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宿府》诗词3篇

时间:2023-07-18 16: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宿府》诗词1  杜甫《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解】  1、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宿府》诗词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宿府》诗词3篇

《宿府》诗词1

  杜甫《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解】

  1、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2、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3、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长夜。

  4、自语:自言自语。

  5、中天:半空之中。

  6、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指时间推移。辗转。

  7、已忍句:指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安禄山反至写此诗,已忍受了十年的伶俜生活。

  8、伶俜(pīng):流离失所。

  9、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0、强移:勉强移就。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11、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杜甫此次入幕府,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任职,虽是应严武盛情邀请,但也只是求暂时安居。

  【韵译】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讲解】

  杜甫,唐代诗人,生活在唐由盛到衰的年代。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作者一家人为避战乱,过着颠沛流离、贫苦困乏的生活。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他在成都得到了节度使严武的赏识,做了严的参谋,被封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但*上的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他的地位低卑以及与严武的政见不合,使作者的政治生活并不得志,经济上也很窘迫。他在成都的将军府工作,而家却安在城外浣花溪畔,晚上不便归家,就常独自寄宿于幕府,这些都使他的情怀抑郁烦闷,本诗便抒写了这样的情绪。

  首联中“幕府”即严武的将军府。“江城”指成都。以“清”饰“秋”,以“独”限“宿”,让词句陡生深意,耐人寻味。凄清秋时,诗人独自一人寄宿幕府,自是戚苦难熬。句中写的“井梧”与“蜡烛”是极具代表性的事物,最易寄寓情感,诗人又遣出“寒”“残”二字修饰,孤独寂寞、久不能寐的情愫便见于言外、跃然纸上。试想,如此时节,风吹梧桐,瑟瑟作响,更显秋意寒凉。独宿幕府,夜不能眠,看烛影跳动,其形渐残。这些都难免让不得志的诗人思及“人生苦短”而又悲凄难耐。

  颔联中“永夜”指“长夜”“整夜”,“中庭”指“中天”。句中也写了两种事物——角、月,“角”指的是军中号角。彻夜角声不断,似在用悲凉的曲调与言语强化人们对带给人们无限苦难的战争的印象。此时,高悬中天的月亮虽皎洁明亮,但诗人观之,思及与家人的分离,便发出了“好谁看”的慨叹,再次突出了他孤独寂寥之情。此二句句式整齐,对仗严谨,用字准确,最为精到的是景为我用、以景寓情,为后世传诵的佳句。

  诗的前四句写作者所观之景、所听之声,用它们来表现环境的寒凉,目的是衬托心中的孤凄,正所谓“境寒心悲,心悲更显境寒。”

  颈联写诗人身处风尘乱世,叹时光流逝,与诸兄弟分别,音信断绝。自己流落在外,因关塞萧条、战争频发、道路险远而又无法归家,心情又如何不沉重?其中的“断”与“难”二字值得品鉴。

  尾联中“伶俜”指“流离孤苦之形貌”。“强”为勉强之意。“栖息一枝安”是用的《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典故。诗人在战乱之中,飘零辗转,只能苦捱硬忍十年,而今勉强被严武用为参谋,却不过和“鹪鹩”一样暂寻“一枝之安”,此二句充分表达了诗人虽重入仕途,但政治目标仍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诗人所处的困境,字字透着哀怨。

  此诗以景寓情,以情驭景,脉络清晰,十分准确、深刻地刻画出诗人的心情与遭遇,实为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的代表作。


《宿府》诗词3篇扩展阅读


《宿府》诗词3篇(扩展1)

——《宿府》诗词鉴赏3篇

《宿府》诗词鉴赏1

  【年代】:唐

  【作者】:杜甫——《宿府》

  【内容】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赏析】:

  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诚如方东树所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令人叹服。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而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她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者,战乱侵寻也。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啊!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怎能不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还是没法子回到洛阳啊!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怎能用两句诗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历去驰骋想象的空间。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这就会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自己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为什么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呢?用“强移”二字,表明自己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自我解嘲。看看这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的景况,能算是“安”吗?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说》,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感到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出来。读到那首的结句“时放倚梧桐”,再回头来读这首的“清秋幕府井梧寒”,就会有更多的体会。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


《宿府》诗词3篇(扩展2)

——《宿建德江》诗词鉴赏3篇

《宿建德江》诗词鉴赏1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宿建德江》诗词鉴赏2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最新的小学生古诗词鉴赏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寻味。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宿府》诗词3篇(扩展3)

——杜甫《宿府》阅读答案

杜甫《宿府》阅读答案1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答案:

  6.(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宿府》诗词3篇(扩展4)

——府山公园作文10篇

府山公园作文1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老师带领我们去游府山公园。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欢欢喜喜地向府山公园走去,不一会儿,府山公园到了,走进熟悉的府山公园,几棵高大的古树正在向我们招手,好像在说:“老朋友,你们今年又来了,欢迎你们。”府山公园的树真多啊!一棵棵参天大树站立在地上,形成了“树的海洋”。那里有的树仍然青翠挺拔,有的树的树叶已经黄了,微风一吹,一片片飘落下来,给大地妈妈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枫树的叶子变红了,红红的叶子像一只只小手,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走了许多台阶,来到了一块空地,我们开始休息吃东西了。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食物,互相分享。时间过得真快,老师说要回去了,大家都整理好各自的东西,排好了队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府山公园。

