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5篇

时间:2022-10-12 18:30:07 来源:网友投稿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5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 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稿和方案稿的说明 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稿和《深化党和国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5篇,供大家参考。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5篇

篇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稿和方案稿的说明

 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稿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稿作说明。

 一、关于决定稿和方案稿起草背景和过程党的十九大对深化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并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深化改革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隔 5 年后,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目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出台的很多改革方案,如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纪律检查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都涉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已经在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等方面及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体制难题还没有解决;一些问题反映比较强烈、看得也比较准,但由于方方面面因素难以下决断;还有一些问题,由于以往主要是调整政府机构,受改革范围限制还没有涉及。

 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牵头进行研究;首先应该进行深入调查,坚持问题导向,把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机构改革的意见摸清楚,把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弄清楚,在此基础上科学拟定方案。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改革办、中央编办开展了调研论证,组成 10 个调研组,分赴 31 个省区市、71 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当面听取了 139 位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共向 657 个市县的 1197 位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个人发放了调研问卷,31 个省区市的改革办、编办都提交了深化地方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归纳调研成果,各方面认为,现行机构设置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机构设置上还没有充分体现。主要是:党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有力,

 成效。主要是:加强党的统筹协调机构,对职能相近或密切相关的党政机构、事业单位进行适当整合,调整优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职能,撤销职能弱化、职责有重复或阶段性任务已完成的机构,新设立部分机构,坚持全国统筹、上下联动推动机构改革,等等。

 2017 年 12 月 11 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文件起草组深入开展专题研究论证,总结以往改革经验,吸收调研成果,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全会决定稿和方案稿。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2018 年 2 月 1 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决定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我主持召开座谈会,当面听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一重大政治决策,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党心民心,非常必要,十分及时。二是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紧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任务,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一步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的需要,必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是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既推动中央层面的改革、又促进地方和基层的改革,体现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有机统一、机构改革和制度完善的有机统一,对决定稿作出修改。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共对决定稿作出 171 处修改,覆盖 192 条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审议了修改后的决定稿。方案稿也在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后作了调整完善。这两个文件稿,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结果,凝聚了各方面智慧。这次提请全会审议的决定稿和方案稿,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决定稿是指导性文件,着重阐述深化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原则思路、目标任务。方案稿是规划图和施工图,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具体方案。

 二、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决定稿起草,突出了 5 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战略任务。二是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主线,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正确履行职责各领域各环节。三是坚持统

 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看准的要下决心改,真正解决突出问题。五是坚持远近结合,既立足当前解决突出矛盾,也着眼长远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全会决定稿共分三大板块,导语和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主要阐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原则。第三至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主要从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等 5 个方面,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八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领导,对贯彻落实提出原则要求。这里,我就决定稿涉及的几个问题介绍一下党中央的考虑。

 第一,关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在一个有着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

 正、生态良好,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 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决定稿紧紧把握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构建坚持党的全面 领导、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这一主线,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统筹考虑党和国家各类机构设置,协调好并发挥出各类机构职能作用,完善科学领导和决策、有效管理和执行的体制机制,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的是更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只要这个目标达到了,该精简的就精简,该加强的就加强,而不是为了精简而精简。优化协同高效不仅是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原则要求,也是衡量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标准。

 第三,关于理顺党政职责关系。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决定稿提出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科学设定党和国家机构,正确定位、合理分工、增强合力,防止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党的有关机构可以同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其他部门统筹设置,实行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使党和国家机构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

 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有些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就设在了国务院部门。这样做,有助于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统筹调配资源,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分散交叉,使党政机构职能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保证党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其他机构协调联动。

 第四,关于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各级各类党政机构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统筹考虑党和国家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机构职责,理顺同群团、事业单位的关系,协调并发挥各类机构职能作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党政群、事业单位机构新格局。前期党中央批准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方案涉及政府机构改革的任务,还有正在实施的群团改革,也要结合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落实好。

 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要统筹推进脖子以上机构改革和脖子以下机构改革,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构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政令统一、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不同层级各有其职能重点,对那些由下级管理更为直接高效的事务,应该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因地制宜做好工作,又有利于中央部门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全局。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合理配置各层级间职能,构建简约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三、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稿的重点内容方案稿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了整体部署。这里,我就方案稿涉及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面的机构改革作个说明。

 第一,在完善党中央机构职能方面,主要推进以下改革。

 一是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党的十九大对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出部署,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党和国家各项监督制度中,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国家监察委员会同中央纪委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实行一

