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8篇

时间:2022-09-06 17: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8篇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一、 东中西部划分2014年最新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8篇,供大家参考。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8篇

篇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一、

 东中西部划分2014 年最新划分:

 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海南 11 个省(市)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湖南 8 个省 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12 个省(市、 自治区)。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D国家还把湖南的湘西地区,湖北的鄂西地区,吉林的延边地区也划为西部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中的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 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 是政策上的划分, 而不是行政区划, 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

 因此, 东部是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 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 而西部则是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 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 1986 年, 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 计划正式公布。

 东部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和海南 11 个省(市); 中部地区: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西 10 个省(自治区); 西部地区: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9 个省(自治区)。

 二、

 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成因分析 自然条件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 气候条件优越, 经济条件较为便利, 投资环境较好, 地区发展的潜在经济机会较多。

 相比之下, 中西部地区大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土地贫瘠, 生态环境恶劣, 为全国的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但受山岭的阻隔, 交通不便, 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 长期处在闭塞的状态, 经济发展缓慢。

  历史因素 中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由来已久, 自唐朝以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开始向东部, 到了宋代, 经济中心已经移到了东南地区。

 东南地区尤以土地肥沃, 水道交通便利而具有吸引力。

 19 世纪 40 年代后我国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 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近东部中西部地形平原、 丘陵为主高原、 山地、 盆地为主非季风气候广, 干旱高寒丰富(能源和矿产具有明显优势)

 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自然资源缺乏

 代工业才一度出现向西移的趋势。

 到新中国成立, 还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长三角、辽宁、 天津、 广州等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武汉、 太原等地。

 由此可见,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就存在差异, 这对后来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指的是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主要是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京津唐工业基地主要有钢铁、 机械、 化工、 电子、 纺织等工业, 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又叫长江三角洲(以上海、 南京、 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 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轻重工业都很发达; 历史最悠久、 规模最大、 结构最完整、 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位于亚热带地区; 濒临长江、 东海, 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量充足, 降水丰富, 雨热同期; 三角洲地形,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河网密布, 水源充足。

 工业基础雄厚; 科技力量强; 水陆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 素质高; 市场广阔; 经济腹地宽广; 工业联系好; 政策扶持; 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含广州、 深圳、珠海、 惠州、 东莞、 佛山、 中山、 江门等一系列工业城市), 该地以服装、 电子、玩具、 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 相关国家政策因素

  一直以来, 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 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

 东部地区利用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 在短短 10 多年的时间内, 就建起了一些国际级经济1979 提出改革开放 1980 设深圳、珠海、 厦门、 汕头四 个 经济特区 1984 确立十 四个 沿海 开放 城市 1985 建 立 长江 、珠江、 闽南三 角 洲地 带 沿海 经 济开发区 1988 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1990上 海浦 东开发1992边 境 城市 、 长 江沿 岸 城市 、 内 陆省 会城 市开放开发1997设 立重 庆直 辖市 香 港回归 1999西部发开发 澳门 回归 2003振 兴 东北 老 工业基地 2004中 部崛起计划河南湖北 湖 南江西安徽和 山西 6 省

 特区, 开放了 10 多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 沿边中心城市。

 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期望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 因此也拉大了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的差距。

  时间上看, 开放起步于 1980 年设立的 4 个经济特区; 至 1984 年迈出第二步,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 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1992 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从空间上看, 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 从沿海的点 (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地带、 山东半岛、 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 但目 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 省会开放城市), 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影响 我国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基本适应型”; 中部地区属于“随后—跟进型”; 西部地区则处于滞后状态。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铁路、 公路、 高速里程来看, 东中西部的差异较大, 东部交通网络以达到一定规模, 中西部交通网络仍需进一步改善。

  思想观念 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工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 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不少人仍把个体私营经济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 姓“资” 姓“社” 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小富即安”、“肥水不流外人田”、“怕吃亏上当” 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 靠、 要” 等保守依赖思想, 严重地影响着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

 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

 三、

 如何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一)

 加快市场化建设, 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 努力提高中西部政府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 市场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具有一个高效、廉洁奉公的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否则势必会加重市场主体负担,扭曲市场信号, 导致市场作用发挥不畅。

 因此, 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转变思想

 观念, 强化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 早日实现由管制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时, 各级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调整政府职能部门,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政策运作的透明度, 为加快市场化进程步伐创造基础性条件

  逐步消除地方和部门对市场的封锁与分割, 尽快形成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当前, 在中西部地区内广泛存在着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 如利用行政手段对某些产品实行垄断经营, 利用行政手段优先满足本地需要等等。

 政府行政手段严重干扰了市场运作的规则, 大大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果。

 因此, 为了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 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区域间还是从区域内部来说都必须消除地区、部门的封锁与分割, 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促使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此外, 还要健全和完善市场进入、 市场竞争、 市场交易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 依法加强市场管理与监督, 早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加快推进中西部经济融入国际化进程

 经济市场化过程, 同时也是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过程。

 中西部地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进一步扩大开放, 尽快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 以便适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要求。

 我国加入 WTO 以后, 外商投资纷纷进入我国, 中央政府要加以正确引导, 鼓励外商投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 基础产业、 新兴产业。

 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也要施行“走出去” 战略, 到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 直接利用国际资本、 技术和资源; 中西部地区政府还要优化对外区域布局, 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专业化与均衡化, 尽快融入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轨道。

  (二)

 加快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

  拓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度, 增加农民收入 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 第一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资源也比较丰富。

 如要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就必须以农业为依托, 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能够提高农产品效益, 促使农民从诸多加工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生产扩散效应, 可以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农产品的生产; 三是有利于发挥工业企业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 最后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 能够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 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一些优势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也不断向内地延伸。

 当前, 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仅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也就具有充足的劳动力, 从而为中西部地区发展与承接东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 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中西部地区在大力发展教育, 防止人才流向东部地区

 第一,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推出贴近农村生产和就业技能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未来生存、致富和创新的能力; 第二,结合中西部地区的实际, 举办与当地区域产业发展相关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

 然而, 从每年的实际来看, 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并不能服务于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而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

 (四)

 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1.

 湖北、 重庆、 四川、 陕西现有经济基础较好, 科技力量比较雄厚, 已处于大规模工业化的推进阶段, 应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精深加工工业。

  2.

 吉林、 黑龙江是我国老工业基地, 经济基础好,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 但由于传统产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大, 企业包袱重, 技术改造投入不足, 生产设备落后, 产品结构严重老化, 应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和制度创新, 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 技术和人才, 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

  3.

 山西、 内蒙古、 江西、 河南、 湖南、 新疆其工业发展有基础, 但能源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大, 产品加工层次低, 导致工业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应延长产业加工链条, 大力发展轻纺和重加工工业, 以促进地区工业协调发展。

  4.

 安徽和云南轻纺工业发展基础较好, 应保持优势, 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同时应积极发展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 大力发展新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

 5.

 贵州、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其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基础薄弱, 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采掘和原料工业, 同时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培育和扶持地区主导产业。

  (五)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各级投资力度,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运行环境。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建设的资金缺口大, 地方财力难以为继, 中央政府应在投资政策上予以倾斜, 通过增加预算内财政投入、 建立中西部开发基金或发行中西部建设彩票以及深化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等多种渠道, 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尽快改善其经济运行环境。

 (六)

 中西部地区的人们要更新观念

 开放思想, 基层组织、 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组织之间应该实现良性互动, 合力加强对中西部人民群众宣传相关公共政策的力度。

 在西部地区加大对互联网的普及, 使人民群众与外界进行更为流畅、 便捷的沟通, 使老百姓能充分理解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开放眼界。

 (七)

 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旅游业

  旅游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依托。旅游资源的规模、 数量、 品位及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西部地区民族众多, 地域辽阔, 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再加上 历史悠久, 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 在全国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对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中所列的 6 类 74种旅游资源, 西部民族地区六大类旅游资源俱全, 7 4 种资源中有 73 种(仅无滨海海岛旅游资源)

 , 占全国旅游资源种类的 99%以上。

 该地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8 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3 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4 个和数百个省...

篇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03年 第 6期 (总第 22期 ) 科 技 与 管 理 Sci—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No.6,2003 (Sum No.22) 潮 岛 文章编 号 :1008—7133(2003)O6-0001-03 我 国东 \中 \西部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对策 刘 国新 , (武 汉理 工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尹 卫 兵 湖 北 武 汉 430070) 摘要: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发展出发 ,引用分指标东、中、西部的差异 ,再结合我国综合经济发展差 异动态 ,分析 了东 、中、西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 差 异; 区域 政策 ;综合经 济发展差 异 中 图 分 类 号 :F20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 题 ,是各国经济发展 的强大障碍 ,也是各 国政府急待 解决的问题 。2000年 ,我国中西部地 区人 口占全国总 人 口的 57.4%,但 是 国 内生产 总值 却 只 占全 国 的 44.7%,甚至比 2O世纪 8O年代初还减少 了几个百分 点 。这说 明东 、中、西部地 区的差距还在进一步的拉 大 ,更有学者研究得 出,目前 沿海发达省市经济发展 水平领先 中部地区 5年 以上 ,领先西部地 区则在 1O 年以上 ,因而 ,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缩小差距 ,就 显 得 尤为重 要 。

 1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现状 如何定量的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 ,是一个很复杂的 系统工程。一般来说 ,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主要 分为经济增长率 、社会经济环境 、人 口素质、生活质量 和发展潜力 5大方面 。本文从该指标体系出发 ,每一 部 分选 出一个有 具 有代 表性 的指 标进 行对 比分 析 (这里选用 了 1989-2000年 中国统 计年鉴数据进行 整 理 )。

 (1)人 均 国 内生 产 总 值 ,反 映 区域 经 济 增 长 率 从表 1中可 以明显看 出 ,在 1989年 ,东 、中、西部 的 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差距还 比较小 ,1989年人均 CDP 全 国平 均、东 、中、西 部分别为 1 181.9元 、2 041.4 元 、1 051.3元 和 880.9元 ;其 中东 部是 中部 的 1.9 倍 ,是西部的 2.3倍。到 2000年 ,全国平均、东 、中、西 部 这一指标 分别 为 7 062.8元 、1 4550.7元 、6 066.9 收 稿 日期 :

 2003—06—30 作 者简 介 :刘 国新 (1958一),男 ,教授 ,博士 生导 师 尹 卫 兵 (1980一),男 ,硕 士 研 究 生 .