府山公园作文2

  一天,晴空万里。爸爸决定去府山公园,我和妈妈一致同意。

  路上,太阳公公向我打招呼;小花姐姐对我敞开了笑脸;小草弟弟穿上了嫩绿的"衣服,扭动着身体好像在跳舞……

  一下车,微风拂面,风中包含着一股嫩叶和鲜花的清香。举目四望,一片郁郁葱葱。绿地映着阳光,绿得柔美,绿得鲜亮,确实是一处清新怡人的休息之地。

  不知不觉,我们就爬到了山顶。府山的全景呈现在我的面前,多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美景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像是画家的画板打翻了,里面的颜色流了出来。你瞧,他给枫叶添上了动人的颜色,绿色的枫叶就像那无暇的翡翠;他给杜鹃花涂上了红色,一地的杜鹃像一片火红的海洋……我正迷醉在树林中,忽然,一只小松鼠在我眼前闪过,我高兴地叫起来,拔腿便跑,追寻着小松鼠的踪迹。

  呀!府山真美!

府山公园作文3

  雨后的府山真美啊!

  刚进府山,我们拾级而上,小径湿漉漉的,石阶两旁,丛生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草,碧绿的叶子衬托着白色的小花,它那三瓣圆形的叶子上布满了晶莹剔透的“小珍珠”。迎春花被小雨珠压弯了它那纤细的腰,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一阵微风吹来,竹子上的小水珠滴在了石阶上,发出了轻微的“沙沙”声,它好象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幽静的仙境。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府山深处漫步,银杏树好像抹上了一层银粉,对着阳光发出耀眼的银光。红叶连成一片,好似一片红海。石榴花也绽放出鲜红的色彩。路边有一排蔷薇花,它们像少女一般羞涩,同时散发出丝丝清香,引来了许多小蜜蜂。布谷鸟在雨后也发出了天籁般的歌声:“布谷,布谷!

  ”它的歌声带着我们进入了一片雪松林,那一棵棵挺拔的松树不就像一棵棵惹人喜爱的圣诞树吗?而且上面还挂满了一片片透明的“雪花”呢!

  顺着光看去雪松是青绿色的,而逆光看去,它却又是翠绿色的,仔细看,你还会发现雪松还抽出了许多嫩叶呢!

  下山了,石阶也不像刚来时那样湿漉漉的了,而是干的一块,湿的一块。刚才潮湿的空气中又弥漫着太阳的气息。这时,太阳也钻出了云头,接我们下山了。

  我醉了,醉倒在这雨后的府山里了。

府山公园作文4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趁着这个好天气,妈妈带我和同学一行六人去府山公园搞小队活动。

  走进大门,你会看到一棵由蝴蝶花包围着的大樟树,这棵树已有280年的树龄了。这棵樟树犹如一把巨大的雨伞,遮住了整个*台。樟树的树枝上有着不可计数的青苔。

  经过樟树,沿着台阶,我们向烈士墓走去。在去烈士墓的途中,我们看到了开得正艳的桃花和又高又大的女贞树。到了烈士墓前,我们先在那里拍照留念。我们觉得这块纪念碑非常高大,非常雄伟。参观完纪念碑,我们在旁边的亭子里分享带来的美食。

  分享完美食,我们沿着台阶一路攀登。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飞翼楼。妈妈在一楼给我们买好门票后,我们几个一窝蜂地直奔二楼。二楼橱窗里展示着很多古坟墓的图片,我们一一拍照留念。拍完照片,我们登上三楼,三楼四面墙上都挂满了书画作品。登上四楼,那里摆放着一把越王剑。登上最高层,我们向远处眺望,整个绍兴城尽收眼底。我还看到了我家的房子,心里好激动啊!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游游玩玩。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将要回家了。在回家之前,班主任王老师也来了,我们争着和王老师拍照,然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府山公园。

府山公园作文5

  今天早上起床我就非常开心,因为我准备去爬府山,迫不及待地跑出家门。

  穿过绍兴饭店,跑过小路,我来到府山北门。府山的早晨是那么的幽静,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参天的大树,陡峭的台阶,我仿佛就要进入原始森林了。

  只见岩石上长满了毛茸茸的青苔,我用手指摸了摸,呀!这青苔可真滑啊!我顺着石阶向山顶爬去,突然,我发现了一条滑溜溜的小泥路。原来是人们长期在泥土上行走而形成的。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特意沿着小泥路穿行,泥路越来越滑,我一会儿抓着杂草爬,一会儿牵着树枝向前爬,像只在洪水中挣扎的小猴子。

  艰难地走出小泥路,我仿佛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植物。那里特别的安静,能听到唧唧喳喳的鸟叫声,还有叮叮咚咚的泉水声。我真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时,发现自己迷路了。忽然,从身后传来老公公的声音,我连忙随着声音飞奔而去……

  我终于爬上了雄伟的飞翼楼,站在山顶,往下一看,眼前出现了一个“小人国”。人像蚂蚁那么小,房子也缩小了几十倍,真的好有趣呀!

  欣赏完山顶美景,我就沿着石阶从后山下山。一块巨大的石头吸引了我的视线,圆圆的岩石上刻着红红的大字,这就是所谓的“摩崖石刻”,我便用照相机把这些古人写的字拍了下来。我拍的不光是摩崖石刻,还拍了一段历史。

  我一边观赏山上美丽的自然景色,一边唱着小曲,真是“脚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府山之游,不仅带给我许多的快乐,也让我增长了丰富的知识!

