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5-06 15:10:07 来源:网友投稿

2023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1  现代社会,地铁等轨道交通,已经越来越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最近两年,赶上疫情,国家限制减少不必要出行与人口流动,所以最近几年的地铁里程数增加了不少,但是客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范例推荐)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1

  现代社会,地铁等轨道交通,已经越来越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最近两年,赶上疫情,国家限制减少不必要出行与人口流动,所以最近几年的地铁里程数增加了不少,但是客流数,客流强度,同比2020年,2019年增加的并不多。其中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共完成客运总量237.1亿人次,对比2020年增长了大约35%,但是同比2019年的数据,仅为2019年的99.2%。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城市的地铁最高值记录,停留在了2019年。

  以下是2021年地铁轨道交通大数据,我们结合青岛地铁来看一下(这里说的轨道交通包含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从客流量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从客流强度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5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4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6个广州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1/2个苏州。

  从里程数据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对比数据,我们发现,青岛地铁的里程,大约为1/3个上海,1/2个,2/5个北京,1/2个广州,7/10个深圳,1/2个成都,比苏州的里程还多一些。

  深圳地铁为什么赚钱,深圳地铁是全国地铁利润最好的,除了因为深圳地铁还有很多地铁商业资产之外,深圳客流强度是全国最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北京运100个人,深圳能运130个人,并且深圳的票价远高于北京,你说深圳地铁能不赚钱吗?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的青岛地铁,确实里程与客流不匹配,与客流强度不匹配。总里程数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前,但是客流数据在全国则排名倒数。

  也许青岛市*正在下一盘大棋。通过地铁,串联市内各区,弱化城市位置的概念,允许各区百花齐放,允许市区、郊区先做大,后做强。这些规划,一旦实现,就意味着青岛将上一个新的城市台阶。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

  过去的2021年,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来说,一方面*提高了各地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申报条件,另一方面则出台相关政策从严从紧控制轨道交通审批。2021年3月,由*、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中明确指出严禁以新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名义违规变相建设地铁、轻轨。

  同年,湖南省*在回复网友关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提问中,也再一次明确强调当前国家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力度没有改变,为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当下及未来仍将严格控制各城市、尤其是城市常住人口、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不达标的地级市申报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在严格管控的2021年,我国虽然又有5个地市开通运营地铁,但全国已开通的43座城市过去一年新建地铁里程仅为1159.82公里(每座城市*均约新增26.97公里)。同时对于各地市上报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进一步严控,2021年全年仅有佛山(第二期)、青岛和无锡(第三期)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得以批复。那么过去一年在疫情防控下全国43座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有哪些城市分别在地铁里程、客流总量和客流强度三个方面表现出色呢?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上海保持领先

  2021年我国共计有43城开通运营地铁线路(含轻轨、磁悬浮),其中相较于2020年新增5城,分别为洛阳、绍兴、嘉兴(海宁)、芜湖和佛山。

  从运营里程来看,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达到了24座,相较于2020年新增了2座,分别为南昌和无锡。

  运营里程方面>800公里的城市1座——上海;

  运营里程>500公里的城市有3座——北京、广州、成都;

  运营里程>300公里的城市有5座——武 汉、南京、深圳、重庆、杭州;

  运营里程>200公里的城市有6座——青岛、天津、西安、苏州、郑州、大连;

  运营里程>100公里的城市有9座——宁波、长沙、合肥、昆明、南昌、南宁、沈阳、无锡、长春。

  以上运营里程超百公里的24座城市中,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占到22座,其他地级市2座。

  截止到2021年底,上海市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含磁悬浮)达到829.60公里,成为我国首座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其中全自动驾驶线路运营里程也已增至167公里。

  上海市首条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于1993年5月28日,随后在2007年、2009年分别迎来了多条线路开通运营,并在2020年运营里程超过北京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上海在建地铁线路有7条,总计约161.1公里,分别将于2024-2026年建成开通;拟建线路6条,约146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开工建设及建成运营。

  “十四区”期间,上海市将计划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等,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推动轨道交通覆盖所有区,到2025年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大概率成为我国首个运营里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城市。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武 汉强势回归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城市是——武 汉!

