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送严士元赏析诗7篇

时间:2022-08-27 14:10:05 来源:网友投稿

送严士元赏析诗7篇送严士元赏析诗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卿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卿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严士元赏析诗7篇,供大家参考。

送严士元赏析诗7篇

篇一:送严士元赏析诗

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

 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春风倚棹阖间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古代诗歌阅 括 邑 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 掷 东 太 李白送严士元①刘 份 长卿 喷 。

 君去若逢 狐 相识问 跋 ,青袍③今已 辨 误儒生。

 镰

 【注 贰 】①严士元, 汾 吴(今 宅 江苏苏州)人, 制 曾官 浅 员外郎②阖间城, 橱 苏 弧 州城。③青袍,贞观 卵 俄 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 域 芋 员的官服是青色的古代 细 弗 诗歌阅读答案送张舍 乏 人 睁 之江东李白送严士 疆 元① 骑 刘长卿。

  摸 以下对两 躯 首诗的理解 程 和分析,不 辫 正确的两 贷 项是《送张舍 靖 人之江 宛 东》记叙了张舍 糙 人在 石 秋季欲暮时分乘船 塑 踏 狮 上旅途,诗中的“一 贾 稿 雁”和“孤帆”都是借 策 之 代友人,暗指友人此行 支 币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料 。

 玄 《送张舍人之江东 戳 》的 釜 颈联意思是

 说, 宴 眼看白 罩 日就要下山了 谣 ,你这一 泻 去,怕是沧 慧 海渺茫,再 珠见难期。

 剥

 《送严士 札 元》 封 的颔联观察入微, 拇 下 惋 笔精细,让人仿佛看 噎 皇 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 例 轩 交谈的身影,可以领略 新 彬 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 毖 的 殊 惬意表情。《送严 责 士元 晓 》的颈联两句均 欲 为实写 癌 ,上句写送别 粉 时落日去 限 帆的景色, 绣 下句补叙离 陪 别后严士 鸯 元所去之地。

 襟 两首诗 匙 都善于借景抒情 拖 ,“ 怎 江水”“沧波”“ 羞 明 芹 月”“细雨”“闲花 晦 敛 ”“斜日”“绿草”等 诸 驱 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 烟 横自然景色,其间融人 呵 诗 终 人深清厚谊。两首 栅 诗都 官 是送别诗,但表 效 达的情 先 感却各有不同 交 ,试以两 揖 诗的尾联为 窝 例简要分析 栅 。【答案 拦 】14.AD 侧 15. 衙 (1)《送张舍 矣 人之 雅 江东》表达了诗人 孪 对 巫 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 飘 瞥 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 狡 壹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刀 脂 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 乓 人 絮 到了吴洲,两人虽 挣 然相 哑 隔千里,但能共 泛 对一轮 羔 明月互诉思念 锤 之情。( 帧 2)《送严 营 士元》既表 秸 达了诗人 借 与友人相遇又 苑 别离的 速 难舍情思,又写 失 出了 彪 怀才不遇,仕途不 襟 顺 仇 的不满之情古代诗歌 监 锗 阅读答案送张舍人之江 臻 饼 东李白送严士元①刘长 栖 去 卿。诗中“青袍”指 贼 代 溪 低微官职,“儒生 刺 ”代 荫 表读书人,“已 甲 ”“误 袁 ”二字直抒胸 亿 臆,表现 吹 了诗人满腹 肆 才华,却被 嫂 官场所误 营 、仕途不畅的 淹 愤闷之 姨 情。

 【解析】

 把

 瘫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哟 邪 考查对两首诗的理解和 辣 慌 分析。A 项,不是“借 伟 甲 代”,就是景物描写 沦 , 缄 秋高天清气爽,一 琶 雁远 出 远飞

 去,海阔天 炸 高,载 密 你的孤帆迟迟 揩 不舍离去 忠 古代诗歌阅 薛 读答案送张 乡 舍人之江 熬 东李白送严士 宿 元①刘 箭 长卿。D 项,下 蒸 句为 黍 想象 , 湖 南 无 边 的 绚 碧 倚 绿 春 草 , 充 满 了 我 的 烟 骚 惜 别 深情。..... 笛 哉 .......... 欲 荤 ......... 垄