府山公园作文6

  这个星期三,学校组织我们去游绍兴府山,来到目的地,同学们欢快地像一只只小鸟,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当然,我也不例外。

  走进府山的大门,一座耸立的高山跃入了我的眼帘。

  跟着大部队走向府山,走了一段蜿蜒曲折的山路后,我们来到了风雨亭,据说这个亭子是为了纪念秋瑾而建造的,上面刻着她临死前的话“秋风秋雨愁煞人”,表达了她的爱国之情。

  告别了风雨亭,我们又来到了飞翼楼,这是一座带有四个角的楼阁,我们登上楼阁,鸟瞰整个绍兴县,真壮观啊!房子星罗棋布,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看那国际大酒店的船型建筑物,在阳光下更是闪闪发光,整个绍兴县尽收眼底。

  参观完飞翼楼,我们来到了越王殿,这是勾践的一员大将——文仲,为挡住吴国的杀气而建造的。走进越王殿,那两幅雄伟的壁画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上面画了勾践是如何反败为胜的故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是一对冤家,在一次战斗中,勾践败给了吴王,被抓到了吴国当马夫。勾践卧薪尝胆,几年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被放了出来。之后,他招兵买马,奋发图强,重建了自己的国家。最后大败吴国,吴王夫差瞑目自尽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烈士纪念碑,要是没有这些烈士,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拥有。

  傍晚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走下府山,那迷人的景色和动人的故事时刻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府山公园作文7

  中秋国庆长假,正是外出游玩的黄金时期。可我却享受不了这快乐的时光,天天待在家里:玩电脑、做作业……闷得慌!

  突然,有一天妈妈问到:“想出去玩玩吗?天天在家只知道玩电脑,眼睛比兔子还红!”妈妈脸上还挂着一副生气的模样。“好呀,去哪玩?”我可开心了,心情一下子就变了个样,两只小巧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当然去府山了!”妈妈将幸福的眼神递给了我。“啊?”我刚从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又从希望被带入了绝望。因为我从窗外就能望到府山,它没有黄山那样险峻,没有泰山那样耸立,它真是一无所有。

  我也只好跟着妈妈一起去府山,一路上我情绪低落,两眼也没了精神。但一进山我的情绪“呼”得改变了,这那是我表面上看到得哪个一无所有的府山,桂花香迎面扑来,花草中昆虫自由爬动,树丛中松鼠边跳边玩,广场上晨练的人们还未散去,还有儿童在一边玩耍。我呆住了这分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大乐园。走着走着,我真被这情景给吸引住了,这时我才发现,在我的前上方,威严的耸立着,一块大石碑,旁边放着无数白色菊花,我读完了丰碑上的字一下子对它肃然起敬,原来它是一座烈士纪念碑,这让我想起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有多少为保卫祖国的将士为国而牺牲……

  之后我们还参观了飞翼楼等著名建筑。这时我才知道府山虽然没有黄山险但却自然和谐,虽然没有泰山耸立但却连绵不断,她还衬家乡的美,我爱府山!爱家乡!更爱我们的祖国!

府山公园作文8

  府山,是个历史攸久,古迹众多的公园。

  进了府山的大门,走过长长的古阶,就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耸立在半山腰上,庄严肃穆,这是由精细的石料砌成的,碑的上下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和*鸽,它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展翅欲飞。纪念碑后的陵墓里安息着为*绍兴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这里成了绍兴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府山最主要的景点是保存着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王城遗址----越王台,越王台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朴素典雅。越王台的建筑几经焚毁,几经修复,但据介绍,越王台城墙的基石,是历史原物。越国的遗址,在府山上还有许多,如越王殿、龙湫、文种墓、飞翼楼、风雨亭等。站在飞翼楼上远眺,城市的风貌尽收眼底,这是古代观察敌情的瞭望台。

  府山,像巨龙卧坡,葱郁的树木,覆盖在巨龙身上,故又名卧龙山,山上环境幽静,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山上长着许多名木古树,有树形优美的圆柏,有绿树华盖的朴树,有四季常青、枝叶清秀的女贞,还有树冠巨大、树姿雄伟的香樟,它们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枝繁叶茂,这可真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

  府山到处是历史遗迹,每一个景点都有一段故事,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的气息。府山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讲也讲不完。

府山公园作文9

  今天是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趁着这个好天气,妈妈带着我和姐姐一起来到了美丽的府山公园。

  走进大门,你会看到一棵由蝴蝶花包围着的有着280年树龄的大樟树。这棵樟树犹如一把巨大的`雨伞,遮住了整个*台。樟树的树枝上有着不可计数的青苔。可见这棵樟数经过了无数地风吹雨打,仍没倒下,原来,生命是非常顽强的。

  我们来到了钟灵塔前,抬头望去,钟灵塔是个八角宝塔形的建筑,数一数,共有七层,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楼梯走了上去。钟灵塔一层比一层窄,到了最顶楼,整个府山公园尽收眼底。向下看,府山公园就像是绿色的海洋。一阵风拂过,树叶随风摇动,好像泛起了波涛的海面。

  顺着林荫小道,我们来到了孔子授业坪。孔子正孜孜不倦地传授弟子们知识,而七个弟子们也专心致志地听着老师讲课。有的坐在凳子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有的都长出了一大把胡子了,还专注地听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嘛。有的站在草坪上,一手拿书,一手托腮,似乎遇到了不理解的问题,紧皱着眉头,苦苦思考着……

  走着走着,我们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府山的湖边,那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湖边,几行衰柳,乱发似地垂着,脱下了叶的枝条,在风中摇荡。

