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时间:2022-12-15 1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人物通讯稿的写法人物通讯稿的写法【篇一:人物通讯写法】人物通讯注意事项人物通讯的功能为:具体、生动、客观报道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新闻人物既可是正面典型,也可是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供大家参考。

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篇一:人物通讯写法】

  人物通讯注意事项

  人物通讯的功能为:具体、生动、客观报道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

  新闻人物既可是正面典型,也可是反面典型;既可是个体人物,也

  可是以团体为对象的集体人物,如某个组织、单位等。子贡曾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因此,在

  写人物通讯时,不能将正面典型写得人见人爱,也不能将反面典型

  写得人见人恨,这样既有违新闻真实,也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如此编

  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

  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如:

  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

  才离开。

  点评:“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

  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

  起推敲,缺乏可信度: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是

  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

  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

  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

  访目标。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失真”,通讯员

  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

  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

  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

  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通讯员在人物通

  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

  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如:

  从一名农民到一名煤炭工人,到工区区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

  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

  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

  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指导

  累到在工作岗位上。

  点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的“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

  2.典型事迹虚构化,“高大全”难掩“假大空”。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

  热爱班集体,不论是扶残助残捐款,还是为汶川地震灾区爱心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最多,已连续两年荣获学校和班级‘行为文

  明学生’称号。”

  点评:以上两段老师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学生手册》上冷冰冰的评语,无须“噙着泪花”来讲述。

  点评:为了衬托典型人物的高大,同学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看到

  小麻雀首先想到的是“一脚踩死”。小麻雀在路上跑,让他自得其乐

  好了,何必需要“英雄”多此一举“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呢。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上报道所引用的话,无论从逻辑看还是实践看,都经不起推敲,不是作者发挥想像在“创作”,就是受访者发挥

  想像在讲述。

  3.新闻细节想像化,违背新闻写作客观原则。如:

  点评:救人英雄已经殒命,当时的情景不得而知,“腿部抽筋”、“看

  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等,除非作者有特异功能可与死者

  对话,否则只能是出自作者的合理想象。

  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

  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对这类新闻事实的“还原”应谨

  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的泥潭。

  三、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

  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如:

  他参加公安工作后,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为群众做了

  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并连年被评为巩义市公安局、巩义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

  点评: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

  典型人物“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破获过程,通

  过扎实采访,扎实还原案件破获过程,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

  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事在“人”为,通讯写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写好人物以及人

  物通讯,是通讯写作的关键。

  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应切记,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

  灵去感受,挖掘人物身上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像代替采访,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总结”

  典型

  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等。

  【个体人物通讯范文】

  杨丙潞:从“罪人”到“英雄”

  事故发生后,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杨丙潞率领众多村民投入伤员救助。仅他一个人就救起近20名伤员。

  4年前,因铁路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他率领村民上访维权,最后村

  民们在一次冲突中堵胶济铁路。杨最终获刑三年。

  相形之下,当地村民的表现则赢得伤员及家属的赞许。

  由于事发时正值凌晨,有关部门无法及时到达,最早前往现场救助、为伤员提供棉被衣物的,是铁路沿线的前坡村与和家村的村民们。

  而表现最为突出者之一,却是一名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他便是和

  家村村民杨丙潞。

  4月28日清晨5时,杨丙潞听到救护车响赶到事故现场,发现救护

  人员严重不足,而先期到场的村民却被眼前景象吓得发呆,遂招呼

  大家一起参与抢救。

  在t195列车第四节、第六节车厢之间,杨发现一名被甩出车外的伤员,是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满头是血,正向和家村一名女村民小

  声呼救。由于没有担架,杨和女村民一起用床单将伤员裹起,抬至

  数百米远的救护车处。救护车当时共有十辆左右,由于一车一次只

  能拉走三人,车下已躺有十几名伤员。此时一辆救护车恰好还有一

  个空位,杨丙潞遂将他救起的伤员送至车上。

  在陆续抬完几个车外伤员之后,杨丙潞从顶部进入侧翻的第三节车

  厢中,发现一名被别住腿的幸存伤员,遂将其托上去。另有一名男

  性伤员在被他救起后,念及自己的皮夹,遂又折身回去找到。

  铁道上尚有几节未倾覆的车厢,旅客们透过车窗,一直注视着救助

  现场。忽然间有人发出惊呼:有小偷。杨丙潞这才发现,一名十五

  六岁的少年拿着从死者身上翻出的一美元钞票。现场警察发现后遂

  予以制止。车厢里的旅客群情激愤,发出“打死他”的呼声。警察问

  少年是哪个村的,少年回答是“和家”,杨丙潞情急,“我就是和家的,怎没见过你?”对方终于承认是另一村庄。在进一步问姓名时,杨丙

  潞制止,“他还是个孩子,不要让这事影响他一辈子。”