 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案稿提出,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司法部;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其办公室设在审计署;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秘书组设在教育部;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调整优化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体制。按主要战线、主要领域适当归并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统一各委员会名称,目的就是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同时,不再设立中央维护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不再设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不再设立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关职责交由相关职能部门承担。将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设,合并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统一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党的工作;合并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作为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合并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编译局,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作为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对外保留中央编译局牌子。

 四是加强党中央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方

 案稿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突出核心职能、整合相近职能、充实协调职能,调整党政机关设置和职能配置。为更好落实党管干部、管机构编制原则,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和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统筹干部、机构编交叉的职责清晰起来,提高工作效能。

 第二,在完善国务院机构职能方面,主要推进以下改革。一是组建自然资源部。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t 银山的理念,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性规划重叠、部门职责交叉重复等问题,实现 ft 水林田湖草各类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将国土资源部的 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中之重。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

篇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

法论坛2019 · 10(上)坚持党的领导下依法推进党政机构合署改革贾国磊摘 要 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有关机构可以同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其他部门统筹设置,实行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整合优化力量和资源,发挥综合效益”。

 深化党政机构合署改革,是党中央通过党政合署方式强化党在国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构建统一高效协作的领导体制的破题之举。本文认为顺利完成党政机构合署改革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贯穿始终,确保改革部署落实到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关键词 党政机构合署 国家治理 依法治国作者简介:贾国磊,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行政法学等。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51一、坚持传承创新,在合署改革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特点、直面新变化、解决新问题,针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存在的不合理、不适应等情况,直面矛盾问题,将改革进行到底。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内容涉及党政军群各个方面以及中央与地方各个层级,影响范围广、调整力度大、触及利益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决心。深化党政机构合署改革,是党中央通过党政合署方式强化党在国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构建统一高效协作的领导体制的破题之举,也是适应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具体实践。当前,要把中央的改革部署落到实处,需要准确理解党政合署的内涵、性质和任务,系统梳理党政机构合署的运行历史,在传承的基础上完成实践创新。党政机构合署,又称党政机构合署办公体制,或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为实现组织机构的职能优化与效能提升,将具有关联、交叉或重叠的机构集中在一起办公,对外以不同的名义使用相应名称,对内实行统一指挥调度的组织形式。党政机构合署办公作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下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存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中。职责相近的党政机关实行合署办公有助于破解党政机构职责重合雷同、分工不清、冗员过多等问题,有利于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能。实行党政合署办公后,部门机构数量减少,但质量功能却得到优化,很多服务流程从“跑冤枉路”到“一步到位”,很多管理事务从“九龙治水”到“一治到底”。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后党政机构合署办公最早是在党委和政府的监督部门中实行。1952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纪律检查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 “各级党委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可酌情实行合署办公,分工协作,互相辅助,加强联系,做好工作。” 继中央实行合署办公后,1953 年安徽省率先试行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尽管该做法未在全国铺开,但也开创了地方党政合署的先河。

 1993年,几经分合后,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察部再次实现合署,且合署办公模式一直延续至 2018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前夕。在地方实践中,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党政合署办公体制的改革与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此次党政机构合署改革的涉及范围更广、更深,涉及部门不再局限于党的纪检部门和政府监察部门,而是在前期广东顺德等地的大部制改革试点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地方实际进行拓展和完善。二、坚持党的领导,在合署改革中体现党的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鲜明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最终目标是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在党政机构合署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衔接问题,既强化党的机构作为领导者、决策者的地位,又有效整合优化力量和资源,发挥综合效益,最大限度避免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现象。在我国,党政合署具有双重属性,即既要体现党的领导,又要实行行政管理。党的领导与行政管理两种属性不相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主要体现为:一是在部门职责权限上具有关联关系。实行党政合署办公的单位一般都是党委、政府存在职能交叉的部门,这些党委或政府部门在职责权限上具有一定的关联度或重叠性。例如党委纪检部门和政府监察部门都负责纪律监督工作,其对象大部分是党员干部;党委办公室机构和政府办公室机构都是综合协调部门,承担着会议、文书、参谋、接待等辅助性工作。二万方数据