  突然,一阵歌声传到我耳里,原来,在湖边上的凉亭有几位老人在唱歌呢!看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的拉出美妙的乐曲,唱出优美的歌声,顿时为府山公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府山公园是个美丽的地方,希望大家有空去游玩哦。

府山公园作文10

  衢州有个美丽的地方——府山公园,那里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春天,小草伸了伸懒腰,把头钻了出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各种小花争相开放:黄灿灿的迎春花聚在一起聊天;粉红色的桃花在微风中像一只只蝴蝶;雪白的樱花露出娇嫩的小脸。

  夏天,树木长得更加茂盛,它们相互拥抱在一起,像一个巨大的凉棚。树上的蝉儿“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震耳欲聋。西门池塘那满池的莲花真是惹人喜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含苞欲放,还有的热情绽放。

  秋天,府山的树叶变得五彩斑斓:有火红的枫叶,有金黄的迎杏叶。有绿油油的松叶,美丽极了!一阵秋风吹过,各种叶子纷纷飘落下来,像一阵阵秋雨。

  冬天,鹅毛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雪落在凉亭上,凉亭像戴上了一顶白色的身圣诞帽。雪落在大树上,大树就像开满银色的小花。雪落在大地上,大地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

  府山公园真是个美丽的地方,我爱府山公园!


《宿府》诗词3篇(扩展5)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0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

  一、教学设想

  *古代小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是古代小说专题,我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尝试着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将“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二、过程描述

  以学生熟悉的歌曲《枉凝眉》和《红楼梦》有关名句引入新课。接着表明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本堂课只是从文学的角度,用“点评式读书法”,就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来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先介绍“点评式读书法”,包括点评的形式、内容等,使学生对“点评式读书法”有大致的了解。再以林黛玉为例,教师做示范点评,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导欣赏的方法,提醒学生从那些角度去欣赏人物,*时阅读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部分共有四个例子:

  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欣赏方法提示一: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在教师示范点评后,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就王熙凤这一形象进行点评。各小组活动积极,纷纷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点评。几分钟后,各组代表上台踊跃发言,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点评内容。以下是其中一位的点评:

  生:我们主要点评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从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知王熙凤非常大胆、不拘一格,也略显出一些掌权者的气派。因为凤姐主要是料理和主管贾府一些日常事务的,手中掌握着财权,因此,可以说是实际当家人。再从她的衣着来看,“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丝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充分表现了当权者那种华丽富贵的气势。另外,“贾母笑道”这里,……南省俗谓作‘辣子’……‘辣子’之称,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的泼辣之气。还有第42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说明她非常精明能干。总之,王熙凤是非常精明能干,胆大心细又透出几分泼辣的人。

  上台的几位学生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鉴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为了弥补点评的深度不够,也为了使学生的鉴赏上一个台阶,我在学生点评之后,又有针对性的展示了名家的点评,举两例如下: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脂砚斋评:“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罥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脂砚斋评:“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砚斋评:“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逐步深入的鉴赏中不断获得审美享受,直至下课,仍陶醉在未绝的余音中。

  三、教学反思

  1、引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名家点评欣赏时,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展示出名家对其外貌部分的点评:

  脂砚斋评:“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砚斋评:“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2、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引入了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需要改进之处:

  ⑴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认为在“教师示范”部分,就要完全由教师来完成,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各项内容。比如,四种鉴赏方法的点拨,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其它的几种鉴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⑵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2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在这一回中,作者让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登场亮相,他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其中作者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刻画传神,揭示其性格入木三分,我安排了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研究人物性格及表现人物手法”确定为该课教学目标,并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了三个环节:

  1、 阅读研究课文中对王熙凤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探究描写人物手法,领会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3、 开放性研究讨论:王熙凤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力贴近新课程要求,通过看录象、读课文,讨论、点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人物的研究上,并且在学生对人物性格理解有难度的地方适度、适时地与原著进行了链接,过程环环相扣,可谓是滴水不漏,而且课堂气氛活跃,目标也得到了比较充分地落实,但是,课后思考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

  一、 讨论环节刻意贴近新课标,过分强调了能力形成,忽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对王熙凤的刻画上,可谓是极尽笔力,多方渲染。尤其对她的外貌描写更是浓墨重彩,对服装、衣饰、头饰,面容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借助这些,形象地透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能力,就安排了对这一部分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来把握人物性格,以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以为,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会比较准确地理解人物,但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或语塞,不知怎么概括,或概括出来的与文本意义距离太远,比如,有几个同学说王熙凤华贵、美丽、干练,缺少对人物内质的挖掘。在课上,我只好补充讲解了当时社会对穿戴的审美标准:比如说李渔的“衣饰贵与人相称”等,而不是像王熙凤这样。接着又补充了原著中王熙凤狠毒贪婪的性格的佐证材料,学生才逐渐理解了人物性格,花费了大量时间。课后 ,我反复思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终于明白,新课程虽然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知识去单纯培养所谓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领悟是离不开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缺少对于衣饰文化的了解,缺少对原著的了解,单纯孤立的`借助于一段肖像描写去完全把握人物性格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二、 没有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使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发问。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请同学设计板书,要求板书内容展示出邹忌劝谏齐王的过程,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和思考的过程。设计好后,再让学生找出设计中不足,这样,学生不断提问、不断思考、探究,思维积极,状态活跃。

  但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我虽然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一味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设计思路一步步走下去,禁锢了学生思维,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初衷。

