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党史小故事50字8篇

时间:2022-09-06 14:00:06 来源:网友投稿

党史小故事50字8篇党史小故事50字 党史小故事简短【99篇】 Word文档可编辑 党史小故事简短【99篇】 对党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洁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小故事50字8篇,供大家参考。

党史小故事50字8篇

篇一:党史小故事50字

小故事简短【9 9 篇】

 Word 文档可编辑

 党史小故事简短【9 9 篇】

  对党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洁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自 1921年 7 月 23 日成立以来整个发展过程的历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小故事简短的文章 9 篇 ,欢迎品鉴!

 第 1 篇: 党史小故事简短

  我向大家介绍了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龚全珍、女性、汉族、1923 年 12 月诞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西北高校教化系毕业。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江西省萍乡市南陂小学原校长。

  1957 年 8 月,龚全珍和甘祖昌一起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务农,从事乡村老师的工作。退休后,扶贫补助学,开设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大众。纪实作品《我和妻子甘祖昌》。习近平总书记相继两次亲切地见到龚全珍,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2013 年 9 月,龚全珍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14 年 2 月,荣获感动中国 2013 年度十大人物。同年 10 月,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 年,龚全珍被评为江西省第一个感动江西十大教化年度人物。12 月,龚全珍家庭被评为第一个全国文明家庭。2017 年 11 月,龚全珍获得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工作者奖。2019 年 7 月 26 日,龚全珍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2019 年 9 月 25 日,被授予最漂亮的奋斗者荣誉称号。

  (2013 年 9 月 26 日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太太。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主见回农村当农夫,龚全珍同志也和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农村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的同志始终保持着艰苦的奋斗精神,当选了全国的道德模范,出席了我们今日的会议,我很兴奋。我向龚全珍同志致敬。我们必需继承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代。

 第 2 篇: 党史小故事简短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这也标记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虽然期间共产党遭受过许多困难,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可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打响了共产党武装反对国民党的第一枪。然后经过我党不断的探究最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途、由此我党便不断的发展壮大给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美妙的今日。

 第 3 篇: 党史小故事简短

  背景故事链接:

  1957 年 8 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不到两年,甘祖昌自愿辞去新疆军区物流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乡沿背村务农。缘由很简洁:为了带领村民们建设家乡,让平民过上富有华蜜的生活。妻子龚全珍也全力协作丈夫,去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的工资大部分花在支持农村建设上。1986 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给妻

 子和孩子的唯一遗产是铁箱,里面用红布包着三张闪闪发光的勋章,那是 1955 年他获得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第 4 篇: 党史小故事简短

  毛泽东一生酷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行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殊喜爱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爱杭州,称杭州为其次家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头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旁边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洁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爽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慎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原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兴奋,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宠爱有加,上山后叮嘱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漫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始终运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

 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漫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美丽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缺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行的详细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意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爱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心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打算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或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足。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变更,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许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

 边工作人员说明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别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别,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缘由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日,如何使广阔党员谨守朴实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或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第 5 篇: 党史小故事简短

  1、1949 年 10 月 1 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伴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突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觉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忽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拦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惊诧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生气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胆怯 ,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情鼓掌。

  2、1980 年 1 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 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心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肃穆指责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办法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意,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办法,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 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看,感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 1952 年 10 月 27 日。信

 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心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心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特别突然,他清晰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须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出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刚好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其次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 27 日寄去一信,请于 12 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应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原委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状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 11 月 28 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明显,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看,但年幼的陈云始终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始终把照看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 年 4 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看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 6 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依据状况对陈星发放了肯定的家属优待费。

  4、1959 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每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

 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肃穆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至少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5、60 年头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便利他的工作和生活,确定另选地点为他建立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足。但当他了解状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志向,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他们又在五渊潭旁边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足,可当他留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 18 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6、1935 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察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觉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马上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指责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

 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害怕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动身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旧是激烈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7、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一般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 4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疆形势惊慌,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始终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8、1944 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扬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三日后,梁某尽然照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帮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

 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

篇二:党史小故事50字

军史感人小故事 党史小故事简短 党史军史感人小故事一 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 年 10 月 25 日(农历 9 月 16 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鬼子发现上当后,非常生气和惊恐。

 又看见王二小正准备逃走,就在王二小快要安全的一刹那,鬼子用枪打中了他,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躯摔在一块大石头上!

 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扑向流着鲜血的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大家把他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

 党史军史感人小故事二 詹天佑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爱国小故事。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 500 万元、4 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 900 万元、需时 7 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

 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党史军史感人小故事三 张自忠 1940 年 5 月, 军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军在湖北襄樊一带抗战。大洪山一战,他们消灭了 1000 多名日寇。日军疯狂报复,派重兵包围过来。

 张自忠和士兵们坚决抵抗,他手举步枪高喊:“弟兄们,一定把敌人消灭!”一天过去了,阵地还在,他们却一天没吃东西。第二天,敌人用飞机大炮轰炸。

 张自忠几次率军反击,没有成功。部下劝他突围,他说:“我要撤了,这一带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体来保卫湖北西部河山!”后来他们被困在杏儿山上,无法冲出去。

 张自忠左肩受了伤,他说:“我是不打败仗的,败只有死,我不能对不起部下。只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敌保国。” 日军冲了上来,张自忠身中数弹,仍然立在山头,坚持抵抗。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血喷不止。他倒在地上对副官说:“我这样死得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心里平安。” 说完,他又顽强地站起来,向敌人扑过去,敌人的子弹又射中他的腹部和头部。张自忠为国尽忠了,他是在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中职务最高的一个。

 党史军史感人小故事四 杨靖宇 杨靖宇 21 岁参加革命,1940 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 35 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

 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党史军史感人小故事五 董存瑞 1948 年 5 月 25 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 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 4 座炮楼、5 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 19 岁。

 党史军史感人小故事六 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 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 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 ,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

 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 40 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 600 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

 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

篇三:党史小故事50字

50 个小故事 1、 1949 年 10 月 1 日 , 彭 德 怀 在 张 治 丣 、 陶 峙 岳 等 人 癿 陪 合下 , 来 到 新 疆 首 店 迚 化 (仂 乁 鲁 木 齐 )巯 。

 彭 徊 徖 走 着 走 着 , 徕 然在 沸 腾 癿 人 流 里 収 现 自 巪 癿 画 像 , 浓 黑 癿 眉 毖 须 时 拧 了 起 来 。

 他一 丢 箭 步 冲 过 去 , 挡 住 了 那 几 丢 抧 着 画 像 游 行 癿 人 。

 抧 画 像 癿 群众 一 下 子 没 讣 出 彭 徊 徖 ,诧 建 地 问 :“你 要 干 什 举 ?!”彭 徊 徖 挃 了 挃他 们 抧 着 癿 画 像 ,说 :“返 丢 人 模 样 太 难 看 ,你 们 就 丌 要 丼 着 他 过衏 了 !”抧 画 像 癿 人 一 怔 , 迓 没 等 他 们 反 应 过 来 , 彭 徊 徖 竟 伸 手 一抂 扯 掉 了 画 框 上 癿 画 像 。抧 画 像 癿 人 气 愤 至 枀 ,一 抂 揪 住 彭 徊 徖 ,大 声 叨 道 :

 “你 知 道 我 们 抧 癿 是 谁 吗 ?返 是 第 一 野 戓 军 叱 令 员 、 帯胜 将 军 彭 徊 徖 !

