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7篇

时间:2022-10-06 17: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7篇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6篇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6篇 党员教育培训中要解决好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就必须让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员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7篇,供大家参考。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7篇

篇一: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 6 篇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 6 篇

  党员教育培训中要解决好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就必须让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让教育培训活动热起来,达到效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6篇范文,一起开看看吧!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篇 1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1934 年 10 月 16 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 18 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

 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肯德基,喝着沃尔玛,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 60 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

 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篇 2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20XX年 5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时来到当年长征的出发地赣州于都,深刻指出: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这些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长征和长征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联系,对于激励全党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一、红军长征是壮丽的史诗长征是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跨越了 10 多个省份,翻越了40 多座高山险峰,其中包括 20 余座海拔 4000 米以上的皑皑雪山,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长征途中,红军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先后进行了 600 余次重要战斗,平均 3 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天急行军 50 公里以上。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

 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二、长征的胜利是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理想信念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信念的胜利。长征路上,红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凶恶残暴的追兵,能够征服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能够克服党内错误思想的干扰,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胸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始终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往无前、永不后退。三、新时代如何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一是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上下功夫。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我们一定要自觉地学习科学理论,把理想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把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的学习,也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二是在积极投身实践行动中下功夫。理想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和事业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转化,理想信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牢固树立起来、实现开来。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和实际,坚持真抓实干,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同时不断检验实现理想信念的效果。三是在铭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上下功夫。长征是光荣与梦想永不褪色的徽章,是信念与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长征是一座精神矿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部百科全书,生动鲜活、历久弥新。军旅作家王树增在其用了 6 年时间完成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重温一种伟大精神,获得一种现实力量。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书写历史新篇章。

 弘扬长征精神 微党课讲稿篇 3

 按照局机关党委微党课活动的安排,根据个人近期所学、所知、所悟,今天向各位领导汇报讲解长征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征的整体介绍;二是长征的背景及其原因;三是长征的会师地点为什么选在了陕北?四是长征精神及其重要意义。20XX 年 5 月 20 日,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在 2016 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时代变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一、长征的整体介绍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380 余次战斗,攻占700 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 430 余人,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 14 个省,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

 胜利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陕北红军,是指徐海东、刘志丹、程子华领导的红十五军团。红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总指挥是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1、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最初,是在 1929 年 1 月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创建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到1931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革命根据地扩展到 35 个县,在 24 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1931年 11 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2、长征的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 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 年 10 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3、长征中的重要事件 1)长征前毛主席在一直赋闲。1932 年 10 月,在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期间,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召开宁都会议,左倾领导人王明、博古批评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为纯粹防御路线和右倾路线危险,随后毛泽东被解兵权。虽仍然是中央政府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但博古指派张闻天分管政府工作,后来又安排张闻天出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由此,毛泽东只是

 一个徒有虚名的政府首脑了。当时,王明因顾顺章叛变、总书记向忠发被捕感觉危险,已随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兼国际代表米夫去了苏联。苏区党、政、军、民一切事物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组成。政治上博古作主,军事上李德作主,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三人团开会时,不用翻译。博古精通俄语,李德会将德、英、饿三种语言,周恩来英语最为流利,法语、日语次之。博古原名秦邦宪,无锡人,出身书香家庭,他极具学习天赋。李德掌握军事大权,在军事方面的特长是能言善辩,举例时可以引用凯撒、塔西佗、拿破仑、费雷德里克大帝等一连串名人的话,他决定问题从不犹豫不决,不只知道堑壕战、阵地战。2、湘江战役。蒋介石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他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 300 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欲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于是在1934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 8 万多人锐减至 3 万余人。由此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3、通道会议。在红军长征的初期,毛泽东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他并没有终日自怨自艾,而是在行军中积极思考着使党和红军

 摆脱当下困境的出路。在 1934 年 12 月 12 日的通道会议时,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认可,史称通道转兵。4、黎平会议。1934 年 12 月 15 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周恩来和大多数与会者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12 月 20日,军委纵队到达乌江边一个叫黄平的橘子园地里,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均因身体有恙而坐着担架行军,每当休息时,三人的担架常常被放在一起,这就让他们有了更多深入交谈的机会。毛泽东向张闻天和王稼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党和红军要想转危为安,必须首先改变最高军事指挥三人团所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他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以及对红军战略方针的分析,逐渐赢得了张闻天、王稼祥的认同。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将商议结果分别致电告知了彭德怀及其他领导同志。这些开会前的个别酝酿及通气吹风,为党之后纠正自身的左倾路线错误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橘子园中担架上的谈话,使原来在黎平会议决定的在遵义地区召开会议又增添了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指挥,即要求进行人事上的变动。由此,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

篇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长征精神,坚守初心使命

 第一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 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和学习长征精神与党的初心和使命。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