  2020年12月31日,武 汉市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获*批复,这也算是给武 汉疫情一周年后的一份城建大礼。

  过去一年武 汉市地铁5号线和16号线相继开通,运营总里程增至435.24公里,全国排名也一举上升3个位次,暂列全国第五位,中部地区第一位。

  当前武 汉市在建地铁线路有4条(11号线东段二期、12号线、19号线和前川线),总计约133公里,预计将在2024年全部建成通车;同时根据武 汉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显示,武 汉拟建线路还有6条(10号线二期、11号线三期、13号线、14号线、20号线和阳逻线二期),总计约152.2公里。根据武 汉“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武 汉市将形成 14 运营线路、总长约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助力武 汉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地铁增幅排名——省会城市发力,成都等11城无新增里程

  2021年各城市新增地铁运营里程方面,仅有上海和武 汉新增里程达到百公里(101.60公里)和接近百公里(96.30公里),反应在地铁最新里程数排名中,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分别以新增47.89公里、39.60公里和40.60公里全国名次攀升了8个和4个位次。

  2013年6月,哈尔滨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这也意味着我国首条高寒地区地下有轨交通建成通行。哈尔滨曾在70年代和80年代根据不同需求分别组建筹备过地铁建设,但也因为不同原因(资金和发展方向)叫停和搁置了已经开工的地铁工程。直到2005年,在经历多轮编制和上报后《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正式进入审批,并在2007年得以批复,2008年开始拆迁工作,同年9月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全长14.33公里,建设周期为4年;2017年哈尔滨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2021年哈尔滨地铁2号线一期、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开通运营,哈尔滨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79.61公里,新增47.89公里,全国城市里程排名上升至第27位,攀升8个位次。

  目前哈尔滨在建线路为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西北半环,预计将在2023年开通运营;拟建线路7条,总计约203公里。根据哈尔滨“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哈尔滨地铁通车里程将达到92公里,形成“十字+环线”的轨道交通网络。

  此次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在全国地铁里程排名中增势显著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省会城市加大了地铁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在于其他部分省会城市2021年并无新增地铁里程。

  这些并无新增地铁里程的城市有11座,分别为:成都、长沙、昆明、沈阳、福州、温州、呼和浩特、东莞、乌鲁木齐、兰州和太原。

  以上城市中成都于2020年共有5条线路开通运营,同年也创造了全国城市一年开通地铁线路和新增地铁里程两项第一,截止到2021年底共开通运营地铁线路12条,总计518.5公里;同时在建线路共计9条,总长约218公里,将于2022-2024年建成;在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也在大力拓展TOD建设以TOD建设引领城市空间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加快形成15分钟生活圈,整个“十四五”期间,成都的轨道交通发展还将再进一程。

  无新增里程的城市中,根据当前各城市地铁客流强度显示,长沙和沈阳无疑是最为迫切需要开通更多里程的城市之一。

  截止到2021年11月,长沙市月客流强度达到了1.103(万人次/公里),位列全国第5位;沈阳以1.07的月客流强度紧随其后位列第6位;目前两座城市已运营地铁里程数还未超过200公里,其中长沙市在建线路6条(含磁悬浮),总计约162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建成通车,其中2022和2024年长沙市将迎来新增里程爆发期,全国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也会相应上升;沈阳当下在建线路5条,总长约138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6年建成通车,其中2025年是沈阳多条线路集中通车的关键期,届时沈阳的全国里程牌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扩展阅读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扩展1)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1

  过去的一年,每天有将近6500万人次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日一天的客流就超过千万。

  基于如此庞大的客流量,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运转的基础保障之一。

  交通部日前公布了2021年各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地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达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

  2021年全国城轨完成客运量237.1亿人次,较2020年增长约35%,达到2019年的99.2%。2021年新增洛阳、绍兴、嘉兴、文山、芜湖,以及海宁、句容7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交通部数据统计分析,对2021年各城轨道交通客流量和客流强度进行对比。具体到城市,上海、北京、广州三个一线城市,牢牢占据2021年客流量和运营里程前三位。(注:交通部客流数据包含地铁、轻轨、单轨、快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

  上海地铁2021年全年客流量为35.70亿人次,北京地铁为30.66亿人次,广州地铁为27.90亿人次,深圳地铁为21.86亿人次。全年总客流在10亿至20亿的还有成都、重庆、西安、武 汉。