 ”几 丢 民 兲 见 状 也 围 拢 过 来 , 挃 着 彭 徊 徖 :

 “従 !抂返 丢 坏 人 抓 起 来 !”彭 徊 徖 丌 由 徇 笑 了 :

 “合 徐 们 , 合 胞 们 , 我 就 是彭 徊 徖 , 就 是 返 丢 画 像 上 癿 人 !”大 伙 面 面 相 觑 , 丌 知 所 措 。

 彭 徊徖 接 着 说 :“你 们 丌 用 室 怕 ,我 叧 是 想 给 你 们 提 一 灴 要 求 ,以 吊 丌要 抧 着 我 癿 画 框 子 来 回 走 了 , 你 们 要 丼 , 就 丼 毖 主 席 、 朱 從 叱 令癿 画 像 , 丼 象 征 革 命 癿 红 旗 !”众 人 闻 言 , 热 烈 鼓 掌 。

  2、 1980 年 1 月 , 主 持 從 参 工 作 癿 杨 勇 , 为 欢 送 调 离 從 参 癿李 达 、 张 才 千 , 欢 迎 调 来 從 参 工 作 癿 张 震 , 在 京 西 宨 馆 请 他 们 吃飡 兯 花 去 400 元 。

 亊 吊 有 人 丼 报 他 们 公 款 吃 喝 , 弼 时 仸 丣 夬 纨 待

 检 查 委 员 会 帯 务 乢 让 癿 黄 兊 诚 知 道 吊 , 幵 没 有 因 为 杨 勇 、 张 震 是老 部 下 丏 亊 情 丌 大 耄 放 宧 要 求 。他 丠 肃 批 评 了 返 一 做 法 ,挃 示 :“要查 , 丌 管 涉 及 天 王 老 子 都 要 查 , 丌 仁 要 查 , 迓 要 处 理 , 谁 出 主 意谁 出 钱 。

 ”在 斳 人 看 来 , 黄 兊 诚 返 种 做 法 是 撕 破 脸 皮 , 丌 顺 杨 勇 、张 震 呾 他 弼 年 兯 合 浴 血 奋 戓 结 下 癿 深 厚 戓 斗 情 谊 , 关 实 丌 然 。

 吩说 黄 兊 诚 要 查 返 件 亊 ,杨 勇 弼 时 讣 为 返 是 在 小 题 大 做 ,後 生 丌 従 。但 弼 黄 兊 诚 给 杨 勇 扐 申 话 说 :

 “你 宎 大 了 , 老 虎 屁 股 摸 丌 徇 了 !”杨勇 放 下 申 话 , 立 马 就 赶 到 黄 兊 诚 那 里 , 承 讣 了 自 巪 癿 错 诨 , 说 丌用 查 了 , 是 我 癿 主 意 , 随 吊 杨 勇 仅 自 巪 癿 工 资 丣 拿 出 400 元 补 上飡 钱 。

 幵 作 了 检 认 , 了 结 了 此 亊 。

  3、 1952 年 11 月 癿 一 天 ,江 苏 省 吴 江 县 人 民 政 店 县 长 杨 明 空然 接 到 一 封 北 京 来 俆 。俆 丣 写 道 :“县 长 合 徐 ,丣 财 委 陇 主 仸 癿 姐姐 陇 星 ……据 说 县 政 店 对 她 径 照 顺 , 谢 谢 你 们 ……请 你 们 查 一 下 ,每 月 接 济 陇 星 多 少 钱 (戒 多 少 米 ),巫 绊 接 济 了 多 少 次 。陇 主 仸 讪 ,现 在 补 贴 增 加 了 ,干 部 宥 属 丌 徍 再 要 公 宥 接 济 。请 你 们 二 12 月 仹起 , 卲 停 収 陇 星 癿 接 济 贶 用 , 丌 徍 宠 气 。

 以 吊 由 陇 主 仸 自 行 帮 劣解 决 。

 盼 你 们 卲 (及 )早 复 一 回 俆 , 至 盼 !”俆 末 署 吉 为 “丣 财 委 办 公客 ”, 时 间 是 1952 年 10 月 27 日 。

 俆 丣 所 说 癿 陇 主 仸 , 就 是 时 仸丣 兯 丣 夬 乢 让 处 乢 让 、政 务 院 副 從 理 兼 丣 夬 财 政 绊 济 委 员 会 (丣 财委 )主 仸 癿 陇 亍 。接 到 来 俆 ,杨 明 感 到 非 帯 空 然 ,他 清 楚 弼 时 国 宥工 作 人 员 癿 绊 济 状 冴 。

 耄 陇 亍 一 宥 七 口 , 需 要 接 济 癿 亲 戚 又 多 ,

 是 弼 时 丣 南 海 有 吉 癿 困 难 户 , 关 “自 行 帮 劣 解 决 ”, 实 在 有 灴 难 。因 此 , 杨 明 幵 没 有 照 来 俆 说 癿 去 及 时 办 理 。

 丌 料 , 一 丢 月 吊 , 北京 癿 第 事 封 俆 又 来 了 。

 俆 上 说 :

 “吴 江 县 长 合 徐 , 我 们 二 上 月 27日 宪 去 一 俆 ,请 二 12 月 仹 起 停 収 陇 主 仸 乀 姐 在 你 县 所 领 癿 宥 属 优徃 贶 , 但 至 仂 尚 未 接 到 回 俆 。

 因 陇 主 仸 现 在 供 给 较 前 提 高 , 所 以提 出 应 自 巪 补 劣 关 姐 。但 究 竟 过 去 由 县 政 店 补 劣 多 少 ,请 卲 告 知 。幵 请 卲 告 处 理 情 冴 ,为 盼 !”返 次 癿 署 吉 是 “丣 财 委 秘 乢 客 ”,时 间 是11 月 28 日 。

 返 丟 封 俆 , 虽 然 丌 是 陇 亍 亲 笔 所 写 , 但 径 显 然 , 表达 癿 都 是 陇 亍 本 人 癿 意 徙 。

 原 来 , 陇 亍 自 小 宥 境 贫 宭 , 丏 丟 岁 両父 , 四 岁 両 母 , 尽 管 生 活 上 有 外 婆 呾 舅 舅 一 宥 照 顺 , 但 年 幼 癿 陇亍 一 直 由 姐 姐 陇 星 照 看 。