 元 、4 814.4元 ;增幅分别为 7.1、5.8和 5.5倍。但 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 出,东部是 中部的 2.4倍 ,是西部 的 3 倍 ,进一步扩大了差距。需要指 出的是 ,东 、中、西部的 差异是持续拉大 ,而且拉大的幅度也呈逐年增加。

 (2)国内生产总值 中非农业所 占比重 ,它反映的 是社会经济环境 表 1指出,我 国东 、中、西部的国内 生产总值 中,非农业 比重基本 上是逐年递增 的 ,这反 映我国三大经济地区的产业结构得 到了很好 的调整 。

 仔 细分析西部的变化 可以看出 ,其第二 、第三产业的 发展是很迅速的,甚至在 2000年超过 了中部 ,在全 国 平均水平之上 ,这与近几年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 略是分不开的。相反中部 自 1996年后上升较缓慢 ,到 2000年居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

 (3)东、中、西部每万人 高等学校在校 学生数 它 反映了一个 区域的人 口素质和人才储备。区域经济的 发展离不开人才 ,特别是象高等学校这样的人才储备 ,

 从表 1中可以看出,东部一直是遥遥领先 ,中部基本上 与全 国水平相近 ,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9年东部 是 中、西部的 2.2倍和 2.6倍 ,到 2000年这一比值变为 1,6和 2.2倍 ,虽然说 比值变小了,但是它与基数有很大 的关系。就绝对数来看 ,到 2000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数 ,东部为 262.9302万人 ,西部为 118.801 6万人 ,东 部是西部的 2.2倍 ,为西部本来就缺少人才的经济雪 上加霜,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4)东、中、西部人均消费水平 ,反映 了区域人 们 的生活质量 可 以看出 ,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 国内生 产总值一样 ,差距呈扩大趋势 ,且 中、西部都处于全国 平均水平之下 ,东 、中部 由 1989年原来 的 1.5倍差距 上升到 2000年的 1.8倍 ,东 、西部 由 1.6倍上升到 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科 技 与 管 理 2003年 注: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90-2001年。

 倍 ,说 明中、西部地区人们 的生 活质量与东部地 区的 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增大。

 (5)按 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 ,反映 了 区域经济 的发展 潜力 基本建设投 资是一个地 区经 济发展的首要条件 ,中、西部地 区近 十多年来一直都 处于全 国平均水平之下 ,而且基本建设的投资增加是 非常缓慢的 ,东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大幅度增 加 ,东 、中、西部的投资差距也是逐年拉大 。1989年 ,

 东部是 中部 、西部的 2、4和 2.7倍 ;到 2000年分别为 2.1和 2.2倍 ;但在 1994年这一 比值却为 2.6和 3倍 ,

 达到最大 。虽然相 比 1989年 ,在 2000年差距有所缩 小 ,但这与 实施西部大开发 后的政府投资有很大关 系 ,这一 比值也是在 1998年之后才逐年减小的。

 (6)区域 经济发 展 差 异 综合 指标 ,反 映三 大经 济 地带整体差异的变化趋势 这里取 1989年为 100,利 用几何平 均法综合计算 以上 5个指标得全 国平均 、 东、中、西部 的指数 ,其变化趋势如图 1所示 。从图 1 中可 以明显看 出,中、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

 甚至处 于全 国平均水平之下 ,其 中 1989年 ,中、西部 地 区指数分 别为 85.45和 75.20,到 2000年上 升到 302.93和 260.41。而东部地 区的发展很迅速 ,每年递 增幅度也是逐年增加 ,其 1989年和 2000年的指数分 别为 151.17和 525.18。总的来看,东 、中、西部的综合 经济发展差异是显著拉大 ,且增大的幅度也是越来越 大 ,如何解决东 、中 、西部区域差异 问题 ,显得尤为重 要 、极 其 急 迫 。

 2 我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持 续拉大的 主要 原 因 差异持续拉大 的原因既有宏观的国家政策偏移 , 也有微观的企业 、行业内本 身就有 的弊端 ,从指标分 —◆ - 全国平均 —- - 东部 —★ - 中部 - 41"-~ 部 图 1 东、中、西部综合经济发展的差异 析 来看 ,主要有 以下 几 个方 面 :

 (1)基础设施相 当落后 ,基本建设投资额不足 经 济的发展必须以基础设施为前提 ,然而中西部的基础设 施却非常的薄弱。水利、电力、道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是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也成为正在实施的 “西 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的巨大障碍。

 (2)资金极其短缺 ,引资 困难 据专家预测 ,中 国未来 10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大约需要 96 000 亿元 ,其 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 40 000亿元 ,存在 有 56 000亿元的缺 口。我国在 1999年国家预算 内基 础设施投资总共只有 1 478.8亿元 ,其 中投到中、西部 的更少 ,分别为 622亿元和 347亿元。

 (3)中、西部地 区很 少有本 区域的优势产业和龙 头企业 区域 的竞争优势问题 实质上 是若 干特 色产 业的竞争优势 问题 ,是若 干企业 的竞争优势问题 ,让 本地 区和同样落后的地区有一个学 习、模仿和借鉴的 榜样 ,若干重点企业所带来 的技术扩散效应 ,往往 比 大量的资本投入更切实际。如四川绵 阳就是 以长虹集 团的发展而得到其经济腾飞的动力 ;浙江海宁也是以 海 宁皮 服 闻名 于 国内外 。

 (4)中、西部地 区正面J lSA-才危机 从高等学校 在校学生数来看 ,中、西 部地 区的人才相 比东部 是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6期 刘 酗新等 :我国东、中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对策 3 常 匮乏 的 ,再加 上毕 业 生基 本 上 都 是集 中在 几个 大 城 市 ,人才流失相 当严重 。据统计 ,西安交通大学每年毕 业学生 中就有 40%-60%流向东部和沿海 地区 ,如何 留住人才是发展中 、西部地 区的基本保 障。

 3 我 国缩小地 区经济差异 的对策 (1)加 强 国 家 关 于发 展 区域 经 济 的 政 策 立 法 和 实施工作 综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缩小区 域经济差异的经验 ,不难发现 ,他们所实施的区域经济 政策 ,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下来 ,各地区则必须按照法 规在总体 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根据本区域的实情来进 行调整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 的法规 ,在近 两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例如 :《关于西部大开发若 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 [2000] 33号 ),就 明确了西部地区的税 收优惠政策。对设在 西部地 区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在 2001-2010年期 间 ,减按 15%的税 率征 收企业所 得 税 ;对在西部地 区新办交通 、电力 、水利 、邮政 、广播电 视企业 ,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并将扩大 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

 《关于落实西部 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 的通知 》(国家税 务 总局 ),也对在西部地 区新办交通 、电力 、水 利 、邮 政 、广播 电视基础产业的企业 ,给予了税务优惠 。

 (2)有 效利 用 中央财政拨款 、外资和 自筹资金 要发 展西部地 区 ,大量 的资金投入 是必不可 少 的 ,

 但是 到 2000年 ,投 资在西部 地区的基本 建设却 只 有 2 938.2亿元 ,远远小于有关专家推测 96 000亿元 ,

 所 以应该主要集中精力抓有效的利用资金上 ,集 中在 教育 、电力 、道路 和通讯等大而且 重要 的基本 硬件设 施 上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资金 ,特别是民间资本 。从 2002年 3月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 司拆资 32亿元 ,取 得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的运营权 ,就可 以看出民间资 本 的投资实力 。据统计 ,我国民间所拥有的金融资本 有 10万亿元 ,在 国际上也有多达数万亿美元 的游 离 资本 ,比起我 国在 1999年,国家预算 内基础设施 投 资总共 1 478.8亿元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中、西部地区 要充分利用 这些 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 ,将会对 中、西 部地 区的发 展 产生 质 的飞跃 。

 (3)注重人 才资本的储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得者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 家和地 区经济增长 以及贫富差距 的决定 因素”。从图 3可 以反映出东 、中、西部 的人才差距 ,再加上在西部 地 区人才得 不到应有 的待遇 ,也没有 足够 的科研 经 费 ,这 些 都 使 得 人 才 向 东部 和沿 海 城 市 转 移 ,给本 来 就需要大量人才的西部雪上加霜。有关部门统计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部地 区人才流 出量是流人量的 两倍以上 ,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近几年 仅西北地 区调 往沿海 及 内地 的科 技人员就 超过 3.5 万人 ,多为中高级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 ,一方面通 过东 、中西、部的企业合作和外资的引进 ,实现人才的 区域 间流动 ;另一方面要营造 良好 的人才环境 ,尊重 知识 ,实施灵活有效 的人才激励机制 ,留住人才 和引 进人才 。