 他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说:“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 8.6 万人历时 9 天,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等 8个渡口过河。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敌机轰炸,连续多天架设临时浮桥,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为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群众倾尽家中木材,捐出门板、床板甚至棺木,在约 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 5座横跨 600 多米宽水面的浮桥。

 周恩来后来回忆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感言道:“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1962 年建军节前夕,叶剑英写下《建军纪念日怀战烈刘伯坚同志》,回忆夜渡于都河,怀念战友刘伯坚: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毛泽东说:“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刘伯坚曾参加留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创建中国少年共产党。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刘伯坚进入中央苏区,先后担任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 5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和群众,在于都河多处架桥,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1935 年 3 月负伤被捕,壮烈牺牲。

 叶剑英怀念当年在于都河畔与刘伯坚告别的情景。特别是诗中引用战国时期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去刺秦王的典故,怀念刘伯坚为自己送行的壮烈场面和动人情景。

 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讨论和分享。

 一、红军长征概况 从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中央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相继离开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中央红军于 1934 年 10 月 10 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 10 月 19 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红二十五军于 1934 年 11 月 16 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 9月 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红四方面军于 1935年 5月初由彰明、中坝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 年 10 月 9 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六军团于 1935 年 11 月 19 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 10月 22日到达甘肃静宁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一)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利

 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红军反第五次“围剿”的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把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至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建立革命根据地。

 从 1930年 10月起,蒋介石调集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按照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也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曾经填写了两首“渔家傲”,反映了粉碎敌人第一、二

 次“围剿”的情形。其中第一首《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这样写道: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3 年 10 月,蒋介石调集 100 万军队、200 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和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堡垒主义战略,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 50 万兵力,配合步步为营战术,政治上推行清乡、保甲制、连坐法、政治怀柔等政策,加上经济封锁,分路“围剿"中央红军。

 1931 年 1 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在苏联和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选入中央政治局,取得了中央领导权,开始了“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在全党的统治。1931 年 6 月,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共产国际指定王明为代理总书记。9月,党中央机关遇到破坏,王明随米夫去苏联,任中共驻国际代表。指定博古为临

 时中央负责人。

 1933 年初,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博古、洛甫动身前,要求共产国际远东局将李德派往苏区,担任军事顾问工作。同年 9月李德到达瑞金。

 在敌人的进攻面前,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既不懂军事指挥又不知中国国情的李德实际掌握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权。

 临时中央领导人拒不接受毛泽东外线作战、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正确建议,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1934 年4月广昌失陷,敌人进入苏区腹地。

 为牵动敌人和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1934 年 7 月,中央派红7 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领导下,从瑞金出发,经福建省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同时派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出发,向湘中转移和发展,并设法与红三军联系。以调动和分散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敌人。

 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10 月初,国民党军占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进入中央苏区中心区域。红军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经共产国际同意,退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二)红一方面军的长征 1.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敌人利用湘江构成第四道封锁线。11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26日,红 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27日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 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 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但由于山路狭窄,加之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29 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至 12月 1日 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 8.6万人锐减到 3万人。湘江战役受挫,说明了临时党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2 .通道转兵和黎平会议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也是共产国际的意见。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之后,蒋介石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

 12月 11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日,中央主要领导人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力主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1934 年 12 月 18 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参加者有:周恩来、博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等。黎平会议讨

 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在川黔边创建新苏区,20 日,中央红军分两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

 3 .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 1935年 1月 15日至 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在后来扎西会议通过。

 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解除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2月 5日,在部队行军至四川省叙永县石厢子这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决定由张闻天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周恩来后来说:““就在那个地方,洛甫做了书记,换下了博古。” 3 月 11 日,在遵义附近的鸭溪-苟坝一带,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负责指挥军事。

 遵义会议后,按照中革军委下达的《渡江作战计划》,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准备北渡长江。

 由于土城战役未能得手,毛泽东等决定撤出战斗,1 月 29 日起一渡赤水河,寻机北渡长江。但川军已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红军遂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

 鉴于川滇敌军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红军分进合击。2月 18至 21 日,红军二渡赤水。接着发动遵义战役,从 24 至 28 日,历时 5天,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取得中央红军长征后最大的一次胜利。

 红军 3月于 16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三渡赤水,再进川南。

 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3 月 21 日起四渡赤水。接着南渡乌江,进逼贵阳。至此,中央红军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主力趁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际,乘虚进军云南,并于 5月 9日巧渡金沙江,进入四川。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60 年 5 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他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1961 年 9 月,蒙哥马利再次访华,回国前毛泽东送他一件礼物:亲笔书写的自己的词《水调歌头• 游泳》。

