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6篇

时间:2022-10-04 0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6篇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 对危机掉以轻心是最大的危机 中国缺的不是常识,而是胆识。 《读者》(原创版) : 诗人里尔克说: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6篇,供大家参考。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6篇

篇一: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

危机掉以轻心是最大的危机

  中国缺的不是常识, 而是胆识。

 《读者》 (原创版)

 :

 诗人里尔克说:

 “有何胜利可言? 挺住意味着一切。

 ” 我相信您肯定有过挺不住的时候, 因为您也是凡夫俗子。

 您挺不住的时候怎么做, 是咬紧牙关还是双手一摊肩膀一耸无所谓?

 郎咸平:

 每个人都有弱点, 我年轻时曾经有过挺不住的时候, 挺不住就挺不住呗, 挺不住就结束了。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但是我想告诉各位读者朋友, 为什么让你们在各方面都要感悟积累呢? 其目的就是要你们认清事物的本质, 一旦认清了许多事物的本质, 你就知道怎么做了, 也就知道怎样正确地取舍了。

 但不管什么时候, 咬紧牙关, 告诉自己挺住还是很有必要的。

 郎咸平:

 我自己这么多年, 一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虽然人生的机遇有偶然性,可是你自己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 还有就是不要怕失败。

 《读者》 (原创版)

 :

 您对年轻人创业有什么建议?

 郎咸平:

 很多年轻人问我如何创业, 我的建议是, 业是要创的, 但一定不能急。

 我们今天的社会不缺乏浮躁的年轻人, 而是缺乏脚踏实地的年轻人。

 我不建议正上高中或者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

 《读者》 (原创版)

 :

 有人说, 大学毕业即意味着失业, 您怎么看大学生失业问题?

 郎咸平: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失业这么严重? 我的观点跟别人的不一样。

 别人可能说是专业不对口, 我觉得那是不对的, 是什么? 是“非常 6+1” 。

 高端的“6” 在发达国家, 低端的“1” 是给我们的, 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就是高端的“6” 。

 所谓高端的“6” 包括产品设计、 原料采购、 仓储运输、 订单处理、 批发经营、 终端零售等等, 这是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地方。

 当初在搞教育改革的时候, 我们看到美国的大学生比例很高, 因此就误以为中国大学生比例高的话, 人力成本投资增加, 可以让中国经济变得更成功。

 现在, 事实证明, 不是我们的大学生不用功, 也不是我们的大学生专业不对, 而是当初我们盲目扩招的政策有误。

 【摘要:

 欧亚大陆集团表示, 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中美对话后未达成共识。

 若 G20 峰会后中国仍无相关行动, 美国可能在 8 月将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 的标签。

 中国低估了美国方面的压力。

 预计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到今年夏末才来临。】

  汇通网 5 月 27 日讯——欧亚集团周四(27 日)表示, 在本周早期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过后,中美双方似乎对人民币政策没有达成共识, 在谈判过程中, 话题大多以外交客套话带过。

  该集团称, 若六月末举行的 G20 峰会之后, 中国还未令人民币与美元脱钩, 或令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则美国可能在 8 月将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 的标签。

  该集团指出:

 “存在这样一种风险:

 中国低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 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能有很大的缓解空间。”

  该集团补充说, 市场参与者同样低估了“中国方面的拖延会导致美国对中国大幅施压” 的风险。

  但是, 该集团认为, 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可能直到今年夏末才会到来, 因中国领导人对欧元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警惕 提要: 中美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成熟的态度来解决两国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 中美关系不仅恢复至正常轨道, 还有可能持续向好发展。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5 月 25 日在北京闭幕。

 对话取得丰硕成果。

 双方在整个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签署了 8 项合作协议,涉及能源、 环保、 核能利用、融资、 贸易等多个领域。

 其中,战略对话取得了 26 项具体成果,既包括近期马上要付诸实施的一些具体合作项目,也包括一些长期性、 战略性的长远合作目标;经济对话中,双方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促进贸易和投资、 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在调整经济结构、 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加强金融领域合作、 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合作等方面做出多项具体承诺。

 对话气氛融洽

  据报道,人民币汇率、 市场准入、 自主创新、 监管透明度、 贸易壁垒、 美国高科技出口、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的经济再平衡,所有这些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棘手问题在 2 天内迅速谈完。

  中美在对话期间都回避公开展现说教姿态或提出严苛要求,而是选择突出两国的整体利益所包含的长期性和战略性考量。

 双方避免在人民币汇率、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及美国对中国开放高科技出口等具体问题上正面交锋。

 有评论认为,此次对话气氛如此和洽,其中一个原因是,中美双方都得应变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风险与冲击,因而在对话的策略、 方向上作出改变。

 中美更着力推动双方贸易。

 中国已对欧元区债务危机可能引起中国出口再度滑坡表示担忧,希望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复苏可以顺畅,缓冲欧洲市场的冲击。

 同样,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扩大出口推动就业,协助降低居高难下的失业率,而欧洲市场难寄厚望,对亚洲市场包括高速增长的中国就需要多下功夫。

 经过此次对话,中美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成熟的态度来解决两国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

 中美关系不仅恢复至正常轨道,还有可能持续向好发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 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任中国部负责人的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说,经过这场对话,双方都可以宣告胜利,因为他们都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并在各自国内民众所关心的议题上取得了进展。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意义重大

  在宏观政策方面,中国将实施促进消费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进行结构改革来保障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不断扩大的拉动作用。

 美国财政政策的重点将从保持总体需求和支持就业,转向减少中期联邦财政赤字,和保证长期财政可持续性。

 双方将共同努力调整国内需求和相关价格的政策,以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贸易增长。

 双方商定,将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国际经贸学教授赵忠秀表示,这个消息“有点出乎意料”。

 中美双方关于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谈判,始于 2004 年,原本估计需一两年时间的谈判,但一拖就是 6 年。

 美国人现在作出让步,必然要换取中国在其他方面的合作,比如新能源、 增加对美国高科技技术和产品的进口、 扩大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市场的开放等。

 在这些领域,美国企业拥有绝对优势,当然希望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产品进口和市场准入。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最重要的意义,并非对一国总体经济体制等情况作判断,更多体现在解决贸易纠纷时的“技术适用”。是否被承认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直接决定了中国出口企业在面临反倾销诉讼时的境遇。

 中国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有助于面临反倾销诉讼的中国出口企业获得公平对待,但也可能增加反补贴调查的威胁。

 汇率进一步市场化

  在对话之前,人民币汇率被公认为是对话关注的焦点之一。

 美国方面曾抱怨,人民币汇率过低,从而给予中国制造业厂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

 不过,在对话中,美方并没有就人民币汇率对中方施压。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对话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将根据自主性、可控性及持续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这一对于汇率最直接、 最明确的表态也是重申了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央行行长周小川称,在货币政策改革上,中国将考虑国内因素多于国际因素。

 美国财长盖特纳随后回应,欢迎中方对改革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承诺,认为汇改反映市场的实力,可以令中国的国内经济增长更平衡更具有弹性,可以鼓励私营企业向高附加值型产业转变。

 美国代表团会后发表声明称,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将为确保全球经济复苏、 实现更均衡的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这也是此次对话的一个核心议题。声明称,在 6 月末的 20 国集

  团(G20)领导人峰会召开前,美国将继续就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声明还称,中国上调银行存款利率也将有助于提高家庭收入,从而促进内需。

 由于双方均没有对汇率问题作出过多的纠缠,因此也被观察人士认为在此次对话前,双方已就汇率问题达成默契和共识。

 外界估计可能的共识是,中方将同意人民币升值 2%~3%,美方也不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

 对于欧洲危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程度,中美双方的看法并不相同。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称,全球经济增强速度超出预期。

 美国财政部一位高级官员也认为,欧洲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十分微小。

 中国似乎不那么乐观。

 发改委官员表示,这场危机或将影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财政部长谢旭人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冲击到其他地区。