 (4)除对大型项 目的资助外 ,应注意对 中小企业 的支持 从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 GDP中非农业 比重 这个指标来看 ,西部近几年已经有 了很大 的发展 。除 了如道路 、通讯 、水利 等这些所必须 由政府牵头投 资 的重大项 目之外 ,还可以利用政府 资金来依据本地 区 的优势建立起 自己的优势产业 ,从宏观上带动地区的 发展。但面对西部地 区的实情 ,其大型企业是少之又 少,而且拉动力很有限。相反 ,中小企业在其 GDP中就 占有很大的 比重,是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 。但是 它们又面临着很现实 的我 国中小 型企业所共 同面临 的问题 ,那就是融资极为困难。通过加强对中 、西部地 区某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投资,营造好的经济投资环境 , 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如我国政府即将在丝绸之 路的起点和兵 马俑的故乡 ,设立西部 的首个 国家级高 新技术产业带,其辐射效应将带 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5)市场经济体制 的培 育 西部地 区引资 困难 的原因除 了基础设施落后外 ,很重要 的一方面原因也 是其经济体制 的制约。具体来讲就是 ,东部和沿海地 区能吸引大量外资 ,除了独特 的 自然优势和廉价的劳 动力之外 ,还得益于其 良好 的市 场机制 ,就是 它们所 生产的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在 当地就可 以进行直接 销售获得利益 ,免 除了运输所带来 的成本费用和时间 差价值 。而在西部地 区的市场就 比较欠缺 ,所生产 的 商品在 当地的市场潜力很小 ,这是外资和东部沿海资 金难以向西部地 区转移 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能完善 西部地 区的市场机制 ,提高产品本地消化的能力 ,再 凭借其 比东部地 区便宜近一倍的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成本优势 ,大量的资本流入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 文献 :

 [1] 金元欢 ,王建宇.区域经济学[M J.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o0l, [2] 张 炜玲.浅析我 国区域经 济差 异及 对策 [JJ.财 会研究 ,2002,

 (9):67-69, [3] 刘建 芳 ,美 国 的 区域经 济 政策 及 其 启示 [JJ.东 南大 学 学 报, 2002, (1):88—89, [编辑 :李 平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三: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5 2016年 4 月(中)

 科教导刊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现状及原因浅析王蕴慧 沈 琪(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摘 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不平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日益加大,并且这些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差距的扩大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巨大挑战。因此,通过分析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并提出导致这些不平衡现状的原因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在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失衡 经济失衡原因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4.070On the Status quo and Reasons of China"s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WANG Yunhui, SHEN Qi(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Abstract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o maintain sustained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t thesametime,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also more and moreuneven,easternregion, centralregion and western region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y enlarges and these gaps have gradually expanding trend. The gap between the expansion will hinder the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nomy to a great extent, is China economic stabl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Therefore,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cause of these unbal-anced situation because thereisa certain significance.Basedonthe analysis of currentsituationofthe developmentof economyChinese eastern region, middle region and western region,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unbalanced region; causes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浅析了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原因。1 问题的提出经济增长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主题之一,主要以人均 GDP 为指标进行量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 GDP 增长非常缓慢,有些省份甚至没有 GDP 统计数据。而随着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国的GDP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与此同时,中国区域间的人均GDP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开始显现。其实,关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讨论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和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源于中国的历史原因,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诸多因素在经历多年累积而造成的结果;二是由于中国本身地理上的幅员辽阔,所以造成的中国地区发展差距更加明显,并且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性差距非常突出。自 1978 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失衡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78 年至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中国经济严重缺乏经济基础上的需求膨胀,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且这一阶段中国采取的宏观政策是适度紧缩的,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分割程度逐步扩大,开始导致中国人均GDP出现差距,从而造成中国地区性的经济增长失衡。并且由于中国的政府只是长期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由于城乡商品流通的信息成本、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的存在,加之农村的市场化水平低下,导致城乡人均 GDP的失衡,从而加剧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失衡(欧阳志刚,2014)。第二阶段为 1998 年下半年至 2010 年,中国的内需不足是中国城乡经济增长失衡的主要原因(刘伟,2014)。2 原因分析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有很多。由于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走的是非均衡发展的道路,采取了“ 中西部地区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后支持中西部发展” 的发展战略,这一历史原因经过逐年的积累,直接导致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失衡(候新烁等,2013)。政府是影响中国不同地区人均 GDP 差距的一个重要角色。不同的非正式权利结构会影响地方干部的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经济政策取向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会进一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不同地区人均GDP的差异(刘明兴等,2015)。不仅如此,中国政府的 GDP 政绩考评体系(杜亚军、陈灯塔,2012)和政府调控(李敬,2014)也会导致不同地区政府投资的激烈竞争而引发“ 诸侯经济” 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的市场分割,从而造成不同地区人均GDP的差异。社科学论

 2016年 4月(中)

 156 科教导刊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导致不同地区人均GDP 产生差距的因素。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种类的出口都会对经济增长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出口结构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近几年出口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东部沿海地区的GDP正面影响已经不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作用显著,但对于目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GDP 的正效应却是很大的(陈怡、孙文远,2015),但由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比东部地区小,因而这种正效应不是很明显。曾国彪和姜凌(2014)通过测度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并构建地区贸易开放指标,指出中国的贸易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贫困的同时,对减少农村贫困并没有显著影响,反而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的 GDP 差距。林祺和范氏银(2014)通过构建中国省际空间面板计量的模型,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部分来研究贸易开放对中国省际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空间效应,发现贸易开放对中国省际及区域经济增长是有正效应的,但西部地区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对其 GDP 增长的贡献程度明显小于对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贡献程度。同时,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GDP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西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 GDP 增长的贡献较小。尹建华和周续(2011)通过分析 2009 年中国 31个省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态势,认为不同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会影响该地区 GDP 的增长的幅度,进而增大了不同地区人均 GDP 的差异。教育水平是影响地区人均 GDP 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陈飞、卢建词,2014)。黄燕萍(2013)等人通过对不同层级教育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影响的分析,得出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对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的结论,且高级教育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但高级教育在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普及是不均衡的,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人均 GDP 差异。市场机制的不同也是影响中国省际GDP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敬,2014),而经济结构的变动会导致这种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候新烁,2013)。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4)指出,国内市场的“ 条块” 分割状态降低了社会流通的效率,无法有效激发社会内需潜力,因而增大了不同地区的GDP差异,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均 GDP。米增渝(2012)等认为,税制结构也是影响不同地区人均 GDP 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许多其他造成不同地区人均GDP差距的原因。刘修岩(2014)利用中国 1999-2010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集聚对中国地区总体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入手,认为空间集聚是导致中国不同地区人均 GDP 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进而导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郑世林(2014)等人认为,移动和固定电话等基础设施在 1990-1999 年的行业发展早期,对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正效应。而在 2000-2010 年之间,其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逐渐递减,但对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一些落后的区域仍有很大的影响。加之近几年互联网在东部地区的普及,但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普及速度较慢,更加剧了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进而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邵帅和杨莉莉(2011)通过检验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指出在我国区域层面存在“ 资源诅咒” 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导致了不同地区人均 GDP 的巨大差异。除此之外,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郑之杰,2015)、非农经济活动、地理位置、耕地面积(陈飞、卢建词,2014)、城乡结构的调整(候新烁,2013)和劳动力质量的不同(钞小静、沈坤荣,2014)也是增大国内不同地区人均GDP 差距的原因。3 总结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制度原因、政府作用、教育不平衡原因等。通过实施相应的对策来克服这些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加稳定、和谐地发展。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项目参考文献[ 1 ] 邵帅,杨莉莉.自然资源开发、内生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 ( 2 ) .[ 2 ] 李敬,陈澎,万广华,付陈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经济研究,2014 ( 11 ) .[ 3 ] 林祺,范氏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空间效应——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13 ( 8 ) .[ 4 ]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经济研究,2014 ( 12 ) .[ 5 ] 候新烁,张宗益,周靖祥.中国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世界经济,2013 ( 5 ) .[ 6 ] 黄燕萍,刘榆,吴一群,李文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分级教育的效应.经济研究,2013 ( 4 ) .[ 7 ] 欧阳志刚.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是否阻滞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世界经济,2014 ( 2 ) .[ 8 ] 陈飞,卢建词.收入增长与分配结构扭曲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14 ( 2 ) .[ 9 ] 刘明兴,张东,章奇.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历史起源:以江浙两省为例.管理世界,2015 ( 3 ) .[ 10 ] 曾国彪,姜凌.贸易开放、地区收入差距与贫困:基于 CHNS 数据的经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4 ( 3 ) .[ 11 ] 陈怡,孙文远.贸易开放、出口商品结构与收入不平等——基于南北贸易模型的经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 ( 10 ) .[ 12 ] 刘修岩.空间效率与区域平衡:对中国省级层面集聚效应的检验.世界经济,2014 ( 1 ) .[ 13 ] 米增渝,刘霞辉,刘穷志.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财政均衡激励政策研究.经济研究,2012 ( 12 ) .[ 14 ] 刘伟.经济失衡与深化改革.经济研究,2014 ( 1 ) .[ 15 ] 杜亚军,陈灯塔.宏观失衡与政绩考评.管理世界,2012 ( 11 ) .[ 16 ] 许召元,张文魁.国企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15 ( 4 ) .[ 17 ] 郑世林,周黎安,何维达.电信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4 ( 5 ) .[ 18 ] 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4 ( 6 ) .[ 19 ] 尹建华,周续.2009 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省(市)排行榜及其评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 ( 3 ) .社科学论

篇四: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8 卷第3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 0 1. 18 N o . 3至塑!±墨旦. IQ 堕趔Q £垦旦Q 翌gg垫g堡Q 些盟呈£星堑堡型坠垦望堕型垫墅———————』 些些竺!我国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差距分析王芳(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4 0 0 7 15)摘要: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不但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也是我国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

 自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就受到了十分的重视, 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东、 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就是影响基础教育的重要因素。

 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 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上。

 而究其原因除了地区本身的发展水平外还有经费投入上的差距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关键词:

 西南地区; 东部发达地区:

 基础教育; 发展差距中图分类号:

 G 4 0 —0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4 —57 8 7 ( 20 0 9 )0 3- 0 10 8 —0 4对于基础教育的定义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定义如《教育大辞典》 对基础教育的界定:

 。

 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 . 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

 也是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 或者指为继续升学或就业打好基础的平台。

 一般指小学教育, 有的包括初中教育。

 学习年限为5年、 6 年或者9 年, 通常与义务教育相联系…。

 广义如《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 19 9 0年)对基础教育的界定为:

 “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

 它是终身学习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 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的建立其他层次和种类的教育和培训。

 ” 闭在《教育年鉴》 的数据统计中将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及特殊教育都归为基础教育进行介绍. 在教育统计年鉴中有的数据也有将成人中小学教育也归为基础教育范围.1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论广义或狭义总的来说. 基础教育是国家为提高公民素质而进行的普通基础知识教育. 是每个公民都应接受的、 最低限度的教育, 也是为公民接受更高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前提. 是培养国家合格公民和优秀建设人才的基本保证。

 本文中讨论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普通中等教育。从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以来. 基础教育就受到重视. 新中国建立后更是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新中国成立50 年来. 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截止到19 9 8年底. 全国已有幼儿园18 . 14 万所。

 在园幼儿24 03. 03万人:

 有小学60 . 9 6万所, 在校学生13 9 53. 8 0 万人; 普通初级中学6 39 4 0 所, 在校生5 36 3. 0 3万人:

 普通高级中学1. 39 万所. 在校生9 38 万人。

 ” 删20 0 1年6月 。

 经国务院同意, 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 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 课程、 教材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全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其中地区发展不均衡是比较严重的. 特别是西南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更是在发展规模、 师资、 教育经费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文中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 四川、 重庆、 贵州、 西藏五省市. 东部发达地区主要包括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江五省市。2西南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差距表现2. 1发展规模上的差距基础教育不论是在中小学校的数量上还是在校学生人数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都要比西南地区发展较为迅速.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20 0 6 年西南地区及东部五省市各级学校基本情况问( 单位:

 人)收稿日期:

 20 0 9 - 0 3—22作者简介:

 q :

 舅J:

 ( 19 8 3- - ), 女. 云南昆明人,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 0 7 级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

 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万方数据

 10 9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第18 卷注:

 普通高级中学教职工教为高中和初中之和:

 表中用阴影标出的数据为全国最低从上列“表1” 可以看出.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教职工数、 专职教师数几个数据的统计中. 西藏地区几乎都处于全国的最低水平. 特别是高级中学的学校数目。

 在全国16 153所之中. 西藏地区仅有4 5所。此外. 据统计西南地区各省15岁及15岁以上人V I中文盲半文盲( 所谓文盲半文盲是指完全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人)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 无一例外的, 西南地区五省市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都不同程度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西藏地区此项数据为全国各地中比例最大的地方. 文盲和半文盲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t:

 l比例为4 4 . 0 3%与全国平均水平的10 . 32%相比高出三倍还要多.然而东部各地区大多低于全国平均四。

 这一点也说明了西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2. 2教学质■上的差距除了在办学规模上的差距以外. 教学质量上的差距也不容小看. 下列“表2” 是20 0 6 年西南地区及东部五省市各级学校毕业生升学率的统计. 升学率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教学质量的好坏.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学校的教学结果。表220 0 6 年西南地区及东部五省市各级学校毕业生升学率[ el注:

 表中用lY l影标出的数据为全国最低从上表中可以看到. 在小学生初中的升学率这一项数据中在全国范围内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虽然东、 西部还是存在一些差距. 但是差距不算很大。

 这是因为小学教育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很长时间. 小学结束后的升学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但是初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和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两项数据. 在西南地区和东部发达省市的统计中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特别是初中升高级中学这一项数据, 西藏、 贵州、 云南这三个西南地区省份依次为全国倒数的后三位,相比之下东部五省市此项数据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 3师资上的差距师资上的差距可以说是西南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教育上重大差距的表现. 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差距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可以从各级学校师生比上来看看这个差距究竟有多大有多明显。表3 20 0 6 年西南地区及东部五省市各级学校生师比R注:

 表中用阴影标出的数据为全国最低如表3所示. 小学学校生师比中除上海, 外东部发达地区的其他四省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 东部地区小学校中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普遍要比西南地区教师面对的学生要少。

 在初中和高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数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西南地区大多数省市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数据对比说明, 在教师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东部发达地区相较于西南各省市都有很明显的优势。3西南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西南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基础教育发展上出现重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问题的表象也同时是问题发生的原因. 如上面提到的师资方面的差距. 既是整个教育发展差距的具体表现. 也是发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 西部地区本身的发展基础以及经费投入等都是差距出现的重要原因.万方数据

 第3期王芳:

 我国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差距分析1103. 1城乡比重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数据中. 20 0 4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为29 36. 4 元. 恩格尔系数为4 7 . 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为9421. 6元. 恩格尔系数为37 . 7 0/t)18l。恩格尔系数( E n g el%C o eg icien 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 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 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 一个国家越穷, 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 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 随着国家的富裕. 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嘲。简单地说. 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 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

 反之. 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 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

 当然数据越精确. 家里的经济情况反应也就越精确。参照以上恩格尔系数的数据. 总体来说城镇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要比乡村居民家庭的要好一些. 也更有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 然而西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在乡村人口比重上的差别也就影响到了教育上的发展。表4 20 0 5年西南地区和东部五省市人口城乡构成情况旧( 单位:

 万人)注:

 表中用阴影标出的数据为全国最高如表4 所示, 西南地区各省市在整体水平来看, 乡村人口的比重均大于东部五省市. 并且除重庆市以外, 其余四省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藏地区的比重更是成为全国最高。

 由于教育的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和重视以外. 还需要个人和家庭的支持, 乡村居民家庭在总体上对于教育费用的开支的承担能力不及城镇居民家庭, 在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教育费用的紧缺、家庭劳动力的不足等因素常成为学生继续完成高中教育的重要障碍。

 西南地区各省市乡村人口比重的较大. 也就成为与东部发达地区出现差距的重要原因。3. 2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状况. 然而从表5西南地区及东部五省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表中可以看到.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20 0 5年和20 0 6 年除西藏地区外都有正增长。

 这点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 但是在数据表格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不论是增长前还是增长后的数据. 东部发达地区和西南地区各省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表5西南地区及东部五省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 20 0 5、 20 0 6 )‘- ・I( 单位:

 元)注:

 表中用阴影标出的数据为全国最低万方数据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第18 卷以普通小学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例, 单从增长率上看重庆、 四JII两省市的数据颇高. 重庆市增长率为4 2. 54 %. 比全国平均率23. 0 8 %几乎高出一倍。

 但是再看具体经费数额. 重庆市20 0 6 年普通小学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l 24 5. 8 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 633. 5l元低了38 7 . 6 9 元. 和东部地区最低的江苏省2 4 7 3. 9 5元相比都少了将近一倍. 普通初中和高中经费情况也大致相同。

 教育经费的不均衡再加上西南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本身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差距的出现。基础教育在全国的发展面I临着许多的问题. 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东部和西部发展的不均衡. 各省市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等都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上的障碍。

 西南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时就存在的。

 同时也是人们正在极力试图解决的问题. 但是形成差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的。

 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

 我国基础教育能够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

 1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 9 0:

 7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教育报告( 19 9 1)【M 】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41.【3】

 教育部网站.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E B /O L I. h ttp :

 llw w w .m o e. ed u . cn /ed o a s/w ebsitel8/7 8/in f 0417 8. h u n ). 2009—03—12.【4 】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学统计司鳊. 中国社会统计年鉴( 20 0 7 )【M I.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

 31, 32, 34.【51韩进. 中国教育统计年_ j¥ ( 20 0 6)[ M 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7 :

 6 6 7 .【6】

 6《中国教育年鉴》 鳊辑部缟. 中国教育年鉴( 2007 卷)【M 】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9 8.【7 】

 < 中国教育年鉴》 编辑部编. 中国教育年鉴( 20 0 7 卷)f M l.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26.【8 l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敷. 中国教育经湃信息网畦Ⅳo啦ttV y/w w w ,ceaeducn/show _ new s,jspid = 4 6 12. , 20 0 9 - 0 3- 1Z【9】

 恩格尔系敷. [ E B /O L I. h ttp:

 //ba ik e. ba id u . co rn/view /28093. h a rt.2 0 0 9 一0 3—0 2 .【10 】

 各地人口城乡构成情况. 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f D B /O L ]h ttp ://w w w . cee. ed u . cn /sh o w _ n ew s. jspid = 4 6 0 2. 20 0 9 —0 3—0 2.【11】

 各地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 20 0 5、 20 0 6).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瞳彤, 0U ^tcp = , ^^n ^阳rceced u cn /sh o wne、 飓jsp ・id = 4637 . 2009- 03- - 0Z责任编辑周丁力A nA n a ly siso n th e B a sic E d u c a tio nD e v e lo p m e n t G a pb e tw e e nE a ster n a n dW ester nR e g io n so f C h in aW A N GF a n g《co &寥o fE d u c a tio n ,S o u th w e st U n iv er sity ,C h o n g q in 9 4 0 0 7 15,C h in a )A b str a ct:

 B a sic ed u ca tio n is th eto p p r io r ityin 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 e d u c a tio n in C h in a . It is n o to n ly 蚰im p o r ta n tf o u n d a tio n o fth eh ig h e re d u c a tio na n d v o ca tio n a led u ca tio n , b u ta lso is im p o r ta n t g u a r a n te ef o r th eim p r o v in go n th eq u a lityo fo u rc itiz e n s. S in c e o u rc o u n tr yh a sb e e nf o u n d , 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 ba sic e d u c a tio n h a sb e e n a tta ch edim p o r ta n c e to , bu tth e r ea r e r o m ep r o b lem so n it. T h e u n e v e nd e v e lo p m e n to f ba sic ed u ca tio n in ea stern a n d w e st e r nr e g io n sis th eim p o rta n tr esso n o fth ep r o b le m s. T h e im p o rta n tf a cto r in th is im ba la n ce th a t sh o u ld be ref lected in th e sch o o lsiz e , te a c h in gtea ch erqu a litya n dstreng th , a nd , a tth e sa m etim e, o u tla y p r o b le mis a lso th eim p o rta n tfa ctor.K e yw o r d s:

 so u th w e ste r n o fC h in a ; ea sternd e v e lo p e d R eg io n s; ba sic ed u ca tio n ; d ev elo p m en t g a p万方数据

 ...

