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送严士元刘长卿7篇

时间:2022-09-20 15:30:06 来源:网友投稿

送严士元刘长卿7篇送严士元刘长卿 中国古代文学第六章中唐诗文 第六章中唐诗文第一节大历诗风第二节韩柳古文革新第三节韩孟诗派及其他诗人 第六章中唐诗文第一节大历诗风一、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严士元刘长卿7篇,供大家参考。

送严士元刘长卿7篇

篇一:送严士元刘长卿

古代文学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第三节 韩孟诗派及其他诗人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一、 诗人心态的转变二、 大历十才子及其他诗人(一)

 、 大历十才子(三)

 、 卢纶(五)

 、 李益(七)

 、 刘长卿三、 大历诗风(二)

 、 钱起(四)

 、 韩翃(六)

 、 韦应物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诗人心态的转变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年号。(726年-779年), 唐肃宗长子。

 封广平王, 唐朝第八位皇帝, (762年—779年在位), 在位17年, 享年54岁唐代宗李豫大历十才子姚合《极玄集》 :

 李端、 卢纶、 吉中孚、 韩翃、 钱起、 司空曙、 苗发、 崔峒、 耿湋、 夏侯审

 大历诗风——诗人心态的转变这些诗人的大多数, 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 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 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 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 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大历十才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大历以还, 诗格初变。开、 宝浑厚之气, 渐远渐漓。风调相高, 稍趋浮响,升降之关, 十子实为之职志。

 ”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诗人心态的转变“年少逢胡乱, 时平似梦中。梨园几人在, 应是涕无穷”(戎昱《八月 十五日》 )“白发壮心死, 愁看国步移。关山惨无色, 亲爱忽惊离”(钱起《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 )

 韦应物《寄畅当》山。

 何必事州府, 坐使鬓毛斑”钱起《送傅管记赴蜀军》剑, 莫负平生国士恩”戎昱《上湖南崔中丞》一诺从来许杀身”钱起《送崔校书从军》更有龙韬佐师律”“丈夫当为国, 破敌如摧“勤君用却龙泉“千金未必能移性,“宁唯玉剑报知己,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诗人心态的转变“道心淡泊对流水, 生事萧疏空掩门” (韦应物《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野人本自不求名, 欲向山中过一生” (顾况《题明霞台》 )“愿向空门里, 修持比画龙” (耿湋 《晚秋宿裴员外寺院》 )

 钱起 钱起(751年前后在世)

 , 字仲文, 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人, 早年数次落第, 唐天宝七年(748年)

 进士 任司勋员外郎、 考功郎中、 翰林学士等 其诗以五言为主, 自称“五言长城”, 又与郎士元齐名,齐名“钱郎”。

 人为之语曰:

 “前有沈宋, 后有钱郎。

 ” 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音律和谐, 时有佳句。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 其诗多为赠别应酬, 流连光景、 粉饰太平之作 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风格清空闲雅、 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 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 曹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 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赏析 从诗题“省试” 可以看出, 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 这个题目, 是从《楚辞。

 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令海若舞冯夷” 句中摘出来的。 开头两句, 赞扬湘灵善于鼓瑟。

 这叫 最后两句: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 上文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 诗人笔锋一转, 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 真可说是神来之笔。

 更具神韵的是, “人不见” 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 收结。 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 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破题。

 试帖诗的范本。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 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 钱起却不然, 他驰骋想象, 上天入地。

 无形的乐声, 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 大中十二年(858)

 , 举行进士考试, 唐宣宗问考官李藩: 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 李藩答道:

 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 就有重复的字, 偶然也可破例吧。 大中十二年离钱起已经百年, 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考试的天宝十载,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辛夷, 木兰树的花, 一称木笔花, 比杏花开得早, 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 “员外(钱起)

 诗体格新奇, 理致清瞻。

 ..文宗右丞(王维)

 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卢纶卢纶(约737-约799)

 , 字允言, 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

 人。天宝末举进士, 遇乱不第; 代宗朝又应举,大历六年, 宰相元载举荐, 授阌乡 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 秘书省校书郎, 升监察御史卢纶的诗, 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

 直至垂暮之年, 文学才华也未消歇, 《塞下曲》 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他的是诗多为赠答唱和、 送别陪宴之作, 因后长期居军幕, 所作边塞诗多慷慨雄壮之音, 颇有名作传世。在大历十才子中, 去世最晚, 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 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屡试不第。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一节 大历诗风卢纶《塞下曲》 其二: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其三:月 照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六章 中唐诗文大历诗人——韩翃韩翃:

 字君平, 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第一节 大历诗风《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1]寒食;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 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 按俗家家禁火, 只吃冷食。

 故称寒食节。[2]五侯:

 旧说一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

 本诗中泛指贵幸宠臣。据孟棨《本事诗》 载:

 唐德宗很欣赏韩翃此诗, 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又据《唐音癸笺》 载:

 “韩员外(翃)诗匠, 意近于史, 兴致繁富,一篇一咏, 朝士珍之。

 ”

 第六章 中唐诗文大历诗人——李益李益的诗, 按题材分, 有边塞诗、 妇女诗、 咏怀诗、 山水诗、 酬赠诗几类, 以边塞诗的成就为最高。第一节 大历诗风《从军诗序》 说:

 “吾自兵间, 故为文多军旅之思。

 或军中酒酣, 塞上兵寝, 投剑秉笔, 散怀于斯文, 率皆出乎慷慨意气。

 ”

 第六章 中唐诗文大历诗人——李益按内容说, 它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第二类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塞下曲》 :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的。“远见平原上, 翻身向暮云”(《观骑射》 )

 的情趣“微月东南上戍楼, 琵琶起舞锦缠头”(《夜宴观石将军舞》 )

 的欢乐,“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塞下曲》 四首之一)

 的优美景色第一节 大历诗风

 大历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 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 中看。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韦应物韦应物(737—约790)

 , 京兆万年人15岁时三卫近侍。广德元年(763)

 出任洛阳丞,大历十年(775)

 前后又出任京兆府功曹参军,建中、 兴元年间任滁州刺史,后改任江州刺史、 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故后人称他为“韦苏州” 。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韦应物《睢阳感怀》 、 《长安道》 、 《贵游行》《钱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 :

 “酒酣拔剑舞, 慷慨送子行。

 驱马涉大河, 日暮怀洛京。

 前登太行路, 志士亦未平。

 ”《寄畅当》 :

 “丈夫当为国, 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 坐使鬓毛斑。

 ”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底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刘长卿刘长卿(约726—约787)

 , 字文房,先世湖北宜城人, 但他生于洛阳。德宗即位后, 擢为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

 德宗李适 建中元年(780)

 ——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李适(k u ò)

 , 天宝元年(742)

 生于长安。

 他是肃宗的长孙、 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 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 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 755)的十一月, 爆发了安史之乱。代宗即位之初, 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最后决战的使命。

 德宗的四大矛盾矛盾之一:

 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 并形成了拒谏饰非、 刚愎自用的性格。朝廷之上频频发生人事变动, 尤其是频繁地更换宰相,人事的纷争使德宗徒有宏图壮志, 而不能实现救国兴邦。矛盾之二:

 由武力削藩转而变为对藩镇姑息。三:

 对内廷宦官由即位之初的“疏斥”转而变为后来的委重, 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矛盾之四:

 由即位初期的节俭和禁止各地进献转变为喜欢财物与大肆聚敛。矛盾之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严士元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倚棹zhào停船。

 阖闾hélǘ城:

 苏州) 水国春寒阴复晴。

 (水国:

 水乡 。

 阴复晴:

 忽阴忽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此句指言谈畅快, 不觉湿衣) 闲花落地听无声。

 (默默相对, 以物静衬心不静。闲花:

 静静的花) 日斜江上孤帆影, (想象朋友在路上的孤单) 草绿湖南万里情。

 (想象朋友在万里之外思念亲朋) 君去若逢相识问。

 (逢:

 碰到人。

 )青袍今已误儒生。

 (青袍:

 小官。

 儒生:

 作者自称)

  1、 阖闾城:

 即苏州城。

 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hélǘ所筑。

 故以吴王阖闾(夫差的爸爸)

 代苏州城。2、 青袍:

 又称青衿, 唐朝服饰制度, 三品官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绯, 六品七品服绿, 八品九品服青。 作者 被贬为南巴尉, 属从九品下, 正好服青。“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二句非常有名, 刘逸生解释为主客谈笑入神, 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花已落地。“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 苍凉的傍晚惨淡的夕阳中, 孤帆(自己的船或严士元的船)

 远去, 前程的忧愁失望远行的寂寞都在其中; 湖南的绿草伸向无边, 必将会引起对故乡 亲朋的思念。

  都说刘长卿是“五言长城”, (意思是在写五言诗方面无人能超越)

 但中间这四句, 写景寄情功力非凡 再举二例,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这是他在长沙看到同样怀才不遇的贾谊的故宅所写的;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这是他送同被贬官的朋友所写的; 均令人怆然无语。“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

 ”(如果是“东道相逢”, 那么“东道”可指严, 即东道主的简称, 亦可指东路上的其他朋友)

 临行之前, 刘长卿的怨愤之情突然直白而出“青袍今已误儒生”说到底是牢骚 张伯苓先生说过:

 人可能有晦气, 但不可有晦相; 去除晦相, 事情会有转机。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韩柳古文革新一、 古文运动的兴起二、 韩愈的散文三、 柳宗元的散文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兴起萧颖士、 李华、 独孤及、 梁肃、 柳冕第一, 他们从了为教化而复兴“古文” 的主张。文学的社会功能角度提出其次, 他们从的口号。文学盛衰的角度提出了复古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兴起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 :

 “志非言不形, 言非文不彰, 是三者相为用, 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

 ”“俪偶章句, 使枝对叶比, 以八病四声为梏拲, 拳拳守之, 如奉法令” ,“文不足言, 言不足志, 亦犹木兰为舟, 翠羽为楫, 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梁肃《祭独孤常州文》 :

 “文章可以假道, 道德可以长保, 华而不实, 君子所丑。

 ”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兴起元结《文编序》惠, 急于公直, 守其节分” ;“其意必欲劝之忠孝, 诱以仁柳冕 《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 “文章之道,不根教化” , 则为“君子” 所耻。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兴起萧颖士《赠韦司业书》 :

 “仆平生属文, 格不近俗, 凡所拟议, 必希古人, 魏晋以来, 未尝留意。

 ”“世道陵夷, 文亦下衰”柳冕 “为文者本于哀艳, 务于恢诞, 亡于比兴,失古义矣” (《与徐给事书》 )

 ,还, 则感声色而亡风教, 宋、 齐以下, 则感声色而亡兴致” (《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 )

 。。“魏、 晋以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韩愈的散文一、 韩愈的生平二、 韩愈的文学理论三、 韩文的内 容四、 韩文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韩文——韩愈生平韩愈(768—824)

 , 字退之, 河阳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

 , 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贞元八年(792

  博学宏辞科的考试,贞元十二年(796)

 , 韩愈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府, 到了汴州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韩文——韩愈生平贞元十七年(801)

 到京城听从调选,次年春授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

 , 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连州阳山做县令。顺宗即位(805)

 , 他改任...

篇二:送严士元刘长卿

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

 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春风倚棹阖间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古代诗歌阅 括 邑 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 掷 东 太 李白送严士元①刘 份 长卿 喷 。

 君去若逢 狐 相识问 跋 ,青袍③今已 辨 误儒生。

 镰

 【注 贰 】①严士元, 汾 吴(今 宅 江苏苏州)人, 制 曾官 浅 员外郎②阖间城, 橱 苏 弧 州城。③青袍,贞观 卵 俄 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 域 芋 员的官服是青色的古代 细 弗 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 乏 人 睁 之江东李白送严士 疆 元① 骑 刘长卿。

  摸 以下对两 躯 首诗的理解 程 和分析,不 辫 正确的两 贷 项是《送张舍 靖 人之江 宛 东》记叙了张舍 糙 人在 石 秋季欲暮时分乘船 塑 踏 狮 上旅途,诗中的“一 贾 稿 雁”和“孤帆”都是借 策 之 代友人,暗指友人此行 支 币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料 。

 玄 《送张舍人之江东 戳 》的 釜 颈联意思是

 说, 宴 眼看白 罩 日就要下山了 谣 ,你这一 泻 去,怕是沧 慧 海渺茫,再 珠见难期。

 剥

 《送严士 札 元》 封 的颔联观察入微, 拇 下 惋 笔精细,让人仿佛看 噎 皇 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 例 轩 交谈的身影,可以领略 新 彬 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 毖 的 殊 惬意表情。《送严 责 士元 晓 》的颈联两句均 欲 为实写 癌 ,上句写送别 粉 时落日去 限 帆的景色, 绣 下句补叙离 陪 别后严士 鸯 元所去之地。

 襟 两首诗 匙 都善于借景抒情 拖 ,“ 怎 江水”“沧波”“ 羞 明 芹 月”“细雨”“闲花 晦 敛 ”“斜日”“绿草”等 诸 驱 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 烟 横自然景色,其间融人 呵 诗 终 人深清厚谊。两首 栅 诗都 官 是送别诗,但表 效 达的情 先 感却各有不同 交 ,试以两 揖 诗的尾联为 窝 例简要分析 栅 。【答案 拦 】14.AD 侧 15. 衙 (1)《送张舍 矣 人之 雅 江东》表达了诗人 孪 对 巫 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 飘 瞥 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 狡 壹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刀 脂 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 乓 人 絮 到了吴洲,两人虽 挣 然相 哑 隔千里,但能共 泛 对一轮 羔 明月互诉思念 锤 之情。( 帧 2)《送严 营 士元》既表 秸 达了诗人 借 与友人相遇又 苑 别离的 速 难舍情思,又写 失 出了 彪 怀才不遇,仕途不 襟 顺 仇 的不满之情古代诗歌 监 锗 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 臻 饼 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 栖 去 卿。诗中“青袍”指 贼 代 溪 低微官职,“儒生 刺 ”代 荫 表读书人,“已 甲 ”“误 袁 ”二字直抒胸 亿 臆,表现 吹 了诗人满腹 肆 才华,却被 嫂 官场所误 营 、仕途不畅的 淹 愤闷之 姨 情。