 ◆政法论坛2019 · 10(上)是在部门职责权限上具有指导关系。在职能相近的党的工作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由党组织指导、协调、支持政府部门的工作。例如,党的统战部门是党领导统一战线的职能部门,负责指导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三是在部门职责权限上具有监督关系。由党组织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例如,党的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公检法司等多个国家机关的工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党政机构合署改革中,要突出党的领导地位,从体制、思想、组织等各个方面体现领导力。具体而言,一是要在体制上体现领导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加强党对涉及全局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政机构合署改革中,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各级政府机构要自己自觉接受同级党委(党组)领导,处理好执政与行政的关系,强化党的领导力与政府执行力。二是要在思想上体现领导力。所有党政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所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机构改革所作出的决策部署。三是要在组织上体现领导力。要优化党政军群各类机构中党的组织设置,明确和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都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政令畅通、运行高效。三、坚持依法治国,在合署改革中体现法治原则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中,以法律明文规定来规范和确认党政合署中相应机构的职权职责是促进党政合署后机构规范高效运行的必由之路。

 现阶段党政机关探索合署办公,突破了当下行政组织法理论中的行政主体理论,为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监督和行政救济体制带来了深刻变革。坚持法治原则,完善机构组织法依据,厘清合署机构的法定职责和范围,明确党政机构合署后的法律责任界定与承担,有助于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完善机构组织法,明确职权范围,让党政合署机构产生于法有据。在我国,涉及国家机构组织的设立或调整等重大事项,都有明确的法律创设和规范流程,这些法律规范一般被统称为“组织法”。机构组织法是规定机构权责、组织、人员等法律规范的总称,内容涉及机构的性质、地位、设立、变动、职权、编制等。机构职权和管辖范围法定化不足的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相关法律条文对机构设置的规定相对较少,已成为制约机构合署办公规范运行的主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机构合署办公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防止出现职责真空和履行无据,还需要处理好新旧机关管理事务衔接关系,实现权责同步明确,改革有序推进。因此,对新设立的党政合署机构,需要通过法律方式对机构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等问题予以明确,让机构的成立和运转有法可依,从产生伊始就“师出有名”。对既有机构职权的调整,需要保证其具备合法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原有法律已明确的组织机构与此次党政机构改革中新产生机构在主管权限、管理范围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避免出现管理缺位、利益争夺、推诿扯皮等问题。

 2018 年 4月 27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就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规范和明确,为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提供了法律依据,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过程中的实践运用。厘清法律责任,完善救济途径,让党政合署运行依法而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职责相近的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合署合并后党的工作机关可以联合行政机关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并行使国家公权力。那么,党的工作机关能否作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或者行政诉讼被告被追究法律责任?立法和司法层面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例如,根据改革要求,公务员局合并到党的组织部门以后,今后以党的组织部门名义进行公务员招聘,或者是在公务员管理中发生法律纠纷,应该如何解决?党的组织部门能否成为被告?如若不能,又有哪些救济渠道可以保障利益受损方或者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针对合署后党政机构对外作出影响相对人利益的责任追究问题,笔者认为:第一,机构的“党”或“政”序列不应当成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可以成为行政主体的关键因素,而应当看该组织是否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了行政权。一般而言,应由行使职权的行政机构来承担责任。但如果党内机构事实上就是以自己名义行使了行政权的,那么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将其视为授权组织,纳入到行政诉讼之中。否则的话,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权将难以得到保障。第二,党内机构既然加挂了行政机关名称的牌子,如需作出行政行为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而不宜以党内机构的名义作出。这样既能实现现有法律制度与机构改革方案的有机衔接,还可以避免一些地方以党内机构名义行使职权而规避法律责任的现象。注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 J ] .党的生活(黑龙江),2018-04-05.黎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J ] .海峡通讯,2018-04-05.何文盛,王焱.合并或合署:绩效驱动的新时代深化机构改革探析 [ J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8.刘权.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时代变迁[J].人民法治,2018 (4).梅丽红.建国以来党政纪检监察体制的变革[J].党政论坛,2004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 N ] .人民日报,2018-03-05.熊文钊.机构改革: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之路 [ J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 (4).黄坤明.建设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4-05.《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2017)》.中国政法大学.王锡锌.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应坚持三原则 [ J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 (3):55.参考文献:[1]王满传.牢牢把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J].求是,2018 (5).[ 2 ] 秦前红.党政合署合并改革需要研究的九大问题 [ J ] .中国法治论坛,2018.万方数据