  贬

 点睛:诗歌的 形 情感分 掀 析的题目一直 驯 是考试的 啊 重点,但是 幽 考核的难度 氏 并不是太 无 大,存在的问 屹 题主要 陨 是不知道答题的 敛 突破 宰 口,答题时要注意 挟 结 鄙 合诗中标题、注释和 民 站 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 尼 墟 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掘 泞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 茶的 衍 重点词语,这样就 占 能和 巷 给的答案无限接 罕 近,还 逊 要注意一般诗 册 歌的情感 试 都要求结合 见 诗句分析, 售 答题时不 游 要只答出情感 阶 而放弃 激 诗句。如本题“ 叮 君去 棠 若逢相识问,青袍 编 今 蚌 已误儒生”,体现了 游 绵 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 拖 胰 意的情怀

篇二:送严士元赏析诗

:送别诗鉴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怀远诗的特点。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回顾教材】

 1、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5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 、杜 牧《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牧《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9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满天风雨下西楼。

 10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三、【知识链接】今日水犹寒。三、【知识链接】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

 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A、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

 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B、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C、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

 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5、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 四、默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

 。

  ,

 。

  ,

 。

  ,

 。送友人 李白

  ,

 。

  ,

 。

  ,

 。

  ,

 。思考问题:1 、李白知识知多少?

 2 、请你用两首诗歌的大意说一下,并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二)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篇三:送严士元赏析诗

 送严士元

  刘长卿的送严士元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来表达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送严士元

  作者: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陰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释

  严士元:吴人,曾任员外郎。

  倚棹(zhào):泊舟待发。

  阖闾(hé lǘ)城:即今江苏苏州市。

  水国:水乡

  春寒:早春。

  阴复晴:忽阴忽晴。

  闲花:树上留着的残花。

  日斜:夕阳。

  去:离开。

  若:假如。

  逢:碰到。

  相:我。

  识问:询问。

  青袍:指唐朝九品官服。

  误:耽误。

  儒生:诗人的自称。

  译文

  春风之中你停船靠边,将要告别这苏州古城。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地变幻不定。目力难见的牛毛细雨,不知不觉湿润的衣襟。树上的残花飘然落地,轻轻漾漾地无一点声音。薄暮时分你解缆开船,夕阳之下剩下一片帆影。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阖闾城就是江苏的苏州城。从“倚棹”(把船桨搁起来)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我们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而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我们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

  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唐代,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

 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拓展阅读:刘长卿与李白作别余干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江上花”、“越乡春”首先指的是春景,以春天的美景来衬托离别的愁绪。其次,又是一语相关,暗指李白美貌的宗夫人。这位宗夫人,名叫宗煜,是李白第四任妻子,前朝宰相宗楚客孙女,比李白小 13 岁,知音律,善操琴,宋州(今河南商丘)梁园有名的才女,是大诗人李白狂热的粉丝。李白游梁园的时候,在壁上题诗,被这位有才有貌又有钱的宗大小姐用千金买下,留下了“千金买壁”的文坛佳话。丧偶的李白听说之后,大为感动,在杜甫和高适的撮合下,李白和宗大小姐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金玉良缘。“问礼人”,借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暗指李白是老子李耳的后代。“逐臣”,当然指的是刘长卿自己。

  用白话来解释,诗的意思就是:十二郎(李白排行十二)啊!酒喝得差不多了吧?你花一样的宗夫人在江上大声催你上船了呢。美貌的宗夫人声若娇莺,给你带来了鄱阳湖的春色,虽然你曾遭放逐,但如今已获赦,夫妇团聚,久别胜新婚了吧,哈哈。唉,我们现在在此地握手分别,可是各自喜欢各自愁!只有着江边的万里青山送我去岭南贬谪地,你却要由花一样的夫人陪着回鄱阳湖游山玩水去了。