 词里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既是毛泽东游泳的心情,也是他对长征的感受。

 4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和反对张国素分裂的斗争 1935年 6月 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夹金山,与先期从理番出发翻越虹桥山到达达维的红四方面军部队会合。6月14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到达达维。

 张国素应党中央要求前往懋功,1935年 6月 25日下午,张国素一行赶到懋功北面的抚边。所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包括张闻天(遵义会议后党内负总责)、毛泽东(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中革军委主席)、博古(原中央主要负责人),连病中的周恩来(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王稼祥(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也在雨中等候张国煮到来。

 随即举行了欢迎仪式。会场上,响起喷亮的《两大主力会师歌》,毛泽东、张国森手挽着手,并肩走上主席台。

 朱德首先致词:“同志们,两大主力红军的会合,欢呼快乐的不只是我们,全中国的人民,全世界的被压迫者,都在那里庆祝欢呼!这是全中国人民抗日土地革命的胜利,是党的列宁战略的胜利。” 张国煮致答词:“我代表四方面军全体同志,向党中央致敬!四方面军过去一直远离中央,没有直接受中央领导。现在好啦,中

 央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在一起。今后我们要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去战斗,去奋进!” 两军会合以后,战略发展方向问题提上了日程。1935 年 6 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两河口召开。根据会议精神,6月 28日,中央政治局发布《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集中主力向北发展,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首先夺取松潘和控制松潘以北地区。

 6 月 29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增补张国素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中革军委委员。会议通过《中革军委关于松潘战役的计划》。

 会后,两个方面军分成三路北进。由林彪、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十六个团为左路军;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十个团为中路军;陈昌浩率八个团为右路军。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在战略方针上发生了分歧,中央坚决北上,张国素则犹豫不定。

 面对经过 8个月艰苦长征,严重减员、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刚刚离开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军容整齐、兵强马壮。张国森的行为举止表现出傲慢,政治野心开始膨胀(李德回忆说:“6月中旬,中央纵队到达两河口。张国煮,一个高大的,仪表堂堂的,四十岁左右的人,像主人一样接待了我们。他显得很自负,看来已充分意识到了他在军事上的优势和行政上的权力。”)。

 特别是遵义会议只是解决了亟须解决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并未涉及党的政治路线问题。这一方面是党内受“左”倾路线统治长达 3年之久,思想认识的觉悟还有一个过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更需要加强党内团结。另一方面是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共必须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党内的重大变动都必须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了双方的沟通。比如,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中央红军为什么受到如此大的挫折,仅仅说军事指挥问题是缺乏说服力的。这就助长了某些误解。

 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煮回到理县红四方面军总部,开始鼓动上上下下向中央伸手要权,理由是要“统一指挥”。

 张国煮对中央慰问团的李富春提出统一组织问题,7 月 6 日李富春电告中央,张国森“建议充实总司令部,徐、陈参加...

篇三: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党课讲稿)

 前

 言

 我现在给同志们讲的是长征精神。我想了一下,这个题目可以这样,我们比如说真正要把长征精神学习好,我认为应该学习了解长征的历史。长征可以这样说,对党内的干部,包括党内的干部在内的,对我们党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社会上的群众朋友,我认为长征这个概念应该是不陌生。因为我们从小学我不太清楚,初中是肯定会有这么一个概念,历史概念名词。

 但是实际上,我们通常一般了解的长征很容易狭义化。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它的群体来讲狭义化,这应该是长征它的历史的一个主要的组成,也是一个主要的代表。但是如果说我们作为一个历史,如果就作为长征来,我觉得实际上是以偏概全。所以基于这一点,我想有必要先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参加长征的几支队伍。也就是说长征它是一个历史的一个宏观的体现,它有一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我说了,包括我今天讲长征历史,也主要是讲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但是在这之前,我们是有必要给同志们介绍一下,以避免出现那样一种以偏概全的这样一个认识。

 首先介绍一下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等一下我们主要按照红一

 方面军的足迹来讲长征的历史。为什么?因为党中央跟它在一起,所以要不为什么红一方面军也叫中央红军?因为党中央跟它在一起。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是从 1934 年的 10 月 10 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 年的 10 月 19 日达到陕西的吴起镇,今天的吴旗县,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是 1935 年 11 月 19 日,由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 年 10 月 22 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于 1935年 5 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 年 10 月 9 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十五军的长征,1934 年 11 月 16 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 年 9 月 15 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长征应该说是包括这么四支队,大家去看,如果感兴趣看有关的比如说中国红军长征史,那它会全景式地呈现这四支队伍的长征。

 那刚才这里头没有讲到这四支队伍,比如说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是谁率领的?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红四方面军,谁领导的?如果要简单来讲,那就是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红二方面军是贺龙、关向应、任弼时。红一方面军,那就李德、博古开始了,后来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等。

