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专业实践进展5篇

时间:2022-08-31 08: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专业实践进展5篇专业实践进展 课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 摘要: 在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上,代表认为: 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实践进展5篇,供大家参考。

专业实践进展5篇

篇一:专业实践进展

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

 摘要:

 在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上, 代表认为:

 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 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课程论的学科性质、 功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需求, 既能科学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形态, 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知识形态, 两者之间倒是可以用“整合” 一词。

 在课程设计方面, 代表们提出两种设计观, 即体现课程根本属性的课程设计观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观。课程实施在内涵和外延上比教学宽泛, 课程实施受课程制度和课程意识等隐性因素影响, 课程实施不应在一种取向下探讨不同取向的课程实施问题, 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

 针对课程评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课程评价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 加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评价、 制订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对话和协商等工作。

 在教师专业发展上, 要理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积极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科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课程论; 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

 Abstract: O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ory,

 the representatives think that it is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re-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essence.

 The discipline nature,

 fun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theory require us to concern for two aspects of needs simultaneously. Not only should we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curriculum reform scientifically , but also should we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effectively.

 As a form of rational recognition in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search and as a form of knowledge in curriculum theory and teaching theory,

 it is possible to integrate both of them.

 As for curriculum design,

 the representatives put forward two outlooks of design , that is the outlook of curriculum design which embodies the profound properties of curriculum and the outlook which embodies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has broader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than that of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re influenced by such hidden elements as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It is not suppos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orientated problem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under a single orientation.

 What" s important is that we should make value judgment 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that whether it meet the demands of students and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the researcher and practitioners should make further theoretical research,

 reinforce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of locality and schools,

 define

 effective curriculum assessment standards,

 set up fare curriculum assessment system and reinforce the dialogue and negotiation.

 A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face rationally the problem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deepen the recogni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wa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 curriculum theory;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为了 更深入地参与并推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进展, 广泛交流与及时总结我国近年来在课程理论发展上的新观点、 新建树、 新成果, 2006 年 8 月 16-19 日 , 课程专业委员 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全国第五次课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 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

 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 会主办,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赞助协办,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

 此次会议盛况空前, 硕果累累。

 出席会议的代表约 120人, 他们来自 46 所高校, 以及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 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

 围绕研讨主题, 课程专业委员 会秘书处和会议承办单位会前编印了 学术交流论文集上下两册, 包括 110 篇论文, 论文富有学术原创性和研究交流价值。

  在开幕式上,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课程专业委员 会理事长吕 达首先致开幕词。

 他指出:

 我国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六个年头, 现正处在关键时期。

 对待课程改革我们一要坚持, 二要反思, 三要深化, 惟有如此, 才能使课程改革健康持续地进行。

 他认为, 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 目 标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课改来提高一代新人的全面素质, 为振 兴中华奠定基础。

 我们要真正搞清楚改什么、 怎么改、 改得怎么样。

 他强调指出, 有六点反思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要正确对待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 二是要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 三是要正确对待创新, 要从三个维度看创新, 即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 借鉴与创新、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四是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兼听则明; 五是要正确对待差异,促进协调和谐发展; 六是要正确看待课程改革在整个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最后说, 课程改革要深化, 就必须处理好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的关系、 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接着, 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马文华、 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军等也发表了 讲话。

  大会进入研讨, 首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崔允课程》 的专题报告。

 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 在六项议题上展开了 具体深入而热烈活跃的学术交流和理性探讨, 这六项议题是: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 国际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与进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程理论的创新与进展; 课程设计、 实施、 评价、 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综合课程与其他新的课程形态设计与开发;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以下从学术前沿的角度, 将此次课程学术研讨与研究中主要的富有理论创新和学术原创性的新视野、漷教授作了 《评议新

 新观点、 新见解、 新思想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整理, 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与借鉴。

  一、 课程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

 课程论学科自 诞生以来, 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从目 前学科发展的情势来看, 课程论学科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门方兴未艾的热门学科。

 从此次研讨的热点、 焦点来看, 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涉及人们对课程本质, 课程理论, 课程论学科的定位、性质、 功用以及价值取向等的看法。

  ( 一)

 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 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何科学认识课程的本质, 是属于课程观方面的问题。

 课程观决定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可以说, 对课程本质的科学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弄清课程的真正本质对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代表认为, 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 也不是经验。

 当代新课程是在一定培养目 标指引 下, 由系列化的课程目 标、 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 具有复杂结构和运行活力的, 用以促进学生各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的指南, 可简称为科学育人的指南。

 这就是新课程的定位。

 将新课程定位在育人指南上, 至少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为学生主动发展指引 方向, 即明确制定富有弹性的、 学生各项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的目 标, 提供既有相对统一性又有可选择性的学习内容以及基本的学习途径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第二层含义是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让他们主动地思考和探究疑难问题、 构建知识和能力、 提升情感和态度以及主动战胜种种困难和克服种种心理障碍, 从而真正成为认识客观世界、 发现未来世界、 提升主观世界的主人。

  ( 二)

 课程论的学科性质、 功用与价值取向:

 既能科学地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课程论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 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有代表认为, 课程论的学科性质表现在解释性和处方性两方面。

 有代表结合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原则, 认为课程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

 教师教育的各门课程, 将不再以学科命名 , 而是分解为课程设计、 课程评价等模块。

 在教师教育上, 并不是只有系统地接受教育学各门学科的理论, 才能成为一名 合格的教师。

 教师不可或缺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关于儿童的和学科的这两方面的知识; 教育学科的知识主要是问题解决的方案, 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这种见解主要是强调课程论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有代表认为, 课程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 解释性和处方性兼备的学科。

 教师也是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统一体, 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会追问理论的操作和应用, 也同样会追问操作和应用背后的理论基础。

  课程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首当其冲的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一旦建设和发展不好而实践就会偏差的问题。

 可以说, 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还不大到位、 不太成熟, 还不能理想地满足课程改革实践的需求。