篇三: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

mmunist Party of China

 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第 一 章 节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第 二 章 节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01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一)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二)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三)组建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农业部。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四)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牵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五)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六)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组建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七)组建应急管理部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科学技术部对外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八)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科学技术部对外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九)重新组建司法部不再保留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入水利部。(十)优化水利部职责不再保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部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职责划入审计署,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十一)优化审计署职责不再设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部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职责划入审计署,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十二)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和设置,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 02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一)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部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事会的职责划入审计署,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二)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三)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四)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商务部对外援助工作有关职责、外交部对外援助协调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对外援助的具体执行工作仍由有关部门按分工承担。(五)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六)组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国家粮食局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实施国家战略物资收储、轮换和管理,管理国家粮食、棉花和食糖储备等职责,以及民政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组织实施国家战略和应急储备物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七)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将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边防检查职责整合,建立健全签证管理协调机制,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牌子,由公安部管理。不再保留国家粮食局。

 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八)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国家林业局的职责,农业部的草原监督管理职责,以及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由自然资源部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九)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商标管理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不再保留国家林业局。

 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十)调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隶属关系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由国务院管理调整为由财政部管理,作为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不再明确行政级别。(十一)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添加标题内容输入文本内容 输入文本内容 输入文本内容 输入文本内容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添加标题内容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添加标题内容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添加标题内容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小标题小标题小标题小标题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备用页29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提出建议对策1 对策2 对策3 对策4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提出建议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提出建议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提出建议突出问题突出问题突出问题突出问题突出问题突出问题突出问题突出问题备用页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备用页

 01 0203 0405 06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备用页

 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文字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文字,一页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200字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文字点击添加标题

 点此添加标题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篇四: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

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文解读 PPT 课件演讲:时间: 2022.03.10全文解读 PPT 课件

 言2022 年 3 月 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自 2022 年 3 月 12 日起施行。

 _C 章节内容第一章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第 宣AF-《地方组织法》修改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和工作过程第三章 《地方组织法》修订主要内容第四章 《地方组织法》全文内容逐条学习ONTENT

 P A R T 0 1《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地方组织法介绍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是筅法关于地方政权建设规定的立法实施,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行使职 权 、 履 行 职 责 的 重 要 制 度 保 障 。

 我 国 筅 法 第 九 十 五 条中规定:“ 地方各 级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法律规定。地方组织法修改历程• 〃地方组织法于 1979 年 7 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此后,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于 1982 年、 1986 年、 1995 年、 2004 年和 2015 年先后作了五次修改,推动地方政权机关工作和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政权机关工作和建设以 习 近 平 同 志 为 核 心 的 党 中 央 高 度 重 视 国 家 政 权 机 关 工 作 和 建 设 , 对 坚 定 不 移 走 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发 展 道 路 , 坚 持 和 完 善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 发 展 全 过 程 人 民 民主 , 坚 持 和 完 善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行 政 体 制 , 构 建 职 责 明 确 、 依 法 行 政 的 政 府 治 理体 系 , 作 出 一 系 列 重 大 部 署 、 推 进 一 系 列 重 大 工 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党 的 十 九 大 报 告 提 出 " 完 善 国 家 机 构 组 织 法 " ; 党 的 十 九 届 四 中 全 会 决 定 提 出 " 健 全人 大 组 织 制 度 、 选 举 制 度 和 议 事 规 则 " 、 " 加 强 地 方 人 大 及 其 常 委 会 建 设 " 、 " 优 化政 府 职 责 体 系 " 、 " 健 全 充 分 发 挥 中 央 和 地 方 两 个 积 极 性 体 制 机 制 ” ; 党 的 十 九 届 六中 全 会 决 议 提 出 “ 必 须 坚 持 党 的 领 导 、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 依 法 治 国 有 机 统 一 , 积 极发 展 全 过 程 人 民 民 主 , 健 全 全 面 、 广 泛 、 有 机 衔 接 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十以的大来党八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中央人大工作会议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修改必要性贯 彻 习 近 平 法 治 思 想 、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关于 坚 持 和 完 善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的 重 要 思想 , 落 实 党 中 央 重 大 决 策 部 署 和 中 央 人 大 工作 会 议 精 神 , 有 必 要 在 认 真 总 结 实 践 经 验 基础 上 , 对 地 方 组 织 法 作 出 修 改 完 善 , 进 一 步健 全 地 方 政 权 机 关 的 组 织 和 工 作 制 度 , 维 护党 中 央 权 威 和 集 中 统 一 领 导 , 构 建 从 中 央 到地 方 权 责 清 晰 、 运 行 顺 畅 、 充 满 活 力 的 工 作体 系 ; 坚 持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 全 心 全 意 为 人 民服 务 , 不 断 发 展 全 过 程 人 民 民 主 , 保 障 人 民当 家 作 主 ; 推 动 地 方 人 大 加 强 和 改 进 新 时 代人 大 工 作 , 推 动 地 方 政 府 全 面 建 设 职 能 科学 、 权 责 法 定 、 执 法 严 明 、 公 开 公 正 、 智 能高 效 、 廉 洁 诚 信 、 人 民 满 意 的 法 治 政府,全面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修改地方组织法是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家政权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政权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建设和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确保各地方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修改地方组织法是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加 强 党 的 政 治 建 设 的 意 见 》 明 确 提 出 , 制 定 和 修 改 有 关 法 律 法规 要 明 确 规 定 党 领 导 相 关 工 作 的 法 律 地 位 ; 将 坚 持 党 的 全 面 领 导 的 要 求 载 入 人 大 、政 府 、 法 院 、 检 察 院 的 组 织 法 , 健 全 党 对 这 些 机 关 实 施 领 导 的 制 度 规 走 , 确 保 其 始终 在 党 的 领 导 下 积 极 主 动 、 独 立 负 责 、 协 调 一 致 地 开 展 工 作 。

