一项产业,“X”指贫困户因户因人选择其他若干项脱贫增收产业),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到村、计划到户,实现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6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下简称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每个乡镇建成 2 个以上适度规模的产业扶贫基地,每个村发展 1 种以上特色扶贫产业、1 个以上扶贫龙头(产业基地、企业或合作组织)。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围绕烟、莲主导产业和山地鸡、黄粉虫、香猪、薏仁、翻秋花生、紫薯、蔬菜、油茶、腐婢树等特色种养产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吸纳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尤其对利用技术、市场优势等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给予特别扶持;2017 年,确保全县种植烟叶万亩、白莲 9 万亩,其中 2016 年未脱贫户种植烟叶 2700 亩以上、种植白莲 6500 亩以上,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烟莲种植;大力推进白莲品种改良、配方施肥、莲藕腐败病防控、花期蜜蜂授粉、白莲生产标准技术

 应用“五大集成技术”,不断提高白莲产量和质量;科学设立蜜蜂授粉点,提高白莲结果率;在全县合理配备 300 台剥莲机,提升贫困户白莲生产效率;打造龙岗 1 个鲜莲交易市场,建成县城、龙岗、小松 3 个鲜莲冷藏库;每个乡镇建立 1 个烟草示范基地。切实做好基本烟田的烟水、机耕路、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用农机具、基层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对贫困户烟农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机耕、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移栽、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分级;薏仁、翻秋花生、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 10%以上,牛、羊、山地鸡等畜禽出栏增长 10%以上,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达 30%以上;着力打造长乐农旅一体化项目、小松蛋鸡养殖基地、德青源金鸡产业等大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做好赣江源农业产业扶贫固定分红的服务及资金兑付工作,确保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 1230 元。

 着力推进旅游产业扶贫。紧扣“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探索以村为单位组建旅游扶贫协会,培训一批贫困户乡村导游、开发一批旅游产品、兴起一批旅游业态,引导贫困户通过合作参股、吸纳就业、自办农家乐(休闲农庄)、创办果蔬采摘园等参与发展旅游产业增收,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渠道之一;2017 年,每个乡镇建成 1 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2 个以上农家乐,带动30 户以上贫困户脱贫。

  持续抓好光伏产业扶贫。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农村闲散屋顶,与苏州协鑫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着力打造光伏产业扶贫示范点;加紧 60MW 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带动全县 29 个贫困村 2238 户贫困户每年受益 3000元;加快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带动剩余约 1 万户贫困户参与光伏扶贫产业,每户每年受益 3000 元,使贫困户参与光伏扶贫率达 100%。

 加快推进电商产业扶贫。支持阿里巴巴、京东、邮政等农村电商运营企业建立县级运营中心及村级电商服务站,力争 2017 年底,村级电商服务站达 60 个以上,其中“十三五”贫困村电商服务站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建立“电商服务站+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参与电商扶贫,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力争引进“老兵快线”总部落户石城,助推电商扶贫;加大电商产业扶持力度,贫困户创办电商服务站按创业扶持政策进行扶持;电商服务站为贫困户销售本地农产品享受政策参照《石城县鼓励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执行;积极开展电商知识培训,提高贫困户电商知识普及率,提升贫困户参与电商扶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抓实整村推进扶贫

 整村推进是 2017 年脱贫攻坚的重点内容。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双脱贫”目标,突出培育增收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创新乡村治理,大力

 推进整村扶贫;按照 1 名县级领导抓 1 个贫困村的要求,抓紧各类资源整合和项目落地,不脱贫不脱钩;全县整合资金 5亿元用于整村推进。

 完善基础设施。以贫困村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原则上每个贫困村安排 1000 万元,补助资金按审批项目的实际建设工程量进行结算,确保农户水冲式卫生厕达 70%以上,入户路硬化达 85%以上,农户安全住房、安全饮水、生活用电、电视节目覆盖率达 100%,25 户及以上自然村有米以上宽度的通村硬化道路,排水沟渠健全,破败“空心房”全面拆除;所有工程类扶贫项目要充分做好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实行工期倒排、挂图作战,确保 26 个贫困村退出的指标体系如期全面完成;同时,兼顾基础条件较差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原则上每个非贫困村安排 100 万元资金,重点用于路、水、电、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环境整治,补助资金按审批项目的实际建设工程量进行结算。

 配套公共服务。加大贫困村“8+4”基本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力度,为贫困村发展创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每个贫困村配有卫生室、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或综合文化活动室;年底前建好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便民超市、文体活动场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幼儿园、金融网点、公交站等配套公共服务项目;强化法治扶贫、文化扶贫,着力

 解决“懒汉”认定与帮扶,逐步破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陋习致贫、儿女不孝致老人贫困、赌博致家庭贫困等突出问题。

 增加集体收入。全面启动贫困村整村、整组制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集体所有土地等资产资源使用权作价入股,政府补助企业、合作社或产业基地的奖补资金原则上由相应乡镇、村集体持股,形成集体股权,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力争年底前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 5 万元。