 为此, 有代表主张, 要以传统文化中的“和合” 观来

 推进课程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和合” 理念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 管子、 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运用此概念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和合” 精神主要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强调使这些关系保持和谐统一, 形成合力。

 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课程论学科建设, 就是让见仁见智的不同学派、 学者之间以及课程论专家与广大中小学教师之间在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形成“合力”, 减少“阻力”。

 同时, 要转变人们对理论的消极观念, 不要把科学理论涂上灰色。

 其实理论并不是灰色的。

 如果说理论是灰色的, 那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将是黑色的。

 需要强调的是, 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贵在“求真”“求新”“求实” 和“求艺”。

 所谓求真, 就是要求课程理论工作者能够发现真问题、 总结真经验, 探索真理论; 所谓求新, 就是要求课程理论工作者与时俱进, 突出理论创新和学术原创性; 所谓求实, 就是要求课程理论建设能够面向实际, 引 导实践, 讲究实效, 毋庸置疑, 课程与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就要求理想型的课程专家最好具备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经历, 这样开出的“处方” 才会有用和有效; 所谓求艺, 就是说课程理论的阐述和阐释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艺术修养, 最好能够“课程学术文学化”, 防止语言晦涩难懂、 枯燥无味甚至出现语病等, 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恰当的语意作为媒介, 将会失去传播的基础。

  有代表进一步指出, 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问题, 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价值取向问题。

 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在方向上至少要和合两种价值取向的要求, 第一是“理性认识取向” 的理论建构, 属于课程基本原理范畴, 它的功用主要表现为解释与说明、 描述与分析、 批判与论证、 支撑与预测等方面。

 这方面的理论建构需要正确对待“古今中外” 的问题, 尤其是对待国外的理论问题上不能偏激和盲目 , 总的来说, 一要感谢, 二要慎用, 要感谢那些能够放眼世界把国外时兴的理论或观点通过译介进口 到国内的课程理论同仁, 这些译介进口 来的外国理论和观点, 因不符水土, 不合国情, 所以不能直接拿来就用。

 就成熟的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建构过程来说, 它们好比是用来加工的原料之一, 原料有了 , 并不等于一定就有好的产品。

 这就要看本土的课程理论工作者有没有自 己的手艺和绝活, 能不能经受本土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这就涉及课程理论建构的第二种价值取向问题,即“实践中解决问题” 的理论建构。

 一种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并能指导实践, 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而不是所谓的灰色论), 这方面理论的功用主要表现为提供技术和方法、 指导过程、 解决问题、 改进不足、 完善缺失等。

 具体来说, 这方面的理论建构主要应该指向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践需求。

 应该看到,课程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们应该变“对立” 为“对话”, 追求统一与和谐, 作为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能自 觉意识到中小学教师学习和研究课程论的独特性。

 首先, 要清楚教学研究不同于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 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不同、 研究性质和任务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以及学术层次和理论层次不同。

 其次, 教师的学习和研究不同于专家的学习和研究, 主要表现在目 的不同...

篇二:专业实践进展

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7 年第 4 卷第 33 期2017

 Vol.4

 No.33 6523国内家庭医生工作室实践与研究进展朱慧蓉(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上海 200127)【摘要】国内已广泛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家庭医生工作室是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载体,主要为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的社区居民提供集约式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核心是以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联合服务,并在实践中逐步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效果反馈的服务效果评价指标。【关键词】家庭医生制服务;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033.6523.02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影响一个家庭的重要因素是健康。目前我国的医疗形势是三级医院未充分发挥解决急重难症的主要作用,就诊压力巨大而二级医院分流能力不足,社区医院潜力巨大。因此从2005年起,以北京上海等为先行试点开始新一轮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侧重点的医疗改革。次年,国务院召开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原则,方向和框架的相关文件。社区医院的发展应当强调通道作用,一方面在以社区为范围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从个人扩展到家庭,服务主体从医院具体到全科医生,将断点式医疗服务改变为连续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集综合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为双重目标的新模式;第二方面,提供充分全面准确的医疗咨询建议,当患者需要转诊或进一步治疗时可以从专业角度提供信息;第三方面,强化慢性病管理的强大作用,降低慢性病的急发、转重概率,减轻患者病痛和就诊压力;第四方面,做好医保费用的控制工作;第五方面,卫生知识科普的前沿阵地。因此,经过5年的实践,先行的北京和上海等地又提出了“家庭医生”的概念,并在2011年得到国务院认可进行了进一步深化细化。强调了契约服务的家庭医生是以全科医生为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1] 并引出了新概念:家庭医生工作室。定义:家庭医生工作室,顾名思义是家庭医生的服务平台。与以往私人诊所不同,家庭医生工作室是以公益性为原则的。从这里出发,服务的物理空间和技术设备支持都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核心是家庭医生,辅以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和志愿者。将医疗主体细化到家庭医生个人,强化社区的联结和纽带能力,将人性化的概念双向化,使得服务对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 [2-3] 。内涵:医疗实践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患者/服务对象需要对医生有充分的信任,这种信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上的,而且需要对医生本人的医德医风,甚至是谈话方式,直观感受等等复杂因素的混合。而这恰恰是家庭医生所能所应发挥的长项,就是在日常的长期接触中产生信任感,设身处地为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着想,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既往史,家庭遗传病背景,用药史等等在第一次接触无法轻易全面获得的信息,并提供相应的咨询,健康管理和医疗建议。从而在社区中建立起个人品牌,从而支撑起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品牌效应。例如上海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率先提出“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单位,成立了以家庭医生冠名的“陈华工作室”,并推出了人性化,连续性,长效的工作机制。人员构成:工作室的主体是家庭医生,责任也落于家庭医生本人,带领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全科护士,助理,社工,志愿者等 [4] 。人员资质:品牌的基础是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关键是人员素质。因此家庭工作室的资质要求理应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水平,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全科或中医全科资质,有一定工作经验(5年),并逐步获得其它所需资质;对于医德和医患关系管理能力从严考核。其他辅助人员也应当从优配备从严要求。服务内容与模式:家庭医生工作室不但应当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卫服务,还应当根据居民需要提供就诊指导,用药指导,心理疏导,营养指导等各种服务 [5] 。这就要求家庭医生与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联合,与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联合,与居委干部联合,全面深入的开展工作 [6] 。服务效果评价方法:服务效果评价方法应当充分体现家庭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对首诊和预约就诊比例,转诊和连续服务比例,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对应的高危人群发病率等等硬指标进行评估 [7] 。并且要兼顾满意度调查,以及相应的工作量评估,并给予工作室相应的应对意见和建议。由于各地区网点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一线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都会有所不同,应当在考核和反馈中有所区别。实绩考核也应当利用科研工具进行,如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调查 [8] ,具有高危因素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调查[9] 。用实际数据来体现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医疗价值和对节约医保资源的作用。技术技能和科研支持:应当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与二三级医院的上行转诊、检查通道和下行咨询,技术帮助和科研通道。家庭医生工作室的设备和技能都限制在疾病的识别和初步诊断上,转诊和进一步检查是常规工作,在二三级医院设立绿色通道和预约端口,可以使得家庭医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安排转诊工作,而不是仅仅开一张转院单。从方便、快捷和专业性上提升服务对象的体验。同样的,医疗技能的支持,为家庭医生在上级医院多安排培训和讲座,及时了解指南常规的变化,安排专家和专业性强的医生到社区,到工作室开展活动。一方面做诊疗,一方面做科普,增加社区常见多发病的防护能力和慢病管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全科团队建设”项目(编号PWZq2013-12)(下转6526页)万方数据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7 年第 4 卷第 33 期2017