 修 改 地 方 组 织 法 , 明确 地 方 人 大 和 地 方 政 府 坚 持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 是 维 护 党 中 央 权 威 和 集 中 统 一 领 导 、确 保 中 央 政 令 畅 通 的 重 要 举 措 , 有 利 于 充 分 发 挥 党 总 揽 全 局 、 协 调 各 方 的 领 导 核 心作 用 , 保 证 党 的 路 线 方 针 政 策 和 决 策 部 署 在 地 方 工 作 中 得 到 全 面 贯 彻 落 实 和 有 效 执行。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修改地方组织法是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举措人 民 当 家 作 主 是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的 本 质 和 核 心 , 是 社 会 主 义 的 生 命 。

 习 近 平总 书 记 指 出 :

 "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是 我 们 党 矢 志 不 渝 的 奋 斗 目 标 。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治 就 是 要 体 现 人 民 意 志 、 保 障 人 民 权 益 、 激 发 人 民 创 造 活 力 , 用 制 度 体 系 保 证 人 民当 家 作 主 。

 ” 坚 持 和 完 善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 必 须 坚 持 人 民 主 体 地 位 , 支 持 和 保 证人 民 通 过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行 使 国 家 权 力 , 发 展 全 过 程 人 民 民 主 。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会 是 地 方 国 家 权 力 机 关 , 都 由 民 主 选 举 产 生 , 对 人 民 负 责 , 受 人 民 监 督 ; 地 方 各 级人 民 政 府 是 地 方 国 家 行 政 机 关 , 都 由 本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产 生 , 对 人 大 负 责 , 受 人 大监督。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修改地方组织法是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举措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人大和政府,更为贴近基层、贴近人民群众,应当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法定和有序的途径、渠道、方式、程序,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修改地方组织法,明确地方人大、地方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修改地方组织法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保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内容,都凸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必要性修改地方组织法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保我 国 已 进 入 新 发 展 阶 段 , 全 面 贯 彻 新 发 展 理 念 、 构 建 新 发 展 格 局 、 推 动 高 质 量发 展 , 需 要 坚 持 和 完 善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体 系 , 坚 持 依 法 治 国 、 依 法 执 政 、 依 法行 政 共 同 推 进 , 坚 持 法 治 国 家 、 法 治 政 府 、 法 治 社 会 一 体 建 设 , 为 全 面 建 设 社 会 主 义现 代 化 国 家 提 供 更 加 完 备 的 法 治 保 障 。

 修 改 地 方 组 织 法 的 一 个 重 要 目 的 , 就 是 要 深 入贯 彻 党 中 央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战 略 部 署 , 全 面 实 施 法 治 中 国 建 设 规 划 和 法 治 政 府 建 设 实 施纲 要 , 明 确 地 方 人 大 、 地 方 政 府 相 关 责 任 , 明 确 法 治 政 府 的 原 则 要 求 , 在 全 面 建 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创造新成就。

 《地方组织法修改地方组织法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也 是 支 撑 中 国 国 家 治 理体 系 和 治 理 能 力 的 根 本 政 治 制 度 。

