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题的学习论文6篇

时间:2022-05-12 12: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题的学习论文6篇

大学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题的学习论文篇1

  摘要: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党史教育不断在加强,也取得了顯著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高校党史教育,既要认识到问题,也要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党史教育;问题;党史教育实践活动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普遍开展了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史、艰苦奋斗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在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教训等内容的中共党史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已经具备了对党史、国史的正确态度,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通过艰苦奋斗、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渐变成繁荣富强、充满生机的强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高校大学生对党史内容掌握情况

  从高校大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党史知识,具有基本的认知、判断能力。但从内容的完整性来看,又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即部分学生对党史的了解是片段性的、只了解一些耳熟能详的党史故事、革命人物等,且了解只停留感性认识阶段,在原因、评价、意义等问题方面还有待提升。

  (三)高校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途径情况

  目前,在高校,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直接途径是课堂、讲座、培训等方式。党史教育主要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虽然每一门课程都涉及到党史的内容,但是因为课程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党史教育不会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党史教育的讲座、培训在高校中的确存在,但覆盖率较低。一般参加此类讲座、培训的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是入党积极分子、“青马班”学生、学生会干部等,只占学生总数的小部分,因此,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途径还需要不断拓展、创新。

  二、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党史教育缺乏重视

  高校党史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而实施的,这就存在对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视度问题。即党史教育大都放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既没有专门开设中共党史课程,也没有相关选修课程。即使有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但总学时只有36或54学时,且授课基本都是以多个行政班级为单位。部分“马工程”课程末考采取开卷考试形式,带给学生的直观感受就是“无所谓,开卷考试容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睡觉、讲话、旷到等现像就会增多,无法保证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存在不重视党史教育的宣传氛围的现象,缺少一些诸如“党史风采”“党史文化墙”等宣传展板。由于缺乏经费支持,相关党史教育的网站、实训基地等明显存在滞后性,在实际党史教育中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缺乏对党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现阶段高校的大学生主体基本是“95”后、“00”后,他们出生成长与新世纪,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他们对中共党史的具体内容没有代入感,加之身处大数据时代,受历史虚无主义及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更让党史的普及和认知受到限制。部分学生沉溺娱乐八卦、时尚、游戏等信息,部分学生甚至会有“历史是过去的东西,现在的中国不会历史重演了”等想法,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学习党史的态度,这会直接影响党史教育的效果,进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无法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党史教育缺少实践活动

  目前,党史教育主要的媒介就是课堂。大多数课堂依然采用的传统教育方式即“满堂灌”形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实践环节设置。实践环节可以分为“课堂内”与“课堂外”,大多数高校或者老师因考虑到时间、距离、资金、学生安全等问题,往往“课堂外”实践都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堂内”实践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受课时、学生能力高低、学校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一学年可实践的次数屈指可数,效果远远达不到“课堂外”实践的效果。

  (四)党史专业教师配备不齐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承担党史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历史专业出身,真正中共党史专业的教师非常少。历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讲清楚历史的过程,党史属于政治学范畴,首先要考虑的是立场、观点、方法问题。因此历史学教师不一定能胜任党史教育。

  (五)影视剧、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对党史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党史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这类影视作品会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对党的历史认知出现偏差、迷惑、不全面、甚至误解等问题。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给党和国家及学生个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型媒介如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调查,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近100%,其中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一,这一新型载体的庞大力量,也给推进中共党史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未完全形成之际,对新型媒介中出现的文章、观点、态度、价值导向等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干扰、甚至毒害。不利于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发展。

  三、对高校党史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想意识、重视党史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党史教育的重大意义。真正做到让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中共党史相关课程,特别是应该在选修课中加大党史教育的学分比重,引起大学生对党史教育重视。再次,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特别是党史教育相关课程应加大考试难度,将“开卷考试”调整为“闭卷考试”,改变大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刺激大学生学习党史等课程的愿望。

      (二)多措并举提高高校大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自觉性

  青年大學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学习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在党史教育中,可以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利用快闪唱红歌、短视频录制等方式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这类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党史知识问答竞赛、有关党史问题的辩论赛、集体观看优秀红色影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热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堂教育之外,要组织青少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首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依托校园内的“文化墙”“文化长廊”、图书馆资源、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合理设置教学实践环节,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其次,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可以将课堂设置在红色旅游基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方,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去感受中国共产党光辉且艰辛的历史。再次,应以重大历史纪念日、清明节、国庆节等特殊时间节点为抓手,缅怀、纪念革命先烈,既体现了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又提升大学生尊崇、敬畏英雄之情。