 【解析】

 把

 瘫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哟 邪 考查对两首诗的理解和 辣 慌 分析。A 项,不是“借 伟 甲 代”,就是景物描写 沦 , 缄 秋高天清气爽,一 琶 雁远 出 远飞

 去,海阔天 炸 高,载 密 你的孤帆迟迟 揩 不舍离去 忠 古代诗歌阅 薛 读答案送张 乡 舍人之江 熬 东李白送严士 宿 元①刘 箭 长卿。D 项,下 蒸 句为 黍 想象 , 湖 南 无 边 的 绚 碧 倚 绿 春 草 , 充 满 了 我 的 烟 骚 惜 别 深情。..... 笛 哉 .......... 欲 荤 ......... 垄

  贬

 点睛:诗歌的 形 情感分 掀 析的题目一直 驯 是考试的 啊 重点,但是 幽 考核的难度 氏 并不是太 无 大,存在的问 屹 题主要 陨 是不知道答题的 敛 突破 宰 口,答题时要注意 挟 结 鄙 合诗中标题、注释和 民 站 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 尼 墟 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掘 泞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 茶的 衍 重点词语,这样就 占 能和 巷 给的答案无限接 罕 近,还 逊 要注意一般诗 册 歌的情感 试 都要求结合 见 诗句分析, 售 答题时不 游 要只答出情感 阶 而放弃 激 诗句。如本题“ 叮 君去 棠 若逢相识问,青袍 编 今 蚌 已误儒生”,体现了 游 绵 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 拖 胰 意的情怀

篇三:送严士元刘长卿

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

 ①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 阖闾城,苏州城。

 ③ 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 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 “倚 ”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细 ”得看不见, “落地 ”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C. “日斜江上孤帆影 ”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D. “草绿湖南万里情 ”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与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答案】

 (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

 ① 王诗借 “冰心在玉壶 ”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 刘诗用 “青袍误儒生 ”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解析】

 【分析】( 1)

 D 选项 “‘ 草绿湖南万里情 ’属于远景描写 ”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 D。( 2)由注释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和 “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

 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故答案为:

 ⑴D;⑵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

 ①王诗借 “冰心在玉壶 ”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 刘诗用 “青袍误儒生 ”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从 军 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②, 笳③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注] ① 明余庆(约公元 588 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 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 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B. 颔联写隋军摆出 “常山阵 ”,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

 神。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1)B(2)①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③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 “大国之气 ”“ 强国之音 ”。【解析】

 【分析】( 1)B 项, “打败来犯之敌 ”“ 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故选 B 项。(2)诗歌注释说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故答案为:

 ⑴B;⑵①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 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③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 “大国之气 ”“ 强国之音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 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③, 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⑤, 不堪带减腰围。【注】

 ① 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 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

 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

 ② 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 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 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 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B. “一编书 ”,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 “小试 ”,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1)D(2)①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

 【分析】( 1)D 项,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 ”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 D。(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 “汉中 ”,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 “想剑指三秦 ”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 “追亡事,今不见 ”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

 “胡尘未断 ”和“塞马空肥 ”,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

 “更草草离筵 ”三句,以 “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 “安得车轮四角 ”,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 “不堪带减腰围 ”,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 “今不见,但

 山川满目泪沾衣 ”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 “回首处 ”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

 ⑴D;⑵①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点评】

 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湖南部曲 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 ③ ,负君赤手缚於菟 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释】

 ① 部...

篇四:送严士元刘长卿

 送严士元

  刘长卿的送严士元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来表达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送严士元

  作者: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陰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释

  严士元:吴人,曾任员外郎。

  倚棹(zhào):泊舟待发。

  阖闾(hé lǘ)城:即今江苏苏州市。

  水国:水乡

  春寒:早春。

  阴复晴:忽阴忽晴。

  闲花:树上留着的残花。

  日斜:夕阳。

  去:离开。

  若:假如。

  逢:碰到。

  相:我。

  识问:询问。

  青袍:指唐朝九品官服。

  误:耽误。

  儒生:诗人的自称。

  译文

  春风之中你停船靠边,将要告别这苏州古城。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地变幻不定。目力难见的牛毛细雨,不知不觉湿润的衣襟。树上的残花飘然落地,轻轻漾漾地无一点声音。薄暮时分你解缆开船,夕阳之下剩下一片帆影。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阖闾城就是江苏的苏州城。从“倚棹”(把船桨搁起来)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我们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而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