  为方便对比,本文引入日均客流量维度。去年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达到978.1万人次,稳居第一,其中工作日基本都超过千万。上海地铁里程去年底达到了825公里,成为了*也是全球首个地铁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

  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和里程均是第二,其中去年日均客流量为840万人次,通车里程为783公里。广州第三,去年日均客流量为764.3万人次,里程590公里。

  不过里程长并不代表客流高。深圳地铁去年通车里程为431公里,排名第六;但是其日均客流量达到599万人次,排名第四。全国地铁客流前四的城市,也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

  成都地铁里程虽然排名第四,比深圳多出127公里,但是其日均客流比深圳少100万人次左右,为493.4万人次,排名第五。

  紧接着重庆轨道交通客流排名第五,但是已经比成都少将近200万。去年日均客流在200万-300万之间的还有西安、武 汉、杭州、南京。日均客流在100万-200万的有长沙、天津、郑州、苏州、沈阳。

  其他城市的日均客流均在100万人次以下。哈尔滨、徐州和济南均已开通三条城轨线路且里程超过50公里,但去年日均客流低于20万人次。洛阳已开通两条地铁线,里程为43.5公里,但日均客流仅为3.7万人次。

  不同城市客流情况差异巨大。有的城市一条地铁日客流可以超过百万——北京地铁10号线1月21日客流量为137.84万人次。有的城市一条地铁日客流仅几万——太原和乌鲁木齐都只开通了一条地铁线,2021年日均客流分别为10.7万和8.4万人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地铁在统计客流时,为了分析各条线路的客流强度,每换乘一次即算作一次客流。交通部同时也公布了进站量(换乘不计入),更直观地反应地铁的乘坐人数。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地铁的日均进站量分别为547.1万、451.4万、418.9万人次。

  客流可以反映乘车人次的多少,客流强度则可以显示地铁列车的拥挤程度。客流强度的计算方法为日均客流量/运营里程,反映每天每公里有多少人乘车。

  去年客流强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达到1.39万人次/公里,其次是广州为1.3万人次/公里。上海、西安、北京、长沙等城市的地铁客流强度也超过了1万人次/公里。

  客流强度在0.6-1之间的城市有成都、重庆、杭州、兰州、南宁,其余城市小于0.6。其中济南地铁的客流强度小于0.2,洛阳、绍兴、海宁、芜湖的客流强度小于0.1。

  交通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轨*均客运强度约0.82万人次/公里,较2020年增长约14%,较2019年下降约28%。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扩展2)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 (菁选2篇)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1

  现代社会,地铁等轨道交通,已经越来越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最近两年,赶上疫情,国家限制减少不必要出行与人口流动,所以最近几年的地铁里程数增加了不少,但是客流数,客流强度,同比2020年,2019年增加的并不多。其中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共完成客运总量237.1亿人次,对比2020年增长了大约35%,但是同比2019年的数据,仅为2019年的99.2%。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城市的地铁最高值记录,停留在了2019年。

  以下是2021年地铁轨道交通大数据,我们结合青岛地铁来看一下(这里说的轨道交通包含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从客流量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从客流强度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5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4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6个广州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1/2个苏州。

  从里程数据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对比数据,我们发现,青岛地铁的里程,大约为1/3个上海,1/2个,2/5个北京,1/2个广州,7/10个深圳,1/2个成都,比苏州的里程还多一些。

  深圳地铁为什么赚钱,深圳地铁是全国地铁利润最好的,除了因为深圳地铁还有很多地铁商业资产之外,深圳客流强度是全国最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北京运100个人,深圳能运130个人,并且深圳的票价远高于北京,你说深圳地铁能不赚钱吗?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的青岛地铁,确实里程与客流不匹配,与客流强度不匹配。总里程数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前,但是客流数据在全国则排名倒数。

  也许青岛市*正在下一盘大棋。通过地铁,串联市内各区,弱化城市位置的概念,允许各区百花齐放,允许市区、郊区先做大,后做强。这些规划,一旦实现,就意味着青岛将上一个新的城市台阶。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

  过去的2021年,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来说,一方面*提高了各地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申报条件,另一方面则出台相关政策从严从紧控制轨道交通审批。2021年3月,由*、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中明确指出严禁以新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名义违规变相建设地铁、轻轨。