 修 改 地 方 组 织 法 , 贯 彻 落 实 中 央 人 大 工 作 会 议 精 神 , 全 面加 强 地 方 人 大 及 其 常 委 会 建 设 和 工 作 , 进 一 步 充 实 完 善 地 方 人 大 及 其 常 委 会 的 职 权 , 适 当 增加 省 、 设 区 的 市 两 级 人 大 常 委 会 组 成 人 员 名 额 , 完 善 地 方 人 大 专 门 委 员 会 、 常 委 会 工 作 委 员会 设 置 , 明 确 县 、 自 治 县 人 大 常 委 会 可 以 在 街 道 设 立 工 作 机 构 , 健 全 地 方 人 大 组 织 和 工 作 制度 , 使 地 方 人 大 及 其 常 委 会 在 地 方 国 家 政 权 体 系 中 成 为 自 觉 坚 持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政 治 机 关 、保 证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的 国 家 权 力 机 关 、 全 面 担 负 筅 法 法 律 赋 予 的 各 项 职 责 的 工 作 机 关 、 始 终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重要意义《地方组织法》修改重要意义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关系党和国家事此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党 的 十 八 大 以 来 , 以 习 近 平 同 志 为 核 心 的 党 中 央 紧 紧 围 绕完 善 和 发 展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 推 进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党 的 十 九 届 三 中 全 会 对 深 化 党 和 国 家 机 构 改 革 作 出 全 面 部署,各地方机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重要意义《地方组织法》修改重要意义修改地方组织法,就是要深入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宝责经验,把各项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中好的做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进一步夯实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性法律制度。对于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保证地方各级人大、政府等地方政权机关更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组织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

 P A R T 0 2《地方组织法》修改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和工作过程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和工作过程指导思想修 改 地 方 组 织 法 , 必 须 坚 持 以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为指 导 和 根 本 遵 循 , 全 面 贯 彻 党 的 十 九 大 、 十 九 届 历 次 全 会 精 神 和 修 改 后的 筅 法 有 关 规 定 精 神 , 坚 持党 的 领 导 、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 依 法 治 国 有 机 统一 , 适 应 新 形 势 新 要 求 , 健 全 和 完 善 地 方 政 权 机 关 的 组 织 和 工 作 制 度 ,更 好 坚 持 和 完 善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 不 断 发 展 全 过 程 人 民 民 主 , 充 分 发挥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的 独 特 优 势 , 推 进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力现代化。

 《地方组织法》修改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和工作过程修改工作遵循的原则— 是 贯 彻 落 实 习 近 平 法 治 思 想 、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关 于 坚 持 和 完 善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的 重 要 思 想 ,贯 彻 落 实 中 央 人 大 工 作 会 议 精 神 , 把 坚 持 党 的 全 面 领 导 作 为 地 方 政 权 机 关 活 动 和 建 设 的 最 高 原 则 ,坚 决 维 护 党 中 央 权 威 和 集 中 统 一 领 导 , 确 保 地 方 政 权 机 关 活 动 和 建 设 的 正 确 政 治 方 向 。

 二 是 坚 持 以人 民 为 中 心 , 充 分 考 虑 地 方 人 大 和 地 方 政 府 贴 近 基 层 、 贴 近 群 众 的 特 点 , 充 分 反 映 地 方 政 权 机 关工 作 、 建 设 和 基 层 治 理 新 成 果 新 经 验 , 扩 大 人 民 有 序 政 治 参 与 , 畅 通 群 众 诉 求 表 达 和 反 映 渠 道 ,不 断 发 展 全 i t 程 人 民 民 主 。

 三 是 充 分 反 映 深 ...

篇五: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

20.4 宪法学、行政法学CONSTITUTIONAL 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本文对修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法及议事规则提出若干建议:贯彻落实“三统一” “四善于”精神;改革和明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人数;进一步明确委员长会议的性质与职权;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会期制度;改革代表团、一定数量代表或者委员提出议案的制度;完善会议的公开制度;完善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工作报告的制度;完善出席会议人数和表决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以下简称《全国人大组织法》)1982年公布施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以下简称《全国人大议事规则》)1989年公布施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1987年公布施行,三部关于全国人大组织和议事规则的重要法律颁布至今已三十余年。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三部重要法律,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本文拟对修改这三部重要法律提出一些建议。一、贯彻落实“三统一” “四善于”精神按照修改后的宪法和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在修改三部法律时,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党中央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是必然的。但如何在法律中科学体现党的领导,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规则规定,人大常委会党组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要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如何实现两个“确保”?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二是要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如何改善党的领导。对于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三统一” “四善于”,① 为党中央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以上两个“确保”,就要在修改三部法律中充分体现“三统一” “四善于”精神,特别是要把党中央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同党依法执政和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中央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中央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党中央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中运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对修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法及议事规则的若干建议刘松山【作者简介】刘松山,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原文出处】《中国法律评论》(京),2019.6.17~26【基金项目】本文系杨登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改革创新试验的法治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134)的阶段性成果。· ·51