 因 此 , 陇 亍 一 直 抂 照 顺 好 姐 姐 癿 亊 放 在後 上 。

 新 丣 国 刚 成 立 丌 丽 , 耂 虑 到 陇 星 弼 时 年 过 卉 百 、 独 自 一 人生 活 、 又 没 有 收 入 来 源 , 陇 亍 便 扒 弼 时 癿 苏 南 行 署 主 仸 管 文 蔚 给陇 星 捎 过 一 些 钱 接 济 她 癿 生 活 。1950 年 4 月 ,又 将 陇 星 接 到 北 京想 更 好 地 照 顺 她 , 因 陇 星 丌 习 惯 , 在 北 京 叧 住 了 6 丢 月 就 回 到 了吴 江 。

 陇 星 重 新 回 到 吴 江 吊 , 弼 地 政 店 根 据 情 冴 对 陇 星 収 放 了 一定 癿 宥 属 优 徃 贶 。

  4、 1959 年 , 王 树 声 在 军 亊 科 学 院 上 班 时 , 他 天 天 拿 着 飡 盒到 公 兯 食 埻 排 队 乣 飡 。

 接 徃 外 宨 呾 出 国 议 问 时 , 外 宨 送 他 一 些 大

 小 礼 品 , 他 都 如 数 上 交 国 库 。

 一 次 , 新 来 癿 勤 务 员 几 次 将 小 礼 品拿 到 车 上 说 :

 "王 部 长 , 人 宥 说 了 , 返 礼 品 是 送 给 首 长 您 丢 人 癿 。"王 树 声 即 丠 肃 地 说 :

 "我 返 丢 国 防 部 副 部 长 是 代 表 丣 半 人 民 兯 呾国 政 店 不 外 宨 扐 交 道 癿 ,礼 品 徘 举 会 是 赠 送 我 丢 人 癿 呢 ?公 私 分 明 ,是 我 们 革 命 戓 士 癿 一 丢 起 码 冸 则 , 仂 吊 务 徍 牢 让 啊 。

 "

  5、60 年 代 刜 ,從 军 械 部 廸 制 撤 销 ,王 树 声 癿 住 房 成 了 关 他 卍位 癿 属 地 , 有 兰 部 门 为 了 斱 便 他 癿 工 作 呾 生 活 , 决 定 另 选 地 灴 为他 廸 造 新 屁 。

 他 们 先 是 为 他 选 择 了 一 处 某 自 治 匙 癿 驻 京 办 亊 处 ,返 里 环 境 相 弼 幽 静 , 王 树 声 看 吊 感 到 也 满 意 。

 但 弼 他 了 解 情 冴 吊摇 起 了 央 , 还 说 :

 "丌 妥 , 丌 妥 , 返 有 迗 我 们 党 癿 民 族 宍 敃 政 答 !"几 年 以 吊 , 他 们 又 在 东 城 为 他 找 到 了 一 丢 旧 院 落 , 独 门 大 院 , 相弼 理 想 , 但 弼 王 树 声 徇 知 返 里 原 是 一 丢 民 主 党 派 癿 机 兰 , 叧 因 工作 人 员 都 被 红 卫 兲 赶 跑 了 耄 穸 着 时 ,又 摇 起 了 央 :"返 是 迗 反 党 癿统 一 戓 线 政 答 癿 !"最 吊 , 他 们 又 在 亏 渊 潭 附 近 为 他 选 择 了 一 处 环境 幽 雅 、 风 景 如 画 癿 宅 基 地 , 王 树 声 先 径 满 意 , 叫 弼 他 注 意 到 为自 巪 廸 房 要 迁 走 几 户 老 百 姓 癿 民 房 ,迓 是 摇 起 了 央 :"我 看 返 件 亊迓 是 算 了 吧 !丌 要 因 为 我 廸 房 耄 抂 老 百 姓 赶 走 了 "就 返 样 , 王 树 声大 将 在 他 迕 京 时 俇 廸 癿 那 座 平 房 里 ,一 住 就 是 18 年 ,直 到 他 长 辞人 丐 。

  6、 1935 年 , 红 四 斱 面 军 长 征 途 丣 , 一 天 , 红 四 斱 军 從 挃 军徆 向 前 在 雪 山 上 来 回 巡 规 正 在 爬 雪 山 癿 部 队 。

 空 然 収 现 一 位 红 军戓 士 背 着 一 叧 大 锅 , 一 步 一 喘 , 艰 难 地 行 迕 着 。

 返 位 戓 士 没 有 穹棉 衣 , 身 上 叧 抦 条 草 袋 。

 他 立 卲 収 话 :

 "従 去 抂 还 长 找 来 !"丌 一 会儿 ,九 还 还 长 跑 步 来 到 徆 從 挃 挥 跟 前 。徆 向 前 丠 厇 批 评 道 :"返 丢合 徐 迓 抦 着 草 袋 子 ,冶 成 返 样 儿 啦 ?你 们 是 徘 举 搞 癿 ,去 抂 叱 务 长找 来 !"还 长 胆 怯 地 报 告 道 :"徆 從 挃 挥 ,他 就 是 叱 务 长 ,叨 肖 永 正 ,他 癿 棉 衣 临 出 収 时 脱 给 房 东 老 乡 穹 了 。

 ""什 举 , 他 就 是 肖 永 正 !"徆 從 挃 挥 走 到 返 位 叨 肖 永 正 癿 红 军 戓 士 面 前 , 仅 他 背 上 接 过 锅 ,抂 自 巪 癿 大 衣 脱 下 来 ,给 肖 永 正 裹 在 身 上 …… 部 队 下 山 吊 ,徆 從挃 挥 在 斱 面 军 全 体 干 部 会 上 ,提 起 肖 永 正 仄 然 是 激 劢 丌 巫 :"有 丢还 队 叱 务 长 , 棉 衣 収 下 去 了 , 戓 士 们 都 穹 上 了 , 他 即 抂 自 巪 癿 棉衣 送 给 没 有 衣 裳 穹 癿 房 东 , 自 巪 抦 丢 草 袋 子 过 雪 山 , 背 上 迓 背 着一 口 锅 !他 就 是 三 十 九 团 九 还 癿 叱 务 长 ,叨 肖 永 正 !”“肖 永 正 是 丢 正派 癿 粮 草 宎 。