 Vol.4

 No.33 6526爱和相关情景记忆的再巩固都与ERK-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但是阿片类药物对CREB的调控有时间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Widnell等研究发现,慢性使用吗啡可降低NAc脑区的CREB免疫活性,但是急性吗啡给药则无此影响,且皮质额叶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改变。Lane-Ladd等发现大鼠慢性吗啡给药后蓝斑内CREB增多,且抑制CREB活动可减弱大鼠对吗啡的躯体依赖。而吗啡单次给药30min后,NAc、VTA、纹状体、海马内的CREB磷酸化水平都有所降低。3.3 表观遗传学调控近年来,对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药物成瘾方面,最初主要是DNA的甲基化。研究显示,在体外培养细胞中,吗啡可诱导DNA甲基化。在阿片成瘾和长期使用阿片类患者体内,编码μ受体的OPRM1基因甲基化程度相比健康人有所升高。而长期使用吗啡可诱导糖皮质激素受体(GR)17启动子的高度甲基化,从而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失调。除此之外,对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microRNA)在阿片类药物成瘾中作用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问题。4 结语及展望阿片类毒品是全球范围内被滥用的三大毒品之一,我国登记在册的近300万吸毒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吸食的是阿片类毒品。毒品一旦沾染,很难戒掉,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寻找切实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戒毒疗法和药物,是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阿片类药物进入机体后,先与特异性阿片受体结合,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并引发一系列的级联反应;这一过程涉及多个脑区,同时伴随着复杂的分子变化。虽然目前关于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机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脑区之间存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各类神经递质在不同脑区中对于阿片成瘾的作用,还无法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括。对成瘾的脑功能环路的研究,仍然是目前的重点方向。近年来,随着化学遗传技术和光遗传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体实时、准确特异性操控神经元活性,为探求阿片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快我们揭开这一领域神秘面纱的步伐。参考文献[1] Narita M,Funada M,Suzuki T.Regulations of opioid dependence by opioid receptor types. Pharmacol Ther , 2001, 89(1):1-15.[2] Suzuki T,Misawa M.Opioid receptor types and dependence.Nihon Yakurigaku Zasshi,1997,109(4):165-74.[3] 秦 伯 益 . 阿 片 受 体 与 阿 片 类 依 赖 的 防 治 . 中 国 新 药 杂志,1995(6):3-7.[4] Shippenberg TS,Chefer VI,Thompson AC.Delta-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Prevent Sensitization to the Conditioned Rewarding Effects of Morphine.Biological Psychiatry,2009,65(2):169-174.本文编辑:吴 卫理的依从性。科研方面应当增加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基层数据收集和维护工作,建立统筹的,有计划的数据收集和维护方案,提高基础数据的可靠性,持续性和降低失访率,也通过联动的调研方式为家庭医生的科研工作做指导,提升整体素质和强化专业性思维。参考文献[1] 沈世勇,吴 忠,张健明,等.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效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0):1132-1137.[2] 杨秉辉,祝墡珠.全科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27.[3] 肖 峰,吴小岭,赵德余.家庭医生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新探索[J].中国市场,2012,19(29):84-90.[4] 陆 萍,朱 杰,金敏洁,等.家庭医生工作室标准化建设及服务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1):3776-3780.[5] 肖 峰,张兴元,于爱华.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31-33.[6] 余 澐,张天晔,刘红炜,等.上海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7-11.[7] 汤春红.英国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对上海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启示[J].上海医药,2012,34(16):15-18.[8] 李 薇,彭迎春.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632-2636.[9] 赵 伟,李 薇.依托家庭医生工作室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效果[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6):795-797.本文编辑:吴 卫(上接6523页)万方数据