篇五: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陈 国 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提?的结果。现代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影响着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的扩大。我国西部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 但重点仍应面向环太平洋地区的我国东中部, 并且努力加快连通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的建设。关键词??经济梯度?环太平洋经济圈?发展战略要??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 自然、 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化1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差距我国东、 中、 西部发展差距已成为一个举世关注的问题?。从表 1 可见, 我国东中西部的差距是明显的, 其梯度变化的规律是清晰的, 经济总量、 人均水平、 吸引外资量、 投资规模等都呈从东到西逐步减弱的趋势。其中东西部之间人均 GDP 相差一倍以上, 对外贸易、 外贸利用水平相差十几倍。可见, 差距是巨大的, 有的是指数级的; 差距不只反映在个别经济门类的水平上, 而且反映在社会、 经济、 技术、 人才、 基础设施等综合水平上。表 1 所列只是有关指标的一部分, 实际上还有几十个统计项目和指标都一致反映出东中西部的差异。更深层次分析表明, 东中西部的经济结构、 产业层次、 经济所有制成分等也有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第二、 三产业比重较大, 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程度较高, 集体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大, 轻工业比重大, 外资企业较多; 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二、 三产业比重较小; 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大, 集体和私有经济成分小, 农村工业化程度低, 乡镇企业发展较慢, 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比重较大等, 形成鲜明对比。还应该指出的是, 东中西部差距不仅现在存在, 而且有继续扩大趋势。从近年固定资产投资量和产品占领市场能力、 人才、 技术、 资金、 投资环境等方面分析, 东部较之中西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预示着未来相当长时期内, 东部发展的推动力仍比中西部大, 东中西部绝对差距扩大的趋势仍不可避免[ 1]。这里, 只是着重指出, 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 自然、 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化的结果。就是说, 差距不是短期、 偶然出现的, 而是历史累积、 沉淀的产物; 差距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而是综合因素造成的结果; 差距不是偏离历史发展轨道的奇特现象, 而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下面仅就若干重要方面作一分析。第 17 卷第 1 期? ? ? ? ? ? ? ? ? ? ?地?理?科?学? ? ? ? ? ? ? ? ? ? ? Vol. 17No . 11 9 9 7 年 2 月? ? ? ? ? ? ?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 ? ? ? ? ? ? Feb. , 1 9 9 7? 本文西部指: 蒙、 陕、 宁、 甘、 青、 新、 川、 黔、 滇、 藏、 桂; 中部包括: 吉、 黑、 晋、 豫、 鄂、 湘、 皖、 赣; 东部指: 辽、 京、 津、 冀、鲁、 泸、 苏、 浙、 闽、 粤、 琼。台湾、 香港、 澳门暂未计入。

 表 1? 我国东、 中、 西部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比较*Table 1 T he comparison of main soci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east, centre and west of China项? ? 目单位东部中部西部东部: 中部: 西部国内生产总值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全社会货运量全社会货物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长途电话进出口商品总值实际利用外资额基本建设总投资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万人元亿元亿元万 t亿 t?km亿元万张万美元万美元亿元人万元25366. 111733. 48486. 92. 99: 1. 38: 1. 004444040362340691. 30: 1. 18: 1. 005707. 92907. 02491. 12. 29: 1. 17: 1. 0050159. 129052. 216739. 79601. 910011. 13989. 55. 01: 1. 67: 1. 007. 28: 2. 41: 1. 005522313189552618602. 11: 1. 22: 1. 008367647541502. 02: 1. 56: 1. 00477. 34128. 7481. 715. 84: 1. 58: 1. 00520495146626905215. 75: 1. 62: 1. 00208326391545944129454516. 09: 1. 19: 1. 00256680625565720085812. 78: 1. 27: 1. 003397. 561305. 321150. 762. 95: 1. 13: 1. 007868491582723749629611. 59: 1. 17: 1. 0014700185090393022414. 86: 1. 68: 1. 00? ? *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95) 有关资料统计、 计算。2 ?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区位因素和历史因素区位对感受现代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是导致发展差距的根源。世界历史发展表明,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都有一批领先于世界一般发展水平的发达区出现, 这些区域的基本特征是其自然环境条件、 社会结构、 社会思潮、 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适合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 较之其他区域, 其生产力( 包括资源、 劳动力等) 得到较充分发挥。而与这些发达区接近、 毗邻或易受其影响、 联系密切的区域, 往往也得到较好的发展。我国古代农业社会、 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在关中、 中原一带, 对外经济联系主要是丝绸之路。南宋以后, 江南经济才有较快发展。15 世纪, 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特别是苏、 浙、 粤、 鄂等省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 为现代工业的播种创造了适宜的土壤条件。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图式, 封建社会封闭的状态被打开, 商品成为征服世界的武器。从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到现代信息化( 后工业化社会) 的发展, 可以说是一种海洋文化。继英国产业革命之后, 欧洲各国也急起直追。19 世纪发展到美洲、 大洋洲。在亚洲, 首先( 19 世纪下半叶) 接受西方工业化过程并取得成功的是日本。整个过程主要是靠海洋输出的, 即军舰和炮舰政策对殖民地的征服。因此, 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 沿大洋或沿海的国家和地区, 往往是现代化工业文明影响较早的地区。而内陆地区,特别是内陆山区, 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在时间上较晚, 在强度上较弱, 这是逐步造成对外开放意识、 思维、 观念不同, 生产方式、 生产技术、 生活行为等不同的重要历史缘由。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无疑与这种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鸦片战争之后, 资本主义的侵略, 首先针对我国沿海地区, 商埠的开辟, 土地的割让或租借,主要都在沿海地区。我国现代工业可以说也是从沿海登陆的。上海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我国现代工业发展的摇篮。19 世纪下半叶, 随着资本的入侵, 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始在我国发展有工业社会生产性质的工矿业。其工业布局主要集中于交通方便、 农业基础较好、 对外通商较方便, 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表 2 是 20 世纪初我国2? ? ? ? ? ? ? ? ? ? ? ? ? ? ? ? 地? ? 理? ? 科? ? 学? ? ? ? ? ? ? ? ? ? ? ? ? ? ? ? 17 卷

 现代工业和资本的布局情况。显然, 东、 中、 西部就已存在较大差距。其中苏、 沪、 浙、 粤、 鲁、京、 津等地是主要产业区, 鄂、 湘、 豫、 辽、 川、 吉等次之, 其他内陆省份甚少[2]。虽然, 当时我国处于半封建、 半殖民地状态, 各种产业都很落后, 但大工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 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新方向, 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作为现代工业的登陆区, 其发展自然占有内陆没有的优势; 而中部地区, 受工业化影响虽然较之上海和沿海为慢, 且较弱, 但较之内陆地区仍然较早, 较强( 特别是武汉) 。这就逐步演化成为我国东中西或长江下中上游发展差异的历史基础。表 2? 20 世纪初中国工矿业和资本分布*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a? s industry, mining and capital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项目分项东部中部西部全国总计时间500 人以上厂矿( 个数)国办厂矿工人数厂矿工人数厂矿工人数104120116109026219590130985外国办32624087410136140001880002240395156合计1964363595980002403951900~ 1910 年资本( 千元)钱庄与典庄资本工业资本8792461340155911648554354284752787548041912 年? ? * 根据文献[ 2] 资料归纳计算。实际上, 正是由于受工业化感化不同的影响, 到解放初期, 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就已明显存在。从表 3 可以看出, 长江流域解放初期的工业总产值、 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总产值,上海市和江苏省明显地高于其它各省; 人均工业总产值、 人均农业总产值、 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 沪苏也处于领先地位; 浙江、 湖北两省起点也高, 这无疑为当前上述各省市处于较发达地位打下基础。湘、 云、 贵三省, 解放初就处于较不发达状态, 这也与目前它们在流域中的落后地位相当。四川作为一个经济大省, 解放初就具有工农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数量较大, 而人均水平较低的特点, 与现在的状况相仿。因此, 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具有较长的历史缘由。3 ? 当代世界经济对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影响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上看, 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梯度变化, 是太平洋经济圈发展梯度变化的延续。我们可以认为, 在我国的地缘经济中, 日本是发展的第一阶梯,人均 GNP 超过 20 000 美元; 台湾、 韩国、 香港是第二阶梯, 人均 GNP 在 10 000~ 15 000 美元之间; 我国沿海地区, 包括上海、 广东、 江苏等是发展的第三阶梯, 其人均 GNP 在 800~1 500 美元之间。再往内陆, 就是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 分属发展的第四、 第五阶梯。自 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增大, 沿海和内陆的差异进一步扩大。这主要是由于沿海和下游地区接近或易于与经济发达区( 太平洋经济发达圈) 的辐射源联结, 因而吸引外资多, 产业较易与国际接轨, 投资效益较高; 对发展新产业、 高技术产业、 金融、 商贸、 信息等产业较有利。而随着向中西部延伸, 这种有利条件逐步减弱, 造成东中西部对外开放不均等的势差和31 期? ? ? ? ? ? ? ? ? ? 陈国阶: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 ? ? ? ? ? ? ? ? ? ? ?