  三、 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须落实到实处

  一味地呈现知识性结论会是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恰恰是不确定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性的状态。教师可鼓励学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大胆寻求开放性的答案。文学作品尤其如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了基于文本意义的解读和挖掘,归纳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比如庸俗、贪婪、狠毒、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等,程式化的解读了文章,分析了人物。虽然符合教参,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却缺少了课堂中最鲜活东西——个性解读。压抑了学生思维,阻挡了学生固定圈子的脚步.其实,我也设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视角,来谈一谈对王熙凤的认识和评价。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角度就会更丰富,认识也会更全面,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更易于学生形成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一种生命的成长,但是,我把课堂结构设计的太满了,分析过程按部就班,条分缕析,造成开放性探究时间的缺失,我只得让学生在课下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或写成小文章,没有把开放性思考落到实处。课堂上开放性不足,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的削弱,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开放性教学政策需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妨试试老师少讲、精讲,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大胆地放放,给学生一点空间与时间去实践、感悟,不要怕出错或不周到,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的效果。*书法和*画讲究留白艺术,以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现在,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恰恰是这种多义与模糊构成了文学最大的魅力,个性阅读、另类阅读等成为时髦的词,适当的留白恰恰就给了学生一个思维自由舒展的空间。当然,老师也不能完全放鸭子,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乱想乱说,必要的引导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新课改行进中,种种困惑与犹疑是正常的,甚至是在学习、在思考、在尝试的最好佐证。现在的困惑,说不定正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表现。但愿我们的语文课改实践,能经历过一再探索与反思、反思与探索,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新境界。高屋建瓴的点拨仍然是课堂的主流。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3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在这一回中,作者让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登场亮相,他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其中作者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刻画传神,揭示其性格入木三分,我安排了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研究人物性格及表现人物手法”确定为该课教学目标,并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了三个环节:

  1、 阅读研究课文中对王熙凤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探究描写人物手法,领会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3、 开放性研究讨论:王熙凤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力贴近新课程要求,通过看录象、读课文,讨论、点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人物的研究上,并且在学生对人物性格理解有难度的地方适度、适时地与原著进行了链接,过程环环相扣,可谓是滴水不漏,而且课堂气氛活跃,目标也得到了比较充分地落实,但是,课后思考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

  一、 讨论环节刻意贴近新课标,过分强调了能力形成,忽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对王熙凤的刻画上,可谓是极尽笔力,多方渲染。尤其对她的外貌描写更是浓墨重彩,对服装、衣饰、头饰,面容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借助这些,形象地透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能力,就安排了对这一部分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来把握人物性格,以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以为,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会比较准确地理解人物,但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或语塞,不知怎么概括,或概括出来的与文本意义距离太远,比如,有几个同学说王熙凤华贵、美丽、干练,缺少对人物内质的挖掘。在课上,我只好补充讲解了当时社会对穿戴的审美标准:比如说李渔的“衣饰贵与人相称”等,而不是像王熙凤这样。接着又补充了原著中王熙凤狠毒贪婪的性格的佐证材料,学生才逐渐理解了人物性格,花费了大量时间。课后 ,我反复思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终于明白,新课程虽然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知识去单纯培养所谓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领悟是离不开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缺少对于衣饰文化的了解,缺少对原著的了解,单纯孤立的借助于一段肖像描写去完全把握人物性格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二、 没有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使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发问。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请同学设计板书,要求板书内容展示出邹忌劝谏齐王的过程,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和思考的过程。设计好后,再让学生找出设计中不足,这样,学生不断提问、不断思考、探究,思维积极,状态活跃。

  但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我虽然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一味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设计思路一步步走下去,禁锢了学生思维,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初衷。

  三、 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须落实到实处

  一味地呈现知识性结论会是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恰恰是不确定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性的状态。教师可鼓励学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大胆寻求开放性的答案。文学作品尤其如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了基于文本意义的解读和挖掘,归纳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比如庸俗、贪婪、狠毒、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等,程式化的解读了文章,分析了人物。虽然符合教参,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却缺少了课堂中最鲜活东西——个性解读。压抑了学生思维,阻挡了学生固定圈子的脚步.其实,我也设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视角,来谈一谈对王熙凤的认识和评价。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角度就会更丰富,认识也会更全面,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更易于学生形成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一种生命的成长,但是,我把课堂结构设计的太满了,分析过程按部就班,条分缕析,造成开放性探究时间的缺失,我只得让学生在课下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或写成小文章,没有把开放性思考落到实处。课堂上开放性不足,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的削弱,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开放性教学政策需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妨试试老师少讲、精讲,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大胆地放放,给学生一点空间与时间去实践、感悟,不要怕出错或不周到,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的效果。*书法和*画讲究留白艺术,以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现在,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恰恰是这种多义与模糊构成了文学最大的魅力,个性阅读、另类阅读等成为时髦的词,适当的留白恰恰就给了学生一个思维自由舒展的空间。当然,老师也不能完全放鸭子,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乱想乱说,必要的引导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新课改行进中,种种困惑与犹疑是正常的,甚至是在学习、在思考、在尝试的最好佐证。现在的困惑,说不定正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表现。但愿我们的语文课改实践,能经历过一再探索与反思、反思与探索,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新境界。高屋建瓴的点拨仍然是课堂的主流。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4

  一、教学设想

  *古代小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是古代小说专题,我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尝试着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将“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二、过程描述