  同年,湖南省*在回复网友关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提问中,也再一次明确强调当前国家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力度没有改变,为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当下及未来仍将严格控制各城市、尤其是城市常住人口、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不达标的地级市申报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在严格管控的2021年,我国虽然又有5个地市开通运营地铁,但全国已开通的43座城市过去一年新建地铁里程仅为1159.82公里(每座城市*均约新增26.97公里)。同时对于各地市上报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进一步严控,2021年全年仅有佛山(第二期)、青岛和无锡(第三期)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得以批复。那么过去一年在疫情防控下全国43座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有哪些城市分别在地铁里程、客流总量和客流强度三个方面表现出色呢?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上海保持领先

  2021年我国共计有43城开通运营地铁线路(含轻轨、磁悬浮),其中相较于2020年新增5城,分别为洛阳、绍兴、嘉兴(海宁)、芜湖和佛山。

  从运营里程来看,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达到了24座,相较于2020年新增了2座,分别为南昌和无锡。

  运营里程方面>800公里的城市1座——上海;

  运营里程>500公里的城市有3座——北京、广州、成都;

  运营里程>300公里的城市有5座——武 汉、南京、深圳、重庆、杭州;

  运营里程>200公里的城市有6座——青岛、天津、西安、苏州、郑州、大连;

  运营里程>100公里的城市有9座——宁波、长沙、合肥、昆明、南昌、南宁、沈阳、无锡、长春。

  以上运营里程超百公里的24座城市中,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占到22座,其他地级市2座。

  截止到2021年底,上海市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含磁悬浮)达到829.60公里,成为我国首座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其中全自动驾驶线路运营里程也已增至167公里。

  上海市首条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于1993年5月28日,随后在2007年、2009年分别迎来了多条线路开通运营,并在2020年运营里程超过北京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上海在建地铁线路有7条,总计约161.1公里,分别将于2024-2026年建成开通;拟建线路6条,约146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开工建设及建成运营。

  “十四区”期间,上海市将计划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等,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推动轨道交通覆盖所有区,到2025年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大概率成为我国首个运营里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城市。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武 汉强势回归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城市是——武 汉!

  2020年12月31日,武 汉市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获*批复,这也算是给武 汉疫情一周年后的一份城建大礼。

  过去一年武 汉市地铁5号线和16号线相继开通,运营总里程增至435.24公里,全国排名也一举上升3个位次,暂列全国第五位,中部地区第一位。

  当前武 汉市在建地铁线路有4条(11号线东段二期、12号线、19号线和前川线),总计约133公里,预计将在2024年全部建成通车;同时根据武 汉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显示,武 汉拟建线路还有6条(10号线二期、11号线三期、13号线、14号线、20号线和阳逻线二期),总计约152.2公里。根据武 汉“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武 汉市将形成 14 运营线路、总长约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助力武 汉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地铁增幅排名——省会城市发力,成都等11城无新增里程

  2021年各城市新增地铁运营里程方面,仅有上海和武 汉新增里程达到百公里(101.60公里)和接近百公里(96.30公里),反应在地铁最新里程数排名中,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分别以新增47.89公里、39.60公里和40.60公里全国名次攀升了8个和4个位次。

  2013年6月,哈尔滨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这也意味着我国首条高寒地区地下有轨交通建成通行。哈尔滨曾在70年代和80年代根据不同需求分别组建筹备过地铁建设,但也因为不同原因(资金和发展方向)叫停和搁置了已经开工的地铁工程。直到2005年,在经历多轮编制和上报后《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正式进入审批,并在2007年得以批复,2008年开始拆迁工作,同年9月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全长14.33公里,建设周期为4年;2017年哈尔滨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2021年哈尔滨地铁2号线一期、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开通运营,哈尔滨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79.61公里,新增47.89公里,全国城市里程排名上升至第27位,攀升8个位次。

  目前哈尔滨在建线路为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西北半环,预计将在2023年开通运营;拟建线路7条,总计约203公里。根据哈尔滨“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哈尔滨地铁通车里程将达到92公里,形成“十字+环线”的轨道交通网络。

  此次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在全国地铁里程排名中增势显著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省会城市加大了地铁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在于其他部分省会城市2021年并无新增地铁里程。