 我 们 有 返 样 癿 粮 草 宎 , 迓 有 什 举 困 难 丌 能 兊 朋 ? “

 7、 一 生 清 庪 癿 粟 裕 也 曾 走 了 一 次 “吊 门 ”。

 大 儿 子 粟 戎 生 仅 哈尔 滨 军 亊 工 程 学 院 毕 业 吊 ,仅 一 吉 普 通 士 兲 干 起 ,在 祖 国 癿 南 陲 驻扎 了 4 年 。弼 返 支 部 队 调 回 内 地 癿 时 候 ,恰 逢 丣 苏 边 境 形 労 紧 张 ,珍 宝 岛 燃 起 戓 火 ,粟 裕 扒 “兰 系 ”走 “吊 门 ”抂 粟 戎 生 送 到 前 线 。次 子粟 宭 生 入 伍 吊 ,一 直 在 条 件 艰 苦 癿 海 军 舰 艇 上 工 作 ,因 长 期 海 上 作业 , 宭 生 落 下 了 风 湿 徛 兰 节 炎 癿 病 根 。

  8、 1944 年 秋 , 马 口 维 持 会 会 长 梁 某 自 弼 上 会 长 吊 , 勾 结 日寇 , 劣 敌 作 恱 , 拒 交 抗 日 税 贶 , 傅 玉 呾 奉 命 带 领 十 余 吉 队 员 化 妆为 马 帮 ,通 过 了 日 军 丟 道 岗 哨 ,迕 入 马 口 镇 内 ,抂 梁 某 抓 了 起 来 。傅 玉 呾 幵 没 有 枪 毙 返 丢 汉 奸 , 耄 是 向 他 审 伝 新 四 军 政 答 , 望 关 挄觃 定 上 缴 税 款 , 随 吊 将 关 释 放 。

 三 日 吊 , 梁 某 屁 然 如 实 向 新 四 军缴 纳 税 款 。

 此 吊 , 梁 某 迓 主 劢 卋 劣 新 四 军 购 乣 药 材 等 军 需 物 资 。迓 有 一 次 , 傅 玉 呾 带 队 前 往 商 户 宥 征 收 税 款 时 , 即 被 告 知 巫 绊 收过 了 , 幵 有 字 据 为 证 。

 抗 日 税 款 竟 然 有 人 敢 冒 领 , 傅 玉 呾 弼 卲 下令 , “丠 查 此 亊 。

 ”亊 情 径 従 查 丢 水 落 石 出 , 原 来 是 傅 玉 呾 癿 埻 弟带 人 来 收 税 款 , 立 了 假 冒 癿 字 据 , 幵 私 吞 了 税 款 。

 依 据 新 四 军 癿觃 定 , 私 吞 税 款 赸 过 5 坑 考 弼 被 枪 毙 , 耄 傅 玉 呾 癿 埻 弟 足 足 私 吞了 20 余 坑 大 洋 。军 法 如 山 ,傅 玉 呾 虽 呾 埻 弟 感 情 径 深 ,迓 是 下 令将 关 枪 毙 。

  9、 1977 年 刜 夏 , 王 廸 安 到 厦 门 某 军 规 宮 , 军 、 师 领 寻 冸 备廹 车 陪 合 前 往 即 被 拦 下 。王 廸 安 一 脸 丌 悦 地 问 :“你 们 来 干 什 举 ?”领 寻 们 说 :

 “给 首 长 带 带 路 。

 ”王 廸 安 反 问 道 :

 “怕 我 丞 了 丌 成 ?你们 去 , 我 就 丌 去 了 。

 ”说 罢 , 领 寻 们 叧 好 退 下 。

 10、 1956 年 , 杨 明 松 刚 刚 接 仸 贷 炳 炎 癿 警 卫 员 。

 前 仸 警 卫 员交 接 时 告 知 , 叱 令 员 有 四 丢 子 女 在 成 都 军 匙 八 一 小 学 宪 读 , 每 丢星 期 六 下 午 要 接 叱 令 员 子 女 回 宥 度 假 。

 杨 松 明 想 , 八 一 小 学 距 军匙 大 院 有 7 里 多 路 ,难 丌 成 接 几 丢 娃 娃 迓 要 去 挤 公 兯 汽 车 ?杨 明 松二 是 自 作 主 张 , 向 叱 机 “収 台 斲 令 ”派 车 , “周 师 傅 , 出 丢 车 , 抂 叱令 员 癿 娃 娃 接 回 来 !”弼 天 傍 晚 , 一 辆 苏 制 吆 姆 牌 高 级 轿 车 仅 八 一小 学 廹 回 贷 炳 炎 屁 住 癿 院 子 。

 在 学 校 憋 了 一 丢 星 期 癿 孩 子 们 欢 叨着 冲 出 车 门 , 嬉 闹 声 惊 劢 了 正 在 宠 厅 休 息 癿 贷 炳 炎 。

 贷 炳 炎 走 出门 外 , 须 时 丟 道 浓 眉 拧 徇 紧 紧 癿 。

 他 抂 警 卫 员 杨 明 松 叨 迕 宠 厅 ,丠 厇 地 说 ,“以 吊 ,我 癿 娃 娃 丌 能 用 我 癿 车 去 接 。你 坐 公 兯 汽 车 也行 ,喊 丢 三 轮 车 去 接 也 行 ,返 丢 与 车 是 我 工 作 用 癿 ,娃 娃 丌 能 用 !”杨 明 松 低 下 了 央 , 红 着 脸 默 默 地 吩 着 。

 仅 此 , 他 再 也 丌 敢 用 叱 令员 癿 与 车 去 接 娃 娃 了 。

  11、 1970 年 , 吴 永 光 调 仸 武 汉 军 匙 政 治 部 副 主 仸 吊 , 配 了 一部 与 车 。但 他 除 了 外 出 办 亊 ,一 般 径 少 用 车 ,上 下 班 20 多 分 钟 癿路 程 仅 来 走 去 走 回 。

 一 次 , 他 最 喜 欢 癿 小 女 儿 吴 笑 姖 请 老 师 到 宥里 敃 小 提 琴 , 离 廹 时 空 然 下 起 了 雨 。

 小 女 儿 想 用 车 送 送 老 师 , 吴永 光 坒 决 丌 合 意 , 说 :

 “你 送 老 师 是 私 亊 , 丌 能 用 公 宥 癿 车 。

 ”最吊 , 女 儿 叧 好 扐 着 雨 伛 , 一 步 一 脚 泥 水 , 送 老 师 去 坐 公 兯 汽 车 。吊 来 , 吴 永 光 病 重 ...

篇四:党史小故事50字

红色党史经典小故事(感人三篇)

 党史中的小故事: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

 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党史中的小故事:王震爱才惜才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王震以爱才而闻名。他曾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尊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王震,幼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但在他指挥的部队里,积极主张吸收知识分子入伍。

  1937 年 11 月,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参加八路军会议,他说:“我想要一些人。”贺龙笑着说:“你胃口真不小,一个三五九旅那么多人马,还嫌少?”王震笑着说:“我王震用兵也是多多益善嘛!我还要一些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给部队教授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打不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吗?”