  以学生熟悉的歌曲《枉凝眉》和《红楼梦》有关名句引入新课。接着表明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本堂课只是从文学的角度,用“点评式读书法”,就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来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先介绍“点评式读书法”,包括点评的形式、内容等,使学生对“点评式读书法”有大致的了解。再以林黛玉为例,教师做示范点评,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导欣赏的方法,提醒学生从那些角度去欣赏人物,*时阅读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部分共有四个例子:

  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欣赏方法提示一: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在教师示范点评后,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就王熙凤这一形象进行点评。各小组活动积极,纷纷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点评。几分钟后,各组代表上台踊跃发言,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点评内容。以下是其中一位的点评:

  生:我们主要点评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从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知王熙凤非常大胆、不拘一格,也略显出一些掌权者的气派。因为凤姐主要是料理和主管贾府一些日常事务的,手中掌握着财权,因此,可以说是实际当家人。再从她的衣着来看,“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丝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充分表现了当权者那种华丽富贵的气势。另外,“贾母笑道”这里,……南省俗谓作‘辣子’……‘辣子’之称,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的泼辣之气。还有第42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说明她非常精明能干。总之,王熙凤是非常精明能干,胆大心细又透出几分泼辣的人。

  上台的几位学生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鉴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为了弥补点评的深度不够,也为了使学生的鉴赏上一个台阶,我在学生点评之后,又有针对性的展示了名家的点评,举两例如下: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脂砚斋评:“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罥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脂砚斋评:“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砚斋评:“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逐步深入的鉴赏中不断获得审美享受,直至下课,仍陶醉在未绝的余音中。

  三、教学反思

  1、引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名家点评欣赏时,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展示出名家对其外貌部分的点评:

  脂砚斋评:“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砚斋评:“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2、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引入了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需要改进之处:

  ⑴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认为在“教师示范”部分,就要完全由教师来完成,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各项内容。比如,四种鉴赏方法的点拨,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其它的几种鉴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⑵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5

  一、设想与目标

  *古代小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高中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古代小说专题,其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的第三回,是一篇传统课文。由于是经典名篇,很多老师都曾精心教授过,所以很难讲出新意。我结合本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尝试着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将课本上并没有要求学习的读书方法----“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二、过程描述:

  课前积累有关《红楼梦》名句后,引入新课。接着表明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本堂课只是从文学的角度,用“点评式读书法”,就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来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先介绍“点评式读书法”,包括点评的形式、内容等,使学生对“点评式读书法”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以林黛玉为例,教师做示范点评,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导欣赏的方法,以提醒学生从那些角度去欣赏人物,*时阅读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部分共有四个例子,举一例如下:

  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欣赏方法提示一: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在教师示范点评后,我要求学生就王熙凤这一形象进行点评。

  由于*时采取小组学习讨论、评分竞赛形式,所以学生分组点评时,各小组活动积极,纷纷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点评。几分钟后,各组代表上台踊跃发言,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点评内容。以下是其中一位的点评:

  生:我们主要点评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从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知王熙凤人非常大胆、不拘一格,也略显出一些掌权者的气派。因为凤姐主要是料理和主管贾府一些日常的事务的,手中掌握着财政的大权,因此,可以说是实际当家人。再从她的衣着来看,充分表现了当权者那种华丽富贵的气势。另外,“贾母笑道”这里,……南省俗称‘辣子’……‘辣子’之称,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的泼辣之气。还有第82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说明她非常精明能干。总之,王熙凤是非常精明能干,胆大心细又透出几分泼辣的人。

  上台的几位学生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鉴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为了弥补点评的深度不够,也为了使学生的鉴赏上一个台阶,我在学生点评之后,又有针对性的展示了名家的点评,举两例如下: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脂批:“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脂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批:“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逐步深入的鉴赏中不断获得审美享受,直至下课,仍陶醉在未绝的余音中。

  三、教学反思:

  1.引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力求不用一张图片,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6

  一、引言与背景

  《林黛玉进贾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个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这一节中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课教学可以此为例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积累,体会我国古典小说在艺术风格和描写手法上的一些特点,从而使课内阅读课外化,课外阅读课内化。

  二、教学过程描述

  第一课时,我先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然后简要介绍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关系、贾府各院落的位置和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搭建阅读赏析的*台。之后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研读人物性格的塑造,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我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语句,并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众人眼里的黛玉。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3、贾宝玉眼里的黛玉。学生通过阅读,较快的筛选出正确的信息。随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句子,并理解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由此完成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赏析。接着赏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对宝玉这个人物,作者先侧面描写,后正面描写,在人物出场前,作者是怎样侧面描写宝玉的?这些描写使人对宝玉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2、人物出场后,作者又怎样从正面描写宝玉的?即:在黛玉眼中呈现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宝玉?这种矛盾说明了什么?3、分析体会《西江月》二词,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口吻来品评宝玉的?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方式?4、这种先侧面铺垫,后正面描写的出场方式对塑造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这样,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既充分认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了解《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又发自内心地赞叹曹雪芹的大手笔。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把另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交给学生自主赏析,分组点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兴趣阅读交流为主的活动,在第三课时完成。课前布置学生分组选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进一步体会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侧重肖像描写),课堂上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先用投影示例:

  (《儒林外史》对范进的描写)……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

  稍作点评后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举例如下:

  (《三国演义》对张飞的描写)……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三国演义》对关羽的描写)……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水浒传》对吴用的描写)……众士兵见雷横赢刘唐不得,却待都要一齐上并他,只见侧首篱门开处,一个人掣两条铜链,叫道:“你两个好汉且不要斗。我看了时,权且歇一歇。我有话说。”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