 好,2016 年 10 月 21 日,中共中央隆重召开纪念红军长征80 周年庆祝大会。总书记在这次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中这样指出,从四个方面概括了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所以它的意义非同小可,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一幅壮丽的辉煌的画卷。这幅画卷中,形成的凝聚了许多红军指战员战士鲜血的,那就是长征精神。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学习来强烈地感受到,长征精神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宝贵。所以我们强调,全党同志学习党史,我认为其中当然很多内容,其中长征历史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长征精神也是我们共产党的精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体现。

 好,那我们下面先来学习长征的历史。首先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这个概念是后来出现的,是在长征的途中,实际上是国共两党军队的文件中都有这个概念。所以长征的最初出现,实际上就是一个中性词、军事术语。一直到毛主席在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中讲到长征,才赋予了长征非常积极的、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的一个褒义词,也就是赋予了历史内涵的特殊的一个名词——长征。

 这个讲话,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里头收进去了,

 但是实际上这个讲话,前不久我接到延安市甘泉县的领导发给我的一个材料。他们称历史一些数据中,党史数据也这样讲,就是毛主席当时到达甘泉县正好下雪,所以发表了这个讲话,给红军指战员发表了这个讲话,高度地赞扬长征,概括了长征精神,叫雪地讲话,也就是后来收录到《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里头的这篇文章中的一部分内容。

 一、为什么进行战略转移 所以为了遵照历史,我这里的标题我用的是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因为开始不叫长征,它体现出来的也不是长征,说我们要到陕北去、要走多远。实际上当时的战略转移的目标不长,所以也称不上长征。那好,我们一定要从历史的源头讲起,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从我们的民间文化来讲故土难离,不是万不得已不可能会离开故土。从我们党的事业来讲,好端端的一个根据地,怎么要离开它?所以我觉得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认为我们有的时候要还原历史本身。

 因为否则的话,我们会仅仅从历史的结果,实际上有的时候对历史的理解,我认为实际上已经有点偏移了历史本身。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红军指战员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家人,像毛主席不得不把自己的几岁的,三岁的喜爱的非常可爱的儿子毛毛,丢在根据地,最后下落不明。可能有些红军战士是妻离子散。

 如果我们仅仅用长征,因为说是长征是好事,然后就觉得,

 你怎么来解释这样的一种,从事情本身来讲,它是一场灾难。那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灾难的呢?所以一切要从源头说起,那就是给1931 年 1 月 7 日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王明的上台,在党内形成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最后统治我们党达四年之久造成的这个灾难。

 (一)王明上台与左倾错误的危害 所以首先我们来讲讲王明的上台。王明,对党的历史稍微熟悉的同志都知道这个人物。当然很了解也未必了,这个也没关系。王明原名叫陈绍禹,这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客观的原因造成的,我们为了那叫一种,可能有一些非常危险的局面,所以很多人要改名换姓,用笔名、化名,王明也是这样。当然他用这个化名,好像不是那种,他是后来改的,等一下我会告诉大家。王明原名是叫陈绍禹,1904 年 4 月 9 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现在六安市金家寨,现在金寨县。

 1920 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04 年出生,1904 年出生谁啊?邓小平同志是 1904 年,陈云同志是 1905 年。所以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讲,他属于 00 后。1924 年陈绍禹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1925 年入党,当年秋去莫斯科。陈绍禹是 00后,参加过当地的学生运动。但是我们大家来比较一下,陈绍禹因为他的年龄,也就是有的时候我们说 00 后,跟前面的 90 后、80 后,80 后又跟 70 后、90 后,这应该说有一定的它的这种时代的,我们说这种年龄造成的这种差距,对一个人它的这种人生

 道路,它的阅历,包括政治上面的成长,应该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在那样一种动荡的急剧变化的时代,可能你小一岁、小几岁,可能思想境界那种差距就非常大。

 所以我们来把王明,也就是陈绍禹跟李大钊,李大钊是 1889年出生,王明小他多少岁。陈独秀是 1879 年出生,王明小他多少岁。毛泽东是 1893 年,属于 90 后,李大钊属于 80 后,陈独秀应该说属于70后,就是互相之间的差距。那陈绍禹属于00后,如果说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第一代革命家相比,陈绍禹的出生和参加革命的时间都晚了许多。他是以一个涉世极浅的青年学生的身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陈绍禹缺乏第一代革命家苦闷、彷徨、寻求深刻思考的这样一个经历。

 陈绍禹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情比第一代革命家显得浅薄多了,他的阅历说明他缺乏那种实际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练。这是陈绍禹和与其有相似成长背景的人,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以陈绍禹为代表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包括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人,这些人陷于教条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一个认识基础。而此后陈绍禹的人生经历则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认识与实践相分裂的双重性格。