  于是,贺龙将从北平来根据地参加抗日的康世恩、郭小川、刘亚生、赵安博、王季青等一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分给三五九旅。其中,北京大学毕业生刘亚生很受王震器重,被破格提拔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王震求才若渴,在三五九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初、高中毕业生入伍,在连队锻炼一段即委以恰当的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王震率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就亲自去动员知识青年参加部队。《王震传》的编者说:“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周围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钰、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他们都是王震领导新疆建设的高级参谋,为新疆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6 年,王震任农垦。在“反右运动”后期,王震心里总在想着一件事:被定为“右派”的人,也要给个出路。这些知识分子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别的部门不要,

 可以到农垦部门来嘛。在王震的支持下,1958 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 1500 余名“右派”,其中包括丁玲、艾青、丁聪、吴祖光、尹瘦石、黄苗子等文化名人。

  1969 年 10 月,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红星农场,他从各地请来了很多科技人员。李汝庆是农场一位学畜牧兽医的科技人员,因为海外关系和“反右”期间的问题,在场里被当作重点“牛鬼蛇神”批斗了三年。在调查和了解情况后,王震通知李汝庆到总场开会,“我和你们党委研究过了,现在决定解放你,你就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开会。”李汝庆参加批斗会,不是站就是跪,现在一听见让他坐下来,激动得潸然泪下。从此,李汝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史中的小故事:彭德怀开解下属

  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当参谋,但他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有点意见,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找他谈一谈。

  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顿时紧张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和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意,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知识,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

  “是呀,”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按照你所学的知识,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安排,我们正在打仗。根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胜利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别是作战科,很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

 对付日本鬼子,暂时只好让知识服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继续开导他说:“其实,什么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许多科学知识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认真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对华北根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大军民的同心协力,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加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该好好研究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使用的那些战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如果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研究,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研究”几个大字。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研究军事知识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认真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

篇五:党史小故事50字

故事 50 字范文( ( 通用 3 3 篇) )

 Word 文档可编辑

 党史故事 50 字范文( ( 通用 3 3 篇) )

  中国共产党党员,简称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分为正式党员和预备(候补)党员。指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入党条件和程序,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人、农夫、士兵、学问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故事 50 字的文章3 篇 ,欢迎品鉴!

 党史故事 50 字 王震爱才惜才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王震以爱才而著名。他曾说:没有学问分子的参与,革命的成功是不行能的,敬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

  出身于贫苦农夫家庭的王震,幼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但在他指挥的部队里,主动主见汲取学问分子入伍。

  1937 年 11 月,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参与八路军会议,他说:我想要一些人。贺龙笑着说:你胃口真不小,一个三五九旅那么多人马,还嫌少?王震笑着说:我王震用兵也是多多益善嘛!我还要一些读书识字的学问分子,给部队教授文化学问。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打不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吗?

 于是,贺龙将从北平来依据地参与抗日的康世恩、郭小川、刘亚生、赵安博、王季青等一批青年学生和学问分子分给三五九旅。其中,北京高校毕业生刘亚生很受王震器重,被破格提拔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王震求才若渴,在三五九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初、中学毕业生入伍,在连队熬炼一段即委以恰当的职务。

  解放斗争时期,王震率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就亲自去动员学问青年参与部队。《王震传》的编者说: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四周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学问分子。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钰、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他们都是王震领导新疆建设的高级参谋,为新疆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6 年,王震任农垦。在反右运动后期,王震心里总在想着一件事:被定为右派的人,也要给个出路。这些学问分子的学问还是有用的,别的部门不要,可以到农垦部门来嘛。在王震的支持下,1958 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 10 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 1500 余名右派,其中包括丁玲、艾青、丁聪、吴祖光、尹瘦石、黄苗子等文化名人。

  1969 年 10 月,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红星农场,他从各地请来了许多科技人员。李汝庆是农场一位学畜牧兽医的科技人员,因为海外关系和反右期间的问题,在场里被当作重点牛鬼蛇神批斗了三年。在调查和了解状况后,王震通知李汝庆到总场开会,我和你们党委探讨过了,现在确定解放你,你就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开会。李汝庆参与批斗会,不是站就是跪,现在一听见让他坐下来,激烈得潸然泪下。从今,李汝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主动贡献。

 党史故事 50 字 彭德怀开解下属

  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安排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当参谋,但他对安排给他的工作有点看法,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状况后,确定亲自找他谈一谈。

  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宗明义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忽然惊慌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柔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须要像你这样的学问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足,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特地学过军事学问,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

  是呀,彭德怀深有感受地说,根据你所学的学问,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支配,我们正在打仗。依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成功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殊是作战科,很须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应付日本鬼子,短暂只好让学问听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接着开导他说:其实,什么学问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行攀,事实上也没有什么了不得。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很多科学学问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

 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仔细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气,对华北依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阔军民的同心同德,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与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探讨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当好好探讨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运用的那些战术,特别值得我们仔细探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假如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探讨,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肯定的教化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探讨几个大字。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探讨军事学问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仔细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

 党史故事 50 字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酷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

 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行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殊喜爱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爱杭州,称杭州为其次家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头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旁边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洁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爽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慎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原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兴奋,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宠爱有加,上山后叮嘱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漫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始终运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漫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美丽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缺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行的详细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意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爱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心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打算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或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足。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变更,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许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明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别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别,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缘由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日,如何使广阔党员谨守朴实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或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篇六:党史小故事50字

的小故事_ 党的历史小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党史的小故事_党的历史小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自发展以来涌现出了很的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些党史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党史的小故事:红军山炮连的来历 1931 年 5 月 16 日,第二次反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光辉诗篇。

 31 日晚,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建宁城红三军团驻地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五次会议。会议决定利用缴获的山炮,组建红三军团山炮连和红一军团山炮连。红一、三军团山炮连在建宁组建后,红一方面军总部为了提高山炮的作战效果,决定建立炮兵训练基地,培养优秀的炮手,地址就设在溪口北郊凉伞坑的百丈台。从此,百丈台上军号嘹亮,红军炮兵战士刻苦学习军事技术。

 山炮连建立之初,山炮少,炮弹更少,每一颗炮弹都显得十分珍贵,不能随便浪费。训练时是没有炮打的,新炮手只能在实战中由老炮手现场指教。因此,炮手们平时就要苦练过硬的本领。经过严格的训练,红军炮兵战士个个顶呱呱,称得上神炮手。

 红军有了炮兵如虎添翼,山炮在攻防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32 年10 月,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签发了《建黎泰战役计划》,拉开了第四次反"围剿"序幕。10 月 18 日下午,攻打建宁的战斗打响,攻城部队是红一军团。敌周志群部依仗着坚固的城墙和精良的武器,企图负隅顽抗。红军从建宁城北门发起攻击,红军用山炮轰开了一个大口子,敌人被炸晕

 了头,纷纷朝城内逃窜。红军又用山炮沿着敌人逃跑的方向延伸射击。炮弹炸得敌人鬼哭狼嚎。建宁战斗很快结束,红一军团击溃建宁县城守敌周志群部的第二团,缴获枪支 500 余支,俘敌官兵 400 余人,占领建宁城。

 1933 年 9 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开始了第五次"围剿"。红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奉命从江西广昌移师建宁、指挥建宁阻击战。1934 年 1 月 29 日,国民党派出飞机轰炸红军阵地,向邱家隘防线进攻。7 倍于红军的敌军轮番进攻,山头上炮火纷飞,子弹呼啸。红军指战员沉着应战,红军的山炮派上了用场,待敌人发起冲锋进入了最佳射程才开炮,敌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只可惜山炮数量少,炮弹有限,在防御战中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建宁溪口凉伞坑的百丈台是红军第一个山炮连诞生地。关于百丈台还流传着一首红色民谣:"百丈台,百丈台,红军炮兵射击台,白军官兵断魂台!"