  (四)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学队伍

  首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特别是党史教育的教师,政治站位要高。坚持将党和人民的立场作为自己的立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正如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3]其次,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扎实的专业功底。对于党史教师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特别是要讲清楚“四个选择”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五)积极打造“互联网+党史”模式,提升党史教育效果

  首先,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毒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现如今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重要阵地。高校要利用网络多媒体介绍、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帮助大学生去伪存真。其次,要重视互联网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的影响力。微信、QQ、抖音、微博、慕课、学习强国等APP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可以将党史教育与APP相结合,方便、直观、高效。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中,开设中共党史专题,随时随地了解党史;抖音上,可以剪辑制作英雄烈士、先进模范榜样人物等微视频,既在短时间内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又能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四、结语

  高校党史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弱化。党史教育必须要与新时代相结合,采用新思维、新方式促使高校大学生了解党史、学习党史,从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党史教育,更加清晰明确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切实把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华林.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德育教育,2018(10).

  [3]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陕西日报,2019-03-20.

大学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题的学习论文篇2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先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身份普通、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引领着无数人战胜苦难、不懈创新、勤勉开拓。这种精神称之为劳模精神。作为备受争议却是敢想敢干的80后,我们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价值的同时,要懂得用劳模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要学习劳模,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学劳模,学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被赋予着越来越多的时代内涵和元素,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创业者,无论是比表现还是比贡献,无论是讲精神作用还是讲经济效益,劳模的核心价值都是始终不变的:一种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学习劳模不是光喊口号,不是做表面文章,而学习劳模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品质和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无华的忠诚、一种朴实的敬业、一种与日俱增的进取,更是一股指导我们实践的强大力量。在思想上,我们要坚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培养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到他们的信任,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生活中,我们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劳模意味着一种指引方向、催人奋进的精神符号;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前方、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意味着一种“取向”,是一种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证明了,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模是时代的标杆和旗帜,劳模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而今,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我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让我们以一种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精神去诠释优秀工作者的含义,以一种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心态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大学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题的学习论文篇3

  摘要: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党史教育不断在加强,也取得了顯著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高校党史教育,既要认识到问题,也要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党史教育;问题;党史教育实践活动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普遍开展了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史、艰苦奋斗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在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教训等内容的中共党史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已经具备了对党史、国史的正确态度,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通过艰苦奋斗、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渐变成繁荣富强、充满生机的强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高校大学生对党史内容掌握情况

  从高校大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党史知识,具有基本的认知、判断能力。但从内容的完整性来看,又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即部分学生对党史的了解是片段性的、只了解一些耳熟能详的党史故事、革命人物等,且了解只停留感性认识阶段,在原因、评价、意义等问题方面还有待提升。

  (三)高校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途径情况

  目前,在高校,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直接途径是课堂、讲座、培训等方式。党史教育主要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虽然每一门课程都涉及到党史的内容,但是因为课程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党史教育不会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党史教育的讲座、培训在高校中的确存在,但覆盖率较低。一般参加此类讲座、培训的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是入党积极分子、“青马班”学生、学生会干部等,只占学生总数的小部分,因此,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途径还需要不断拓展、创新。

  二、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党史教育缺乏重视

  高校党史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而实施的,这就存在对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视度问题。即党史教育大都放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既没有专门开设中共党史课程,也没有相关选修课程。即使有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但总学时只有36或54学时,且授课基本都是以多个行政班级为单位。部分“马工程”课程末考采取开卷考试形式,带给学生的直观感受就是“无所谓,开卷考试容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睡觉、讲话、旷到等现像就会增多,无法保证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存在不重视党史教育的宣传氛围的现象,缺少一些诸如“党史风采”“党史文化墙”等宣传展板。由于缺乏经费支持,相关党史教育的网站、实训基地等明显存在滞后性,在实际党史教育中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缺乏对党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现阶段高校的大学生主体基本是“95”后、“00”后,他们出生成长与新世纪,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他们对中共党史的具体内容没有代入感,加之身处大数据时代,受历史虚无主义及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更让党史的普及和认知受到限制。部分学生沉溺娱乐八卦、时尚、游戏等信息,部分学生甚至会有“历史是过去的东西,现在的中国不会历史重演了”等想法,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学习党史的态度,这会直接影响党史教育的效果,进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无法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党史教育缺少实践活动