篇三:专业实践进展

I:10.13530/j.cnki.jlis.190043;07攀’数据科学视角下数据溯源研究与实践进展王芳赵洪马嘉悦李晓阳张晓珥摘要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当前各领域对数据的根本要求,基于数据溯源实现数据的质量控制与可信管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数据溯源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数据科学范式下应当受到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关注和重视。鉴于此。本文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数据溯源的概念发展与内涵;梳理了面向数据溯源管理的信息描述模型、通用表达模型、领域应用模型、安全管理模型与区块链溯源管理模型;描述了关系数据库、科学工作流、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典型应用环境下的数据溯源计算方法。此外,本文还重点分析了数据溯源在数字图书馆、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及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与相关实践,并对数据溯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信息安全、区块链融合以及模型扩展验证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数据管理和数据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36。关键词数据科学数据溯源区块链数据质量大数据平台分类号G203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gress of Data Prove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ta ScienceWANGFang,ZHAO Hong,MA liayue,El Xiaoyang&ZHANG XiaoyueABS’I’RAC’I’In the data age,authenticity and reliability ar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data in many fields.It is ofgreat research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data quality control and reliable managementthrough data provenance.Data provenance is not only a technical problem but also a management problem.I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by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data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management.Data provenance is widely applied inscientific data curation,e—commerce,food safety,culture and art,medical treatment,digital library,electronic document management and many other fields,and a lot ofstudies on it have been conduct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ta scien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and practice progress of data provenance based on 136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apers.On the basis·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研究”(编号:14ZDA063)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基于NLP和深度学习的大规模政府公文智能处理技术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This article is an outcome of the major projeet“Govemallce of China Network Societv”(No.14ZDA063)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projeet“Intellig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for Large—scale Government Documents Based on NLP and Deep Learning”suppofled by CETC Big Dat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通信作者:王芳,Email:wangfangnk@nankai.edu.cn,ORCID:0000—0002—2655—9975(Correspondenceshould be addressed to Wang Fang,Email:wandangnk@nankai.edu.cn,ORCID:13000一0002—2655-9975)2019年9月September.2019万方数据

 中日日书馆掌报j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of reviewing the concepts,models,computation methods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data provenance,this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edstudies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Finally,thefuture research trends on data provenance are discussed.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data provenance and introduces fivetypes of data provenance model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 level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in datamanagement,including information description model,general expression model,domain applicationmodel,safety management model and block-chain provenance management model.Model is the abstractrepresentation framework of the strategy and process of data provenance,while computation is the techniqueand algorithm of its implementation.The computation of data proven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basicideas:tag-based provenance and non-tag-based provenance.Some specific computing methods havebeendeveloped for differ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mputing methods in typicalapplication scenarios such as relational database,scientific workflow,big data platform,cloud computingand block-chain.This paper also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ata provenance in the fields ofdigital library,archiv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onlin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scientific datasharing and curation as well as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system.On the whole,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the research on data provenance technology,standardsand specifications,information security,block—chain fusion andmodel extension and verification.In thefuture,more in-depth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are needed in these areas.This paper is expectedto help scholar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data science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ofdata provenance.The limitation ofthis paper is that it fails to formulate a data provenance model for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within the required length,which will be conducted independently infuture research.136 refs.KEY WORDSData science.Data provenance. Blockchain.Data quality.Big data platform.0引言在大数据环境中,数据的生成规模、传播速度急剧增长,数据的来源以及衍生路径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给传统静态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带来挑战。众多领域,如科学研究、应急管理、决策支持、信用监管、循证医学、犯罪证据等.对于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许多数据不是直接测量获得的,而是通过计算机程序的应用从其他数据中得到的”⋯。在数据的共享、交换与交易过程中,原生数据常常经过多次流转、复制、迁移、集成、抽取、计算等操作后形成海量派生数据,如果不对总第四十五卷第二四三期VOI.45.NO.243原生数据的溯源信息进行记录.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派生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致给数据的应用带来风险。为了增加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追溯数据的派生过程和原生系统,数据溯源技术应运而生。数据溯源最早应用于e.Science领域,具体涉及地理、生物、天文、历史、考古等对数据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学科[3]。当对科研结果产生质疑时.常常需要对作者的研究数据进行回溯,以发现错误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修正【4】。在e.Science中.数据管护(Data Curation)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来提高科学数据的可复用性与价值.溯源元数据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在食品安全领域。食品生产过程信息的记录可以保证食品万方数据

 王芳赵洪马嘉悦李晓阳张晓碉:数据科学视角下数据溯源研究与实践进展WANG Fang.ZHAO Hong,MA Jiayue,LI Xiaoyang&ZHANG Xiaoyue: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gressof Data Prove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ta Science安全【61;在文化艺术领域,需要借助工艺品的先期所有权和溯源信息鉴定其真实性【71;在医疗领域.溯源信息对于DNA检测、药物试验和医疗责任确定等至关重要【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溯源又扩展到数据库、工作流、语义网、普适计算、网格计算和无线传感器等计算机研究领域。随着诸多领域对数据溯源的应用需求日益迫切,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自2005年以来,一些学者对数据溯源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Simmhan等对数据溯源技术进行了分类,并比较各类溯源技术在e.Science项目中的应用[9】:刘喜平等详细梳理了数据溯源的查询反演方式和标注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f1 0】;戴超凡等对已有成熟的溯源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比较⋯1:高明等以模式级和实例级数据溯源的表示、查询为主线综述了数据溯源的研究进展【121;沈志宏等综述了语义网环境下数据溯源在表达模型与技术上的研究进展[2】:徐杨等概述了数据溯源的模型、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状况【I纠:明华等总结了数据溯源的7种技术模型[31:Her-schel等概括了数据溯源的类型和生成方法.重点关注了溯源的用途、应用形式和方案选择【14】:石丽波等详述了数据溯源安全研究。重点介绍了起源过滤和起源感知的访问控制机制的主要特征[I引。这些文献大部分发表于201 1年之前.对了解数据溯源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随着数据溯源实践应用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据溯源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成为当前数据科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亟需进行全面梳理与系统综述。数据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对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更是档案学电子文件管理的首要标准,数据管护、开放存取与机构知识库等研究的深入使图书情报学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长。为此,本文拟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从数据科学视角系统梳理数据溯源的概念内涵、模型及方法,分析数据溯源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与相关实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1数据溯源概念内涵数据溯源(Data Provenance)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990年.Wang等提出异构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来自哪里”和“哪些中间数据来源被用来实现数据”的问题.是产生数据溯源思想的萌芽【I 6。。1991年,Lanter首次提出“Data Lineage”(数据世系)一词。用以对目标数据的源头数据和应用转化过程进行描述【l 71。2000年,Cui等从关系操作角度出发,定义了视图Data Lineage,希望能够标识数据仓库视图中给定数据项的源头数据项集[1引。2000年.Buneman等在研究数据溯源时使用了“DataProvenance”(数据溯源)一词【tg];2001年他又将数据溯源术语范围扩大,指出“Data Provenance”也被称为“Data Lineage”或“Data Pedigree”(数据谱系),同时明确数据溯源包括why.provenance和where.provenance两层含义.分别指对数据存在某种影响的源头数据和提取数据在源头数据库中的位置Ⅲ]。至此,数据溯源(Data Provenance)开始作为正式术语使用,而且含义更加明确。数据溯源在不同领域发展应用时.其含义也有所差别。Goble从生物信息学角度.指出数据溯源除了要追溯目标数据的源头数据和过程信息外.还需记录数据演变过程中涉及的工具信息.需要更加详细的信息记录以保证数据的可重用性【2”。Greenwood等认为数据溯源是一种记录信息的派生路径和注释的元数据[2 2|。Simmhan等也认为数据溯源是一种元数据。用于记录数据产品最原始数据和演变转换过程的信息1 91。Glavic等认为数据溯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将数据项的溯源描述为导致其创建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关注派生数据项的原始数据来源旧]。Braun等认为数据溯源通过标注和连接描述对象产生当前状态的过程,从而表示出各种参与对象间的因果关系Ⅲ]。戴超凡等将数据溯源定义为2019年9月September.2019万方数据