  这些并无新增地铁里程的城市有11座,分别为:成都、长沙、昆明、沈阳、福州、温州、呼和浩特、东莞、乌鲁木齐、兰州和太原。

  以上城市中成都于2020年共有5条线路开通运营,同年也创造了全国城市一年开通地铁线路和新增地铁里程两项第一,截止到2021年底共开通运营地铁线路12条,总计518.5公里;同时在建线路共计9条,总长约218公里,将于2022-2024年建成;在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也在大力拓展TOD建设以TOD建设引领城市空间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加快形成15分钟生活圈,整个“十四五”期间,成都的轨道交通发展还将再进一程。

  无新增里程的城市中,根据当前各城市地铁客流强度显示,长沙和沈阳无疑是最为迫切需要开通更多里程的城市之一。

  截止到2021年11月,长沙市月客流强度达到了1.103(万人次/公里),位列全国第5位;沈阳以1.07的月客流强度紧随其后位列第6位;目前两座城市已运营地铁里程数还未超过200公里,其中长沙市在建线路6条(含磁悬浮),总计约162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建成通车,其中2022和2024年长沙市将迎来新增里程爆发期,全国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也会相应上升;沈阳当下在建线路5条,总长约138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6年建成通车,其中2025年是沈阳多条线路集中通车的关键期,届时沈阳的全国里程牌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扩展3)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1

  过去的一年,每天有将近6500万人次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日一天的客流就超过千万。

  基于如此庞大的客流量,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运转的基础保障之一。

  交通部日前公布了2021年各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地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达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

  2021年全国城轨完成客运量237.1亿人次,较2020年增长约35%,达到2019年的99.2%。2021年新增洛阳、绍兴、嘉兴、文山、芜湖,以及海宁、句容7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交通部数据统计分析,对2021年各城轨道交通客流量和客流强度进行对比。具体到城市,上海、北京、广州三个一线城市,牢牢占据2021年客流量和运营里程前三位。(注:交通部客流数据包含地铁、轻轨、单轨、快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

  上海地铁2021年全年客流量为35.70亿人次,北京地铁为30.66亿人次,广州地铁为27.90亿人次,深圳地铁为21.86亿人次。全年总客流在10亿至20亿的还有成都、重庆、西安、武 汉。

  为方便对比,本文引入日均客流量维度。去年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达到978.1万人次,稳居第一,其中工作日基本都超过千万。上海地铁里程去年底达到了825公里,成为了*也是全球首个地铁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

  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和里程均是第二,其中去年日均客流量为840万人次,通车里程为783公里。广州第三,去年日均客流量为764.3万人次,里程590公里。

  不过里程长并不代表客流高。深圳地铁去年通车里程为431公里,排名第六;但是其日均客流量达到599万人次,排名第四。全国地铁客流前四的城市,也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

  成都地铁里程虽然排名第四,比深圳多出127公里,但是其日均客流比深圳少100万人次左右,为493.4万人次,排名第五。

  紧接着重庆轨道交通客流排名第五,但是已经比成都少将近200万。去年日均客流在200万-300万之间的还有西安、武 汉、杭州、南京。日均客流在100万-200万的有长沙、天津、郑州、苏州、沈阳。

  其他城市的日均客流均在100万人次以下。哈尔滨、徐州和济南均已开通三条城轨线路且里程超过50公里,但去年日均客流低于20万人次。洛阳已开通两条地铁线,里程为43.5公里,但日均客流仅为3.7万人次。

  不同城市客流情况差异巨大。有的城市一条地铁日客流可以超过百万——北京地铁10号线1月21日客流量为137.84万人次。有的城市一条地铁日客流仅几万——太原和乌鲁木齐都只开通了一条地铁线,2021年日均客流分别为10.7万和8.4万人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地铁在统计客流时,为了分析各条线路的客流强度,每换乘一次即算作一次客流。交通部同时也公布了进站量(换乘不计入),更直观地反应地铁的乘坐人数。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地铁的日均进站量分别为547.1万、451.4万、418.9万人次。

  客流可以反映乘车人次的多少,客流强度则可以显示地铁列车的拥挤程度。客流强度的计算方法为日均客流量/运营里程,反映每天每公里有多少人乘车。

  去年客流强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达到1.39万人次/公里,其次是广州为1.3万人次/公里。上海、西安、北京、长沙等城市的地铁客流强度也超过了1万人次/公里。