 1925 年秋天,他到达苏俄以后,陈绍禹一方面从书本上学了许多马列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苏共党内阴暗面的东西,特别是错误的党内党争,给了陈绍禹重要的影响。陈绍禹本人在这些斗争中,又成为“既得利益者”,使得他的虚荣心和个人英雄主义逐

 步膨胀。陈绍禹很聪明,因为本来就是那种底层群众,家里就抱着那种有目的想往上爬,也很勤奋。所以他到莫斯科之后,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俄语,能够跟斯大林用俄语,苏共的一些领导人,用俄语流利地对话。而且以他的聪明,所以他能够大段大段地用俄语背诵列宁、斯大林的讲话,这样的话就深得斯大林等苏共一些领导人的欣赏。

 正是因为受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米夫等人的赏识,在1926年 9 月陈绍禹就当上了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主席、中共中山大学支部局书记。期间 1927 年的 1 月至 8 月,米夫还要陈绍禹专门陪同他到中国考察。在莫斯科期间,陈绍禹还被拥戴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领袖。这“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当时是历史上可能大家这么说,然后形成的这个说法,我的课件上有这28 个人,半个是最后一个徐以新,因为他年龄小,所以把他算成半个,这当然是一个讽刺性的,打了双引号。也就是他们自己号称是“布尔什维克”,实际上他们是教条主义,甚至可能就不是,因为其中后来确实这里头也出了叛徒。

 所以尤其是在延安时期,说“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甚至今天这是讽刺性的一个词语。1929 年 4 月回国以后,陈绍禹是 1929 年回国的,5 年时间在莫斯科。党中央并没有一下子让陈绍禹担任要职,而是在《红旗杂志》做编辑,这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使陈绍禹觉得自己在中共党内受到冷落。他在莫斯科很吃香的,是一个人物、是一个干部,能见到苏共的一些高级干部,

 领导,包括斯大林。到了我们党内,我们党组织原则,你一个学生,把你放到一线岗位上去锻炼。那陈绍禹不高兴,觉得我是一个海归回来的,我满腹马列主义理论才华,你们不重用我,不赋予我领导责任。

 所以大家想一想,我觉得陈绍禹这个人,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是典型的“三门干部”,所以这是很要命的,没有实际斗争的经验,又回避实际斗争的锻炼。那正是因为陈绍禹对党组织对他的安排心存不满,这就使得他发生落差。这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使陈绍禹觉得自己在中共党内受到冷落,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共产国际和苏共领导人的“感恩心理”。觉得人家苏共对他好,中共对他不好,这成为陈绍禹处处以“百分之百忠于国际路线”自居,把苏联国家利益和苏共利益摆在中国革命之上的直接动因。

 我们在研究分析共产国际、苏共与中国革命关系的时候,有些学者那就非常尖锐地指出,陈绍禹因为他自己觉得苏共比中共对他还好,所以他要报答苏共,所以宁可牺牲中国革命或者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来满足苏共。这就是毛主席延安时期说的,王明的问题就是屁股问题,屁股坐在别人那里,脖子坐着我们自己的党、中国人民的立场上,这个话我觉得说到点子上。

 1930 年 12 月 25 日,陈绍禹被任命为中共江南省委书记,这个机构存在时间不长,江南省委,它管江苏、安徽、上海。1931年 1 月 7 日,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也

 就是六届四中全会是由米夫一手操纵的。王明中央委员都不是,他怎么能出席党的全会呢?还有包括其他的一些人。但是米夫把他们安排进来,不仅安排进来,还让他们有表决权甚至被选举权。所以六届四中全会在第一个决议里头,我们把它定义为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一次会议,的结果是形成了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路线。

 在会议上,米夫是这样赤裸裸地夸陈绍禹的,说“在中山大学的斗争中已是一个天才的领导者,搞中国革命没有他是不行的。”事实告诉我们,搞中国革命还真的不能有他,有他就完了。所以这个当然也是苏联人、俄罗斯人那种共产国际大党、老子党的作风,说话一点余地都没有,最后历史笑话,哪里有这样说话的?我们中国人不会这样说话。这样的话陈绍禹在米夫共产国际撑腰的这样一个背景下,由一个普通的党员成为中央委员,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委,最后直接成为在向忠发叛变之后,直接成为中共中央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但是王明,也就是陈绍禹,实际上他没有那样一个能够领导全党的才能,甚至没有一种复杂的非常艰难的局面下,领导全党同志进行斗争的起码的定力。所以,王明在上海左躲右藏,最后觉得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就决定 1931 年 10 月 18 日离开上海前往苏联。你看哪有这样的事情,你既然想当一把手,那就留下来带领全党同志,哪有一把手跑掉了,再艰难的局面?所以我觉得我们王明(陈绍禹),我们党历史上了解这段历史就发现,这样