 (三)推进易地搬迁扶贫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积极稳妥”的原则,切实做好移民搬迁对象确定、资金筹措、项目实施、后续扶持等工作;实现每户移民搬迁贫困户 1 人以上就业、全家脱贫,使扶贫搬迁户“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统筹规划。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科学制定搬迁计划,进一步明确搬迁的范围、对象及安置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选择政府统建、购买商品房、购置二手房、自建房、集中供养等易地搬迁安置方式,稳妥有效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确保年内易地扶贫搬迁不少于 3000 人。

 梯度安置。推进城区、乡镇和中心村安置点建设,整合各项涉农惠农资金,加大对搬迁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梯度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严格执行搬迁贫困户

 人均建房面积 25 平方米;打造城区集中安置点,加快推进铜锣湾 813 套扶贫搬迁安置房项目建设,安置易地搬迁 2160人;每个乡镇至少建成 1 个以上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加强安置点贫困户日常管理、就业帮扶和后续生计扶持,完善已竣工安置点的幼儿园、小学、车间、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每个安置点或附近区域有幼儿园、小学或教学点、车间或厂房;对特别贫困的兜底保障对象,统筹享受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彻底解决特困户住房安全保障问题。

 (四)深化就业扶贫

 按照“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坚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车间”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能人带动就业“五轮齐驱”,不断提高贫困户的就业率。

 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培训、就业帮扶对象基础台账,提高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精准度;根据贴近贫困村实际、贴近主导产业、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公益岗位“五贴近”原则,重点围绕农技、家政服务、鞋服生产、农村电商、经营管理等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全年培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 1000 人以上,8 月底前完成培训任务的 80%。

 输出转移就业。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工日”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有转移就业愿

 望的贫困家庭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免费就业服务;吸收县城异地搬迁点贫困户在县内企业务工 300 人以上,介绍贫困人员到广东、福建等周边省市县务工就业,年内向县外输送务工贫困人员 1000 人以上;每个乡镇为县工业园区内企业输送的务工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不低于 20%,确保贫困户在县内企业务工就业 200 人以上;做好留守孩、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三留”人员服务工作,县教育局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孩主题教育活动,县妇联负责推进留守妇女之家建设,县民政局开展走访慰问留守老人活动,实现政府对“三留”人员的关爱、服务全覆盖,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提供公益岗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重点在公路养护、农村保洁、治安巡逻、河长制、山林防护、劳动保障协管等领域开发一批公益性扶贫岗位,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全县通过公益性岗位新增贫困户就业 670 人以上,其中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村居招工点岗位 80 个、县林业局森防岗位 200 个以上、县水利局河道保洁和巡查岗位 40 个、农村保洁岗位 300 个以上,乡村公路养护、养老(福利)机构保安保洁、文化活动室管理、农家书屋管理等岗位 50 人以上。

 创建“扶贫车间”。推行“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引导服装制衣、制鞋、工艺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企业,把车间建到乡村,方便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贫困户挣钱顾家

 两不误;年内,每个乡镇创建就业扶贫车间 2 个以上;全县统一打造就业扶贫车间不少于 20 个,带动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不少于 500 人,确保工资每人每月不低于 1000 元。

 创业能人带动。出台并落实相关创业就业激励政策,实施“凤还巢”计划,加快推进小微创业园、泉商产业园、农村电商等平台建设,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微型企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基地等,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力度,对吸纳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的企业或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全年创业能人带动贫困户就业 480 人以上。

 (五)落实兜底保障扶贫

 以应保尽保为目标,综合运用民政、医疗等各类保障措施,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进一步落实保障扶贫。

 抓实兜底对象脱贫。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核查比对,排查出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的贫困户,是否全部纳入低保常补或五保对象;加强扶贫、民政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对因灾、因病等特殊情况造成致贫的按程序列入低保;落实新增低保对象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产生,对达到低保、五保保障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五保保障范围;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2017 年农村集中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 5100 元/年,分散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 3840 元/年;根据省、市提标要求,对孤儿现行集中供

 养、分散供养再行提标。

 加大“病难”救助力度。继续执行政府出资帮助贫困人口购买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贫困人口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实行贫困户直接凭《一本通》免交注册登记,禁止先交后返;落实好“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救急难”五道保障线,实行“一站式”同步结算,使贫困人口的大病医疗自付费用控制在 10%以内;贫困人口住院自付费用仍超出 10%部分,由政府兜底予以解决,防止出现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对五保户、孤儿、困境儿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纯低保户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负部分由民政通过医疗救助、“救急难”或特别救助给予100%救助。

 (六)提升教育扶贫

 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加大投入,完善体系,教育资源向贫困村靠拢,资助政策向贫困户倾斜。

 加强教育设施及配套建设。加大教育扶贫资金投入,优化教育扶贫资源,建好一批教育设施;全年计划投入资金1500 万元以上,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基本办学条件,优先安排贫困村学校建设;统筹资金 2000 万元,实施职业技术学校一期项目,启动二期前期建设;投资 460 万元异地新建石城特殊教育学校;加...