 当前的欧洲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市场普遍认为,由于担心对欧洲的出口受挫,中国可能会推迟人民币升值进程。

篇二: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

创新比较研究 第 25 期 文化交流对于文化的概念, 学界之前的研究中有着数百种不同的定义,包括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思想等等概念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按照日本学者公文俊平的观点:

 文化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是社会成员几乎在无意识状态下学习、适应和传承下来的、人的行为诸方面的原理及文明的设计原理的复合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不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心理学领域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形成的心理共性因子差异极大。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研究也越发成为了解不同心理背景群体的关键因素。同时, 积极心理情绪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普及与发展被越来越多的所关注。在此前,心理学及医学界中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积极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有益影响或是起到了一种积极的作用。

 我们发现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数据都是基于西方的样本,这样的样本选择是否在推广到全世界时仍然具有可靠的信效度便成了问题。同时,由于个体的情感体验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Markus&Kitayama,1991) 。

 因此我们不能仅通过西方国家的数据样本来分析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遍规律。1 文化与积极情绪现代积极心理学创始人 Martin seligman 教授将积极情绪分为三类:与过去有关的、与现在有关的、和与将来有关的。此前,学界相关研究记录了人们对于积极情绪与文化差异的看法与评价。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独立的文化规范模型 (Markus&Kitayama,1991) 、辩证的信仰观念 (Peng&Nisbett,1999), 使得积极情绪被广泛地接受认可, 例如积极情绪可能象征着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的控制力;同样的,在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能接受积极影响, 并且减少心理上的消极影响。

 (Miyamoto&Ma,2011;Sims et al.,2015). 但是在日本文化中,积极情绪往往并不是完全被认为是好的, 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体验是不同的在日本文化中, 积极情绪并不总是受人推崇的。

 积极乐观的心态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日本文化中的辩证观念使得人们认为积极情绪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在更长的生活中更多的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Miyamoto & Ma, 2011) ,因此,日本人可能比美国人更不倾向于去寻求积极情绪或是试图尽量减少负面情绪。与美国人相比,日本人在愉快的事件中可能会经历更加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情绪变化。2 文化对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 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其所处的文化中所具有的一些规范性的社会规则, 例如价值观和信仰等具有强烈的文化差异性的个体认知之间, 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程度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激励和奖赏作用的利得,促使人们去选择做出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情感风格方面, 更高的文化契合水平与更好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以此来帮助人们做出符合健康标准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事更加规范的医疗活动。由于积极情绪在美国文化背景中得到重视, 高水平的积极情绪更可能激发健康的行为。

 在对美国样本的研究中发现,积极情绪是保持健康饮食、拒绝抽烟、适度饮酒和锻炼、体脂数( BMI )等一系列健康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在日本文化中起到的影响就很微弱, 主要原因来源于日本文化对于积极情绪的不认可态度, 表现出积极情绪与日本文化之间的文化契合度较低, 因此不太可能促进健康行为的发生。3 文化差异下的积极情绪与健康的联系鉴于文化对情绪的规范性作用, 身体健康因素与积极情绪之间的联系可能来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美国文化中, 负面情绪与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消极的心理情绪被认为是异常的状态。相反,消极情绪在日本文化中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性要更小一些,在这种文化中,消极情绪被视为现实的一部分。

 2013 年, Miyamoto 等人指出,消极情绪预测了在美国人中白细胞介素 -6 的升高水平,这标志着其在临床疾病上对增加炎症反应的传递风险有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在日本文化中,这种模式可能很微弱或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情绪并不代表着文化的健康因素,因此不太可能促进人们健康行为的。对于积极情绪的影响, 包括欧洲裔美国人和亚洲文化心理学差异下的积极情绪观念—— — 针对美国与日本的文化心理差异性研究李卓恒,瞿丹妮(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众所周知,高水平的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良好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这样的结论普遍根据西方文化研究。在美国人看来,积极情绪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日本人却更加倾向于去弱化积极情绪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日本和美国成年人群体的大样本数据对进行研究说明积极情绪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关键词:积极心理 文化背景 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

 B84-06 ; B84-05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 ( 2018 )

 09 ( a )

 -0187-02[ 作者简介 ] 瞿丹妮 ( 1998- ),女,汉族,上海人,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日语研究。李卓恒( 1998-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心理学。187万方数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交流 第 25 期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手段,通过情境案例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力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忙起来, 减少他们对课堂内容之外事物的关注。( 2 )改善对教师的考核导向,降低教师课程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设定教师周课时上限,给教师更多备课和进行教学总结的时间, 让教师有时间去寻找更多的资源来备课和准备适合学生的课件, 从而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和授课水平。( 3 )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合理设定过程性考核、学业考核各自所占的比重。一是将学生尊重教师、尊重课堂纳入考核;二是将学生的出勤考核权重降低;三是将学生参与课堂程度纳入考核; 四是将学生有效完成作业纳入考核,五是降低期末统一考核权重。( 4 )将“学生主讲、教师评补”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评估和推广。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个组分配给一定的任务,每次课中,教师先要求学生来主讲课程内容,同组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学生进行点评打分(为保持公正,教师除应掌握评价主动权外,拥有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否定权和修订权),教师做最后的补充和讲解。这种模式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查找资源、组织讲课、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又能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局面。( 5 )简化教材难度,优化课程设置,精心设置教学内容。尽管有国家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但学生的实际水平距搞懂教材仍有差距。院校可以组织精干力量,结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 编写适合自身实际的校本教材教辅, 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 增加训练环节,借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6 )发力课外师生交流,助推课堂管理。

 教师应重视在课堂外与学生的交流联系,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关注学情,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引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建立第二课堂等,来推动学生在课堂内对教学的配合。( 7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红七条”。

 教师应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建设,以良好精神风貌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综上所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加强课堂管理,形成良好的学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参考文献[1] 胡德鑫 , 王漫 .2016-2032 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趋势预测 [J]. 教育学术月刊 ,2016(6):3-7.[2] 邓利霞 .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之我见 [J]. 科技风 ,2014(10):270.[3] 温小允 .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诊断 [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 2007.裔美国移民之间的文化差异也缓和了积极情绪和抑郁症状之间的消极联系。

 (Leu, Wang, & Koo,2011) 尽管在许多国家中积极情绪的影响与自我评价的健康指数呈现较为积极地联系 , 但是却没有任何一项研究直接得出了不同文化中积极情绪的差异性。4 结语( 1 )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在对于积极情绪的态度上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美国文化更加认可积极情绪的作用,而日本文化则更加排斥积极情绪的作用。( 2 )基于文化心理学中的整体性原则与相对性原则, 不同文化对待不同情绪的契合程度是这种情绪是否形成积极影响的关键。

 美国文化与积极情绪的契合度更高使得积极情绪在美国文化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日本文化则与之相反。( 3 )文化具有规范性作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会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约束作用。

 由于美国文化中对积极情绪具备高契合度, 因此美国文化也促使人们进行一系列的健康的积极行为;而在日本文化中,由于文化因素与积极情绪不具备高契合, 因此并不会促成积极行为。众所周知, 心理情绪的变化对身体健康会起到影响作用。

 最典型的病症例如心脏病、脑血栓、高血压等疾病都与患者的心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今看来,这些疾病并不仅与患者心态存在关系, 更与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

 因此在此类研究中,忽视其中任意一者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行为。本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数据来源为 1995 年美国进行的MIDUS 研究与 2008 年日本进行的 MIDJA 研究成果。本研究仅采用其中对于文化心理视角与积极情绪视角的观点进行研究, 对于研究中关于血脂水平及心血管疾病的预测研究,该文中涉及极少,有待其他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比研究在学界中十分普遍, 但是个人认为以此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显然缺乏可靠性。即便是西方文化大融合下的美国,也与英法等日耳曼民族相差甚远, 而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看似类似实则却是大相径庭。