 的干部非常要命,有好处他要,困难的时候他就跑。所以毛主席在延安整风期间,对这些问题,因为王明(陈绍禹)这是一个代表,我们今天恐怕也有一些年轻干部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是学习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这样的话王明就去了苏联,1931 年 11 月 10 日就到了,到了苏联之后就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改名王明。所以我刚才说了,陈绍禹改成王明,是在那种很安逸的环境下,不是那种白色恐怖斗争的环境下,这样的话王明王明就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陈绍禹这个名字可能我们大家很多人都不知道。王明王明,这个名字,即使今天恐怕在我们党内同志的印象中,也是一个带有贬义,甚至很有贬义意义的一个名词了,因为王明对我们党确实没做什么好事。临走时王明指定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团中央书记博古,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年仅 24 岁。这也是一个“三门干部”了,由一个这样的人来领导全党,实际上结果可想而知。

 那王明为什么要指定听...

篇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里输入您的单位名称时间

 前言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也留下了历久弥新的长征精神。我们今天纪念长征,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不忘初心,传承好、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继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目录长征中的重要战役 2五种伟大长征精神 3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4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

 第 一 部 分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0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0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0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长征精神内涵03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长征精神主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特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长征精神的意义

 第 二 部 分

 长征中重要的战役长征的主要路线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长征中重要的战役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于敌人周旋,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歼灭敌人1.8万余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从此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四渡赤水是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四渡赤水

 长征中重要的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湘江战役

 长征中重要的战役1935年5月,红军挺近金沙江,先遣部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的渡口。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过江。红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命牵制敌人部分兵力,确保红军主力平安渡江。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强行渡过大渡河杀出一条生路,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强渡大渡河

 长征中重要的战役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爬雪山

 长征中重要的战役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红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由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七天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草地环境恶劣,在此牺牲的红军将士达万人以上。过草地1935年9月1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攻占腊子口天险,突破敌人封锁线,粉碎了敌人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草地的计划。激战腊子口

 长征中重要的战役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延安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艰苦卓绝、举世震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延安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彻底胜利,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大汇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长征史上的丰碑。胜利会师

 第 三 部 分

 五种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1伟大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2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3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4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5

 五种伟大的长征精神 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 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 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 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伟大长征精神

 五种伟大的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01是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02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03

 五种伟大的长征精神从1934年10月转移开始,到1936年10月胜利会师,两万五千里长征让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走出了反“围剿”失败的阴影,保存和锻炼了革命骨干力量。长征路上播下了无数革命的种子,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第 四 部 分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时代 新机遇 新目标 新征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光辉之路。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要走的新时代的长征路,“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它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走出,从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走出,从激荡人心的改革开放中走出为何叫长征路它接续已经走过的长征路,踏上新时代的新起点,承载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通向全面小康、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贯通未来新的长征路,通向更远大的梦想。为何叫新时代的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同已经走过的长征路一样,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也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也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必须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继续艰苦奋斗、奋勇前行。长征路上无坦途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无论是已经走过的长征路,还是新时代的长征路,都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发展这一真理,才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深刻洞悉规律、正确运用规律,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是取得一切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胸怀理想,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1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234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力开拓者、不懈奋斗者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长征路,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践行初心、为民造福的使命之路,是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奋进之路,是伟大民族战胜艰险、焕发青春的复兴之路。它不是一群人或少数人走出来的,而是党团结带领13亿多中国人民共同走出来的,人民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不忘初心,永远与人民心连心 2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个“必须”01必须大力造福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02必须深深植根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03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时代新增强本领,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境界 3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历史交汇期既是重要窗口期又是重要机遇期,面临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诸多新机遇。机遇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目标新党的十九大不仅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而且明确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方略新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努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以新状态新作为踏上新征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这里输入您的单位名称时间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它与生俱来的独特精神气质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在目睹延安的真实生活后,他认定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虽然衣衫褴褛、缺枪少弹,但具有“东方魔力”,“是无法打败的”。√ 这一富有洞察力的评价预测了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与命运,也揭示了党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实质。√ 这些精神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红色血脉中,刻画成绵延厚重的精神谱系,成为解读百年大党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诠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魂•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旗帜上,作为矢志不渝追求的崇高目标和远大理想。•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诠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

 在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都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追逐梦想的生动展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就红军长征问了三个问题:“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这“三问”问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我们党的立党之基、力量之源和成功之本。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平均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强大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不可想象。诠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崇高的使命担当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根•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中接续传承。诠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

 • 革命时期,它是“不拿老百姓一根红薯”的军规军纪,是“朱德扁担”上的同甘共苦,是“半床被子”的鱼水情深。•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是为党和人民“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雷锋精神,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焦裕禄精神。• 进入新时代,它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也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历经淬炼,烙印成独特的红色基因,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精神动力和价值滋养。诠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拼搏奋斗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本•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事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开篇就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遍布雪山草地、荆棘沼泽的长征路上,前有高山险滩,后有围追堵截,正是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着党战胜重重艰难险阻,让革命转危为安。诠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

 百年大党之所以风华正茂,就在于我们始终拥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拼搏奋斗的勇气。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科研设备和不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积极投入改天换地的建设改革浪潮,形成了南泥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女排精神。”历史中的人物始终鲜亮,他们用看似奇迹的必然论证着一个事实:诠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

 精神的力量坚不可摧,历久弥新中国共...