 中日日书馆学报;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记录数据从产生到消亡或转换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发生的变化和经过处理的信息[11|。上述定义展示了数据溯源内容的不同侧重点,但均关注源头数据和过程转化信息。很多定义将数据溯源定义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元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源头、创建和流转过程等环节。但我们认为.描述性元数据只能构成数据溯源的一部分内容.并不能将数据溯源的整个过程表达出来.数据溯源概念需要在多层面上进行多视角的理解。从“数据”层面上讲,数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关系数据库中,溯源的数据可以是视图、表、元组、属性或数据库中更细粒度的数据项。甚至还可以是指向外部的数据资源【9】:在跨系统的异构数据中,溯源的数据可以是文本文件、图片、音频、视频和XML等多种形式。从“溯源(Provenance)”层面上讲,溯源是描述参与生产和交付数据或事物中涉及的实体、活动和人员的信息[24];可以描述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从数字数据到物理对象的任何信息[15):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元数据,它跟踪数据派生的步骤.在数据密集型场景中可以提供重要的附加价值一】。因此.本文认为数据溯源是对目标数据的源头数据以及流转过程中的变动加以追溯、确认、描述和记录保存的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产生当前数据项的源头数据的追溯与描述:二是对源头数据如何演变为当前数据状态的过程信息的追溯、捕获或记录,包括数据的移动、变化、交付、执行、操作、传播和利用等行为动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派生数据内容:三...

篇四:专业实践进展

与思想政治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 Vol.40

 2022

 No.3针灸推拿曇专业导沁

 礫後思政建筱与实疾耐宪址废卢论斌 1, 熊俊 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 江西

 南昌 330004;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江西

 南昌 330006)摘要: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通过教授针灸学和推拿学的基本知识 , 让学生认识针灸推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体系 , 基本

 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框架及核心理论 。

 在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中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新生

 的影响 , 以期达到思政教育 、 人文教育和中医药专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 ; 中医药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46(

 2022

 )03-0016-02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

 也是学生认识专业 、 增强专业自信 、 开启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

 课程 。

 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可通过临床实践教学,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其专业思维 。

 思政教育的核心是发挥其价值

 引领 、 理想信念的根植作用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叫大医精诚

 的中医专业思想使其非常重视医德培养,而这一点与高校育人

 系统工程的课程思政冋高度契合 。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

 课程教学中 , 探索 “ 为什么教 ” “ 怎么教 ” “ 如何教 ” 的教学路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回 , 坚持

 思想教育立场 , 培育新形势下有道德 、 有修养的高层次针灸推

 拿学专业人才 。1 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1.1 冏儕与 R 桁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是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 其主要内

 容为针灸推拿发展历史与学术源流 、 针灸推拿理论体系 、 针灸

 推拿临床特色 3 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针

 灸推拿学在传统中医药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和为当代医学做出

 的贡献 , 认识针灸推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体系 , 基本掌握本专

 业的知识框架及核心理论 。

 课程的重点是上篇针灸推拿发展历

 史与中篇针灸推拿理论体系 , 主要掌握经络喻穴学概论 、 十二

 经脉 , 精炼并阐述复杂深奥的针灸推拿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

 容 — 经络和腌穴 , 为学生系统学习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打下

 坚实的基础 。1.2 偉覆曲彖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主要面向的对象是中医药院校

 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大一新生 。

 他们在髙考选报专业时往往对针

 灸推拿学没有充分的了解 , 真正开始学习时才发现充满挑战 。

 针灸推拿学与中学学科的思维模式迥异 , 短期学习难以树立学

 习信心和目标 , 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 , 甚至有的学生对中医产

 生了怀疑 。

 此外 , 由于中医古籍晦涩难懂,需要大量时间来背诵

 中医的基础理论 ,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逐渐降低霭因此 , 针灸

 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 可通过生动有趣

 和意义深远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增强了其学习信

 心 , 帮助其找到正确的中医和针灸推拿学的学习路径 。1.3

 i在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 案例式 、

 交互式 、 小组讨论等多种特色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 , 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 综合分析能力 、 科研思维能力及临

 床实践操作能力 。2 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2.1 碌袈殺槽•&碌袈思政偌合翰总丈2.1.1 帮助学生树立医者仁心观念孙思邈在 《 备急千金药方 》