 东西方文化不能以其中某一国家来代表,因此本文中并不采纳以美国代表西方,日本代表东方的方式进行比较, 而是更倾向于对美国与日本两国文化进行比较。参考文献[1] Lee Anna Clark,David Watson,Jay Leeka.Diurnal vari-ation in the Positive Affects [J]. Motivation and Emo-tion , 1989(3).[2] Jiah Yoo,Yuri Miyamoto.Linking Positive Affect toBlood Lipids A Cultual Perspective [J].PsychologicalScience 2017.(上接第 186 页)188万方数据

篇三: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

0卷第4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0 No.4

  2014 年 8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ug. 2014

 冷战初期(1951—1961)美国对日本工会 心理战政策探析

 白玉平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工会组织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争夺的重要目标。冷战初期,为了清除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影响,加强其亲美导向,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对日本工会组织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战活动。美国对日心理战政策的效果往往受到美日关系的深刻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显现成效。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对日本工会持续的文化与宣传活动,一方面培养了一批认同西方理念、追随美国的工会领导人;另一方面成功导致了日本工会的分裂。更重要的是,美国倡导的“温和”斗争路线逐渐被日本工会所接受,并最终使工会组织成为日本政治格局中的“温和的反对派”。

 关键词:冷战;美国;心理战;日本工会 中图分类号:K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4−0209−06

  冷战爆发后,日本成为了美国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战略盟友。为了在远东地区遏制苏联和新中国,美国将把日本拉拢进西方“自由阵营”作为其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积极支持日本的重新武装。而 1951 年 9 月 8 日,《旧金山和约》(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和《美日安保条约》(U.S.-Japan Security Treaty)的签订使日本进一步被纳入了美国安全战略之中。

 为了确保日本在冷战中始终作为美国坚定的盟友和除了在政治上给予日本独立地位、经济上复兴日本、军事方面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之外,美国还对日本庞大的工会组织展开了一场争夺人心的心理战行动。众所周知,在冷战时期的欧洲,工会组织在各国的政党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美苏两大阵营积极争夺的对象。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论断很受欧洲工会组织的欢迎和认可。而在日本,共产党对工会组织同样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将日本的工会运动融入美国的冷战战略成为了美国在日本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对相关领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① ,但是前人的成果多集中于美国对日心理战政策的宏观叙述,未能对这一政策本身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利用现藏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国务院文件和美国新闻署文件对该政策进行考 察,希望借此能抛砖引玉,并向学术界同仁请教。

 一、杜鲁门政府对政策的制定

 日本工会组织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883 年日本黄包车工人罢工标志着日本工会组织的诞生。[1](191)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随着日本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日本的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在一战之后,日本工会组织和工会运动逐渐呈规模化、有组织化发展趋势,工人开始利用工会组织集会、罢工以争取自身权益,日本一度出现了政治性质的工会运动。

 日本战败投降之后,麦克阿瑟领导之下的盟军占领当局对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改造,其中日本工会也是盟军占领当局重点改造的对象之一。1945 年 11月 16 日,美国三部协调委员会颁布了名为“关于日本工会组织管理”的政策文件即 SWNCC 92/1 号文件。这份文件提出要“立即废除二战时期日本的劳动统制法令⋯⋯鼓励培育民主的工会组织,并促使其自由发展”。

 [2](114) 1945 年 12 月,在盟军总部的授权之下,日本政府颁布了《劳动组合法》,这是一部支持工会运动的法律,规定了工人具有罢工、集会、结社的自由。由于获得了成立工会、社团交涉和罢工的自由,众多

  收稿日期:2014−02−25;修回日期:2014−04−09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NCET-12-0823);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131094) 作者简介:白玉平(1985−),男,甘肃古浪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20 卷第 4 期

 210

 的日本劳动者开始迅速投身于工会运动之中。当时日本社会党的左派和中间派都力图在工会中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战后重新改组后的日本共产党在工会中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日本共产党的最大影响力并非在议会政治场合,而在于组织工会和动员群众的抗议活动⋯⋯日本共产党掌握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工会劳动者”。

 [3](233) 战后的日本经济一度进入停滞状态,通货膨胀对收入微薄的日本劳动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共产党的主张极易受到日本劳动者的认可。在共产党的号召之下,日本工人频繁利用工会组织为自己的利益进行交涉并举行罢工,导致在占领时期日本国内劳资纠纷频频发生。1946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日本爆发了大规模的集会游行,虽然没有发生暴力事件,但是占领当局认为“日益增长的有组织领导的集团暴力行为的倾向,造成了对日本未来发展的重大威胁”,麦克阿瑟为此发布了“警告令”。

 [3](241) 但是由于劳工的工资待遇没有明显的改善② ,麦克阿瑟的警告令并未对日本的工会运动产生阻碍,日本的工会运动在持续发展。1946 年 8 月,日本先后成立了由社会党控制的“日本劳动组合总同盟”(简称“总同盟”)和共产党控制的“全日本产业别劳动组合会议”(简称“产别”)。在这些工会的领导之下,1947 年 2 月 1 日日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总罢工。

 由于此时冷战已经开始,美国十分担忧共产党对日本工会的影响,为了遏制共产党在日本的发展,防止日本落入共产党之手,美国开始对日本的工会运动进行压制。以 NSC13/2 号文件颁布为标志,美国对日本工会的政策开始“改弦易辙”。盟军占领当局随即宣布取消日本公务员的罢工权利,[3](247) 并且开始幕后策划在日本工会内部展开反共产主义的“民主化”运动。1949 年开始,占领当局开始在日本政府和企业家的配合下大规模逮捕工会运动的积极分子,并开始解散激进的工会组织。从 1949 年末至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公共部门共有 11 000 余名工会活动家被解雇。朝战爆发之后,占领当局的行动扩展到了民营部门,到1950 年底,约 10 000−11 000 名左翼雇员被解雇。与此同时,先前支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反动人士则被允许重新参与公共活动。[3](247) 为了抵制共产党对工会的控制,培植反共的工会组织,美国国务院从1949 年开始选派反共的日本工会领袖赴美考察访问。

 而在国际工会运动方面,1949 年两大阵营在工人运动方面的对抗也进入了白热化。1949 年 12 月 7 日,亲西方国家的“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Free Trade Unions,简称 ICFTU,“国际工联”)在英国伦敦成立,该机构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所属的工会为主体组成的“世界工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成立于 1945 年 10月 3 日,简称 WFTU,“世界工联”)正式形成了在国际工会运动领域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

 但是在盟军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日本的改造和重新定位。针对日本的工会运动,美国的目标是在日本培养所谓民主的、西方式的工会运动。从总体上看,占领当局的政策成功地压制了共产党对日本工会的影响,而且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日本共产党在工会的影响力受到了沉重打击。

 1951 年《旧金山和约》签订之后,美国基本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日本开始恢复了独立地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日本的心理战政策开始出现变化,即由之前宽泛的引导日本人了解民主、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转向更有力且目标更精确的宣传行动。在美国政府看来,日本人数庞大的工会组织对日本的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许多工会领袖都对美国的政策持批评态度,而且相当数量的工会领袖或是社会党左派或是共产党,因此美国将工会列为了对日宣传的优先目标。美国决策层认为对日本的心理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文化宣传来兜售美国的价值观,另一种是通过对日本的领袖团体实施影响来促进美国理念的传播。

 [6] 因此美国新闻和教育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接触日本工会组织的领导层,利用媒体宣传和交流促进日本工会领导人对共产主义威胁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自由世界给日本劳工带来的希望,进而促进日本工会的“成熟”。

 随着结束对日本的占领,美国政府开始制定新环境之下的美国对日政策,美国对日心理战战略也在紧锣密鼓的起草之中。1952 年 2 月 28 日,美国驻东京大使馆向国务院提交了名为《日本的心理因素》的报告,该报告认为日本共产党在占领时期控制了日本的大多数工会,建议美国政府将日本工会从共产党的影响之下“解放”出来,为此应该对日本工会组织展开宣传行动。③ 这份报告的建议被写入了《对日本心理战略计划项目》文件。