 宪法学、行政法学 2020.4CONSTITUTIONAL 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权威、维护法制统一、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建议有关方面在修改法律时,紧紧扣住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精神,设计“三统一” “四善于”的体制、机制和程序,使党中央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对于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具有重大意义。二、改革和明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人数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是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各项职权的前提是,必须有明确的法定人数。但现有法律对这一事项的规定很不完善,建议在修改法律时明确规定以下问题:1. 明确全国人大代表的数量范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不超过3000人。这个数量可以说比较明确,但又并不明确,因为它明确了上限不超过3000人,没有明确下限不得少于多少人。从这些年的惯例看,基本是2980人左右,但惯例并不代表法律的具体规定。理论中,一直有观点建议大幅削减全国人大代表人数,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这一观点尚不具备实现条件。但是,由法律明确规定代表人数的具体范围或者数量,是可行的、必要的。比如,在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时,可以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不少于2980人,不超过3000人,或者就明确规定为2980人,同时删去选举法中不超过3000人的规定。代表人数由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比较适宜,因为法定的代表人数是全国人大组织的基础,而选举法是规定选举程序的法律,可以不对代表人数做出规定。2.大幅增加和明确常委会委员的数量。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数量的规定,是“委员若干人”。但是, “若干”是多少?并不清晰。从语义上理解, “若干”是不定量的意思,但全国人大常委会这样重要的权力机关,其委员的数量在法律上却不定量、不合适。实践中,一般理解的“若干”,大多为几个、十几个,而数十个、上百个,就不适宜叫“若干”了。所以,在法律中明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人数,十分必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共175人。其中,委员159人(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常委会委员人数基本稳定在159人左右)。在我国,由近3000名代表组成的全国人大,虽然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并不经常性地行使职权,它闭会期间经常性的职权只能由常委会行使。但是,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经常性地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机关,其组成人员只有175人,委员只有159人左右,又是经过层层间接选举产生的,其代表性和民意基础,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国外议会两院的组成人员基本都是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比如,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有535人,英国上下议院加起来 1431 人,法国国民议会两院577人,日本参众两院707人,德国联邦议会两院709人,俄罗斯联邦会议两院628人,印度人民院和联邦院789人(上述议员人数可能发生变化)。国外议会制度我们不能学,但其中的一些技术和经验是可以借鉴的。除了印度之外,这些国家的人口数量只能算中国的零头,但它们的议会组成人员最少也是500多人,其确定议员数量的根据是什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六届全国人大时,常委会组成人员155人(那时全国人口只有10亿左右),从十届至今,稳定在175人。确定这个人数,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惯例的影响。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复杂,利益和价值观念不断多元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一个由间接选举产生的175人组成的常委会,与充分代表和反映民意的要求相比,与常委会的重要地位和职权相比,都是不相称的。建议在全国人大代表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常委会委员的人数,数量可以达到500至1200人,最好在1000人上下,并且由全国人大组织法做出明确规定。这样,就相当于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仍然有1/3的专职代表在经常性地行使职权,这对增强常委会的力量与权威,保证国家最高权力的高质量行使,具有重大意义。3.明确副委员长的人数。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对副委员长人数的规定,与委员一样,也是“若干· ·52