 中载明: “ 人命至重 , 有贵千金 , 一方济之 , 德逾于此 。

 ” 古代的文

 人志士早已指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 , 作为医生最高尚的品德就

 是医德 。

 针灸推拿学专业培养的是中医人才 , 所以把课程思政

 应用到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中十分必要 。

 在教学过程中 ,

 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结合 , 培养学生的医技与医德,

 使其成为一名坚守职业操守 、 为患者分忧的医生冏 。2.1.2 符合课程思政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形成协同效应 ” 。

 全面深化改革高校的传统课程制度 , 打破传统

 中医课程的教育壁垒 , 构建课程的三维教育体系 , 发挥高校全

 面 、 全方位育人的协同作用叫2.2 针炙推 ” 修专业專松碌寵隸摩乌碌寵思政倍合%方破2.2.1 整合内容孙秀丽认为课程思政的目标是 “ 何以为人 ” 以

 及 “ 人何以为 ” 的问题 , 其价值追求是培养德 、 智 、 体 、 美 、 劳全面

 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既注重显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 同时也注

 重隐性的价值 ,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秉性叫在医学生的培养

 过程中 , 医德和医术是最重要的 , 将课程思政融入针灸推拿学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 “ 课程思政 ” 示范课程项目 (kcsz0303 ) )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1050 ” 青年人才工程项目 ( ( 5141900101)-16-

 导论课程教学中 , 才能真正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

 要实现这一目

 标的前提是中医药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经络喻穴 、 推拿治疗 、 刺

 法灸法等基础理论 , 可对古籍医案中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旁

 征博引 、 举一反三 。

 同时要与时代接轨 , 了解学生熟知的影视文

 学作品 , 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 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 激

 发学生学习热情 , 构建良性的共生 、 共辘 、 共振机制 , 实现课程

 育人的 “ 共效应 ” 叫2.2.2 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学习活动近现代教育家戴伯韬指

 出 , 课程的功能不仅在于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 更重要的

 是在育人体系上 , 要注重将其落实在为培养人的蓝图中问 , 如让

 学生产生对中医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具有

 使命感 、 责任感 。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医者仁心的

 观念 , 努力传承中医药文化 。

 在针灸推拿学导论课程教学中综

 合运用启迪式 、 案例式 、 互动式 、 小组讨论等多种特色教学方

 法 , 引导学生开放思维 , 将所学知识用于医案探讨 , 提升自主判

 断能力 , 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医德 , 为日后成

 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基础问 。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

 及自然观 、 整体观 、 科学观 , 全面看待临床和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叫2.3 筍炎菲拿摩专业事枪衣需权思政中 46 探嗪召彙武2.3.1 为什么教靳诺认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办学初心 , 是人才

 培养方向的根本指引 ,“ 立德 ” 是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和价值观 ,“ 树人 ” 是指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专业精神相匹配的

 个人素养问 。

 目前中医药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有不足 :

 (1) 思政教育在教学系统中占比不高 , 素质教育不能充分开展 。

 (2

 ) 思政教师往往是非中医类专业教师 , 对中医学生进行思政

 教育的作用不大 。

 ⑶专业课程内容以知识和临床技能为主 , 部

 分教师认为只要教好专业课即可 , 忽视了医德教育 , 导致学生

 对中医的认可度不高 。

 综合目前的教育状况 , 课程思政 “ 为什么

 教 ” 的根本在于课程与思政结合是针灸推拿学导论教学深入开

 展的必由之路 , 思政教育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 课程

 思政教育水平宜接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 通过课程思政

 培养学生的医德 ,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进一步形成中医药高水平人才的可持续育人机制 。2.3.2 怎么教从思政课程的教学上看 , 不仅要解决好思想政

 治理论与中医药院校教育的衔接问题回,还要解决好思政教育

 本身的贯通问题网 。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知识

 点与学生兴趣巧妙结合 , 在课堂上把握授课节奏 , 调动学生的

 思维与学习积极性 。

 其次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思

 政意识 , 将专业知识和医典古籍牢记于心 、 灵活运用 , 时刻以大

 医精诚为准则要求自己 , 在课堂和生活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

 样 ,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 。

 课程思政应以

 学生为本 , 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探讨与临床实践 , 加强思政教育 ,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

 医德 。2.33 教什么深化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教学的思政内涵 , 挖掘课

 程所涵盖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价值,提炼课程的思政内涵

 和意义 。

 通过列举当代名医医案,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针灸推拿

 的临床治疗效果 , 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与信心 , 激发学习

 中医知识的热情 。

 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实践 , 组织学生跟随名

 老中医或著名专家跟诊见习 , 学习典型病例诊断治疗过程 , 在

 临床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 , 提升其医患沟通水

 平 , 帮助其树立大医精诚的观念问 。3 总结及展望综上所述 , 开展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不仅能帮助

 学生了解中医针灸推拿学历史及系统学习针灸推拿学专业知

 识 ,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培养其专业共情心理及巩固医

 学专业知识 。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

 式 , 激发其学习医学的兴趣 ;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 引导学生树立

 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 , 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 培育出新

 形势下有道德 、 有修养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 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53(

 1)

 :

 :

 43M6.[2]

 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思想理论教

 育 ,2017(1):4-9.[3]

 孟庆楠 , 郑君.基于 “ 课程思政 ” 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 、 目标与路径 [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9(3 ) ) :

 :

 139-145.[4]

 章德玉.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改路径与对策研究 [J]. 教育教学

 论坛 ,202(X21):74-75.[5]

 曹继军 , 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高校全员参与共绘育

 人 “ 同心圆 ”

 [N] 洸明日报 ,2018-01-03.[6]

 郭现辉 , 周沛卓 , 雷洋 , 等.课程思政用于推拿学教学的探索 [J]. 中医药

 管理杂志 ,2019,27(21) :

 :