  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唐代,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

 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拓展阅读:刘长卿与李白作别余干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江上花”、“越乡春”首先指的是春景,以春天的美景来衬托离别的愁绪。其次,又是一语相关,暗指李白美貌的宗夫人。这位宗夫人,名叫宗煜,是李白第四任妻子,前朝宰相宗楚客孙女,比李白小 13 岁,知音律,善操琴,宋州(今河南商丘)梁园有名的才女,是大诗人李白狂热的粉丝。李白游梁园的时候,在壁上题诗,被这位有才有貌又有钱的宗大小姐用千金买下,留下了“千金买壁”的文坛佳话。丧偶的李白听说之后,大为感动,在杜甫和高适的撮合下,李白和宗大小姐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金玉良缘。“问礼人”,借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暗指李白是老子李耳的后代。“逐臣”,当然指的是刘长卿自己。

  用白话来解释,诗的意思就是:十二郎(李白排行十二)啊!酒喝得差不多了吧?你花一样的宗夫人在江上大声催你上船了呢。美貌的宗夫人声若娇莺,给你带来了鄱阳湖的春色,虽然你曾遭放逐,但如今已获赦,夫妇团聚,久别胜新婚了吧,哈哈。唉,我们现在在此地握手分别,可是各自喜欢各自愁!只有着江边的万里青山送我去岭南贬谪地,你却要由花一样的夫人陪着回鄱阳湖游山玩水去了。

  从此诗的语调中明显看到调侃的味道。这也可以反映出李白是个很随和的人,不然,怎么好如此开玩笑。而且刘长卿也不是一个特别喜欢搞笑的人,应该是被李白感化了。

  正所谓:“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唐代诗坛两颗巨星短暂的交汇之后,又沿着各自的轨道前行。刘长卿带着随从,骑上马往岭南而去,陪伴他的只有“古道西风瘦马”、连绵不断的青山和无尽的感伤!而李白,则带着红颜知己宗夫人轻轻松松畅享鄱阳

 湖美景,去庐山寻幽问道去了。但余干美丽的山水以及干越亭前的风光,给李白留下美好回忆。不久后,李白写下《寻阳送弟昌峒鄱岠司马作》一诗,诗中有“摇扇及干越,水亭风气凉。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表达了李白对干越美景的深深留恋之情。

  这一年,李白刚好年满花甲。

篇五:送严士元刘长卿

题目组合练( ( 九) )

 ——集训超重点,提分无障碍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19·黑龙江大庆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简要概括其信息。要求:①要点全面;②表述连贯;③不超过 45 字。

 版画是绘画形式的一种。制作版画,要先用刀具在版上刻出画面,也可以用化学药品在版上腐蚀出画面,再复印到纸上。所用的版,可以是木版、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形成的作品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套色的;制作时,可以采用凹版、凸版、平版、孔版、综合版、电脑版等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版画是用雕刻或蚀刻印出来的图画,按照所用材料、颜色和制作方法,可以相应地分成若干种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中,从“制作版画,要先用刀具在版上刻出画面,也可以用化学药品在版上腐蚀出画面,再复印到纸上”一句中,可概括出“版画是用雕刻或蚀刻印出来的图画”,接着根据“所用的版,可以是……电脑版等方法”,可概括为“按照所用材料、颜色和制作方法,可以相应地分成若干种类”。

 2.(2019·湖北华师大附中 5 月押题)请根据下面的情境图示完成题目。

 假期,小明作为志愿者来到社区医院负责咨询引导工作。一位老奶奶对社区医院正在推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心存疑惑,向小明咨询。小明对照流程图为老奶奶介绍了这项服务:“奶奶,这是一项便民措施,您必须尝试一下。如果您在医疗中心、服务站、社区等地与家庭医生签约,__①__。这种签约服务很有针对性,__②__,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着重保健;对高危人群会进行疾病筛查和定期干预;对一般人群也会电话咨询,进行健康宣教。另外,还可以根据您的需求提供按需服务,如预约门诊、家庭病床、中医治未病、医养

 结合、转诊服务等。您看,这种服务是不是让您甚感贴心呢?” (1)小明的表述中有两个使用不得体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图示补充①②两处内容,要求表述完整、准确、连贯,一共不超过 50 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必须 甚感 (2)①家庭医生就会为您进行健康评估,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并提供签约服务。