 党史的小故事:朱德回乡的"约法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不辞辛劳,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从 1952 年到 1966 年,他先后深入到 27 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 130 多次视察。其间,他 6 次到四川视察,但只回过家乡 1 次。

 1960 年 3 月 9 日,朱德乘车从南充经蓬安、营山抵达仪陇,回到了阔别52 年的故乡。在仪陇县马鞍中学时,正值学生吃晚饭,他径直走到食堂和寝室去查看,亲切地询问同学们:"一个月吃多少粗粮、细粮?零花钱多少?有没有补助?家里能供给吗?"

 现场看到的情景和同学们欲言又止的回答,使朱德意识到情况不容乐观。他严肃地对陪同人员说:"娃娃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读书又苦,费脑子,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使生活补助到位。至于一些支农活动,我看繁重的就不必让孩子们参加了。饭都吃不饱,哪有劲啊!"接着,他又对仪陇领导说:"对于我的接待,一切从简。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给当地添麻烦。我是一个普通老兵,能吃上故乡的家常饭就高兴。"

 当晚的餐桌上,全是青菜、豌豆尖、鱼腥草、红薯等,一点荤菜都没有。朱德吃得津津有味,他说:"几十年没吃过家乡的菜了,今天吃起来真香!"有人见他吃红薯不剥皮,说连皮吃不好消化。朱德笑着说:"我消化得了!过去一直是带皮吃的,丢了可惜。"

 3 月 10 日晚上,仪陇领导看到朱德在故乡吃的是家常饭,睡的是木板床,很过意不去,便准备了一餐较为丰盛的晚宴。朱德知道后,严肃地批评说:"在南充地委,我就提出回故乡的约法三章:一不要限制我的行动,我想上哪就去哪;二是我愿找哪个人谈话就找哪个人谈;三是饭菜自己点。我提的你们忘了吗?你们专门为我设宴,我吃得下去吗?"

 朱德见的同志低着头,脸红一阵白一阵的很不好受,就变得和蔼起来,声音也放低了:"你们给我做些家乡饭,省钱又简便,我吃起来也高兴。"的同志见朱德批评严厉,说得中肯,只得撤下晚宴。朱德笑着点了菜:"我吃豆芽、菠菜、魔芋豆腐,外加一份侧尔根(即鱼腥草)。"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朱德一生功勋卓著,回到故乡却能够"悄悄地来、静静地走",不扰民,值得我们深思。

 党史的小故事:陈云的三次自我检讨

 一个人做工作,不犯错误的事是没有的。因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辨别真伪、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重要方法。陈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中共七大上给自己算一算账"

 在中共七大上,陈云在大会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结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他当中央委员即从三中全会到七大这十多年中的革命经历进行深刻的检讨和剖析。陈云认为,在这次会上给自己算一算账,是需要而且有责任的。他说:"从参加临时中央领导机关一直到长征,到灵关殿,这中间犯的许多错误,我都有份,我参加了许多问题的讨论,我都同意了,我都举了手。这个错误不能怪别人。"

 反思早年革命生涯中的失误,陈云一点也不给自己留面子。

 第一条教训就是政治落后。他说,承认这个落后,就是要更进一步赶上去,就是要有认真地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这样一种精神。第二条是当大官的态度。陈云说,当大官就要注意当的官是什么性质的官?对于革命全局的利害关系多大?这一点要考虑。再就是担任这个官配不配?在参加了中央以后,老实说,那时认为中央委员还容易当......现在想起来,这样的担子在身上真要汗流浃背,这是一个大教训。一个人做了大官之后,切记自己担子有多重,要估计这个担子好挑不好挑,自己有多大本领就是有多大本领。不要挑了担子,做了大官,就把自己弄糊涂了。

 接着,陈云又总结了七年组织部长期间的两条教训。一条是叫做自由主义,一条叫做没有群众路线。自由主义在什么地方?他说:"我是管干部的,

 干部是活的,要看干部的思想意识,哪些东西对党有害,哪些东西对党有利。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尽到责任。"至于群众路线,在审查干部中学会了,这是一个法宝。其实很简单,人多能成事,一个人只有两只眼睛,只有两只耳朵,后面、左面、右面都看不见,为什么不让大家来搞,特别是负责干部来搞,只有大家起来搞才能搞好,这是一个教训。

 陈云在七大上的检讨,不仅反映出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反映出他对工作的深谋远虑。那就是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还要开展深刻的自我批评;不仅要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还要学习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

 "辽东土改工作中的错误主要由我负责"

 1948 年 3 月 29 日,东北局专门召开重点总结各地土地改革工作的书记联席会议,陈云出席这次会议并认真检讨了辽东土改中出现的"左"倾错误。他说:"辽东土改打击面宽了,南满分局有责任,主要责任在我。"十几天后,陈云郑重地向中共中央写了一份检讨报告,陈云再次坦诚地说:"土改工作中的错误,主要由我负责,因我是负责指导土改的。"

 原来,陈云就任南满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后,将土改运动视为巩固和发展南满的重要条件,领导南满军民一边战斗,一边在新收复地区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运动开展 3 个月后,中央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将一切土地加以平均分配。在研究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土改运动开始侵犯富裕中农的利益,在 11 月以后出现了"左"倾偏向并在1947 年 12 月和次年 1 月达到高潮。

 尽管《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已经有了许多"左"的规定和偏向,尽管"左"

 倾偏向泛滥时陈云已经离开辽东,但是,陈云还是认真地进行了检讨。

 最后东北局对辽东土改问题作出的基本结论是"辽东的土改,成绩是基本的,只是在对待中农的个别问题上犯了错误,但陈云已作了充分自我批评并已经得到纠正。"

 1983 年编辑出版陈云的文选时,他还要求把他写给中央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辽东地区土改工作中所犯错误的检讨报告,收进他的文选。编辑组几次提出,这个错误在当时是带普遍性的,责任不能由他一人负,因此主张把这篇稿子撤下来,他都没有同意。他说,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他也是有错误的,并不是一贯正确,世界上没有一贯正确的人,"应当做自我批评。"

 "大家吃不饱肚子,我负有责任"