 《对日本心理战略计划项目》于 1953 年 1 月 30日正式下发,这份文件提出“美国的工会领导人应该在适当时机公开对日本工会表示支持,以表达美国政府对日本民主、自由工会的热爱,同时要对日本工会的反共精神和需求给予支持。另外还提出利用隐蔽措施对日本的反共工会出版物的出版给予物质资助,所有的心理战机构都应该对反共性质的工会组织给予援手”。但是由于此时杜鲁门政府任期已满,其政策的贯

 历史·语言·教育

  白玉平:冷战初期(1951—1961)美国对日本工会心理战政策探析

 211 彻执行都落到了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手中。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政策的贯彻 和发展

 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之后,作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战成为实施其冷战政策的重要手段。

 [4](53) 而日本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战略盟友。在此背景之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大体继承了杜鲁门政府 NSC125/2 文件中对日政策的基本方针。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保持日本的安全、独立以及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是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同时美国决策层也认为维持日本的政治和代议制政治体系的稳定、增强日本抵制内部颠覆的能力对美国同日本关系的稳定发展有重要联系,因此,美国政府应当鼓励和恰当地帮助日本遏制共产党的威胁。另外,还要向日本发起一项信息、文化和心理项目来促进美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之下,艾森豪威尔开始全面实施杜鲁门政府既定的对日心理战政策。但是,在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方面,却是美国新闻署率先抛出了针对日本工会的心理战措施。

 1953 年 1 月 23 日,美国驻东京大使馆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指出日本工会组织“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简称“总评”)是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最大的工会组织,马克思主义思维、中立主义以及和平主义思潮蔓延于“总评”领导层。按照国务院的政策建议,美国新闻署在 1953 年 4 月 27 日发布的《对日行动计划》文件中,将日本工会运动作为美国新闻署在日本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并指出美国在日本的目标是支持在日本开展自由、民主的工会运动。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该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对日本工会中的左派和共产党区分对待,“日本左派工会领袖经常以马克思主义式的论调发表讲话,在公开场合比私下更为激进,致使人们误认为左派是共产党,但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的不同,左派领袖对共产主义持抵制态度”。④ 美国的主要工作是对左派施加影响,在左派中寻找潜在的朋友。

 1953 年 6 月 29 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 NSC125/6号文件,这份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第一份对日政策文件。这份文件对杜鲁门政府 NSC125/2 号文件制定的对日政策进行了重新确认,并且提出为了执行NSC125/2 号文件制定的政策,美国应该加强同日本共产党和中立主义者的斗争,要加快实施《对日本的心理战略计划项目》,另外还增加了在日本工会中进行反共行动的政策措施。NSC125/6 号文件明确指出:“美国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日本工会运动中的反共因素,以抵制共产党对日本工会的渗透。”⑤

 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为日本培养温和的、民主的工会运动一直是对日本工会心理战的基本政策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是通过人员交流项目向日本工会领袖传播美国的工会运动理念,引导日本工会走西方道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同日本的工会领袖交流项目主要由三部分

  构成:① 美国新闻署和美日学会(American-Japan Society)选拔日本工会领袖和工会管理专业学生赴美交流学习。② 美国国务院在“工会领袖项目”资助下选拔日本工会领袖赴美交流,该项目的主要人选是“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简称“总评”)的领袖。1953年,通过国务院教育交流项目之下的“日本工人”子项目,美国组织了 12 名日本工会领袖赴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由于该项目效果十分理想,国务院在1954 年继续选拔了 12 名日本工会领袖赴美考察。③从 1955 年开始,国际合作署(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在“生产力项目”(Productivity Program)的资助下,负责推行美国同日本工会领袖交流项目,这一项目中来自“日本全国劳动组合同盟”(简称“同盟”)的成员占绝大多数。在 1955—1961 年,总计有856 名日本工会领袖访问了美国,其中两大工会组织“总评”和“同盟”的成员多达 650 人。

 [5] 美国政府还企图通过该项目在日本工...

篇四: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

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 美、 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

 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 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 在占领日本最初的 2 年中, 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 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 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

 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 “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 “到 1948 年,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 ”。

 中国、 朝鲜、 菲律宾、 马来亚、 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

 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 1947 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 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 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 美国占领军的撤离、 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

 早在 1946 年 2月, 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 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 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 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

 这样, 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 国务院远东司在 1946 年底 1947 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

 对日本的非军事化、 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

 到 1947 年以后, 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 国务院、 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

 各方在促进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复兴, 并使之成为一个对美友好的国家这一问题上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争论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

 1、 缔约的时机问题; 2、 缔约后美军是否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的问题; 3、 是否重新武装日本的问题。

 1947 年 9 月后中共军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 美国对中国的未来前景愈感悲观, 于是便开始重视日本, 并加快了政策调整步伐。

 1947 年 10 月, 三部协调委员会的 SWNCC384 号文件要求立即把民主改革转变为经济复兴,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对日和约的 PPS/10 号文件 , 提出推迟媾和。

 1948 年 1 月 22日, 白宫命令麦克阿瑟实施 SWNCC384 号文件, 要求“做出更多的努力, 以实现日本在合理生活水准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 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 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

 1948 年 3 月, 德雷帕、 凯南和麦克阿瑟举行了一次会谈, 分别代表三个方面就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意见。

 他们之间的分歧, 特别是麦克阿瑟与凯南和德雷帕之间的分歧较大。

 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张推迟缔结和约, 把美国在日本本土的军事存在问题留待缔约后再另行讨论; 确定最低限度的赔偿额; 日本工业的非军事化严格限制在武器生产的范围内。

 而麦克阿瑟则认为, 应尽早缔结对日和约, 并在缔约后立即撤出驻日本本土的美军。

 军方则试图彻底和全面地修改对日政策, 主张无限期推迟对日媾和, 大幅度减轻赔偿,并允许日本重新进行有限的武装 。

 凯南在与麦克阿瑟会谈后起草了 PPS28 号文件 , 在参考陆军部和国务院的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后以 PPS/28/2号文件提交国务卿, 并于 6 月 2 日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 NSC13 号文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

 1948 年 10月 7 日, 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其修改稿 NSC13/2 号文件 , 9 日杜鲁门予以批准, 并成为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最高文件。

 该文件对“和平条约”、 “安全问题”、 “政权控制”、 “占领政策”等都做出了说明。

 关于缔约的时机, 该文件表示:

 “鉴于有关国家对于条约性质和缔约程序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由于苏联侵略性的共产主义扩张引起的严重的国际形势, 美国不应该在此时急于缔结和约”。

 关于扶植日本经济复兴问题, 它明确地提出:“扶植日本经济复兴应该成为将来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

 关于安全问题, 它表示缔约后美国军队的去留视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发展而定。

 美国已不再把日本作为一个敌国进行改造, 而是试图把它由敌人转变成盟友, 取代中国对抗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展和中国革命胜利带来的冲击。

 这样, NSC13/2 号文件也就标志着美国政府对日政策主导思想完成了转变。

 在美国各部就对日政策进行辩论的同时, 美国政府和占领当局已开始了对日政策的具体转变。

 1948 年 2 月 3日, 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 允许美国商人进入日本, 延长了滞留日本的时间, 并促使他们与日本的个人、 商业公司以及外贸商等进行交流 。