  目前,党史教育主要的媒介就是课堂。大多数课堂依然采用的传统教育方式即“满堂灌”形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实践环节设置。实践环节可以分为“课堂内”与“课堂外”,大多数高校或者老师因考虑到时间、距离、资金、学生安全等问题,往往“课堂外”实践都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堂内”实践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受课时、学生能力高低、学校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一学年可实践的次数屈指可数,效果远远达不到“课堂外”实践的效果。

  (四)党史专业教师配备不齐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承担党史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历史专业出身,真正中共党史专业的教师非常少。历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讲清楚历史的过程,党史属于政治学范畴,首先要考虑的是立场、观点、方法问题。因此历史学教师不一定能胜任党史教育。

  (五)影视剧、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对党史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党史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这类影视作品会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对党的历史认知出现偏差、迷惑、不全面、甚至误解等问题。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给党和国家及学生个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型媒介如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调查,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近100%,其中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一,这一新型载体的庞大力量,也给推进中共党史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未完全形成之际,对新型媒介中出现的文章、观点、态度、价值导向等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干扰、甚至毒害。不利于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发展。

  三、对高校党史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想意识、重视党史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党史教育的重大意义。真正做到让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中共党史相关课程,特别是应该在选修课中加大党史教育的学分比重,引起大学生对党史教育重视。再次,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特别是党史教育相关课程应加大考试难度,将“开卷考试”调整为“闭卷考试”,改变大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刺激大学生学习党史等课程的愿望。

  (二)多措并举提高高校大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自觉性

  青年大學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学习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在党史教育中,可以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利用快闪唱红歌、短视频录制等方式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这类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党史知识问答竞赛、有关党史问题的辩论赛、集体观看优秀红色影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热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堂教育之外,要组织青少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首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依托校园内的“文化墙”“文化长廊”、图书馆资源、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合理设置教学实践环节,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其次,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可以将课堂设置在红色旅游基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方,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去感受中国共产党光辉且艰辛的历史。再次,应以重大历史纪念日、清明节、国庆节等特殊时间节点为抓手,缅怀、纪念革命先烈,既体现了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又提升大学生尊崇、敬畏英雄之情。

  (四)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学队伍

  首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特别是党史教育的教师,政治站位要高。坚持将党和人民的立场作为自己的立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3]其次,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扎实的专业功底。对于党史教师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特别是要讲清楚“四个选择”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五)积极打造“互联网+党史”模式,提升党史教育效果

  首先,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毒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现如今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重要阵地。高校要利用网络多媒体介绍、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帮助大学生去伪存真。其次,要重视互联网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的影响力。微信、QQ、抖音、微博、慕课、学习强国等APP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可以将党史教育与APP相结合,方便、直观、高效。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中,开设中共党史专题,随时随地了解党史;抖音上,可以剪辑制作英雄烈士、先进模范榜样人物等微视频,既在短时间内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又能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四、结语

  高校党史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弱化。党史教育必须要与新时代相结合,采用新思维、新方式促使高校大学生了解党史、学习党史,从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党史教育,更加清晰明确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切实把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张华林.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德育教育,20xx(10).

  [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陕西日报,20xx-03-20.

大学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题的学习论文篇4

  近日,故宫“看门人”单霁翔院长退休了,这位在故宫走破了20多双布鞋的院长,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专业的管理模式守护着故宫历史文化,让故宫成为人人竞相打卡的“网红之地”和茶余饭后的“流量新星”,与此同时更是激起了国人对历史文化的求知若渴。但是,尽管“历史文化”貌似人人可说可聊,如若像某知名演员一样发文亵渎,说出“日本人为何没烧故宫?”这种哗众取宠的奇谈怪论,也必然引起舆论抨击,被人嗤之以鼻。所以,历史文化容不得一丝亵渎,而要精心守护、用心传承。

  其实,随着精神文明的开放发展,以及在网络文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危险历史观”时常有之,我们虽鼓励历史文化交流,但是不容一丝亵渎,尤其对架空了确定的、宏观的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评价而抛出的一些细枝末节的伪命题,更是要严厉抨击。当然,我们并不缺单霁翔式的历史文化“看门人”和“守护者”,有无数的文人士子引领着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承着历史文化精神。但是,如果能有更多的“看门人”,无数深藏的历史“月光宝盒”将会以更有创意、更具时代感的方式打开。而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党员干部,更要争做这样的“看门人”,让历史“说话”,让文化“发声”,“走”入千家万户。

