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7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14 12:20:07 来源:网友投稿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7篇撰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强化同学们对名著人物的理解,优秀的读后感一定是建立在认真读完原著的基础之上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莎士比亚集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莎士比亚集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7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强化同学们对名著人物的理解,优秀的读后感一定是建立在认真读完原著的基础之上的,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莎士比亚集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篇1

在轻松愉快中读完了《莎士比亚》,虽然莎士比亚22岁才加入剧团,但以他无比的毅力和天赋,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获得了首演成功。

同时他在繁忙的演出中,利用夜晚的时间,用热情和不断地摸索试验,上演的第一部剧本《亨利六世》就使他一举成名,结着《维内斯与阿多尼斯》长诗赢得了赞美与尊重,然后歌唱青春、友谊和爱情的十四行诗攀上了诗坛之巅,特别是他创作的37部戏剧,被誉为‘英国的戏剧之父’。

在阅读中,我最受启发的是他在上学时中那段故事:

12岁莎士比亚在上拉丁文课时读《圣经》被老师抓住了,老师告诉了他的爸爸,爸爸对他说:“你知道自己错在那里呢?”他说:“我不该上课看《圣经》,不该顶撞老师,不该说学拉丁文没用。”

爸爸回答:“这些错误对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没有自己的理想。”

接着爸爸从一只木盒中拿出了一张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族徽对莎士比亚:“我设计了这个族徽,我一生的理想,就是重现莎士比亚家族的辉煌,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才能活出一个样子来。”从此后莎士比亚就一下子变了,变得好学勤奋,最终实现了父亲的理想。

我已经11岁了,读四年级了,今天我在学校里买零食吃零食被老师抓住了,打了电话通知了爷爷,昨天我贪玩耍5时才回家,让奶奶担心,爷爷生气……

我曾经在爷爷的工作日记上翻到了他的理想:“为了千千万万的农民而工作。”我的理想是什么呢?我能实现爷爷的理想吗?

书中的另一段也让我感触很深:

当莎士比亚写的第一个剧本《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但写得不是很理想时,他失望和沮丧,曾经放弃了写作。

这段阴暗的日子里,他的好朋友卡尔不慎被刺,临死前对他说:“你要相信自己有创作剧本的才能,答应我,你一定要写下去,千万不能气馁,更不能放弃!”

“我答应你!"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篇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句至理名言,已经伴随着不知多少代人走过了他们如歌、如烟的岁月。

——题记

马克思曾赞赏“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说:“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我也不得不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感敬佩,婉转的对话,曲折的情节,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进去。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本书,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灭。处于年轻时代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阻碍,思想十分单纯。好景不长,哈姆雷特的父亲去世了,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他回国,得知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了一个月后就改嫁给篡夺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开始渐渐的对这个世界的事进行了怀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讲他母亲的不好,可她母亲本是个善良的人,在嫁与不嫁之间,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心想复仇,但他要杀的是他的母亲和叔父,就算杀了他们他又能怎么样?所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诞生了。而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

故事的结尾,塑造了一个十分悲剧的收场,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这正是现实所在,他们试图去改变现实,最终什么也没有改变。这种无奈,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接触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叫鲍西亚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而后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而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他只能向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亚。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亚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亚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戏剧告诉了我,何事无需太计较,或许太计较也不是什么好事。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的成功戏剧还有很多,对于评价《莎士比亚戏剧》,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本人,根本就不会有他这部无与伦比的作品。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篇3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是以故事主角的名字命名的,分别讲述了四个主要人物的悲剧人生。

哈姆雷特,发现身为前国王的父亲死亡的真相是其叔父所毒害,想要为父报仇,却阴差阳错误杀了心爱之人的父亲,导致心爱之人自杀,不得不和心爱之人的兄弟决斗而死。

奥赛罗,身为将军却因当时种族限制而地位卑微,爱上了贵族元老家的女儿,经历波折后还是结婚了。但是因为有人嫉妒挑拨离间,奥赛罗误以为自己妻子不贞洁,掐死了自己妻子,在发现事情真相后羞愧自杀。

李尔王,身为国王听信了两个女儿的甜言蜜语给她们分配了自己所有的土地,却把不善言辞但真心待他的小女儿远嫁。后来被自己两个女儿嫌弃赶入荒野流浪,小女儿前来营救却被杀死,李尔也悲痛欲绝身亡。

麦克白,作为将军在得胜归来的途中被女巫预言可以当国王,于是谋害了现任国王自立为王。为了不被人发现谋害国王同时巩固自身地位而犯下一宗宗杀人血案,最终其妻子不堪良心重负精神失常,麦克白也被前国王儿子率军击败。

每一个故事都透露出了不同的人性。

哈姆雷特,踌躇不前,听了已经亡故父亲的鬼魂讲述死亡真相后,没有计划如何报仇,而是把父亲死亡的场景以戏剧形式再现给杀人凶手,导致凶手下定决心设计杀害他。

奥赛罗,被嫉妒的火花点燃心胸,发现给妻子的定情信物手绢在别人手中时,又听取了小人的流言误以为自己妻子出轨,不探寻事情真相,愤怒上头,犯下大错。

李尔王,自信自大,根据女儿们爱自己的程度对她们进行土地分配,把自己所有的权利让出。导致自己居无定所,流浪荒野,最终惨死。

麦克白,被预言和野心所蛊惑,听信了女巫预言,想当国王的野心日益膨胀,欲望和理智在内心交割,最终还是设计杀死国王,走上了末路。

莎翁的故事跌宕起伏,就算你知道故事的结局你也会被人物的个性和故事的转折而吸引。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篇4