 在解散财阀问题上, 德雷帕在 1948 年 4 月 7 日宣布华盛顿已废除了 FEC230

 号文件, 随后成立了一个“排除集中评估委员会”, 并与 1948 年 5 月派往日本。

 该委员会很快即把已确定解散的 325 家公司中的 150 家排除在外, 对其余的则未作决定。

 到 1949 年 8 月 3 日该委员会解散时, 297 家公司被免于解散, 11 家被要求解散。

 在赔偿问题上, 美国从最初严厉的赔偿方案迅速后退。

 鲍莱方案对日本赔偿问题做出了严厉的规定; 而斯特瑞克代表团在 1948 年 2 月发表的《日本工业赔偿调查报告》 不但大大削减了日本的赔偿数额, 而且减少了对日本工业水准的限制; 1948 年德雷帕调查团发表的题为《关于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形势及展望》 的报告又大量削减了日本的赔偿, 并明确提出要复兴日本经济; 到 1949 年 5 月, 华盛顿就宣布赔偿计划已经成功解决了。

 在削减日本赔偿的同时, 也逐步放松了对财阀的限制。

 美国还制定扶植日本经济复兴的其他措施, 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美国政府制定的“稳定经济九原则”和“道奇路线”上。

 对于整肃问题, 则逐步放宽了对战犯的整肃和审判。

 远东事务局局长巴特沃斯在 1948 年 1 月 16 日致电负责占领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苏兹曼, 建议修改原来有关整肃问题的限制条件 。

 此外, 还采取了 一些限制劳工运动的政策, 以建立日本政府稳定的统治秩序。

 2、

 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在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 日本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也是促使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和转变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 美国在占领时期的对日政策一直根据日本国内政治和社会情况进行着调整。

 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战后初期, 日本通货膨胀严重、 原料燃料短缺、 粮食匮乏, 随着日本军队的复员, 失业人口也剧增。

 1945 年 10 月份时, 日本本土只有 18 万吨钢, 锭钢年产量还不到 100 万吨, 而战时最高年产量达 400 万吨; 煤的年产量也从最高时的 4000 万吨下降到 2100 万吨。

 食品的生产和分配也下降到日本人最低生活水平之下; 日本大城市的经济结构被摧毁 。

 这在 1945 年底和 1946 年初一直是令占领当局和美国政府感到困扰的问题。

 到 1947 年底, 日本的工业产量只有 1930—1934 年平均产量的 45%, 出口量只有同期平均数的 10%, 进口大约是 30% 。

 与此同时, 占领当局解散日本财阀的行动遭到日本政府内保守势力的抵制, 他们故意采取通货膨胀政策, 使得经济秩序更加混乱。

 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愈演愈烈, 使得劳资矛盾日趋严重, 1946 年春天, 东京等地爆发了一系列的群众示威运动; 随后, 共产党和社会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在 10 月份发起了要求提高工资、 反对解雇的运动; 到 1947 年 1 月, 官公厅工人组成的各派工会临时成立“全国工会临时斗争委员会”发表《二.一总罢工宣言》, 号召发动“二.一总罢工”。

 为在日本建立稳定的秩序, 日本议会在麦克阿瑟的支持下于 1946 年 9月通过了《劳动关系调整法》, 建立了劳资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机制, 宣布产量控制为非法, 并阻止政府雇员罢工。

 1947 年 1 月 31 日, 麦克阿瑟签署了禁止“二.一总罢工”的命令。

 1947 年严酷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引起劳资争端的增加, 在 12 月份卷入纠纷的 18 万工人中, 有 17 万是国家雇佣的工人。

 美国政府和占领当局对日本共产党的发展更是感到恐惧。

 早在 1946 年初, 日本临时政治顾问艾奇逊在致总统杜鲁门的报告中, 就针对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动荡表达了这样的担心:

 “在这样的形势下, 很明显它会极大的鼓舞共产主义者……它(共产主义)

 将会因目前严重不稳定的经济形势而受到欢迎……尽管曾经和我谈过话的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他们成为日本的一个支配性的集团, 但他们将会更加强大 ”。

 美国国务院和陆军部更是担心日本共产党影响的扩大, 尤其是担心他们受到莫斯科的操纵。

 陆军部长肯尼思·C·罗亚尔在致国防部报告的附件中指出, 保持对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日本本土的控制对于抵制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张和实施美国当前的战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为确保日本免于苏联的控制, 美国必须从经济上扶植日本, 并保持其领土和行政完整 。

 显然, 消除日本工人运动的左倾化倾向, 平息日本人民的斗争, 并实现日本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单靠对工人运动的限制和政治高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必须首先解决日本人民面临的贫困问题。

 这样, 日本的国内经济和社会形势成为美国转向扶植日本经济复兴的重要原因。

 3、

 美国国内因素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美国国内因素在对日政策转变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 亲日集团对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也发挥了相当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集团是“美国日本理事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Japan), 它在推动 1947 年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

 该组织 1948 年 6 月 28 日在纽约城哈佛俱乐部成立, 格鲁和卡斯尔为名誉主席, 哈里·F·科恩为组委会主席。

 科恩、 康普顿·帕克南、 赫博特·胡佛、 詹姆斯·李·考夫曼、 海军上将普拉特、 约翰·L·柯蒂斯、 杜曼、 威廉姆·R·卡斯尔、 克拉伦斯·E·迈耶、 约瑟夫·巴兰坦(包兰亭)

 等都是该集团的成员。

 格鲁和卡斯尔代表着战前就主张与日本妥协的势力; 科恩、 帕克南、 考夫曼都是比较保守的人物;杜曼是 ACJ 的日本问题专家; 克拉伦斯·E·迈耶是美孚石油公司副总裁和董事长, 是格鲁的好朋友; 约瑟夫·巴

 兰坦是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 国务院和路军部日本问题顾问。

 在该组织成立以前, 一些人就积极活动, 反对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采取的一系列民主化改革政策。

 帕克南政治倾向极端保守, 在战前就和许多日本高层官员建立了大量的联系; 胡佛一直在积极就对日经济政策向陆军部长罗伯特·帕特森提出建议; 考夫曼在战前曾任通用电器、 美孚石油等公司驻日本代表, 他强烈反对解散财阀的政策, 声称这“将会导致日本经济的崩溃”, 日本严重的经济形势“将使美国不可能在日本进行商业活动,打击日本人民的信心, 削弱日本作为美国抵制共产主义威胁的‘远东堡垒’潜力”。

  到 1948 年初, 美国已着手改变占领政策, 并施加压力, 要求麦克阿瑟执行阻止通货膨胀、 促进生产、 扩大出口、 减轻对美国援助的依赖以及实现社会和政治稳定的计划, 但这些计划的实施却摇摇摆摆。

 亲日集团借机在《新闻周刊》 撰文, 攻击占领当局执行的经济政策, 特别解散财阀的政策, 以对最高统帅部施加压力。但麦克阿瑟对此大有置之不理之势, 他在 1948 年 2 月表示要解散占日本工业 75%的 325 家“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公司。

 美国政府在 1948 年 3 月首先派出与亲日集团有密切联系的凯南为团长的使团到日本, 随后又派出陆军部副部长德雷帕以及来自最强大的公司的五个代表组成的使团赴日, 他们向麦克阿瑟强调说, 占领时期的改革阶段已经结束, 进一步解散财阀将会阻碍日本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 并成为美国实现在太平洋地区的目标的基础。

 1948 年夏, 美国日本理事会在纽约召开了一个有威斯丁豪斯公司、 美孚石油公司、 通用电气公司以及其他在日本有大量投资的公司的主管人员参加的午餐会。

 罗伯特·L·艾克尔伯格(极端保守的地缘政治学家)

 在会上演讲时, 猛烈抨击了占领当局早期采取的政策, 并呼吁重新武装日本。

 1949 年 2 月 16 日, 他们在威拉德大酒店为国务院和陆军部的 12 名高级官员举办了一次晚会, 科恩和考夫曼抨击了最高统帅部的人事安排及其采取的政策, 他们都积极主张复兴日本经济。

 该组织还向新闻界、 政府有关机构和有关官员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他们认为, 使日本真正自给自足, 实现其出口增长和外国投资增加的首要条件是对日元的单一和固定的汇率。

 他们特别强调了美国私人投资在日本经济复兴计划中的作用。

 美国国内的这支力量大都是日本的同情者, 或者是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在日本有大量经济利益的商界人士。

 例如, 美国德士古公司占有日本兴亚石油公司 50%的股份; 美孚石油公司拥有日本东亚石油公司55%的股份; 通用电气公司握有三井财阀股票的 45% , 他们本身与美国决策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的意见甚至会直接作用于美国决策层。

 因此, 在冷战背...