篇五: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人:XXX 时间:20XX.XX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6周年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 9 3 6—2 0 2 2

 导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长征迸发出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录CONTENTS第一长征的历史回顾第二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第三长征精神的意义第四五代领导人话长征第五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长征的历史回顾01special guidance on party history knowledge in party history class celebrating the 100th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

 红军长征示意图公元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历史简介1长征的历史回顾

 国民党军队围剿力度空前强大。

 客观原因当时中央苏区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由李德仓促策划了突围转移方案,但被蒋识破红军战略企图。于潇水和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近半。夺取遵义后,政治局对潇湘战役进行了反思,毛泽东重掌兵权。毛泽东决定西渡赤水,向敌人薄弱的贵西转移。长征不是一开始的战略规划结果。北上抗日也是在川西时才提出的。是红军根据革命形势的选择结果。总之,长征开始是反围剿失利后的战略转移,在战略转移过程中,因敌我双方的战争形势,原来的战略不断改变发展,最后成为了长征。博古李德的不正确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观原因长征的过程才是长征最后形成的原因,非战略规划。为什么要长征?2长征的历史回顾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11个省途 经 2.5万余里行 程430营以上干部牺 牲92%的战士损 失380余次战斗历 经700多县城攻 占数百个团击 溃数字长征(中央红军)3长征的历史回顾

 长征准备阶段 长征转折阶段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长征失利阶段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大会师阶段1934.7-10月 1934.10-1935.11935.1-6月 1935.6-10月 1935.10-1936.7 1936.7-12月长征的时间阶段4长征的历史回顾

 中央红军 (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红二十五军 (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参加长征的各部队路径5长征的历史回顾

 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02special guidance on party history knowledge in party history class celebrating the 100th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从瑞金、于都集结出发地区集结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整个渡河过程历时9天,分布在于都城东门等10个渡口。10个渡口,当年送走了8.6万红军将士。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长征第一渡(于都)1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明白了红军是西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11月29日,敌人向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红军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经过7天7夜的残酷战斗,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血战湘江2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之战,惨烈空前,红军战士的遗体几乎阻断江流,血水染红了整个江面。那些有名和无名的红军烈士的英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二万五千里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道路。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之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血战湘江3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遵义会议4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共歼敌1 1. .8 8 万余人 , 俘敌 3600 余人 , 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四渡赤水5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幸运地找到了两条敌人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船,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的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巧渡金沙江6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战斗开始后,经20多分钟战斗,红军先头部队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强渡大渡河7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飞夺泸定桥8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大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大金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到了大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经过四天的艰难拔涉,在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爬雪山9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红4方面军的西进部队于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接着,以一部前出至懋功东南的达维镇。6月12日,红1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4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1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21日晚,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的部队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懋功会师10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甸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若不慎陷入泥潭,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过草地11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主要是行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食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日出晚;中午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冰雹,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御寒难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找不到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宿营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

篇六: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永放光芒这里输入您的单位/机构名称

 长征的历史回顾 1长征的精神意义 2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3

 长征的历史回顾1历史简介为什么要长征?数字长征长征的时间阶段长征各部队路线长征路上的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4]公元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历史简介

 page[5]国民党军队围剿力度空前强大。长征的历史背景?客观原因当时中央苏区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由李德仓促策划了突围转移方案,但被蒋识破红军战略企图。于潇水和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近半。夺取遵义后,政治局对潇湘战役进行了反思,毛泽东重掌兵权。毛泽东决定西渡赤水,向敌人薄弱的贵西转移。长征不是一开始的战略规划结果。北上抗日也是在川西时才提出的。是红军根据革命形势的选择结果。总之,长征开始是反围剿失利后的战略转移,在战略转移过程中,因敌我双方的战争形势,原来的战略不断改变发展,最后成为了长征。博古李德的不正确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观原因长征的过程才是长征最后形成的原因,非战略规划。为什么要长征?