 ②会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分类服务。

 解析 (1)题干明确指出是“两个”“不得体”的词语,通过分析可知,“必须尝试”中“必须”一词语气过于强硬,不符合场合;“这种服务是不是让您甚感贴心呢”中的“甚感”是书面语,具有文言色彩,对于老奶奶来说,难以理解,应换成口语化的语言。(2)该题实质上是图文转换题,解答时根据流程图所给的箭头指示将相关内容说清楚。①处,根据上文“如果您在医疗中心、服务站、社区等地与家庭医生签约”,可知该处接下来应填写“健康评估”“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和“签约服务”,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将三者合理串联起来即可。②处,根据下文“如对老年人……”的说明,并结合流程图来看,此处是对“分类服务”的分项说明,该处应填写总括性的语句,领起下文的分项说明。再结合与之相应的“另外,还可以根据您的需求提供按需服务”,不难概括出该处的答案。回答时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和字数限制。

 二、文言文片段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出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若)用空言议论他人,这是私下里中伤大臣。希望把奏疏拿出来给陈执中看,使他能够为自己辩白。

 (2)吕溱在朝堂上最孤高,深知侍奉君主的操守,不趋附权贵,因此中途被废黜十多年,没有人替他说好话。

 解析 (1)“口舌”代指言论,意译;“阴”,私下里,暗地里;“中”,中伤,诋毁,诬蔑;“示”,给人看,让人看;“辨”通“辩”,申辩,辩白,辩解。(2)“绝迹”,隔绝,杜绝交往,不与……交结,不趋附,不攀附;“中废”,中途被废黜,中途被罢免。

 【参考译文】

 吕溱,字济叔,是扬州人。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提拔担任知制诰一职,又出京外任杭州知州,后入朝任翰林学士。吕溱上疏弹劾宰相陈执中行为奸邪,仁宗退还了他的奏疏。吕溱(面陈皇帝)说:“(若)用空言议论他人,这是私下里中伤大臣。希望把奏疏拿出来给陈执中看,使他能够为自己辩白。”出任池州知州、江宁府知府,复任集贤院学士,加衔龙图阁直学士,担任开封府知府。当时执掌开封府的官员连续几任都不称职,而吕溱见识精准超群,诉讼之事都能立刻决断,权豪奸恶之辈收敛劣迹。吕溱曾经入朝向皇帝述职,神宗察觉他有病容,劝他就医服药,不久果然染上重病。神宗改任他为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不久)吕溱就病逝了,享年五十五岁。追封他为礼部侍郎。皇帝深表哀悼,特命中书省下诏说:“吕溱在朝堂上最孤高,深知侍奉君主的操守,不趋附权贵,因此中途被废黜闲置十多年,没有人替他说好话。刚刚晋升要职,却猝然离世,家境贫寒子女幼弱,遭逢如此大祸,一定很狼狈。应当赐予优厚的抚恤金,官府办理他的丧葬,来勉励人臣的节操。”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 4、5 题。

 送 严 士 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 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

 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今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丞。

 4.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倚棹”二字表明诗人与朋友在城外江边偶然相遇,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分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的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诗人与朋友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5.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王诗借“一片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向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今已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意思对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 (2019·昆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索 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刘曜将刘聪侵掠关东,以 为奋威将军以御之,斩聪将吕逸,又破聪党刘丰。聪将苏铁、刘五斗等劫掠三辅,除 冯翊太守。

 有威恩,华夷向服,贼不敢犯。

 及怀帝蒙尘, 乃赴安定,与安夷护军曲允频破贼党,迁定宗庙。永嘉六年,进救新平,小大百战, 手擒贼帅李羌,与阎鼎立秦王为皇太子。七年及即尊位,是为愍帝。

 以首迎大驾之功,封弋居伯。又迁前将军、右仆射。寻又诏曰:“社稷之不陨,实公是赖。其授卫将军,领太尉,军国之事悉以委之。” 及刘曜侵逼王城,议 为都督征东大将军,持节讨之。寻以破曜功封上洛郡公,食邑..

 万户,拜夫人荀氏为新丰君,子石元为世子。后 自长安伐刘聪,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 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

 刘曜复率众入冯翊,帝累征兵于南阳王保,保左右议曰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保以胡崧行前锋都督,乃发。曲允欲挟天子趣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自长安以西,不复奉朝廷。百官饥乏,采稆自存。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 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 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 后刘曜又率众围京城,帝使侍中宋敞送笺降于曜。及帝出降, 随帝至平阳,刘聪戮之于东市。

 (节选自《晋书·索 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 B.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 C.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 D.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 答案 B 解析 “断”是切断的意思,宾语为“陇道”,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C 项。“螫”的宾语是“头”,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是汉代以后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文中“举秀才”即此意。

 B.食邑,即采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古代卿大夫收取封地上的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左仆射,晋代指尚书省长官,有纠弹百官之权,与右仆射分管尚书省诸曹,位高权重。