篇五: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

. .. . . ~叫-. ., .. .. .. ., . ,“. . , .. . . . .. 甲~,亩 . .. .:~一,.. . . . . ... . . 州. . . .门美国占领军在日本战后民主改革中的作用 问题 再 探讨一山‘ “曰. . 目. ‘ ‘ .. 妇口山‘. . 卜 声4 - 钾奋 . ‘云‘ 净 ‘张秋生。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国的基木政策义性质的改革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 国家,美国占领军在日木人 民和反法西斯盟国的推动下经济军事教有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带有资产阶级民主 主以战后改革为基本标志‘,战后社会经 济也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按照美,对 日本的政治、、、。,日本开始由一个军事封建帝 国主义国家转变为一个。、关于关国占领军在日本战后改革的作用,国内外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亦拟就此作一粗浅探讨。在评价美国占领军在日本战后改革中的作用应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进行全面时分析。首先,战后改革是战后 日本社会历史发屐的由于 日本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没有经历充分发达的手工工场阶段和彻底改变封建生产关系而是在 确立近代工业的同 时就很快进入 了帝国主义阶段并迅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战后改革之前封建残余垄断资本的存在政治上 的夭 皇制的封建法西斯专制统治严重 阻碍了 日本历史的发展日本经济陷于全面 崩溃产人民群众争取和平争日趋高 涨广大日本人民与封建法西 斯军 国主义政府的矛盾已极端尖锐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势在 必行美国占领当局在国际民 主 力量和 日本人 民的推动下顺应了 日本社会的发展要求行资产阶级民 主改革其次式和被 占领方式既不同 于法西斯统 治集团在顽抗中覆灭盟国实行分区占领的德国法西斯统一 战线夺取 了政权国干 涉的意大利而是在接受 了 《波茨坦公告》投降的基础上通过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转交必然趋势。,,所以直到,日本社会 各方面都 保留着大量的。经济上的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财阀,。战败 后的农 民 破,。工人失 业生存和土地的斗,,、民 主、。‘匕,口本社会的政治在这种条件下、。,,,开始在 日本推。,1夕 45年8 月日本战败后,它的投降方,,也不同 于反、内政基本上未受盟,,权力上的单独占领和间接统治之后实现的日本 的除少数英联 邦军队外队在盟军最高总司令部里般官员也全 由美 国人所独占人 民和 日本政府之上团的无力和人民 民主力量的薄弱掌握 了战后改革 的领导权改革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再次但它是接受了反法西斯联盟的统一意志—茨坦公告》投降的而美国又是以这个联盟意志的代表者自居占领 日本的法西斯盟国在 占领 初期对美国还有很大 的 牵 制力美国占领军外 部面临着日本人 民和世界民 主力量日益强大的要求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建卒民主政治体制的压力“罗斯福新政下培养出来的精神的人在筹划并推动着改革¹国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推行有利于 日本人民的改革措施第四在 战后初期于蒋介石企图争夺胜利果实爆发了全面内战时美国亚洲政策的重点是使蒋介石统治全中国希望蒋介石 政权统治下的中国成为自己在远东的合作者而把侵略者日本作为将 来合 作 者的想法美国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都是不能接受的º,美 国以“盟军”的 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实际。当时占领,其余全为 美 国 军从最高司令官到一。,,。他们凌驾于 日本加之战败后的 日本统治集使美国占领军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当时 日本虽实际上被美国单独占领,《波,,《波茨坦公告》和反。在占领 日本后,、,内部有一批”具有一定民主主义这些因素使美,。,,美 国一直关注的中国由。当,,,。1 9 尽5年第4期37