 1961 年,陈云在上海青浦区小蒸公社作调查研究时,面对家乡人民群众,陈云不仅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有时还主动承担责任。据同去调查的随行人员回忆,陈云在农村干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现在老百姓的肚子还吃不饱,生活还那么困难,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好,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说主要责任在中央,是我们中央的几个同志工作没有做好,我就是其中之一。"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中国经济出现的"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造成农业发展困难,粮食紧张,甚至出现饥荒。面对全国性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领导人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调整原有的政策和计划。为此,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其实,在此之前的一个月,陈云已到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 3 个月的调查研究活动。接着,他又在北京、杭州、南京多次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加速发展化肥工业的具体办法。下半年,陈云又对农村、煤炭工业、冶金工作进行了调查,范围包括上海青浦、浙江嘉兴等等。

 对于这次调查,陈云在晚年的时候还常常提起。他说,确实,这些年来,我自己有一条很深的体会,那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陈云说:"共产党是做事业的党,共产党员是做事业的人,做事就不可能没有错误。无论何人,哪怕他再高明,哪怕他很有本领,但还是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在两人谈话中可以承认错误,在小组会上可以承认错误,在大一点的会上可以承认错误,在千万人面前可以承认错误,这就叫论事不论人,论事不论脸。这样,扯皮就少了,事情也就好办了。"陈云的三次自我检讨,无疑体现了他的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三次检讨,时空不同,目的不变,那就是实事求是,执政为民。

篇七:党史小故事50字

篇 感人党史小故事(精选合辑 )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1

 1970 年, 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 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 一般很少用车, 上下班 20 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

 一次, 他最喜爱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 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 吴永光坚决不同意, 说:你送老师是私事, 不能用公家的车。

 最终, 女儿只好打着雨伞, 一步一脚泥水, 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

 后来, 吴永光病重, 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 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

 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 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

 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 说:

 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

 爸爸都不随意用车, 我办自 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

 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

 说完, 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2 解放后, 吴德峰长期担当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

 有一次, 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 亲戚前来求情,他肃穆地说:

 我们是共产党, 不是国民党, 求情无济于事。

 亲戚无功而返。

 镇压反革命时, 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 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 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

 亲属们到武

 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 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

 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 反而始终劝服亲属, 要严格根据当地政府的政策办。

 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 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 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

 他对来人说, 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 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 爱惜你。我们都是党培育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 他的勤务员 经常感慨, 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 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3 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 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 领受了四个第一。

 即第一任宣扬部长, 第一任襄阳日 报社长, 第一任党校校长, 第一任团青委书记。

 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 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 亲自 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 报》 等踪迹, 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 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 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 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珍贵文化财宝。

 可是, 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 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 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 享受特别的人, 却三辞官。

 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

 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 点将, 调他担当新武汉日 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 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

 随后, 他调任北京中心文学探讨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

 其

 次次辞官, 是梁斌辞去中心文学探讨所机关党支部书记, 以便用心创作他的《红旗谱》。

 第三次辞官, 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 那位领导打算支配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 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最终如愿, 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今用心地创作《红旗谱》。

 别人是官越做越大, 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4 1941 年, 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 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

 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心局常委、 统战工作委员 会书记董必武掌管。

 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 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 亲自 制定机关伙食标准, 实行包干调剂。

 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 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 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 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方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 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

 有一个月 , 在月 底伙食费结算时, 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

 为此, 董必武非常自 责, 坚持要做检讨, 很多身边同志都劝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 , 没必要小题大做, 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

 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简单, 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 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 没有奢侈铺张的权力。

 之后, 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 并亲自 向党中心写了检讨信。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5 1940 年 4 月 , 朱老总依据中心确定返回延安, 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 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夏季的一天, 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 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 就做了些面条, 还炒了鸡蛋、 豆腐、 土豆、 白菜, 凑成四个菜。

 彭总问:

 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

 差不多。

 彭总二话没说, 背起手就出门了。

 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 彭总回来问程厂长:

 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

 您有胃病, 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 会探讨确定的。

 彭总的表情更加肃穆起来:

 我有胃病你们知道, 莫非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 不吃面条。

 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 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6 贺炳炎上将, 祖籍湖北宜都。

 1951 年 11 月 , 时任解放军青海军区司令员 兼第一军军长的贺炳炎携妻、 子回乡 探亲, 途经宜昌。

 前来码头迎接的宜昌专署专员 刘真, 是他的老部下。

 专署款待所是栋百年老屋, 陈旧简陋, 食宿条件差。

 老首长远道而来, 刘专员 当然想把生活支配得好点。

 他细心选择, 找到桃花岭专署机关接管国民党的一幢洋楼, 请贺炳炎一家去住。

 谁知贺炳炎一口谢绝, 款待所条件再差,总比打游击时滚泥巴睡地铺好些嘛!军区首长回乡 探亲, 宜昌的父母官自 然想尽下地主之谊, 想请贺炳炎和

 其亲属吃顿便饭, 略表欢迎之意。

 可是, 刘专员 几次在贺炳炎面前提起此事, 都被谢绝了。

 虽然如此, 老部下总觉得不尽地主之谊未免失礼, 还是备了一席薄酒。

 不料却惹得贺炳炎满脸不兴奋。

 他绷着脸说:

 现在不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我们能节约的要尽量节约。

 早就讲了, 不要请客, 怎么还要这样办!刘专员 只好作罢。

 贺炳炎临行前, 刘专员 又提出陪送老首长回乡 。贺炳炎抿嘴一笑, 诙谐地说:

 我回家探亲, 你去干什么?你去, 我还要雇一顶八抬大轿抬你这个父母官!说完, 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7 一日 , 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 政委陈培荫的吩咐, 率 24 人的运粮队, 每人挑两箩筐稻米, 160 多斤, 徒步 300 多里路, 运粮到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

 运粮队头一天走了 120 多里路, 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 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

 于是, 队长刘海门叮嘱队员 打来溪水, 架锅生火, 打算煮饭。

 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 他大喊道:

 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 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 做成稀饭。

 说罢, 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 晚饭, 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 耐性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 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 对粮食如何急需, 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 连连点头。

 榜样的力气是无穷的, 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 不吃或少吃

 粮食, 使得运粮队战士特别感动, 也纷纷效仿。第三天午后, 眼看就要到达目 的地松口, 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 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 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这时, 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 见状过来查看, 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贺龙接过警卫员 手中的水壶, 扶着邓可运喝了两口水后, 问:

 可运,你怎么啦?还没等邓可运张口, 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

 贺老总, 邓处长是饿的, 他一路为了省粮食, 自 己很少吃粮食, 光吃野菜。

 头一天上路, 一人发了 5 个菜团子, 他舍不得吃, 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

 其次天我们做野菜稀饭, 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 己盛了一碗野菜, 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贺龙听罢, 在邓可运肩 上亲切地拍了拍, 说:

 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 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8 1944 年冬天, 地委机关搞到一些皮袄筒子, 分给地委委员 每人一件。

 但缺少一件不够安排。

 朱正传也收到一件, 他问:

 是否地委委员都有?秘书长说:

 还少一件, 有位领导出差在外, 还没有分到。

 朱正传同志说:

 这不好, 我年轻, 不怕冷, 把这件给那位同志吧。

 朱正传坚持不要, 仍旧穿着那件白布里子青布面的旧长袍过冬。

 朱正传平常喜爱抽烟, 但那时候也难得有钱。

 而一旦发了津贴费, 碰上住在集镇旁边的时候, 几位同志一起上街, 朱正传就买烟请大家抽。他买一包烟,犹如行中有四人抽烟, 他就每人分

 5 支, 他自 己也留 5 支。

 大家称他的做法叫二一添作五。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9 6 月 末的一天傍晚, 他从河边漫步回来, 又象平常一样坐在八仙桌前点燃了那盏带罩子的煤油灯。

 他从案头拿过一摞稿件, 全神贯注地批阅起来。

 过了不久, 他突然喊道:

 通讯员 , 快去把小郑找来!小郑是宣扬部干事, 驻地离城南庄有七八里远, 郑干事奉命赶到时, 已是深夜。

 胡锡奎请他坐下, 微笑着问:

 你在这稿子里写‘边区军民一年拔掉 2993 个据点’ 有什么依据吗?小郑听了一愣, 看看自 己写的那稿子忙说, 数字是从一本杂志上抄来的, 有依据。

 胡锡奎拍着他的肩 头说:

 小郑呀!你只要想想边区四周有多少敌伪据点, 那就会发觉这个数字不大对头。

 我们写文章是要给人家看的, 稍一不慎就会出差错。

 不精确, 那人家就会说我们说假话, 不实在, 党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你说, 这不应当引起我们留意吗?郑干事听了惭愧地说:

 我我错了。

 胡锡奎又激励他几句, 就马上打电话给聂老总询问, 通过核实, 2993 原来是 293 之误。

 此事传开后, 在宣扬部和整个区党委机关干部中引起了很大振动, 带来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 大家对待工作比以前更加肃穆仔细, 办事更加扎实谨慎了。

 四十多年后的小郑, 即是身为中共中心政治局委员 、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郑天翔同志, 还常常以这个数字的事来教化大家。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10 兰考县原设有一个颇具当地特色的劝阻办公室, 特地劝阻外出逃荒的灾民。

 焦裕禄把消极的劝阻办公室改建为主动的除三害办公室,先后抽调了 120 多名干部、 老农和技术人员 , 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范围内绽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 查风口、 控流沙调查探讨工作,焦裕禄也参与了这次调查。

 当时, 很多同志考虑到焦裕禄的慢性肝病,担忧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使病情加重, 都劝他不要亲自 参与一线调研,到时听取特地汇报就行了。

 但他拒绝了劝说, 说: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为此, 他多次去老饲养员 肖位芬的牛屋住, 向他讨教治沙阅历;也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高校生交挚友,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激励他们的泡桐探讨风沙最大的时候, 就是焦裕禄带头下去查风口、 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 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 观看洪水流势和改变的时候。

 他认为越是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 越是驾驭风沙、 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

 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 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常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 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

 调查队日 复一日 实地考察探讨, 跋涉了 5000 余里, 驾驭了大量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全县 84 个大小风口, 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 编了号、 绘了图;全县大小河流, 淤塞的河渠, 阻水的路基、 涵闸等也调查得清清晰楚, 绘成了具体的排涝泄洪图。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11 黄克诚下部队视察, 喜爱到连队找干部战士谈心。

 他不带警卫,不事先打招呼, 走到哪里问到哪里。

 1950 年夏, 他去湘西视察, 来到第四十七军某连, 正赶上连队吃午饭, 他就蹲在地上边吃饭边和战士们聊家常。

 战士们以为他是团后勤处的处长或股长来了解伙食状况的,便七嘴八舌地讲, 湖南菜辣椒太多, 起先不适应, 现在习惯了, 有个淘气的战士向黄克诚提出, 来个吃辣椒竞赛。

 黄克诚欣然应战。

 笑谈间有人到连队找黄克诚回机关吃饭, 这时, 战士们才知道, 他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书记、 军区司令员 兼政委, 个个惊得直伸舌头。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12 1937 年 10 月 , 日 军占据河北石家庄后, 沿正太铁路西犯, 妄图一举攻取太原, 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 联盟。

 八路军 129 师师长刘伯承遂率兵挥戈东征。

 经缜密侦察, 八路军获悉日 军劲旅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 向山西平定开进, 前锋直指太原。

 其辎重部队千余人在测鱼镇驻屯, 负 责向前方供应弹药粮食。

 刘伯承断定日 军将于 10 月 26 日 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品, 遂令部队利用七亘村、 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埋伏。

 果不出所料, 26 日 拂晓, 测鱼镇日 军浩大的辎重部队,在步卒 200 余人掩护下向西开

 进, 结果中伏被歼。

 此战共毙敌 300 多人, 缴获骡马 300 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

 八路军仅伤亡 10 余人。

 前方须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 日 军必定尽快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

 刘伯承预料日 军会以为八路军不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 便一面制造假象, 佯装撤离远去;一面坚决地在隔了一天后, 于同一地点再次设伏。28 日 上午, 日 军又从测鱼镇出动, 这次警戒更加森严, 以 100 余骑兵和 300 余步卒掩护辎重西进。

 11 时许, 早已隐藏于此的八路军等日 军辎重进入了伏击圈后, 各种武器一齐开火。

 日 寇被击毙百余人, 八路军又缴获一大批军需品和骡马。

 国民党其次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称赞不已, 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 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后来,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13 1937 年底, 李先念同志从新疆回到延安后, 先...

篇八:党史小故事50字

1 页 共 23 页 党史小故事简短 党史小故事简短 100 字 50 个 党史小故事简短一 1、1949 年 10 月 1 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2、1980 年 1 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 400 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 400 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第 2 页 共 23 页 3、1952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 1952 年 10 月 27 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 27 日寄去一信,请于 12 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 11 月 28 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 年 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 6 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4、1959 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

  第 3 页 共 23 页 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5、60 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 18 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党史小故事简短二 6、1935 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第 4 页 共 23 页 7、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 4 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8、1944 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 5 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 20 余块大洋。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

 9、1977 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准备开车陪同前往却被拦下。王建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

 10、1956 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 7 里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作主张,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贺炳炎走出门外,顿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

  第 5 页 共 23 页 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默默地听着。从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党史小故事简短三 11、1970 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 20 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12、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13、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

  第 6 页 共 23 页 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14、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15、1940 年 4 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

  第 7 页 共 23 页 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

推荐访问:党史小故事50字 党史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