 投资量的巨差, 再加上 80 年代以来对沿海采取的特殊政策, 就更加扩大东中西部开放程度和投资后果等的差异, 进一步扩大东中西部发展梯度的梯距。表 3? 长江流域各省市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3]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Valley in 1949 and 1952.地区工业总产值( 亿元)人均工业总产值( 元)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 元)社会总产值( 1952)人均国民收入( 元)194919521949194919521949? 总量( 亿元) 人均( 元)19491952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青海? 35. 91 ? 68. 08 ? 714. 03? 37. 33 ? 71. 49 ? 742. 27? ? 85. 84? 1673. 68 ? 38812. 234. 0525. 538. 2434. 8219. 4454. 3318. 75154. 7090. 0165. 6435. 56175. 55160. 7095. 3103?30. 50663. 636. 513. 0320. 9028. 6775. 1834. 47116. 2260. 5276. 872. 646. 9720. 0912. 5222. 3295. 2827. 08163. 564. 739. 7318. 3321. 4632. 3683. 1535. 65129. 588482. 733. 188. 1910. 6519. 0231. 9863. 6836. 86112. 6852. 36787. 3116. 0812. 7643. 5159. 0875. 9353. 4083. 29591. 662. 6311. 2513. 4712. 691. 863. 6311. 6611. 1114. 3469. 6616. 8399. 2962. 40. 190. 2712. 811. 521. 87102. 472. 27140. 6685. 3094. 19现在虽然我国西部地区可以向周边内陆国家开放, 发展边境贸易等, 但整个西部周边国家目前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水平与我国大致相当或更低, 它们毕竟不是经济发达区, 经济辐射能力不能与太平洋沿岸的日本、 韩国、 台湾、 香港、 新加坡等相比拟。表 4 说明, 目前世界上对我国经济影响大的国家, 包括对外贸易、 对我国投资能力( 竞争力) 等, 主要仍然是早年从海上登陆侵入我国的欧、 美各国, 再加上我国沿海的近邻日、 韩和我国台湾、 香港地区。表 4? 当代对我国经济影响力大的主要国家(地区)T able 4 Main countries ( regions) having big influence on Chinese economy at present序号排位1994对外贸易经济竞争力1994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排位国家( 地区)1994 年与我国贸易额最多排位国家( 地区)国家(地区)亿美元国家( 地区)竞争力万美元万美元1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香港加拿大荷兰比利时中国新加坡韩国台湾西班牙11940美国新加坡香港日本瑞士德国荷兰新西兰丹麦挪威台湾加拿大奥地利澳大利亚瑞典? ? 100香港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英国韩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门比利时西班牙泰国1983568日本香港美国台湾德国韩国俄罗斯新加坡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荷兰马来西亚47893892785095. 333913441821163670084. 730608935431904454081. 130268616326985417080. 711796111898236368079. 310858411720657314075. 5794855076898304075. 2733755040449280074. 86407046587210112490236774. 472. 1583745241041839139396812199071. 85094433633713198070. 93888232276914175070. 53141729746215172070. 0234872740324? ? ? ? ? ? ? ? ? ? ? ? ? ? ? ? 地? ? 理? ? 科? ? 学? ? ? ? ? ? ? ? ? ? ? ? ? ? ? ? 17 卷

 而我国西部周边各国至今未有一个国家进入发达行列。例如, 1994 年我国与蒙古、 哈萨克、吉尔吉斯、 乌兹别克、 塔吉克、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篇六: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IXUN财讯理论研究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分析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我国城乡教育回报率存在着差异以及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本文利用CHNS数据,使用Mincer半对数收益方程的扩形式,将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放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大环境之中,得出结论。西部和东部的估计结果都表明,增加个人的受教育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个人的收入水平。同时西部的教育回报率为6.966%,东部的教育回报率为5.898%;虽然西部的回报率略高于东部但是不能掩盖西部的教育水平和人才流失的现象的严重性。问题提出和文献简述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教育对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城市化进程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而教育回报率又是是衡量教育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收入的差异、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同等,教育汇报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加大,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政府扶持力度的原因。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差异也不断地加加剧。这会对不同地区的教育汇报率以及为来东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的教育发展趋势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试图要探讨的问题。对教育投资效率的研究以来已久,早在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就对教育的回报率进行了研究,得出中学教育年限的不同对收入的影响有递增的作用。Alam(2008b)发现教育的回报率不同可能是因为教学质量和学科设计本身造成的。学生为了得到认可而非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这导致了教育回报率的降低。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关注以及投资预算不断增加,特别是对初等教育的关注。但是教育回报率仍有下降的趋势。近些年来,我国对教育回报率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对我国城镇个人教育回报率估计结果表明上升的趋势(李实丁赛,2003);通过对我国收入结构和教育水平的研究,发现虽然教育回报率是上升的,但是在教育水平影响下的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钟甫宁、刘华,2007)。以及着重于研究性别差异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根据口山东省曲阜市工业局张翠敏/文国家统计局的各省收入调查研究发现,男性的教育收益率神2.5%,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为3.7%,女性的是高于男性的(罗楚亮,2007)。已有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研究了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造成的个人教育收益的不同。较少的把视角放在地区差异的层面上。彭竞(2011)将城市级别的教育回报率差异,估算出不同城市类别的教育回报率是不同的。如在直辖市中是最高的,省会城市次之,其他城市最低。结构性的分析了不同教育水平在不同城市的反应水平。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以及差异化水平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育和收入之间的题在东西部地区又有怎么样的关联呢。本文试图用CHNS数据,对我国教育汇报率在不同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相关理论通常是明瑟半对数模型对个人教育回报率进行估计,将个人收益和教育年限或教育水平进行回归(Mincer,1974)。但是建立教育和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正在区分不同性质的教育收益曲线和人力资本的递减的,以及就业的选择方面都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人力资本理论假设的凹的教育收益曲线以及人力资本生产率递减,来自不同国家的经验证据都证明了这个观点。(Behrmanand Wolfe,1984;Alderman 1988;Kingdonand Unni,2001;Duraisamy 2002;Belziland Hansen,2002;Kahyarara,2005;)。考虑到Mincer收益方程半对数模型的推广形式很多的相关研究将S定义成一个关于教育程度的二值变量。(S=0或S=1)去简单的阐述内在的相互联系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讲的估计值视为教育的回报率 (Willis,1986;Heckman,Lochner,2001)当在协方差与变量独立的情况获得所有个体的值为常数时,我们可以采用有效的单位模型(Griliches,1977)。在他的文章中,认为s和没有处理过的u是具有相关性的,是因为忽略了衡量个体能力的变量,以及S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因此他倡导在方程中加入工具变量来修正的估计。在他的构架中,因为的值是常数,所以对于收入的影响只是来源于教育单独的影响。实证分析本文选取的数据是来自于CHNSfChina Healthand Nutrition Survey)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选取了2006年的数据,其中涉及了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九个省9788个数据样本。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从9788个样本之中选取了,不同地区的数据,试图寻找出东西部教育回报率的差异,为教育资源的东西部的配置和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根据数据的特性和文章研究的需要,选取了年龄在18周岁到65周岁的城乡居民。其中选取了广西(1237)和贵州(1095)两省的数据代表西部经济、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选取了江苏(1090)和山东(1297)作为东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数据模型的中,西部地区(广西和贵州)为west=1,东部地区(江苏和山东)记为west=2,分别进行计量分析。变量则根据Mincer工资方程进行选取。个人收入变量(Logwage)个人工资收入的衡量是根据CHNS调查数据的三个指标核算而来的分别是:除去奖金和其他补助的月工资收入,去年每月平均奖金去年奖金总额的月平均值核算而来的。没有选择小时工资而是选择月工资的原因在于由于行业的差异性以及退休人员工资总额的核算,以及工作时长的核算会影响部分人的小时工资对实际工资情况的反应程度,特别是退休返聘人员的工资核算。因此选择月总收入和的对数,作为个人收人的衡量指标。教育年限变量(studyy)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用手教育年限做为衡量个人教育程度的指标。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设为初级教育,将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分类为中等教育的两个部分,将接受过一年以上的大学教育都记为高等教育,包括大专、大学本科教育、以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育水平。所以方程可以进一步的被记为其中代表的是不懂的教育等级的手教育年限,初等教育为9年包括小学教育6年和初中教育3年。中等教育中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年限都记为3年。为高等教育,根据最高学历以及数据结果分别可以取值1到5的自然数。工作经验(exp exp2)在CHNS的调查一75—万方数据

 CAIXUN财讯数据中没有直接的代表工作经验水平的数 分析与评价 现象。也就意味着人力资本内部的竞争是据指标,所以我们将其年龄减去受教育年 从本文的计量结果出发,教育的意义 相当激烈的,这样会降低劳动者的工资收限在减去6,间接的代表个人的工作经验。

 就在于提高了受教育者就业大的机会或 入水平。对市场了说劳动力的价格趋于完其他控制变量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 是增加其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可能性,或是 全竞争市场,但对于劳动产品的供给者来究的方法,以及为了提出其他因素对收入 降低了其失业率。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其他 说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了收入水平。水平的影响,选取了以下的控制变量对数 学者所作出的结论相比较,在充分考虑到还有其他的社会因素,东部地区的收据样本进行限制。婚姻状况(marriage)教育的内生处理效应的前提下测算出:西 入水平是否可以通过受教育程度体现出来根据数据样本我们将婚姻状况分为已婚 部城市的年青人的教育投资内部的报酬 也可以是东部教育回报率低于西部的原和其他,记已婚为1,其他(离异、未婚、大约是7%左右(高梦滔2007 o这和本 因。由于长期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东部丧偶等)记为0。健康程度(health 文做出的西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大约是 人的观念较为开放,有些情况下是否受教health2)在健康程度的衡量上我们将6.966%是相一致的。但是东部的教育回报 育和个人的收入水平已没有必然的联系。health分为健康状况良好和其他,分别记 率(5.898%)反而低于西部的教育回报率, 如,很早就开始创业或是经商。为l和0,heahh2分为健康状况一般和其这个结果是有趣而出乎意料的。