?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一杯毒酒,一把毒剑。结局被鲜血浸染。

哈姆雷特最终被众人抬放于高台,在沉重的葬礼进行曲中,无愧于礼炮的轰鸣。

王子复仇成功了,但同时哈姆雷特复仇者的身躯也壮烈倒地,悲剧随之落幕。可怜的雷尔提,沦为克劳地的杀人木偶,被其控制了复仇欲望,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克劳地、葛簇特,也算是罪有应得,让死亡超度他们罪孽的灵魂。

哈姆雷特是可悲的,他是封建时代的异类,人文主义的光芒还不足以驱散整个时代的阴霾。父皇被叔父秘密毒害,父皇的生命、地位、权利,甚至自己的母亲都被阴险狡诈的叔父全盘剥夺。母亲被叔父勾引乱伦。

自己不能与爱人完璧。这一切犹如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山,压抑在心头无法喘息。在他的身上有人生的思考,人性的剖析,却苦于对手的强大,他揭开了封建社会妖娆虚伪的面纱,看清了血肉模糊的时代面目,深刻地批判现实的黑暗,却无力改变现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造就了他的忧郁苦闷、失望怅惘。

哈姆雷特一方面在追求人性的解放,但是面对现实的矛盾理想不能实现而精神扭曲感到痛苦;另一方面个人遭受排挤无法诉诸正义内心摧残。旧思想和新思想同时存在,使得他行为过于谨慎举止不定。又因为特殊身份的限制,他还要对国民对国家负责,这些都是哈姆雷特一个人担负不起的。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篇5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篇6

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一剧,借助于情人克劳狄奥受骗,掉入了彼得罗亲王的弟弟唐。约翰精心设置的陷阱,因为看到了一个男人在他的未婚妻的闺房窗前,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唐。约翰收买希罗小姐的女侍玛格莱特化装为小姐与人幽会所致。克劳狄奥以此误以为他的未婚妻希罗不贞这个故事为核心,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戏剧冲突。

?无事生非》一剧,就故事论,剧中的主要人物是希罗和克劳狄奥,其悲欢离合构成全局的骨干。但是单就人物而论,则此剧中最能引人入胜的人物是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前者是希罗的堂姐,后者是克劳狄奥的朋友。

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这两个人物是莎士比亚的创造,他们虽然一开始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但事实上,在戏剧的演变过程中,他们与希罗和克劳狄奥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成了这部戏的真正的主角。

贝特丽丝是出身高贵的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灵活的头脑与敏捷的口才,但是她太高傲,不肯向人低头,尤其是不肯屈服在一个男人手里;培尼狄克是出身高贵的勇敢善战的男士,同样有灵活的头脑与敏捷的口才,但是他太高傲不肯在人前服输,尤其不肯在一个姑娘面前服输。这是两个高智商的青年男女之间的较量,一开始就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透过两个人一个不肯嫁,一个不原娶的表面现象,其实两个人都是在怕,怕的不是对方,怕的是自己,怕自己一时情不自禁宣告投降。因此这两个内心良善而舌锋似剑的年轻人,遇在一起便各逞机锋互相讥诮了。这种舌战也是台下的观众所欣赏的。

在本剧中,彼得罗亲王(克劳狄奥的朋友)串通克劳狄奥、里奥那托(希罗的父亲)和希罗,他们四人共同玩一种游戏:撮合好斗嘴的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恋爱,看他们婚后斗嘴的笑话。四人“设计”让培尼狄克“无意”中知道贝特丽丝狂热地爱着他,同时让贝特丽丝“无意”中获悉培尼狄克在暗恋她。剧中对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作出同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他们两人都是伶牙利齿的角色,本质上有着同样的虚荣心。

因此后来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这一对老冤家成了新朋友,彼此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关系迅速升温。特别是经过希罗和克劳狄奥的爱情风波,更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无论从个性和才能来看,他们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惺惺相惜也就不足为怪了。

?无事生非》一剧,把传奇剧、闹剧和高雅喜剧三者装进一个剧本,显示了莎士比亚非凡的戏剧才能。贝特丽丝是这出戏剧中最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不乏女性的温柔妩媚,又格外多出男性的刚毅勇敢,这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集读后感篇7

读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麦克白片面听信女巫的所谓预言,利益熏心,残忍地将国王杀死,到头来他自己也走上了断头台。

起初的麦克白,他并不是一个人人唾弃、禽兽不如的逆贼,而是一个勇士,一个为国打了胜仗的英雄。是什么使他走向了这条不归路?莎士比亚在剧中说麦克白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会当上国王。麦克白开始还有些犹豫,但他看到比他强大的人都意外的死去,加上他的利欲熏心,盲目地听从妻子谗言,谋杀了国王,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国王,成为暴君。麦克白到后来成为了波涛汹涌的海上的一叶孤舟,若不能随波逐流,就只能被无情地掀翻。当他获得权力之后,胡作非为,失去民心,百姓把他看成“夏桀、商纣、杨广”之类的昏君。

麦克白丧心病狂的举动如其说是不得已,倒不如说是多年利欲熏心而所为。不可否认巫婆这个外因,才促使了内因——麦克白夫人对她丈夫的怂恿。如果麦克白的妻子并没有出现在主人公麦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麦克白并没有听取妻子的谬论,我们的主人公可能在凯旋归来的时刻被晋封为考特爵士,然后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业,最后安然地度晚年。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利益熏心是一把害人、害己的双刃剑。要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必须学会加强自身修养。

推荐访问:莎士比亚集读后感7篇 莎士比亚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