 因此之前告》要 求的 民 主化和非军事 化原则在分析了时美国虽有反法西斯盟 国 和 《波茨坦 公告》的牵制远东委员会和对 日理事会这些国际机构在决定刘日政策 时均不能起决定作用À初期人民 民 主力量的发展对战后改革的动力作用也有一个由潜在性阶段向决定性阶段发展 的 过渡过程当时 日本民主力量非常薄弱除在制定改革方案之外展但 由于社会党和共产党在激烈争夺 领导权导致工会运动和农民运动处于分裂扒态人民 民主力量的机会战后 民主改革使这次改革明显地打上 了美国基本政策的烙印留下 了不 可克服的局限性对当时的历史条件简单地从帝国主义 国家只能推行反民主反人 民 的政策这一点出发那么就会认为美国占领军推行的 日本战后改革必然是一无是处败但事实并非如此本从法西斯军国主义时代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代的转折点并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考虑人民和反法西斯盟 国是战后改 革动力的前提下正确评价美国占领军的作用同阶段和不同间题上,在转变亚洲j吹准重点美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波茨 坦 公,确立扶 日代蒋政策,。_卜 述 条件之后.必须指出的是,当,“但实际决定政策几乎全 由美国独断独行,”-。而且在民尘 改革,。,人民被排,_后来工农运 动 虽有 发,,丧失了“掌捏 日本政治 领导权的千载难逢”¼,使关 国占领军得以控制和领导了 日本,,。,如果不作全面分析,仅,,或是 基 本 失。。战 后 民主改革已成为使日.。,需要在 肯定日本,,特别是在改革的不。就战后改革的全过程 来 说( 功45年8 月一1夕4 6 年4月)的积极作用相对较大年4月一1947年底) 则走向了反面J 就战后改革的基本内容来说在改变日本的政治体制宪法整肃军国主义势 力方面美国占领军态度和措施较强硬而在农地改革和解散财阀方面则很不彻底局限性较 大因为在前期人 民民主力量还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危及占领体制用 日木人 民的力量把打击原有的统治阶级和统治体制作为主要任务扮成反法西斯盟国意志的代表者和实现其基本政,在 改 革 前 期美国占领军所起后期 (1946,,保守性较少,,、修改、,,。,,,占领 当局还在“利,,½。同时,为了把自己装炎,关 国 也需要一泞先打 . 1;[ 1 卞军网六毛义协力.改变其政治f引犯 q从l叫弓年8 月至 1 0 月内枕解除了6姆 万 日本陆 海军武装营 和军部组成机构触设立了军事法庭等1 0 8 名战犯整肃了 积极鼓吹和支特 侵 略的 法西斯火 国 主 义分子20余方1 47个与此同 时废除了压制人民的法律 和制度释放一 批政洁犯发布了恢复人 民 民主 自由权和的五掀《治安维持 法》与 《治安警察 法》月盟军总部又指令日本政府修改宪法定 了松本 委员会企图原封不动地保留天皇专制特权的甲乙两案为象征的修改宪法三原则力迫 使其接受关 国的方案犯的原则进行改革在美国占领军带有强制性的压为下制 定 的新 宪法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天皇有了实质性和根本性的改变制度中封建专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 因素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制定宪法中对日本顽固势 力采取了强硬态度和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所以日本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为新宪法新宪 法却但是从1夕 4石年4月起派农会等民 主 力量统一战线的形成民运动空前高 涨爆发了四月里的以打倒币原内阁为目标的群众斗争五 月里的一 系列要求建立的示 威游行和十月大罢工国占领 当局认为人民 民主力量的 发展 已超 出他们所允许的范围发展下去便会危及占领体制是就进行 压制转而支持保守势力改茧后期已公开背离《波茨坦公 告》的 原 则。,盟罕总部在~个冬月解散了大本,废除了《乓役法》和 《国家逮捕 了东条英机、公勺 员法》,,,,取缔了法西 斯 娇 体。,,革‘ 特令哗憋 二 叶机关二。19 4。年亡,嗜几.不久否、,提 出了“主权在民并对 日本政府施加压对天皇神圣不可侵于1夕 46年3月公布了宪法’,天皇仅,,.。,,但比起明治宪法它革掉 了 日木政治。,确立。由于占领军在.“是盟军总部强加于他们的”,但“得到国民的热烈欢迎”¾。由于共产党 和 各 党、工会、,人,“民 主人 民政府”。美,,于,。麦克阿瑟在,“把对共产主义的 斗争摆到占领政策之上他 动用装 甲车镇压了6月功日的群众示威力把反动的吉田茂内阁扶上台民 主的镇压法令连占领军内部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政派人物马丁布朗芬布伦纳等人 也 被 扣上‘共产主义者时期日本人民在改革中的动力作用 已明显地显示 出来美国占领军所制定的改革惜施逐渐带有,¿用武。,.烦布了 一系列反,·”的帽子开除出总司令部。在这一,,38徐州 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更多的保守性和 手初譬如盟军总部对1叫多俐民卜}仪政府推行的 实质上是保存地主土 地所有制的第一次农 地 改 革“基本上表示满意这次改革使地主 强制收 同土地的数字猛增农 民反对夺佃的川纷 不 断 发生每月高达三万多起联系不断加 强变为决定性动力迫使盟总于1夕4 6 年4 月发布了第二次农地改革指令否决了要把地主上地保留在五盯步之内的原有方案和在材而不 自耕的地主 超过一 盯步 侧匕海 道 为四 盯步)的土地均 由政府 强制收购出售给佃农基本上瓦解了 日本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然而即使是第二次农地改革了苏联的革命提案之后以英国的妥协方案 为蓝本而实施的把土地分给农民在处理地主的 山林等方面也 是不彻底的至子1列‘年8月开始的解散财阀的措施限 性 更 为明显济上的重要支柱理应迅速彻底地解散和整肃根据《禁止垄断法》和 《过分集中经济力 量排除法》日本应有3 2但盟总外事局却陆续撤消了原指定受改组措施的只剩下2 8 家公司À融机关只要改掉了财阀商伤地保留下来Á 另外了财阀家族在经济领域的控股关 系和垄断资本内部纵的主从关 系财阀在各企业中的人事支配关系仍被保留下来于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美苏对立的 加剧财阀的许多措施也没有执行代中期以旧财阀系统的三井心形成了新的垄断集团政治保护和经济援助为纽带国主义的 同时恢复和发展起产 、效性。”。,,。工 人与农 民在斗争巾的日木人民已由改革的潜在性动力,,,,规定所有不在村的地,并把土地低价,。,,也是在否决。它没有无偿没收地主土地和无代价地,。,局。日本财阀是 日木军国主义在经,。,5家财阀在分割或改组 之 列,。最后,要接,而对其它可以“金一号”,就一“毫无损”。,财 阀的解散也只改变,。特别是在1只7年和1948年,由,分 解,这就一导致了五十 年三菱银 行 为 中“以占领权力的在,、,,他们”,“从属 于关帝”。美国占领军推行的民 主改革本政策服务的而但在客观上和 一定程度土也符合 日木人民 的愿望和要求应加以具体分析从战后改 革前 日木社会的主要矛盾看本人 民 与封建法西斯军国 主义政府的 矛盾,始终是为其基,它有违背口本人民根本利益的一,,。,是 日从 当。时 日礼认心 而临的土要任各着军国主义政府国后初期对 日政策》本再度成为法西斯国家胁二是要使日木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帮手当 它独霸世 界的工具贯穿整个民 主改革给终的节节胜利美国扶 日代蒋的亚洲政策确定之前它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前者一个二次大战中崛起的头号帝国主 义强 国从军事上经 济上彻底削弱 日本自己在亚太地 区争夺霸权的危险竞争者;方面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成员国和《波茨坦公告》的起草者它也必须正视 日本人民和世界民主力量的意志与要 求在 日本完成非军国主义化和 民 主化在占领初期段性和 对 日政策的两面性后改革的某些方面 (尤其在打击 口本军国主义势力改变日本政治休制方面 ) 能在客观上和一定程度上顺应 日本社会的 发展求而且美国要达到不使民本重新成为自己的成胁这一目的也必 然要在政治上废除日本军国主 义的精神文柱—成军国主 义 的土壤—阀这就导致了修改宪法改革和解散财阀等改革措施的实施美国人爱德温也说明美国推行农地改革的动因包含着铲除日本军 国主义的因素他认为由于地主土地贩有制所造成的土地不平等使农民 生活极端贫困产这样大概仍将是低工资劳动力和兵力的来源 和继续因此要推行农 地改革的 自耕农成为社会的稳定势力主 义的兵力来源 解散财阀的措施也是和美国的基本政策密切相关的研 究 口美关系的 日本著名学者高木八尺认为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并与军部共谋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作为这种财阀观的当然归结财阀必须指出美国对 日政策的基本目的之一是要使日本成为它的附属国和 在亚 洲的 帮手。.是要推 翻法西斯.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主 义 的 线 和。关国政府在1外3年9 月2 2日发表了 《美国 战它的基本 目的一是要防止 日重新,,“成为美 国钓 威”,,充。Á 笑国 的帝国主义 目的是但在扣48年中国革命,、,。美国在一方面作为,‘已要,使之不再成为和在另一,,,。,由千美国亚洲政策的阶使得美国占领军在战,、,符意日本人民 的要。,,夭皇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垄断财整肃军国分子,要在经济上铲除造,、、农地。·马丁所阐述的农地改革理论。,面临破,严日本占总人口百分之四 十七的农村人口,”,,“希望 由此所造成消除日本军国”,。。“占领军主流的 财阀观,是认为财阀是,一”,,必然要解散,“剥夺财阀的权力”。¾,,,这义9 分5年第4期刁9

 显然是违背日本人民根本利益的的出发必然导致美 国随着和亚洲革命形势的发展逐渐改变其 占领政策压 日本工农运动复活 日本垄断资本上从属美国的道路并在战后改革的许多方面 留下了难以竟服的局限性。从这一基本日政策 的出笼,“冷 战”,镇,,使 日本走,。在评价美国占领军改革中的作用时美日两国的政体历史上和二次大战中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本身政治和历史的因素也会对 日本...

篇六: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

日本、 美国、 欧洲国家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并说明相互借鉴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摘

  要 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企业竞争, 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企业要正确处理跨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文化冲突与矛盾, 吸取外国企业文化的优点, 对企业文化中的一切不适应世界进步潮流的积淀, 无情的抛弃。

 只有这样, 才能进步, 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通过对日本、 美国和欧洲代表性国家德国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 比较, 并简述各国企业文化相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企业

  文化

  分析

  借鉴

 目

  录 1 企业文化的概念 ...................................................................................... 1 2 日本、 美国、 德国企业文化特点 .......................................................... 1 2.1 美国企业文化特征 .............................................................................................. 1 2.2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 2 2.3 德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 3 3 日本、 美国、 德国企业文化的差异分析 .............................................. 4 3.1 东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 4 3.2 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 4 4 日本、 美国、 德国企业文化的相互借鉴意义 ...................................... 5 4.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态度 .............................................................................. 5 4.2 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两价值取向 ...................................................................... 5 4.3 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思维方式 .............................................................................. 6 4.4 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 ...................................................................... 6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11 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 经营、 建设、 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 管理方式、 管理理论、 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企业领导层提倡、 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 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 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文秘部落。

 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 企业精神、 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 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 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 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

 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 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为此, 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 培养企业精神, 塑造企业形象, 优化企业内外环境, 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 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2 日本、 美国、 德国企业文化特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名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并且与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 因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特征。民族的文化传统必然要灌注于企业中, 成为企业文化的底蕴和根基。