 32-33.[7]

 万力.高校 “ 课程思政 ” 研究与实践的四维综述 [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19,31(4):49-53.[8]

 孙秀丽. “ 课程思政 ” 要关注 “ 人 ” 的培养口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9(1) :

 :

 34.[9]

 何红娟. “ 思政课程 ” 到 “ 课程思政 ” 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 [J]. 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5):61.[10]

 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 路该怎样走 [N]. 中国教育报 , 2017-

 03-21.[11]

 刘艳华 , 郭晶.中医内科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课程思政教

 育 [J]. 光明中医 ,2020,35(10):1592-1594.[12]

 靳诺.坚持立德树人 , 培养优秀人才 [N]. 光明日报 , 2017-04-10.[13]

 庄梅兰.构建同心圆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7 ) ) :

 :

 89-90.[14]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 [J]. 思想理论教

 育 ,2018(3):64-69.[15]

 李杰 , 彭桂英 , 赵进喜 , 等. “ 课程思政 ” 理念下中医内科课程协同育

 人的路径探索 [J]. 中医教育 ,2019,38(6):33-3 &作者简介:卢论斌 (1997 — ),1?,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 。* 通信作者 :

 熊俊 (1983 — ), 男 , 博士学位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

 生导师 。

 研究方向:针灸循证医学 , 过敏性疾病 , 医学教育与改

 革 。

 A-17-

篇五:专业实践进展

中小学管理·2006·09一、校长专业化思想的发展1.理论起源我国校长专业化运动起始于新世纪之初。由校长职业化引发的校长专业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经历并仍在经历产生、分歧、碰撞、融合及发展的过程。职业化和专业化在字面上分别对应vocationalize和professionalize。二者产生的基础不同,导致在理论内涵和发展目标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2001年,以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主任王继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对校长职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他们认为:“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要“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强化校长的职业观念;淡化校长的权力观念,强化校长的能力观念;淡化校长的教育事业观,强化校长的教育产业观。”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暨全国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完成了教育部的课题 — “校长专业化与校长培训”的研究任务。以褚宏启教授为代表的研究人员,陆续发表了以校长专业化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他们认为:“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从校长的职业现状看,校长职业还没有达到专业性职业的水准,尚处于半专业性的职业阶段。校长专业化分为两个层面,从职业群体的层面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指校长职业由半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亦即整个职业群体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校长个体的层面看,校长专业化也即‘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校长专业化的核心是校长职业(群体)和校长个人不断发展、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而促成这一过程的两个保障因素是:校长管理制度和校长专业知识。”2.理论之争毫无疑问,全国百万校长应该有怎样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途径,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焦点问题。校长职业化和校长专业化的思想,无疑对厘清我国校长发展的理论,并指导我国校长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为此,有关校长职业化和校长专业化的争论与探讨,此消彼长,并一度颇具声势。校长职业化,强调校长不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社会职业。在校长职业存在的环境上,它强调市场化、全球化、竞争、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产业化等;在校长的职责上,它强调面向市场的经营、资本运作和利润。校长需凭自己的职业能力,承担管理、经营学校的责任。他们必须同职业经理人一样,不仅管理学校,还要经营学校 — 要计算学校的投入产出,要核算成本,不仅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有形资产和物力资本,更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善于组合社会教育资源等。简单地说,就是校长要有一种经营观,要使学校实现最大的效益,实现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专业是职业的高级发展阶段。校长专业化是建立在校长已经是一专题笔谈 zhuanti bitan——我国校长专业化理论及实践的进展盘点校长专业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杨海燕

 5 中小学管理·2006·09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类别这一基础上。具体而言,群体层面的校长专业化,就是要在专业训练、知识体系、伦理规范、从业标准、资格限制、专业自主性、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以及专业组织等9个方面,逐渐达到专业标准。个体层面的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不断提高并日臻完善的过程。促进和保障校长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建设,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依据,具体包括资格制度、选任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晋升制度和薪酬制度等。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应该是校长专业化的环境保障;而校长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应该是校长专业化的内容保障。尽管校长职业化和校长专业化的理论各执其辞,主张各有偏重,但在它们历经4年多的争论与发展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两种理论的伯仲之处:校长职业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经理化和企业家化。它强调校长要对学校的经营和经济效益负责。虽然校长职业化的观念有助于增强校长的职业意识,但这种观念上的创新,将太多的对经济组织的要求转移到了基础教育领域,过多地强调了校长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学校的经济职能。校长职业化的理论,难以回答经理型或企业家型的校长如何保证“基础教育的本色及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样的根本问题。校长专业化,以校长职业的社会属性为逻辑起点,明确了校长职业的专业性定位,提出了校长专业化应该达到的标准,并初步探讨了促进校长专业化的制度建设和知识基础的构建等问题。它从理念、政策和学术上,为校长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可以说,校长专业化理论为我国校长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但校长专业化理论仅将目光锁定在校长从半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发展的阶段,这无疑是将被普遍接受的校长职业化概念窄化了。校长职业化,还应该包括从非职业向一般职业发展、从一般职业向半专业性职业发展的阶段。而且,校长专业化理论过多地强调了统一标准,弱化了校长的个人发展特色等,没有为校长专业化发展预留出足够的创新空间。3.理论融合校长职业化、校长专业化理论的碰撞与相互影响,使我国校长发展的理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两种理论逐步走向融合:校长专业化与校长职业化,既不对立,也不等同。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职业化的高级阶段,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根据各行业专业性的不同,社会职业被划分为专业性职业、半(准)专业性职业、非专业性职业三种类型。根据职业专业性的三种划分,“职业化”也相应地被分为三个层次:(1)初级职业化:非职业到非专业性职业(即一般意义上的“职业化”);(2)中级职业化:非专业性职业到半专业性职业(即“半专业化”);(3)高级职业化:半专业性职业到专业性职业(即“专业化”)。因此,职业化包含专业化,专业化是职业化的最高阶段。首先,基于我国校长队伍建设的事实 — 无论从职业群体发展层面,还是从校长个体素质层面上讲,都还处于半专业性阶段。应该明确的是:符合我国现状的校长专业化概念,是指校长从半专业性向专业性职业的发展过程。其次,随着国家强调基础教育领域均衡化发展和扩大教育公平,中小学校的市场竞争行为将逐渐被政府公共管理行为所取代。校长无论是群体发展还是个体发展,都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为最终目标。从世界范围来看,公益性以及准公共产品,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属性。这就决定了校长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关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是面向市场开展经营活动。再次,校长专业化本身意味着校长职业的发展。专业化和专业发展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专业发展的背景下,校长专业化,也就意味着校长专业结构的不断完善。这种专业发展理所当然包括了获得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创新的新知识与新素质,当然也包括经营管理能力。故此,无论从当前我国校长职业的成熟度来说,还是从基础教育的公共属性等理论的前瞻性来说,校长专业化理论都是推动校长专业发展的更佳理论。校长专业化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校长专业化,不论从职业群体层面,还是从个体发展层面来看,它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长期的、充满艰辛的奋斗过程。二、校长专业化的途径1.校长管理制度的建设从1989年开始,我国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我国先后建立了校长职责制度、任职资格制度和校长培训制度等。但是,这些管理制度的建设,还存在zhuanti bitan