 D.陵,即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及禁卫军。

 答案 A 解析 “是汉代以后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文中‘举秀才’即此意”错误。本文选自《晋书》,此处的“秀才”为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故选 A 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索 挺身而出,匡扶晋室。索 与曲允带领队伍,连续征战,频频击败敌人,并迎立愍帝登基继位,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B.索 作战勇猛,恩威并重。索 先后多次成功抵御刘曜及其手下的进攻,又因索 向来恩威并施,意图劫掠三辅的贼人不敢行动。

 C.索 深受信任,荣宠优渥。索 前有迎驾之功,愍帝下旨将军国大事委托于他以示信任;后又曾解刘曜之围,他及家人得到了封赏。

 D.索 鉴察往事,直言进谏。长安城内出现了饥荒,而同时有人盗发汉代陵墓,时任左仆射的索 借此劝谏愍帝应以汉武帝为鉴。

 答案 A 解析 “并迎立愍帝登基继位”有误,结合文本内容“永嘉六年,与阎鼎立秦王为皇太子”分析可知,永嘉六年索 与阎鼎迎立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故选 A 项。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 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允欲挟天子趣保, 以保必逞私欲,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聪手下大将赵染依仗自己屡次打胜仗,只率数百精锐骑兵与索 交战,索 大败赵染,赵染一个人骑马逃跑。

 (2)曲允打算挟持愍帝去投奔司马保,索 认为司马保必会借机实现自己的私人欲望,于是阻止了曲允。

 解析 (1)“杖”,依仗;“其”,代词,指自己;“累”,多次;“率”,带领、率领;“帅精骑数百与 战”(定语后置句);“之”,代词,指赵染军队;“而”,连词,表修饰;“走”,逃跑。(2)“挟”,挟持;“趣”,通“趋”,趋向、奔赴;“以”,动词,认为;“逞”,达到目的,得逞;“乃”,连词,于是;“止”,阻止。

 【参考译文】

 索 字巨秀,年轻时才能就超越常人。后来他被举荐为秀才,授予郎中,调任为南阳王司马模的从事中郎。刘曜(前赵昭文帝,匈奴族)手下将领刘聪派兵劫掠关东地区,(南阳王)任命索 为奋威将军前去抵御,索 斩杀刘聪的大将吕逸,又...

篇六:送严士元刘长卿

古典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教学目标

 1、 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例析与训练。

 2、 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 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

 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 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

 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 杂诗。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 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 设计的。

 一般有:

 景物描写(季节、 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 战争、 狩猎、 离别等)、 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

 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 高考例题 题型一:

 意象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09 年宁夏.海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1)

 -(2)

 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答案】(5 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09 年全国卷Ⅰ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

 夏, 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鉴赏】

 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 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 清幽的石湖图卷, 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 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 同时也自远渐近, 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 湖岸林荫繁茂, 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 呢? “岸阁浮萍绿有痕”, 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 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 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 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 但不得孝宗的信任, 御史便挟私憾攻击, 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 惟恐缁尘再染素衣, 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 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 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 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 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 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 是何等的雅人深致!

 三四两句, 写景实即写人, 写人的品格、 胸襟、 情趣。

 【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 村阁隐然, 浮萍泛绿, 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 曲水弯流, 楼阁隐约, 浮萍漂碧, 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题型二:

 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9 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 回答问题。(6 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 破纸迎风, 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 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

 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 河两岸为景胜、 繁华之地, 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 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 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 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 由远而近, 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 从板桥写到旧院, 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 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 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而试题材料

 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 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 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 方法总结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

 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明净绚丽、 幽静深寂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

 寥廓、 雄奇、 开阔、 旷远、 悲壮、 悲凉、 凄清、 阴冷、 幽静、 萧条、 荒凉、 冷落、衰败、 孤寂、 恬静、 闲适、 缠绵、 清新、 明丽、 绚丽、 壮丽、 秀美、 恬淡、 朦胧、 淡雅。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 “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 是不够的, 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离愁别绪、 羁旅情愁、 思乡怀远、 闲适恬淡、 乐山好水、 感时伤世、 吊古伤今、 忧国忧民、 言志抒怀、 叹惋讽谏等。

 教师强调:

 如何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 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 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 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 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 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 具有鲜活, 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 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 凄冷和低沉色调的,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有时可能相反。

 要特别注意。

 四、 课堂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 8—9 题(11 分)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1 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 擅画山水。

 ○2 蔡肇(? —1119):

 字天启, 丹阳(今属江苏)

 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 中书舍人等职。

 ○3 瓮:

 这里指水瓮。

 ○4 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 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 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 山(山坞)、 树林(落叶)、 人、 瓮、 寺庙等六种景物, 给 3 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的气氛的, 给 2 分。

 2、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3、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问: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 花草、 燕子、 鸳鸯, 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 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 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 下联写近景; 上联景物较阔大, 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 较具体; 上联是静景, 下联是静景。