  客流强度在0.6-1之间的城市有成都、重庆、杭州、兰州、南宁,其余城市小于0.6。其中济南地铁的客流强度小于0.2,洛阳、绍兴、海宁、芜湖的客流强度小于0.1。

  交通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轨*均客运强度约0.82万人次/公里,较2020年增长约14%,较2019年下降约28%。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扩展4)

——2021*电影年度报告公布200篇

2021*电影年度报告公布1

  截至3日23时,2022年元旦档(1月1—3日)*电影票房已超10亿元。

  灯塔发布2021*电影年度报告

  年票房472.58亿 恢复至疫情前七成

  1月1日,灯塔研究院和灯塔专业版联合发布了题为“新格局新生力”的《2021*电影市场年度报告》,对过去一年行业发展进行盘点,同时也将视角对准未来的市场格局,聚焦行业对新档期和潜在观影动力的探索与挖掘。

  《报告》显示,作为疫情稳定后的第一年,2021年*电影总票房达到472.58亿,恢复至疫前的74%。在内容供给上,全年上映影片共 697部,创历史新高。下沉市场持续扩大,三四线城市所占份额首次逼近40%,其中,四线城市在疫情后恢复较快,其年观影人次超过了一线和三线城市。

  在内容市场方面,“*叙事”成为过去一年的核心主题。2021年的进口片票房在大盘中占比20%,不到2016年占比的1/2;另一方面,由主旋律题材引领的国产电影,继续在这一年获得稳定发展。其中,电影《长津湖》以57.7亿票房打破影史纪录,创作上持续贴近时代精神,延续了“*叙事”。

  根据《报告》,2021年用户的消费习惯更加偏向短期、节庆型观影,票房产出向春节和国庆档集中,在非重点档期上映的影片数量、产出票房都有所下降。全年票房超过2亿的影片共27部,其中六成是在大档期上映;在大档期之外上映的共有12部,类型上以爱情片、犯罪/悬疑片为主。

  《报告》显示,在疫情偶有反复的2021年,影院在短暂关停后的重启,让压缩的观影意愿爆发式输出。例如,厦门全市影院在历经20天关停后于10月6日重启,当日票房高达673万,超过上年同期峰值,观影热情持续到了节后第一个周末。数据表明,在内容和档期合适的条件下,用户仍有大量观影意愿有待释放。

  即将到来的2022春节档,将再次聚集诸多头部影片。数据显示,目前《超能一家人》《四海》《奇迹》以高热度排名前三;在想看用户构成上,《超能一家人》与《四海》无明显倾向,而《奇迹》则年轻女性占比偏高。此外,春节档动画电影多达6部,其中,两大儿童IP《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的新作,占据想看热度的"前二。头部内容带动观影动力,春节档将为*电影的2022强势开年。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扩展5)