 2020.4 宪法学、行政法学CONSTITUTIONAL 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人”,没有明确的数字。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副委员长是仅次于委员长的重要职务,与委员长和秘书长组成的委员长会议,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因此,应当有法定的人数。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以来,副委员长人数最少的时候为13人(第一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最多时22人(第四届),但最近四届以来,基本稳定在13人至15人。建议总结经验惯例,在全国人大组织法中对副委员长的人数作出明确规定。三、进一步明确委员长会议的性质与职权建议在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时,对委员长会议的有关事项加以完善。1.明确委员长会议的性质与地位。委员长会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极为重要的内部组织,应当有明确的法律性质与地位。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及精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其他内部组织,都有明确的法律性质和地位。比如,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是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受常委会领导;法制工作委员会和预算工作委员会是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办公厅是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均受常委会领导。但是,委员长会议属于什么性质,具有什么样的法律地位,宪法和法律却没有规定。委员长会议能算是工作机构、办事机构吗?似乎并不合适,这样可能就降低了它的崇高地位,限制了它的应有职权。不能算工作机构、办事机构,那么,能算是权力机关吗?显然也不行,因为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是权力机关,如果委员长会议也是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的最顶层,就有三个权力机关了。那么,能算常委会的领导机关吗?恐怕更不行,如果这样,就可能导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体制的紊乱。长期以来,也正是因为委员长会议的法律性质和地位不清晰,才导致了其行使职权的不确定性,甚至引起了人们对它凌驾于常委会之上的不必要的担忧。这是个重大问题,建议在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时予以研究解决。2.明确和细化委员长会议的职权。按照《全国人大组织法》第25条的规定,委员长会议的职权只有四项:一是决定常委会会期,拟定会议议程草案;二是对向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和质询案决定交由专门委员会审议或提请常委会审议;三是指导专门委员会日常工作;四是处理常委会其他重要的日常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第四项兜底性规定中的“其他重要的日常工作”,其重要性是不应超过前三项工作的)。这些职权都是程序性的,不能实质上左右常委会会议的议程和走向。但实践中,委员长会议行使的职权已明显超过了上述法律规定。比如,委员长会议自己通过的议事规则就规定,委员长会议有“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工作计划、监督工作计划等”的“职责”,立法法还规定,立法规划由委员长会议通过。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权力,是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总开关,如果都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和通过,委员长会议实际就具有了领导常委会的倾向。而委员长会议的议事规则不是法律,立法法有关立法规划由委员长会议通过的规定,是否与全国人大组织法关于委员长会议职权的规定相冲突,也值得研究。作为法律的常委会议事规则、监督法,均没有规定委员长会议有权处理上述事项,可以对照的是,常委会议事规则倒是规定,委员长会议拟定的常委会议程草案,都要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决定。也就是说,一个会议议程草案都须由常委会决定,而不能由委员长会议决定,而相比于上述委员长会议通过的工作要点、工作计划规划等事项,就易让人感觉到,不重要的事项倒要常委会决定,而十分重要的事项却是由委员长会议决定的,这不符合科学立法的要求。比如,委员长会议议事规则还规定,委员长会议有权向常委会提名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人选,提名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这是十分重要的人事权力,显然超越了《全国人大组织法》第25条规定的范围。还有, 《全国人大组织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委员长会议对向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和质询案,决定交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审议。这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委员长会议可以将全部决定交由专门委员会审议,而不提请常委会· ·53

 宪法学、行政法学 2020.4CONSTITUTIONAL 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审议,实际上卡住了常委会直接审议的通道;二是“决定交由”的含义并不清晰,可以理解为“决定是否交由”或者“决定是否列入”,实际也使委员长会议可以卡住议案质询案直接通向常委会的通道,立法法中就出现了这些情况。而实践中,委员长会议以“原则同意”或者“通过”的方式,出台了为数不少的直接或者间接规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内部工作制度。这些制度性文件是不是具有立法的性质,其所涉事项与国家立法权有没有重合交叉,是值得梳理研究的。3.研究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含义。按照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委员长会议的职权是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但什么叫“重要日常工作”?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不就是举行会议,进行审议表决吗?除了举行会议外,常委会作为一个合议机关,在闭会期间是无法开展日常工作的。而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是常委会的参谋助手,为常委会提供服务,无论在常委会开会还是闭会期间,它们的日常工作在性质上是为常委会举行会议做准备,或者落实常委会会议的要求,而不是常委会本身的日常工作;没有常委会的授权或者同意,它们也不能代表常委会。那么,委员长会议所处理的工作是什么性质?似乎应当说,也属于为常委会服务性质的,而不是常委会的日常工作,只不过它的服务事项比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所服务的事项更为重要。如果把委员长会议、工作机构、办事机构的日常工作,都说成是常委会的日常工作或者重要日常工作,就可能让人产生这三个主体都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错觉。所以,为了科学规定委员长会议包括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职权,需要对为常委会服务的参谋辅助工作与常委会本身的工作做清晰的区分。建议有关方面对这个问题予以研究,可以在修改这几部法律时,对宪法有关“重要日常工作”的用语做个别调整,也可在不修改宪法的情况下,在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中对委员长会议的职权做明确列举,不做兜底规定,通过列举看出委员长会议的具体工作与常委会本身工作的区别。4.将委员长会议议事规则的内容放到常委会议事规则中规定。现在,委员长会议通过的委员长会议议事规则,有两个问题:第...

推荐访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组织法保驾护航2022年 组织法 保驾 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