  从此诗的语调中明显看到调侃的味道。这也可以反映出李白是个很随和的人,不然,怎么好如此开玩笑。而且刘长卿也不是一个特别喜欢搞笑的人,应该是被李白感化了。

  正所谓:“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唐代诗坛两颗巨星短暂的交汇之后,又沿着各自的轨道前行。刘长卿带着随从,骑上马往岭南而去,陪伴他的只有“古道西风瘦马”、连绵不断的青山和无尽的感伤!而李白,则带着红颜知己宗夫人轻轻松松畅享鄱阳

 湖美景,去庐山寻幽问道去了。但余干美丽的山水以及干越亭前的风光,给李白留下美好回忆。不久后,李白写下《寻阳送弟昌峒鄱岠司马作》一诗,诗中有“摇扇及干越,水亭风气凉。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表达了李白对干越美景的深深留恋之情。

  这一年,李白刚好年满花甲。

篇四:送严士元赏析诗

诗歌阅读答案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①严士元,吴人,曾官员外郎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②阖闾城, 通 软 苏州城。③青袍,贞 宝 观 躁 四年规定,八品九 蚤 品官 势 员的官服是青色 霖 的。

 釉

 1、本诗 私 写景极有特 割 色,试结 玩 合诗句加以赏 眺 析。

 诡

  2、说说“草 第 绿 询 湖南万里情”一句中 毒 娄 “情”包含了哪些内容 冠 川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尖 卧 。

  1、其中第 云 一句 孕 中的“倚”字, 昌 不仅表 砧 明了春天来临 啸 ,而且把 胳 春天拟人化 寨 ,富有生气 多 ,以此表 申 现朋友相见的 每 喜悦心 配 情古代诗歌阅读 喳 答案 憾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 死 风 博 倚棹阖闾城,水国春 秃 鸳 寒阴复晴。。作者写景 枣 心 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 酮 义 景物富

 有层次感。比 讼 如 锨 首联描写“水国春 顽 寒” 帮 ,阴晴不定的感 森 觉;“ 犹 细雨湿衣”“ 誉 闲花落地 赤 ”又从视觉 连 和听觉方面 需 描写景物 肾 ,“细”的看 轮 不见, 滤 “落”得听不到 良 ,如 毯 此柔美,给人以惬 风意 涨 心情。运用一连串“ 械 烃 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 钳 填 程和人物的行动。从“ 咱 多 倚棹”二字,可以知 甩 道 叫 这两位朋友是在城 随 江边 瞪偶然相遇,稍作 吵 停留; 癣 颔联不只是单 寓 纯描写风 旭 景,仿佛看 麻见景色之中 惋 复印着人 敷 物的动作,可 疼 以领略 必 到人物在欣赏景 窘色时 锈 的惬意表情;颈联 押 一 增 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 咱 挟 的景色;另一方面,又 酗 音 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 云 脸 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 杨 舍 御的情景。情、景、 顽 事同 玩 时在读者眼前出 衡 现,寄 毋 托了与友人相 巍 遇而又别 演 离的复杂情 操 思。【答对 荐 一点给 2 霞 分,两点 4 分 穿 】

 魔

 2、前两联,“ 咋 春 衙 风倚棹”“细雨湿衣 掩 窒 ”“闲花落地”均写出 庭 帝 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 蹲 些 、携手谈笑的喜悦之 摘 情 邪 颈联中“草绿湖南 喧 ”是 夹 想象之景,却又 药 把朋友 哦 之间的情感蕴 扮 含其中, 肉 依依惜别之 事 情不言而喻 捡 。尾联“ 篓 青袍今已误儒 价 生”, 展 一个“误”字, 拓 表明 占 了失意的读书人的 再 愤 命 激之情古代诗歌阅读 勃 旅 答案送严士元刘长卿春 胰 瞩 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 羚 蒋 寒阴复晴。。【答对 侄 一 斯 点给 1 分,三点 3 沸 分】