  上午9时左右,在抢救一段时间后,更多救助人员赶到,出于旅客

  财产安全方面的担心,遂将参与救助的村民排除在外,有村民为之

  生气,杨丙潞不为所动,仍坚持抢救,由于其先前表现赢得人们赞许,有关方面允许其继续参与救助。

  一直到筋疲力尽,杨丙潞方返回家,他算了下,自己共救了近二十人。他也付出了代价,右腿被磕破流血。

  43岁的杨丙潞当过兵,曾经参加过对越战争,当过一届村干部。2004年,胶济铁路改线,规划之初,新线从和家村中间穿过,被拆

  迁房屋的最高补偿标准是240元/平方米。和家村村民对此不能接受,遂多次与铁路方面发生冲突。新当选村党支部委员的杨丙潞成为“维权”村民中最为突出者。

  2004年7月8日,在一次冲突之后,上百名村民冲上胶济线,导致

  全线停运长达近两小时,惊动铁道部。杨丙潞后以“扰乱交通秩序”为名获罪,被判刑三年。

  之后,拆迁最高补偿标准提高到350元/平方米。被判刑的杨丙潞因

  此反而在和家村拥有了更高威信。

  救人当天晚上,杨丙潞即在电视里看到自己,在外地的朋友也打来

  电话祝贺。他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媒体的视角中。在为村民“维权”期间,他曾试图找到当地媒体求助,结果没有记者理会。后

  来因堵铁路事件被判刑之后,他成为当地最大的“反面典型”之一。

  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

  不是一个“坏人”。“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有罪,我是为自己和和家村百

  姓争取合理利益进监狱的。”杨丙潞说。

  点评:这篇文章是对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报道。文章中基本上找

  不到正面称赞新闻人物杨丙潞的字眼,但读完全文,杨丙潞的形象

  很亲切、很清晰,好坏留给读者评说。

  杨丙潞的形象算不上高大,他甚至还坐过牢,这样的经历,在一般

  的人物报道中,恐怕会“避之不及”。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虽然

  杨丙潞坐牢是“事出有因”,即便他真的曾犯过不可饶恕的罪行,对

  他当下的救人举动,我们仍不禁心生敬意。虽然他层因这条出事

  的铁路而入狱,但他并没有把怨气撒到乘客身上:“乘客是无辜的,他

  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

  不是一个‘坏人’”,高尚的举动背后,无需更多“高尚”的理由和动机,这样反而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在整个救助前后,村子小卖部的矿泉水一直卖两块钱”,细微之处,读者感受到了杨丙潞及其当地村民的质朴与善良。

  【集体人物通讯范文】

  一举一动总关情

  ——记上海对口支援先进集体

  有这样一个对比。当年,上海某区区长带队考察云南某贫困县,县

  委书记从头到尾没吭声。待考察队走人,他才留下一句:“上海来云

  南扶贫,我压根不抱希望。”

  而今,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示范村,村民们在自家门上贴出对联:“感恩感德感帮扶,谢天谢地

  共产党好。”

  他们把钱用在刀刃上,资金有限,效应无限;他们把爱放在良心上,不事张扬,无怨无悔;他们把希望筑在探索上,设身处地,孜孜不倦。在上海对口支援工作中,有这样一个个先进集体,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传递着来自上海的情谊??资金,怎一个“算”字了得

  黑铁锅,是最贵的家当;破茅草房,旱不防火,雨不挡水??杨浦区协作办主任王开芳犹记当年,援滇干部们第一次赴云南西盟

  县时的情形。一到现场,个个全傻了:“这么穷的地方,怎么扶贫?

  就算把杨浦区一年的财政全扑进去也不够啊!”西盟县的当地干部也

  一脸无奈:“省里的扶贫资金是杯水车薪,吃饭、穿衣、救急,一会

  儿工夫就没影了”。

  起初,杨浦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也走过“撒胡椒面”的弯路,甚至这边

  扶贫,那边返贫。钱,要用在刀刃上,唯有集中集聚、整村推进,方能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发挥示范效应。王开芳并不讳言:“从2002—2004年,杨浦区投给云南西盟、墨江两县的钱,总共不过1000万元。说多,实在不多,但每一分钱都要发挥最大效益!”