 远与近相生, 概括与具体结合, 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 谐调的画面组合, 相宜的动静描绘, 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4】

 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

 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 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主要描绘了幽草、 西涧、 黄鹂、 深树、 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等景象,

  诗人通过这些景象, 创设出一种孤寂、 闲适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考点分析 二、 高考例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然后回答问题。(2008 年辽宁卷)

 〔正宫〕 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1 周德清(1277-1365), 号挺斋, 高安(今属江西)

 人。

 ○2 淀:

 即蓝靛, 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 二两句写长江万里, 远山重重, 写的是大处、 远景; 三、 四两句写江上轻帆, 山泉飞流, 写的是个体、 近景; 五、 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 二两句侧重写江、 山的雄伟, 是静态的, 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 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 给 2 分; 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 给 1 分; 答出动静角度的给 2 分。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06 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 分)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 分 三、 方法总结 1、 意象的作用 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 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 句, 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 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 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 有相似之处, 但亦有不同, 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这种作用在山水诗、 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即是。

 ④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 或“入其境” 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 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 在表达技巧上, 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如雪、 竹、 梅、 松、 鹤、 荷、 平仲、 金风玉露等等, 衬托人物品行高洁、 性格坚毅、 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 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 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 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 以...

篇七:送严士元刘长卿

离散皆是缘

  ---- 送别诗鉴赏

 zxxkw 学科网 学.科.网

 在中国诗坛上,

  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 不得不 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 一别心知两地秋 ”“ 中间消息两茫然” ” 黯 然 销 魂 者 ,

 唯 唯

 而 已 矣 !

  —— 江淹 《 别赋》 》

  学习目标:

  1 1 、把握送别诗 题目的形式特点 ,了解古人送别的 习俗 及送别诗的常见 意象 。

  2 2 、掌握 送别诗常见的 思想情感。

 。

  3 3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品 意象( 注意平时积累)

 )

  抓关 键词句(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

  注意 手法(常用:

 借景抒情、衬托 )

 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

 内容、情感、手法

 5

  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 :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 “ 送 ×× (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

 “ 留别(别)

 )

 ×× ”/ / “ 赠 ×× ”

 ∕ “ ×× 地送 ×× ”) )

 古人送别的习俗 1、 、 折柳 送别 2、 、 饮酒 饯别 3、 、 唱歌 送别 zxxkw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 , 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 、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 、 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

 2、 、 “ 柳 ” 与 “ 留 ” 谐音 , 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 、 惜别 、 不舍之意。

 。

 3、 、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 , 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

 。

 折柳 送别

 送别

 ( ( 王之涣)

 )

 杨柳东风树 , 青青夹御河。

 。

 近来攀折苦 , 应为离别多。

 。

  折柳 送别 zxxkw

  送元二使安西

  ( ( 王维)

 )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饮酒 饯别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 愁绝不忍听。(李白)( 骊歌 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 阳关三叠 ”(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 离歌 ”(李欣)

 “ 劳歌 一曲解行舟”(许浑)( 劳歌 原指在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唱歌 送别

  《 赠汪伦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 以脚踏地为节拍。

 唱歌 送别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请找出歌词中有哪些意象?

 芳草 长亭 柳 柳 酒 夕阳 离愁

 别 恨

 请找出歌词中有哪些意象?

 古道 笛声 山 山

 14 ⑴ 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⑵ 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⑶ 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

 鸿雁

 (4 4 )乐曲:

 《 阳关曲 》 、 《 骊歌 》

 送别诗常见意象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的感情类别

 2、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3、前途艰险的担忧与惦念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河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4、坦陈心志的真挚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积极奋发的勉励与劝慰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 6 、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1 1 、 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 2 、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 3 、前途艰险的担忧与惦念

 4 4 、坦陈心志的真挚告白

 5 5 、积极奋发的勉励与劝慰

 6 6 、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送别诗的感情类别

 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 直接抒情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 想象、联想 这种 虚实结合 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 拟人 的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气氛 。

 送别诗常用表达技巧 1、直抒胸臆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刘长卿《送严士元》第三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所到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4、比喻修辞手法

 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拓 拓 展 练 习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示例:

   答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 时节 萧瑟( ( 肃杀) ) 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 离别之苦 (离愁别绪;离别悲愁;因离别而黯然神伤)。

  答 :尾联 直抒胸臆 ,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淮上与友人别

  ( ( 郑谷)

 )

  扬子江头杨柳春 , 杨花愁杀渡江人。

 。

  数声风笛离亭晚 , 君向潇湘我向秦。

 。

 问题: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 ?请结合末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

  问题: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末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 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推荐访问:送严士元刘长卿 严士元 刘长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