 蜕

篇五:送严士元赏析诗

古代文学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第三节 韩孟诗派及其他诗人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一、 诗人心态的转变二、 大历十才子及其他诗人(一)

 、 大历十才子(三)

 、 卢纶(五)

 、 李益(七)

 、 刘长卿三、 大历诗风(二)

 、 钱起(四)

 、 韩翃(六)

 、 韦应物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诗人心态的转变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年号。(726年-779年), 唐肃宗长子。

 封广平王, 唐朝第八位皇帝, (762年—779年在位), 在位17年, 享年54岁唐代宗李豫大历十才子姚合《极玄集》 :

 李端、 卢纶、 吉中孚、 韩翃、 钱起、 司空曙、 苗发、 崔峒、 耿湋、 夏侯审

 大历诗风——诗人心态的转变这些诗人的大多数, 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 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 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 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 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大历十才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大历以还, 诗格初变。开、 宝浑厚之气, 渐远渐漓。风调相高, 稍趋浮响,升降之关, 十子实为之职志。

 ”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诗人心态的转变“年少逢胡乱, 时平似梦中。梨园几人在, 应是涕无穷”(戎昱《八月 十五日》 )“白发壮心死, 愁看国步移。关山惨无色, 亲爱忽惊离”(钱起《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 )

 韦应物《寄畅当》山。

 何必事州府, 坐使鬓毛斑”钱起《送傅管记赴蜀军》剑, 莫负平生国士恩”戎昱《上湖南崔中丞》一诺从来许杀身”钱起《送崔校书从军》更有龙韬佐师律”“丈夫当为国, 破敌如摧“勤君用却龙泉“千金未必能移性,“宁唯玉剑报知己,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诗人心态的转变“道心淡泊对流水, 生事萧疏空掩门” (韦应物《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野人本自不求名, 欲向山中过一生” (顾况《题明霞台》 )“愿向空门里, 修持比画龙” (耿湋 《晚秋宿裴员外寺院》 )

 钱起 钱起(751年前后在世)

 , 字仲文, 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人, 早年数次落第, 唐天宝七年(748年)

 进士 任司勋员外郎、 考功郎中、 翰林学士等 其诗以五言为主, 自称“五言长城”, 又与郎士元齐名,齐名“钱郎”。

 人为之语曰:

 “前有沈宋, 后有钱郎。

 ” 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音律和谐, 时有佳句。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 其诗多为赠别应酬, 流连光景、 粉饰太平之作 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风格清空闲雅、 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 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 曹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 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赏析 从诗题“省试” 可以看出, 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 这个题目, 是从《楚辞。

 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令海若舞冯夷” 句中摘出来的。 开头两句, 赞扬湘灵善于鼓瑟。

 这叫 最后两句: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 上文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 诗人笔锋一转, 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 真可说是神来之笔。

 更具神韵的是, “人不见” 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 收结。 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 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破题。

 试帖诗的范本。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 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 钱起却不然, 他驰骋想象, 上天入地。

 无形的乐声, 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 大中十二年(858)

 , 举行进士考试, 唐宣宗问考官李藩: 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 李藩答道:

 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 就有重复的字, 偶然也可破例吧。 大中十二年离钱起已经百年, 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考试的天宝十载,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辛夷, 木兰树的花, 一称木笔花, 比杏花开得早, 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 “员外(钱起)

 诗体格新奇, 理致清瞻。

 ..文宗右丞(王维)

 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卢纶卢纶(约737-约799)

 , 字允言, 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

 人。天宝末举进士, 遇乱不第; 代宗朝又应举,大历六年, 宰相元载举荐, 授阌乡 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 秘书省校书郎, 升监察御史卢纶的诗, 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

 直至垂暮之年, 文学才华也未消歇, 《塞下曲》 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他的是诗多为赠答唱和、 送别陪宴之作, 因后长期居军幕, 所作边塞诗多慷慨雄壮之音, 颇有名作传世。在大历十才子中, 去世最晚, 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 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屡试不第。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一节 大历诗风卢纶《塞下曲》 其二: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其三:月 照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六章 中唐诗文大历诗人——韩翃韩翃:

 字君平, 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第一节 大历诗风《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1]寒食;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 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 按俗家家禁火, 只吃冷食。

 故称寒食节。[2]五侯:

 旧说一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

 本诗中泛指贵幸宠臣。据孟棨《本事诗》 载:

 唐德宗很欣赏韩翃此诗, 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又据《唐音癸笺》 载:

 “韩员外(翃)诗匠, 意近于史, 兴致繁富,一篇一咏, 朝士珍之。

 ”

 第六章 中唐诗文大历诗人——李益李益的诗, 按题材分, 有边塞诗、 妇女诗、 咏怀诗、 山水诗、 酬赠诗几类, 以边塞诗的成就为最高。第一节 大历诗风《从军诗序》 说:

 “吾自兵间, 故为文多军旅之思。

 或军中酒酣, 塞上兵寝, 投剑秉笔, 散怀于斯文, 率皆出乎慷慨意气。

 ”

 第六章 中唐诗文大历诗人——李益按内容说, 它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第二类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塞下曲》 :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的。“远见平原上, 翻身向暮云”(《观骑射》 )

 的情趣“微月东南上戍楼, 琵琶起舞锦缠头”(《夜宴观石将军舞》 )

 的欢乐,“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塞下曲》 四首之一)

 的优美景色第一节 大历诗风

 大历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 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 中看。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韦应物韦应物(737—约790)

 , 京兆万年人15岁时三卫近侍。广德元年(763)

 出任洛阳丞,大历十年(775)

 前后又出任京兆府功曹参军,建中、 兴元年间任滁州刺史,后改任江州刺史、 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故后人称他为“韦苏州” 。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韦应物《睢阳感怀》 、 《长安道》 、 《贵游行》《钱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 :

 “酒酣拔剑舞, 慷慨送子行。

 驱马涉大河, 日暮怀洛京。

 前登太行路, 志士亦未平。

 ”《寄畅当》 :

 “丈夫当为国, 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 坐使鬓毛斑。

 ”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底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刘长卿刘长卿(约726—约787)

 , 字文房,先世湖北宜城人, 但他生于洛阳。德宗即位后, 擢为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

 德宗李适 建中元年(780)

 ——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李适(k u ò)

 , 天宝元年(742)

 生于长安。

 他是肃宗的长孙、 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 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 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 755)的十一月, 爆发了安史之乱。代宗即位之初, 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最后决战的使命。

 德宗的四大矛盾矛盾之一:

 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 并形成了拒谏饰非、 刚愎自用的性格。朝廷之上频频发生人事变动, 尤其是频繁地更换宰相,人事的纷争使德宗徒有宏图壮志, 而不能实现救国兴邦。矛盾之二:

 由武力削藩转而变为对藩镇姑息。三:

 对内廷宦官由即位之初的“疏斥”转而变为后来的委重, 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矛盾之四:

 由即位初期的节俭和禁止各地进献转变为喜欢财物与大肆聚敛。矛盾之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一节 大历诗风大历诗人——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严士元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倚棹zhào停船。

 阖闾hélǘ城:

 苏州) 水国春寒阴复晴。

 (水国:

 水乡 。

 阴复晴:

 忽阴忽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此句指言谈畅快, 不觉湿衣) 闲花落地听无声。

 (默默相对, 以物静衬心不静。闲花:

 静静的花) 日斜江上孤帆影, (想象朋友在路上的孤单) 草绿湖南万里情。

 (想象朋友在万里之外思念亲朋) 君去若逢相识问。

 (逢:

 碰到人。

 )青袍今已误儒生。

 (青袍:

 小官。

 儒生:

 作者自称)

  1、 阖闾城:

 即苏州城。

 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hélǘ所筑。

 故以吴王阖闾(夫差的爸爸)

 代苏州城。2、 青袍:

 又称青衿, 唐朝服饰制度, 三品官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绯, 六品七品服绿, 八品九品服青。 作者 被贬为南巴尉, 属从九品下, 正好服青。“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二句非常有名, 刘逸生解释为主客谈笑入神, 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花已落地。“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 苍凉的傍晚惨淡的夕阳中, 孤帆(自己的船或严士元的船)

 远去, 前程的忧愁失望远行的寂寞都在其中; 湖南的绿草伸向无边, 必将会引起对故乡 亲朋的思念。

  都说刘长卿是“五言长城”, (意思是在写五言诗方面无人能超越)

 但中间这四句, 写景寄情功力非凡 再举二例,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这是他在长沙看到同样怀才不遇的贾谊的故宅所写的;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这是他送同被贬官的朋友所写的; 均令人怆然无语。“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

 ”(如果是“东道相逢”, 那么“东道”可指严, 即东道主的简称, 亦可指东路上的其他朋友)

 临行之前, 刘长卿的怨愤之情突然直白而出“青袍今已误儒生”说到底是牢骚 张伯苓先生说过:

 人可能有晦气, 但不可有晦相; 去除晦相, 事情会有转机。

 第六章 中唐诗文 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韩柳古文革新一、 古文运动的兴起二、 韩愈的散文三、 柳宗元的散文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兴起萧颖士、 李华、 独孤及、 梁肃、 柳冕第一, 他们从了为教化而复兴“古文” 的主张。文学的社会功能角度提出其次, 他们从的口号。文学盛衰的角度提出了复古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兴起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 :

 “志非言不形, 言非文不彰, 是三者相为用, 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

 ”“俪偶章句, 使枝对叶比, 以八病四声为梏拲, 拳拳守之, 如奉法令” ,“文不足言, 言不足志, 亦犹木兰为舟, 翠羽为楫, 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梁肃《祭独孤常州文》 :

 “文章可以假道, 道德可以长保, 华而不实, 君子所丑。

 ”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兴起元结《文编序》惠, 急于公直, 守其节分” ;“其意必欲劝之忠孝, 诱以仁柳冕 《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 “文章之道,不根教化” , 则为“君子” 所耻。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古文运动的兴起萧颖士《赠韦司业书》 :

 “仆平生属文, 格不近俗, 凡所拟议, 必希古人, 魏晋以来, 未尝留意。

 ”“世道陵夷, 文亦下衰”柳冕 “为文者本于哀艳, 务于恢诞, 亡于比兴,失古义矣” (《与徐给事书》 )

 ,还, 则感声色而亡风教, 宋、 齐以下, 则感声色而亡兴致” (《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 )

 。。“魏、 晋以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韩愈的散文一、 韩愈的生平二、 韩愈的文学理论三、 韩文的内 容四、 韩文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韩文——韩愈生平韩愈(768—824)

 , 字退之, 河阳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

 , 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贞元八年(792

  博学宏辞科的考试,贞元十二年(796)

 , 韩愈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府, 到了汴州

 第六章 中唐诗文第二节 韩柳古文革新韩文——韩愈生平贞元十七年(801)

 到京城听从调选,次年春授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

 , 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连州阳山做县令。顺宗即位(805)

 , 他改任...

篇六:送严士元赏析诗

金陵中学 2009—2010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主观题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对应的题号下空格内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和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 分)

 累人。

 3.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当前网上热议的话题。有网民赞成取消文理分科,也有网民表示此举有待商催。阅读下面的材料,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双方持有不同观点的依据。

 (不超过 20 个字)

 (4 分)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都比较窄,有些基本知识都不清楚。其实,学理科的同样需A.处.(chù)理

 莅.(lì)临

  军饷.(xiǎng)

  称.(châng)心如意 B.殉.(xùn)职

 吞噬.(shì)

 揣.(chuǎi)摩

  不落窠.(kē)臼 C.嫉.(jí)妒

  纤.(qiàn)夫

 分泌.(bì)

  大腹便便.(bián)

 D.铜臭.(chîu)

  猿猱.(náo)

 拓.(tà)本

 得.(dã)过且过 A. 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B.老李已年近六十,年富力强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唏嘘不已。