 经济水平的差距和教育水平的差距他,也记为1和0。性别(aa2a)记男 根据其他学者所做出的结果,城市的是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主要性为1,女性为2。

 教育回报率高于农村的教育回报率;直辖 得差距。无论是政府的教育投入水平和当模型结果 市的教育收益率是高于省会城市的教育收 地居民的个人收入、家庭收入水平都制约根据数据模型的结果,受教育年限的 益率的,而省会城市的教育收益率是高于 着教育本身的发展。再者,西部教育水平系数值和工作经验的系数值都显著为正, 其他一般城市的。这是否可以说明地区的也受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不管是教学这基本符合经济理论和一般的常识。现实 经济发达程度和教育回报率是成正比的 设备落后和教师资源的流失都起着至关也是这样的,越高的教育程度代表这越高呢,这还值得研究,由于教育本身的不可 重要的作用。而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拮据,的收入水平,可以在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 控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政府无力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导致了教育找到任职的机会;也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可东部的教育条件明显是优于西部的,源于 的负担要有老百姓承担。这便形成了一个以带来更高的收入回报,在同等条件下, 国家对东部教育的大力投入;换句话说,恶性循环越穷的地方越上不起学,教育越用人单位更愿意聘请具有工作经验的人。

 西部的教育是落后于东部地区,那教育回 落后的地方老百姓越贫困。不论在东部和西部分组的数据结果都显示 报率反而高于东部所以本文做出的结论是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更加深刻的证明出教育年限对个人工资水平的增长有一定 值得深入探讨的。

 了,改善西部现实教育状况和条件,从而提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数据的结果不能的由于西部的教育 高西部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水平,对西部教下,工作经验增加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正 回报率高于东部的回报率就单纯的意味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向的作用。

 着西部的教育水平更高或者教育投资的 西部的建设留住人才对于西部教育的发无论东部和西部,各个教育阶段每增 效率更高。从教育程度上来看,教育年限展,以及减小东西部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异加受教育的年限,个人收入的水平都会有 的水平东部和西部数据所占比例上基本也具有一定的意义,避免缺教致贫和贫困所提高的。根据测算按照30年的工作时间 相同。年龄在18岁到65岁的年龄阶段中, 代季的传递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计算收入增加现值在8万元左右。这就意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同重要。味着让个人接受教育或是接受更多的教时对比中部的数据也亦如此。育,对个人的收益是有促进方面的作用。

 但是西部地区完成9年以下的教育程 [1】卢广伟.在这里,我们可以做得更多《中国由表一所示,结果显著的表明在西部地区 度的比例高于东部水平的。意味着在西部教育报》,2006—07—12手教育年限每增加一个单位即一年,个人地区没有完成最基础的义务教育的人数多『2]09年暑期甘肃省贫困地区爱心支教志愿的工资收入就会增长6.966%,结果显著的 于东部地区。中等教育的比例东部也明显 者招募【林子】一林子《网络表明在东部地区手教育年限每增加一个单 的高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水平基本一 (http://blog.sina.corn)》,2012位即一年,个人的工资收入就会增长 致。受教育年限的程度可以明显的看到西 【3]青年志愿者对西部教育的一些思考一《中5.898%。同时,西部的劳动者每积累一年部的教育是落后于东部的。这是符合于我 国教育报》网络版一中国教育新闻网的工作经验,可以增加1.2%;而东部的劳 们普遍的常识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wwW.ⅣB.COM.CN 《 网 络动者工作经验带来的增加值是1.7%。同时因此,那较高的回报率是否是在西部 (http://www.jyb.corn.c)》,2010工作的平方这一项的系数为负值,可以解地区得到实现。由于经济原因,西部原有【4】刘世民,赵洪文,杨仕其.东西部教育的比释为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也就一位这年龄的优秀教育人才大量流入发达地区,西部较与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的增加,工作精力的下降和技术相对的落输送到内地高校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回来。

 版)》,2003—04—30后。同时,健康水平对工资收入有着显著虽然说剔除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壁垒,才可 【5】蹇吴.城乡居民的教育投入与收入差距的的正影响。对于性别控制变量由于男性为1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但是当东西因果分析——基于江苏省数据的格兰杰女I生为2就意味着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女性部地区的经济的差异和人才的缺口越来越 检验《现代商业》,2010—03—05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水平的增长是 大时,政策性的为西部的经济建设留住人[6]李润平,刘文革.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差异低于男性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定水才是值得探讨的。另一方面,东部人才在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一项检验平的歧视。某种程度上存在严重“过剩”,出现了浪费《现代管理科学》,2012—02—10—76—万方数据

篇七: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社 主义理论武 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坚持不懈地杆强艰苦奋 斗韵优 良传统教育 ,倡 导敬监 创业精神 ;坚 持不懈 地加强道 德 建设和爱 国主 必、集 体主义 、社 会 主冀教 育 ,树立正 确的 一 世 界观 、人生 观、价值观 ;坚持 不懈 地 加强 党风廉 政 建设 .深 入持 久地 开展反 腐 败 斗争 ;坚 持 不.

 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垒 面提高整个中华民 族 的科 学文 化素 质。

 如前所 述 .五 中全会的《建议 》内涵扳其 丰 富 ,通篇 闪烁 着邓小平建 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思想理论的光辉。反复深入地学习五中全会《建_ 议》,力争全面掌握萁内容和l 雯质,使其成为指 导我 们行 动的具 体纲 领 ,是 摆 在我 们面前刻 不容缓 而 又极 为重要 的任务 和责任 ’

 及t 新差置色、寸∞厣 中镗 f g.

 疆 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申的差距首先要缩小思想认识上的差距 ; 惠 尚文 (新疆 财经 学院 副教授 ) F 一 、

 一

 fD), 一阳 I

 f f 党的十四届五 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托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 史发展 时期 。大会 审议并通 过的“九五 ”计 划和 2010年 远景 目标的建议 ,极 大地鼓舞 了金 国各 族 人 民 ,为我 国的建 设和发展绘 制 了一幅宏 伟壮观 的兰图 ,为建设 具有 中国特色 盼社会主 义指 明了前进 的方 向 ,无疑 .将 会在 我国的 建设 史和 发展 史上写下光 辉的_页 。

 改革开 放以 来 ,特 别是 八五 ”期 间 ,我 圜的 社 会主 义现 代化建 设取 得 了举世 瞩 目的辉煌 成 就 ,我 国的综 台国 力有 了显著增强 ,人 民生 活水平有 了明显提 高 ,各项 事 业有 了长足发最 .原 定 2000年 国 琵生产总值 比 l980年 翻两 番的 宏伟 目标将 于今年 提前实 现 。实践证 明 ,党的“一 个 中心 .两个l 基本 点 ”的基本骼 线 是 十分 正确 的 .是 一 条强 国茸 民的路线 ,必须毫 不 动摇的坚持 下 去 。

 ·

 江泽 民同志在党 的十 四届五 中全会闭 幕时 的讲话 中关 于正确 处理社会 主义 现代化建设 中 的若 干重 大关 系 中指 出 了对于 东部 地 区与中西 部地 区经 济发展 中 出现 的差距扩 大 问题 ,| 必 须 认 真 对待 ,正 确处 理 对 于工 作在 祖国西 部边陲 的新疆 人来说 ,江总 书记的讲话 既是 对我们的 鼓舞 ,也是对 我 们的鞭 策 。鼓舞 的是 党 中央 已对 我国采 部地 区与中西部 地区经济 发展 中出瑚 的 差距扩大 问题 引起 了高度 重 视和 极大关 注 ;鞭策 的是在改 革开放 和经济发 展中 ,中西 部地 区落 后了 .必须迅 速采 取措施 .馁 马加鞭 .迎头赶 上 ,尽快缩 小经济发 展 中的地 区差距 。这 些年来 ,中 西部 地 区,尤其 我们 新疆 地 区同 东部 地区经济发 展 中的差 距 正在逐 年扩大 。这 一严 峻的事实 不 仅引起 了党 中央 的 高度 重视 .也 引起 了新疆 各级 领导和各族 ^民的关 注和重 视 。}牛多经 济界 的 专家学 者 、有识 之士 菌对着正在逐 渐 拉大 了的新疆 同内地 经挤 发展中 的差 距而 焦虑 不安 ,也 正 在 为缩小这 _--差距 而 苦想对麓 笔 音认 为要缩 小 疆 同东部地 鹾经济 发 鼹中的 差距 ,首先 要缩 小我们同 东部地 医思想 识的 差距 。

 .