  争做历史的“看门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史”消得人憔悴。

  在故宫工作的7年,单霁翔让故宫“活”了、“火”了,无论是“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的94年来在上元夜首开夜场、“网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物要躬行”的近距离观察文物潮流,还是匠心打造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意产品,都为故宫带来了新的“流量”,让故宫刚从往日的严肃高冷,变得亲切有萌趣,这背后的转变,离不开单院长这位故宫“看门人”,他用文化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为故宫带来了“柳暗花明”,让历史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单霁翔院长为榜样,即使是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也要不忘初心,站稳站好,并且拥有想干事、干成事的激情和干劲,能够站在历史文化高度思考问题,站在群众角度优化服务,履行好作为党员干部的职责,做好历史“看门人”。

  不做历史“亵渎者”,死生契阔,与“史”成悦。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有过动荡变化,也有团结安定,这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更是后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营养,而历史中所沉淀的,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试想,如果连我们自身都亵渎自己的历史文化,宣扬危险的“历史观”,怎能弘扬我们的文化?获得别国的尊重?又怎能更好地从过去走向未来?如果连公众人物都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又何谈让历史文化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假如大多数人都抱着“这只是小事儿”的无所谓,放任历史记忆被恶意涂抹、严肃历史被屡遭调侃,这无异于丢掉了精神根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涵养自己的“历史感”,学会用“历史思维”思考问题,不能做历史文化的“亵渎者”,这样才能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历史文化中沉淀自己。

大学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题的学习论文篇5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文章强调,从政治上建设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上不断出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各级党组织要从党史学习中读懂党的政治建设经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实现伟大梦想、引领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党史学习中读懂“政治信仰”,以“理想信念”之火照亮伟大梦想征程。坚定的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政治特征。党自成立起就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植根于自己的信念和血脉中。无论是战场上冲锋陷阵时的英勇无畏,还是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时的威武不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克难制胜、一往无前的致胜密码。有了理想信念,所有的流血牺牲才有了价值依托,所有的拼搏奋斗才有了目标指向。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理想信念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行之路的燎原之火。新的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筑牢政治信仰的灵魂,用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争当伟大梦想的“逐梦人”。

  从党史学习中读懂“政治立场”,以“民心政治”之本筑牢伟大事业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并矢志不渝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向全世界昭示党除了人民自己,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唤醒工农千百万”,依靠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始终是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竭动力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将得民心、顺民意、汇民智、聚民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中筑牢伟大事业的根基。

  从党史学习中读懂“政治能力”,以“硬核担当”之剑夺取伟大斗争胜利。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各项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强大的政治能力才能把党的意志和主张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追溯百年光辉历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从革命战争年代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再到新时代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政”的好干部标准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始终是我们党政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并处于政治建设中的突出位置。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突出政治能力建设这个关键,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政治导向、政治属性,提高干部队伍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硬核担当不断取得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大学生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题的学习论文篇6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文章指出,从政治上建设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高扬“信仰之帆”,把牢“方向之舵”,奋起“能力之楫”,才能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行”,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高扬“信仰之帆”,在思想上同心,做坚定信仰者。“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牺牲前留下铮铮誓言,“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江善忠烈士在衣襟中写下血书,“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烧掉自家田契,带领农民闹革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把“铁一般”的信念放在首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到在复杂环境中“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激流险滩处“会当水击三千里”、在巨大压力下“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常思“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立足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为民服务的每一件小事,不断擦亮共产党人的“最美底色”。

  把牢“方向之舵”,在目标上同向,做笃定前行者。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无论是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还是红军过草地时,伙夫同志“向南走还是向北走”的问题,亦或是毛主席七大预备会议“看齐是原则”的谆谆教诲,都表明了方向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旗子立起来了,目标确立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我们党从嘉兴南湖的一艘小小红船上扬帆起航,就是坚定不移朝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一路披荆斩棘,才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新时代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与党和国家同向而行,自觉履职尽责、不断踔厉奋进、敢于担当作为,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奋起“能力之楫”,在行动上同步,做忠实践行者。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不论是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实践中,还是在疫情防控和抗汛救灾的考验下,共产党人都充分展现了过硬的政治能力。要练就过硬政治能力,首先就要做到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加强政治历练,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做到眼睛亮、身心正,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大兴学习之风,用好党史这本“教科书”,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在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要注重实践锻炼,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态度狠抓落实,不断提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执行力,增强攻克“娄山关”“腊子口”的顽强毅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以实践实干实效彰显政治本色。

推荐访问:决议 奋斗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