 ....,干起活来不亚于年轻人。

 ....、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D.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

 要文史地知识,而学文科的同样也需要理化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譬如作为一个理科生,首先要对本国的人文历史有个比较清楚了解。对于国外的情况同样也得知晓。否则,不要说到国外去寸步难行,就是在国内同样也会四顾茫然” 。网友“晓凌”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的帖文得到不少网友的支持。有网友跟帖说:

 “从国家的长远建设和人才培养来看, 取消文理分科非常必要。

 ” 网友 “祝福中国 2009” 也直言,高中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分文理科会造成学生综合素质降低,要么人文知识少,要么科学常识难以具备,对将来在工作中创新, 生活上处理问题的能力会相对降低,

 2 对国民整体素质将会有影响。

 网友“林海松涛”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留言说,文理分科好,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高中教育不可把能学生都培养成文武兼修的全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科学学科分科越来越细,社会越来越需要专门人才。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在高中这三年,而在个人的今后社会实践。

 网友“jonie”也也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突然地增加学生的负担,高中就是要为大学所做准备,应该着重于某方面,普及教育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事!教育改革不应着手与取消文理分科!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对学习的兴趣。

 (1)

 取消文理分科:

  (2)保留文理分科:

  4.阅读示例中描写十二生消“鸡”的文字。请你从其他生消中任选一种,加以仿写。

 要求:采用拟人手法:所写内容具有哲理意味;不得超过 40 字。

 (5 分)

 示例:鸡:冲破母爱的壳,迎来希望的曙光;没有劳动成果的,往往叫得更响亮。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5—8 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山中, 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 方屋①而高, 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乎?”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②见之?

 3 [注]屋: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②倘:倘或。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7.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C.方山子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他的妻子奴婢也以苏轼能来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8.翻译此文中划线句子(10 分)

 (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三、古诗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需,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人,曾官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A.闾里之侠皆宗.之:推崇 B.余既耸然C.方山完之遗像D.欲以此驰骋..异之:惊奇的样子 ..:遗留下来的样式 ..当世:纵马奔跑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B.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D.①环堵萧然. ②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②无辞以.白其大人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予亦悄然.而悲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自得其乐。

 B.作者有意识地对比方山子少壮时和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 ,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4 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②“青袍” :唐代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这些低级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2)

 ,似曾相识燕归来。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4)渔舟唱晚,

 。

 (5)我劝天公重抖擞,

 。

 (6)无丝竹之乱耳,

 。

 (7)泪眼问花花不语,

 。

 (8)身无彩凤双飞翼,

 。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 11—14 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 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 《欢乐颂》 ;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 大师问:

 “为什么?”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

 “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

 5 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 朱丹问:

 “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选文有改动)

 1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 分)

 12.请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6 分)

 13.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5 分)

 14.有人认为文中大师的所作所为显得十分做作,且不合情理,你觉得呢?(6 分)

 6

 五、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

 私塾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

 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 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7

  有人问纪德:“伦理能增加你的乐趣吗?”

 “不能,”纪德回答说,“只会证明我的乐趣是正当的。”

 那么,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 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 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 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

 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他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 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选自《书摘》)

 15.选出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3 分)

 A.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

篇七:送严士元赏析诗

卿《送严士元》阅读练习

  刘长卿的《送严士元》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来表达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这也是一首伤别诗,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 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青袍”官服上的色彩。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22、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 分)

  23、说说 “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情”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 分)

  答案:

  22、(1)其中第一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2)作者写景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比如首联描写“水国春寒”,阴晴不定的感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的看不见,“落”得听不到,如此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3)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颔联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颈联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答对一点给 2 分,两点 4 分】

  23、(1)前两联,“春风倚棹”“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均写

 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2)颈联中“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3)尾联 “青袍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字,表明了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情。

 【答对一点给 1 分,三点 3 分】

  拓展阅读:《送严士元》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而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

  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严士元这次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诗人的消息,就这样回答他“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

 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推荐访问:送严士元赏析诗 赏析 严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