 page[6]数字长征(中央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380余次战斗700多县城攻占11个省途经25000余里行程数百个团击溃430营以上干部牺牲92%的战士损失历经

 page[7]长征准备阶段 长征转折阶段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长征失利阶段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大会师阶段1934.7-10月 1934.10-1935.1 1935.1-6月 1935.6-10月 1935.10-1936.7 1936.7-12月长征发展阶段长征的时间阶段

 page[8]中央红军 (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红二十五军 (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参加长征的各部队路径

 page[9]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从瑞金、于都集结出发地区集结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整个渡河过程历时9天,分布在于都城东门等10个渡口。10个渡口,当年送走了8.6万红军将士。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长征第一渡(于都)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0]血战湘江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明白了红军是西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11月29日,敌人向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红军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经过7天7夜的残酷战斗,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1]血战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之战,惨烈空前,红军战士的遗体几乎阻断江流,血水染红了整个江面。那些有名和无名的红军烈士的英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二万五千里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道路。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之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2]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大大加快了我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独立自主的从组织上进行了改组,增选了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从此,毛泽东同志便成为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这是我们党的英明选择,是党在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遵义会议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3]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4]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幸运地找到了两条敌人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船,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的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5]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强渡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战斗开始后,经20多分钟战斗,红军先头部队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6]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飞夺泸定桥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7]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大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大金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到了大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经过四天的艰难拔涉,在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爬雪山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8]红4方面军的西进部队于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接着,以一部前出至懋功东南的达维镇。6月12日,红1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4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1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21日晚,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的部队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懋功会师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19]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甸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若不慎陷入泥潭,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20]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主要是行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过草地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日出晚;中午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冰雹,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找不到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食难御寒难宿营难行难长征路上的著名历史事件

 page[21]1935年9月13日,红军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地势十分险要,蒋介石在在...

篇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三篇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三篇

 党课,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而开的课。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党课定期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党性、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是:发扬长征的铁骨精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

  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毛泽

 东对长征的重大意义给予的诗话般的高度评价。

  还记得那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么?为了挽救党、挽救革命、挽救红军,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召开遵义会议,把红军的领导权从左倾路线代表手中夺过来。

  这一次的工作体现出了党内的高度的团结。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同志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毛泽东都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周恩来积极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红军,林伯渠当时抒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己无歧的诗句。这诗句既反映出他热诚拥护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的激动心情,又赞颂了当时全党全军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演讲稿

  四川省副省长 XXX 在讲话中说,70 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踏上凉山这决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发生了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一是召开了的会理会议,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团结一致、继续北上的方针;二是红军先遣军总司令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果基约达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开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放后,古老的凉山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

 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凉山各族儿女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彝海结盟所凝聚的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精神正在大小凉山 6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便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斗,是毛泽东同志 1939 年 5 月 30 日,在

 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光阴荏苒,一晃 70 年过去了。长征故事或许在某些人的心里,已被记忆的浪花渐渐冲淡,但是长征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凭着长征精神,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蒋介石,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凭着长征精神,我国研制了原子弹、氢弹,东方红卫星上了天,宇宙飞船进入了太空

  中国古代的先哲说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年,毛泽东同志曾用庄子的这句话激励大家,我们的事业绝不会因为开始阶段的弱小和条件的简陋,而影响其伟大。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每个中国公民都具备长征的铁骨精魂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新、

 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以此告慰长征路上那 20 万不屈的英魂!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的长征路上,依然有不少艰难阻碍、风险挑战,需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源源不断的丰富滋养和前进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具有强大精神支柱

  长征的胜利,是革命理想信念的胜利。在崇高信仰和革命理想的指引下,红军将士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冲破敌军重重围困和重兵追堵,征服严酷的自然环境,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长征已成为历史,长征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

 必须始终弘扬长征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胸怀两个大局,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动权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在长征期间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红军将士顾全大局、纪律严明、紧密团结、互助友爱,为了救援同志宁可牺牲自己,为了全局胜利宁可作出局部牺牲。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弘扬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同时,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权政治、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恐怖主义、气候问题、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必须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顾全大局、紧密团结、

 齐心协力,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把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良好开局。

  勇于攻坚克难,迈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步伐

  长征是一部艰苦卓绝的战争史诗,更是一部历尽万难的奋斗史。在漫漫征途中,党和红军面对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以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征服雪山草地,攻克道道天险,击退百万敌军,一次次从困境中奋起、从绝境中重生,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奇迹。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胜。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全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是异常艰巨复杂的任务。当前,我们要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依靠人民伟力,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穷力量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党和红军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

 益放在最高位置,用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自发支援、倾力相助,为长征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既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又是御敌的钢铁长城。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弘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激发蕴藏在人民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动员、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让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磅礴伟力。

 弘扬长征精神微党课讲稿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

 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1934 年 10 月 16 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 18 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肯德基,喝着沃尔玛,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 60 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推荐访问: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长征 党课 精神