 新疆 地 域 . 辽阔 .有着 丰 的 自然 资 源 ,为新疆 经祷 的发 展奠 定 了坚实 的物 藤基础 ,遥一 点 是 东部地 区所无 法相 比的 然而 .新 疆经济的 发展 却远远落在 了 东部 地 区之后 ,而 且这一差 距 正在 呈逐 年扩 大趋 势 .除了 历 史的原 因之外 .笔者 认 为问题 的关键 在于 我 们 的 思想还 不够 解 放 ,在 思想 认识 上 同东部地 区还存在 蕾较大 的差距 ,归纳起来有 以下几 种表现 :

 (1)求 稳伯 乱 有些 局 志认 为新疆情 况特殊 .担心 改革的步 子迈的太大 了容易 引起 混乱 ,不 ·l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利于社会舶 稳定。诚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其 自身的某些特点 +然而发展经济, 不 断提高 凡 民的生 活水平这 一点上 则是各族 人 民共同- 的 嗯望 。要振 兴新疆 的经济 +唯一 的 出路 就是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如果认为薪疆情况特殊而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使得新疆豹 经济 长期处 于落后状 态 ,人民生 活碍不ill改善 ,邢样 ,才 会真正 l起 社会 的 不稳 定 。囡此 ,必缓解 放 (2)“左 ”的 思想 影响 仍在作崇 。新 疆 的私营 企 韭 、个体 户研 占 比例 在全 国来 讲都 是较低 的 . 怕 同“左 ”的思想影 响仍在 继续作崇分 不开 。有些 同 拳担 心 私有经 济 发展 了会走 向资 本主 义道 · (3)明哲保 身 。有些 同悫工作 无创新 ,上边 怎么 说 ,他就怎幺 千 ,不敢黼 池一步 ,就 是番准 了的改 革措 施 ,也 不戢早 出台 ,看 不准 的改革措 硫 ,更不敢 搞试验 .唯 恐犯 错 误。说穿了 ,是 由于 这些 同志 明哲 像身 +不怕新疆 经济上 不去 ,就怕丢 了 乌纱帽 ”。

 :

 .

 -。

 ( 目光 短浅 ,缺 乏高瞻远 瞩 。有 些 同志在 指导 经济 工作 中 只考虑 眼前 利益 ,忽视 长远利 益 ,其算 小帐 ,不算太 帐 .缺 乏高瞻远 瞩 。比如 ,同外 商谈判 ,唯恐扑商 多拿 了钱 而未能让 利子外 商 ,结 果使谈 判告晾 ,屡屡 丧失吸收 外资 、发 展本地 区纶济 曲 良机 ;又如 国 家的 某 个重点 建设 项 目选址 在 他这 个地区 ,他 只考虑 占 用了本地 区的 地盘 ,或跟 前会绩 本地 匿带来某 些蜀部 的、 暂时的损失,而予以拒绝 ,没有考虑工程项 目一旦建成将会带动率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用遗 (5)分 配 中的平 均 主义 思想仍 然存 在 邓 小平 同 志指 出 ,让一 部分地 区 、一部 分 人先 富起 来 ,逐步 实现共 同富 裕 。对 于通过 诚实 劳动而 先富 裕起 来 的地 医 、部 门和 人员 +本应 该给予 支 持 、肯 定 和鼓 励 ,然而 .我 们一些同 志却唯恐 他们 留尖 .引起 周喝地 匿 、部 门的 心理 不平衡 ,从 而 给 这 些地区 、部 门工作带 来压 力,采取 种种限翩措 施 。这 实际 上是分 配中的平均 主 义思想的表 现 。这 样做的结 果 ,必然 会挫伤一都 分干 部和群众 的积极性 ,从而 影响经济的发 展 。

 对于上述 思想认识 上的种神 差距 ,必须 认真对 待 ,加 以克 服 。或该 姒党的十 四 届五 中金会 为契 机 ,解放 思 想、振奋精 神,加快 改革开 放的步 伐 +尽快缩 短新疆 同东部地 区经济发 展中的差 寸口 婀婶 ?

 .恫锈 翻 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

 J ) — —

 { 党 的十叫 鹾五中 套越过的《中 中央 关于制 定国 民经 济和社会 发 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 斌 目标 的建 淀 (以 F简弥《建 议 ≯),垒 帕i俸现 丁邛 小平 建设 行中 国特 邑社 会主 义理 论和党 的 基 本路线 的要求 .艇 示 j 今后 1 5年哉 l 驾各项 事业发 展 的光 辉 前景 .是指 引全 党 和垒凰各族 人 民沿 着 建设有 中国特 包社 会主义 道路 同步前 进 .深入 搞 好各 项改 革 ,实现 国富 民强 、民族 振 兴 和社 会 长治久 安 .胜利跨A 二十 一世纪的 意伟纲 领 在《建议 》精 神指 引下 ,深 入进行财 政体 制 改革 .就要 首 先 确定“九五 及 2o1O年财政 改 革 和发展的战略 目标 笔者认为 ,财政改革与发腥的盥体 战略 目标是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八: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革的这种背景下,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主要是五个方面的不协调。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这条腿比较长,社会发展这条腿比较短。一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小,保障度低;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大。二是还没有建立健全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规避灾难并且促进社会安定、安全、健康、有序运行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三是不同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如城乡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不同行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如果不有效解决中国问题,不仅会削弱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甚至会引发或加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四是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思想也多样化,目前还没有得到及时的整合,容易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五是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下岗待业、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社会福利保障、劳资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增多,上访、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六是人际关系复杂化、功利化等发展趋势明显,诚信问题也比较突出。

 城乡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有较大的发展,但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的状态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目前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如城乡居民在收入、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农民长期在城市打工却不能成为城市居民,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身份和待遇,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就业方面都感受到限制和歧视。农民工境遇艰难,成了城市最大的弱势群体。城乡二元分割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再加上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以及在工业化和城乡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导致城乡差距仍在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村、农民、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最终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主要由于历史原因,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地区发展仍然不平衡,差距在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不仅影响到各区域的发展,而且制约了国家整体发展。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政绩观的影响,一些政府和企业不顾客观条件和市场需要盲目进行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重复生产,进而导致土地、矿藏、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协调。我国对外开放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方面是成绩、困难和风险同在。20 多年来,引进外资 10000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相当高,远远超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与此同时,在资源、能源和技术等方面,对外依赖度也越来越高。过度依赖国外资源、能源和外贸、外资,将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协调”呢?

 要运用唯物史观准确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这就要到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去寻找社会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自 19 世纪下半期起,我国就被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卷入现代化进程,也就是传统社会社结构转型的历史时期。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步履维艰。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化进程才真正起步,从此开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 20 多年探索和曲折发展后,我国从 1980 年开始实施“三步走战略”。走上第三步现代化征程的头 20 年即 2001-2020 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经历半个多世纪量变的社会结构变革处在关键阶段上了。

 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正处在空前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时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社会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一是社会结构转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快推进,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等凸显出来。二是经济体制转轨。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面对的特殊难题,使我国现代化进程更加复杂。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程序还不健全、不完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等还建立健全,导致市场规则不健全和泛化问题、国企改制和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金钱崇拜问题、钱权交易问题等凸显出来。三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 2000 美元,经济必须保持快速增长,必然加大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压力。而且片面追求 GDP 的发展观和发展不科学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难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转变,使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和拓展,正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但是,“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诸多风险。在当今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我国同国际社会既深化了依存关系又加剧了磨擦,这又使我国现代化进程更加复杂。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这四大难题大碰头。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发展速度是超常规的,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均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我们的发展观存在着不科学的因素,这主要是盲目追求 GDP 增长,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资源压力;再如政府职能还存在着不到位、缺位、越位、错位现象;还如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方面的界限模糊,个人的社会行为失范;等等。

 总的来说:(1)经济总量增长虽然很快,但实现增长的方式是粗放的,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各类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被全体国民有效、合理地共享,表现为当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关系不合理问题突出,少部分人占有国民财富的比例越来越高。

 (3)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在当前的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十分突出的问题。

 (4)城市与农村二元经济的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

 (5)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远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6)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与规范亟待健全。目前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十分突出,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矿难等各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三)忧患意识不强。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有做“太平

 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勤政廉洁意识有所弱化。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约束标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些淡化,对奢靡之风的极端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诚然,造成自身存 在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自身的固化思维方式,缺乏居安思危的深层次思考等。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查摆问题,剖析根源,关键在于“洗澡治病”、解决问题。本人决心从党性原则出发,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立行立改,取得实效。

 (一)求真务实 办公室主任作为承上启下、协调全局、沟通内外的重要角色,要立足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以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品质做出表率。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要站在全局高度想问题,立足本职岗位做工作。要注重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及早提出比较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是增强超前意识。要认真研究领会组织意图和领导思路,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情况和可靠依据。要广泛搜集资料,研究各乡镇、机关单位的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借“他山之石”来攻玉,为领导提出决策预案。因此,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赶前不赶后,尽可能早半拍、快半拍,提高敏感性,增强主动性。唯其如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参谋”才能参在点子上,“助手”才能助到关键处。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要强化服务理念,做深、做透、做好服务工作;要以协调、配合作为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做到服务不越位;要围绕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切实通过服务和协调把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解决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勤政为民

 办公室既是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执行部门,也是督促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监督部门。破除官僚主义,勤政为民应当做好“四件事”。

 一是善于走进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各项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破解“官僚主义”,依靠的依然是人民群众。工作中,要力戒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老爷”做派,多与群众接触,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养成问计于民的好习惯。

 二是勇于解难事。务实从严,是每个党员干部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要把这种态度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要戒除贪图淫逸、讲求舒适、怕吃苦、饱食终日、碌碌无为的不良作风,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做到为官一任,作为一方。

 三是简化办事程序。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尽最大可能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办事速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勤俭从政,效率为先。

 四是接受监督。联系群众更要相信群众,加强民主更要多听民声。工作中时时处处应该考虑到群众利益,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工作开展得更有人气和活力。

 (三)艰苦奋斗

 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要结合“治治病”的要求,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边学边查边整改,对照

 子,深挖思想根源,净化心灵,摒弃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面貌赢取人民群众信任。

 (四)廉洁自律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什么时候,群众本色不能变,群众情怀不能淡。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净化思想、洗涤灵魂、增强党性、明确航向。在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中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锻造健全和谐的心理状态、

推荐访问: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不平衡 东西 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