  跳出圈子外来,立了脚,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须长。这人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

  (《水浒传》对鲁达的描写)……史进看他时,是个军官模样。怎生结束?但见: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通过阅读实践,学生对*古典小说在角色创造时往往通过一个(或一些)人物的眼睛去看另一个人物的“动”的肖像描写手法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好地达到了本课鉴赏目的。

  三、反思与讨论

  1、把课文当作学习语文的例子。要通过课堂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把课文当作“例子”。我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学习透过人物言行认识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方法。并希望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为实现此目标,我通过学情调查、相关知识介绍等手段,为学生搭建了阅读赏析的*台。目标实现后,再通过学生兴趣阅读交流,由课文宕开,使学生在课外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课内化,让学生在课内对《红楼梦》的阅读在课外有了拓展。这样,学生对*古典小说多注意让人物在生动的情节发展中和人物彼此的关系中去展示自己的的性格这一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好的达到了本课的鉴赏目的。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一节课上完了,一课书教完了,不是就可以画上句号了,而应在学生心中留下破折号和更多的问号。

  2、让语言成为品味形象的中介。以往的教学,多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我力求不用一张图片,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3、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赏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和课外兴趣阅读时,采用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竞赛等形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如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就能够从多方面展开,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出乎老师意料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角度,这也是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难以出现的喜人现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7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讲完《林黛玉进贾府》,更是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我决定要讲这篇课文后,精心备课,认真写教案,反复考虑怎样把如此长篇幅的文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完甚至于讲的精彩。作为一部古代小说,《红楼梦》需要讲的太多太多了,但时间不允许我面面俱到,所以最终我选择的是与其泛泛而谈一带而过,不如深入挖掘一个人物形象。那么文章写的最为传神的王熙凤便进入了我的视野。我记得以前有人说过“语文就是语文,它不是美术课,也不是音乐课”意思就是在语文课上用一些图片或声音会降低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而只关注人物的外在形象。对这句话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认为使用图片和声音是完全可以的,但要注意使用的是否恰当。所以在制作本次课件时,我用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和电视剧片段来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我感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时间安排不合理。

  原因是前面讲解太多太细,以至于最后归纳的地方显得较仓促,不能游刃有余,最后的巩固训练部分也只能一提而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节课给我的启示。

  总之,这节课让我收获了太多太多,有惊喜,有满足,有遗憾,有伤心,讲完课后我反复的想,如果课堂上这个地方我这样处理该多好,如果这个地方我少讲一些多好,如果这个地方时间安排再紧凑一些该多好?但这都已成为过去,已成为无法改变的历史。虽然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但我相信机遇总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我要把这种善于反思的精神渗入到*时的教学中去,让我的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丽!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8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篇幅较长,我分成4个课时来讲。

  在第一课时中,我先给学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贾府人物关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挑几个涉及到课文的人物讲解。我觉得这里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想办法通过这几个人物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红楼梦》这一名著产生兴趣。

  在第二课时中,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还不够透,可以再详细分析。至于服饰,由于自己对清代的服装一无所知,所以讲不了这些华贵的服饰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服饰的华贵。对于路线的问题讲得太多,其实只是想通过讲解路线让学生了解两点,一是贾府很大,二是贾府内等级分明,礼节繁琐。

  曾看到一个教学案例,那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能否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换成“贾府迎黛玉”?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不错。既可以写出贾府对黛玉的态度,又可以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从黛玉的角度出发去看贾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9

  课堂选择教师主讲还是学生活动的标准教师主讲是传统课堂模式,学生活动则是新课程标准关于发展学生能力要求的课堂呈现,其实这两种模式都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无所谓孰优孰劣,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至于何为合适,则要看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①文本情况。文字优美且主旨不甚深的文章适合学生活动,像《祝福》这样的文章,用意极深,故事又离学生生活有距离,其主旨的探究最好主要由教师讲析。当然,这两种教学模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交错使用,实际上我们的课堂常常如此。

  ②学生情况。不同年级、不同班型,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会不同,语文素养整体较高的班级可以多安排学生活动,否则,学生容易乏味;语文基础略差的班级,则要教师多讲,慢慢带,火候到了才能放手,否则,收获甚微。

  2、精心选择学生能把握的角度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在全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是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如贾府的环境,小说的艺术手法,这一回在全书中的作用等等,这些还是应该交给教师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却是可以胜任的。课堂本就是容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只要角度不太冷僻,学生大体能把握就可以让他们去尝试了。

  3、学生活动的注意点

  在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上,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客观上不可能让太多的学生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的机会,但课堂绝不能只是部分学生的舞台。新课标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采用先小组讨论再推荐发言人全班交流的做法比较合乎学情

  (2)学生分析课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脱离文本,或妄下结论,或避近就远,或胡乱联系。老师要明确要求,做好示范,并及时提醒,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3)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能力展示空间。

  4、教师的作用

  在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上,教师也不能缺席。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好四个角色:鼓励者,评价者,引导者,补漏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热情需要保护,学生表现的亮点教师要及时鼓励,鼓励面要广,态度要真诚。同时,老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工作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0

  教学反思一: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的难点是如何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概括性格特点,同时要注意一些古今词义的变化。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引导学生:《红楼梦》写人物已经改变了以往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单一化的写法,塑造出成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这样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明白《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还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林黛玉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和深刻的。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活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