——大数据团队口号3篇

大数据团队口号1

  1、视界高越云端,态度脚踏实地。

  2、定位新时代,数据共精彩。

  3、营销互动数据化,洞察先机赢天下。

  4、数据分析新理念,专业服务心体验。

  5、数据拆解一小步,商务未来一大步。

  6、高效挖掘数据中的黄金。

  7、数据精准到位,商机精彩加倍。

  8、未来先人一步,数据查找端倪。

  9、数据速搜准定位,高效分析大有为。

  10、商务数据时代,效率自成一派。

  11、洞悉先于人,数据赢天下。

  12、未来可能,一数先机。

  13、大数据*台万千,零误差定位领先。

  14、强大数据库,定位更快速。

  15、专业数据把关,商机处处领先。

  16、智能数据分析,抢占市场先机。

  17、数据分析在线,商机精准体验。

  18、搜素大数据,定位云武器。

  19、搜索分析数据,商机随心所欲。

  20、未来市场怎么办,数据分析有答案。

  21、快搜快算快分析,知己知彼知商机。

  22、数据,早已看穿了一切。

  23、商机魅力无限,数据精彩有约。

  24、大数据,大智慧,大未来。

  25、云*台,全智能,抢先机,有保障。

  26、你来我网,数据共享。

  27、数据时代,优效常在。

  2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9、数据分析网,专业圆梦想。

  30、高效分析,挖掘商机。

  31、智造先机,快数定位。

  32、数据,精准营销新势力。

  33、用数据刻画未来,用规律保障品质。

  34、数据云*台,搜索赢未来。

  35、商机千算万算,不如数据计算。

  36、精于数据分析,提前洞察先机。

  37、云*台,数据一网打尽。

  38、让数据变成货币。

  39、快搜快算快分析,有根有据有商机。

  40、智造商务精品,数据精准开启。

  41、网聚专业大数据,商机定位高效率。

  42、定位高速,闲庭信步。

  43、专业的云计算服务商。

  44、分析数据,领先一步。

  45、商机预言家,数据赢天下。

  46、云数据,大分析。

  47、搜数据天网恢恢,抢商机疏而不漏。

  48、数据*台,分析未来。

  49、网罗大数据,搜索云*台。

  50、高效精准云算,用大数据说话。

大数据团队口号2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行动是成功的开始,等待是失败的源头。

  3.重视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

  4.每天进一步,踏上成功路

  5.全民讲质量,质量利全民。

  6.奋进没有旁观者,你我都是实践者。

  7.强化班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8.走进质量天地,带来无限商机。

  9.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10.我与公司荣辱与共,公司与我共同发展

  11.多见一个客户就多一个机会

  12.永不言退,我们是最好的团队

  13.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努力是无限的。

  14.今天种下努力,明天收获成绩。

  15.创新、创业、创辉煌

  16.塑企业形象,创优质名牌。

  17.播下春的希望,收获秋的喜悦。

  18.专业配件赢信赖,真诚真心迎未来。

  19.相信自己,相信伙伴

  20.企业成功的秘决在于对人才、产品、服务三项品质的坚持。

  21.自我提升,良性竞争相互欣赏,相互支持。

  22.用双手开拓进取,用能力创造未来。

  23.企业的成功来自于每一位员工的付出。

  24.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优势。

  25.态度决定行动,行为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扩展6)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1

  1月25日,2021年我国财政收支年报正式出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突破20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增长0.3%。与此同时,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坚持*过紧日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表示,2022年,将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精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准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

  新增减税降费超万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与2012年的11.73万亿元相比,接近翻一番。具体看,2021年收入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完成收入预算。

  *副部长许宏才在发布会上指出,2021年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主要是受经济恢复性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这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企业利润增长是相适应的,也是符合预期的。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是在超万亿元减税降费切实落实的情况下完成的。“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收入。”许宏才说,这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确实达到了新的水*。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我国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

  不过,许宏才也指出,要理性客观看待财政收入的超收。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与2019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两年*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的超收,我们按照预算法规定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没有安排去年的支出。这会给今年的预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也为保持今年的支出强度、推动财力下沉提供资金支持。”许宏才表示。

  直达资金提升效能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从财政支出看,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1%,地方支出增长0.3%。

  2021年,在前几年连续压减的基础上,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3.5万亿元,剔除国防*、国债发行付息、储备等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下降8.2%。

  中央部门压减支出,腾出更多资金支持地方和基层。各级*也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4%;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2021年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

  2021年,直达资金效能继续提升,惠企利民精准有效。*门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全年中央财政共下达直达资金预算指标2.8万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地累计实现实际支出2.67万亿元,*央财政已下达的95%。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资金支出超过510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支出超过1.92万亿元;用于支持保市场主体,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

  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

  减税降费

  2022年财政的钱怎么计划?对此,许宏才介绍,*正在认真分析形势,进行研究和测算。“总的来说,要结合经济的.增长,还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把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在预算收入中作出安排。”

  许宏才表示,就*来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1亿多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2022年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许宏才表示,主要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创造。二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活力。三是聚焦增强地方财力,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四是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对于经济多方面的贡献是显性的。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激活了市场活力,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记者表示,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体现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尤其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2

  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副部长许宏才25日在北京介绍,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突破2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

  其中,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非税收入2.98万亿元,同比增长4.2%。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许宏才说,税收收入的增长是主体,财政收入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带动。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按不变价计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1%。如果按照现价计算,GDP增幅更高。许宏才说,财政收入按照现价计算,GDP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较高,带动财政收入增长。

  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是两年*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速(两年*均增长5.1%)。许宏才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压减本级支出,集中财力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倾斜,为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2021年,全国财政支出控制在*批准的预算以内,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许宏才介绍,各级*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支出较多。

推荐访问:地铁 公布 数据 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 2023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1 全国地铁数量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