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3篇

时间:2023-02-09 17:00:06 来源:网友投稿

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1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  1、按音调*仄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3篇

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1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

  1、按音调*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声。如“春回大地千山笑”中的“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中的“欢”是*声。

  2、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4、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对联的特点:

  1、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2、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5、*仄相谐:

  *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上下联*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仄相反。其次上下联各自句内*仄交替。

  6、内容相关:

  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2

  对联上下联(一)

  国趋昌盛人趋富;花爱阳春果爱秋,

  枫红*山河美;光照九州日月新。

  祖国山河无限好;人民天下万年长。

  祖国江山红似锦;人民天下稳如山。

  祖国江山期一统;人民事业颂千秋。

  对联上下联(二)

  人逢国庆精神爽;月到中秋玉宇明。

  又夺丰收迎国庆;再鼓干劲展宏图。

  大业中兴歌盛世;神州此日正高秋。

  大聚贤能同治国;广召志士共兴华。

  五星旗红映日月;四季花放妆山河。

  对联上下联(三)

  云飞神州彩凤舞;霞舞中华巨龙飞。

  日月光华辉大地;人民伟业谱新天。

  四化宏开千载业;五星拱照万家春。

  四海笙歌讴盛世;九州爆竹庆尧天。

  民生有幸年年好;国运无疆日日长,

  对联上下联(四)

  共和国光辉灿烂;丰收年气象更新。

  龙腾凤起千重锦;地厚天高十亿声。

  江山如画千年秀;祖国多娇万代春。

  百族一心同报国;五星万代总描天。

  红笺细写千秋浪;彩笔精描四化图。

  经典对联上下联

  1、九州版图,山河锦绣;四化建设,业绩辉煌。

  2、中华儿女,顶天立地;华夏子孙,革故鼎新。

  3、中华腾飞,鹏程万里;神州崛起,彪炳千秋。

  4、中华崛起,宏图大展;民族振兴,伟业长新。

  5、日月光华,红旗万岁;河山锦绣,祖国长春。

  6、四化航程,千帆竞发;九州大地,百花争妍。

  7、四化春色,春盈大地;*,红满长天。

  8、两个文明,神州奋起;一派新风,中华腾飞。

  9、两个文明,日新月异;四化建设,国富民强。

  10、乐享升*,安居盛世;风拂绿柳,雪绽红梅。

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3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福”是*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仄——来判断。

  对联的传统要求是“上”仄“下”*,即“仄起*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声。根据这一规律,一般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即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音,那就是下联。比如,原来商铺开张的一幅老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上声,也就是三声,“江”,阴*,也就是一声。显然,海字句就是上联,而江字句就是下联。再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寿”字去声,也就是四声,仄;“门”字二声,*,于是寿字句为上联而门字句为下联。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仄>

  *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仄两大类,*就是*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仄两大类呢?

  因为*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仄是:**│仄仄│**│仄,

  仄仄│**│仄仄│*。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起句**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云崖”对“铁索”,是**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这就是对立。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阳*合并为*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这样,遇到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仄;只有由入变*(阴*、阳*)才造成了辨别*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推荐访问:下联 对联 区分 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3篇 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1 如何区分对联上下联 对联怎么区分上联下联 对联的上下联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