 专题笔谈

 6 中小学管理·2006·09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校长管理制度有待充实和配套。很多重要的校长管理制度,如聘任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工作保障制度等,目前尚处于缺失状态。第二,已经形成的几个校长管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例如:《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发布已经15年了,一直没有修订。该文件规定的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明显偏低,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和校长专业化对中小学校长的要求了,需要修订与完善。即便是最完善的校长培训制度,在专业化思想的影响下,其培训理念、内容、模式等,也要进一步发展与创新。针对以上不足,我国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从微观层面对1994年~2006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结果如表一。由表一可知,学者们对校长管理制度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从校长职责制度到校长退出制度等12种管理制度。除了参与制度、保障制度和退出制度外,其他管理制度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从对单一制度的研究来看,学者对制度本身的内容、体系、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还集中在任职制度、评价制度和监督制度方面。在中国期刊网的全文数据库中,笔者对1994年~2005年的论文进行了检索。输入“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检索 ,命中论文1813篇。再输入“资格”、“任用”、“培训”、“评价”、“考核”、“晋升”、“监督”、“激励”、“薪酬”、“待遇”,分别进行二次检索,结果如表二。从表二可知,培训制度的研究起步最早,成果最多,在实践中的成效也最为显著。而激励、薪酬、资格和晋升制度的研究,加起来才占7.8%,其中晋升制度的研究只有1.3%,而且在这1.3%中,还有近一半(45.5%)集中在职级制研究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的研究是不均衡、不系统的,除了培训制度研究一马当先外,其他制度的研究基本处于初始阶段。故今后,系统地研究校长管理制度,用理论引导校长人事制度的改革,是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应该重视的问题。为此,褚宏启教授提出:“当前我国校长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应专题笔谈 zhuanti bitan关键词中小学校长资

 格有效篇数13161756522118652621335总有效篇数829占总有效篇数的比例1.6%4.6%78.6%4.7%1.3%3.1%1.8%4.2%一次检索二次检索任用任职选任任用培 训评价考核评价晋升职级制晋升激 励薪酬待遇薪酬命中篇数1813983263116972901462013121586124监 督表二研究者陈牛则万由祥冯大鸣褚宏启邓志祥王铁军李卫兵、李

 轶杨海燕制 度 体 系导向机制 职责制度放权制度负责制度资格制度准入制度资格制度资格制度选拔制度任用制度聘任制度聘用制度选拔制度选任制度任期制度培训制度培训制度培训制度培训制度培训制度制约机制监督机制监督制度约束制度监督制度监督制度评估机制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参与机制保障机制保障制度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薪酬制度激励制度年薪制度薪酬制度晋升制度晋升制度升迁制度职级制度晋升制度退出制度表一

 7 中小学管理·2006·09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校长在以上两方面知识的不断完善。因此,专业化的校长培训,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课程的发展性和整合性,注重课程体系在促进校长专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丰富方面的整合与优化作用,加强校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融合与转化,并以问题为中心,提高校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校长培训的模式。为了提高校长对其隐性知识的认识、发现、总结和再运用的能力,应改变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和传授显性知识为主的培训模式,逐渐向参与式、协作式、自主性、反思型的培训模式转变。专业化的校长培训,应该是多样化的。它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由学员进行自主性、反思性的学习,引导学员广泛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注重培训方式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做到讲授与自学、研讨与交流、理论与实践、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以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让每一位参训的校长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研讨、碰撞,进而通过梳理、反思、总结,形成新的办学理念与方略;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等,都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关于校长培训的师资。建设高水平、稳定的专业化培训队伍,是校长培训专业化并促进校长专业化的重要保障。2002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指出:要重点抓好培训者的培训,要把培训者的培训摆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先导地位;率先更新培训者的观念,帮助其扩展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新形势下中小学校长该是资格制度、激励制度(包括职务晋升制度和薪酬制度)和评价制度。”这一论断,与我国校长管理制度研究的现实不谋而合。2.校长培训校长培训一直是我国校长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校长专业化思想的影响下,校长培训的专业化,成为促进我国校长专业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培训专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和培训师资等几个方面。关于校长培训的理念。为了与校长专业化的思想保持一致并促进校长专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的校长培训,不再以人数的多少作为衡量培训效益的标准,也不再单纯地为了解决持证上岗的需要而进行培训。专业化的校长培训,一是把重心转移到从根本上提高校长的专业素质上来,树立以完善校长的专业结构为核心的培训理念,通过增强校长的专业化意识,构建校长的专业知识结构,来提高校长的专业品质与能力。二是将...

推荐访问:专业实践进展 进展 实践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