篇五: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项目类型:

 2018 年第一批中央资金(产业扶贫)

 XXX 镇 2018 年 养殖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XXX 镇 2018 年 养殖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实施单位(签章):

  XXX 人民政府

  主管单位(签章):

 XXX 扶贫开发办公室

  申

 报

 时

 间:

  2018 年 1 月

  2

 目

 录

 一、项目概要……………………………………………… 二、项目建设依据………………………………………… 三、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概算及责任单位……………… 四、项目建设执行标准及技术方案……………………… 五、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六、项目监督和项目验收………………………………… 七、项目效益………………………………………………

  3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XXx2018 年养殖扶贫项目 项目实施单位:XXx 镇人民政府

  项目实施单位法人代表:XXX

 联系电话:1XXx 项目实施单位分管领导:XXx

  联系电话:XXX 项目实施单位技术负责人:XXx 联系电话:Xp 项目主管单位:XX 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项目主管单位法人代表:XX 联系电话:XX 技术依托单位:XXX 区农牧局 技术依托单位技术负责人:XXX

 联系电话:XX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项目类别:养殖 项目建设地点:XX 镇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增养生猪 XX 头,涉及贫困户 X1 户 XX 人。

 项目建设期限:2018 年 1 月-10 月 项目建设总投资:项目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XX 万元。

  二、项目建设依据 根据播扶开字〔2018〕1 号文件《关于下达遵义市播州区 2018年第一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2018 年减少贫困人口任务,按照因户施策原则,结合贫困户发展需求,通过干部入户摸底调查,为贫困户寻找到脱贫致富门路,确保减贫任务全面完成。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4

 三、项目建设资金概算 项目总投资 170.5 万元;申请财政扶贫产业资金补助 170.5万元。

 (一)项目资金补助标准:

 补助标准 1000 元/头,户均补助不能超过 3 头。资金预算:1000 元/头*1705=170.5 万元。

 (二)资金兑付方式:

 采取先建后补,项目实施后,通过镇级验收,兑现补助到建档立卡农户“一卡通”账户。

 四、项目建设标准及技术方案 严格遵守《遵义市播州区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划定方案》、《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25246-2010、《贵州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黔府办发〔2017〕64 号)和《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1.畜禽购买:农户自行购买饲养,要求仔猪 60 日龄以上。

 2.饲养方式:由各农户分散饲养,镇农业服务中心跟踪技术指导。饲养期由农户购买预混料或自配饲料饲养,适时出栏。

 3.疫病防治:项目户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由播州区马蹄镇欣欣达动物防疫合作社负责免疫工作。禁止使用违禁投入品。

 养殖中要做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五、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51.2018 年 1-2 月:农户意愿调查统计、实施方案编制。

 2.2018 年 3-4 月:畜禽上栏。

 3.2018 年 5-7 月:镇级验收,兑现补助。

 4.2018 年 8-10 月:完善资料、区级验收。

 六、项目监督和项目验收 (一)项目监督 1、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为了切实抓好我镇精准扶贫养殖项目,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采取领导包村和干部包户责任制,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户,人员到位,做到任务、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五落实”,严格考核。

 2、职责分工。项目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各村(居)负责宣传动员;各挂帮人员负责摸底调查、任务落实、跟踪管理;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技术服务、项目管理、组织培训、资料收集等工作;财政、纪检负责资金监督、督促检查、项目验收等。

 3、技术保障措施:技术支撑,以区农牧局为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马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编制、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等,对项目实施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工作,确保掌握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深入到户,实地指导。

 4、项目管理措施:项目严格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按照项目批复的建设内容与规模、项目实施地点、

  6财政扶贫资金补助标准实施项目。项目实施前包保干部进行逐户核实统计生猪养殖数量,经验收合格后兑现相关补贴。加强项目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和公告公示,确保项目质量,发挥扶贫效益。

 5、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会议制度,村(居)、部门责任承诺制度,目标考核激励奖罚制度和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制度。

 (二)项目验收 项目竣工后,在挂帮干部入户和村委全面核实基础上,镇人民政府组织财政、农业服务中心、攻坚办等部门按抽查比例不少于 30%的农户进行镇级验收,并进行公示纠错,合格后,兑现补助,完善竣工资料,申请区级验收。

 七、项目效益 (一)扶贫效益 该项目惠及 721 户贫困户 2774 人,养殖生猪 1705 头,通过实施短平快扶贫的项目,促进贫困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同时积累发展资金,解决贫困户没有产业支撑问题。

 (二)社会效益 规划项目的实施,从农民群众出发,针对贫困农民缺资金、少技术、市场经济转变观念等原因,使他们靠扶贫项目,发挥他们的自我创造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达到脱贫致富目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奠定基础。

  7(三)经济效益 肥猪按125公斤出栏,20元/公斤计算,1705头可增收426.25万元,除去成本:1500 元/头*1705=255.75 万元,户均可实现增收 2365 元左右。

 (四)生态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扶贫 农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