  一项“节省计划”,就培育出了西盟人生产自救的能力。杨浦区想为

  西盟农民盖石棉瓦房,可建材贵得要命,一块砖头在昆明若卖一元,运到西盟就要翻三倍。援滇干部们掐指一算,若让农民们自己投工

  投劳,总造价就可节约1/3,何不借此机会培训当地农民的技能?于是,煞费苦心选了个公路边上的村子,寻寻觅觅挑了两位有市场意

  识的农民,告诉他们,若建房子,木头可上山砍,瓦片可自己烧,没法就地取材的建材,则由上海来买。一转眼,两位农民风风火火

  自己动手将房子盖起来,隔壁邻居眼红了:“凭啥他们能住上好房子?”上海干部和风细雨道:“只要你们自己也投工投劳,就能跟他

  们一样!”星星之火可燎原,7个村670幢瓦房拔地而起。

  难怪,几年前,云南当地人还埋怨上海人算钱太精明,如今,他

  们

  却懂得了上海人的煞费苦心。上海给云南当地带来的村貌变化、观

  念变化,又怎一个“算”字了得?

  帮困,岂在朝朝暮暮

  上海闵行区接受湖北宜昌夷陵区来的劳务人员,从1996年迄今,已有1万人次了。

  1万人次?乍一听,不算多。但若从细了解,这1万背后的艰辛和

  代价着实不小———闵行区本地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形势本就严峻,还得再吸收“外劳”;区内民营企业多,交税是义务,但对政府“安排

  劳务工就业”的号召则大可“置之不理”;就算企业有招工需求,但一

  向偏爱熟练工,来自三峡库区的劳务人员毕竟技短;再退一万步,就算吸纳了一些“外劳”,但企业也有淡季旺季,遇到裁员,一视同仁,“外劳”自然无法“幸免”??

  闵行区协作办主任杨立另有说法:“我们曾亲眼目睹了坝区人民为国

  家重点工程建设而离开家园,深为他们失去土地后的生产和生活困

  难而焦虑,我们怎能袖手旁观?”于是,闵行区确定了一位副区长具

  体分管,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协作办、区劳动保障局等有关职能部

  门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的工作模式。

  求索,调动一切社会资源

  区财政有限,如何调动社会资金的积极性?如何在募集扶贫款的机制中注入创新元素?松江区别有一功。区协作办主任褚平强告诉记者,松江有个“交大昂立”,松江区政府就代为对口支援的马关、丘

  北两县入股“交大昂立”50万元,每年获取15%的固定回报。如此一来,这7.5万元,就可用于对口地区的教育、卫生、社会事业。褚平强说:“要充分利用区内大企业的优势,采用市场机制,释放企业的爱心。我发现,房产老板在松江投资很多,获益不少,下一步,我要在房产企业中做点文章”。据了解,去年松江所募得的8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区里还将成立社会帮扶基金。松江区认为,社会慈善事业是个很大的舞台,但体系尚未健全,有潜力可挖。??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扶贫,创新不已。松江区区长孙建平谦虚地认为,这几年,有些扶贫尚嫌盲目,少数投资没有前瞻性。因此,松江区准备拿出50万资金,请同济大学等单位帮助对口支援县做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孙建平说:“统筹当地的资源、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资金再扶上去,就会有针对性”。(摘自2005年05月11日《解放日报》,作者:陈忠华)

  【篇二:人物通讯的写法】

  如何才能写好先进人物通讯

  新闻文体

  通讯

  一、通讯的特点和种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有时也称为通讯报道,是一种以写人事为主的新闻文体。通讯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人和事,通常比消息更详尽和形象,是报纸、广播新闻节目的重要报道形式。通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新闻性

  通讯是报道新闻事实的,一方面它所报道的内容受到客观事实的制约,另一方面,它所报道的人和事要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不是所有的真人真事都值得报道,只有那些对当前社会人们工作、生活有指导意义,有参考价值的真人真事,才可能成为通讯报道的对象。具体而言,通讯的新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性,通讯所报道的人物必须是新闻人物,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新闻事件,必须具

  有比较大的新闻价值,二是真实性,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人

  真事,不允许有半点的夸大和虚构;

  三是及时性,通讯必须迅速、及时、敏锐地反映现实,具有时代气息。

  2.形象性

  通讯不仅要以事实说话,而且要以形象说话。通讯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可以也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形象化表述手法,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出色的通讯之所以感人,主要不是靠作者的议论和说教,而是要靠作品的细节、情节描绘。通讯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通讯作

  者在叙述真人真事的过程中,要善于形象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活动,行为特征,要描写生动的生活场景,渲染独特的环境气氛。在严格

  遵守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通讯对所描写的事件可以作精心的安排和

  裁剪,对所报道的人物作合理的提炼和刻画,像文学作品那样,用

  生动曲折的情节,独特感人的细节,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等方式,来强化作品的感染力。

  和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通讯通过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形象刻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因此,通讯在表达方法上应充分利用典型

  情节和细节来展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风貌。可以这样说,真实性是

  通讯的生命,评论性是通讯的精神,形象性是通讯的风采。优秀的通讯,应该力求把这三者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作品既能贴近