  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我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说出自己对文中林黛玉的理解。在指导理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人物眼中不同的林黛玉,不同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层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我具体的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关于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分析,可从语言、容貌入手,学生一般也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2、优美的语言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在对林黛玉的描写中,作者用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个“柳”字就写出了她的万种风情,写出了她的柔弱纤巧的姿态。

  3、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除了让学生感悟美,提高道德情操之外,更应该学会运用,在当前中考应试的指挥棒下,这显得很重要。学生往往能够抓住某一处的细节进行揣摩,但要把整篇文章进行系统分析就有难度了。这里有很多处的对比,林黛玉对两次“有没有读过书”的不同回答,王夫人的对林黛玉的“携”和王熙凤的“拉”,都可感受到人物性格,但老师如果没有点拨,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到的。好的文章应该是处处有玄机,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去,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这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

  4、文史不分家,学习古典小说,如果没有掌握当时社会一定的历史常识,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的,即使理解了也是苍白的。这点对老师来说更是重要。阅读永远是提高文学修养最基本的手段。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个杂家,我感觉到自己知识面很狭窄,这严重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尽管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做主体,那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生动。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以上是我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二: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篇幅较长,我分成4个课时来讲。

  在第一课时中,我先给学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贾府人物关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挑几个涉及到课文的人物讲解。我觉得这里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想办法通过这几个人物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红楼梦》这一名著产生兴趣。

  在第二课时中,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还不够透,可以再详细分析。至于服饰,由于自己对清代的服装一无所知,所以讲不了这些华贵的服饰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服饰的华贵。对于路线的问题讲得太多,其实只是想通过讲解路线让学生了解两点,一是贾府很大,二是贾府内等级分明,礼节繁琐。

  曾看到一个教学案例,那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能否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换成“贾府迎黛玉”?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不错。既可以写出贾府对黛玉的态度,又可以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从黛玉的角度出发去看贾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宿府》诗词3篇(扩展6)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1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的一篇节选课文,它让我们对《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王熙凤泼辣、狡黠,精明干练又光彩照人;林黛玉柔弱、敏感,处事谨慎又神采怜人;贾宝玉率真、多情,随意洒脱又处处惊人;文中对王熙凤的形象塑造重在服饰的渲染,对林黛玉则重其心理与神态的刻画,而对于贾宝玉可谓是出神入化,曲尽其妙。描其服饰,绘其神态;述其狂语,叙其行动;褒其怪异,赞其张狂。让读者在贾府众多面目中不得不对他多一眼关注,多一份思考,也多一份欣赏。

  贾宝玉无疑是这一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对初到贾府的黛玉来说,这位未曾谋面的表哥早已熟知于心,她常听生前的母亲说这位表哥憨玩异常,极恶读书,又常在内帏厮混。当她去拜见二舅舅时,与王夫人有几处对话。王夫人对她的嘱咐中,其他姐妹仅寥寥数语:“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而对宝玉,这个让他疼爱(因为是她的儿子)又头疼的宝贝疙瘩却让她始终挂在嘴边,一言其“孽根祸胎”,再称其“混世魔王”,又进而数落其异常行为:“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言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一个玩世不恭的儿子却成为她与黛玉交谈的中心,就连贾府的家长或权威人物贾政也不过聊聊一语而过,可见其特殊地位。

  文中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也极为详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其中“宝”“珠”“玉”“金”等显示富贵气象的词语在这一段服饰描写中多次重复出现,既而再次出现依然不惜笔墨:头戴“大珠”“金八宝坠角”,身上佩戴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他集所有的富贵品、吉祥物于一身,生怕遭一点损害,遇到一点闪失。这样的穿戴,这样的装扮恐怕唯有宝玉一人享得,贾府再无第二人能有这般富贵、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

  按常理来说,贾宝玉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一个公子了。他该珍惜这一切,他也该为巩固这一切的拥有而无条件地顺从服从祖母、父母的安排与教育,按照他们的意识成长,按照他们的意识发展。即便不做一个通读经书的儒学至才,也该成为一个薛蟠式的纨绔子弟。但他从没有把自己不同常人的华贵身份放在眼里,放在心上。大家都在走“学而优则仕”的仕宦道路,他不但不肯随潮流,还要说人家走“正途”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身上穿戴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制度下得来的财物,心里却想着与众女儿一样*等。在“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观念里,他却要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林黛玉鄙视世俗权贵是因为她悲戚的家境与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宝玉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膏粱子弟,在不合任何常情下走上叛逆的道路,在不可能下产生了可能,不,是产生了奇迹,焕发了异彩!他背负着求学仕进、显赫门第的使命,却走着与儒学之道相背离的叛逆之路。《西江月》二词就是作者对宝玉又一次有意的刻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宝玉的真实写照。选文中,正说得好好的,听说黛玉没有像自己挂的那块玉,便“登时发起痴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还大骂“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在《红楼梦》其后的章回里,他也是看见植物就伤感,看见动物就动情,看见水中的鱼便和鱼说话,看见天上的燕子便和燕子说话。如此至性至情的一个可爱之人,倒成了那些恪守封建传统思想之人眼中的怪人、狂人,作者寓褒于贬的手法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对宝玉真性情的极力称赞!

  “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这在宝玉身上无一处不显。他是贾府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个人物。他的夺目不在其华贵的服饰,而是其内在的人性光辉。

推荐访问:诗词 宿府 《宿府》诗词3篇 《宿府》诗词1 宿府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