 2.1 美国企业文化特征 美国崇尚“自我” 以及激进开发的文化特征广泛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层面, 并突出的体现在组织、 领导、 决策、 经营、 用人等颇有西方特色的传统的管理行为和管理风格, 形成自身明显的企业文化个性。

 2.1.1 制度化 整个企业构建在条文、 规章、 标准等一系列规定的基础上, 并用之规范员工的行为; 企业每个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清晰, 企业和员工是一种由合同、 章程所规定的契约关系。

 工作中表现为个人的决策过程及个人负责; 企业是一个松散的结合体, 人员高度的流动。

 22.1.2 讲究效率, 强调科学性 “量” 的概念贯彻在从作业计划到成本核算等所有的管理过程中。

 理性观念使得管理者力求条理性, 去发现最优方案, 以最少的时间、 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是最后的。

 分析的思维方式甚至使他们对于生产作业中每个动作用秒表进行分解, 以省去每一个多余的动作。

 2.1.3 强调明确性 企业有明确的目标、 明确的操作程序、 明确的指标, 一切都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通过严密的工时定额、 可操作的评价系统进行明确的控制。

 2.1.4 重视物的因素 将人视为与物同样的生产要素进行科学的配置和使用。

 淡漠人际关系, 极力反对在工作单位结成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认为在工作单位无须个人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只能存在于家庭、 教堂、 俱乐部和邻里之间的狭小范围内。

 2.1.5 强烈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促使美国企业在市场开拓、 产品改进、 技术创新等方面有一种无限的扩展欲和侵略性。

 2.2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日本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

 强调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重视群体的合作精神, 倡导个人对家庭、 社会、 国家的责任感; 注重人和, 注重协调人与人、 人与物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主张一种和谐、 协调的总体观念。

 日本民族的这些文化特色反映在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上, 便印上了不同于东方文化的显著印记, 形成了自身文化的特点。

 2.2.1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

 “和魂” 指日本的民族精神, “洋才” 指欧美的技术。“和魂” 和“洋才” 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

 2.2.2 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着特色

 3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 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 维护大家庭的利益, 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

 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 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因此, “和为贵” 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2.2.3 以人为中心 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 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 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实现劳资和谐, 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

 2.2.4 强调整体与集体 十分注意企业各部门之间、 各项经营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更强调从整体上进行控制。

 由于重视协调各种关系和意见, 因而倾向于集体决策和对工作的集体负责, 并由此而产生相对平淡的分配方式。

 2.2.5 强调艺术性 相对于美国企业管理的明确性, 日本企业管理更为艺术的应用含糊和微妙性以淡化组织中的冲突, 达到和谐一致。

 2.3 德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德国具有较强的不确定避免和男性度, 因此, 德国人注重安全需要第一。

 在对于工作的人性方面, 德国人注重重建个人职业, 实现工作丰富化。

 由于德国的权利距离较小, 因而它相对赞成由下属采取主动性的管理模式, 更由于其具有强的不确定性避免, 因而它在实行目标管理时, 不接受风险和模棱两可的倾向, 主张协商管理。

 具体来说, 德国的企业文化有以下的特点。

 2.3.1 强烈的质量意识 德国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质量意识, 强烈希望自己的产品质量优秀, 愿意花力气提高产品质量。

 他们认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不是检验出来的”。

 2.3.2 重视员工培训 德国企业认为,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要素, 它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因此, 德国企业都很重视提高员工的素质, 培训成为企业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

 42.3.3 共同决策 德国企业的管理系统趋于集权和直线型。

 管理者不必太多担心他们的命令不被下属接受。

 工人也对共同决策系统所保证的参与和权力感到满意, 而所有这些都被结合在一种信念之下, 即质量控制、 劳动生产率、 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是一个组织生存的手段和根本。

 2.3.4 不愿冒险 德国企业正规的、 直线的管理和控制系统使得企业没有太多的灵活性, 而且, 为了保证管理者权威的连续性, 德国人也不主张冒太多的风险。

 再者, 由于德国人十分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这使得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占有特殊的市场份额, 因而减少了开拓及冒险的必要性。

 3 日本、 美国、 德国企业文化的差异分析 就文化背景来看, 日本同中国一样, 其企业文化属于东方文化的产物, 美国和欧洲的企业文化可算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下面试以东、 西方文化为背景, 分析不同企业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各自的特点。

 3.1 东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主张和谐, 重视人和主张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及重义轻利的特点。

 反映在企业文化上, 造就了集权式管理、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精神力量、 家庭氛围、 整体控制及含糊与微妙的沟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等等。

 但在同属东方文化背景、 讲究团体主义的日本和中国, 企业文化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公司同事间的和谐情谊是难以形容的, 大家把公司看得比家庭还重要。

 对他们而言, 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被排除在群体之外。

 如日本丰田公司全体员工的 90%左右都同居一地, 不分不可抗力, 膳宿在同一环境内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 在不知不觉间产生连带感和亲切感, 增进了员工的团结和爱社精神。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往往会把一个团体内的员工分为自己人和外人两大类别, 并按系谱亲疏, 分为家人、 族亲、 姻亲、 近亲、 同乡 、 同学等派别。

 这种文化背景造就的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就有较大差别。

 中国人对一个团体成员按亲疏远近分类的思维与传统, 与现代企业团队文化是相背离的, 必须逐渐革除。

 3.2 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5西方企业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就其本质而言, 以个人为单位, 崇尚自我以及开放的文化特征一直是贯彻始终的。

 在企业管理上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制度化特征、 科学与理性、 明确的目标和指标、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个人能力至上、 创新性与进取性。

 但同属西方文化背景, 美国的企业文化与欧洲的企业文化也有相当大的差别。

 例如 1992 年 4 月, 美国迪斯尼公司在法国巴黎开办了迪斯尼欧洲分公司, 公司雄心勃勃、 意气风发。

 然而不到两年, 迪斯尼欧洲分公司即陷入困境。

 在分析时发现, 没有从文化习性角度缺乏对欧洲市场谨慎评估, 才是它亏损的主要原因。

 吃饭时饮酒是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但迪斯尼公司标榜纯真、 梦幻的风格一定要禁酒, 造成欧洲人对迪斯尼欧洲分公司的失望, 光临的兴致减。

 另外, 对崇尚个人自由的欧洲员工用“迪斯尼配方” 限制颇多造成员工抗议和欧洲劳工组织的不断维权, 为欧洲迪斯尼分公司的亏损推波助澜。

  4 日本、 美国、 德国企业文化的相互借鉴意义 东、 西方企业文化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社会环境改变了, 企业文化也面临着改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企业经营冲破国界, 跨文化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 审视东、西方企业文化, 应该说各有利弊, 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两者之间越来越需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

 4.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态度 西方以新教伦理为思想基础形成的企业文化, 对自然界采取一种进取、 征服、 使用的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平相片的基础上, 西方企业以前那种对自然的过度征服欲必须收敛。

 以儒家伦理为主要思想基础的东方企业文化正好与这一要求相一到处。

 工业文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东方国家的企业在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 一方面要善待自然,吸收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教训; 另一方面, 也要学习西方更先进的技术, 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创造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工业文明。

 4.2 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两价值取向 西方企业文化坚持个人本位价值观, 认为每个人都以自我利益为动机, 凭着理性

 6趋利避害。

 东方企业文化强调“家族” 和团体意识, 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在实践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在整体目标的指导下, 为个体发展创造条件,使个人价值与团体价值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形成良性循环。

 4.3 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思维方式 西方企业文化中蕴涵着较多的更改思想, 强调直接、 明确、 实用、 科学、 效率,重视标准、 制度的作用, 表现出一种非常理性的思维方式。

 东方企业文化重礼仪, 重人际关系, 重人情和“面子”, 到处充满着灵性化和人情化, 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征。

 它趋向于不断把个人与亲属联结在一起, 表现出对外人...

推荐访问: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 美国 改造 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