  生活,又能对生活起指导、警策作用,作品的内容既不失实,作品

  的形式又充满艺术魅力,引人人胜。

  3.论理性

  为突出人和事的典型性和指导性,通讯常常要适当引入些说理和议论;表明作者的见解和态度,这就是通讯的论理性。通讯的’论理性

  既是与报道相关的党和政府当前政策方针的集中体现,又是作者主

  观认识和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通讯中的说理和议论是在叙述和描

  写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穿插在叙述和描写之中进行的。深刻、精彩、实在的说理和议论可以使通讯报道的事实得以升华。通讯的论理性

  越强,感染力也就越强。

  (二)通讯的种类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以记人为主,通常以报道先进人物、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是最摹本的一种新闻通讯。人物通讯的特点是能集中反映先进人物

  的先进事迹和崇高思想,把具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的言行、事迹、精神及时传递给社会,为社会树立榜样,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一种

  精神力量。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般为

  近期涌现出来的开拓者、改革家、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爱国人土、知名学者等。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以记叙事件为主,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新

  闻事件。这类通讯主要围绕着有新闻价值、有推

  广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通过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的描述,介绍具体情况,揭示典型意义,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2.概貌通讯

  概貌通讯是一种以报道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系统发生的新气象,新

  面貌,或以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境外奇闻等:为

  主的一种通讯,因此也被称为风貌通讯、旅途通讯。这类通讯取材

  广泛,形式灵活,常见的形式有“见

  闻”、“巡礼”、“侧记”、“访问记”、“速写”、“书简”等等。

  4.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一种报道先进经验、工作成就的通讯。它通过对典型事

  例的记叙,或概括出一些成熟的经验,或反映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

  的各种问题,或对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工作通讯不同于总结,它要写得具体生动,有血有肉,文理并茂。

  二、通讯的结构与表达方式

  (一)通讯的结构

  1.纵式结构

  纵式结构的特点是按事物发展的进程或作者对事楞变化认识的顺序

  采安排材料。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和作者对事物认识

  发展的顺序是这类通讯贯穿全文的线索;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能使

  全文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

  于读者了解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但同时要注意,由于这种结构

  相

  对比较固定,如果写作时再机械行文,很容易将通讯写成流水帐,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2.横式结构:

  横式结构是按事物的性质或空间变换来安排材料。横式结构的优点

  是概括面广,取材灵活,不受时间的限制,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这种结构相对比较灵活,如果写作时没有一

  个中心统帅全文,整篇通讯就可能支离破碎,让读者茫无头绪,不知所云。

  3.纵横式结构:

  所谓纵横式结构就是把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换为纬。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将不同地点发生的人和事统一在一个主题中,这样既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双,又反映了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侧面,给人以立体感和纵深感,有助于突出通讯的主题。相对面言,这种结构优点突出,一旦掌握其特点,比较容易把一篇通讯写得跌荡起伏,有声有色。

  (二)通讯的表达方式

  1.叙述和描写

  一般说来,叙述与描写是一篇通讯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叙述与描写两者紧密结合,能使作品的结构详略得当,波澜起伏。通常,通讯的情节线索,人物的概括性介绍,都

  【篇三:人物通讯写法(2)】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

  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两

  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体到写这篇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

  这个字,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

  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

  我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

  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你写的东

  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份。他身上可能还

  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一辈子无偿给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

  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题。人物报道人人

  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

  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我把这种人

  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

  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

  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文革时受

  了什么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四是学会用故事和

  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

  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

  记

  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

  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

  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

  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为,研究行为,因

  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五是人物报道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

  比如采访有权有势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

  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

  的人,甚至要有意识的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

  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点传奇栏目是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写有名望的人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点,这种东西往往最代表一个人的本质。

  六是我们不要做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

  他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我认为这是最偷懒的人物报道模式。我最

  厌恶的是“他说”,“他说”,“他又说”,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

  对象的话,甚至连这人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并不是说

  访谈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

  用的访谈体,用的是够份儿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

  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七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我最怕的是记

  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

  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

  闻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你的报

  道很长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八是把人物臵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江菲写过一个

  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

  他的钢笔铺里。?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一个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

  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

  法律常识,他的举动很有象征意义。他平常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事

  情。这稿子我细讲一下,对大家以后会有启发。我们把他贵州之行

  做为整篇文章的重轴。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情作为背景,在叙述

  贵

  州之行时不时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

  意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冰

  点大量尝试了这样一种报道手法。九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这看起来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确是在人物或其他报道中用得最烂而

  且是最不恰当的。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

  能成为引语。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

  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

  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

  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

  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

推荐访问:人物通讯稿 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写法 人物 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